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当中的法律元素.doc_第1页
孔子儒家思想当中的法律元素.doc_第2页
孔子儒家思想当中的法律元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孔子“仁”、“礼”结合的法律思想的解读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相一致的,“仁”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礼”是其法律思想的基础,但是具体来说,孔子推崇的“仁”与“礼”和其思想中的法律元素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孔子所说的“礼”,就其实质而言,是以周礼为其主要内容的宗法等级制度,具体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礼仪习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在整个“礼”的制度设计中,每个在社会上的人在其中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既不能僭越,也不能怠慢,每个人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事,社会就会有良好的秩序,这正是“礼”制的价值目标,宗法礼制其实就是区别对待,就是承认阶级差别,等级差别,费孝通老师在乡土中国说:“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所以说,“礼”维护的是一种等级差别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而且当这个“礼”被很好的维护与遵守时,社会就是稳定的,而每当这个“礼”制被破坏时,社会就会动荡不安,这一特点我们从历代的王朝更迭中就可以看出。而孔子推崇“礼”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展开的,“为国以礼”(论语先进)鲜明的体现了孔子对“礼”的热衷程度,孔子主张在法律制度上以“礼”为基础,不能违背“礼”,在孔子得知晋国铸刑鼎,惊呼“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而为刑鼎,民在刑鼎,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可见,孔子对“礼”的维护程度。孔子的法律思想以“礼”为其基础,旨在维护一套符合“礼”制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如果某一行为违反了“礼”,那么就当然的会被孔子反对,可以这么说,孔子对“礼”的态度是相当保守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这一法律原则主要是体现在诉讼制度方面,这一做法体现了“礼”制中的“亲亲”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在这里主要是“亲亲”原则与法治原则的矛盾性,在“礼”制面前,可以屈法,在这里恐怕你要说这是孔子思想的糟粕了,但是从“礼”制与法的关系上讲,法不过是为了维护“礼”制而被设计出来的而已,只是工具性的一种制度,其精神实质还要从“礼”制当中去挖掘,既然这样,为了维护“礼”,为何不能在法上做这种规定呢?这是完全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的,我们现在意义上说的“以礼屈法”是从给我们现代法治的意义上进行论述的,但是我们不能强加于古人,况且当时的社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这一思想仍然是符合历史的发展的,可以这么说,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礼”的认识是要比对法的认识深刻的,就其实质而言,法不过是是社会上层阶级为维护这样的一个差别有序的“礼”而涉及出的一个工具罢了。“礼”就是“本”,是价值本位,法就是“末”,作为“末”的法当然要服从于作为“本”的“礼”。然而,孔子的法律思想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孔子不是一味的“愚忠”于“礼”,还主张对“礼”有所损益,“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为政)而孔子对“礼”所做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重大的损益,就是纳“仁”入“礼”,仁与礼相结合,而这也正是孔子法律思想的结晶。那什么又是“仁”呢?实际上,孔子的“仁”的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孔子自己也对“仁”做了许多的解释。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贺)从这些关于“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仁”是指人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以及道德观念,但是,尽管“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却仍然是以“礼”为基础的,但是显然,孔子的“仁”的思想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大的发展了“礼”,其中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应该是“爱人”,“人”开始被发现,民的地位也得到了关注,这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发展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另外,“仁”的思想还包括孝、悌、忠、信、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忠恕、中庸等美德。“仁”本身就是以“礼”为其存在的基础的,那么我们所说的“礼”“仁”结合实际上就有点赘余了,在“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有思想,其实就是所谓“仁”“礼”结合产物。孔子“仁”的思想深刻的体现在其法律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了孔子“仁”“礼”结合的法律思想。所谓“德主刑辅”,孔子认为,开导民众,最重要的是用“德”来感化民众,让他们自己能够体味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那样他们才能真正的走上正途,如果单单的只靠刑罚,则“民免而无耻”,而且会失人心,但这并不是说,孔子认为不需要刑,只是在刑和德的关系上,孔子更加注重德。因此,孔子主张重视道德教化,希望统治者以礼德为治。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同时,又主张“宽猛相济”,在注重道德感化的前提下,孔子并不否认刑杀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德是不够的,需要有刑杀的威慑力来帮助治国,但是又不能滥用刑杀,不能严刑峻罚,因此还要“刑罚适中”,同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当然,孔子还有很多体现“仁”与“礼”的思想的,比如中庸之道,举贤,当权者严于律己等等。最后,我想说说我对于孔子的“治人”与“治法”的关系问题,总体上,孔子是倾向于“人治”的,其思想根源在于其“仁”的思想,孔子对于所谓的“法”实际上是比较轻视的,而更加注重统治者的个人作用,或许这在我们看来是不符合“法治”精神的,但是在当时就社会规范而言,“礼”的力量是远远要大于法的,正如上文所述,“法”不过是当权者为了维护“礼”制秩序而设计的工具性的制度。孔子注重人治,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孔子的思想观点完全是站在他所主张的理论制度的维度上进行阐述的,我们站在这个圈子外边的人,是按照我们的理论我们的逻辑来看待孔子的观点的,所以说,我们做出的判断,是从我们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做出的,当然有些不可理解。在“礼”制中,天子是天下共主,站在这个国家金字塔的最高层,其职责就是治理国家,保护其国民百姓,天子只要按照“礼”制行事,便可天下安宁,因此,孔子主张圣明的君主按照礼数来治理国家,在这个意义上会贬低法的作用,但从现在看来,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