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方案日出江花红胜火河姆渡文化展余姚市文广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008年4月目 录一、文本阅读指南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基本要求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大纲日出江花红胜火河姆渡文化展序:日出河姆渡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图2、河姆渡遗址3、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4、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叠压关系5、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概览第一部分:沧海桑田第二部分:日出而作第一单元 骨耜农耕第二单元 采集野果第三单元 渔猎荒泽第四单元 饲养家畜第三部分:湖居人家第一单元 木构干栏第二单元 饭稻羹鱼第三单元 引轮纺织第四单元 泛舟江河第四部分:心灵之声第一单元 图腾树下第二单元 生命永恒第三单元 装饰之美第四单元 篝火歌舞尾声:双鸟朝阳河姆渡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馆外互动区域的设计五、对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几点要求一、文本阅读指南黑体:各级说明文字宋体:设计说明、传播目的和资料来源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的指导思想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以1973年发现并发掘的河姆渡遗址而闻名于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下埋藏环境,出土了非常丰富的稻作农业遗存、保存良好的早期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以及陶、石、玉、木、骨、角、牙等质地的大量生产、生活遗物,堪称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间宁绍地区史前社会的缩影,也真切反映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1万年以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历程。1993年,以展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立并开放,至今已有15年了,为河姆渡文化的宣传和研究,提高余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而今,在河姆渡文化考古新发现、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新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形式已势在必行。重新编写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大纲,将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陈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古代人类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为主线,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化遗存为基石,参考和吸收国内外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的丰富资料,以及目前学术界对河姆渡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陈列内容上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认识,陈列形式上开拓创新,力求在展览中将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以达到雅俗共赏、深入人心的展览要求。河姆渡文化的丰富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更是今日余姚令人瞩目的文化亮点和全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基石。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国民继续教育的重要课堂,正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普通民众的关注。为此,我们将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古代人文资源,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努力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古文化遗址博物馆。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陈列内容的基本要求人类创造的所有成果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将全面展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活跃在宁绍地区的先民创造的河姆渡文化遗存,内容需涵盖宁绍地区东部已发现或发掘的各个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的遗迹与遗物,并以河姆渡、田螺山等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主线,基于科学、创新、重点、特色、通俗等要求,将文物进行有序的组合,穿插场景复原,借助声、光、电以及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利用语音导览系统等辅助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示河姆渡文化先民所创造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让观众饶有兴趣地置身于远古先民的神秘生活中,像穿越时光隧道一样实现今古心灵的对话。