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油墨转移量到底精确测量.doc_第1页
实验一:油墨转移量到底精确测量.doc_第2页
实验一:油墨转移量到底精确测量.doc_第3页
实验一:油墨转移量到底精确测量.doc_第4页
实验一:油墨转移量到底精确测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实 验验 指指 导导 书书 开开 课课 系 系 印刷工程系印刷工程系 所属课程 所属课程 彩色印刷复制过程综合实验彩色印刷复制过程综合实验 实验学时 实验学时 4040 制制 定定 人 人 唐万有唐万有 审审 核核 人 人 赵秀萍赵秀萍 包装与印刷工程学院 1 目目 录录 实验一实验一 制版实验制版实验 2 实验二实验二 印刷过程实验印刷过程实验 5 实验三实验三 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实验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实验 7 实验四实验四 油墨转移实验油墨转移实验 11 实验五实验五 油墨叠印实油墨叠印实 验验 13 实验六实验六 检测实检测实 验验 15 附录附录 X Rite 418 型彩色反射密度仪使用说明型彩色反射密度仪使用说明 17 2 实验一实验一 制版实验制版实验 一 实验内容一 实验内容 使用现成的制版底片晒制 PS 版 二 实验目的 二 实验目的 1 通过晒版 使学生了解晒版机的结构 工作原理 操作步骤 PS 版显影 原理 2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 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实验器材三 实验器材 1 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 1 晒版机 2 PS 版自动显影机 3 梯尺 色标 测试条 4 定位尺 5 放大镜 2 实验主要消耗材料 1 底片 2 PS 版 PS 版冲洗药 3 修版液 桃胶 四 实验过程 原理及方法四 实验过程 原理及方法 本实验制版所用版材为 PS 版 即预涂感光版 1 晒版机的操作 晒版是用接触曝光的方法 把阳图底片的图文信息转移到印版上的过程 我们在实验中所用的晒版机是碘镓灯晒版机 1 碘镓灯晒版机 该机晒版自动完成 曝光速度快 效率高 晒版架由于采用橡胶密封垫与 玻璃接触 密封性好 且利用真空泵负压原理使印版与原稿紧密贴合 还可自 动实现二次曝光 除去版面底灰和脏点 该晒版机由机架 晒版架 真空装置 辅助曝光装置 光源 程控电路与 防护帘等机构 2 晒版操作 A 开启电源开关 使机器预热 15 分钟以上 B 将 PS 版放置在晒版玻璃架下 即曝光台上的中央 C 在 PS 版上放置底片 量好咬口距离 进行检查 3 E 合上晒版玻璃架 将晒版锁紧搬手锁住 程序就会自动按照设置的各参 数进行执行 F 待曝光完成 打开锁紧搬手 取出原版 对 PS 版进行显影 2 PS 版显影 显影的目的就是去除曝光部分的感光层 使铝版表面接受水分 将图文部 分留在铝版上 显影方法采用自动显影剂显影 在显影机槽内 倒入足够的显影液 保持 一定显影浓度 将 PS 版放在显影机输入端 将有图文的感光面朝上 开机并打 开水阀门 显影时间控制在几十秒至 2 分钟间 根据 PS 版感光情况与显影液浓 度与温度而定 显影至图文清晰 网点饱满 整版 用修版液除去版面脏点 用水冲洗 检查 PS 版没有质量问题后 进 行提墨 用布蘸取一定量油墨在 PS 版表面进行擦涂 再次用水冲洗 然后均匀 地在 PS 版面上擦上一层封版胶 使 PS 版自然晾干或风干 以供印刷使用 3 晒版时的注意事项 在了解 PS 版的性能 显影液的要求后 针对不同的原稿 选择抽真空时 间 主曝光时间和辅助曝光时间 放置 PS 版时 一定要将版材放在曝光台的中央处 避免光源的光照不匀 而影响 PS 版的晒版质量 严格检查拼好的原版质量 将原版放置在 PS 版表面的中央处 按照印刷 机器的要求 测量咬口距离 如有必要可用铅笔在 PS 版上轻轻地划上一条咬口 线 放置原版就能保证放正 显影时一定要将 PS 版感光面 图文部分 朝上 并注意观察显影情况 掌 握好显影时间 显影后一定要用水冲洗 冲掉 PS 版表面的显影液 停止显影 可用密度计检测 PS 版上的梯尺密度 测试信号条上的密度及网点百分比 是否符合要求 如图文质量不够理想 还可补显 PS 版上擦涂封版胶要适宜 不宜过多 也不以太少 晒制好的版 一般 放置在阴暗处 不宜见光 用放大镜和密度计检测晒版质量 