对联六千幅.doc_第1页
对联六千幅.doc_第2页
对联六千幅.doc_第3页
对联六千幅.doc_第4页
对联六千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联六千幅:传唱内江历代文苑风流来源:内江日报新闻网 发表时间:2011-04-26 17:31:19去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为弘扬华夏五千年文明,在杭州召开专题会议,向全国各地征集历代名联佳句,汇编中国对联集成。9月,四川省楹联学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向各地、市传达有关精神。不久,内江成立编纂组,积极投入到这场全国性发掘、收集、整理当地对联的文化活动中。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编审中的罗征全居家对联内江撰联溯源罗征全今年70岁,家住新华路某小区,是内江楹联学会副会长,在这次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中,任内江对联收集、整理工作的主要编审者之一。他介绍说,收集、整理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内容分情理编、景观编、节令编、行业编、庆吊编、居室编、宗教编、谐趣编、巧妙集联十类,要求是当地人,或外地人咏内江历代风物的对联。这项工作由三县两区内江楹联学会180余位会员承担。在这个群体中,退休人员占95%,最年长者97岁,最年轻的也近花甲。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努力,来自古籍、史料、景区、古建筑、废墟、墓碑、石刻以古人为主的6000余幅对联汇总、进入编审阶段。罗征全对内江对联的兴盛作了简略介绍。他说,据史料记载,明代时期,外省籍居民入内江垦殖经营,经过上百年的辛勤劳作,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使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于是民间大举“耕读传家”之风,出进士119名,举人312人,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职官者竟达25人开了四川省州县科举史之先河。于是,百姓,官府注重文化教育,诗词、对联创作蔚然成风。进入清朝时期,内江的文化风气与全国一样,生活中的人们将对联赠答或作文字游戏视为时尚。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创作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此时内江科举态势渐弱,但在诗、书、画上却人才辈出,尤其在对联创作域中,涌现出了不少撰联高手。民国期间,虽然战乱不断,但本土文人学士及来自全国的文化名人,在相互交往、交流中题撰了大量关于世事、风土、节令、环境等内容的名联佳对。丛林深处当代题联悠久的传承在这次挖掘整理内江对联的过程中,“山行依旧合;水去复还来。”这幅对联的历史最为久远,它描述了沱江河史家段到白马镇这段东去南来,迂回穿境55公里、横跨约10公里的内江半岛地形。作者为晋代郭璞(公元276324年间)。辞海中记载,郭璞博学才高,词赋为东晋之冠,著有尔雅注、山海经注、楚词注等。其后,唐朝状元范崇凯、范金卿,宋代状元赵逵,南宋宰相赵雄,明朝宰相赵贞吉、大理寺卿刘望之,清代高僧、书法家丈雪禅师等历代名人均有楹联巧对流传于世。而在以楹联赠答为时尚的清代鼎盛期,“文简意深”之王果题有:“以民心为己心,民之父母;视国事为家事,国有循良。” “文辞经典、博学多才”之刘稚题有:“一枝彩笔与天齐,遥遥星斗;万丈高楼从地起,步步云梯。” “工稳典雅”之刘景伯吟出:“海内几如桑梓地,怅遥天漠漠,缘何来闽、来楚、来赣粤,都成了花落水流红。” “经纶满腹、通晓文史”的刘景叔写下:“源岷山而来,浩浩东奔,几三千余里,谁为主者?尽渝帆蜀棹,贴水争飞,浑不怕豚风鳄浪”。 “才华横溢”之江维斗题撰有:“冠盖会同乡,巴蜀主人荆楚客;风光怀两地,峨眉山月洞庭秋。”他们一生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被誉为“清代内江书撰楹联五大名家”。其后,骆成骧、杨春梯、公孙长子、余燮阳、陈步鸾、梅鹤年、刘采臣、刘师亮、张大千、张善子、晏济元、范长江等一代风流人物在民国时期一展身手,集诗、书、画、题撰之大成,随后在抗战时期更有冯玉祥、于佑任、郭沫若、老舍、柳倩、丰子恺等文化名人来内江挥毫撰联,字字珠玑,为内江楹联宝库增添了大量内容。罗征全说,在这一阶段,东兴区人刘师亮(18881939年)是内江对联创作的典型代表。