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大纲将以距今70005000年间河姆渡文化先民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内容为主线,复原展示河姆渡文化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先民的生产生活场景,遴选各个遗址的出土文物,向公众多角度地展示六、七千年前这一先民族群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陈列大纲序 厅展标:日出江花红胜火河姆渡文化展关于上述展标的说明:(1)、“日出江花红胜火”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2)、河姆渡文化遗址归属江南,此诗句描绘的恰是古代江南的景致,两者在地域上吻合;(3)、河姆渡位于东海之滨,最早见到太阳升起,“日出”一词又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蝶形器上的双鸟朝阳纹样的寓意贴切;(4)、诗句中的“江”可以理解为长江,也可以解释为水系或姚江;(5)、诗句中的“红胜火”,体现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地位的突显。序:日出河姆渡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于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据碳14技术测定,年代约为距今70005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发掘出土的大量实物遗存确凿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长江流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史前文化,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在约两千年间的漫长岁月中,河姆渡文化先民以其创造的先进的稻作农业、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以及原始骨雕、牙雕、陶塑艺术品等物质遗存,令世人叹为观止,享有“七千年前的文化宝库”之美誉。河姆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南方史前稻作农业遗存和动植物遗存最丰富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源头;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水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木构水井;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胎漆碗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实物;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向世人叙述着源自远古江南的一个神秘而诗意的故事。1、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分布图展示要求:在中国历史地图上进行标注,或以别的更直观的形式展示,必须突出长江流域及河姆渡文化东北地区:(1)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以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得名黄河流域地区:(1)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得名(2)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以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得名(3)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以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得名(4)马家窑文化(距今53004050年)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得名(5)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以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得名长江中下游地区:(1)大溪文化(距今64005300年)以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得名(2)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600年)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得名(3)北阴阳营文化(距今60005000年)以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得名(4)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得名(5)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以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得名(6)崧泽文化(距今59005300年)以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得名(7)良渚文化(距今53004200年)以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得名2、河姆渡遗址版面:1973年夏,余姚河姆渡村村民在姚江边建造排涝站时,在距地表3米多深的地下发现了一批骨器、石器、黑色陶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骸。时任公社副主任的罗春华同志,及时将此情况向余姚文化管理部门做了汇报。