要将密度计调到绝对密度上进行测试 首先检查图文区域是否有白点 非图文部分的黑点是否擦除干净 各种规线是 否齐全 其次 用放大镜观察或用密度计检测图文和测试信号条上的网点与密 度 检验 3 的网点有无晒飞现象 95 的网点网点是否清晰可见 有无晒糊 现象 思考题 思考题 4 1 手工拼版应注意哪些问题 2 晒版光源为何采用近紫光源 晒版时若抽真空不好 我们能观察到什么 现象 3 简述晒版操作及应注意的问题 5 实验二实验二 印刷过程实验印刷过程实验 一 实验内容一 实验内容 在印刷机上印刷 调节印刷机 通过印刷测控条控制印刷质量 二 实验目的 二 实验目的 1 通过学习操作胶印工艺全过程 初步学会操作印刷机 体会影响胶印质 量的各项因素及质量控制的方法 2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 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本实验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印刷机的基本结构 工作原理和印 刷工艺流程 配合印前工艺实验和手工拼版 晒版及数码打样实验使学生形成 对印刷工艺流程的完整认识 为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实验器材三 实验器材 1 J2205 对开双色胶印机 2 晒好的 PS 版 3 润湿液 4 油墨 黄 品红 青 黑等油墨 与调墨油 5 铜版纸或胶版纸 6 包衬材料 7 汽油等 四 实验过程 原理及方法四 实验过程 原理及方法 1 印刷中应注意的事项 1 千万不要随便乱开机器操作按钮 以免发生人身与设备安全事故 2 进入印刷实验室 穿戴要整齐 身上不能乱装东西 以免发生意外 3 开机前听到铃声后 应立即远离设备 未经允许不能靠近设备 更不 能乱摸乱动 4 印刷操作时 应注意分工 明确责任 注意信号 互相通气 相互配合 5 操作应尽量馒些 对操作步骤应熟悉 不能急于乱操作 6 非紧急状况下 不能随意按 停开 按钮 2 印前准备 配制润版液 将购买的润版套药按照配量要求 掺对自来水 并进行搅 拌 上纸 上纸前需要对印刷纸进行抖动 齐纸 然后将纸张整齐地堆放在 给纸台上 抖纸的目的是将纸张分离 避免静电产生的多张现象 并抖落纸里 的灰尘 杂物 防止多张印刷 以及避免杂物损坏 PS 版 包衬 印刷版面等 6 齐纸的目的是将纸张整理齐整 以便将纸张能够整齐地堆放在给纸台上 保证 印刷走纸得以顺利进行 装版 按照印刷色序选择色序版 一般来说色序为黄 品 红 青 蓝 黑 根据需要也可选择品 青 黄 黑色序 用套筒扳手松开夹版螺栓 将印版前后调节螺栓调到合适刻度 将印版咬 口对准夹版槽且居中放 拧紧夹版螺栓 装放垫版纸 一手拿稳印版与垫版纸 另一手按 正点 按钮 慢速点车运行 点车到后部夹版处 将印版尾部塞到 夹版槽 拧紧夹版螺栓 将后部调节螺栓拧紧 将印版紧贴滚筒 不要把调节 螺栓拧得过紧 以免将版拉坏 加水 在水斗中加入适当润版液 加墨 选择色序墨 在墨斗中加入适当墨量 开机前检查 检查各部件准备状况 有无异物 杂物 检查 锁机 开 关是否在锁机位置 按电铃 如果铃声不是清脆声音而为哑声 说明有锁机现 象 或电器有故障 3 试印刷 注意 任何开机操作 一定要先按电铃按钮 提示大家要开机运行了 试运行走纸 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 有无异物在各部件上 如果一切正 常 点按电铃按钮 较长 按两次以上 正点车运行一下 没有特殊情况 按 动运行按钮 运行一会儿 开气泵 点按给纸按钮 观察纸张分离 走纸 走 纸是否正常 若不正常 关掉气泵 点按给纸停按钮 对给纸机构进行检查 调整 也可在开机 给纸机构运行 关掉气泵 情况下进 行调整 主要调整压纸脚 气量调节旋钮 压纸轮 走纸带 双张控制等部件 直到正常为止 再重复上述操作 直到走纸正常 匀墨 将墨斗的给墨量控制在合适档上 在不给纸的情况下 开机跑墨 先慢 后稍快 开机速度以慢速为主 使油墨在各墨辊上均匀的附着上一定墨 量 开版加墨 人工用棉纱加清水进行擦版 边点车边擦洗 将 PS 版面的胶 体擦洗掉 在不给水 润版液 的情况下合上压力 点车运行 正点车 保证印版 滚筒运行着墨一周 使 PS 版上着墨 之后停机离压 用棉纱沾润版液擦洗 PS 版 检查印版图文部分的着墨情况 如果着墨情况良好就可开机印刷 否则再 合压加墨 直到印版着墨到均匀为止 试印 开机走过版纸 若走纸顺利 搬动给水手柄到一定刻度 打开给 墨量手柄 合压给墨 过版纸印完后试印几张样张 检查样张的图文位置是否 在纸张中央 有无偏斜 如果上下不居中 或有偏斜 