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级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文段精选1、 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对.感到奇怪)问衡,衡曰:“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最终终于)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注释:1.逮:到,及。2.穿壁:在墙上打洞。3.以:用。4.邑人:同县的人。5.大姓:大户人家。致:给。6.文不识:不识字。7.佣作:做工辛勤劳作。8.偿:报酬。9.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10.愿:希望。11.得:得到。12.资给:资助给。13.偿:报酬。14.书:读书。15.遂:终于。16.大学:大学问家。17.如是:如此。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只是光线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匡衡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街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与这个人讨论诗经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对他十分佩服,倒穿着鞋子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于是就跑了,不再返回。启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王冕好学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2),窃(3)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4)默记。暮归,忘其牛。或(5)牵牛来责蹊田(6)者。父怒,挞(7)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8)如此,曷(9)不听其所为?”冕因去(10),依僧寺以居。夜潜(11)出,坐佛膝上,执策(12)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3)。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14);冕小儿,恬(15)若不见。1安阳韩性闻而异(16)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17)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18)笑。(选自元史王冕传)注释:(1)牧:放牧。(2)陇:田埂。(3)窃:偷偷地,暗中。(4)辄:总是(常常)、就。(5)或:有人;有的人(6)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7)挞:鞭打。(8)曷:通“何”,为什么。(9)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10)潜:暗暗地、悄悄地。(11)执策:拿着书卷。(12)旦:早晨,天亮。(13)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4)恬:心神安适。(15)异:(意动)(16)一词多义(之)父怒,垯之:他。执策应长明灯读之:无实义。(17)“被”通“披”:穿戴 (18)亦:也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启示: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1节选自。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战国邹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注释:(1)谓:对说(2)之:的(3)托:寄,托付(4)妻子:妻子和儿女(5)之:到去(6)比:等到(7)反:同返,回来。(8)冻:使受冻。馁ni,使挨饿。(9)如之何:对他怎么办?(10)弃:抛弃,此指绝交。(11)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治,管理。(12)已:止,这里指罢免。(13)四境:国家(14)顾:四顾、环顾。回头看。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大王您的臣子当中,有一个把妻子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然后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的人。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那么对这臣子的朋友怎么办?”齐宣王说:“抛弃他。”(这里可以用“抛弃他”,但好一点的解释是“和他绝交,断交)孟子说:“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又说:“一个君主不能治理好他的国家,那么对他怎么办?”齐宣王环顾身边的大臣们,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启示: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间接的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4、齐田稷母田稷子相齐,受下吏之货金百镒,以遗其母。母曰:“子为相三年矣,禄未尝多若此也,岂修士大夫之费哉!安所得此?”对曰:“诚受之于下。”其母曰:“吾闻士修身洁行,不为苟得。竭情尽实,不行诈伪。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今君设官以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则可以报君。夫为人臣而事其君,犹为人子而事其父也。尽力竭能,忠信不欺,务在效忠,必死奉命,廉洁公正,故遂而无患。今子反是,远忠矣。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田稷子惭而出,反其金,自归罪于宣王,请就诛焉。宣王闻之,大赏其母之义,遂舍稷子之罪,复其相位,而以公金赐母。君子谓稷母廉而有化。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无功而食禄,不为也,况于受金乎!译文:田稷担任齐国的相国,收受了下属官吏贿赂的大量财物,把它们送给母亲。母亲说:“你出任相国已经有三年了,但俸禄都不曾有这么多,何况一般官员的俸禄呢!这些是从哪里得来的?”田稷回答说:“确实是收受的属下的。”母亲说:“我听说士大夫要修身洁行,不能随便收受人家的东西。诚心诚意地做事,不弄虚作假。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在心里盘算。不合理的利益,不带回家里。如果言行一致,就会表里如一。如今,圣上用高官厚待你,用厚禄供奉你,你的一言一行就应该报答圣上。臣子辅佐圣上,就像儿子孝敬父亲。尽心竭力,忠诚不二,效忠圣上,恪守使命,廉洁公正,因而就不会有祸患。如今,你却与此相反,远离了忠诚啊!作为臣子不忠,就是作为儿子不孝。不义的财物,不是我应该拥有的,不孝顺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你起来吧。”田稷羞愧地走出家门,退还了财物,主动向齐宣王认罪,请求处罪自己。齐宣王听后,对他母亲的深明大义大加赞赏,于是免除了田稷的罪责,恢复了他的相国的职位,并且拿出国家的钱财奖赏给田稷的母亲。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们认为田稷的母亲清廉,教化孩子有方。诗经中说:“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啊,可不要吃白饭啊!”无功受禄的事情都不能干,更何况收受贿赂的事呢!启示:这则成语故事歌颂了田稷母亲教育儿子拒收不义之财的高贵品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5、王粲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使。