此后,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博物馆组织力量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4米,叠压着4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在已经发掘的28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大面积榫卯木构建筑遗迹,以及6700余件石、骨、陶、木等质地的遗物,还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原始农业、家畜饲养、建筑、纺织和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丰富而又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1982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以展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为核心内容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立并开放。图版:河姆渡遗址发掘现场(照片)3、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展品:(1)、男性头骨 河姆渡遗址出土(2)、男性头骨的复原像(3)、女性头骨 河姆渡遗址出土(4)、女性头骨的复原像说明:距今6000多年。女性年龄约15岁,陪葬有2件骨凿和1件骨镞。男性年龄2530岁,身高1.7米左右,陪葬有陶罐、陶釜和骨镞。4、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场景:河姆渡遗址文化层复原平面复原展示,选择有特色的几个探方的组合,参考河姆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T211T216南壁剖面。展示要求:用动态的形式表现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再现村落由居住到废弃的几个循环,直至由于海水的侵蚀而被覆盖的过程。力求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展示的具体内容:(1)、土色要求:自上而下,耕土层(灰黑色)、冲积层(黄褐色土)、第一层(黄褐色灰土,含铁锈斑结)、第二层(分两小层,黄绿色土和青灰色土)、第三层(分三小层,黑色黏土、砂质灰土和绿色砂土)、第四层(分两小层,黑褐色土和灰褐色土)、生土(浅蓝色)(2)、时代标注:(根据碳14技术测定的年代数据)第一文化层 距今56005300年第二文化层 距今60005600年第三文化层 距今63006000年第四文化层 距今70006500年(3)、展示的遗物和遗迹:展示的遗物可以增减,视空间和美观而定;每一层中,陶釜和石锛是必需出现的,因为它们的造型、工艺的演变过程具有代表性。另外,墓葬遗迹在四个文化层中均有发现,选择在其中之一层展示;有些文物无法在下面单元中展示的,放在相关文化层中。5、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概览(1)、沙盘:河姆渡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分布示意在沙盘上,需要标注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余姚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家山遗址,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象山塔山遗址和舟山定海白泉遗址等重要遗址,还有:牛头山遗址(上虞牛头山东南麓)、五星村遗址(上虞与余姚接壤处)、童家岙遗址(余姚与慈溪交界处)、乐安湖遗址(余姚红明山下)、桐山遗址(余姚镇桐山村)、坑山垅遗址(余姚丈亭镇下徐塔村)、傅家遗址(余姚陆埠镇傅家村)、支溪岙遗址(余姚梁辉镇支溪岙)、张界遗址(余姚河姆渡镇张界村)、田屋遗址(与张界遗址相近)、云山头遗址(余姚云头山东麓)、下庄遗址(余姚河姆渡镇白罗浦下庄)、周家汇头遗址(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八字桥遗址(宁波妙山乡八字桥村)、蜃蛟遗址(鄞州区南蜃蛟乡芦家桥村)等。必须突出河姆渡遗址在整个河姆渡文化中的核心地位。(2)、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展示要求:可以做成版面或者影像或电子图书,根据展厅的情况而定版面:已经正式考古发掘或试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除了余姚河姆渡遗址外,另有余姚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家山遗址,宁波江北区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象山塔山遗址和舟山定海白泉遗址等。、田螺山遗址版面:2001年底发现的田螺山遗址位于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村口,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遗址总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处超过3米,叠压6个文化层,形成年代距今约70005500年。在已经发掘的800多平方米的遗址区内,出土了多层次干栏式建筑及墓葬、食物储藏坑等遗迹,以及2000多件陶、石(玉)、骨(角、牙)、木、芦苇等遗物,还有大量的动物骨骸、稻谷谷壳、炭化米粒、菱角、橡子、葫芦等动、植物遗存。田螺山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地面环境最好、地下遗存非常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古村落遗址。目前已经建成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展示馆。图版:田螺山遗址保护区全景(照片)田螺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鲻山遗址版面:鲻山遗址位于余姚丈亭汇头村鲻山东南麓,东南距河姆渡遗址10多公里。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3米,涵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印纹陶文化,最早文化层年代距今约6500年。1996年发掘的35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各类石器、骨(角、牙)器、木器、陶器近千件,另有木构建筑遗迹和稻谷、龟甲等动植物遗存。