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触发器是数字电路中的基本逻辑单元。触发器按其稳定工作状态可分为双稳态触发器、 单稳态触发器等。这些触发器都可用分立元件和集成元件来组成。本章主要介绍集成双稳 态触发器。双稳态触发器又分为基本RS触发器、同步RS触发器、D触发器、J-K触发 器等。以及由触发器和逻辑门组成的计数器,译码与显示电路。 第一节 集成触发器 一、基本RS触发器 基本RS触发器是由两个“与非”门(G。和Gz)交叉联接而成,如图8一la所示。图 中Q和砭是触发器的两个输出端,在正常情况下,两者的逻辑状态保持相反。这种触发器 有两种稳定状态:一种稳态是Q一1,砭一0,称为置位状态(“1”状态);另一种稳态是Q一0, 砭一l,称为复位状态(“0”状态)。 输出端为Q的“与非”门的输入端,称为直接置位端或直接置“1”输入端(&);输 出端为砭的“与非”门的输入端,称为直接复位端或直接置“0”输入端(RD)。在图81b 的图形符号上,用输入端的小圆圈表示用低电平作输入信号,或者叫低电平有效。 下面根据与非门的逻辑关系及门G。和G。的逻辑表达式 QSDQ, (81) QR。Q, (82)来分析触发器的输出和输入的逻辑关系。 (1)当RDo,SD=1时,门G:有一个输入端为“o”,所以砭输出为“1”,而门G:的两个输入端全是”l”,所以Q为“0”。即不论原状态如何当良。=0,S。一l时,触发器的输出Q:0。因此,RD输入端称为置“0”端或复位端。 (2)当RD一1,孓=0时,门G。有一个输入端为“0”,其输出端Q为“l”;而G。f-1的两个输入端全为“l”,其输出端砭为“0”。所以sD端称做置“l”端或置位端。 (3)当良。一SD一1时,则触发器保持原有状态不变。其原因如下:设原状态是Q一1Q一0,则此时G。门的两个输入端全为“1”,而Gz门的输入端中已有一个为“0”(即Q=o),此时若G。门的另一输入端S0为“l”,Gz门的输出也不会改变,仍为“1”。可见触发器原有状态不变。同理,若原来状态为Q一0,一Q=1,触发器的状态也不会改变。 (4)当RDSD一0时,两个“与非”门的输出端都为“l”,这就达不到Q与砭的状态 244 、 应该相反的逻辑要求。同时,一旦输入负脉冲去除后,触发器将由各种偶然因素决定其最 终状态,故结果不定。 根据以上讨论,可以列出触发器的真值表,见表81。 S R Q 1 O 1 O O 1 1 O O 1 不变 不定 综上所述,基本RS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一个是Q=1,一个是Q一0;它具有直接置“1”和置“0”的功能;当RD一1,S。一0时,Q一1(置“l”),当RD一0,一1时,Q一0(置“0”);它具有存储和记忆功能,当RD=1,SD=1时,Q不变,实现存储和记忆作用。触发器用负脉冲触发,并且避免负脉冲同时加到两个输入端。 二、同步RS触发器 基本的RS触发器,是由输入信号直接控制触发器的翻转,而实际应用中,常常要求触发器在某一指定时刻按输入信号所决定的状态触发翻转,如计数器、寄存器等。这个时刻可由外加时钟脉冲CP(或称同步脉冲)来决定。这种受时钟脉冲控制的触发器称为同步触发器、时钟触发器或称为可控RS触发器。 同步RS触发器的逻辑原理图和图形符号如图8-2所示。该电路由两部分组成:由与非门G-,Gz组成的基本RS触发器和由与非门G。,G。组成的输入控制电路。R。,sD端是直接用负脉冲复位、置位端,一般在工作之初,要使触发器处于某一指定状态时,在RD或SD端输入一负脉冲。在触发器工作期间不需直接置位、复位时,应使RD,SD处于高电平。R,S端是信号输人端。CP端是时钟脉冲输入端,也是控制端。CP脉冲是个矩形脉冲。 下面简要说明同步RS触发器的输出和输入关系。 设CP脉冲加入前,触发器的输出为Q“,CP作用之后的输出为Q计1,Q”称为现态,Q一-245称为次态。CP端平时是低电平,即CP一0,加入cP脉冲时,为高电平,即CP一1,也就是说CP是一个正脉冲。CP信号控制输入门的开通和关闭,使触发器的输出按一定的节拍随输入信号而变化。 当CP一0时(时钟脉冲未到来),门G。和G。都有“0”,所以不论R,S的输入信号是“0”还是“l”,G。和G。门的输出都是“l”,即G。一G。一l,基本R S触发器将保持原状态不变。也就是说,当CP一0时,输入G。门、G。门被封锁,输入信号不能进入触发器,所以触发器的状态保持不变。 当CP一1时(时钟脉冲到来时),S,R信号通过门G。,G。反相后加到由G,和G。