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单色釉仿古瓷的艺术成就.doc_第1页
雍正单色釉仿古瓷的艺术成就.doc_第2页
雍正单色釉仿古瓷的艺术成就.doc_第3页
雍正单色釉仿古瓷的艺术成就.doc_第4页
雍正单色釉仿古瓷的艺术成就.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雍正單色釉仿古瓷的藝術成就前言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帝國的歷史上最後的一座高峰。在1662- 1795這短短的133年間,清帝國的國力達到了空前的強盛,並創造出輝煌璀璨的物質與文化文明。清代官窯瓷器,毫無疑問就是這個盛世的華麗身影,折射出前清時期雄厚的國力、對藝術的尊崇理解和發揚創造,以及三位盛世皇帝的美學品味與藝術追求。其中,雍正時期制作的單色釉瓷器,被譽為是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傑作,尤其是各種仿宋代五大名窯器的作品,一直是中外鑒賞家們高度推崇的藝術瑰寶,本文即從藝術與技術兩個方面來探討這組仿宋瓷的藝術成就。仿古與創新宋代的陶瓷藝術成就,是中國古代陶瓷史上的偉大豐碑,尤其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鈞窯等五大名窯作品,被後世尊為中國古代藝術美的典範,完美地體現了古典美學的最高意境,把陶瓷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哲學的層次,引來後世無數文人雅士的讚嘆與歷代藏家的推崇,也成為明清時期被大量模仿的對象。雍正官窯燒造的仿宋瓷,也是在雍正皇帝本人傾心懷古的熱情下催生的,不但形神具肖,而且推陳出新,遂成經典。仿古與創新,就是兩個描述這一組藝術瑰寶的最關鍵詞。雍正帝的藝術修養古,在中國文化裏,象征了傳承的正統、逝去的美好和淵博的學識,所以慕古、擬古、仿古,是中國古代藝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書畫的臨摹學習、古籍的收集編纂、古董的研究考證、器物的精心仿造,一直都是古代文人與社會的共識和傳統。入主中原的滿清皇帝為異族,自然更註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傳統經典的學習,以昭示臣民其君臨天下的正統合法性,雍正皇帝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無與倫比的藝術品位。雍正帝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幼年時,就在父皇的嚴格要求下接受了非常完善的漢人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這種優良的正統教育基礎,是形成雍正帝日後的思想情操的重要基礎。至青壯年,雍正為躲避皇子們之間殘酷的皇位爭奪戰而避居在風景宜人的圓明園中讀書,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雖身處繁華,而寤寐之中自覺清遠閑曠,超然塵俗之外”註一的富貴閑人。出版於雍正四年的悅心集,就是此時的讀書筆記,裏面抄錄摘取了很多高賢雅士、文人墨客的絕妙佳句,借以抒發和寄寓他的心情與精神追求。有關歸隱逍遙、寄情山水、優遊花間的名篇佳作,占到了全書總數的51%之多,包括白居易的池上篇、僧明本的幽居自適、羅大經的山居述事、邵雍的思山吟等,這些文章中所推崇和追求的中國傳統文人思想境界、生活態度與審美意趣,在雍正帝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在山居自怡詩中寫道:“生平耽靜僻,每愛住深山。百卉從榮謝,雙丸任往還。朝廷容懶慢,天地許清閑。睡起三竿日,仙蹤似可攀。”這種發自內心的對閑適與幽靜的向往與喜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積累,對他日後的藝術品位的修養與藝術形式的偏好有著重要的影響。除了從小就熟讀漢人的儒家經典、高人逸士的名篇佳作外,雍正帝也喜讀釋典,一生好談佛法,自比“釋主”,為皇子時就在王府內舉行法會,修煉禪定和密宗佛法,曾經得到過禪定大師迦陵性音、弘素和章嘉二世的指點,佛學的修為很深。他在悅心集序中說道:“孔門之春風沂水,仙家之吸露飱霞,如來之慧雨香花,以及先儒之霽風光月、天根月窟。其理同,其旨趣何弗同也?” 這種深刻的感悟與洞察,正是對儒、釋、道三家“涵養一心、共冶一爐”的高度參悟,可見他的心靈修為也真的是到了很高的境界。從幼時對儒家經典的熟習,到年輕時沈醉在圓明園優美如畫的美景和古賢高士的文章中,再到潛心修持禪宗佛道,可以想象雍正到了45歲正式登基的時候,個人的精神狀態與思想境界已經非常成熟穩定,這也自然反映到他個人的藝術感悟和品味上。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套十二幅胤禛妃行樂圖,是雍正帝命宮廷畫家為其禦苑圓明園訂制的圍屏畫,這些工筆重彩、細致入微的圖畫,詳細地描繪了雍正帝妃們的起居廳堂屋室的陳設,正是雍正個人藝術品味的最佳寫照。