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显微镜基本实验技术(1)显微镜的主要性能分辨力:也称分辨本领,是指区分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能力。能把两点分辨开的最小距离叫分辨距离。分辨距离越小,则分辨力越高;相反则低,所以,分辨力以分辨距离来表示。一般肉眼的分辨距离为0.25mm左右,所以比这个距离小的两点会被误看成一点。显微镜也有它的分辨距离和分辨力,这是显微镜性能中最重要的指标,它主要由物镜性能所决定。显微镜的分辨距离跟照明光的波长和物镜镜口率有关,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分辨距离(R)0.61/ NA:照明光波长 NA:物镜镜口率从上式可见:照明光波越短,物镜镜口率越大,分辨力越高。一般可见光的彼长范围为400700nm,若使用镜口率为1.25油镜,用可见光中最短波长的紫色光,则分辨距离约为0.2m,这是一般光学显微镜分辨力极限。用高速电子束(其波长短到0.005nm)作为电子显微镜照明,分辨力可达0.2nm左右。比光学显微镜分辨力提高1000倍。镜像亮度:镜像亮度与物镜镜口率平方成正比,与总放大倍数成反比,即镜口率越大,镜像亮度越大;总放大倍数越高,镜像亮度越小。所以,总放大倍敢相同情况下,要使镜像亮度增加,就应使用镜口率的物镜与低倍目镜配合。例如:总放大倍数都是200倍,则用镜口率为0.65的40物镜与5目镜配合,其镜像亮度比使用镜口率为0.25的10物镜与20 目镜的镜像亮度高6.75倍。因目镜放大倍数过大,得到的放大虚像很不清晰。 视野宽度:目镇光柱所围绕的圆即视野宽度,视野宽度越大,观察标本的面积越大,则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所以,视野宽度与放大率成反比。因此,当将低借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时,必须先把标本移到视野正中央。否则玻片标本的影像会落到缩小视野的外面。 清晰度:清晰度是指显微镜能形成明显物像的能力,影响物像清晰度的主要是物镜,由于照明光的光谱不同,造成色差和透镜本身球面像差。放大倍数越高,像差越大,像就越模糊。(2)高倍镜的使用选好目标:由于高倍物镜只能把低倍镜视野中心的一小部分放大,因此,使用高倍镜前,应先在低倍镜中找到需要观察的部分,并移到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并使之合轴,即使其与镜筒成一直线(因高倍镜工作距离短,操作时要特别小心,以防镜头砸破玻片而损坏)。调正焦点:在正常情况下,当高倍物镜转正之后,在视野中可见到模糊的物像,只要略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获得最清晰的物像。如果高倍物镜不是原装的,常会出现下述两种情况:高倍镜碰到玻片标本,或高倍物镜离玻片标本较远,这时则需重新用高倍镜调焦,调焦方法与低倍镜相同。换用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变小变暗,需重新调节视野亮度。可升高聚光器或放大虹彩光圈。(3)油镜的使用 先用低倍镜找到所要观察的物体,再换至高倍镜下,将物体置于视野的中央,并使聚光器所收集的光达到最大亮度。 将镜筒向上旋,并且将香柏油滴一小滴于盖玻片上,油滴不可太大,以免损坏标本和镜头。 将油镜缓缓放下,使油镜头浸入油液,靠近观察物。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由下向上调节,找到物像,此时需十分小心,否则,会将玻片压碎或使镜头损坏。观察完毕后,重新将镜筒向上旋,并先用擦镜纸擦拭掉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棉球或擦镜纸蘸少许清洁剂(二甲苯或乙醚:无水酒精73配制的混合液)将镜头残留的油迹擦去,清洁液不可太多,否则会渗入镜头,使镜头受损。例1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要看清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情况,目镜、物镜的合理搭配应该是 A 目镜(24X)、物镜(10X,NA0.25)B 目镜( 5X)、物镜(40X,NA0.65)C 目镜(10X)、物镜(40X,NA0.65)D 目镜(24X)、物镜(40X,NA0.65)析 此题属镜像亮度问题。