则需要拉版调整 直到 满意为止 如果左右不居中 则调整侧拉规位置 若图文在纸张的上下 左右 7 位置均在居中时 再检查图文质量 影响图文质量的因素有 墨量是否足够 水墨是否平衡 印版是否有问题 印版衬垫是否均匀 橡皮布衬垫是否均匀等 注意 注意 在印刷时一定要保持水墨平衡 不印刷时 一定要离压 关闭给墨 量 并且将水关掉 时刻注意水墨量达到一定要求 不能过多 也不能太少 日常中所说的 水 是指润版液 4 正式印刷 开机 给水 给墨 开风泵走纸 每次放一定量过版纸 合压 纸走到印刷 滚筒处 调整水墨量 保持水墨平衡 印刷中应注意的问题 印品图文带脏 油墨过大 就会造成印版糊版 致使印品带脏 调整的 办法是减少墨 量 加大润版液 保持水墨平衡 印品密度较小 有水迹 原因是水过大 解决办法是将水减少 墨量加 大 保持水墨平衡 背面蹭脏 因墨量较大 纸张吸收性较差 油墨不能快干 收纸堆放较 多 最容易造成印品背面带脏 解决的办法是将半成品印品抖开 散放在晾纸 架上 多张 原因是纸张静电量大 没有抖开 或者是分纸机构造成的 解决 的办法 一是很好的抖纸 二是调整分纸吹嘴的吹气量 套印不准 分纵向和横向套印不准两种情况 原因较多 常见的有 纸张 伸缩 输纸歪斜 规矩定位不准 咬牙咬力不够 以及印版问题 橡皮布变形 设备故障等 五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五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 实验名称 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方案 4 实验仪器 材料 5 实验数据 图表及分析 6 收获与体会 思考题 1 简述印刷机的结构 2 简述输纸机构各部件的功能 3 简述印刷操作过程 8 4 胶印为何要求水墨平衡 在印刷操作中如何实现水墨平衡 实验三实验三 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实验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实验通过在不同印刷压力条件下 用印刷适性仪打样出印刷样张 测试 油墨转移率 从而了解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要求做出油墨转移率与 印刷压力的关系曲线 分析印刷压力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二 实验基本内容二 实验基本内容 使用印刷适性仪模拟印刷过程 通过调节印刷适性仪的印刷压力 测量油墨 从印版转移到承印材料上的墨量 三 实验仪器 工具及材料 三 实验仪器 工具及材料 印刷适性仪 匀墨器 精量注墨器 电子分析天平 调墨刀 烧杯 玻璃 板 油墨 纸张 汽油 棉花 样条准备 样条准备 纸张类型 128g 或 157g 铜版纸 裁切尺寸 55mm 340mm 裁切数量 20 条 四 实验原理 四 实验原理 印刷中的墨量可以用单位面积上的油墨重量 即 g m2来表示 也可以用单 位面积上油墨的体积 即 ml m2来表示 还可以通过计算 用墨层厚度 m 来表示 印刷前印版上的墨量叫印版墨量 用 x 表示 印刷后转移到纸张或其它承 印材料表面上的墨量 叫转移墨量 用 y 表示 转移墨量 y 与印版墨量 x 之比 叫油墨转移率 用百分率表示 记作 f 即 9 f y x 100 以 x 为横坐标 分别以 y f 为纵坐标 便可以作出 y p f x 曲线 分别叫 转移墨量与印刷压力关系曲线和油墨转移率曲线 油墨转移量用称量法进行测量 实验室测得油墨转移量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 称量纸张印刷前 后重量的变化 计算油墨转移量 y 此方法受 测定环境的温 湿度影响 不够稳定和精确 方法二 称量印版印刷前 后重量的变化 计算油墨转移量 y 此方法相 对精确 但只适用于质地较轻 幅面较小的印版 五 实验步骤 五 实验步骤 1 开机 打开印刷适性仪前显示板上的电源开关 接通电源 2 印刷速度的调整 在扇形盘上将速度类型选择滑档拨到 位置 按 下主机右侧方的马达启动键并保持住 转动速度调节器来调整速度 速度数值 可由前显示板的速度表读出 本实验速度设置为匀速 0 2m s 3 印刷压力的调整 顺时针将印刷盘合压柄转到底 放上所需的印刷盘 纸条 将扇形盘转到起始位置 红色指示灯亮 再将合压柄反方向转到底 使 印刷盘与扇形盘接触 转动压力调节手柄将压力调到所需的量值 压力值可由 标尺读出 本实验应分别选择在不同压力下 进行打样测试 压力值分别为 50N 