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pdf_第1页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pdf_第2页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pdf_第3页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pdf_第4页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 层 学 杂 志 2001 年 1 月JOURNAL OF ST RAT IGRAPHY第 25 卷 第 1 期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 李双应 洪天求 金福全 刘 辉 胡永强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 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广泛发育 以巢县为例 研究表明组成臭灰岩段的石灰砾岩并非正常沉 积 剖面特征 岩石学 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 显示了石灰砾岩的砾石来源于浅海碳酸盐台地 它们作 为碳酸盐岩碎屑流的产物 沿着台地边缘的斜坡 被搬运到半深海 斜坡处再沉积 环绕于砾石周围的胶结物和砾 岩层之间的薄层硅质粒泥灰岩 主要是由等深流沉积物组成 因此 臭灰岩段碳酸盐岩主要是异地成因 沉积环境 属于碳酸盐台地周缘水体较深的斜坡 关 键 词 碎屑流沉积 碳酸盐岩 臭灰岩段 栖霞组 巢县 安徽 二叠系 中图法分类号 P 534 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3 4959 2001 01 0069 06 安徽省跨世纪人才基金及合肥工业大学基金资助项目 原稿收到日期 2000 01 05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0 08 25 2000 11 22 第一作者简介 1956 年 10 月生 男 汉族 安徽桐城人 硕士 在 职博士生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从事沉积学和地层学的教学和研 究 E mail lsy mail hf ah cn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的研究历史 悠久 臭灰岩一名是李四光在 1931 年创建 他将南 京栖霞山的栖霞石灰岩分为三部 下部称船山灰岩 中 部名臭灰岩 上部为栖霞灰岩 狭义 张遴信 1983 但后人在实际应用中 均把臭灰岩当作栖霞 组的一部分 最近二十年来 人们又对其进行了较为 深入的研究 如生物地层 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环境研 究 以及包括臭灰岩段在内的整个二叠纪沉积环境 和古地理研究 张遴信 1983 杨万容等 1984 冯增 昭等 1991 陆彦邦等 1991 江纳言等 1994 这些 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 臭灰岩段位于二叠系栖霞组 的下部 覆于底部碎屑岩段 梁山煤系 之上 其上常 常是栖霞组的下硅质层 厚度较为稳定 14 110m 但一般为30 40m 分布广泛 岩性为深灰色到黑色 中薄 中到厚层富含沥青质灰岩 夹生物碎屑灰岩 锤击之有刺激性的气味 燧石很少成层 生物群主要 为有孔虫 珊瑚 藻 腕足类以及苔藓虫 腹足类 和介形类等 其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台地或者为 台地中的浅海洼相 水体较深 水能偏低 分选差 泥 晶胶结 沉积界面或者位于氧化界面之上或者属于 缺氧还原环境 杨万容等 1984 冯增昭等 1991 江 纳言等 1994 康育义 1986 李双应等 1995 但是笔者在安徽巢县 贵池以及江苏南京的研 究发现 栖霞组臭灰岩段中发育有一定厚度而且层 位稳定的石灰砾岩 通过巢县地区的研究表明 臭灰 岩段中的石灰砾岩是碎屑流沉积物 其中的胶结物 由等深流形成 其沉积环境属于碳酸盐台地周缘水 体较深的斜坡 而不是碳酸盐台地 这一观点不仅打 破了对下扬子地区栖霞组沉积环境的传统认识 而 且也有助于对古地理特征和盆地演化的解释 对石 