遗址出土的一批燧石制作的细小石器补充了河姆渡文化的内涵。这次发掘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干栏式建筑和聚落形态提供了新的资料。图版:鲻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鲞架山遗址版面:鲞家山遗址位于余姚河姆渡镇金吾庙村鲞家山东南麓,西南距河姆渡遗址仅1公里,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米,距今约6000年。1994年发掘的5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红烧土祭台、瓮棺葬等遗迹,150余件陶、石、骨、木质地的遗物,少量动植物遗存。祭台遗迹反映了河姆渡文化先民的精神生活。鲞架山遗址的发掘充实了河姆渡遗址第三层到第二层的文化内涵,填补了河姆渡遗址二、三层之间的时间缺环,使河姆渡文化在文化发展序列中更具完整性。图版:鲞家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慈湖遗址版面:慈湖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北角,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8公里,现存面积约2千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1米,分属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最早年代距今约5800年。1986年和1988年两次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石、骨、木、陶等各类文物数百件及少量酸枣等植物遗存。特别是很多的木质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的发现,丰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内容。慈湖遗址上层出土的具有良渚文化因素的遗物,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图版:慈湖遗址发掘现场(照片)、小东门遗址版面:小东门遗址位于宁波慈城镇小东门外汤山东南麓。1992年10月开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历时3个月,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8-3.0米,分为9个文化层。发现墓葬3座,出土陶、石器92件。遗址的年代上限与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相当,下接良渚文化,下限可达商周时期。这次发掘为深入研究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文化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图版:小东门遗址发掘现场(照片)、傅家山遗址版面:傅家山遗址位于宁波慈城镇西北部的傅家山。2004年上半年因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工程而实施抢救性发掘,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出土的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古村落遗迹和丰富的遗物,对研究河姆渡文化早期聚落形态和文化演变进程具有较大价值。图版:傅家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名山后遗址版面:名山后遗址位于奉化南浦乡名山后村,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7米,分属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最早年代距今约5500年。1989年和1991年两次发掘面积约860平方米,出土了建筑、土筑高台和墓葬等遗迹及数百件玉、石、陶质遗物。名山后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是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地层叠压关系最清楚的一个遗址。图版:名山后遗址发掘现场(照片)、塔山遗址版面:塔山遗址位于象山丹城镇东郊的塔山南麓,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达2.8米,最早年代距今约5700年。1990年和1993年两次发掘面积545平方米,共清理墓葬56座,出土陶釜、豆、罐、鼎等随葬器物一百余件。塔山遗址出土的墓葬为研究河姆渡文化晚期的社会结构和埋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图版:塔山遗址发掘现场(照片)、白泉遗址版面:白泉遗址位于舟山市定海马岙。1975年5月,浙江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有陶器、石器、红烧土、木桩、兽骨等遗物。遗址的相对年代与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大致相当。白泉遗址出土的遗物是研究河姆渡文化分布范围和扩散、传播过程的重要资料。图版:白泉遗址发掘现场(照片)(3)、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的年代关系示意图表关于此示意图表的说明:以河姆渡遗址的年代为参照,主要表现各遗址与河姆渡遗址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河姆渡文化及其后续文化发展的面貌)(4)、河姆渡文化重要遗址的年代关系示意图表距今7000-6500年距今6500-6000年距今6000-5600年距今5600-5000年距今5000-4000年距今4000-2770年河姆渡文化第一期河姆渡文化第二期河姆渡文化第三期河姆渡文化第四期良渚文化夏商西周文化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家山遗址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傅家山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白泉遗址第一部分:沧海桑田展示要求:以场景和文物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河姆渡文化分布地区的地貌环境、气候特征。