组成的基本RS触发器上,使Q和砭的状态跟随输入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R一0,S一1时,G。门输出为“l”用G。一l表示,G。门输出为“0”用G。一0表示,因此,QG,一l,砭一G。一0,使触发器置“1”。 R一1,S一0时,G。一0,G。一l,因此,砭一l,Q一0,使触发器置“0” R一0,S一0时,G。一G。一l,因此,触发器不改变状态。 R一1,S一1时,G。和G。门的两个输入端全为“1”,故G。一G。一0,触发器状态不定,这种情况应避免。 触发器的输出和输入的逻辑关系可用状态转换真值表来表示,见表8一Z。 S R Q” Q”+1 说 明 0 0 0 O 0 1 0 1 输出状态不变 O 0 1 l O 1 O O 输出状态与S的状态相同 1 l O O O 1 l 1 输出状态与S的状态相同 1 1 1 1 0 1 1” 1。 输出状态不定根据表8-2所示的逻辑关系,即可相应地画出G。,G。和Q,砭端的波形,如图83所示。 根据表82所列同步R S触发器的逻辑关系,可得到同步RS触发器的特性方程(称输出状态方程) Q”+-一S+RQ”, (83)同时要求 RS一0。 (8 4)246 综上所述,可控RS触发器具有记忆、保持功能;具有置“0”,置“l”功能,此外,触发器还具有计数功能,只要把触发器的R端与Q端相连,把S端与砭端相连,接成计数状态,如图84所示,每来一个计数脉冲CP,触发器就翻转一次,触发器翻转次数反映计数脉冲的数目。这种接法的触发器称为计数型触发器。 l 图8 4计数式RS触发器 a逻辑原理图;b图形符号 上述计数型触发器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空翻。例如触发器的原状态为Q一0,砭一1时, 则RQ一0,SQ一1,当CP由。一1时(CP的上升沿)1触发器动作,使G。一l,G4_ 0,并使Q一1,砭一0,电路翻转一次,须注意这时R,S输八,静f足态也已翻转,假如CP脉 冲高电平持续时间较长,R,S的状态改变又会引起输出Q及砭的又一次翻转或多次翻转, 造成触发器动作混乱,产生所谓空翻现象。一个CP脉冲期间,触发器多次翻转是不允许的, 必须设法改进。 三、D触发器 同步RS触发器存在两个问题:RS一1时,状态不定;有空翻现象。D触发器 采用维持一阻塞工作方式,可以克服上述问题。 D触发器的逻辑电路如图85所示。该触发器由六个与非门组成,其中G。和G:构成基 本Rs触发器,Gs,Gt,G。和Ge组成维持一阻塞电路,CP为控制端,D是信号输入端。 (1)在CP一0时。这时门G。,G;输出部为“l”,基本RS触发器的两个输入端全是 “1”,故触发器输出状态不变。也就是,G。,G。门被CP信号封锁,输入信号D暂存于G。 门和G。门中,触发器作好输出状态更新的准备。 (2)在CP=1时。触发器在CP的上升沿处更新输出状态。这时,G。和G。打开,它们 的输出状态由G。和G。的输出状态决定,即由输入信号D决定。 当D一0时,使Gs一1,Gs一0,从而使G。保持1,G。变成0。这时,G,和G:组成的 基本触发器得到互补的输入,其输出状态为Q一0,砭一1。 247 图8 5 D触发器 a一逻辑电路图;b图形符号 当D一1时,使G。一0,G。一l,从而使G。保持1,G。变成0。触发器的输出状态为Q一1、砭一0。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触发器的输出状态与D端的状态相同,即:Q卅1一D。 其真值表见表83,波形如图86所示。 D Qn Qn+1 说 明 0 O l 1 0 1 0 1 0 0 1 1 输出状态与D端状态相同 根据表8-3可列出D触发器的特性方程为 Q计1一D D触发器维持一阻塞作用是通过四根反馈线实现的,如图85a所示。 当QD一0时,在CP一1期间,G。一l,G。一0通过反馈线l将门G。封锁,因而,不论输入信号D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G。的输出和触发器的输出,保持触发器的Q一0状态。故反馈线1称为置“0”维持线。由于门G。维持“l”态,门G。通过线2,在CP一1期间G。一0,从而封锁G。门,使Q不会出现“1”态,故反248 馈线2叫做置“l”阻塞线。 当QD一1时,在CP一1期间,因为G。一0,G。一l,G。=0,通过反馈线3,G6 f-j被 封锁,D变化时,G。变化不致影响G。,从而维持了输出Q=1的状态,故反馈线3称为置 “1”维持线。