在其中的一幅美人鑒古圖(圖九)中,博古寶閣裏滿載著各式秘玩珍寶,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汝窯水仙盆、宣德鮮紅僧帽壺、宋代定窯白釉爐、仿宋代官釉葫蘆方瓶、宋代汝窯葵花盞托等珍稀古瓷,這就充分說明了雍正帝對宋代名瓷的重視、傾慕與喜愛。整個圖畫所呈現的一種清麗高雅、寧靜修潔、恬淡含蓄的氣質格調和美學意境,其實就是雍正帝真實性情和藝術品味的呈現,這正好與宋瓷的美學情趣完全契合,在這個強烈意識的推動下,再加上雍正帝親自不厭其煩地批示制作、修改,甚至親自設計個別瓷器的形制樣式,從而使仿燒宋瓷的作品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作為雍正官窯仿宋瓷器的藝術總監,這批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純粹高雅、修潔寧靜的內斂之美,正是在雍正帝懷古心意的實現,是他的卓越的審美意趣和執著的追求下的產物。天才督陶官唐英的貢獻然而,僅靠雍正帝本人高雅的藝術品位與執著認真的追求是不夠的,要完成如此要求苛刻的官窯瓷器的燒造,仍需要一位既能完全領悟揣摩皇帝心意偏好、又能純熟掌握窯燒技術的人來配合,方能成功。唐英就是這位功臣。這位清代陶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將官窯瓷器的制作推上了藝術與技術融合的最高峰。唐英(1682年-1756年),字俊公、雋公、叔子,奉天人,出自滿族家奴之家,隸漢軍正白旗。他年僅16歲就供役於宮中的養心殿,跟隨了康熙皇帝20多年;雍正元年(1723年)42歲的唐英又授內務府員外郎銜,負責造辦處的大小事宜,至雍正六年(1728年),他被派往景德鎮駐禦窯廠署,輔佐年希堯督理陶務,即使就是具體負責一切官窯燒造事宜。他到了景德鎮後,“用杜門謝交遊,聚精會神,苦心戳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對“物料、火候生克變化之理,雖不敢謂全知,頗有得於抽添變通之道。”在乾隆四年(1739年)唐英所作瓷務事宜示諭稿 序中說道:“余於雍正六年奉差督陶江右。迄雍正十三年,計費帑金數萬兩,制進圓、琢等器不下三四十萬件”。而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所撰的陶成紀事中記載了57種當時仿古創新的釉彩品種,其中絕大部分是單色釉,可見雍正對單色釉瓷器的情有獨鐘,而這其中就包括了各式各樣的仿宋代五大名窯的作品,我們從大量流散在國內外各大公私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作品裏,就可以看到這些雍正窯仿諸宋名瓷的規模與品質。這些資料說明了幾個情況。一。唐英天機聰穎,年輕時就供奉內府,所以有機會得以親手親眼飽覽研究內府秘藏的各式藝術珍藏寶器,這對他日後督造仿古瓷有著巨大的幫助。二。唐英對陶務工作認真勤奮,親自實地學習研究並成功掌握了窯燒技術,使官窯瓷器的制作達到了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水平。三。唐英天才般的陶瓷制作天賦配合卓越的窯燒技術,推陳出新,新創出多種前所未有的釉彩釉色。僅在雍正單色釉仿宋瓷這個部分,唐英得天獨厚的藝術天賦與兢兢業業付出的努力,得以完全表露無遺。由於雍正帝近乎苛刻的追求完美的性情,仿宋瓷這個艱巨困難的燒造任務,使唐英不敢有絲毫怠慢,他在奉旨抵達景德鎮上任後的第二年(雍正七年,1729年),就派出廠署幕友吳堯圃前往河南的鈞窯窯址所在地調查鈞釉的配方,結果就在次年即燒制出大小12件仿鈞釉瓷爐,送呈禦覽後,雍正皇帝讚曰:“此爐燒造得甚好!傳與年希堯照此樣再多燒幾件。”僅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唐英的藝術天賦和領悟力,以及勤奮刻苦的態度。從圖一至圖八的四件宋瓷與雍正作品的對比中,我們得以清楚地體會到雍正仿宋瓷的藝術水平和技術水平的高度,真是到了惟肖惟妙,形神具備的境界。事實上,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台北與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的一批無款的雍正仿宋瓷,仍然被錯誤地劃為宋元作品,直至近年來由於對雍正瓷器的深入研究,方恢覆了其雍正的身份。除了逼真的仿制以外,通過仔細的觀察和對比,我們也能明顯感到雍正仿品其實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如釉色的質感與色調、器物輪廓線條與造型比例等,都經過了十分微妙而細致的重新設計,更有些作品幹脆就把仿古釉使用在了全新設計的器型上,古今共用,耳目一新,這就使得純粹的仿古中帶有了雍正本朝獨有的文雅細致、娟秀優美的藝術特色,而這也正是雍正仿宋瓷之所以能成為震爍古今的瓷器藝術經典的原因。慕古而不泥古,在仿古中超越而自成一格,到達了藝術創作的新境界,真是堪稱無與倫比的新創造。懷古爍今空前絕後雍正官窯瓷器的燒造只有短短的十三年,卻取得了無可逾越的巔峰成就。這是在品味卓越的雍正皇帝與天賦過人的督陶官唐英共同追求和努力下達成的。