部题说明:七千年前的杭州湾南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大象、虎、熊、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滨海泻湖形成的陆地,土质肥沃、水草茂盛,适合水生植物的生长,也是禽鸟们的天堂;临近的海洋、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积聚了丰富的鱼类资源。山地邱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海洋滩涂,大自然赐予了河姆渡文化先民美丽富饶的生存环境。场景:沧海桑田展示要求:本场景的展示目的是为了直观地再现河姆渡文化先民曾经生活的环境,力求将地貌、动物、植物等重要的环境要素表现出来,尽可能地利用投影、音效等科技手段让其间的内容“活”起来,有声有色,美观、生动、形象。场景创作的参考内容:1、山地邱岗、平原沃野、河湖沼泽、海洋滩涂,大自然赐予了河姆渡文化先民美丽而富饶的生存环境。2、大约在七千年以前,河姆渡文化先民生活的杭州湾南岸地区,处于全新世气候最温暖的时期,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出34。至今为止,这个地区再没有出现过那样的气候环境。3、在当时,这里生长着茂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蕈树、台湾枫香、栎、钩栲、青岗、山毛榉、桦木、榆树、松树、柏树、橡子树,甚至还有杨梅树,杨梅已经成为了我们今日余姚的特产之一。4、树林内蕨类植物繁茂,到处生长着石松、卷柏、水龙骨和瓶尔小草。树上缠绕着狭叶海金沙和柳叶海金沙,这两种植物现今只生长于中国的广东、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群岛、泰国、印度、缅甸等低纬度地区。5、茂密的森林,为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亚洲象、虎、熊、犀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其间;半树栖、半岩栖的猕猴、红面猴在林中游荡;山坡上有山桃、南酸枣、忍冬等灌木丛生,蒿子、蓼、茜草及伞形花科等草本植物茂盛,为梅花鹿、水鹿、麂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6、滨海泻湖形成的陆地,土质肥沃、水草茂盛,适合大量水生动植物的生长,芦苇在风中摇曳,菱角、芡实等在淡水沼泽池塘中开花结实;龟、鳖和扬子鳄在此觅食;这里更是禽鸟们栖息的天堂,成群结队的大雁、野鸭、鹤穿梭其间。临近的海洋、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积聚了丰富的鱼类资源,这里既有体形庞大的鲸鱼、鲨鱼、金枪鱼等海洋鱼类,更有数量众多的青鱼、鲫鱼、鲤鱼等淡水鱼类。展品:展示要求:用现实中的哺乳动物、植物、禽鸟、鱼类等相对应的图片作为展品的辅助资料,让观众有个直观的了解,但不可以喧宾夺主而抢了展品的风头,建议将图片压在说明牌上1、哺乳动物遗骸(1-1)、亚洲象右上第二臼齿 (1-2)、爪哇犀下颌骨(1-3)、红面猴头盖骨(1-4)、貉左下颌骨(1-5)、梅花鹿角2、植物遗存(1-6)、樟科叶片(1-7)、葫芦籽版面:葫芦是自然界常见的植物,其嫩实和叶子可供食用,干燥的果实被剖开后可以作为碗、盘、杯、勺、瓢等各种生活用器,在古代遗址中常见。这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葫芦实物。图版:出土时的葫芦照片(1-8)、芦苇杆3、禽鸟类(1-9)、鸦桡骨(1-10)、隼肱骨(1-11)、鹈鹕肱骨(1-12)、鹰肢骨(1-13)、雁骨3、鱼类(1-14)、鲸鱼肋骨(1-15)、金枪鱼脊椎骨(1-16)、鲫鱼鳃盖骨(1-17)、鲤鱼鳃盖骨第二部分:日出而作部题说明当一轮红日从辽阔的海平面上喷薄而出,照耀在座落于四面环山的小盆地的一个个原始村落时,新一天的劳作开始了。一群壮男或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田埂,或持桨拖网走向河边,或手持斧锛、身背弓箭;三五成群的女子手提藤条编织的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村子里孩子与狗嬉戏,偶尔夹杂着几声猪的叫唤,这是一幅可能发生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村落中某一天的劳作生活场景图。当时的人们种植水稻、采集野果、捕鱼狩猎、饲养家畜,凭藉集体的力量,丰衣足食。场景:日出而作展示要求:本场景展示的是河姆渡文化先民的劳作生活,可以参考上述部题说明的内容进行艺术创作。此场景突出的是人而不是环境,要避免与第一部分“沧海桑田”的内容雷同,尤其要重点突出稻作农业和渔猎。要求以声、光、电为媒介,力求形象生动。第一单元 骨耜农耕版面: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生活在水网密布的河湖沼泽地附近。这里非常适合野生稻谷的生长。在年复一年的对野生稻谷的收获过程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它们生长的自然属性,渐渐有意识地将野生稻谷改良成人工栽培稻。他们使用简单的骨耜、木耜、石刀、骨镰等生产工具,开创了中国古代耜耕农业的先河。展品:1、稻谷遗物一组(2-1)、稻谷 (2-2)、稻秆 (2-3)、稻叶 (2-4)、稻根 版面: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上部,发现了稻谷和碎木屑等有机物相混杂的厚达0.2-0.5米不等的堆积层。出土时,有的稻秆上保留有稻穗和稻叶,有的稻秆和稻叶呈鲜亮的金黄色。稻谷有籼稻和粳稻两类,以籼稻为主。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稻谷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遗址。大量稻谷遗存的出土,足以说明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当时的水稻生产已达到一定规模。图版:、广西桂林雁山乡现生的野生稻(照片)、田螺山遗址发现的稻田遗迹(照片)、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2、农耕工具一组(展示要求:展品数量要多,为了突出耜耕农业)(2-5)、骨耜(2-6)、木耜版面:国语周语记载:“民无悬耜”,韦氏解曰:“入土曰耜,耜柄曰耒”。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的,其外形基本保留着动物肩胛骨的自然形态,但对肩臼部位的顶端、脊椎缘和两侧都进行了削磨修平。大多数骨耜凿有长方形或椭圆形孔,并留有绳子索勒的痕迹。遗址还出土有不少造型类似骨耜的木耜。