与此同时,G。的输出为“0”,通过反馈线4,封锁了G。门,使G。不会出现 “o”,从而阻止了Qo,故线4称为置“0”阻塞线。也就是说。在CP一1期间,Q一1时,l 不论D怎样变化,由于有了3和4反馈线,触发器输出的“1”态不会变化。同样,在CP一 1期间,Q=0时,不论D怎样变化,由于有了1和2反馈线,触发器输出的“o”态不会变 化。这样,不会出现空翻现象。 四、JK触发器 主从JK触发器也是一种无空翻的触发器,它的逻辑电路和图形符号如图87所示。共 用九个与非门,门G,、G。组成基本RS触发器,门G。、G。是G。、G。的控制门。G。、G。、 G。、G。组成可控RS触发器,称为从触发器。同样,G。、G。、G,、G。也组成一个可控R S触发器,称为主触发器。它有两个输入端J和K,有一个控制信号输入端CP,CP信号通 过反相器G。又产生一个负的CP信号,利用CP信号同时控制两个可控Rs触发器,使整 个触发器工作分成两步进行。RD、SD是直接复位端和置位端。它的工作原理可分4种状态 加以说明。 (1)J一0,K一1。在时钟脉冲到来之前,如果触发器是“0”态,即Q一0,砭一1,则G。门因为J=0被封锁,G,门因为Q一0也被封锁。所以CP一1时也不会影响触发器的状态,仍保持原来的“o”态。 在时钟脉冲到来之前,如果触发器处于“l”态,即Q一1,砭一0,则G。门被封锁,而 249 G,门处于待开启状态。所以,CP一1时,一方面经G。门输出低电位,封锁了G。门和G。门, 起到隔离主与从触发器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G,门输出低电位,将主触发器置“0”,即G。 门输出高电位,G。门输出低电位。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时钟脉冲的后沿到来的时刻。当CP 端从“1”态变为“0”时,一方面将G,门和G。门封锁,避免产生空翻;另一方面经G。门 输出高电位,打开G。门和G。门,将主触发器的状态反相后送到从触发器的输入端,即G。 门输出低电位,G。门输出高电位。这种状态相当于置“0”信号,将从触发器置“0”,使Q一 0,砭一1。 可见,在J一0,K=1的情况下,不管触发器的原来状态如何,在时钟脉冲的后沿到来 之后,触发器总是处于“0”态。 (2)J一1,K一0。由于电路结构的对称性,根据上述的分析可推论出,在J一1、K一 0的情况下,不管触发器的原来状态如何,在时钟脉冲后沿到来之后,触发器总是处于 “1”态。 (3)J一0,K一0。此时G,门和G。门都被封锁,时钟脉冲对电路不起作用,因此触发 器仍保持原来的状态。 (4)J一1,K一1。在CP=1的期间,G,门的输出等于砭,G。门的输出等于Q,使主 触发器处于砭的状态。因此,当时钟脉冲后沿到时,从触发器的Q状态就要翻转为砭的状 态,即原来为“0”态,现在变为“l”态;原来为“1”态现在变为“0”态。可见,J一1, K一1时,触发器具有记数功能,也就是说,每过来一个时钟脉冲,触发器就翻转一次。 综上所述,可得主从JK触发器的真值表8一“ J K Qn Q”+1 说 明 O 0 O 0 0 l 0 1 保持原态 0 0 1 1 0 1 O 0 置“0”(同J端状态) 1 1 O O 0 1 l 1 置“l”(同J端状态) 1 1 1 1 0 1 1 0 计数 根据主从JK触发器的特性表,可得J_K触发器的特性方程: Q卅1一JQ”+KQ” (85) 图87所示的主从JK触发器由9个“与非”门构成,实际上常做成单JK或双JK集成触发器。图88所示为T079型TTL双JK集成触发器的外弓I线j列图。图8-8 T079型TTL双JK触发器的外;l线排列图图89所示为集成多输入端主从250 JK触发器的典型结构图,VTt和VT7-代替了图87所示触发器中的G。,G。和G。以及 G,Gz,VT,和VT 7,组成了从触发器和一个反相器。将图87和图89比较,可以看出, 集成主从JK触发器中,输入端J和K改为多输入端,J=J。J:J。,K=K,K。K。特性方程仍 为:Q卅1一J砭”+KQ”。 第二节 寄 存 器 寄存器是数字电路中基本逻辑部件之一。它是用来暂时存放数码的部件。寄存器具有 以下逻辑功能:可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将数码或指令存入寄存器(称为写入),从寄存器中 将数码或指令移出(称为读出)等逻辑功能。 在数字电路中数值或指令通常以二进制数码表示,由于一个触发器可以存储一位二进 制数码,所13ff-进制数码的寄存器可用触发器构成。