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概述:本单元的6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且均为名家名作。陈涉世家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的著名篇目,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经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人们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富春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捕蛇者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的,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历来为后人所传诵。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出任滁州太守时写的著名游记,作者在游览山水的乐趣中抒发了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单元教学要求:1、了解古代文人的社会思想、忧乐观、淡泊名利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了解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精神,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描写。、欣赏古代散文的优美语言,在赏析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掌握文言文常用实词的意义及一些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的特点。、写好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的参观游览文章。、熟读每一篇文章,背诵相应的段落或全文。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有关课文的记叙线索和顺序,学习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和对比、衬托的手法,学习个性化人物语言的描写。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及意义,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单元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采用诵读欣赏、朗读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文言语感。 2、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文章中描写的景物让人赏心悦目。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学习、体会、感悟,并可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再现这些美丽风光,加深印象。 3、本单元文言散文语言优美精练,要在赏析中品味文章的语言,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古典散文名篇中汲取思想的精华。 4、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体特征,掌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将其列为“世家”,肯定了陈涉的“首事”之功。桃花源记属于游记体,文中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前后经过。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作者在文中主要是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捕蛇者说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这种文体既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岳阳楼记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又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议论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醉翁亭记作为一篇著名的游记,文中描写了醉翁亭优美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真意”。 5、“诵读欣赏”应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两首婉约词,反复吟诵,体会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义。、学习文章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物形象的手法;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组织能力等。3、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教学难点:文章所描述的故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因而学生充分认识、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困难,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提问,并通过讨论的方式加以解决。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先学:(一)文史资料查询:走近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一约前90), 西汉 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 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史记是我国第 一 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 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纪、世家、列传、表、书。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听读疏通 (1)自读感受:自由朗读课文,利用书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字词。 (2)字词强化:识记生字词。铚( ) 酂( ) 柘( ) 稷( )闾( )左 谪戍( ) 当行( ) 度已失期( ) 以数谏( ) 罾( ) 间( ) 祠( ) 笞( ) 陈胜王( ) 忿恚( )毋 ()蕲( ) 宁( )有种乎 谯( ) 会( )计事 辍耕( ) 鸿鹄 ( )( ) 篝火 ) 適戍( ) 忿恚尉( )( ) (3)理解下面各字词的意思(1)发()闾左()谪戍()渔阳900人;()皆次()当行() (3)会( )天大雨: (4)皆来会( )计事: (5)度( )已失( )期 (6)今亡( )亦死,等()死7)天下苦秦( )久已 (8)以数( )谏( )故: 数( )有功 (9)上使( )外将( )兵 (10)或( )闻无罪 (11)项燕为()楚将:为()坛而盟: (12)为天下唱() (13)卜者知其指意( )( );指目陈胜:() (14)丹书帛曰();得鱼腹中书()(15)罾( )鱼腹中: (14)陈胜王(): (16)间( )令吴广之次所( )丛( )祠中 (17)夜篝()火 (18)卒中往往( )语( ) (4)断句练习:明确停顿位置。发闾左遍戍渔阳九百人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二、精读探究 释疑解难:(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第1节) 1研读寻疑,自读,口译第1节,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2互助问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并互助解答,需要强调的地方教师讲解。3要点质疑“佣耕”“怅恨”“苟富贵,无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文中的作用。交流“佣耕”交代了陈涉的雇农身份,也点明了他领导的这次起义的阶级性质。“怅恨”写出了陈涉痛苦、失望的心理。“苟富贵,无相忘”反映出陈涉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显示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4齐读第1节,整体把握其内容学生活动阅读燕雀和鸿鹄的一段对话,说说你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的理解。并试写出几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名句。燕雀:你看你看,我有一个温暖的窝,还有数不清的小虫子等着我去捉,多美满的生活,你为什么要飞那么高那么远?鸿鹄:如果你能像我飞得那么高那么远,你就知道了。(二)分组研读(第2节)指导学生分小组疏通这一节,结合文中注释与具体语境理解重点词句2重点突破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法皆斩 等死 死国可乎 以数谏故诚以吾众 宜多应者 念鬼 威众 丹书帛 置人所罾鱼腹中固以怪之 间令 夜篝火 狐鸣 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3分类归纳指导学生分别找出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的字词。4疏通翻译指名学生口译第2节,并由学生点评翻译情况。5问题讨论集体讨论小黑板(或投影)上显示的问题,明确这一节的内容。 陈涉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作答) 提示起义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陈涉、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 提示首先分析了革命形势,然后指出秦朝的内部矛盾,并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最后为起义制造舆论。