100N 200N 300N 500N 625N 750N 900N 4 上墨 匀墨 根据 IGT 所提供的印刷盘 墨膜厚度及施墨量间关系表 计算出要达到印刷盘墨膜厚度为 3 m 时 匀墨器上墨量 由于本实验使用的是 5cm 宽的包胶盘 根据表 1 可得 在匀墨器左半部加墨 1 82cm3 右半部加墨 1 16 cm3 可以在印刷盘上得到 10 m 墨膜厚度 并可以上墨 8 次 要得到印刷 盘墨膜厚度为 3 m 计算方法如下 左半部加墨量 1 82 10 3 0 546 cm3 右半部加墨量 1 16 10 3 0 348 cm3 在向匀墨器上加油墨时要使用 IGT 精量注墨器 上墨量可以精确到 0 001 cm3 施加所需墨量时 尽可能使油墨均匀的涂在匀墨器左右单元的前滚筒上 之后合压匀墨 90s 使油墨均匀分布在匀墨单元上后 将印刷盘在左单元匀墨 60s 后 再移到右单元匀墨 60s 便可以得到准确的油墨量 10 每一次印刷完成后 印刷盘必须很好地清洗 匀墨 8 次以后 匀墨器滚筒 及匀墨辊都要彻底清洗干净 5 称量方法 使用电子分析天平 称量步骤为 称量未上墨印刷盘重量 天平清零 称量上墨后印刷盘重量 x 天平清 零 称量印刷后印刷盘重量 y 即可得到印版墨量 x 值 转移墨量 y 值 6 试样印刷 在扇形盘上装上纸条 将扇形盘转到起始位置 红色指示灯亮 将上墨后的印刷盘装在主机印盘辊上 逆时针转动合压柄 先按下马达按钮保 持住 待马达运转平稳后 即按下印刷按钮 保持住直至整个印刷过程完成 将印刷盘清洗干净后 再匀墨 根据实验要求 调整相应的印刷压力 再进行称量 印刷 六 实验注意事项 六 实验注意事项 1 详细阅读实验指导书 熟悉实验步骤 方法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2 实验中使用实验设备要轻拿轻放 按正确使用方法操作 注意安全 3 仪器 设备清洗干净 七 思考题 七 思考题 1 什么是油墨转移率曲线 油墨转移量曲线 油墨转移系数曲线 2 印版墨量 转移墨量的各种称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为什么 八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八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 实验名称 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仪器 材料 4 实验数据 图表及分析 5 收获与体会 11 实验四实验四 油墨转移实验油墨转移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本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学习 印刷原理 课程基础上 综合运用理论知 识 利用印刷适性仪测试所需数据 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探讨印刷工艺中影响 油墨转移的各种因素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经审核通过后 根据试验方案 进行实验 用图表清晰地表示各个因素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利用所学知识对实 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并说明对实际印刷的指导意义 二 实验设备 工具及材料 二 实验设备 工具及材料 印刷适性仪 匀墨器 精量注墨器 电子分析天平 调墨刀 烧杯 玻璃 板 油墨 纸张 汽油 棉花 样条准备 样条准备 纸张类型 128g 铜版纸 80g 胶版纸 50g 新闻纸 裁切尺寸 55mm 340mm 裁切数量 各 50 张 三 实验基本内容三 实验基本内容 改变纸张 油墨 印刷条件等参数 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从下列四项实验中选择一项 实验实验 1 改变不同纸张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改变不同纸张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种纸张 铜版纸 胶版纸 新闻纸 实验方法 供参考 1 铜版纸上墨量 以小墨量上墨法 起始墨量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05ml 