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新的启迪 一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1 剖面特征 臭灰岩段中的石灰砾岩目前见于下扬子盆地的 东北部的安徽巢县 南京大连山 安徽安庆 安徽贵 池等地 其中安徽巢县地区地层发育完整 石灰砾岩 表现特征 占剖面的 60 以上 研究也比较详细 以 此为例加以介绍 剖面位于安徽巢县维尼纶厂东区 177 高地和西区麒麟山东坡 图 1 未有掩盖 剖面 出露极好 图版 图 1 简述如下 图 1 巢县栖霞组臭灰岩段剖面位置 上覆地层 栖霞组 下硅质层段 臭灰岩段 7 深灰色中层状生物碎屑灰岩 单层厚 20 50cm 以 30cm 居多 在生物碎屑层之间胶 结物呈薄层分布14 15m 6 灰色厚层致密生物碎屑灰岩 层厚 0 6 1m 其中夹三层石灰砾岩 它们分别位于 本层的上 中 下部 砾石周围被黑色疏松 的胶结物所环绕 在砾石中 方解石微细脉 发育 脉宽 1 10mm 长 100 300mm 垂 直于砾石的长轴分布 并且切穿砾石和胶 结物 脉的两壁呈参差状 表明了后期垂直 于层面的压应力作用 图版 图 2 6 50m 5 深灰色厚层状石灰砾岩 图版 图 3 层 厚 1 1 8m 平均 1 5m左右 砾石由生物 碎屑灰岩组成 外形大部分呈近浑圆状 少 部分呈次圆状到次棱角状 砾石之间有相 互挤压之特征 砾石大小具有双众数的特 点 一类较大的砾石直径为 20 40cm 最 大达 90cm 长轴接近平行层面而略呈定向 排列 另一类小砾石直径为 2 10cm 不均 匀的集中成团分布 小砾石为粒状 次圆 状 次棱角状和柱状 充填于砾石之间的胶 结物为富含粉晶生物碎屑的硅质灰岩 风 化面为灰褐色到红褐色 新鲜面为黑色到 灰黑色 具有流动构造 且环绕大的砾石团 块分布 含量约为 15 10 51m 4 深灰色中厚层状石灰砾岩 风化面以灰色 土灰色为主 略带灰褐色 新鲜面深灰色到 灰黑色 单层厚 40 90cm 砾石成分为生 物碎屑灰岩 砾石形状以等轴状为主 直径 10 30cm 但多数在 12 25cm 少量 3 5cm 胶结物同层 5 含量为 10 9 7m 3 深灰色中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灰褐色薄层 硅质灰岩 前者厚 30 40cm 后者厚 3 4cm 接触界面为波状 图版 图 4 底部 层面上黄铁矿结核发育 风化后呈圆球状 小孔 直径 1 7cm 但 70 以上为 2cm 面 密度为 5 左右 近百个黄铁矿结核的观测 表明 它们绝大部分发育于灰岩层面之上 而在灰岩内部中较少见 遗迹化石也极为 发育 层面上可以见到水平型简单的U形 管状构造 宽 2cm 长 10 30cm 管中具蹼 状构造 属于根珊瑚迹Rhiz ocorallium 图 版 图 5 本层上部夹石灰砾岩 砾石为 近等轴的次棱角状 大小为 10 30cm 一 般为 20cm 左右 成分为泥晶生物碎屑 灰岩9 7m 下伏地层 2 栖霞组底部碎屑岩段 黄褐色 灰黑色 硅质泥质页岩0 6m 1 上石炭统船山组 浅灰色核形石灰岩 2 岩石学特征 石灰砾岩的砾石成分单一 由泥晶生物碎屑灰 岩 泥粒灰岩 组成 其中的生物碎屑主要由藻类 有 孔虫 类 介形虫 腹足类 腕足类 苔藓虫以及棘 皮类等的碎片组成 藻类主要为粗枝藻 生物化石破 碎程度中等 有孔虫 类化石保存较完整 其余大 部分多被破碎成粒状和短柱状 少数呈长条状 颗粒 粒径 0 2 2mm 无定向排列趋势 颗粒含量变化较 大 25 85 不等 胶结物为泥晶基质 图版 图 6 硅质粒泥灰岩 风化面呈灰褐色 新鲜面深灰色 到黑色 SiO2含量 19 左右 环绕砾石作为胶结物 的硅质粒泥灰岩 图版 图 7 生物碎屑含量 10 中以有孔虫 腹足类 介形虫等的碎屑为主 有 孔虫个体小 粒径小的仅 0 08mm 一般也只有0 2 mm 左右 壳体薄 除了个别有破裂外 绝大部分都 保存完整 其余化石都强烈破碎成粒状和短柱状 磨 蚀作用显著 粒径 0 15 0 3mm 分选作用强烈 颗 粒周缘有微弱的褐色铁质氧化边 其余为由方解石 微晶组成的砂屑 粒径 0 06mm 左右 含量约 70 胶结物为泥晶 呈薄层状的硅质粒泥灰岩 图版 图 8 生物化石的种类与上述类似 但生物碎屑含 量明显增高 达 25 40 柱状和长条状的颗粒增 多 最为特征的是颗粒的定向排列非常明显 其长轴 平行于层面 二 碎屑流沉积物 debris flow deposits 碎屑流是一种砾 砂 泥和水相互混合的高密度 流体 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支撑着砂 