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doc_第1页
水稻稻瘟病.doc_第2页
水稻稻瘟病.doc_第3页
水稻稻瘟病.doc_第4页
水稻稻瘟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与水稻纹枯病、水稻稻曲病、水稻病毒病并称水稻四大病害,该病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此病,我国南北稻区也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特别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症状: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叶瘟穂颈瘟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中国各稻区均有发生。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传播途径;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水稻恶苗病病发生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严重的引起苗枯,死苗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带菌稻秧定植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刺激茎叶徒长。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或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侵入晚,谷粒虽不显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脱粒时与病种子混收,也会使健种子带菌。2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水稻纹枯病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例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由于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症状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病原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传播途径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水稻稻曲病症状 又称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河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稻区时有发生。感染稻曲病的籽粒成为稻曲球,含有许多有害物,同一果穗上的其他籽粒被污染,不仅人不能食用,就连家禽牲畜也最好不要食用。病原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称稻绿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m),表面墨绿色,内层橙黄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径2-2.5(m)。分生孢子单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m)。菌核从分生孢子座生出,长椭圆形,长2-20mm,在土表萌发产生子座,橙黄色,头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长柄,头部外围生子囊壳,子囊壳瓶形,子囊无色,圆筒形,大小180-22m, 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表面有瘤状突起,大小3-54-6(m)。有性态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称稻麦角,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有的认为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水稻胡麻斑病:为害症状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湿时,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1 形态特征Bipolarisoryzae(BredadeHaan)Shoem.称稻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oryzaeBredadeHaan。分生孢子梗25个束状自气孔伸出,不分枝,稍曲,有隔膜。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或长圆筒形,微弯,褐色,有311个隔膜,大小241221123(m),有性态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etkuribayashi)DrechslerexDastur称宫部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仅在培养基上发现,自然条件下不产生。1 传播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1 水稻稻粒黑粉病水稻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 ,每穗受害1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1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Tilletia barclayana (Bref.) Sacc. et Syd.称狼尾草腥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Neovossia horrida (Tak.) Padw. et Azmat Kahn.孢子堆生在寄主子房里,被颖壳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坏,产生黑粉。厚垣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大小25-3223-30(m),表面密布齿状突起,无色至近无色,顶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弯曲,高2.5-4(m);担孢子线状,无色无隔膜,大小38-551.8(m);次生小孢子膜肠状,大小10-142(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随播种进入稻田和土壤带菌是主要菌源。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温水中浸10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5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水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相率高,发病重。