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注释: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倒屣(x):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西伯:指周文王强(qing)记:记忆力强。属(zh)文:写文章。宿构:预先谋划准备。精意覃(tn)思:精心深思。垂:流传译文: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王谦没有答应。因病免了官职,最后在家中死去。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感到很吃惊。当时蔡邕的才学都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坐。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后,看到他年纪轻,体貌短小,所有座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因为西京扰乱,都没有去接受官职。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并且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重视他。刘表死了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附了曹操。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掾,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安闲自在,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打下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武器装备,招揽豪杰而重用他们,而纵横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后来王粲被调动官职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职。他广泛认识事物,知识丰富,有问必能对答。当时昔日的法度荒废、松弛,需要创立新的规章制度,王粲经常主持这件事。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那人就让他背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漏)。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摆在棋盘上的棋子被搅乱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局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他的很强的记忆力就像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提笔写成的文章。他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受魏讽的牵连,都被杀了。后代断绝。启示:一个人,不仅要有才,更要有高尚的品格。6、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你。注释: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共:一起捉:拿起来,举起,握。掷:扔。去:抛去。尝:曾经。乘轩服冕:复词偏义。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这里指贵官。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废书:放下书 。废: 停止。观 :观望席:坐具,坐垫。古代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窥:偷看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子:指你割席:割开草席,分清界限,断交关系。启示:1、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读书,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能学有所成;2、做事不能过于武断,要多一点观察,不要轻易下结论,才可以做到更好;3、不要被金钱和名誉迷惑了,失去了自我,这样很难交到好的朋友。7、太守髡陈仲弓颖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注释:髡(k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陈仲弓:参世说新语德行第6则注。陈仲弓被捕两次,一次是在任太丘长后,因逮捕党人,牵连到他,后遇赦放出。 何如:怎么样。 整句:这两句用来说明高明之君和忠臣之孝是同心的、一致的。金:金属。臭 (xiu):气味。何其:怎么这么;表示程度很深。 故:所以。整句:这句话是说元方回答不了,就说不值得回答,正好比一个驼背的人直不起腰来,却假装是对人表示恭敬才弯下腰一样。 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符起:其事不详。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做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 启示:在处世待人中,遇事常需要讲道理,这就要求抓准事物或论点的本质要害、是非得失来表述,否则说服不了人。8、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注释:1.乞:买2.盍:何不,为什么不,怎么能3.是非若所知也:这不是你所知道的4.乎:于。5.于:比。6.垣墉:墙壁。7.已耳:罢了 耳,通“尔”,罢了8.夫:那。9.也:语气词,不译10.患:忧虑11.若之和:为什么。怎么能12.盍(h)去诸:何不赶走它呢?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13.病:担心。14.诸:兼词,相当于“之于”。15.去:离开。16.中山人予“之”猫:这里这个“之”应当是指赵人17.吾“之”患在鼠:这里大概指“的”的意思。译文:赵国有个人因为老鼠而感到忧虑,就向中山国讨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这猫很会捕老鼠以及鸡。过了一个多月,他们家老鼠被捕尽,连鸡也捕尽了。他的儿子为这事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9、杨子之邻人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 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 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 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 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 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注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2、反:(通假字)通“返”,返回。3、亡:指丢失,失去。4、既又: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5、率:率领,带领。6、党:亲属。7、竖:童仆,小仆人。8、歧:岔路。9、奚:疑问代词,哪里,为什么。10、反:通“返”,返回,回来。11、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12、竟日:终日,整天。13、既:已经。14、损:失去,损失。15、众:众多。16、嘻:叹词,“呵,哈”。17、焉:语气词,“吗”。18、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译文: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僮仆去帮着追寻。 杨子说:“嘻!丢失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里岔路太多。” 