砾使之呈 悬浮状态被搬运 基质具有一定的屈服强度 碎屑流 的流动能力是基质强度和密度的函数 密度愈大 能 搬运的颗粒愈粗 曾允孚等 1986 碎屑流常常分布 于斜坡 或大陆坡 的中上部 延伸不远 有时呈席状 分布 有人称之为碎屑席 贾振远等 1989 海底碎 屑流沉积物以古老的深海碎屑物而著称 例如意大 利中生代和第三系的复理石或摩洛哥古生代的碎屑 物 个别的碎屑物可以从粉砂开始到直径为几百米 的巨砾 许多碎屑流沉积物表现为仅含少量碎屑的 泥岩 另一些则形成只含少量泥岩的巨砾岩块 Flu gel 1982 因此 根据砾石的含量 以 75 为 界 可分为高密度碎屑流和低密度碎屑流 前者砾石 呈杂乱紧密堆积 砾间为缝合线接触 后者砾石呈漂 70 地 层 学 杂 志25卷 浮状分布 有时可见正递变现象 贾振远等 1989 综合近些年来对碎屑流研究的成果 碎屑流应具有 如下特征 基质或颗粒支撑 很少或没有一致的优选组构 颗粒粒径变化大 分选差 角砾状和圆状碎屑相互混合 正粒序 通常不发育 层的底部可能发育反粒序 通常块状层并且没有层理 异常的厚层 不规则的顶 大的碎屑可能突出在层面上 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常常发育于碳酸盐斜坡 裙 或者具有一个陡峻的礁外剖面 或者是台地外的 稍微凹凸剖面 在台地周缘陡的部位沉积物很薄或 者缺失 沿斜坡向下砾屑石灰岩岩屑楔迅速递变为 钙屑灰岩 泥屑灰岩和深海 半深海灰岩 由于分布 局限的水道和峡谷把较粗的沉积物带入到深水之 中 因而导致缓坡沉积相的分布更不规则 它们包括 细粒钙质浊积岩 底流和深海沉积物 滑塌 碎屑流 水道相和舌状体则进一步复杂了相的分布 人们发 现这种环绕珊瑚礁和碳酸盐台地的斜坡裙遍及全球 的低纬度地区 Stow 1985 三 成因解释 对于栖霞组中的砾状灰岩 包括臭灰岩段中的 砾状灰岩 有人曾经给予过解释 根据其外表特征 把它称之为 眼球状石灰岩 眼球为浅色的 结构较 均一的 成分较纯净的石灰岩 枕状 透镜状或瘤状 一般顺层排列 长数厘米到数十厘米 有的甚至为连 续的似层状 厚 5 35cm 不等 包裹着眼球的眼皮 为深灰色到黑色的富泥组分 呈波状起伏的纹层状 厚 2 15cm 并且认为成因是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综合而成的 胶结物源于差异压实作用和物质的重 新分配 眼球部分是在粘土供应量少 水体能量稳定 的正常条件下形成的 眼皮是在稍深水环境 瞬时性 较动荡水的作用使水体变浑 泥质 钙质和生物碎屑 混杂 尔后在较静水条件下沉积而成的 沉积环境可 能为较局限的 稍深水的台地或台地边缘缓坡 冯增 昭等 1991 但是 本次研究表明这种砾状灰岩完全 是由沉积作用形成 是浅海台地相的生物碎屑灰岩 经碎屑流作用而形成 成岩作用的影响是微不足道 的 胶结物更不是源于物质的重新分配 而是台地边 缘斜坡的等深流沉积 1 砾石与胶结物的特征比较 表 1 比较了砾石和胶结物的一般特征 结合野 外剖面特征 引人注目的是以下几点 表 1 石灰砾岩砾石与胶结物特征对比 特征砾石胶结物 岩性泥粒岩 含泥很少 2 硅质粒泥灰岩 颜色灰白 浅灰色灰褐 灰黑色 层理一般不显 结构较为均一水平层理和微细波状层理或近似丘状层理 分选性不明显 砾石大小及形状变化较大好 粉砂级 生物类型 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 主要有裸松藻 介形虫 腹足类 软体动物 棘皮类 无定向排列 生物碎屑含量变化大 大多呈条状 和粒状 定向排列明显 微体化石较丰富 化学成分富 Ca CO2 贫 Si Mg Mn Zn 低贫 Ca CO2 富Si Mg Mn Zn 略高 1 砾石的成分和胶结物的成分差别较大 没有 成分上相互过渡的岩石类型 在野外 砾石和胶结物 的界限清楚 截然 不存在相互过渡的区域和岩石类 型 用成岩作用过程中分异作用来解释胶结物的成 因显然证据不够充分 但是如果说它们本来就形成 于不同的沉积环境 有不同的物质来源 可信度或许 更高 2 生物方面的证据十分明显 砾石中生物组合 属于水深不超过 30m 的浅海碳酸盐台地相 杨万容 等 1984 砾石中生物个体的破碎程度并不高 分布 是随机的 无定向排列的特征 表明了它们应是原地 成因 水体条件是低能的 图版 图 6 而胶结物 以及薄层硅质粒泥灰岩中的生物可以分为两类 一 类几乎全部是细碎屑状 成分复杂 既有底栖的也有 浮游的 破碎程度高 定向性排列极为明显 这表明 了生物是多源的 可以是浅水生物群也可以是深水 生物群 但都经过了长距离的搬运 簸选和磨蚀作用 十分显著 