镜像亮度与物镜镜口率(NA)平方成正比,与总放大倍数成反比。由此,在总放大倍数相同情况下,要使物像亮度增加,应该使用高镜口率(NA)的物镜与低倍目镜配合,根据这一原理应选择C。例2 在观察显微镜时,经常遇到以下5种现象:(1)视野亮度晃眼;(2)视野不圆;(3)对光时视野中出现窗棂、树影等物现象;(4)只见视野不见图像;(5)图像结构不完整,试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排除方法。析 (1)视野亮度晃眼,可能原因:反光镜直射强光源;光照到通光孔上缘。排除方法:用平面镜斜对光源;挪镜。(2)视野不圆的可能原因:遮光器或转换器没有转到头;遮光器或转换器螺丝动。排除方法:把两者转到头(弹簧片入槽);拧紧螺丝。(3)对光时视野中出现其他物象,其可能原因是镜筒太高或太低,调节一下镜筒即可消除。(4)只见视野不见图像,可能是操作不仔细,低倍镜头偏于一旁。排除方法:将低倍镜头对准通光孔。(5)图像结构不完整的可能原因是未根据材料的不同折光性用光,应调节光圈使透明度一致。例3 某架显微镜由于磨损,低倍镜上的放大倍数看不清,而高倍物镜尚看得出是40倍,借助实验台上的哪些材料可帮你测出低信镜的放大倍数?说明测定方法。(实验台上有显微镜、目镜测微尺、物镜测微尺、刻度尺、放大镜)析 此题可利用显微测量技术测定。利用实验台上的显微镜和测微尺进行测量。由于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实际长度因不同物镜的放大倍数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在相同目镜下,测量变换高(40X)、低倍物镜下的视野直径,由于放大倍数与视野直径成反比,按下式计算即可求出低倍镜的放大倍数。高倍镜放大倍数 / 低倍镜放大倍数低倍镜视野直径 / 高倍镜视野直径二分类基本知识(一)分类阶元1. 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的个体要注意: 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组成)原生动物门:约3万种,分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和纤毛纲。多孔动物门:约1万种,分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腔肠动物门:约1万种,分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扁形动物门:约1万种,分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原腔动物: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等。环节动物门:约17000种,分多毛纲、寡毛纲、蛭纲。软体动物门:现存约10万种,化石种类3.5万种,分单板纲、多板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头足纲。节肢动物门:为动物界第一大门,约110万种,分为三个亚门七个纲。有鳃亚门包括三叶虫纲、甲壳纲;有螯亚门肢口纲、蛛形纲;气管亚门包括原气管纲、多足纲、昆虫纲。棘皮动物门:现存约6000种,分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脊索动物门:约7万多种,分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1) 尾索动物亚门:分尾海鞘纲、海鞘纲、樽海鞘纲。(2) 头索动物亚门:只有头索纲。(3) 脊椎动物亚门:分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 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应注意各门和重要纲、目的代表动物的分类地位。3. 