懷古的心意是雍正瓷器的美學核心,它來自雍正帝個人心性的涵養與藝術追求,在爐火純青的窯燒技術的支持下,藝術與技術充分且完美的結合,仿古的境界得以更加提高到創新的水平,使雍正窯仿古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為清代陶瓷藝術中一顆最燦爛的明珠。宋代瓷器在在位僅有25年的宋徽宗年間達到了藝術的頂峰,這位治國無方的漢人皇帝被金太宗封為恥辱的“昏德公”,卻在藝術成就上空前絕後,宋瓷的絕世芳華供萬世敬仰,成為人類陶瓷藝術上的一座美學高峰。而在600多年後,宋瓷的風韻又在一位滿族皇帝的手中重現光彩,兩位心性似有互通的皇帝,隔著人間600年枯榮的千山萬水兩相遙望,藝術的至真至美原來也是在輪回當中。這種美學思想的根源,深植在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中,那就是對宇宙自然的崇敬、對生命永恒的領悟,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圖片說明:1. 宋 汝窯 天青釉碗口徑:17.1 厘米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 編故宮陶瓷館 上編,紫禁城出版社,第169頁這件堪稱稀世珍品,是宋代汝窯的經典代表性作品。碗底鐫刻有乾隆皇帝的禦題詩一首,足見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2. 清 雍正窯 仿汝釉大碗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篆書款 口徑:36.5 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暫得樓清代官窯單色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第51頁這件尺寸罕見的雍正仿汝釉碗,原為一對,乃暫得樓主人胡惠春先生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永久收藏品。此件大碗可視為雍正窯單色釉的仿古珍品,乃是按照當時清宮舊藏的原物,如圖一,精心仿造而成。與古拙渾厚的原物相比,雍正仿古的特點是釉色更加細膩勻凈、規整,開片的紋理更加細小規則,整體的藝術效果可以用俊雅高潔來形容,在仿古的情懷下,又自成一格。別用一番風味。3. 元/明 鈞窯 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盆底刻“七”字款 高:17.4厘米清宮舊藏故宮博物院 編故宮陶瓷館 上編,紫禁城出版社,第191頁這是古代五大名窯之一 鈞窯的代表性作品。現在的陶瓷史研究已經把這種鈞窯作品的制作年代改為明代早期。這件花盆底除了刻有”“七”外,還有清代造辦處玉作匠人所刻“建福宮”橫排、“竹石假山用豎列八字款。4. 清 雍正窯 仿鈞釉葵花式花盆大清雍正年制篆書刻款 高:20.2厘米日內瓦鮑爾藝術館藏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 Volume 2, 1999, p.154這件優美的葵花式花盆,明顯也是依照圖三所示的宮中舊藏物仿制而成,鈞窯釉色的特點和效果已經幾乎完全相同,可見窯師們付出努力和心血。除了釉色惟肖惟妙以外,雍正窯作品在器型輪廓和比例上做了微妙的調整,葵花口口沿的處理和楞骨的處理變得更加細膩精致,所以整件作品顯得氣質不凡,優雅精美,體現出雍正官窯器獨有的風格。5. 南宋 哥窯 米黃釉貫耳壺高:23.3厘米日內瓦鮑爾藝術館藏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 Volume 2, 1999, 76哥窯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雖然哥窯的明確窯址至今仍沒有被發現,但這並不妨礙歷來古今陶瓷鑒賞家和收藏家們對它的熱愛。也是後世不斷仿制的對象之一。這件鮑爾博物館藏的哥窯珍品,將哥窯器的釉色特點與藝術氣質展露無遺。6. 清 雍正窯 仿哥釉貫耳壺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書款 高:32.4厘米紐約佳士得,2011年3月24日,第1120號同樣是傾心仿造,這件精美無比的雍正仿哥釉壺,堪稱藝術傑作,它已經超越的僅僅是模仿的層次,進而在精湛的窯燒技術的支持下,完全呈現出雍正窯獨有的“內廷恭造”的藝術風格,原物的貫耳與壺身比例,經過了細致的修整,變得俊雅不凡,細膩動人。7. 南宋 官窯 長頸瓶高:18厘米倫敦大維德基金會藏Regina Krahl andJessica Harrison-Hall, The British Museum Chinese Ceramics Highlights of The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2009, p.40遷都杭州的南宋王朝,在杭州的老虎洞和郊壇下設窯制作供奉內廷的瓷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