此外雨水多或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加重该病发生。在杂交制种不同组合中,存在着母本内外颖最终不能闭合的现象,称作开颖。开颖率高的组合,如献优63,开颖率高达30%-40%,则发病率高。品种间发病率高低差异较大,汕优63第一年制种田,病穗率高达92%,病粒率25.19%。水稻秆腐病形态特征 杆腐病主要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菌核和小黑菌核,固菌核呈球形、黑色,直径在0.15-0.25mm之间,菌核有内外两层,外层黑色内层褐色。叶鞘病斑和菌核表面还可以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月形,3-4个分隔,中间2个细胞为褐色,两端的细胞无颜色,有的顶端细胞细长如卷须,病菌的发育适合温度是25-30,强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病菌除了危害水稻以外还可以侵害一些杂草。 发病症状 水稻秆腐病主要是稻小球菌核病和小黑菌核病,两种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混合发生。以后扩展成为黑色纵向坏死线和黑色的大斑块,斑块上生有稀薄的浅灰色霉层,病鞘内有菌丝块,小黑菌核病不形成菌丝块,黑线也不明显,病斑继续扩展导致水稻茎基部成段变黑而且腐烂软化,病部呈灰白色或褐色而腐朽。水稻秆腐病主要侵害稻株基部的叶鞘和茎杆。掰开叶鞘,开始时发现有黑色斑块,一层一层扒开,看见有黑色线条和黑色大的斑块,后病菌从叶鞘直接侵入茎杆,掰开茎杆发现有许多黑色颗粒状的小粒,在茎杆上也形成了黑色条形病斑,严重时急剧扩展,致使水稻茎基部变黑变烂。在分蘖期发生易造成整株死亡;在孕穗期发生则出现白穗现象造成减产,极大的影响水稻产量。 发病条件 病菌可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1,最适温度在25-30,雨天多光照少时有利于病菌的发生;灌水深、排水不畅通的地块发病较重;在分蘖盛期到拔节期间过度晒田或者后期断水过早以及田内过于干旱容易引起杆腐病。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有些表现为坏死斑。形态特征 Exserohilumturcicum(Pass.)LeonardetSuggs称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Drechsleraturcica(Pass.)Subram.Jain。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不分枝,正直或膝曲,基细胞较大,顶端色淡,具28个隔膜,大小35160611(um)。分生孢子梭形或长梭形,榄褐色,顶细胞钝圆或长椭圆形,基细胞尖锥形,有27个隔膜,大小451261524(um),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外部。有性态Setosphaeriaturcica(Luttr.)Leonard&Suggs称玉米毛球腔菌。异名有TrichometasphaeriaturcicaLuttr.、Keissleriellaturcica(Luttr.)V.Arx。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产生有性世代。成熟的子囊果黑色,椭圆形至球形,大小359721345497(um),外层由黑褐色拟薄壁组织组成。子囊果壳口表皮细胞产生较多短而刚直、褐色的毛状物。内层膜由较小透明细胞组成。子囊从子囊腔基部长出,夹在拟侧丝中间,圆柱形或棍棒形,具短柄,大小1762492431(um)。子囊孢子无色透明,老熟呈褐色,纺缍形,多为3个隔膜,隔膜处缢缩,大小42781317(um)。 大斑病菌分玉米专化型S.turcicaf.sp.zeae表现对玉米的专化致病性和对高粱有专化致病性的高粱专化型S.turcicaf.sp.sorghi。玉米大斑病菌美国报道有4个生理小种。中国已发现1号、2号和3号小种。1号小种侵害水平抗性的多基因材料,产生萎蔫斑,在Ht1单基因材料上产生褪绿斑;2号小种在这些材料上都产生萎蔫斑。2号、3号小种虽不是优势小种但呈上升趋势。2 传播途径 玉米大斑病3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2 发病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2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广泛分布在各玉米栽培地区,常为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肿瘤,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中文学名:玉蜀黍黑粉菌拉丁学名:Ustilago maydis(DC.)Corda界:真菌界亚门:担子菌亚门纲:冬孢菌纲目:黑粉菌目属:黑粉菌属为害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1瘤黑粉病的主要诊断特征是在病株上形成膨大的肿瘤。玉米的雄穗、果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均可生出肿瘤,但形状和大小变化很大。肿瘤近球形、椭球形、角形、棒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单生,有的串生或叠生,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大的长达20厘米以上。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肉质,白色,柔软有汁,成熟后变灰黑色,坚硬。玉米瘤黑粉病的肿瘤是病原菌的冬孢子堆,内含大量黑色粉末状的冬孢子,肿瘤外表的薄膜破裂后,冬孢子分散传播。 玉米病苗茎叶扭曲,矮缩不长,茎上可生出肿瘤。叶片上肿瘤多分布在叶片基部的中脉两侧,以及相连的叶鞘上,病瘤小而多,常串生,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有凹入。茎秆上的肿瘤常由各节的基部生出,多数是腋芽被侵染后,组织增生,形成肿瘤而突出叶鞘。雄穗上部分小花长出小型肿瘤,几个至十几个,常聚集成堆。在雄穗轴上,肿瘤常生于一侧,长蛇状。果穗上籽粒形成肿瘤,也可在穗顶形成肿瘤,形体较大,突破苞叶而外露,此时仍能结出部分籽粒,但也有的全穗受害,变成为一个大肿瘤。2 传播途径黑粉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菌源。混杂在未腐熟堆肥中的冬孢子和种子表面污染的冬孢子,也可以越冬传病。越冬后的冬孢子,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萌发产生担孢子,不同性别的担孢子结合,产生双核侵染菌丝,从玉米幼嫩组织直接侵入,或者从伤口侵入。越冬菌源在整个生育期中都可以起作用。生长早期形成的肿瘤,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可以再侵染,从而成为后期发病的菌源。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担孢子可随气流和雨水分散传播,也可以被昆虫携带而传播。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病原菌在玉米体内虽能扩展,但通常扩展距离不远,在苗期能引起相邻几节的节间和叶片发病。2 发病条件玉米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没有明显的休眠现象,成熟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就能萌发。