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历史分类.doc_第1页
陶的历史分类.doc_第2页
陶的历史分类.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1.陶器的原料是黏土,黏土随处可取,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2.陶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是800摄士度。 3.陶器的密度小,吸水率较高。 4.陶器一般单纯由陶胎组成,到后来才在陶器上涂釉。 中国流传着远古时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对粘土被水浸湿后有一定的粘性和可塑性就有一定的认识,由于使用了火,人类开始吃熟食,最早可能在柴堆上烤熟野兽或挖坑放水投进烧热的石子煮熟植物,但这样费时费火不易熟。最早盛放食物的容器应是植物枝条的编织物,但枝条编织物不能放在火上烧烤。由于粘土不怕火,经火烧后变得坚硬。启发了人们用粘土做成容器放在火上烤硬。出土物证明,最早的陶器的制作是在编织或木制容器的内外包抹上一层粘土,使之耐火。后来发现粘土不一定非要里面的容器也一样能成型。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了1万年以前的陶片,说明在公元前8000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陶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手印较细小,证明当时是女子制陶。 长期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制陶用的粘土含砂不能太多,否则松散不易成型。陶器的成型:从最早的在容器外包涂粘土,到用手捏成型,大约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泥条盘筑法。即把干湿相宜的粘土揉搓成条,从下到上盘成圆形器皿,最早的装饰方法也只限于用手抹平。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已发明了慢轮,即在地上挖洞,插一顶端安装木盘的木棍,使木棍转动起来。慢轮最初主要是用来修饰成型的陶坯,旋转的陶坯可以被刮削得更薄,更均匀。可以说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最简单的机械。以后又发明了快轮,快轮主要是用来拉坯,直到现在有的小陶瓷窑还用此种方法成型。随着制陶技术的逐步完善,修饰方法也逐渐提高,尤其发明了慢轮以后,使陶器的器壁有可能更均匀更薄,为了美观,也是受在篮上涂泥成陶的启示、陶器上出现了篮纹、席纹、绳纹等纹饰,也有用鹅卵石在陶器上打磨光滑或彩绘的。 烧窑的方法很多。最初应该是在露天架柴焙烧,这是最原始的烧陶方法。后改进成横穴式陶窑,即平地挖坑,用来放置陶坯,相当现在的窑室,旁边再挖一坑,专门烧火,两坑之间挖一窄道相通,即现在的火道,窑室和火道之间放置算子,这样的陶窑比以前有很大进步,火力相对比较集中,温度高而均匀。 用这两种窑烧陶器,都可以提高陶器的质量。到了战国、两汉时,又发明了龙窑,即窑沿着山坡往上修,十几米或几十米长,封闭式,窑内一次可装上百件坯胎;山上的窑尾处有烟囱,中间间隔设有投柴孔,烧窑口在下面,烧窑时火顺坡而上,象一条火龙,因此得名。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几何形图案主要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