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七夕将至-对传统节日七夕的反思,缘何淡忘?缘何拾起?.doc_第1页
2010年的七夕将至-对传统节日七夕的反思,缘何淡忘?缘何拾起?.doc_第2页
2010年的七夕将至-对传统节日七夕的反思,缘何淡忘?缘何拾起?.doc_第3页
2010年的七夕将至-对传统节日七夕的反思,缘何淡忘?缘何拾起?.doc_第4页
2010年的七夕将至-对传统节日七夕的反思,缘何淡忘?缘何拾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的七夕将至-对传统节日七夕的反思,缘何淡忘?缘何拾起?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由来,传说。在这里就不赘言了,百度百科的七夕节词条已有丰富翔实的资料,百科七夕词条网址/view/8489.htm?fr=ala0_1_1。在此,谨对七夕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和发展反思。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机喊出“中国情人节”的口号纷纷促销。民俗专家表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是对这个节日的误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如果非要给一个什么称呼的话,我觉得应该称它为“中国爱情节”。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表示,七夕节的含义还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在对待七夕节时,没有必要将其与西方的情人节简单类比,而应学会在这个节日中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精神符号和文化基因,以便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王来华还介绍说,七夕在中国已有多年历史。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同七夕节一样,中国很多传统节日都是“重日”,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长此以往演化出了许多“重日”节令。(1) 西方的情人节击垮了中国的“七夕节”“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源于汉代。它是中国民间社会唯一一个对爱人表达“思恋之情”的节日。宋元时期,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引起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情人文化经济”。而今,这些门庭若市的中国式“情人经济”,早已移情于那只带刺的洋玫瑰和那苦涩的巧克力。西方情人节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也只有短短20多年,但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了2000年来中国姑娘们每逢“七夕节”的晚上,到丝瓜、葡萄架下,寻觅银河两边痴情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习俗,改变了她们追求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忠贞不渝的宿愿。在儒家文化的语境中,情人是对爱人的背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人却放弃儒文化的矜持,冷落“七夕节”,热衷“情人节”,用 “情人”替代“爱人”,用奔放的“一夜之情”替代默默悠长的“相思”。面对突如其来的“情人”文化,饱受“从一而终”熏陶的儒家子弟竟义无反顾地背弃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相思式婚姻,立即拜倒在玫瑰的瞬间艳丽与幽香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百年的各类政治文化运动后,早已溃不成军。在市场经济提供的文化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儒家文化还没有找到复苏的支点。“情人经济”的兴起又为西式“情人节”提供了载体和生长空间,这无疑是对饱经风霜的儒文化的致命一击。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儒家文化中“爱有等差”的思想与人的主体地位再次交锋,结果可想而知:人们不会再为固守“爱有等差”的情感秩序,而付出千年“相思”的精神磨难。他们选择了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自主的理念,自发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和痼疾,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思”为“相爱”,变儒家文化的“爱有等差”观为“爱,才拥有”的自主相爱观。有人干脆把东方的“相思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梦想以“相思节”对抗“洋情人节”,不知到底是出于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市场活力,还是要用市场割断儒家文化传承的血脉?其实东西方爱情文化其实可以并行不悖。儒家的“爱情文化”在整个东方文化圈内都有较深的影响。在现代日本,西方的情人节在民间的盛况绝不亚于中国,但每年七月初七,日本很多地方都放3天假,大举欢庆的场面不能不令我们这个“七夕节”的发源地瞠目并汗颜。东西方爱情文化在现代日本等儒文化圈内并行不悖,体现出儒家文化的 “和而不同”的文化融合走向与文化双赢趋势。2005年11月25日,当我们陶醉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造节”运动时,韩国人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韩国人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有位香港学者说,它是韩国崛起于东亚的一部政治宣言书,是韩国傲然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身份证,其目的是要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的解释权。以前,我们把强势国家的文化传播称之为“文化入侵”,有些文人墨客也就引经据典,“实证”出文化的交流有碍国家文化安全的怪论。而现在,韩国人捡起我们曾经打倒并遗弃的儒学,就快要把自己演绎成中国5000年最传统的儒家文明的传承之国了。我们不相信自己传统文化的市场活力,而韩国政府却把中国大陆看作韩国式“儒文化”产品最有潜力的市场,计划到2010年,力争占有中国文化商品市场10%的份额。在“韩味十足”的儒家文化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清晰可见,我们所追求的现代文明和市场活力也蕴含其中。但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中国近现代史记载的却是民间文化生态被阶级的政治文化所取代,传统节日的血脉被狂热的“革命文化”革了命。在我国现有10个法定节日中,除还保留一个 “春节”外,我们看不到任何其他反映民族的、人性的、亲情的节日。留住传统节日这块最后阵地,“相思”是东方人表达爱的方式,暗示有距离才有真爱,相思,爱才能持久;“相爱”是西方人的爱情观,预示撞击才会有火花,才有选择。