冬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630%,最低为510,最高为3538,在水滴中或在98%100%的相对湿度下都可以萌发。在北方,冬、春干燥,气温较低,冬孢子不易萌发,从而延长了侵染时间,提高了侵染效率;而在温度高、多雨高湿的地方,冬孢子易于萌发失效。 玉米抽雄前后遭遇干旱,抗病性受到明显削弱,此时若遇到小雨或结露,病原菌得以侵染,就会严重发病。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有利于发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因而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病田连作,收获后不及时清除病残体,施用未腐熟农家肥,都使田间菌源增多,发病趋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玉米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概而言之,耐旱的品种、果穗苞叶长而紧裹的品种和马齿型玉米较抗病,甜玉米较感病,早熟玉米比晚熟品种发病轻。瘤黑粉病菌生理分化现象明显,有很多生理小种其致病性不同。2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雄穗和雌穗上的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此病自1919年在中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中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玉米丝黑穗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中文学名:黍轴黑粉菌拉丁学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界:真菌界亚门:担子菌亚门危害作物:玉米为害部位:雌穗和雄穗为害症状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一般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如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片叶显症。雄穗染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染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偶而侵染叶片,形成长梭状斑,裂开散出黑粉或沿裂口长出丝状物。病株多矮化,分蘖增多。1 形态特征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1 传播途径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1 发病条件侵染温限1535,适宜侵染温度2030,25最适。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其发病。1 高粱黑穗病疾病介绍高粱黑穗病是辽宁高粱上发生普遍的病害,它包括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 症状识别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 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 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 发生特点高粱丝黑穗病通过种子和土壤传病,主要是土壤传染,厚垣孢子在土内存活3年左右,在高粱种子露白尖到芽长11.5厘米时,侵染高粱幼芽。高粱散黑穗,坚黑穗病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表面附着,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菌丝蔓延到幼苗生长锥,以后随着植株生长点向上生长而伸长,最后在穗部形成冬孢子。 高粱炭疽病 高粱炭疽病病叶高粱炭疽病主要危害高粱外,还可为害小麦、燕麦、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害的部位为叶片,该病是高粱重要病害,高粱各产区都有发生。中文学名:禾生炭疽菌拉丁学名: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ati)Wilson.界:真菌界门:半知菌亚门真菌为害症状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苗期染病为害叶片,导致叶枯,造成高粱死苗。叶片染病病斑梭形,中间红褐色,边缘紫红色,病斑上现密集小黑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炭疽病多从叶片顶端开始发生,大小2412(mm),严重的造成叶片局部或大部枯死。叶鞘染病病斑较大,椭圆形,后期也密生小黑点。高粱抽穗后,病菌还可侵染幼嫩的穗颈,受害处形成较大的病斑,其上也生小黑点,易造成病穗倒折。此外还可为害穗轴和枝梗或茎秆,造成腐败。1 形态特征分生孢子盘黑色,散生或聚生在病斑的两面,直径30200m。刚毛直或略弯混生,褐色或黑色,顶端较尖,具37个隔膜,大小6412846(m),分散或成行排列在分生孢子盘中。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圆柱形,大小101445(m)。分生孢子镰刀形或纺锤形,略弯,单胞无色,大小173235(m)。1 传播途径b病菌随种子或病残体越冬。翌年田间发病后,苗期发病可造成死苗。成株期发病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蔓延扩展或引起流行。高粱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多雨的年份或低洼高湿田块普遍发生,致叶片提早干枯死亡。1 发病条件中国北方高粱产区炭疽病发生早的,78月份气温偏低、雨量偏多可流行为害,导致大片高粱早期枯死。1 谷子白发病 谷子白发病谷子的主要病害,病原为谷子白发病菌。病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谷子的幼苗时期。种子上沾染的和土壤、肥料中的卵孢子发芽后,用芽管侵入谷子幼芽芽鞘,随着生长点的分化和发育,菌丝达到叶部和穗部。中文学名:禾生指梗霉拉丁学名:Sclerospora graminicola (Sacc.)Schroeter界:真菌界门:鞭毛菌亚门纲:卵菌纲科:霜霉科属:指梗霉属分布区域:发生普遍,以春谷栽培区受害最重。为害症状 白发病是系统侵染病害,谷子从萌芽到抽穗后,在各生育阶段,陆续表现出多种不同症状: (1)烂芽幼芽出土前被侵染,扭转弯曲,变褐腐烂,不能出土而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烂芽多在菌量大、环境条件特别有利于病菌侵染时发生,少见。 (2)灰背从2叶期到抽穗前,病株叶片变黄绿色,略肥厚和卷曲,叶片正面产生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状斑纹,叶背在空气潮湿时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这一症状被称为“灰背”。苗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