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蜈蚣的生活特性 1、栖息环境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方要生活在多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然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2、活动与食性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小昆虫类。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甚至可杀死比自已大的动物。也有同种互相残杀中毒而致死的现象。蜈蚣所食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人工饲养时,有的喂给泥鳅、鲜鱼、青蛙、虾、蟹等,但要求食物新鲜,稍有腐败即不进食。蜈蚣的产卵与孵化技术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末夏初,卵巢里的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一般产卵量在2060粒,大多4050粒,个别的10粒以下。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在夏至到立秋期间,而以7月上旬、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巾地面, 自行挖好浅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嗡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嗡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地径约33.5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 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 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后形态,体长约1.2厘米, 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时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 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延寿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1 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 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选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 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 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 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蜈蚣的饲养管理技术 1、控制饲养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娱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 3、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4、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兴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俟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娱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 5、个体生长规律。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标准(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年的时间。蜈蚣的加工药用技术药用蜈蚣为干燥全体。捉后用沸水烫死,再用两头削尖的细竹签,插入头、尾两部,借助竹片弹力,使其伸直,置于阳光下晒干。加工炮制后的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约厘米,宽约0.6-1.0厘米,全体22节,最后一节小,称尾; 头部红褐色,有触觉和毒钩各1对;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并有两条突起的棱线; 腹部黄棕色,瘪缩;每节有足1对,黄红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称有腥气, 并有特殊的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在蜈蚣体内含有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有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药用蜈蚣具有熄风解痉、消肿解毒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抽搐、口眼歪斜、淋巴结结核、肿毒疮疡等,近年来发现蜈蚣有治疗肿瘤的作用。 