寄存器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数码寄存 器和移位寄存器两种。 一、数码寄存器 数码寄存器的主要任务是存放和传送数码。因此,电路除有触发器外,还必须有能起 控制作用的门电路相配合,以达到只有接到寄存指令时,才能把输入的数码存贮起来,以 及只有接到取出指令时,才能把寄存的数码输出去。 四位二进制数码寄存器如图810所示。它是由基本RS触发器及非门组成的。A。,A。, A,A0为四个寄存器数码的输入端,数码是“1”就用高电平输入,数码是“0”就用低电 平输入。舔端是置“0”输入端,若想使寄存器置“0”,可在更D端输入负脉冲。C端是存 人指令输入端,也叫存入脉冲端。要存人数码时,在C端加一正脉冲即可。 251 寄存数码的过程(设要寄存的数码为“1010”)如下。 首先清“0”。在R。端输入置“0”负脉冲,即每个触发器的RD一0,因为C端为“0”关 闭了G。G。四个与非门,使每个触发器SD一1,因而寄存器中四个触发器的状态为 “0000”。清“0”后,RD端信号应回到高电平。然后,将被存的数码以高、低电平加到A。, A:,A。,A。数码输入端,即A。一l,A。一0,A。一l,A。一0。最后,在C端输入存入正脉 冲(平时为低电平,输入时是高电平)。于是四个输入与非门(G。G。)全开,信号进入触 发器SD端,凡是输入数码为“0”的与非门,输出不变,仍为“l”,凡是输入数码为“l”的 与非门,输出变为“0”。所以触发器的四个SD端分别为S。一0,SD。一l,SD,=0,SD。一l。 这时RD端已全为“1”,根据基本RS触发器的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可知四个触发器的输出 为Q。一l,Q。一0,Q。一l,Q。一0,故寄存器中四个触发器的状态为“l010”和输入数码相 同,这时数码寄存完毕。 数码输入到寄存器后,各触发器输出的状态,须在下一批数码置入后才会发生变化。 二、移位寄存器 在逻辑电路中,常常需要既能存贮数码,又能使数码移位的逻辑电路,这类电路叫做 移位寄存器。 移位寄存器分为左移、右移单向移位寄存器,和又可向左、又可向右移位的双向移位 寄存器。这里仅介绍左移位寄存器。 图811所示为一个由D触发器组成的四位移位寄存器逻辑图。数码是从最低位D。的输 入端一个个依次输入,输出是从最高位Q。端一个个取出。接线的特点是,低一位触发器的 输出,接到高一位的输入D端,各个触发器的CP端都由一个移位脉冲端控制。 1存入数码的过程 先将寄存器清“零”,即Q。一0,Q。=0,Q。一0,寄存器的状态为“0000”。假设要依次 存入的数码为ll01,则从D。端输入数码的最高位“1”(数A。A:A。A。中的A。),与此同时, 在CP端配合输入一个移位脉冲,在移位脉冲的上升沿,各触发器的状态变为0001。接着在 252 -D。端输入第二个数码“l”,并同时配合输入第二个移位脉冲,在第二个移位脉冲的上升沿,各触发器的状态变为0011。就这样,在相配合的移位脉冲作用下,数码从D。端依次输入,一个一个存入寄存器。四位二进制数码经过四个移位脉冲后,都存入了寄存器。数码是从D。端依次输入的,这种方式为串行输入。四位二进制数码存入寄存器后,也可同时输出,称为并行输出;也可以在Q。端一个一个依次再串行输出。在移位脉冲作用下,数码输入时各触发器的状态变换情况见表85。 。 触发器状态移位脉冲CP个数 输入数码 Qa Q2 Q1 Qo 输入端D。 O O O000 A35l 1 1 0 0 0 1 0Az21 2 l 0 0 、 1 Al0 3 O 0 1 1 0 A021 4 1 1 0 1 2数码串行输出的过程 如果已存入的数码要从Q。端依次输出,可使D。一0,并再加入四个移位脉冲,这时寄存器中各触发器的状态变化如表86所示。从表86可以看到,又经过4个移位脉冲后,二进制数码ll01就依次经Q。端向左输出了。 触发器状态 移位脉冲CP个数 输入数码 Q3 Q2 Q1 Qo 0 O l 10 l 1 O 1 0 、 0 2 O 0 、 0 0 3 O 1 0 0 0 4 O 0 0 0 0 O253 第三节 数制和码制的概念 一、数 制 用数字量表示物理量的大小时,仅用一位数码往往不够用,因此经常需要用进位计数 的方法组成多位数码使用。我们把多位数码中每一位的构成方法以及从低位到高位的进位 规则称为数制。 在数字电路中经常使用的计数制除了十进制以外,还经常使用二进制和十六进制。 