注意国家级保护动物,尤其是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分类地位(如中华鲟、大鲵、 扬子鳄、 蟒蛇、 朱鹮、 大熊猫等)。4. 注意根据典型的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判别各动物的分类地位 (如根据蜘蛛类步足的数目与昆虫成虫)(二)动物命名意大利蜂 Apis mellifera Linnaeus (Science name)(三) 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方法检索表是认识和鉴定动、植物种类的主要工具。编制和使用简单的检索表,是每位生物奥赛选手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方法。检索表的编制,首先应对各类群的植物或动物进行仔细观察或解剖,找到经们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区别,然后再按照各种植物或动物主要特征的异同加以概括、比较和分类,分别编写成不同的门、纲、目、科、属、种等各种检索表。检索表的编制,通常不是按照亲缘关系,而是按照人为的方法进行编制的,只要能用某种方法(式),把各门、各纲、各自、各科、各属、各种准确地区别开来就行。植物检索表常用的主要有分科、分属和分种三种检索表,动物检索表常用的有分门、分纲、分目和分科检索表。目前广泛采用的有两种类型的检索表,即定距检索表(植物分类中常用)和二歧检索表(动物分类,特别是昆虫分类中常用)。(1)定距检索表:是将不同类群的植物或不同科、属、种的植物每对显著对立的特征分隔编写在一定距离处,多采用内缩式的编写方法,在每一行对立特征的前面注明同样号码,如11;22;33;等依次排列到所要鉴定的某植物类群或科名、属名和种名。下面以植物类群的主要区别特征为依据,编制一个定距检索表如下:1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低等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可菌类所组成的共生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门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菌类植物门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高等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但无真根苔藓植物门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藻类植物门 5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门(2)二歧检索表:将不同类群的动、植物或不同目、科、属、种的动、植物中每对显著对立的特征紧紧并列,多采用平头式的排列方法,即在对应特征描述上,第一行具有该特征,第二行则不具有该特征,而表现为其他特征,相邻的这两行中首端写上同样的号码(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1;22;33;44等,或只有第一行首端写号码,第二行则不写。在每行之后,写明依次排列的号码,或已查到的某动、植物类群,或该动、植物所属的目名、科名、梳名和种名等。下面以8种昆虫成虫(家蝇、蝗虫、天牛、粉蝶、蚤、虱、蝉、椿象)的主要特征为依据,编制一个昆虫分目检索表(二歧式)如下:1无翅(或有极退化的翅)(2) 有翅2对或1对(3)2体竖扁(左右扁),具跳跃足,善跳蚤目(蚤) 体平扁,具攀援足,外寄生于哺乳动物蚤目(虱)3有一对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家蝇) 有二对翅,后翅不特化(4)4口器为咀嚼式(5) 口器为虹吸式或刺吸式(6)5前翅革质,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蝗虫) 前翅角质,后足非跳跃足鞘翅目(天牛)6口器为虹吸式,翅上密被鳞片鳞翅目(蝶) 口器为刺吸式,翅上无鳞片(7)7前翅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半翅目(椿) 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均为膜质)同翅目(蝉)编制检索表时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决定是编制分目、分科、分属还是分种检索表。