蜈蚣的人工养殖# 蜈蚣又名天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蜈蚣货源不多,人工养殖蜈蚣是农村致富的一条门路。我国人工养殖的多是少棘蜈蚣,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蜈蚣养殖池的建造 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风条件好而又比较阴湿、僻静的地方。养殖池可建在室内,亦可建在室外。养殖池用砖或石块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厘米为宜,池内壁四周用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粘贴,或在池口镶一圈玻璃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宽15厘米为宜。以防蜈蚣外逃。池内靠墙壁四周挖一条宽10厘米深4厘米的水沟,在水沟内侧再挖一条宽30厘米、深3厘米的料槽供投放饲料用。池内可栽上杂草和树木,并堆放一些石块、瓦片等供蜈蚣栖息。放种苗后池上要盖一层草帘遮光。池内应保持干净、潮湿、荫凉和卫生。 二、饲喂方法 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动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喂水。喂食的时间是每天的16:3018:00之间。喂食后的次日早晨须将残余食物拣掉。蜈蚣投喂饲料可参照下列配方: 各种昆虫类动物70%,熟土豆20%,碎粒、青菜或面包碎片10%; 各种禽畜类或其它动物的肉泥70%,鱼粉或蚕蛹粉20%,青菜碎片10%。每天在喂食的料槽内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盘,供蜈蚣饮用。 三、蜈蚣的繁殖与孵化 蜈蚣一般在36月份交配,57月份产卵,每次产卵4050枚,产卵后蜈蚣将卵抱在怀内孵化。孵化20左右天出壳,45天后才能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和适宜的温、湿度,一般温度应控制在2532之间,湿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 四、蜈蚣疾病防治 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问题是疾病防治,现将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 绿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于气候变化,温度高;湿度大,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关节的皮肤上出现黑色小斑点,继而体表失去光泽,最终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疗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饲料拌匀喂病蜈蚣,直到病愈。 (二) 胃肠炎:蜈蚣多在秋后阴雨低温时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头部呈紫红色,毒钩全张,不食或少食,发病57后死亡。治疗方法是:用磺胺片0.5 克研细后用饲料300克拌匀;另用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拌匀,隔日错开喂食。 (三) 脱壳病:由于蜈蚣栖息场所过于潮湿,使真菌在躯体寄生引起。初期表现不安,来回爬动;后期表现无力,行动滞缓;最终因不食不饮而死亡。治疗方法是: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克,共研成细末同 400克饲料拌匀,连喂10天即可痊愈。人工养殖昆虫的基本设备、昆虫缸 有各种各样的大小瓦缸、玻璃缸、水泥缸(池)等适宜饲养一些土栖昆虫。如蝙蝠蛾幼虫、脐婚、地鳖虫、蝼蛄、土栖蚂蚁、蝇蛆等。在缸内故人适宜的土层或昆虫所需的基质,把虫接入,投入新鲜食料,缸口用纱布或铜纱盖好,及时更新食物就能顺利进行。 二、木盒、瓷巴、面盆、铁皮箱等 适宜饲养一些活动较迟钝的仓库昆虫,如黄粉虫、洋虫、米缟螟、印度谷螟、赤拟谷盗、杂拟谷盗等。只要将适宜的食料和要养殖的昆虫投入盆(箱)内,并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即可养殖成功。 三、养虫箱 养虫箱的架子用本质制成。制作规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顶部和后壁是木板,两侧为铁纱或铜纱。前面是可开关的玻璃门,底部装上用白铁皮做的抽屉,屉内装土,以供某些昆虫在土内化蛹,或在土内产卵。有的养虫箱可以加温使用,这种除了前壁可开关的门是玻璃外,其他部分都是用木板做成。在冬季饲养昆虫时,如果温度不够,在养虫箱中可以装电灯泡或其他加温设备。这类养虫箱适合于养殖成虫在植株上取食,但产卵于土中的昆虫,如蝗虫、蟋蟀、芫菁,以及在土中化蛹的昆虫,如棉铃虫、烟青虫、小地老虎、斜纹夜蛾等。 四、温室 主要用于寒冷季节饲养昆虫。温室的结构与冬季栽培蔬菜的温室相似。