1十进制数 十进制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常使用的进位计数制。在十进制数中,每一位有09十 个数码,所以计数的基数是l0。超过9的数必须用多位数表示,其中低位和相邻高位之间 的关系是“逢十进一”故称为十进制。例如101101+010。 这样,每一数码处于不同的位置时(数位),它代表的数值是不同的。例如,数354可写为 3543X102+5101+4100 上述十进制数表示法,也可扩展到表示小数,不过这时小数点以右的各位数码要乘以 基数的负幂次。例如,数8125表示为 81258100+110_1+2101+510。 从计数电路的工作状态来看,采用十进制记数法是不方便的。因为构成计数电路的基 本想法,是把电路的稳定状态跟数码对应起来,而十进制的十个数码必须由十个不同的电 路稳定状态与之对应,这样在技术上存在许多困难,而且也不经济。因此在数字电路中一 。 般不直接采用十进制记数法,而采用二进制记数法。 2二进制数 1 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区别,在于数码个数和进位规律不同。在二进制数中,每一位 只有0和1两个数码,所以计数基数为2,低位和相邻高位问的进位关系是“逢二进一”,故 称为二进制,即1+110(读作壹零)。所以,二进制数的计数规律为每当本位是1又要加 1时,便将本位变为0,同时向前进位,使前面一位加l。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对应关系 见表87。 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 十进制数 二进制数 0 1 2 3 4 5 6 7 0 1 10 11 100 101 110 111 8 9 10 1l 12 13 14 1 5 : 1000 1001 1010 1011 1100 1101 1110 1111 : -254 从表87中可以看出一个规律,即在二进制数中,数码l出现在第一位(从右向左数), 表示十进制数l,可写成20;数码1出现在第二位“10”,表示十进制数2,可写成2t;数码 1出现在第三位“100”,表示十进制4,可写成22。例如二进制数“1101”可写作: 1101123+122+021+120 其中23,22,21,20,称为数码所在位置的“权”;上式称为二进制数的按权展开式。 一个二进制数按权展开后,再按十进制的运算规律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十 进制数。例如ll01相当于十进制数的l3。 为区别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用“( )z”符号表示括号内为二进制数,用“( )10, 符号表示括号内为十进制数。例如: (1011)。一l23 4-022 4-121+120一(11),。, (1101)2=121 4-120+021+122一(325)1。, (0101)20 X 20 4-121 4-0 X 22 4-123一(0625),。 二、数制转换 同一个数,采用不同进位制表示时,尽管形式不同,它们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转换 关系。 1二一十转换 把二进制数转换成为等值的十进制数称为二一十转换。 任意一个二进制数8转换成十进制数只要根据展开式 B=b。一。2“1 4-b一。2”2+4-b。21 4-b。20 4-b一,21 4- 4-b一。2一。 (86) 将待转换的二进制数按各数码每位的值展开成一个多项式,求出该多项式的和就可以了。例 如: (1101Ol)2123 4-122 4-021 4-1 X 2。4-021 4-12 2 8+4+1+025一(1325)lo 2十一二转换 所谓十一二转换,就是把十进数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 1)整数的转换 十一二转换中整数部分的转换采用逐次除2取余法:用2逐次去除待转换的十进制整数, 直至商为0时终止。每次所得的余数即为二进制数码,先得到的余数在低位,后得到的余数 排在高位。例如,将25转换成二进制数: 2【25余l6。 212余0bl 2 1 6余06。 23余l6。 2 f l余lb。 、 、 255 所以 (25),。=(64b3b2bbo)z一(11001)。 