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第一单元学案.doc_第1页
最新高一第一单元学案.doc_第2页
最新高一第一单元学案.doc_第3页
最新高一第一单元学案.doc_第4页
最新高一第一单元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行星地球1.1宇宙中的地球学案预习提纲(1)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2)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重点:(1) 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情境:天体有那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宇宙环境特点星云恒星行星流星体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自主学习:1.教材天体系统图和文字说明,完成图1.3天体系统的层次。2.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自主探究: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第一步,读教材“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第二步,从运动方向、轨迹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试运用图1.4和表1.1,说明行星的运动特征。第三步,读图1.5并完成表1.2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比较。第四步,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过渡: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问题情境:产生生命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呢?探讨:1.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2.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3.阅读理解教材,第六页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讨论活动:阅读:到哪里寻找外星人?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知识检测 .1什么是天体: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 2.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4.说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知识结构:宇宙中的地球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预习提纲(1)说明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了解太阳活动的特征和主要规律(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问题情境:在银河系2000多亿颗恒星中,为什么只有太阳这颗恒星才那么重要?一、1.自主学习:阅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思考:(1) 太阳的组成成分;(2) 太阳辐射的概念;(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自主阅读: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太阳能量的来源”,认识太阳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课堂活动:阅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完成课本14页上面的四个问题。二、自主学习:观察图1.10分析回答,太阳大气分为哪几层,各有什么特点?完成表格:层次位置概念厚度光度温度太阳活动光球色球日冕自主学习:读图1.11、1.12回答(1) 太阳活动的类型(2) 什么叫太阳黑子?发生在哪一层?(3) 什么是耀斑,发生在哪一层?探究讨论:读图1.13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完成图1.13下面的三个问题归纳总结:太阳活动的规律。阅读:P12案例1自主学习:P11最后一段思考回答:(1)黑子、耀斑都以什么形式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会造成什么影响?知识结构: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直接提供能量间接提供能量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标志对地球的影响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2.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界线及意义。一、地球的大小。( 1 极半径:6357km.2 赤道半径:6378km.3 平均半径:6371km.4 赤道周长:约4万km.)二、地轴和两极。(1)地轴:(假想的)地球的旋转轴。(2)北极: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3)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三、经线和纬线。 定义;(1)纬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2)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列表比较: 纬线 经线 形状 圆圈(每一条纬线自成一个圆圈,纬线圈) 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才能组成经线圈) 长度 半球:不等全球:纬度相同纬线长相等。 经线长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四、经度和纬度1 经度(1)经度划分。(2)特殊经线(0180)2 纬度:(1)纬度划分(2)特殊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低、中、高纬的划分列表比较经纬度: 纬度 经度 度数起点线 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度数划分 由0纬线向南北各分作90。 由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 代表字母 S : 0纬线向南移的纬度均称为“南纬”N :0纬线以北的纬度均称为“北纬” E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180 属于“东经” W:本初子午线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 五、半球划分1 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为界划分东西半球讨论东西半球各包含的经度。练习:判断下列度数属于哪个半球180 175E 176W 18W 8E 2 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划分。(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它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六、经纬网定义: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经纬网。意义:它上面标注的经度和纬度,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上各地点、各地区和各种地理现象的地理位置。它在军事、航空、航海等方面很有用处。