在掌握各种植物或动物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列出它们主要区别特征的比较表,同时找出它们之间的突出区别特征。 在选用区别特征将所编对象一分为二时,最好选用相反的特征(非此即被)。如单叶、复叶、有翅、无翅等。同一区别特征种类较多时可用“非”字。例如:丝状触角、非丝状触角,但要尽量少用“非”身起头的特征描述语句。千万不能采用模糊或不肯定的特征,如叶大或叶小。采用的特征要明确,最好选用手持放大镜就能看出的特征,防止采用难看到的特征,如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细胞组织和化学成分特征等。 检索表的编排号码,只能用两个相同的号码,不能用三个甚至更多的号码并排。 昆虫成虫分自检索表编制时,一般首先采用翅的特征,然后再采用口器、触角、足等特征。 每编两个对立特征时,先将具有其中一个特征的种类全部区分完了以后,再编写具有另一条特征的种类,以便为暂求编写的那一条留号。为了证明编制的检索表是否实用,还应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果在实践中应用,且选用的特征也都准确无误,那么此项工作就算完成了。蜘蛛、昆虫、蚯蚓、鲤鱼、眼镜蛇、青蛙、丹顶鹤和华南虎,它们之间的异同见下列检索表。1、具有真正的脊索(脊索动物)4 没有真正的脊索(无脊椎动物)22、身体各节分工不明显,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动物门(蚯蚓) 身体各节具有真正的分工,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33、有三以足和二对翅昆虫纲(昆虫) 有四对足,没有翅蛛形纲(蜘蛛)4、完全用鳃呼吸,以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纲(鲤鱼)主要用肺呼吸,部分动物在生长的某个时期用鳃呼吸,以五趾形附肢运动(至少在成体时),至少在成体阶段生活在陆地上55、变温动物6恒温动物76、具有中肾:大脑具原脑皮;体名受精,卵无羊膜,指(趾)端无爪,皮肤裸露两栖纲(青蛙)具有后肾;大脑具新脑皮层;体内受精,产羊膜卵;指(趾)端有爪,体表被覆角质鳞片爬行纲(眼镜蛇)7、体表被羽,皮肤缺乏腺体;双重呼吸,具气囊,以鸣管发声;卵生,有抚育幼雏的本能鸟纲(丹顶鹤)体名被毛,皮肤腺发达,非双重呼吸,不具气囊,以声带发声;胎生,哺乳哺乳纲(东北虎三、昆虫分类 (一)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口器 1、咀嚼式:如蝗虫的口器,见实验十。 2、嚼吸式:蜜蜂的口器,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上唇:为一横薄片,内面着生刚毛。 上颚:1对,位于头的两侧,坚硬,齿状,适于咀嚼花粉颗粒。 下颚:1对,位于上颚的后方,由棒状的轴节、宽而长的基节及片状的外颚叶组成,并有一5节的下颚须。 下唇:位于下颚的中央。有一三角形的亚颏和一粗大的颏部。颏部的两侧有1对4节的下唇须,颏部的端部有一多毛的长管,称中唇舌,其近基部有1对薄且凹成叶状的侧唇舌,端部还有一匙状的中舌瓣。 3、 刺吸式:例如蚊的口器,各部分都延长为细针状。 上唇:较大的1根口针,端部尖锐如利剑。 上颚:最细的2根口针。 下颚:1对,由分4节的下颚须及由外颚叶变成的口针组成,口针端部尖锐,具齿。 舌:1根,较宽,细长而扁平。 下唇:1根,长而粗大,多毛,呈喙状,可围抱上述口针。 4、 舐吸式:如家蝇的口器。上下颚均退化,仅余1对棒状的下颚须;下唇特化为长的喙,喙端部膨大成1对具环沟的唇瓣。喙的背面基部着生一剑状上唇,其下紧贴一扁长的舌,两相闭合而成食物道。 5、虹吸式:如蝶蛾类的口器。上颚及下唇退化,下颚形成长形卷曲的喙,中间有食物道。下颚须不发达,下唇须发达。 (二)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足: 1、步行足:各节皆细长,适于步行,蜚蠊的足。 2、捕捉足:如螳螂的前足。基节长大;腿节发达,腹缘有沟,沟两侧具成列的刺;胫节腹缘亦具两列刺,适于捕捉和把握食物。 3、开掘足:如蝼蛄的前足。各节粗短强壮;胫节扁平,端部有4个发达的齿。跗节3节,极小,着生在胫节外侧,呈齿状。 4、游泳足:如松藻虫的后足。胫节和跗节皆扁平呈桨状,边缘具成列的长毛,适于游泳。 5、抱握足:如雄虱的前足。跗节分5节,前3节变宽,并列呈盘状,连缘有缘毛,每节有横走的吸盘多列,后两节很小,末端具2爪。 6、携粉足:密蜂的后足。各节均具长毛,胫节端部扁宽,外面光滑而凹陷,边缘有成列长毛,形成花粉篮;跗节分5节,第一节膨大,内侧具有数排横列的硬毛,可梳集粘着在体毛上的花粉;胫节与跗节相接处的缺口为压粉器。 7、跳跃足:如蝗虫的后足。腿节膨大,胫节细长而多刺,适于跳跃。 8、攀缘足:如虱的足。胫节腹面具一指状突,可与跗节和爪合抱以握持毛发或织物纤维。 (三)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翅: 1、膜翅:薄而透明,膜质,翅脉清晰可见。如蜂类的翅。 2、革翅(有时又称复翅):革质,稍厚而有弹性,半透明,翅脉仍可见。如蝗虫的前翅。 3、鞘翅:角质。厚而坚硬,不透明,翅脉不可见。如金龟子的前翅。 4、半鞘翅:基半部厚而硬,鞘质或革质,端半部膜质。如蝽类的前翅。 5、平衡棒:后翅特化成棒状或勺状。如蚊、蝇的后翅。 6、鳞翅:膜质,表面密被由毛特化成的鳞片。如蝴蝶的翅。 7、缨翅:膜质,狭长,边缘着生成列缨状毛。如蓟马的翅。8、毛翅:膜质,表面密被刚毛。如石蚕蛾的翅。总结:根据翅的不同质地可划分为:膜翅、革翅、鞘翅、半鞘翅。 根据翅附属物不同可划分为:鳞翅、缨翅、毛翅。 (四)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触角: 1、刚毛状触角:鞭节纤细似一根刚毛。如蜻蜓、蝉的触角。 2、丝状触角: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如蝗虫);或细长如丝;如蟋蟀的触角。 3、念珠状触角:鞭节各节圆球状。如白蚁的触角。 4、锯齿状触角: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短角突起,因而整个触角形似锯条。如芫菁的触角。 5、栉齿状触角:鞭节各节的端部有一长形突起,因而整个触角呈栉(梳)状。如一些甲虫、蛾类雌虫的触角。 6、羽状(双栉状)触角:鞭节各节端部两侧均有细长突起,因而整个触角形似羽毛。如雄家蚕蛾的触角。 7、膝状触角:鞭节与梗节之间弯曲成一角度。如蚂蚁、蜜蜂的触角。 8、具芒触角:鞭节仅一节,肥大,其上着生有一根芒状刚毛。如蝇类的触角。 9、环毛状触角:鞭节各节基部着生一圈刚毛。如雄蚊、摇蚊的触角。 10、球杆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逐渐稍稍膨大,似棒球杆。如蝶类的触角。 11、锤着(头状)触角:鞭节末端数节突然膨大。如露尾虫、郭公虫等的触角。 12、鳃状触角:鞭节各节具一片状突起,各片重叠在一起时似鳃片。如金龟子的触角。 (五)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变态: 1、无变态:如衣鱼的幼虫与成虫,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熟外,其他无大差别。 2、有变态: (1)渐变态:如蝗虫。从幼虫生长发育到成虫,除翅逐渐成长和性器官逐渐成熟外,没有其他明显差别。这种幼虫称为若虫。生活史中没有蛹的阶段。 (2)半变态:如晴蜓。幼虫在外形和生活习性上与成虫都不同:幼虫生活在水中,有临时器官;成虫生活于陆地。临时器官消失。这种幼虫称稚虫。生活史中无蛹期。 (3)完全变态:如蚕。幼虫与成虫在各方面完全不同,在变成成虫前,要经过不食不动的蛹期。 (六)昆虫纲各目的检索:昆虫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在检索表中列有1、2、3等数字,每一数字后都列有2条对立的特征描述。拿到要鉴定的昆虫后从1查起,2条对立特征哪一条与所鉴定的昆虫一致,就按该条后面所指出的数字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目”为止。