墙壁柱用金属或木料做成,屋顶和东西三面,装以玻璃,南北用烧砖砌制,每间小温室留有一定数量可开关的窗户。玻璃部分的外部,要配有保温用的厚草帘,以便晚上遮盖保温。室内的四周和中间留066米人行走道,其余筑成宽约1米,深约05米的水泥长池,用以种植养虫的植物。水泥地上还可以架设木架,架上放置养虫的盆栽植物,以充分利用空间。在温室内也可设置养虫缸、养虫箱、大型养虫笼等以便同时饲养不同种类的昆虫。室内应有水电和测定温、湿度的仪器,以便随时掌握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并进行调节。 五、大型养虫笼 用木框制成,尺寸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四周和顶部钉以窗纱或铜纱、尼龙纱,四只木脚埋入土中,笼的一侧留有可开关的门,以便出入工作。笼内种植饲养昆虫所喜食的植物,也可以投放新鲜食料,在笼内设置温度、湿度和光照测定仪器,以便及时了解笼内环境条件的变化,并作相应的调整。如果在室外,大型养虫笼顶部用塑料膜盖住以防雨水,如果太阳炎烈,则应加遮阳的物品。适合于大量饲养椿象、蝗虫等活动性强的昆虫。养殖蜈蚣基础知识一、蜈蚣的基本习性常识 A、蜈蚣的外形特征: 蜈蚣分头部和躯干两部分,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个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蜈蚣的躯干部有18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螯人、畜时可注入毒液。同时颚足的基部膨大,在中央相遇,形成了附加的下唇。第216节具一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17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它16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最后一节是甚为退化的尾节。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B、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C、蜈蚣的食性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动物,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蜈蚣喜食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金龟子、稻苞虫、蚱蜢、蜘蛛及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爱吃蚯蚓、蜗牛、蛞蝓,此外也会捕食蜥蜴、壁虎、蛙类、小鱼等。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也会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可把饮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水。 D、 蜈蚣的繁殖特性 蜈蚣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仔的习性。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 二、投资误蚣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A、场地的准备: 人工饲养蜈蚣的主要方式有箱养法、缸养法和池养法三种。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创造蜈蚣栖息隐身的缝隙和窝穴,并且大小适中,要选择安静的环境,饲养场所要尽量保持清静,减少对蜈蚣产生不必要的惊吓干扰,影响蜈蚣的正常生长活动。 B、设施的准备: 蜈蚣的饲养设施较为简单,主要根据养殖方法来准备设施,但无论可种养殖方法,蜈蚣的饲养土一定要准备,其土必须疏松、肥沃和潮湿。, C、技术的准备: 养殖蜈蚣技术比较复杂,需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可找报刊杂志进行自学,也可到本网网校电子刊物蜈蚣技术文荟等栏目学习,不断提高、丰富饲养养技术。 D、饲料的准备: 由于蜈蚣喜爱食昆虫,因此要预先解决蜈蚣的饲料问题。 E、防疫的准备: 蜈蚣易生绿僵菌病、黑斑点病、胃肠炎、蜈蚣咽喉部溃疡病、脱壳病等病、因此要掌握防疫知识,定期进行消毒,投喂药物进行预防。 F、引种的准备 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蜈蚣的供种货源,掌握选择蜈蚣的基本知识,由于蜈蚣目前没有种苗质量标准,因此为注意防骗,最好到有正规的养殖单位引种。 三、饲养管理蜈蚣的基本知识 A、春季饲养 早春气温较低,复苏出蛰的蜈蚣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活动力及消化力均不强。清明后调整窝土湿度为20%,此阶段温度低于15,不喂食,以免进食过早或暴食暴饮而导致腹胀。初开食时,以600条为例,先用半片食母生研为粉末,拌奶粉水让蜈蚣吸吮,需喂23天,对蜈蚣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B、夏季饲养 立夏以后,蜈蚣开始频繁活动,气温在25时进入配种期。这个时期湿度要调节好,过干易影响胚胎发育,过湿则易生病,此期窝土以手捏成团,手松能散开,含水22%25%为宜。