例如,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广阔天空中飞翔,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使用仪器精确地测定出它的经纬度,从而确定其位置。练习:1.图中A点的经纬度书写正确的是:A(40oE 60oN ) B(40oW 60oN ) C(40oE 60oS ) D(40oW 60oS ) 2.请说出B点的经纬度,找出位于赤道上的点、本初子午线上的点、位于北极的点。1.3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预习提纲(1)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知道经度、纬度。(2)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3)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4)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地球的自转活动:1.沿正确方向旋转地球仪,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2.借助地球仪的旋转,请同学观察从地球侧面以及南、北极点上空三个不同的视角说出地球的运动方向。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在地球的侧视图、北极俯视图、南极俯视图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标注经纬度。 小组讨论:阅读图1.14“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图”讨论:(1) 此照片拍摄的是南、北哪个半球的星空?(2) 照片中的圆弧的圆心位置为北极星,各弧线分别代表某一颗星的运动轨迹,为什么?过渡: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那地球自转的周期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7页“地球自转的周期”部分,了解什么是恒星日和太阳日。问题: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太阳日还是恒星日,为什么?周期地球自转的角度所用时间太阳日恒星日读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1.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60处的线速度和赤道处的线速度有什么关系?2.角速度的数值如何?3.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问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里面“坐地日行八万里”,用来形容哪个纬度的地球自转最合适?二、地球的公转问题情境:阅读教材P14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读图思考:1.读图1.17“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结合文本,认识近日点、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2.完成课本P18读图思考,北半球夏半年日数是186天,冬半年179天,造成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3.思考:地球上冬夏季节的冷暖变化是近远日点造成的吗?填图: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的近日点是 ,远日点是 。2、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的时间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慢)3、地球公转到远日点的时间是 ,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慢)4、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小结:地球运动自转公转定 义方 从赤道上空看从北极上空看向 从南极上空看轨 道周 期速 角 速 度度 线 速 度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问题情境: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叠加会产生什么效果?1. 黄赤交角问题:什么是黄赤交角,角度是多少?问题情境:分析“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图1.18)结合地球仪演示,学会N北极星S 地球太阳读图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1) 请在图中标出地轴、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及度数。(2) 在图中画出太阳平行光线,标出太阳平行光线,进一步找出太阳光线在地表的直射点。过渡: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在公转过程中给太阳直射点也就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的位置带来什么变化?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阅读教材P16最上面的文本,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知道什么是回归年。回归年和恒星年有什么区别?(1).填绘地球运动示意图(地轴、自转方向、公转方向、不同位置的日期) SUN 课堂活动:写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位置的日期 ( ) ( )-2326N ( ) ( ) -2326S ( )第二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预习提纲读图掌握晨昏线、昼夜交替一、晨昏线(圈)1.认识晨昏线(1)晨昏线的特点我们把来自遥远的太阳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一束束平行光,太阳光线与地面相切的切点的连线就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它是太阳光线与地面相切的切点的连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度。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与太阳光垂直。与赤道有两个交点,且晨昏线与赤道始终互相平分(因都是地球的大圆)(2)晨昏线的运动晨昏线(圈)位置并不是始终不变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晨昏线(圈)在地球上的位置也在不断改变,它有两种运动:年运动。由于晨昏线与太阳光始终垂直,而直射点在一年中具有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晨昏线也随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做有规律的运动:以地心为圆心,在极点和极圈之间来回摆动,其移动的幅度为4652。日运动。地球以每小时自转15的 角速度自西向东转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地球上做自东向西运动,昼、夜半球也随地球自转有规律的进行更替,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且与自转的速度相同。(3) 晨昏线的判断关于晨昏线的判断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晨线与昏线的区分;其二是晨昏线的起讫点。晨线和昏线的区分方法比较简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晨昏线的起讫点的判断分两种情况。春秋分日,起讫点在两级点;非春秋分日,起讫点在晨昏线与纬线的两个切点处。2. 判断晨昏线绘出下面光照图中的晨昏线,用斜线把夜半球表示出来并把图示纬线上的昼弧表示出来资料:实际上晨昏线并不是一个大圆从理论上说,晨昏线把地球平分成两个半球,应该是个大圆。但实际上,因为包围地球的大气有散射折光作用,使地平面以下34的光线,能折射到地平面上来。