2)小数的转换 十一二转换中小数部分的转换,只要把这个数的小数部分不断乘以2,直至小数为零或 达到要求的精确度为止,每次所得整数就是二进制纯小数从高位到低位的各位数码。 例如,把0625转化为二进制时,可写成: (0625)。一6 12叫+6一:21+6 32。+642_4+显然,把(0625)10乘以2后, 所得积的整数就是b一。,而余下的小数部分为(6一:2_1+6。2-2+);再将其小数部分 乘以2,所得积的整数就是b一。;继续用2乘余下的小数部分,便得到b。,b一。,直到余下 的小数部分为0或达到所要求的位数为止。这样0。b_lb一。b。6 4就是十进制数0625的二 进制形式了,即 06252125整数1b l, 025205整数o6 2, 05210整数1b 3, 所以(0625)10一(0101)2。 例如,将057转换为二进制小数,转换到四位二进小数为止: 0572114整数1b l, 0142028整数ob一2, 0282056整数o6。, 0562112整数1b 4, 所以(057)。一(01001)。,有兴趣不妨继续做下去,会发现到若干位数之后将出现循 环,形成无限循环二进制小数。 三、码 制 不同的数码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不同大小,而且还能用来表示不同的事物。在后一种 情况下,这些数码已没有表示数量大小的含意,只是表示不同事物的代号而已。这些数码 称为代码。 为了便于记忆和处理,在编制代码时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叫做码制。 例如在用四位二进制数码b。b。6,b。来表示l位十进制数的09这十个状态时,就有多种 不同的码制。通常将这些代码称为二十进制代码,简称BCD代码。 四位二进制数码有l6种组合,而在二一十进制中,仅需要十个数字,所以只要选取其中 十种组合就可以组合成二一十进制代码。表8-8列出了常用的三种二一十进制代码。 二进制数码 十进制数码 b3 bz bt bo 8421码 Z421码 5421码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O l 2 0 l 2 0 l 2256 二进制数码 十进制数码 b3 b2 6l bo 8421码 2421码 5421码 d 0 0 1 1 0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0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1 1 1 1 0 0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3 4 5 6 7 8 9 3 4 5 6 7 8 9 3 4 5 6 7 8 9 在二一十进制中,常把四位二进制的每位数码l所对应的十进制数称为该位数码所具有的权,并用四位数码的权,作为各种二一十进制代码的名称。例如“8421”代码,系指b。位的权为238;b。位的权为224;b。位的权是21-2;b。位的权为201。同理“2421”代码,系指b。位的权为2;b:位的权为4;b,位的权为2;b。位的权为1。 例如把(246)10分别用“8421”代码,和“2421”代码表示,则为 “8421”代码:0010 0100 0110。 “2421”代码:0010 0100 1100。 第四节 计 数 器 能完成计数功能的逻辑电路称为计数器。计数器电路的种类很多,按功能分,有加法计数器,减法计数器和可逆计数器,按计数制分,有二进制计数器和十进制计数器;按计数的进位方式分,有串行计数器和并行计数器等。本节仅介绍采用JK触发器构成的二进制计数电路和十进制计数电路。 一、二进制异步加法计数器 二进制只有两个数码。由于双稳态触发器有“l”和“0”两种状态,故一个触发器可以表示一位二进制数。四位二进制数,就要由四个触发器来表示。二进制加法,就是“逢二进一”,即0+11,1-t-110。逢到本位是l,再加1时,本位便变为0,而向高位进位,使高位加l。因此,用咒个触发器就可以表示一个咒位的二进制数。图812所示为用主从JK触发器组成的四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的逻辑图。计数脉冲加257 到最低位触发器的CP输入端,而高一位触发器的CP端与低一位触发器的Q端连接。计数 之前,先在各触发器的RD端加一负脉冲,使触发器F。