情人节“西风东渐”,实际上未必能够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什么颠覆性的影响,但其文化与市场、爱情与玫瑰、相思与相爱结合的现代文化经济理念,却着实给国人上了一课。“洋”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土”衰。“情人节”风靡中国表明儒家文化的吸纳能力依然强盛,而“七夕”相思雨的凄凄飘落恰恰折射出儒家文化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新价值理念、拓展新文化经济的能力不足的缺憾。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块阵地,是一个民族血脉延绵不断的象征。如果我们再不珍惜、保护传统节日,不注重儒家文化的市场取向,我们就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在异国他乡,体验被自己遗弃的、千年“相思”的感觉,不得不去购买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相思雨”的版权。(2)七夕节在韩国:节日渊源 崔南善的朝鲜常识中记载着,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神话演变: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牛郎肩挑扁担,而韩国没有使用扁担的传统,因此传说中的牛郎是赶着牛车与织女相会的。如果七夕夜下起毛毛细雨,韩国民间称其为“洗车雨”,传说是牛郎在与心上人相会前仔细清洗牛车时洒下的天界之水;如果第二天早上下雨,则被称为“泪洒雨”,传说是牛郎与织女依依惜别的泪水所化。 浪漫风俗: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过一会儿,如果桌上摆的饮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网的话,就认为天仙答应了她们的愿望。或者她们会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迹就相信有灵验了。 韩国的七夕风俗跟中国的有一些不同。韩国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因为过了这天冷风开始吹来,因此面条和麦煎饼是一定要摆在桌上,最后尝试用麦做成的食品。 国人淡忘悠久的文化记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8月22日,七夕,一个传诵千古的爱情神话让这个日子散发别样的光彩,在这个“中国的情人节”,韩国现代闪存盘将推出主题为“安全的,才是你想要的”促销活动,活动期间凡是购买现代闪存盘的用户都可以得到“安全套”一只曾几何时,在中国人记忆里淡漠的节日成了外国人眼中的香馍馍。 每年的2月14日国外“情人节”,满街的花香,满眼的玫瑰,满是幸福的恋人们绽放节日的笑容。而“七夕”“鹊桥相会”的浪漫却渐被国人所遗忘。 鲜花店一直是情人节光顾最多的地方,但是“中国情人节”对鲜花店销售的影响力却是平平!在西单的几家花店里,只有一家花店说他们为七夕准备了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定单。更令笔者惊讶的是,一些店主竟说:“什么七夕?没听说过啊。” 外国人拾起中华文明的芬芳 2004年端午节,就在我们沉浸在节日气氛中时,一则报道带给了我们更多惊讶和不解:亚洲某国已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屈大夫闻此,不知可心痛否? 据了解,我国的传统节目皮影戏就被印度尼西亚申报了文化遗产;尽管那些来参展的皮影戏显得粗制滥造,毕竟国外抢先申报了。 (3)七夕节在日本:与爱情无关大凡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都可以在日本找得到。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七夕在日本的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从中国传入日本,并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在每年的阳历7月7日。住在国内的朋友们,如果你在每年阳历7月7日之前,去日式的超市或百货店,看到在这些超市和百货店里插着竹枝,竹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纸条的话,那便是日本人的七夕节“乞巧”的方式之一了。那些五颜六色的纸条,日文中叫“短册”,这些“短册”上,上写满了人们的心望,那是人们一年一度为自己心中想要达成的心愿,而虔诚写下的祈祷。除了短册,在竹枝上,还会装饰上各类的折纸,如纸鹤、和纸人形(用日本纸做的日本女孩)、花朵、水果等等什么都有,清新普通的竹枝,被这些五花八门打扮得如同圣诞夜里的圣诞树般缤纷耀眼。 一到夏天,日本各地的七夕节气氛变浓了起来除了商场,日本人家庭的玄关,还有会社,学校,幼儿园,商店街等,在七夕前都会悬挂七夕节的装饰。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 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在夜空中变幻莫测的五彩烟花,伴随人们阵阵的欢呼,将七夕节的气氛推向高潮。日本一年一度的“七夕祭”, 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虽然,日文汉字中“七夕”的写法和中文一模一样,但却不像其他流传到日本的传统节日一样,发音也是与中文相似的音读。日文的“七夕”念成“塔拉巴塔”( ,日文汉字写为棚机)。关于“棚机”,有一个古老的日本民间故事,说一位叫“棚机津女”的巫女,将自己奉献给神而拯救了全村人。因此有许多日本人认为日本版的“七夕”,是中国的牛郎织女与日本的棚机津女传说的结合。 为此,虽然许多日本人知道日本的七夕与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有关,但却大多认为七夕节是日本的传统文化与节日。日本元官房长官盐崎恭久就曾说过:“七夕是日本文化中的文化。” 七夕在中国?缘何淡忘?缘何拾起?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杜岩说,七夕节是通过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流传至今的,过去并没把它当做很重要的节日来过。近年来,随着商家宣传上的加强才逐渐被人们重视。目前商家打着七夕节旗号出售的商品,普遍文化内涵弱、附加值低。只注重短期效果,开发不是很有力,只看重表面化的促销,忽略了节日背后所包含的中华品德文化、真挚感情的追求、积极的生活认识等,片面强调了物质赠送。 他建议商家和民俗学家一起对七夕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进行更深入地发掘和推广,借鉴文化概念,推出具有七夕文化特色的产品,比如荷包、定情的信物、传统食品等。此外,创造性地为七夕文化做符号上的设计,添加在产品上,能增加商品的附加值。视觉符号的具体化还能让人们强化认识,时间一长,过七夕节就跟过中秋节、春节一样,在人们心里形成了固定的认知,多数人也就不会再“中”节“洋”过了。这个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国人对这个节日似乎也毫不在乎,反而是一些外国对此比较感兴趣。“中国情结”、“七夕促销”成为一些国外产品搞促销的手段,如某国外品牌手表就打出“七夕情侣套装”;而韩国企业现代更是“出格”,针对中国情人节推出了“安全的,才是你想要的”买U盘送安全套促销活动,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议! 缘何淡忘?缘何拾起? 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教授乌丙安教授说:“我们并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