这样,当清晨太阳在地平以下34处时,在地平面上已经可以看到散射折射光;而当傍晚太阳已处在地平面以下34时,在地平面上还能看到它。因此,昼半球比夜半球大。另外,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一个圆面,而不是一个光点,它具有16的视半径,这样使白天只有延长。所以昼半球向四面八方扩大50(34+16),而夜半球却缩小50(34+16)。因此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是一样大,晨昏线也不是真正的大圆。在春、秋分日两天,全球昼夜也不是真正等分。这两天的白天时间为12小时8分钟,黑夜时间为11小时52分钟。但在教学上,为简便起见,我们仍可把晨昏线看成大圆,把昼半球和夜半球看成一样大。思考完成1 分析晨昏线的特点2 当地球自东向西的自转,地球将出现哪些不同于今天的地理现象?二、昼夜交替问题:昼夜交替的周期?思维发散: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有没有昼夜?是不是肯定没有昼夜交替?如果有周期是多少?如果地球不公转,昼夜交替的周期又是多少?讨论、发言。第三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预习提纲1、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时差、日界线的基本概念和形成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以上基本原理,熟练地进行各种时间问题的推理和计算。 3、能够将时间问题与日照问题、气候问题进行结合,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 4、认识各种时间问题的图表,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和解题技巧。重点:地方时难点:时差的计算 日界线地方时时区区时时差日界线问题情境:当我们去旅馆时,会看到大厅的墙上挂着的时钟会显示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纽约时间等,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每天北京时间8点钟上课,西部的同学会和我们一样吗?一、探究指导什么是地方时?地方时是如何产生的?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经度相差15度呢?师生交互活动小结从180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0经线,时间越来越早,即时间不断增加。归纳:地方时差计算的规律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两地在00经线的同侧为“”,异侧为“+”)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以180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0经线为参照,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为“”,西侧为“”)练习:1、已知北京与兰州地方时差49分44秒,兰州的经度是10353E,求北京的经度。 2、任意选择两条经线,并假定其中一条经线的地方时,求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 问题:“北京时间”是否就是北京的地方时?二、探究指导阅读1.2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说出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问题:什么是时区?时区是如何划分的?活动:在下列两幅经纬网图上分别画出全球的24个时区。900180180901800N师生评析例题1计算悉尼(东经148度)和华盛顿(西经77度)所在的时区。(设计目的:掌握时区的划分方法,注意其与中央经线的关系)师生交互活动,略小结时区号=已知经度150(取整数),如1630E15011(E),则1630E位于东十一区。三、探究指导什么是区时?中央经线?全球有多少个区时?如何理解地球早和迟的概念?如何计算时差?师生交互活动,略小结东12区为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西12区为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从西12区自西向东到东12区,每过一个时区,时间加一个小时。区时时差计算的规律可归纳为:区时差=时区差1小时(两地在零时区的同侧为“”,异侧为“”)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区时差(以西十二区自西向东到东十二区为参照,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为“”,西侧为“”)练习:现在定襄为10月1日10:00,请分别计算伦敦时间、纽约时间、东12区时间、西12区时间。注意观察东12区时间与西12区时间有什么关系?(设计目的:最基本的时差计算练习,并引出日界线问题)问题情境:大家知道地球上的一天从哪儿开始的吗?四、探究指导什么是日界线?它与180度经线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一架飞机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应如何变化?师生交互活动,略小结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另外,地球上还有一条不断变化自然日期变更线,它是24时或0时所在的经线。读图思考:完成P17的读图思考自主学习:1.读图1.21了解美国的计时方法。2.读图1.22了解我国所跨的时区和计时方法。思考题:1、麦哲伦环球航行回到西班牙后发现航海日记少了一天的记录,为什么? 2、一位孕妇乘船在海上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恰巧生了一对双胞胎,先生下的是弟弟,后生下的是反而是哥哥,这是为什么?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问题情境: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地理现象。(1)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课后活动:观察浴盆中下漏的水形成的漩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第四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预习提纲(1)能绘出二分二至时地球光照示意图(2)绘图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3)解释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问题1 在一天中,太阳高度是怎样变化的?气温又是怎样变化的?气温与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太阳光线A C D B【问题2】在地球上哪些地区会出现正午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在下图中描出直射点及所在纬线。【活动1】根据课本1.23图,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填出下表内容。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春、秋分日( )( )夏至日( )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H=90-(纬度差)(纬度差是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地纬度的差)练习:1、北半球夏至日定襄(38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 2、北半球冬至日定襄(38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问题情境: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夏季我们五点半迎着晨曦来到学校,冬天六点却是伴着星光走进教室,为什么?