F。均处于“0”状态,即Q。Q。均 为“0”,这种情况称为计数器清“0”。 由主从JK触发器的功能可知,当JK一1时(J,K悬空就相当于处在高电位),触发 器的CP端每输入一个脉冲,触发器的状态就改变一次。 当第一个计数脉冲的下降沿来到时,触发器F。由“0”变“1”。Q。由“0”变“1”产 生的是正跳变,这对F。不起作用。这时计数器呈“0001”状态。 当第二个计数脉冲的下降沿来到时,F。由“1”变“0”。由于Q。由“1”变“0”产生 一个负跳变送到F。,于是F,由“0”变“1”,但F。产生的正脉冲对F。不起作用。这时计数 器呈“o010”状态。 如此继续下去,就实现了二进制加法计数,各触发器的计数状态见表87。 图813所示为二进制加法计数器的工作波形。它与表89所示的各触发器状态一一对 应。由波形图还可看出,每经一级触发器,输出脉冲的周期就增加一倍,即频率降低一倍, 因此一位二进制计数器是一个二分频器。当触发器的个数为n时,最后一个触发器输出的脉 冲频率将降为输入脉冲频率的12“。 二、二进制异步减法计数器 二进制减法的运算法则是:l1得0,o一1得1并向高位借1。所以减法计数器的最低 258位触发器,每输入一个计数脉冲就翻转一次;而对于相邻的高位触发器,则只有当低位触发器由“0”变“1”时,即低位向高位输出位信号时,高位触发器才翻转一次。 输入脉冲序号 Q3 Q2 Ql Q。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0 0 O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0 0 0 0 1 1 1 1 0 O O 0 1 1 1 1 O 0 1 1 0 0 l 1 0 0 1 1 0 0 1 1 O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1 图814所示是用主从JK触发器组成的二进制异步减法计数器的逻辑图。它与图811所示逻辑图不同,低位触发器是由Q端连到高位触发器的CP端。这样当触发器的Q端由“0”变“1”时,Q的输出由“1”变“o”,从而产生一个负跳变,作为向高位的借位信号。 进行减法计数之前,应先将各触发器全部置“l”,这称为计数器“置全1”。显然,“置全1”的信号应加在各触发器的置“l”端(SD端)。 计数前首先发“置全1”脉冲,使计数器呈“llll”状态。当第一个计数脉冲的下降沿259来到时,F。由“1”变“0”,一Q。由“0”变“1”,这个正跳变对F。无影响,这时计数器呈“1110”状态。当第二个脉冲输入后,F。由“0”变“1”,由于Q0由“l”变“0”产生一个负脉冲(即借位信号),使F。由“1”变“0”,Q,由“0”变“1”,它对Fz无影响,计数器呈“ll01”状态。 如此继续下去,每输入一个计数脉冲都使计数器减l,因而实现了二进制减法计数。各位触发器的计数状态见表810。 , 输入脉冲序号 Q3 Q2 Q1 Qo 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1 1 1 1 1 l 1 0 0 0 0 0 0 0 0 1 1 l 1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1 0 0 1 0 1 O 1 0 1 0 1 0 1 0 1 0 1 0 三、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 。 异步计数器的缺点是计数速度慢,级数越多,计数的时间越长,因此计数脉冲的最高频率受到限制。如果计数脉冲同时输入到各个触发器的CP端,其翻转情况由各触发器的输入来决定,这样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这种计数器就是同步式计数器。 同步二进制加法计数器中各触发器控制端的控制规律可以从表89中找到,由这个输出状态转换顺序表可以看出,计数器中最低位触发器每接收到一个时钟脉冲就要翻转一次,而以后的各级触发器则要在前级各触发器输出端Q均为l时才能翻转,因此用四个JK触发器构成四位二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时用前级触发器输出端Q来控制后级触发器,如图81 5所示。当某个触发器的前级触发器各Q端均为高电平后,时钟脉冲后沿时该触发器才能翻转。相反,若前级触发器Q一0,当时钟脉冲后沿时不会翻转。 下面简介JK触发器组成的同步四位二进制计数器电路的工作原理。