递加墨量 3 个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2ml 2 胶版纸上墨量 以小墨量上墨法 起始墨量 0 1ml 递加墨量 2 个 0 05ml 递加墨量 2 个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2ml 递加墨量 2 个 0 3ml 3 新闻纸上墨量 以小墨量上墨法 起始墨量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2ml 递加墨量 3 个 0 3ml 实验实验 2 改变不同油墨粘度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改变不同油墨粘度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种油墨 原墨 加 2 调墨油的油墨 加 5 调墨油的油墨 实验方法 供参考 12 铜版纸上墨量 以小墨量上墨法 起始墨量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05ml 递加墨量 3 个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2ml 实验实验 3 改变不同印刷压力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改变不同印刷压力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种印刷压力 300N 625N 900N 实验方法 供参考 铜版纸上墨量 以小墨量上墨法 起始墨量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05ml 递加墨量 3 个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2ml 实验实验 4 改变不同印刷速度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改变不同印刷速度建立油墨转移方程 选用三个印刷速度 0 2m s 0 4m s 0 6m s 实验方法 供参考 铜版纸上墨量 以小墨量上墨法 起始墨量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05ml 递加墨量 3 个 0 1ml 递加墨量 3 个 0 2ml 四 思考题 四 思考题 1 纸张影响油墨转移方程的哪个参数 如何影响 2 油墨如何影响油墨转移 3 印刷压力如何影响油墨转移 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与印刷压力有什么关联 五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五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 实验名称 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方案 4 实验仪器 材料 5 实验数据 图表及分析分析 6 收获与体会 13 实验五实验五 油墨叠印实验油墨叠印实验 一 一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 在印刷适性仪上进行单色印刷和湿式油墨叠印 用密度计测试单色密度和 叠印密度 并计算湿式油墨叠印率 二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印刷适性仪 观察影响叠印色序的因素 计算油墨的叠印率 三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湿式叠印的时间间隔及其短暂 只有几分之一秒甚至更短 在这极为短暂 的时间内 第一色油墨来不及向纸张渗透或凝结 第二色油墨便叠印上来了 湿式印刷第二色油墨一般是在两色油墨叠印总墨层的中心线分裂 少数转移到 第一色油墨未干燥的墨层上 大部分仍留在橡皮滚筒表面 因此叠印率较低 影响湿式叠印率的因素有很多 四 器材准备四 器材准备 YQ Z 28 型印刷适性仪 X RITE418 型彩色反射密度计 黄 品油墨 铜版纸 双胶纸 书写纸 棉纱 汽油 墨铲 玻璃 调墨 油 五 实验步骤五 实验步骤 1 调墨 黄 品两色 2 给串墨辊上墨 墨量须少些 0 90cm3左右 3 匀墨器匀墨 需八分钟左右 4 给印刷盘上墨 45 秒 5 调节印刷适性仪 印刷压力 