这些骨耜、木耜是当时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最早可以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记载的农业工具相对照的实物。3、收割工具一组(2-7)、骨镰(2-8)、石刀版面:学术界曾经有过争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镰是否为收割工具?目前,东南亚一带的原始民族在收割水稻时,收割的仅仅是稻穗部分,使用的收割工具也只是简单的骨角器。由此可见,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镰当为收割工具无疑。图版:菲律宾潘特库族人割稻的情形(照片)4、加工工具一组(2-9)、木杵 (2-10)、石研磨具版面:河姆渡文化的先民是如何将稻谷去壳加工成米粒的呢?也许上细下粗的木杵和表面光滑的石研磨具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与想象。第二单元 采集野果版面:人类从其开始,就依赖大地的恩赐而生存。他们仔细辨认着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偶尔发现可供食用的新品无疑相当于一项伟大的发明。在稻作农业还不能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原始社会,人们依然采集着自然界的植物果实,把它们加工成可以食用或贮藏的补充食物。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保存了诸如橡子、菱角、酸枣、芡实、槐树子、薏仁等诸多种类的植物果实。展品:果实一组(2-11)、橡子(以复原橡子贮藏坑的形式展出)版面:橡树广为分布于亚热带地区。橡子是橡树的果实,产量比较高,果籽营养丰富,含淀粉,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磨成粉状用来煮粥,是世界范围内原始人普遍采集食用的对象。图版:、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橡子(照片)、现生的橡子(照片)(2-12)、菱角 (2-13)、酸枣 (2-14)、芡实第三单元 渔猎荒泽版面:人类虽然没有猛兽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体能,但可以用智慧巧妙地摆脱困境。他们使用弓箭、套索、石球捕获猎物,或驾着独木舟穿行于江河湖海张网捕鱼。定居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为了丰富饮食,依然从事着捕鱼狩猎的活动。他们不但将猎物作为美味享受,更是利用动物骨骸的自然形状,加工成可以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的器具。展品:1、捕鱼工具一组(2-15)、骨鱼镖(2-16)、石网坠图版:、澳大利亚土著人驾独木舟持叉捕鱼(1932年)(照片)、所罗门群岛猎首族驾独木舟用弓箭射鱼(照片)2、狩猎工具一组(2-17)、骨镞 (2-18)、木镞(2-19)、木矛(2-20)、木矛(2-21)、石球(2-22)、石弹丸(2-23)、陶弹丸3、各种动物骨头堆积(2-24)、动物遗骸(展示要求:以骨头堆积的形式展出,数量要多)版面:河姆渡文化遗址中留存下来的有关狩猎的工具仅限于骨镞、木镞、木矛、石球、石弹丸、陶弹丸等,但遗址中保留的动物骨骸的多样性却令人震惊,有形体庞大的象、犀牛,残忍凶猛的虎、熊,机灵的猴和猫科动物,善于飞翔的禽鸟,由此推断,河姆渡文化先民除了使用简单的狩猎工具,还善于通过集体合作的力量,借助于编织的罗网或设计的陷阱捕获猎物。第四单元 饲养家畜版面:在食物较为充裕的状况下,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对部分捕获的动物幼仔不再加以宰杀,而是作为食物紧缺时的补充或孩子们的玩物。狗、猪、牛等天性比较聪明或温顺的动物便最早被人类驯养。展品:1、狗的遗骸一组(2-25)、狗头骨 (2-26)、狗下颌骨(2-27)、狗粪(2-28)、狗粪2、猪的遗骸一组(2-29)、猪头骨3、牛的遗骸一组(2-30)、圣水牛头骨 (2-31)、水牛掌骨4、栅栏圈遗迹(2-32)、栅栏圈(复制)版面: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了四个用小桩木围起来的栅栏圈,直径在1米-1.5米之间,残高0.1-0.5米,排列有序。这些栅栏圈的用途让人联想到养猪的猪圈。图版:栅栏圈遗迹(照片)第三部分:湖居人家部题说明河姆渡文化先民充分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丰盛的物质生活。他们居住在用树桩、横梁和地板搭建起来的干栏式木结构的房子里,用纺轮和织机“纺线织布”,驾着独木舟穿梭于江湖河海之间,过着饭稻羹鱼的定居生活。影像(动画):我的家园展示要求:拍摄动画短片,以动态的形式演示河姆渡文化先民营建干栏式房屋的过程。内容包括河姆渡文化先民砍伐树木、裁截木料、开板取材、劈削加工、挖凿榫卯、挖坑垫木、立柱、加梁、架设木板、铺盖茅草等建造干栏式建筑的各道程序。第一单元 木构干栏版面:洞穴是人类的最初居所,因时常遭受猛兽的攻击转而巢居。住在树上固然安全,却给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河姆渡文化先民们从祖先的巢居习俗中得到启示,将粗大的树干打入松软的淤泥,建造出适应自然环境、型制独特的干栏式建筑。这一建筑模式至今存留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模型:干栏之家1、土家族吊脚楼:柱林立地,翘檐冲天,湘鄂西地区别致的吊脚楼是古代干栏式建筑的遗存。 2、侗族鼓楼:侗族鼓楼将宝塔的形状与干栏式建筑结合起来,独具魅力。3、黎族谷仓:海南岛黎族谷仓乃干栏式建筑,用竹木扎架,外覆茅草,屋檐向外,屋内用竹或藤编成地板,离地1米左右。展品:1、木构件一组(3-1)、垫木(3-2)、带卯眼木构件(3-3)、直棂栏杆卯眼(3-4)、梁头榫(3-5)、带销钉孔榫(3-6)、燕尾榫(3-7)、企口板版面: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其中的榫卯和斗拱结构独具特色。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干栏式木构榫卯结构件,数量多、种类全、用途广,足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较高的建筑技术。图版:垫木出土现场2、制作干栏式建筑的工具一组(尽量选择时代特征明显,又具有可看性的实物,并兼顾表现河姆渡四期文化的完整性)(3-8)、石斧(3-9)、石锛(3-10)、石凿(3-11)、石楔 (3-12)、石刀(3-13)、木质器柄(3-14)、骨质器柄(3-15)、复合工具(器柄和器物组装后的模型)3、长屋遗迹版面:在河姆渡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发现了一座干栏式长屋,西北-东南走向,面宽23米以上,进深约7米。