怎样看待他们所采用的迷信手法?提示他们采用“丹书鱼腹”“生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表明了陈涉、吴广的足智多谋。这一段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提示这一段主要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陈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革命精神。三、拓展延伸:走近史记我们才发现司马迁的伟大,他用鬼斧神工之笔为我们描绘风云历史。陈涉出身贫寒,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理想与抱负,正是他的这份非同寻常让司马迁毫不迟疑地把他列人了“世家”的行列。品读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我们的眼前不由得就会出现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四、课堂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阳夏( )嗟( )乎 闾( )左 谪( )戍 皆次当行( ) 陈胜王( ) 罾( ) 篝( )火 笞( )广 被( )坚执锐、解释加点的词语。今亡亦死 ( )辍耕之龚上 ( ) 若为佣耕()发闾左谪戍渔阳()3本文的作者是 西汉 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人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之为“ ”。比较“之”的不同用法。辍耕之垄上( ) 怅恨久之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陈涉世家少年陈胜:鸿鹄之志。起义原因:导火线: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策划:分析形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第2课时一、课前先学:理解下面各字词的意思 (1)忿恚( )尉,令辱( )之; (2)笞()广: (3)召令徒属( )曰 (4)借( )第( )令毋( )斩 (5)固( )十六七 (6)从( )民欲( )也 (7)比()至陈(8)车六七百乘(),骑()千余(9)被( )坚执( )锐。二、导学读标:导学陈涉世家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大泽乡起义爆发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光辉形象。对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汉代贾谊有一段精彩的评述。他说“一夫作难而七庙毁,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明确指出,秦亡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施行仁政,导致民怨沸腾、人心思变的。换句话说,就是秦王朝的苛政,直接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覆灭。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陈涉世家,看看陈涉吴广起义是怎样发动并发展壮大的。三、精读探究 释疑解难:(一)、自主研读(第3节)引导学生仿照第2节的分析方法,独立研读第3节,思考投影显示的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指出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多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祭以尉首比至陈 被坚执锐 豪杰 刑其长吏(2)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提示这一段主要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包括并杀两尉、为坛而盟、胜利进军三方面的内容。 “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包含哪些深刻的思想内涵? 提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达了陈涉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胜利进军的情况?提示“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提示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四、达标检测:()、解释下列加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苟富贵,无相忘。_2法皆斩_3或以为亡_ 4置人所罾鱼中_ 5为天下唱_6楚人怜之_ 7天下苦秦久矣_8吴广素爱人_ 9尉果笞广_ 10并杀两尉_()、翻译下列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简答题 1起义的导火索是什么?答: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 3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答: 4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有哪些?答: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陈涉世家起义经过:并杀两尉发动起义胜利进军陈胜:反抗精神高瞻远瞩远大理想第三课时一、课前先学: (一)、一词多义。 (1)会 A.会天大雨( ) B.与皆来会计事( ) (2)将 A.项燕为楚将( ) B上使外将兵( ) (3)次 A.皆次当行( ) B.之次所旁丛词中( ) (4)书 A.乃丹书帛( ) B.得鱼腹中书( ) (5)乃 A.陈胜、吴广乃谋曰( ) B.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 (6)为 A.皆次当行,为屯长( ) B.为天下唱( ) (7)故 A.广故数言欲亡 ( ) B.扶苏以数谏故( ) (8)道 A.道不通( ) B.伐无道( ) (9)令 A.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 B.陈守令皆不在( ) (10)数 A.以数谏放( ) B.卒数万人(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发闾左遮戍渔阳九百人( 通 )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通 ) ()固以怪之矣( 通 ) ()将军身被坚执锐( 通 )二、释疑解难:本节课重点巩固本课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省略句、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借鉴本文作者的写作特色,特别是人物塑造特点。一词多义 会、道、等、故、将、然、指、书、令、号 数扶苏以数谏故(数:读 ,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 数言欲亡(数:读she,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所置人所罾鱼腹中(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所:名词,可译为“处所”) 之辍耕之垄上(之:动词,可译为“去”“到”) 怅恨久之(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世杀之(之:代词,“他”,指扶苏) 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当:介词,“应当,应该”的意思) 不当立(当:助动词,可译为“应当”) 当此时(当:介词,相当于“正在的时候”) 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读hnag名词,可译为“行列”“队伍”) 乃行卜(行:读xnag,动词,可译为“往”“去”) 行收兵(行:读xnag,动词,可译为“行军”) 以扶苏以数谏故(以:介词,可译为“因为”) 或以为死(以:和“为”组成动词“以为”,可译为“认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介词,可译为“用”“拿”“把”) 以激怒其众(以:连词,可译为“来”“以便”)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意思,用意)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三、精读探究(一)、师生合作归纳有关语法现象:古今异义 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夜篝火(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是动词“会”与“计”的连用意为聚会商议今义:keyin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设,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常用以为凭借,假托义) 今亡亦死(古义:逃亡今义:死) 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省略句 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二)讨论探究: “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相承的诸侯王国兴衰事迹。陈涉出身雇农,司马迁为何把他列入“世家”? 提示司马迁把陈涉列入“世家”,主要是肯定了陈涉在推翻秦王朝统治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因此列入“世家”,给予他以重要的历史地位。司马迁这种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历史的态度,是其进步史学观的表现。四、达标检测: 阅读分析,完成文后题目。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尉果笞广 借第令毋斩 为坛而盟 翻译下面的句子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下列语句中最能表现陈胜反抗精神的一句是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苟富贵,无相忘。 D天下苦秦久矣。