294 牛顿 6 5N m 印刷速度 m 或 0 2m s 6 在纸张上印刷黄墨 7 在纸张上印刷品墨 8 叠印 9 更换纸张印刷 10 用密度计测定 Dy Dm Dy m 测叠印色的密度时用第二色的补色滤 色片 14 计算结果及结论 用下列公式计算叠印率 100 M YMY YMD D DD f 五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五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 实验名称 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方案 4 实验仪器 材料 5 实验数据 图表及分析分析 6 收获与体会 15 实验六实验六 检测实验检测实验 一一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使用反射密度计和放大镜在印刷测控条上测试 实地密度 Dv 网点百分比 网点扩大率 印刷相对反差 叠印率 套印精度 色相误差 灰度 二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 X RITE 418 反射密度计测试印刷品各项质量指标 三三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胶版印刷质量控制原理 四四 器材准备 器材准备 X RITE 418 彩色反射密度计 40 倍放大镜 带测控条的样张若干张 五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见附录 X RITE 418 反射密度计使用说明 六六 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 网点扩大率 100 50 50 v D DD f 粗网细网 印刷反差 100 S TS D DD K 叠印率 100 2 112 1 2 D DD fD 色相误差 100 LH LM DD DD H 灰度 100 H L D D G 七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七 对实验报告的要求 16 1 实验名称 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方案 4 实验仪器 材料 5 实验数据 图表及分析分析 6 收获与体会 17 附录附录 X RiteX Rite 418418 型彩色反射密度仪使用说明型彩色反射密度仪使用说明 一 一 校准校准 同时按住 FUNCTION FUNCTION 和 COLOR COLOR 键 进行校准 校准有两种方式 标准校准和快速校准 1 标准校准 CALIBRATION CAL I 同时按下 FUNCTION FUNCTION 键和 COLOR COLOR 键 松开 屏幕显示 N cal X Y II 按 ZERO ZERO 键表示 YES 又出现 N Qcal Y 按 FUNCTION FUNCTION 表示 NO III 闪现 SET LO 以白色块的参考值按 COLOR COLOR 键依次输入 Vis 黑 Cyan Mag Yel 的值 输入值使用或 IV 闪现 SET HI 输入黑 青 品 黄色块值 V 测试参考色块 读白 黑 青 品 黄 校准完毕 2 快速校准 QUICK CAL I 出现 N Qcal Y 时 按 ZERO ZERO 键表示 YES II 读参考白 二 二 颜色测试方法选择颜色测试方法选择 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 SINGLE AUTO ALL 按住 COLOR 键 2 秒激活此功能 用 COLOR 键选择方式 注意 SINGLE 方式不可测试 DOT 和 PC EFS TRAP H G 只能用 AUTO 方式测试 建议 测试印刷控制条使用 AUTO 方式 非三原色油墨测试用 SINGLE 或 ALL 三 三 操作操作 重复按 FUNCTION FUNCTION 键 可实现下列功能 1 电脑功能选择 EFS 按 FUNCTION FUNCTION 直到屏幕显示 EFS 出现 PAPER 测试纸张 若出现 PAPER Z 按 ZERO ZERO 键 表示重新输入纸张的值 显示 SOLID 测试实地或叠印 测试叠印用叠印方式 2 密度 Density 测试 能测绝对密度值和纸张减色密度值 18 绝对密度测试 I 按 FUNCTION F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