活动2活动:读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并指出图中的晨昏圈(线)、昼半球、夜半球、昼弧、夜弧,并据此讨论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全球的昼夜分布情况。总结:1、 赤道上 。2、 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昼 ,夜 。北极圈内出现 。3、 南半球随纬度的增加,昼 ,夜 。南极圈以内 。2、讨论并完成下表:日 期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情况赤道上的昼夜情况3月21日6月22日6月22日9月23日9月23日12月22日12月22日3月21日【思考1】地球上各地为什么会出现昼夜长短变化?假如地球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呈垂直关系,地球上各纬度昼夜长短会怎样?为什么?读左图回答:(1)AB是晨线还是昏线?(2)F点此时为 月 日 时,E 点,A 点.(3)找出图中昼长相等的点(4)比较A、E、C、B四点的昼长(5)E点的昼长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A、B、C 三点的昼长各是(6)G、B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7)图中各点自转线速度最快是 (8)若有一炮弹沿经线从F点射向B点,炮弹运动的偏向为 【活动4】阅读教材P20相关内容完成:(1)四季更替的原因:由于地球上随 的变化引起的。(2)不同纬度的四季划分: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没有真正意义的季;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没有真正意义的 季,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为 。(3)天文四季的含义:夏季是 冬季是 春秋二季是(4) 北温带国家在气候上的四季是:【活动5】阅读教材“五带的划分”,标注出右图的有关内容。思考五带的分界线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划分五带的意义是什么? ) )NS ) ) ) 【总结】五带是依据有无太阳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划分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结果。反映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规律,是以后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分异规律的基础。知识结构:地球的运动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后活动】、自绘北半球冬至日和春秋分日的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地轴、自转方向、赤课后活动:绘制二分二至太阳光照图(赤道、地轴、自转方向、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晨昏线、太阳光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预习提纲: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知识拓展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问题情境: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问题: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2.传播速度快慢的原因是什么?阅读: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3.什么叫不连续面呢?问题:在地球内部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是否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呢?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问题: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活动:尝试自己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完成下列表格 特 点界 面深 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莫霍面古登堡面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问题: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拓展延伸: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进一步拓展: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阅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思考:地球外部的圈层分为哪几个部分?请你比较“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明确:地球的外部圈层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同心圈层。阅读资料:资料一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像鱼类生活在水中一样,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并且一刻也离不开大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时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圈层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大气的具体情况,包括组成大气的成分、这些成分的分布和变化、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基本性质和主导状态的运动规律。大气的运动变化是由大气中热能的交换引起的,热能主要来源于太阳,热能交换使得大气的温度有升有降。空气的运动和气压系统的变化活动,使地球上海陆之间、南北之间、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不断交换,生成复杂的气象变化和气候变化。大气科学将从气压的变化、气压分布不均形成的气压场和气压系统、各层大气中空气运动的各种情况、风的现象和性质等方面,深入研究大气中各种环流系统、天气系统,以及基于流体力学、热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本质和现象。天气,从现象上来讲,绝大部分是大气中水分变化的结果。在太阳辐射、下垫面强迫作用和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天气的长期综合情况称为气候。大气科学将研究气候的成因,不同区域的气候状况,气候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问题。资料二水对我们的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是人生命中需要最重要的物质。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到体重的65%。其中,脑髓含水75%,血液含水83%,肌肉含水76%,连坚硬的骨胳里也含水22%!没有水,食物中的养料不能被吸收,废物不能排出体外,药物不能到达起作用的部位。人体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干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往往甚于饥饿。没有食物,人可以活较长时间(有人估计为两个月),如果连水也没有,顶多能活一周左右。也许有人会说,水是生命之源,而大多工业生产的是没有生命的产品,为什么工业也离不开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