蜈蚣产卵、孵化需要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易发生吃掉卵粒及幼体的现象。因此,要勤观察,做好查窝引产工作,将待产卵的雌体分开饲养。 在炎热的夏季,要做好降温防暑工作。调节温度在2032之间。每天除饲料保鲜外,每月对蜈蚣可能发生的疾病给予12次预防药,以保证蜈蚣安全度夏,顺利完成孵化任务。 C、秋季饲养 立秋后转入多雨季节,此期间窝土湿度在22%左右。秋分后,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5%左右时,蜈蚣的食量剧增,代谢过程也加快,要加大供食量,好让蜈蚣生长发育,以利于蜕皮和贮积营养。 D、冬季饲养 蜈蚣每年11月底天气转冷时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入冬后要采取各种措施防寒,一般养殖池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这样蜈蚣越冬不眠,可提高其繁殖能力。蜈蚣养殖小经验1. 做好防逃工作 蜈蚣是多足动物,攀爬能力极强,池养必须用玻璃镶嵌四壁,笼养则要用尼龙网封闭喂养,若稍有不镇,一夜之间可跑个精光。 2必须定时喂食 人工养殖蜈蚣因是集群性喂养,如果不定时投喂食物,蜈蚣因讥饿就会自相残食,造成巨大损失。蚯蚓和黄粉虫都是蜈蚣爱吃的食物,每天晚上必须投喂一次。 3做好临产蜈蚣的隔离繁殖工作母娱蚁产卵之前,必须及时从饲养池里分离出来。小蜈蚣孵化出来之后,应及时按规格大小分开饲养,因为蜈蚣有食幼仔的特性,弄不好会残食殆尽。 4控制好湿度和温度 如果是室内喂养,要经常注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湿度过低。蜈蚣容易于枯而死,夏季高温高温,蜈蚣也容易暴亡,湿度以6070之间为宜。温度过高要及时通风散热,若低于零下5则要适当加温。 蜈蚣的虫害防治一、蚂蚁 蚂蚁使蜈蚣蜕皮和产卵孵化期的最大敌害。因为正在蜕皮的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容易招惹大群蚂蚁叮咬至死。同时蜈蚣在抱卵孵化中程半睡眠状态,行动迟缓,易受蚂蚁群趁机咬死蜈蚣,或把蜈蚣赶走,蚂蚁则聚集在卵团上吃食卵料。防蚁可采取下列方法: 1、一旦发现蚂蚁,可把猪骨放入池内,诱杀蚂蚁。如果蚂蚁太多时,则立即把蜈蚣转移,然后用开水泡杀池中的蚂蚁。 2、定期用生石灰或六六六粉或用萘(臭丸)50克,锯木屑250克混合在一起拌匀,制成毒铒,撒在池或室周围,防止蚂蚁进入。 3、用25克蜂蜜、25克硼砂、25克甘油、250克温水混合拌匀,放在饲养场的四周蚂蚁经常出没之处诱杀。 4、养土要选用无蚂蚁、蚂蚁卵污染的泥土,制作方法是用热开水泡过,然后放在阳光下暴晒,以杀灭混在泥土中的蚂蚁或蚂蚁卵。 二、粉螨 粉螨,体长不到一毫米,容易寄生在蜈蚣的腹部及足上,尤其是刚蜕皮的蜈蚣,身体幼嫩更容易被粉螨寄生。如果饲养室或池内湿度太大,在气温高的时候,就容易招来大量的粉螨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后代,带来粉螨危害蜈蚣。被粉螨寄生后,不但阻碍了蜈蚣的活动,而且粉螨产生的毒素的刺激,使蜈蚣不得安静,更严重的是粉螨吸取了蜈蚣的大量的营养物质,致使蜈蚣身体瘦弱而死亡。防治方法如下: 1、首先处理好饲养土,用热开水泡和曝晒的方法杀灭粉螨和满卵。 2、其次,把猪骨头放进池内,诱集粉螨,每天清除23次,效果很好。冬季引蜈蚣 夏季促稳蜈蚣,又名天龙、百脚虫,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之一。蜈蚣的药用功效在很多方面不但与金蝎相同,而且远远超过了金蝎的价值 目前,不少饲养户大都是在蜈蚣出蛰后的春季和仔虫独立后的秋季引种。由于种虫出蛰和产后急需恢复体能,加上移地后的应激反应等,春、秋季引种的蜈蚣死亡率偏高,直接影响着饲养户的效益。郑州市兰德畜牧技术行经多年的研究证实,在冬季引种的蜈蚣,休眠存活率较高,卵子受精率和幼虫成活率均有大幅度提高蜈蚣常见病害防治人工饲养蜈蚣的实践表明,蜈蚣也患病,其病害有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现将几种常见病的病因及症状法介绍如下。 1、胃肠炎 病因:由于饲料腐烂变质,滋生有大量的致病细菌,蜈蚣吃后受细菌感染而致病。此病多发生在 气温偏低而潮湿的季节以及在气温高、饲料残渣腐败变质的季节,那些饲养管理差的饲养池、室容易发生。 病状:由于胃肠炎病的发生,首先炎症产生的有毒物质的刺激危害,使患病蜈蚣消化不良,腹泻,少吃或不吃饲料,其次,全身发生内中毒,头部充血呈紫色,行动缓慢,最后,常因体弱消瘦,无力爬动而死。 剖检死蜈蚣可见肠粘膜潮红,脱落,体腔内有淡黄色的粘液,肠内粪便稀烂恶臭。 2、绿僵病 病因:绿僵病俗称绿霉病。由于栖息的环境潮湿或被腐烂变质的饲料和污秽的饮水污染,使绿僵菌在此大量繁衍后,蜈蚣身体被绿僵菌感染寄生得病。 本病多发生在6月中旬至8月底,这时由于气候变化,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更容易使蜈蚣受绿僵菌的感染。 病状:受感染的蜈蚣,初期主要在腹部、足的关节皮膜上等处出现黑色小斑点,随着绿僵病的扩散、浸润,蜈蚣体色失去光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绿色的孢子群。 后期由于绿僵菌在体表大量繁殖而侵入体壁,不但引起蜈蚣的足僵硬难于爬行,还会使食欲消失,活动失去规律,最后因停食身体消瘦而死亡,死亡的蜈蚣大都在瓦片上面。 3、消化不良 病因:消化不良是蜈蚣消化道机能发生障碍的一种生理性疾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良所引起的疾病,如投为饲料不正常,时多时少,致使蜈蚣突然吃食过多,或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其中有毒物质对消化道的不利刺激。