水体属于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特征的等 深流性质 图版 图 8 另一类是保存完整 个体 小 壳薄的生物群 如有孔虫类等 它们应该属于深 水相 图版 图 7 3 层理构造在胶结物和薄层硅质粒泥灰岩比 较发育 水平纹层和小型波状纹层常见 有时候纹层 常常环绕砾石呈弧状分布 这种层理是等深流沉积 71 1 期李双应等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 物常有的特征 Makoto 1997 石灰岩砾石大小 形 态变化都较大 砾石既有浑圆状也有次棱角到棱角 状 堆积特征或相互嵌合或颗粒支撑 图版 图 3 部分层段砾石的长轴方向与层面有微弱的平行 显示了石灰岩砾石是在一种高密度碎屑流体的搬运 下沉积而成 2 地球化学特征 表 2 表明砾石和胶结物在化学成分上的最大差 别是 SiO2的含量 后者是前者的10 倍 对栖霞组中 大量 SiO2的来源 虽然有不同的认识 但笔者更相 信是由等深流成因 吕炳全等 1989 曾指出 栖霞组 中硅质岩的成因是上升流作用的产物 另外 CaO 和 MgO 的总 量也有 明显差 异 砾石 中分别 为 53 22 和0 58 而胶结物中分别为 44 34 和 3 89 因此 不存在物质的重新分配 作为缺氧环 境指标的 V Ni 含量和 V V Ni 比值 并不与 SiO2 的含量相关 而仅与沉积环境有关 砾石的 V V Ni 比值为 0 36 属含氧环境 胶结物中V V Ni 比 值为 0 48 属于贫氧环境 李双应等 1995 作为氧 化还原环境的另一个指标 Fe 3 Fe 3 Fe 2 100 砾石为 60 7 而胶结物为 40 7 结论是一致的 因此 与砾石相比 胶结物形成于水体更深的贫氧环 境中 表 2 臭灰岩段砾石和胶结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元素 成分 SiO2Al2O3 CaOM gO CO2Fe2O3 FeO Fe3 Fe3 Fe2 100 VNiV V Ni 砾石Cl1 440 3553 240 5439 520 140 0958 94100 29 砾石 Gl1 400 4253 190 6244 240 060 0462 4560 45 平均值1 420 3953 220 5841 880 100 0760 74 580 36 胶结物 Cl16 580 3544 970 3736 910 090 0558 0880 50 胶结物Gl17 300 4639 707 4032 200 040 1125 112140 46 平均值16 940 4144 343 8934 560 070 0846 710110 48 分析者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测试中心 3 环境解释 臭灰岩段石灰砾岩中的砾石由泥粒灰岩组成 砾石极浅的颜色 高纯度的碳酸盐含量 低丰度的微 量元素和以类 珊瑚及腕足类居多的生物化石特 征表明了它们来源于栖霞期的浅水碳酸盐台地 在 台地边缘 它们堆积并且初步固结 随着沉积作用的 持续 这些沉积物的稳定性降低 在诸如断裂作用 火山作用 地震作用等地质事件的影响下 易于形成 碎屑流 顺着台地边缘的斜坡 它们被搬运到较深水 的斜坡处 在石灰砾岩中 没有滑动块体 看不到截 切 揉皱等滑动构造 只有砾石 基质和少量砾屑 诱 导碎屑流发育的地质事件是存在的 在安徽贵池牛 角岭 安庆及江西上高一带 巨球状石灰砾岩的下伏 石灰岩中 偶尔可见呈自形的双锥状 或 自形短柱 状 及 良好的六方双锥状 石英晶体呈分散状分布 晶形完好的双锥状和短柱状石英是海底火山的产 物 在贵池栖霞组臭灰岩段中 石灰砾岩砾石大小一 般为 5 35cm 个别大者可达 60cm 胶结物厚度一 般不大于 10cm 常包绕石灰岩砾石 并与砾石成相 互消长的关系 营群体生活而呈较大团块 30 15cm 的 Polythecalis 多发生生长方向倒置及强烈 冲刷之痕迹 黄明康等 1991 生长方向倒置的化石 是异地搬运成因的典型标准 此外 沉积于斜坡处的 碎屑流沉积物 进一步受到了等深流的干扰和改造 这是一种粉砂级的等深流 携带着较多的硅质成分 生物化石以强烈破碎为特征 粒状 柱状和条状 少 数保存完整的均是个体小 壳薄的深水生物群 图版 图 7 它们具有较强的簸选作用 使得碎屑流中 基质成分被改造与其一道重新沉积 形成厚度薄 顶 底面分明 纹层发育 分选好 生物碎屑定向排列明 显的沉积物 或充填于砾石之间 或覆于砾石层之 上 只不过充填于砾石之间的胶结物以等深流沉积 作用更为显著 而覆于砾石层之上的沉积物是等深 流 碎屑流和当地沉积作用的共同结果 图版 