写出两个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义相近的名句。五、布置作业: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2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3通过体会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探究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2)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教学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先学: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豁然开朗( ) 俨然( ) 垂髫( ) 便要还家( ) 此中人语云( ) 诣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识别古今天异义词: 阡陌交通 古义: 。 今义: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 今义: ; 了解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 : 陶渊明,一名 ,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大诗人(朝代)。曾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个性:高洁,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遂“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过上了隐居归:耕的田园生活,直到死去。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东晋王朝极端腐败,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大济于苍生”之志根本无法实现,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读课文,试译全文二、导学读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示例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像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三、精读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在读完后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纠正。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 :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提示除课文注释外,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词语如: (1)缘溪行 (2)见渔人,乃大惊 (3)处处志之 (4)夹岸数百步 (5)复前行 (6)便得一山 (7)仿佛若有光 (8)便舍船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悉如外人 (11)咸来问讯 (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14)遂迷,不复得路 ;备课思路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同学的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思维都动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效果检测学生活动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 (1)复前行,欲穷其林。(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环节意在加强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并检测学生的译句能力。3了解内容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 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提示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生活情况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社会风尚的语句是:“便要还家:人各复延至其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皆出酒食。”四、达标检测:(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后遂无问津者。”,完成第-题。.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便要还家 要: (2)欣然规往 规: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才通人 翻译: (2)便扶向路 翻译: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答: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环境世外桃源: 生活情况社会风尚 第2课时一、导学读标:(一)、导学示例:纷繁的社会,人们为功名奔波,为前途打拼,偶尔闲暇,“世外桃源”就成为许多人梦中的理想殿堂,那里景色优美、生活悠闲、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今天让我们继续徜徉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起来感受他“世外桃源”的美好社会。(二)、教师出示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2、通过体会桃花源的自然美、风俗美,探究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二、释疑解难:师生合作探究,引导生思考与讨论。(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9)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拓展延伸 :桃花源在哪里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环境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陶渊明笔下描绘的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有,又在哪?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十几个地方争说他们那里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湖南西部的武陵地区,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晋朝时就过着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种美好生活,而且还有着和陶渊明所写的一样的崇爱桃树、款待客人的习俗。东晋时,有文人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也记述了这里的情景:“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旁有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一样。所不同的,一本是渔民,一个是猎户。所以武陵人们说,武陵地区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人说他们那里是真正的桃花源,1986年9月重阳节时,桃源县人民还隆重举行了发现桃花源1 600周年的纪念活动。最近,徽州学研究会秘书长方满棠在对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地理、人文、史料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之后指出,今安徽黄山市的黟县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黟县有一块91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历代文人都称这里“旧秦村”“桃花源”人们要进入这块盆地,须沿着一条叫章水的溪流到渔停,然后穿过一个叫“桃花洞”的小洞。进了洞便可看到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舍、潺潺的小溪、摇曳的桑竹,其景象和1 500年前陶渊明描写的完全一样。可惜的是,这个“桃花洞在20世纪50年代修公路时被炸开了。黟县南还有一座叫武陵的山和叫武陵的村庄。当年陶渊明就住在离黟县仅一二百里的地方,最近,人们又在黟县发现了一份陶氏宗谱,至今黟县桃源洞一带还有陶渊明的后裔,而且这一带还保留着一些和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样的风俗,还喜欢在门楣上雕刻“桃花源里人家的匾额。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来过这里,并留下了“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的赞美诗句。此外,古代的海州即今连云港地区也有两个叫武陵的地方,而且景致也很像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一个在赣榆县沙河村,一个在宿城山西麓。所以有人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可能是若干个景点的“合影”。(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下列习题: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8.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 填空。本文以_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寄托作者_的世外桃源。从“_”一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不愿外界打扰,希望过和平安宁的生活。