此外由于饲养土温度过低,饮水温度太低也容易引起此病。 病状:患病蜈蚣因为消化道中停留了大量的饲料,饲料在肠内过度发酵而产生大量的气体,这样蜈蚣的肚大似腰鼓,腹部突起,活动迟钝,采食停止,严重时也会因过度膨胀而死亡。 蜈蚣饲养池的建造(一)饲养池的建造 采用加温养殖的养殖户一般都采用架养,以便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扩大养殖规模,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 养殖架的制作可采用木材、角铁作框架,也可以采用砖、混凝土结构,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根据房间高度养殖架可以分为3层或4层,层间高度以6080厘米为宜,每个饲养池的宽度不要超过85厘米,方便管理。饲养池的面积可根据房间大小合理安排。饲养池的四周设防逃围墙,围墙高度不得低于25厘米,内壁贴上宽度不低于20厘米的玻璃条或塑料薄膜等光滑材料。饲养池的底部不得有孔洞,若发现孔洞立即用混凝土补牢。这种饲养架适合于居住条件较紧张的养殖户。 对于室外常温养殖用的饲养池与室内饲养池的建造方法基本相同,但你的饲养池如果直接建在较虚的土地上,则就需要特别注意:沿防逃围墙内侧四周挖宽8厘米、深10厘米左右的小沟,然后置入混凝土材料,以便封牢防逃玻璃下沿或压牢防逃塑料布底边、防治蜈蚣打洞逃跑。 (二)、垛体 垛体是蜈蚣栖息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补充体内水分和矿物质的主要渠道。蜈蚣的生长发育、蜕皮、产卵、孵化都离不开垛体,因此垛体的结构必须合理。 建造垛体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垛体要设计许多缝隙,形成无数小空间,提供给蜈蚣相互隔离的栖息场所,第二,垛体必须便于加湿、有利于保湿,第三,垛体在条件允许、方便的前提下越高越好;第四,垛体与四周防逃围墙的距离不得小于12厘米,防治蜈蚣外逃。 基于上述原则就需要我们采用瓦片摞成两道具有相当多的小缝隙的墙体,中间填入专门配制好的养土,为蜈蚣的生长发育、蜕皮、产卵及孵化创造良好得生态环境。 对于室外常温养殖,还要为蜈蚣特别设置冬眠区,具体办法为:在垛体正下方挖深3050厘米,面积略小于垛体的面积的坑,用碎砖头瓦快填平,然后在上面构筑垛体。垛体上面还应做好防雨措施,即使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也不会给垛体及里面栖息的蜈蚣带来危害。 (三)、养土 蜈蚣的产卵、孵化、生长发育等一切生理活动都离不开养土,养土必须具备松软、吸水、保湿和长期浇水不硬化,不板结的特点,且土壤肥沃,富含蜈蚣生长发育、产卵及蜕皮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蜈蚣养殖技术答读者问问:娱蚣种源如何获得? 答:娱蚣种源可由以下两个途径来获得:一是自行捕捉。在娱蚣经常活动的地方,挖一条沟,沟内放鸡毛、骨头、垃圾等物,再覆盖松土,待20多天后翻沟捕捉,并可重复使用。二是从外地引种。可向有关养殖场家直接引种,或到主产区收购活种,但要注意种苗的完整无伤。 问:娱蚣饲养密度以多大为宜? 答:娱蚣的饲养密度与娱蚣的个体大小及不同生长期有关。一般每平方米的面积可养12龄幼体500800条,3龄的娱蚣300400条,4龄或4龄以上的200条左右。 问:娱蚣从卵到性成熟需多长时间? 答:一般约需34年时间。 问:如何判别临产娱蚣? 答:娱蚣临产前体态臃肿,行动迟缓,腹部几乎贴近地面运动。临产前一周大多会作一个直径67厘米,深15厘米左右的小土坑作为孵化巢。 问:娱蚣如何人工孵化? 答:娱蚣人工孵化关键是作人工巢。其作法是:找一个罐头瓶,配上盖,盖上钻10多个小孔作通气用,瓶内放半瓶潮土,再将临产娱蚁关入瓶中,每瓶1条,直到孵出。 问:娱蛤什么时间采收合适? 答:一般在7、8月份收捕雄性和老龄雌性娱蚣,以雌体腹中无孵为原则。蜈蚣饲养管理方法与技术一、控制饲养。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怀卵雌体的隔离。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蜈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三、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四、孵化时期的监护。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阴暗的场所,室内最好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光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旦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蜈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五、个体生长规律。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标准(8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2-3年的时间。