例如,若被鉴定的昆虫符合第1中“有翅”一条,此条后面指出数号是23,即再查第23;在第23中“有1对翅”与所鉴定的标本符合,就按后面指出的数字24查下去直查到后面指出目的名称为止。(七)常见昆虫的识别: 下面介绍常见昆虫各目主要识别特征及重要种类。 无翅亚纲(Apterygota):原始无翅;无变态;腹部具与运动有关的附肢。 1、缨尾目:中、小型,体长而柔软,裸露或覆以鳞片。咀嚼式口器。触角长,丝状。腹部末端具3根长尾丝。如石虫丙 、衣鱼。前者多生活于石块及落叶之下潮湿环境中,后者常见于室内抽屈、衣箱或书籍堆中。 2、弹尾目:(Collembola)微小型,体柔软。触角4节。腹部第1、2、4节上分别着生有粘管(腹管)、握弹器和弹器,能跳跃。如跳虫。 有翅亚纲(Pterygota):通常有翅;有变态;腹部无运动附肢。 3、直翅目:大或中型昆虫。头属下口式;口器标准的咀嚼式;前翅狭长,革质;后翅宽大、膜质,能折叠藏于前翅之下;腹部常具尾须及产卵器;发音器及听器发达;发音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内侧刮擦前翅而成;渐变态。蝗虫、蝼蛄、油葫芦和中华蚱蜢等。 4、蜚蠊目: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翅2对,也有不具翅的,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只适于疾走,渐变态。如各种蜚蠊和地鳖虫。 5、螳螂目:体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胸发达,长于中胸和后胸之后;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前足适于捕捉;渐变态。如螳螂。 6、等翅目:体乳白色或灰白色,咀嚼式口器;翅膜质,很长,常超出腹未端,前后翅相似且等长,故名。渐变态。本目是多态性、营群居生活的社会性昆虫。每一群中有5种类型成员组成,即长翅型雌雄繁殖蚁,短翅或无翅型的辅助繁殖蚁,和不孕性的工蚁和兵蚁。如各种白蚁,是非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方的主要害虫。 7、虱目:体小而扁平,刺吸式口器,胸部各节愈合不分,足为攀缘式,渐变态。为人畜的体外寄生虫,吸食血液并传播疾病,如体虱。 8、蜻蜓目:咀嚼式口器,触角短小刚毛状,复眼大;翅两对,膜质多脉,前翅前缘端有一翅痣;腹部细长;半变态。如蜻蜓,豆娘。 9、半(异)翅目:体略扁平;多具翅,前翅为半鞘翅;口器刺吸式,通常4节,着生在头部的前端;触角4或5节;具复眼。前胸背板发达,中胸有发达的小盾片为其明显的标志;身体腹面有臭腺开口,能散发出类似臭椿的气味,故又名椿象。渐变态。如二星蝽、梨蝽、稻蛛缘蝽、三点盲蝽、绿盲蝽、猎蝽、臭虫。 10、同翅目:口器刺吸式,下唇变成的缘,着生于头的后方。成虫大都具翅,休息时置于背上,呈屋脊状。触角短小,刚毛状或丝状。体部常有分泌腺,能分泌蜡质的粉未或其他物质,可保护虫体。渐变态。如蝉、叶蝉、飞虱、吹棉介壳虫、蚜虫、大草岭等。 11、脉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细长,丝状、念珠状、栉状或棒状;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和形状相似,脉纹网状。全变态,卵常具柄。如中华草岭、大草岭等。 12、鳞翅目:体表及膜质翅上都有鳞片及毛,口器虹吸式;复眼发达。完全变态,幼虫为毛虫型。该目常分为两个亚目。 (1)蝶亚目:触角末端膨大,棒状;休息时两翅竖立在背上;翅颜色艳丽,白天活动。如凤蝶、菜粉蝶等。 (2)蛾亚目:触角形式多样,丝状、栉状、羽状等;休息时翅叠在背上呈屋脊状;多夜间活动。如粘虫、二化螟、家蚕、蓖麻蚕、柞蚕等。 13、鞘翅目:口器咀嚼式;触角形式变化极大,丝状、锯齿状、膝状、鳃片状等。前翅角质,厚而坚硬,停息时在背上左右相接成一直线。后翅膜质,常折叠藏于前翅下,脉纹稀少。中胸小盾片小,三角形,露于体表。完全变态。如金龟子、天牛、叩头虫、黄守瓜、瓢虫等。 14、膜翅目:体微小至中型,体壁坚硬;头能活动;触角丝状、锤状或膝状;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仅蜜蜂科为嚼吸式;前翅大、后翅小,皆为膜翅,透明或半透明,后翅前缘有1列小钩,可与前翅相互连结。