这座面积超过160平方米的建筑,很可能是当时氏族村民集会议事的地方。图版:长屋遗迹(照片)第二单元 饭稻羹鱼版面:饭稻羹鱼是江南水乡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先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可以想象:河姆渡先民居住的干栏屋内,炉火熊熊,架在陶灶上的陶釜中煮着米饭和鱼羹,陶鼎中煨着肉汤,陶甑中蒸的菱角清香扑鼻,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过着以稻米为主食的定居生活。展品:1、炊煮器(3-16)、陶灶(3-17)、陶釜(3-18)、陶甑版面:这是一件呈簸箕形、大敞口、火门上翘的陶灶。原始人最初蒸煮食物时并无固定的灶具,需要熟食时,往往在地面挖坑或在旷野堆垒石头,将陶釜架上煮物。定居生活解决了保存火种的难题,也使固定灶具的产生成为必然。(3-19)、象首形陶支脚(3-20)、猪首形陶支脚 版面:制作陶支架的灵感可能来自对架烧陶釜的石块的模仿。随着固定陶质灶具的出现,陶支架逐渐摆脱了用于支烧陶釜的原始功能,而演变为用来架设陶釜的支撑物。陶支架在满足实用的情况下,逐渐被渗入了美的因素。(3-21)、粘有米粒的陶釜(3-22)、粘有锅巴的陶釜(3-23)、粘有锅巴的陶釜(3-24)、留有鳖遗骸的陶釜 (3-25)、细小鱼骨2、存贮器(3-26)、陶罐(3-27)、陶盉(3-28)、陶盆3、饮食器(3-29)、陶盘(3-30)、陶钵(3-31)、陶豆(3-32)、陶鼎(3-33)、漆碗版面: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只漆碗。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利用漆树产出的无色透明粘稠的漆液,与朱红色的矿物原料调合,涂抹于木胎器物的表面,做成牢固耐用且美观的漆器。中国传统的髹漆工艺从此诞生。(3-34)、骨匕(3-35)、陶勺(3-36)、骨匙 4、有修补痕迹的陶器(3-37)、陶釜(3-38)、陶釜版面: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釜等陶器上有沿着裂纹人工钻出的小孔,无疑是出于对器物加固、修补的需要。这些均衡分布的小圆孔仿佛向后人诉说着陶器在当时是如何的珍贵和来之不易。中华民族节俭的美德也许就是从对修补破损陶器中萌芽的。5、凿井而饮(3-39)、木构水井(展示要求:场景复原)版面:尽管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临水而居,但由于水源受到海洋潮汐的作用变咸,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聪明的古代河姆渡人以凿井饮水的方式保证了生活质量。此水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木构水井遗迹。图版:河姆渡遗址发掘的木构水井(照片)第三单元 引轮纺织版面:出于御寒或遮羞的目的,人类最初用树叶或兽皮缝制简单的“衣服”。随着对植物藤蔓和纤维组织认识的加深,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开始有意识地创造纺“线”织“布”的工具,缝制“衣裳”。复制:原始纺织机创作要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定经杆、机刀、梭子和布轴与现在彝族的织机相似,所以,原始纺织机的复原可以参考彝族的织机造型。展品:1、编织物(3-40)、绳索(3-41)、苇席 版面:编与织是人类最古老的两项手艺,编先于织出现。把植物纤维有规律地连结起来,编成诸如篮子的容器用来帮助采集或贮藏食物,编织成席子、绳子、筛子等方便生活。编织用的材料有藤蔓、芦苇、草等植物,编织用的工具有锥和针。 2、纺织物(3-42)、线团3、纺织工具(3-43、陶纺轮(3-44)、石纺轮(3-45)、骨经轴(3-46)、骨梭形器(3-47)、骨机刀(3-48)、木绞纱棍(3-49)、木卷布棍版面:纺织术源于编织术,要想获得一根长而粗细均匀的线,需要使用纺轮工具;而要将纺出来的线织成布,就需要由一台织机来完成了。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在业已发掘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4、缝纫工具(3-50)、骨针(3-51)、骨管状针版面:砺石是河姆渡文化先民磨制骨针的重要工具。砺石光滑的表面上一条条凹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古人的勤劳和生活的艰辛。第四单元 泛舟江河版面:生活在河网地区的原始人,可能因顺水漂流的一根树干而得到启发,逐渐发明了独木舟。虽然,河姆渡文化遗址至今尚未发现独木舟遗物,但数量众多的木桨和小陶舟,足以旁证独木舟曾经是河姆渡文化先民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太平洋岛国的土著居民至今仍在使用独木舟。展品:(3-52)、木桨(3-53)、陶舟形器 第四部分:心灵之声对“心灵之声”的释读:(1)、原始的宗教、习俗、审美、娱乐等,都是发出人类心灵的对认识自然界、对人类自身和对美的追求的呼声;(2)、原始人以巫术和祭祀的仪式、以丧葬的习俗、以歌舞娱乐和艺术品创作的形式,表达思想、观念、喜好等情感。所以,用此标题,可以较完整地概括河姆渡文化先民的精神文化创造。部题说明:人类是从动物世界中逐步演化分离出来的。在原始人稚朴的内心,万物有灵的观念根深蒂固。原始人聚集在图腾树下祈禳丰产、祝福安康、驱邪避害、繁衍子孙;用葬礼的形式哀吊死者的灵魂;用勤劳的双手,创作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种生活用具和人体装饰品;用歌舞的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祭祀场景的创作:崇鸟敬日展示要求: 祭祀对象:祭祀对象是太阳和鸟,可参考象牙双鸟朝阳蝶形器上的纹样,或安徽蒙城尉迟寺出土器物上的鸟图像,或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上的鸟的造型;祭 祀 者: 参加祭祀的原始人的形象可以参考文献记载的百越人“披发纹身”,或者文化人类学中美洲印第安人的装束。首领应头插羽毛、戴面具,可参考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贮贝器上羽人的形象,祭祀场景:祭祀场景可参考原始民族的祭祀场景,神圣、神秘、隆重。