图 2 3 4 8 等深流的这种较强的簸选作用是比较常 见的 Makoto 1997 图 2 臭灰岩段碎屑流沉积模式 此外 臭灰岩段底部发育的水平型 U 形管状根 珊瑚迹 属于低能远岸潮下带环境 发育于层面上的 结核状黄铁矿是缺氧环境下的产物 因此 它们同样 72 地 层 学 杂 志25卷 表明臭灰岩段主要是属于水体较深 贫氧 缺氧的 半深海 斜坡环境 四 结 论 栖霞组的臭灰岩段发育于半深海 斜坡沉积环 境 石灰砾岩由发育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斜坡上的碎 屑流形成 灰岩砾石由泥粒灰岩组成 它们来自于浅 海碳酸盐台地 根据碎屑流的分类标准 Shan mugam 1996 它应该为高密度砂质碎屑流 胶结 物主要由等深流形成 而薄层状的硅质粒泥灰岩则 是由等深流搬运来的物质 碎屑流成因的细粒物质 和斜坡 半深海处的物质共同组成 至于台地和斜 坡的分布以及下扬子地区栖霞期的古地理特征 更 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冯增昭 何幼斌 吴胜和 1991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 究 见 冯增昭等编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北京 地 质出版社 28 30 江纳言 贾蓉芬 王子玉 齐敦伦 虞子冶 贺玉珉 陈小明 赵 林 卓 二军 张小弘 朱自力 朱宗秋等 1994 下扬子区二叠系古地理 和地球化学环境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94 95 吕炳全 翟建忠 1989 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海进和上升流形成的缺 氧环境的沉积 科学通报 22 1721 1724 李双应 金福全 1995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沉积物V V Ni 特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4 168 170 陆彦邦 周永祥 王 栋 1991 华东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矿 产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61 62 杨万容 江纳言 臧庆兰 王子玉 1984 南京栖霞山栖霞组含生物灰 岩岩石学特征及环境分析 地层学杂志 8 1 38 48 张遴信 1983 论臭灰岩 Swine Limestone 地层学杂志 7 3 184 190 贾振远 李之琪 1989 碳酸盐岩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武汉 中国地质 大学出版社 136 141 黄明康 邢乐澄 庆承松 1991 安徽贵池牛角岭二叠系岩石特征及沉 积环境分析 见 冯增昭等编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岩相古地 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64 172 曾允孚 夏文杰 1986 沉积岩石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31 34 康育义 1986 南京地区栖霞阶早期环境 地层学杂志 10 4 277 282 Flu gel E 1982 Microfacies Analysis of L imestone Berlin Springer Verlag 504 507 M akoto Ito 1997 Spatial variation in turbidite to contourite contin uums of the Kiwada and Otadai Formations in the Boso Penin sula Japan an unstable bottom current system in a Plio Pleis tocene forearc basin J 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67 3 571 582 Shanmugam G 1996 High 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are