前翅前缘有一加厚的翅痣。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第2节多缩小成腰状的腹柄;末端数节常缩入,仅可见67节。产卵器发达,多呈针状,有蛰刺能力。完全变态。如姬峰、赤眼蜂、叶蜂、蜜蜂、胡蜂、蚂蚁等。 15、双翅目:只有1对发达的前翅,膜质,脉相简单;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复眼大;触角丝状、念珠状、具芒状;口器刺吸式、舔吸式。完全变态,幼虫蛆形。如蚊、蝇、虻等。 小结:(1)触角:位于头部前方,两复眼之间,是触觉和嗅觉器官;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组成。主要类型及代表动物:丝状 蝗虫、蟋蟀 刚毛状 蜻蜓、蝉 念珠状白蚁锯齿状 绿豆蟓球杆状 蝶类 羽毛状 雄蛾环毛状 蚊 膝状 蜜蜂、胡蜂、蚂蚁具芒状 蝇类 鳃片状 金龟子 锤状 郭公虫、小蠹虫(2)眼:具单眼和复眼。复眼:昼行性昆虫为并列象眼,夜行性昆虫为重叠象眼;单眼:23个,只能感光、不能视物。(3)口器类型及代表动物:咀嚼式 蝗虫、螳螂 刺吸式 蚊、蝉 嚼吸式 蜜蜂舐吸式 蝇 虹吸式 蝶、蛾(4)翅的类型及代表动物:膜质 蜂、蜻蜓、白蚁 复翅 直翅目昆虫 鞘翅 金龟子、天牛双翅 蝇、蚊半翅 蝽蟓的前翅 鳞翅 蝶、蛾 毛翅 石蛾 缨翅 蓟马 (5)足:3对,分前、中、后足,每足分6节:基节、转切、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主要类型及代表动物:步行足步行虫、瓢虫、 蠊 跳跃足蝗虫、蟋蟀、跳蚤攀援足体虱捕捉足螳螂前足 开掘足蝼蛄前足抱握足雄龙虱的前足游泳足松藻虫、龙虱后足 携粉足蜜蜂后足 1、 昆虫纲的分类:目名触角口器翅变态其他特征代表前翅后翅弹尾目丝状咀嚼式无翅无腹部不超过六节,第四节有跳器跳虫缨尾目丝状咀嚼式无翅无体有鳞片,尾须第,常有中尾丝衣鱼、石蜻蜒目刚毛状咀嚼式膜质,前后翅相似半变态眼大,腹部长蜻蜒、豆娘螳螂目丝状咀嚼式革质膜质渐变态头三角形,前足适于捕攫螳螂直翅目丝状咀嚼式革质膜质渐变态后足适于跳跃、或前足适于开掘蝗虫、蟋蟀、蝼蛄等翅目念珠状咀嚼式有或无,有翅则2翅相同,膜质渐变态翅易脱落,眼退化白蚁革翅目丝状刺吸式鞘翅,短膜质,扇形渐变态体未端有尾钳蠼螋虱目短、丝状,3节或5节刺吸式无翅无足单爪,适于抓握毛发人虱半翅目丝状刺吸式半鞘翅膜质渐变态口器在状前端伸出蝽蟓、臭虫同翅目刚毛状或丝状刺吸式膜质,有时只1对或无渐变态口器在头部腹面后端伸出蚜虫、蝉脉翅目多为丝状咀嚼式膜 质,膜脉网状全变态触角长,卵常具柄草蛉鳞翅目多样虹吸式鳞翅全变态体表覆有鳞片稻螟虫、家蚕、菜粉蝶鞘翅目多样咀嚼式鞘翅膜质全变态前胸大,后胸小,一般叫金龟子金龟子、天牛、龙虱膜翅目多样咀嚼式或嚼吸式膜质2对或无全变态腹部基部通常狭小蜜蜂、胡蜂、蚂蚁双翅目环毛状、芒状刺吸式或舐吸式膜质平衡棒全变态复眼很大,几乎占头的大部分蚊、蝇蚤目短小、棒状刺吸式无翅全变态体左右侧偏,善跳跳蚤昆 虫 纲 重 要 目 的 主 要 特 征 比 较蝶类与蛾类的主要区别区别蝶类蛾类活动时间白天大多在夜间触角球杆状、锤状丝状、羽状、栉状翅较大,停息时竖立背上较小、停息时放在背上腹部较瘦小较肥大四形态结构(一)蛔虫横切面玻片标本的观察(1)角质膜:身体表面一层非细胞构造的膜。(2)表皮层:位于角质膜内侧,细胞界限不分明,仅可见颗粒状的细胞核及纵行纤维。(3)体线:4条,纵行,由表皮层向内增厚形成。背线及腹线细,在身体背面及腹面的正中,二者形状完全相同。背、腹线的内侧膨大呈圆形,内含背神经及腹神经。腹神经比背神经粗,可以此区分背、腹线。侧线位于体两侧。其内侧有一圆形排泄管(4)肌肉层:较厚,被4条体线分隔成4个部分,每个部分由许多纵肌细胞组成。纵肌细胞分为两部分:位于基部,含横行细纤维,富有弹性,能收缩的收缩部。和位于端部,含原生质和细胞核的原生质部。(5)肠:为体腔中央一扁圆形的管道,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6)初生体腔;肠与体壁之间的空腔。(7)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在体腔中可见形似车轮的卵巢,中心称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卵原细胞。