他在少年时期,曾为一学士咏椑木镇地理环境所出的上联“两头是路穿心店”,吟出极为工整的下联“三面临江吊脚楼”。后来他客居成都,于1919年“双十节”在宅门上贴出长联:“乐意总相关,请黄丝蚂蚂,逗白鼻牛牛,庆民国八年双十;太平有真相,听爆竹声声,看莲花朵朵,遍锦城九里三分。”此联为进士刘豫波、状元骆成骧互为传诵,赞赏其内容大题小作,浅出深含,对时局评价独到。1929年,他在成都创办师亮随刊,所载诗歌、对联切中时弊,喜笑怒骂皆文章,很受民众欢迎。1932年,他在免费赠阅的反日特刊上发出:“多难兴邦,惟有民主难解决;同仇抗日,纵亡种族莫投降!”的呐喊,激励人们投身抗日斗争。刘师亮1939年病逝于成都,生前自撰挽联总结一生:“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籍碧血贡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位,以白丁笑骂当局,纵死阴司我亦雄!”此后,张仲孝、邓崇本、梅英等内江文化名人薪火相传。当今,我市每年有众多楹联协会荒郊寻宝发现的故事“七孔照沙洲,江水日夜流。高官有你做,一去不回头。”这幅对联(或民谣)在内江广为传诵,编纂组在收集整理中对它起于何年进行了多方考证,但有人说是明朝,也有人说是清朝,众说纷纭这幅联的前一句描述了原大千广场一带的地形地貌,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后一句在民间却有很多版本,有人说这是讲内江风水好,出了不少大官;有说当了官的人就不想回内江,否则将来就难以高升;还有一种传说是,原崖壁的七个孔内住有7只金鸭子,但在清朝年间沱江涨大洪水,鸭子只得离去,因此后来内江当大官的人就少了“石燕金鹅迎双凤,春牛洗马望迴龙。”这幅对联以“扁毛”(禽类)对“浑毛”(兽类),对仗十分工整,涵盖了隆昌县境内著名地域地名。相传为清代某县令拟出上联为女儿招亲,后一书生对出下联并成为乘龙快婿。“世间惟有读书乐,天下无如吃(读qi)饭难。”这是在军阀混战期间,清代最后一位状元骆成骧拟的对联,写出了在当时环境下,读书人惟有在阅读中找乐,百姓生存非常艰难的境况,充分表达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卑微虽在(偏旁赤加繁体气);功高可恪(偏旁青加繁体气)。”这是一幅掩盖在茅草中的土地庙上题刻的对联,由现年77岁的王德润老人在东兴区长江森林公园内收集而来。这幅对联的最后两个生僻字怎么读,是何意思?令他,也令周围众多文史爱好者摇头。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最后在康熙字典中仅查出下联生僻字读“天”。随后,他向“文史老人”邹作圣请教,得知上联的生僻字读“地”。翻译过来为:“卑微虽在地;功高可恪天。”大意是土地菩萨虽然地位卑微,但它为百姓祈祷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其功劳比天高59岁的刘劲秋是一位女性,也是威远楹联分会中年龄最轻的人。她介绍说,在收集整理对联的几个月时间内,全县20个乡镇各有一名会员负责对联收集,大家走村串户、钻荆棘丛生的山崖,进风景名胜、寻古建碑刻、查文史书籍,对境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整理出历代名人学士所题撰的900多幅对联。今年71岁的赵树荣在向义镇片区采访中,听说静宁寺后院一顶棚内有很完整的文字,于是在村民带领下,钻洞翻墙进入,果然发现一幅非常完整的对联:“到此莫非有缘,水菓香花四时合奉;看来尽皆玅景,池鱼树鸟一样堪亲。”他们估计,因此地为寺庙最偏僻处,很少有人光顾,于是请撰了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据了解,目前,由10位老人组成的校审小组正全力以赴,对汇总的6000幅内江历代对联进行核对、编审,之后向中国楹联学会呈报。从晋代流传下第一幅对联至今,内江经过近一千八百年的积淀、洗礼、薪火传承,留下了大量或工稳典雅,或文简意深,或才华横溢的名联佳对。这在当前四川打造 “文化强省”,内江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大背景下,这些来自历史深处、最具川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将会对内江和四川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新闻链接: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题写在楹柱上,亦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之前即把传说中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