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艺术.doc_第1页
浅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艺术.doc_第2页
浅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艺术.doc_第3页
浅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艺术.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审美艺术08级博物馆学 于赟 P080310534摘 要 红山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则因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华文明史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分布、种类、特点及演变规律入手,就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形式之美进行审美研究,利于考证这种纹饰与社会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的关系,找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关键词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特性彩陶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新石器时代历史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彩陶纹饰的出现主要源于远古先民受陶器制作过程中陶器本身的肌理纹样的直接启发以及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产生。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审美意识和艺术价值上的取向。在彩陶文明的历史之中,红山文化彩陶以其悠久的文化历史而为世人所知,它因其丰富多样的彩陶纹饰构图规律和表现形式较之其它地区的彩陶有着截然的不同,因而呈现出自身独特的审美艺术风格。一、红山文化彩陶基本情况 考古材料表明,地处西辽河上游东蒙草原的先民8千年前己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烧制了大量形状古朴,纹样奇绝,品类丰富的陶器。其中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的陶器尤为引人注目。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情趣的提高出现了古朴简洁的彩陶,大量陶器制作也随之兴起。根据近现代的考古发掘可知,红山文化彩陶最早从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赵宝沟群落遗址发现开始,直到距今32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为止,经历了大约2000多年的时间。红山文化彩陶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赤峰地区,最南到河北燕山、北到内蒙哲里木富河一带、西连接于内蒙中部海生不浪文化、东到辽河下游即辽宁中部为止。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研究,暂且把这些纹饰分为两大类:(1)自然纹,如鱼纹、太阳纹、花纹、树纹、蛙纹、兔纹、蛇纹(龙)等;(2)几何纹饰,如龙鳞纹、涡纹、回旋钩连纹、叶纹、平行线纹、曲线纹、三角形纹、菱形纹、半圆纹、宽带纹、黑色条状纹、直线组成的斜平线和折线回字纹,另外还有网格纹、双钩纹、错叠三角纹、错叠菱格纹、云雷纹(T、C、L、型卷曲纹)、斜线纹、折线纹、错向平行线和错向半重环纹菱形回旋纹、半圆形纹、直线纹、规范的三角纹、平形宽带纹等。总体来说在红山文化彩陶纹饰中几何纹占大部分,另有少数自然纹。二、红山文化彩陶纹饰演变规律分析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在它的发展史上有过三个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演变规律。这三个时期它们分别为早、中和晚期。早期为5000年前左右的赵宝沟文化晚期和富河文化时期,目前这是红山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彩陶。纹饰为简单而粗糙的几何纹饰,自然纹饰,红底黑彩。从纹饰的造型上来看是从早期赵宝沟文化粗陶“之”字刻划纹饰中继承和演变而来的。它是独立形成和发展的彩陶文化。中期为4000年前左右的红山文化时期。纹饰为红底黑彩,主流纹饰继承和发展了早期彩陶几何纹饰,演变成了复杂和精美的复合几何纹饰,同时还出现了自然纹饰。晚期为4000年前到3200年前的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运用了红、黄、黑和白彩绘技术,出现了几何纹夹杂符号纹饰和云雷纹饰。主流纹饰没有继承和发展早、中期的纹饰,是独立形成和发展的云雷纹,也没有受到其他区域文化影响的痕迹。少数几何纹饰继承和发展了中期复合几何纹饰。三、红山文化彩陶纹饰构图审美特点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形式之美,反映了红山先民造型艺术的成就,从形式之美上研究,不仅能了解红山文化彩陶纹饰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吸取灵感并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对目前已有的红山文化彩陶纹饰构图审美特点总结如下: 1、早期以直线条为主,弧线少见。纹饰多绘制在口沿鼓腹部位,与素面之间隔使用,而底部无纹饰。常用的纹饰有平形宽带纹、平行斜线纹、网格纹、平行细线纹、直线纹、三角形纹、菱形纹等。如:城子山遗址中的彩陶在构图上,平行细线纹之间运用了平行斜线纹来连接:喀左东山嘴遗址中的彩陶的平形宽带纹在下方而平行细线纹在上方,由宽到细缓慢的过度。有时还运用简单几何纹在中间部位里间隔绘制,形成了简单的二方连续图案。 2、中期纹饰构图审美特点是:红底黑彩,构图讲究疏密关系,绝大部分纹饰绘制在陶器的上半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最接近人们的视觉角度。专门研究红山文化的学者张星德女士谈到中期彩陶纹饰构图特点时提出:“红山文化中期彩陶流行黑彩,图案流行用弧线条构图,流行涡纹、弧边三角组成的各种图形。”从现代艺术角度看,注重视觉集中力,给人一种主次分明的感觉。这时期的纹饰构图基本上都是二方连续为主的涡纹、平行线夹平行四边形纹和同心圆纹、平行线组成的三角形纹、平行竖线纹、菱形纹、双钩纹、叠压的三角纹和方块纹等。以敖汉旗三道湾字遗址和赤峰西水泉遗址中的单独菱形纹为例,使用了红底黑彩,菱形图案的大小、形状不等,构图有的绘制碗、罐的口沿外的全身,有的仅仅绘制中部位置。跟上下素面形成了显明的疏密对比,古朴而且富有神秘感。 3、晚期是红山彩陶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因为随着红山先民生产力的发展与审美情趣的提高出现了彩绘技术(详情看本文第二部分)。