20. 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年重庆市中考试卷)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第一段: 发现桃花源第二、三段:进访桃花源第四、五段:寻找桃花源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理想的社会,寄托作者的理想教学后记:十八与朱元思书主备人:灌南县新集中学 林志文 执教人: 执教班级: 执教时间:教学内容:与朱与思书教学目标: 1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区别。 2了解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体会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1)词语的意义及文意的理解。 (2)写景的层次。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中寓含的鄙弃名利的思想课前准备:富春江图片或多媒体、配乐朗读带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先学:1 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泠泠作响( )缥碧( )急湍( )鸢飞戾天( )( )轩邈( )( ) 嘤嘤( )成韵2 解释下列加点字。(1)风烟俱尽(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 ) (5)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 ) (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 ) (11)千转不穷( ) (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 ) (14)经纶事务( )(15)窥谷忘反( ) (16)横柯上蔽( ) (17)在昼犹昏( ) (18)疏条交映( )3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 ,字 , 朝文学家。二、口语训练: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更是数不胜数,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有名的山水呢?有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大家讲一讲?三、导学读标: 1、导语示例:(例1)今天,老师带来几副浙江富春江山水的图片,请大家一同来欣赏一下,要求欣赏完图片以后请同学来谈谈感受。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写给他朋友朱元思的信中就描绘了美丽的富春江,这封信由此还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欣赏完了富春江的图片,让我们再一同翻开书,再来领略一番吴均笔下的富春江。 (例2)“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又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4 2、师出示本课目标:(1)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及古今词义的区别。(2)了解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3)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体会富春江山奇水异的特点,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四、释疑解难: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集体讨论这篇文章的意思。上课请几位组长代表各组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指正。五、精读探究:(一)整体把掘(1)指名朗读课文。(2)其他同学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纠正。(3)思考本文写景的层次。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第1段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后,学生试译文段。不懂的词语可举手问老师,问同学。 提示重要词语:风烟俱净 从流飘荡 一百许里 学生活动找出本段中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或词语)。提示:这句话集中地表了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赞美之情,为全文纲领。这一段是总写。作者泛游于富春江上,怡然自得之态若见。全段虽仅34字,但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画面明丽而又宁静。2分析第2段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疏通文意。提示重要词语:水皆缥碧 急湍甚箭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 横柯上蔽 重要语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学生活动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水的“异”?山的“奇”又体现在何处?提示作者主要写水的清澈:人在船上,而水中游鱼,江底细石,都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另外,水的“异”表现在水流湍急奔腾;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如奔马。前后两个层次,一静一动,对照鲜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山的“奇”,首先奇在它的整体形象上,其次则奇在它的情趣上。学生活动讨论:泉水、鸟、蝉、猿的声音和山的“奇”有什么关系?提示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突出的不是形象,而是声音,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受。多种音响如此和谐地一时齐发,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着生机。学生活动难点探究:作者为什么会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联想?提示作者产生这样的联想,一方面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另一方面,作者也是在借景抒情,自明心志,表明自己鄙弃名利、厌弃尘俗的心态。3欣赏回味:学生活动播放配乐朗读带,学生轻声跟读,设想自己身在船上,从流漂荡,体会作者的感情。 4设身处地:学生活动你一定有过乘船或坐车的经历吧!请结合你的体验,谈谈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有什么好处。 点拨设置情境,切身感受。在车船快速行驶时,人们会产生四周景物在不断向后移动的幻觉。在这样的幻觉中观察山势,就会产生“负势竞上”的想像。复备栏目六、拓展延伸: 现在,全国兴起旅游热。“十一”黄金周前,为了把本地大家不太熟悉而又非常美丽的景点推介出去,灌南县巨龙旅行社决定派一些推介员,到南京作宣传。如果你是一名推介员,该如何作宣传,才能把外地的游客吸引过去旅游呢?说一说你的宣传方案。(提示):做好宣传策划;拟写好宣传语(包括演讲词、广告词等);还可以播放风光片作为实物宣传。要求:将进行公开的展示与评判。注意:不合格的可要被炒鱿鱼的。七、达标检测:(1)与朱元思书选自 ,作者 。本文多处使用了对偶句。结构是 式,总写的一是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概括为“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和“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互相轩邈( ) 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 ) 负势竞上( ).翻译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笔记。参考答案:.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至 平息 凭依.像鸢飞到天上的人(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其它略.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比喻 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故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感。.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软件工程师面试宝典软件技术预测试题及解析
- 2025年烷基化工艺作业考试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5年猪肉行业趋势分析与预测题
- 28、水平二篮球备课18课时+匹配教案
- 2025年物联网技术领域高级职位求职必-备面试题答案详解
- 电力供应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初中音乐特岗教师招聘面试指南及预测题
- 2025年基于实际案例的灌区管理工初级面试题分析与解答
- 2025年物联网技术入门指南与初级考试要点解析
- 人口手耳目教学课件
- 分装安全操作规程
- 临时用电全管理制度
- 2025年河北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及备考指导
- 2025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政策和法规》真题卷(附详细解析)
- 餐饮区域保护合同范本
- T/CGCC 35-2019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卡片规范
- DB32/T 4598-2023光伏农业园区规划编制要求
- DB31/T 552-2017大型商业建筑合理用能指南
- 科研助理合同协议书
- 绿化工程挂靠合同协议
- 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