第一单元 图腾树下对“图腾树下”的释读:(1)、河姆渡文化先民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于对太阳和鸟的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中有扶桑树、阳鸟、十个太阳挂在树上的传说;(2)、树乃原始巫术中巫师沟通天地的工具和手段之一张光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上站满了鸟儿(3)、一般来说,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体现,有些艺术品本身可能就是原始人类所信奉的图腾。原始人的思维、信仰、习俗、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内容,我们后人已经无法明了,但这些思想内容却被他们融进了所创作的原始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出土艺术品的展示与释读,让观众直观地理解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的所思所想。版面:图腾是远古人类自然崇拜的产物,通常是某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也可能是植物或自然物。图腾具有特殊的神秘力量,往往受到古人的崇拜和祭祀,甚至被神化为某些氏族群体的祖先,并借助骨雕、牙雕、木雕、陶塑等艺术作品加以表现,从中寄托信仰、情感、习俗、祈求和精神。展品:(4-1)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版面:此器已残,外形扁平如蝶。正面阴刻的双鸟相拥着火焰状的太阳,犹如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一轮红日带着万道霞光喷薄而出,群鸟迎着朝霞展翅高翔迎接着新一天的来临,恰似古人对大自然优美景象的深刻追忆。这组纹饰体现了河姆渡文化先民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此器的构图简朴、设计奇巧、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是原始象牙雕刻的珍品,代表了河姆渡文化先民卓越的艺术创作水平。 (4-2)圆雕鸟形象牙匕 (4-3)双鸟纹骨匕柄 (4-4)陶塑鸟(4-5)双飞燕堆纹陶器盖版面:鸟儿是深受人类喜爱的动物,善于飞翔,在自然界少有天敌。它在从事农耕生产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原始农业对节时、气候百般依赖,定时迁徙的鸟儿可能被原始人视为物候动物;能飞入云端的鸟类,又被古代巫师奉为沟通天人的使者。(4-6)猪纹陶钵(4-7)陶猪版面:猪乃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繁殖能力强、杂食等特性,对于从事定居农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最适宜饲养的家畜。在中国古代,猪历来被视为财富的象征。(4-8)圆雕木鱼(4-9)鱼形木器柄(4-10)鱼藻纹陶盆(4-11)陶鱼版面:鱼类是古人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源,与先民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鱼类多产多子的特性,引发人类对自身繁衍的遐想,从而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对它进行表现、讴歌。(4-12)、盖帽形象牙器版面:盖帽形象牙器上刻饰的蚕纹给后人诸多的启示:当时的先民可能已经注意到蚕的孵化、蜕皮、做茧、化蝶、产卵是一个生命的轮回,从而激起对转世重生的想象;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象牙、石质和木质的蝶形器是否与此关联?抑或当时可能已养蚕吐丝纺织。(4-13)龟形陶盉版面:原始生活充满艰辛,故而生命短暂,年长的老人因为拥有丰富的经验而受到尊重。龟是长寿的水生动物,龟甲成为占卜的用具绝非偶然。此陶盉造型取自写实的龟鳖,纹饰却由多组猪、鹿动物纹和植物纹组成,弥足珍贵。(4-14)陶兽形塑版面:对原始艺术的创作,人们并非纯粹地采用写实的手法;更有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动植物形象的高度概括和综合后,创作出来的独具神秘感和震撼力的作品。此陶兽塑的造型和装饰纹样耐人寻味。(4-15)稻穗纹敛口陶钵 版面:陶钵的外部腹壁刻饰一株栩栩如生的水稻:稻穗向两侧倾斜,稻杆似乎难以承受稻穗沉甸甸的压力。这幅图案是河姆渡文化稻作农业的真实写照,刻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连双语中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随州市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素质试题及答案解析
- 进厂安全测试题目及答案解析
- 肇庆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答案解析
- 维修合同范本【三篇】
- 钉钉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解析
- 清远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际沟通学》期末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重庆资料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力系统工程师高级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商平台新业态发展趋势与运营策略研究报告
- 2025中粮集团社会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海南自贸港考试题及答案
- 交换机教学课件
- 2025年初级药师资格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广东云浮市检察机关招聘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17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人工智能与建筑产业体系智能化升级研究报告
- 工装夹具设计培训课件
- 包覆拉拔法制备铜包铝、铜包钢双金属导线的多维度探究与展望
-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