苏秉琦先生谈红山彩陶文化时说:“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这两个不同经济类型不同文化传流的文化共同体在河北省桑干河相遇,它们相遇后并发出文明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迹象。”郭大顺说:“红山文化的彩陶比较典型地反映着该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继承当地文化的传统又接受周围文化先进因素的过程。”所以红山彩陶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的。晚期彩陶纹饰丰富多样,构图复杂多变、装饰性非常强。当时流行网格纹、多种几何纹组合、符号纹、云雷纹、自然纹(太阳纹、蛇纹、蛙纹。)和兽面纹等。这些纹饰大部分是彩绘于陶器表面而无内彩,构图部位器表全身,颜色是红、黄、黑和白为主,出现了早期青铜兽面纹饰。红山晚期彩陶纹饰构图审美特点主要追求多种几何纹的组合,并且布满陶器全身,从而达到复杂多变,华丽的装饰效果。黑和白彩绘云雷纹彩陶为例。彩绘的部位主要在陶器的腹间为主向四面扩展,凡彩绘纹结构复杂,图案单元较大的纹饰都画在腹间这里,只有这里才适合于容纳较宽的纹带,在此图案复杂的云雷纹最适合不过了!但少数部分彩绘陶不包括在内。晚期纹饰主要运用云雷纹和兽面纹。云雷纹的补助纹有:网格纹、双钩纹、鱼鳞纹、错叠三角纹、错叠菱格纹。兽面纹图案基本上是面具形式绘制的。线条有:“T、C、L”型卷曲纹、斜线纹、折线纹和其它补助线组成。四、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内涵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形式之美来源于先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这些神秘的构图审美规律、纹饰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美观大方、形式多样的彩陶艺术。这些纹饰从何而来的呢?它的审美是如何形成的呢?纹饰本身代表什么具体含义?这些问题很多专家有不同的解释,归结起来可以看出红山文化彩陶纹饰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经济、宗教等众多元素有关,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审美内涵应从当时的经济形态与宗教中去寻找线索。(一)经济形态与纹饰早期彩陶文化包括赵宝沟文化的晚期和富河文化。关于富河文化时期的经济形态学术界一致认为无农业,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形态。因为他们无农业,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所以这种非固定的生产方式导致他们生活不稳定。而不稳定的生活模式不利于陶器制作业的稳定发展。刚刚形成的彩陶制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与外地文化之间的联系也甚少,仰韶文化等先进的彩陶纹饰也没有影响到红山文化的彩陶纹饰。所以,早期的彩陶纹饰出现了具有当地粗陶“之”字刻画纹特点的简单、粗糙的彩陶纹饰。当时人们主要用的器皿是带“之”字刻画纹的粗陶器和少数彩陶。中期彩陶文化包括红山文化时期。这时期的彩陶纹饰从早期简单粗糙的几何纹演变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动植物等自然纹。关于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问题,学术界没有过多的争论,基本都认为这一时期是采集、渔猎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随着农业经济的开始,人们过上定居生活。定居生活推动了彩陶业的发展,使陶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因此中期彩陶纹饰与早期纹饰相比的话,演变的更为形式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晚期晚期彩陶文化包括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小河沿文化的彩陶纹饰出现了彩绘技术,从中期纹饰的特征之上夹杂着动物形象、八角星、图像符号等。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彩陶纹饰特征是:用彩绘技术,同时使用红、黄、黑和白等颜色。大部分图像是面具、生命树、巫师和景物纹。线条为早期青铜器上的云雷纹、“T、C、L”型卷曲纹、折线纹和锯齿线纹等。这时期的经济形态问题学术界也没有过多争论,一直认为是以农牧业为主,采集和渔猎为补充的多样性经济形态。晚期农作物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知识面和审美情趣,出现了图画记事艺术。从“大甸子”墓出牛的一件彩陶来看,上面绘制的纹饰是农作物禾苗生长和鸿雁由南向北飞的画面,反映出气候影响农作物的事情。(二)宗教与纹饰红山文化多处出土的文物以及各种墓葬遗址,己经很清楚的说明了当时的红山文化宗教是巫术,这是学术界无须争论的话题。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巫术宗教的诞生是当时人们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巫术这门特殊的原始宗教对红山原始先民的生活习俗、世界观和宇宙观的产生起到了的深远影响。在这种思想和心理下,红山先民创作的彩陶纹饰也受到了巫文化的极大影响。早期红山文化是早期宗教信仰的发展过程,是由对自然崇拜(即天地崇拜)转向对人的自身崇拜(即女神崇拜),并使大自然不断地人格化的过程。他们把大自然界的万物变为人格化,输入了灵魂。这种早期宗教信仰在玉器上多次表现,但对彩陶纹饰的影响较小。中期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一体的巫文化继续发展时期。在彩陶纹饰上,出现了比早期更为复杂多样的精美几何纹和自然纹。这种变化是人们的审美的发展和制作技术的提高密切相关,但不能排除宗教思想对彩陶纹饰的影响。巫文化中经常出现的蛇、蛙、鱼和日月星辰等题材的自然纹饰开始在彩陶中出现了。这些纹饰足以说明中期红山彩陶文化受到了巫文化较大的影响。晚期红山文化晚期巫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随着图腾崇拜观念的加深和多种星象学的发展导致人们的造型审美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红山龙图腾崇拜观念与纹饰审美结合的很完美,达到了龙纹饰审美的高峰。这个时期的宗教思想占领了人们的创作思维和题材内容。所以,晚期红山文化彩陶纹饰受巫文化极大的影响。红山文化从早、中和晚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纹饰题材和特点,是因为宗教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影响到人们审美观,先民们对宗教思想的沉迷导致了纹饰题材的弊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