计数前,由RD端加一负脉冲清零,使各F的状态为“0000”由于Jo K0一1,故输入第一个计数脉冲后,F。 260 翻转,Q。由“o”变为“l”;其它F则因J、K端部为0,第一个计数脉冲来后,状态不变。 各触发器的状态为“0001”。输入第二个计数脉冲后,F。和F,同时翻转,各触发器的状态 变为“0010”。输入第三个计数脉冲后,F。由“0”变为“l”;F。则由于计数脉冲来时其J, K,一Q。一0,故状态不变;F。则由于计数脉冲来时其J:一K。一Q,Q。一0,状态也不变;F。 的状态也不变。故第三个计数脉冲后,各F的状态为“0011”。其余计数脉冲输入后,各F 的状态变化见表89。 四、十进制计数器 由于人们习惯于十进制计数,因此许多场合还必须应用十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 是在二进制计数器的基础上组成的,由于这种计数器的基础仍然是二进制,故常称之为二一 十进制计数器,简称十进制计数器。 十进制数有十个数码,要求电路元件有十个状态与之一一对应。显然,一个双稳态触 发器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前面所述的四位二进制计数器,一组元件(四个双稳态触发 器)可表达16种状态,自“0000”“1111”。因此,要利用四位二进制计数器,并设法在 16个状态中取出l0个来代表十进制数码。如何取法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8421编码方 式。这种编码方式是在四位二进制计数器的16个状态中取出前面十个状态(“0000” “1001”),用它们代表十进制数09十个数码,后面6个状态(“1010”“1111”)去掉。 1异步8421码十进制计数器 JK触发器组成的8421码十进制计数器的逻辑图如图816所示。由8421码的编码表可 以看出,当计数顺序从049时,十进制的计数顺序与二进制的计数顺序没有区别。它们的 差别是从l001(相当于十进制的9)再加l时,对十进制来说,应回到0000并向高位送一 进位信号。为了使l001加1后回到0000,必须把触发器F,、F。保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集群技术突破报告
- 2025年低空经济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分析报告
- 电力施工合作协议书模板
- 2026-2031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制造行业市场运营态势研究报告
- 2026-2031中国槟榔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战略预测研发报告
- 共享仓库运营协议
- 某饭店消防安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
- 瓦斯检查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项目管理试题及答案
- 突发停电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监测
- cognos培训教程与函数ibm102report studio讲解
- YY/T 0031-2008输液、输血用硅橡胶管路及弹性件
- YC/T 280-2008烟草工业企业能源消耗
- GB/T 3836.1-202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 GB/T 23341.1-2018涡轮增压器第1部分:一般技术条件
- 公路水运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课件
- 全国一等奖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A Christmas Carol》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
- 商务礼仪培训(完整版)课件
- 祥符东单元控规调整
- 基因编辑技术的概念和原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