中国鸭病网为您提供: 1)饲料:蜈蚣为典型的食肉性昆虫,性较凶猛,凭着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颚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类小型动物。蜈蚣食源广泛,从野外观察与试养观察结果,综合各地喂养经验,蜈蚣的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菸虫、金龟子、稻苞虫、牛,角虫、蝉、蚱蜢、蜻蜒、蜘蛛、蝇类与蜂类等的成虫、蛹、幼虫与卵。另一类是蠕虫、蚯蚓、蜗牛、蛤蝓等无脊椎动物及蛙、蛇、蜥蝎、壁虎、麻雀、鼠、蝙蝠等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内脏等。再一类是在以上食源不足时,也食少量幼嫩的青草、枝梢、根尖与西瓜、黄瓜等瓜果以及蛋类、牛奶、面包等熟制品。此外,浙江人工喂养的蜈蚣主食泥鳅、黄鳝、小鱼、小虾与小蟹等。 蜈蚣的食源虽然广杂,但对食物要求新鲜,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喂养时,必须每隔23天就应投一次新鲜饲料。投料前,要彻底清除前次剩余的食料。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饥力强。饥饿时,一次进食量可达自身体重的1/53/5。食饱后,十天半月不给食物也不会饿死。同时,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饮水。因此喂养场内必须放置盛水器皿,并要定时换水,以保持饮水的新鲜、清洁。 2)产卵与孵化: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产卵期。每条雌性蜈蚣一般产卵量为2060粒,大多为4050粒,少数为10粒以下。产卵前蜈蚣腹部紧贴地面,自行挖掘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身体曲成“S”形,卵从生殖孔一粒一粒成串产在自行挖好的浅穴内。在无外界惊扰的情况下,产卵需23小时。产完后,随即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蜈蚣产出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33.5mm,米黄色,半透明,卵膜富有弹性。 蜈蚣孵卵时间较长,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过程中,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都在随胚胎不断发育逐渐变化。一个月后,卵内初具幼虫形态,体长约1.2cm,可见卵膜内幼虫的蠕功;3540天后,幼体体长约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离开母体;4345天后幼虫体长约2.5cm,能离开母体自行寻食。在整个孵卵期间,母体早已蓄足养料,不必给食,否则反而易造成卵或幼虫被食物污染而被母体食掉,影响孵出率与幼虫成活率。 母体在孵卵期间,一直不离开卵团或幼体,精心孵化与守护。不时用触角左右摆动躯赶近身的其他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用口吮舔卵团或者幼体。据观察,这是母体食爪的基节腺或口腔腺分泌的液体在清洗卵团或幼体,以防止卵团或幼体遭细菌与其他污物的沾染。 蜈蚣在产卵或孵卵期间,若受外界惊扰,就会停止产卵,并把已产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蚣食卵后,多能重新产卵与孵卵。但使蜈蚣的产卵期与孵化期大大延后,且产卵少,孵出率不高,影响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4-T3469-2025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置指南
- 2025保育证考试真题及答案
- 护理科研数据分析考试题
- 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方案
- 园林景观施工质量控制方案
- 学前教育学理论考试题
- 医院建筑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 安全培训微信通知内容课件
- 农村档案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 洁净厂房多专业协同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 2025年乡镇工会集体协商指导员岗位知识面试模拟题及答案
-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践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兰州大学)
- 安平丝网知识培训课件
- 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常见的天气》教案
- 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 2025年中石油英语试题及答案
- 口腔门诊客户投诉处理与管理
-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 《电工电子技术》课件-第1章 电路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无人机飞行控制技术》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