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说:“找不到了。”杨子问:“怎么跑掉的?”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 杨子听了这话神色骤然变了,半天不说话,一天不见笑容。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 (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启示:求学的人如果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但只有抓住最根本的、最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10、工之侨得良桐工之侨得良桐焉,斫(zhu)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kun)焉。匣而埋诸土,期(ji)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注释:1、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是虚构的人物。2、良桐:上等桐木,即泡桐,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3、斫:砍削。4、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5、鼓,弹奏。6、金:金属 7、玉:玉石8、金声而玉应:金属宝玉相碰的清脆悦耳之声。9、美:好。10、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11、使:让。12、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13、弗:不。14、谋:商量15、诸:“之于”的合音。16、断纹:油漆断裂的花纹17、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18、窾,同款,款识(zh),标志,器物上题刻的文字。19、匣:盒子,名词用作动词,装在匣子里。20、期(ji)年:一周年。21、适:到。22、市:集市23、贵人:大官。24、易:换,交易。25、诸:兼词,之于。26、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27、传视:大家传递看着。28、稀世:世上少有29、珍:珍宝。30、岂:难道。31、独:只是。32、莫:没有什么。33、然:这样。译文: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就砍削做成一把琴,装上琴弦一弹奏,便发出金属美玉相碰时的清脆悦耳声。他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给他。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识;再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工之侨听到这件事,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启示: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11、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注释:1.集:栖息 ,停留。2.念:想。3.沾:沾湿 。4.皆:都。5.去:离开 。6.何足云也:怎么能扑灭火呢?7.足:能够。8.然:但是。9.侨居:寄居,寄住。10.志:愿望;指灭火的心意 。11.见:看见 。12.虽:即使 。13.是:这 。14.善:好的。15.尝:曾经。16.皆:都 。17.对:答。18.即:就。19.他山:别的山头。20.相:互相。21.相爱:喜欢它。22.遥:远远地。23.足:值得 。24.辄:总是。25.汝:你。26.嘉:赞美,嘉奖。27.为:是。译文:一只鹦鹉从别处来的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在这里的日子过得相当舒适自在,但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还是离开了这些给它带来欢乐的伙伴,飞到别处去了。 过了几个月后,山中失火了。鹦鹉远远看到,心中急得像被火烧。就飞进水中沾湿了自己的羽毛,飞到火上面洒水。天神说道:“你虽然一片好心,但这又有什么用呢?”鹦鹉答道:“尽管我知道区区几滴水不能救火,但是我曾经暂时在这座山住过,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我很好,我们都亲如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被火烧毁啊!”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为它把火扑灭了。启示: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显示一片诚心。12、李氏之鸠李氏有一鸠,能为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晋人贾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鸠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损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鸠乃食。注释:1.廊楹:廊是檐下的走廊,楹是厅堂前的柱子。2.慧:聪明。3.十金:十两银子。4.易:换取。5.市:卖掉 。6.且:将要。7.去:离开 。8.舍:抛下。9.竟:始终。10.晋人贾(g):做买卖,经商。11.至贾家:商人。12.怜:同情,怜悯。13.捐:耗费,花费。14.乃:才。15.绐(di):欺哄。16.焉:代词,代鸠。译文:李氏有一只斑鸠,能说人话,比鹦鹉还聪明,养了很多年。这只斑鸠白天就在房前屋后飞翔,从来不飞远,晚上便在笼中栖息,以躲避狸猫和老鼠的伤害。(斑鸠)见到仆人有私自拿东西或摘花的一定会告诉它的主人。晋国的商人在吴国经商,看见这只斑鸠,愿意用十两银子来换。斑鸠察觉了他的意图,便告诉它的主人说:“我在这呆了很久了,不忍心离去。您一定要将我卖到其他地方,我将绝食不吃东西。”主人哄骗它说:“我的朋友想要看看你,给他看过了马上带你回家。”到了商人家里,主人就舍弃了斑鸠离开了。斑鸠于是就整日不吃东西,哀叫着要回家。商人怜悯它的意志,又怕它死去,分文得不到赔偿。于是索取了十两银子中的二两银子,把鸠还给李氏,斑鸠这才吃东西。启示:1.从李氏的角度来说,对待自己忠诚的人,决不可轻言放弃。2.从鸠的角度来说,对主人忠诚不二,否则就会遭人唾弃,被人嫌弃。13、君道第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股:大腿。啖(dn):吃或给人吃。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d):诽谤,怨言。谏议大夫:官名。唐时掌侍从规谏。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亦称詹子、瞻子。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维修施工合同范本
- 灯具买卖全款合同范本
- 卫生护理合同范本
- 矿山监控施工合同范本
- 餐厅店面股份合同范本
- 公积金组合贷款合同范本
- 锅炉采购简易合同范本
- 建筑木工材料合同范本
- 委托劳务公司合同范本
- 包车合同范本
- 全国中学教师《初中数学》说课教学比赛-主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一等奖课件
- 2024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6个英语字母描红练习(素材)-小学英语
- DL∕T 686-2018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 糖尿病医疗广告宣传指南
- 2023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中外民歌欣赏(高中音乐课件)
- Revit-基础教程课件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五单元:书法艺术
- 消防工程技术咨询合同
-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