they sandy debris flows Journal of Sedimentary Research 66 1 2 10 Stow D A V 1985 Deep sea clastic where are we going In Brench ley P J Williams B P J eds Sedimentology recent develop ments and applied aspects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 tion 67 74 ALLOCHTHONOUS CARBONATE ROCKS IN THE SWINE LIMESTONE MEMBER OF THE PERMIAN CHIHSIA FORMATION OF CHAOXIAN ANHUI LI Shuang ying HONG Tian qiu JIN Fu quan LIU Hui and HU Yong qiang Dep 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 ef ei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H efei 230009 Abstract Swine Limestone Member of the Permian Chihsia Qixia Formation is developed widely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T he limestone conglomerates of the Swine Limestone Member are not normal de posit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ile petrology sedimentology and geochemistry show that the gravel came from the shallow water carbonate platform and was transported to the slope or bathyal zone as carbonate debris flow along the slope of margin of carbonate platform T he cements sur rounding gravels and thin bedded silicic packestones between limestone conglomerates are comprised main ly of sediments of contour currents T hus carbonate rocks of Swine Limestone Member of the Chihsia Formation are largely allochthonous and were deposited on the deeper water slope of the margin of carbon ate platform Key words debris flow carbonate rock Swine Limestone Member Permian Chaoxian Anhui 73 1 期李双应等 巢县二叠系栖霞组臭灰岩段异地成因碳酸盐岩 图版说明 图版 1 巢县麒麟山东南坡栖霞组臭灰岩段剖面 左下部浅色的 为石炭系船山组灰岩 上覆的为臭灰岩段 2 臭灰岩段的石灰砾岩 砾石的长轴与层面大致平行排列 垂直于层面的方解石脉发育 铅笔长 14cm 3 石灰砾岩 砾石呈不等粒状 相互之间嵌合接触 胶结物 环绕砾石分布 标尺长 28cm 4 薄层状的硅质粒泥灰岩 底部接触面为波状 标尺长 15cm 5 臭灰岩段底部的泥灰岩层面上的黄铁矿结核以及根珊瑚 迹 Rhizocorallium 标尺长 24cm 6 组成砾石的泥粒灰岩 生物碎屑丰富 有棘皮类 有孔虫 粗枝藻等 碎屑大小不一 多呈粒状 单偏光 10 7 硅质粒泥灰岩 保存完好的有孔虫个体与强烈破碎的粒 状生物碎屑共生 单偏光 50 8 硅质粒泥灰岩 长条状 柱状的生物碎屑颗粒定向排列 单偏光 10 上接第 57 页 MAIN CHARACTERS OF THE HIGH RESOLUTION STRATIGRAPHY ITS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