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先生《长明灯》看家乡文化(3).doc_第1页
从鲁迅先生《长明灯》看家乡文化(3).doc_第2页
从鲁迅先生《长明灯》看家乡文化(3).doc_第3页
从鲁迅先生《长明灯》看家乡文化(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鲁迅先生长明灯看家乡文化杨仕琳 (毕节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贵州 毕节 5517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供给人们娱乐、消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奇”。大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当人们都在电视机、互联网、麻将桌、歌舞厅中上演自己生活的时候,有一些曾经美好而质朴的东西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本文将从鲁迅先生长明灯中的一个故事来谈家乡的文化。 关键词: 长明灯; 大众文化; 个性文化; 家乡文化 鲁迅先生在小说长明灯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吉光屯里有一盏从梁武帝时期就点亮的灯,一直传下来没熄灭过。一天,吉光屯里的一个“疯子”(在村民的眼里)要去把灯吹灭,全村的人都着急了,因为传说灯一灭整个吉光屯就要变成海,村民则要变成泥鳅,于是每个人都在想办法阻止疯子灭灯”。1 鲁迅先生对小说中村民保护长明灯的做法持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是封建迷信的守护者,极力的批判他们愚昧、无知的行为。对于鲁迅先生对小说中村民的批判,我尚且不能做多大的评价,但作为读者的我确实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果小说中的故事是真实的,灯也确实是梁武帝时期点亮并一直未成熄灭过,我想守护灯的人就不应该只是吉光屯的村民了。“长明灯”的“长明”就不只是一个传说那么简单,它里面不仅有历史价值而且还有及高的关于吉光屯的民间文化价值甚至还藏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长明灯对于村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在“灯”里有他们的信仰,有他们的希望,有他们村子的历史足迹,有他们对当时社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社会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它记载着一个群体或者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2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守护它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些古老的文化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或者是已经逝去而我们却未曾觉察或者是根本就不曾去关心过”。从来就不曾想过家乡的山歌会作为文化的形式出现,而当自己认识到它是一种文化的时候却又发现它已在渐渐的消失。神仙坡上的歌声越来越小,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门前的麻将桌旁的妇女以及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远离家乡打工的人;放牛山上也不在是“哥在山上唱,妹在沟底回”的飘渺情景,而更多的是同花k、同花A(扑克的一种玩法)的叫喊声;逢年过节时的山歌对唱也渐渐远离家乡。很遗憾,对于山歌我虽来自农村却一点也不懂,更讽刺的是自己曾经还及讨厌唱山歌。记得初中的时候去外婆家,每到了外婆家后面的山脚时,都会听到山上放牛娃的歌声,有时也会觉得是在挑衅自己的方式,于是就会对着山上飘来的歌声生气甚至是破口大骂,也正因为这样,每当听到有人唱山歌时就会表现出及其讨厌的样子远而避之。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的认识也在逐渐的改变,然而当自己不再讨厌山歌甚至觉得它是一种艺术时,又觉得它又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个性文化在大众文化下的无能为力?当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唱着流行歌曲时,世界将变成怎样?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恐怖而又可悲的场面啊? 人们常说回忆就意味着回不去,我不知道这样的说法到底有多高的正确率,但我深有体会。我来自农村,属于80后,对于家乡近几年来的改变深有体会。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对于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公路的修建让家乡的农产品能走进更大的市场,外界的好东西也能更及时的进入家乡,人们不再为了要办一台酒席而提前一天走到很远的镇上买菜,人们也不再费力的背着物品往来于山间小路,当然公路的修建给家乡带来的好处远远不仅于此。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属于家乡特有的古老文化却也在渐渐消失,乡间的山路上少了很多动人的歌声,也少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在过去,“每当逢赶乡场的时候,人们就会起个大早,成群结队的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有说有笑,用家乡的话来说是山歌吆吆,还有的人会在人流密集的半山上设一个小吃摊,这样不仅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同时也方便又累又饿的人”3。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们会在小吃摊上和老朋友喝上一点酒,聊聊各自的近况然后带着些许的醉意满足的各自离去,有的也会因为喝醉而到朋友家去做客的,这对于农村劳苦人民来说无疑是一次自我放松的机会,当然要除了那些整天以喝酒为业的“酒鬼”。而现在赶集的人们大多都是坐车,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电灯电话以及电视对家乡文化的改变更加明显,自从有了电,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过年来说吧!家乡在还没通电的时候,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往往会忙上很长一段时间:做豆腐、磨米面、烤酒(酿酒)、熬糖、等等。过年的气氛也在“叮叮咚咚”的忙碌声中得以体现,虽然累却也明显看得出人们的喜悦,他们似乎在诠释着美好的生活。初一一开始,人们就会给自己“放假”,全家人都穿着新衣可谓是喜气洋洋,老人找老人拉家常、下棋,年轻人找年轻人“坐坡”(几个人一起在山上对歌,青年到中年都可以)小孩和小孩一起打“鸡摸”(用竹筒和鸡毛做成的毽子,加上两块像乒乓球拍的木板,两个人像打羽毛球一样对打)当然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在玩,只是他们玩的地点多数选在山洞的进口,曾经听奶奶说:“在洞口打鸡摸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因为山区的人以前多数是住在山洞里,小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出来玩并且只能是在自己的家门口玩,人们为了记住老辈人的艰苦生活以及教育孩子,所以过年时就在洞口打鸡摸。”当然,每当过年的时候,“鸡摸”洞口除了打“鸡摸”的人当然还有很多小商贩,“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买卖”这是我自己的见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古老而质朴的文化也一点一点的流逝甚至是消失,人们不再是“饭后串串门,天天好心情”,而是“麻将桌上无父子,电视机前无老少”,过年前那“叮叮咚咚”的有节奏的声音也换成了震耳欲聋的机器声,因为有了机器的出现,所以人们的时间明显也多了出来,而人们又觉得闲着总是不对的且要与时俱进,于是麻将便理所当然的作为一种文化在家乡上演。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现象啊! 传统文化的丢失是人们思想解放了,还是与时俱进,又或许是外来文化强有力的文化吸附力?家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个性文化曾经真实的而顽强的存在着,它在不知不觉中讲述着家乡的发展历程,而今天面对大众文化的侵蚀,曾经顽强的文化却显得苍白无力,而这一切的一切又似乎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个性文化生存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回头看看鲁迅先生长明灯小说中的村民,虽不能简单的评定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可他们的那种对于家乡传统文化保护的整合力难道不值得人们学习吗?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学习过中国文化史这门课程的大学生来说,虽说不能阻止个性文化的消失,可在大众文化强有力的攻势下,至少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用发现文化的眼光去对待自己家乡的文化,那么家乡独特的文化虽说不能像大众文化那样易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