输卵管较粗,圆形,轴己消失。子宫更粗,圆形,有明显的空腔,内合卵。(8)精巢、输精管和储桔褒:在体腔中可见形似车轮的精巢,中心称轴,周围有辐射状排列的精原细胞。输精管较粗,圆形,含颗粒状精细胞,轴已消失。储精囊更粗,圆形,有明显的储有精子的空腔。(二)环毛蚓横切面观察1、体壁,可分5层。 (1)角质膜;体表一层非细胞构造的薄膜。 (2)上皮层: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其中还有少数腺细胞和感觉细胞。 (3)肌层:外为一薄层环肌,内为很厚一层纵肌。 (4)体腔膜:位于体壁的最内层,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2、肠:为单层上皮细胞所组成,外具环肌、纵肌及黄色细胞。肠背面下凹成一纵槽,称盲道,以增加消化及吸收的表面积。 3、血管:背血管位于盲道的上方,四周也有黄色细胞。腹血知管位于肠腹面体腔内。神经下血管位于神经索下方。4、神经索位于肠的腹面体腔内,肾管位于两侧体腔内,有时可见刚毛自体壁穿出表皮层。(三)动物四大组织观察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所组成的细胞群,在机体内执行一定的功能。1上皮组织细胞的排列比较紧密,形状规则,具有极性,细胞间质少。上皮组织主要行使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根据结构特点又可分为:* (1)单层扁平上皮:为一层扁平状细胞构成,细胞呈多边 形、边缘有锯齿状波纹。* 内皮 覆盖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内面的上皮,薄而光滑,有利于物质的交换和减少液体流动时的阻力。* 间皮 覆盖于胸膜、腹膜、心包膜的上皮,细胞较小,规则似六角形,薄而湿润光滑,便于内脏活动。* 另外还有肾小囊壁层、肺泡壁上皮等有利于物质交换的上皮。* (2)单层立方上皮: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如肾小管、甲状腺滤泡上皮,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一层棱柱形细胞组成,其游离端常具纤毛、微绒毛,分布于胃、肠、子宫、输卵管的内腔面。*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为柱状上皮组成,一层细胞。但高度不等,核位置参差不齐,似有多层细胞,其游离端常具有纤毛。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中子女抚养费、监护及探望权明确合同
- 生态修复工程种树土地租赁与植被重建合作协议
- 离婚协议补充协议正本及子女抚养权变更及探望权协议
- 离婚协议公证在调解离婚纠纷中的实际效果评估
- 城市核心区域离婚房产分割及补偿协议
- 新能源科技公司股东个人股权转让及环保责任协议
- 主题公园内商户租赁合同范本:景区商业合作租赁协议
- 班长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个人素养提升培训
- 高校师生安全培训
- 2025秋新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
- (2025)社区网格员笔试考试题库及答案
- 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1500+六级高频词汇1500
- GB/T 20841-2007额定电压300/500V生活设施加热和防结冰用加热电缆
- 《智慧农业》的ppt完整版
- 新浙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分解
- CT图像伪影及处理
- 住宅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举例
- DB11T 1893-2021 电力储能系统建设运行规范
- 诊所备案申请表格(卫健委备案)
- LANTEK兰特钣金软件手册(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