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_第1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_第2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_第3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_第4页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研究(上)陈继明二一一年 青岛35第一章 汉字演变简史一、汉字的起源 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可以追溯到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有3500多年。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词汇(2000个以上),还出现了用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 中国甲骨文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甲骨文汉字,经过一些变革,沿用至今。图1. 甲骨文书写的12生肖1994年,湖北省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上有170多种符号。它们有些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可能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省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陕西省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但是,这些几何符号与甲骨文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文字。他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和统一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现在推测,在华夏民族起源之时,人们普遍使用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他们用特定的图形来简化和取代图画,当这些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口头语言的特定的对应关系时,就形成了原始汉字。二、汉字的早期发展(一)从古字到小篆 古字是指秦朝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青铜器上铸造的金文或钟鼎文以及大篆等字体。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从古字到小篆,大多数汉字从象形文字变化为表意文字,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秦始皇的“书同文”改革,还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从小篆到隶书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 图2. 古字作品(上:商朝铭文)、小篆作品(中:秦朝小篆碑文)和隶书作品(下:秦朝隶书碑文)比较(三)汉字构造规律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相当多的汉字的构成有一些“道道”,只是这些“道道”多样性和随意性较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的汉字构造四个“道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此外,在汉字使用上,还有转注和假借两种方法。表1 四种汉字造字方法造字法 实 例象形字 羊 牛 人 禾 目 手 头 会意字 美 品 森 明 休 从 信 指事字 大 二 广 上 下 平 凹 形声字 样 较 膜 沙 焚 值 流 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目前由於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三、近代简化字运动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20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1 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结构比较 繁体字 简化字繁体字简化字繁体字简化字號 号 昇 升 窮 穷 護 护 區 区 慶 庆 攙 搀 趨 趋 滅 灭 擡 抬 親 亲 鹵 卤 盧 卢 審 审 婁 娄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16.03个笔画减省到10.3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消除了一批异体字;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償”容易读成“sh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字简化不合理; 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不合理地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便于社会应用。2009年世纪,教育部拟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征求意见。该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四、两种变化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上述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 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数量增多,或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或字音、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五、汉字历史演变一种趋势 汉字的演变有这样一种总的趋势:形声字的比重越来越大。甲骨文时期,形声字约占汉字总数的20;小篆时期,这个数目约上升到50以上;隶书时期,形声字的比例达到80,而20世纪简化字运动之后,这个比例上升到85左右。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行汉字中,超过半数的形声字,如“趋、例、都、读”,并不能正确表示汉字的读音,甚至有误导的作用,如“绽”容易读成“定”音。 六、历史的启示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小篆向隶书、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第二,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是因为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第二章 现行汉字的特点和功能一、现行汉字的特点 现行汉字具有以下19个特点: (一)现行汉字总数较少 现行汉字总数到底是多少,还没有定下来。一般认为现行汉字常用字为3500个,次常用字为3500个,所以现行汉字一共有7000个通用汉字。1988年国家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通用汉字也是7000个。这个数目相对于世界上其他一些语言而言是比较少的。现行汉字总数少,便于学习。英语、越南语等文字数量特别多,这是它们难以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字的总数为什么可以这么少?是因为汉字的服务对象汉语的言物指事的基本单位不是字,而是词。由这几千个字可以组成十几万个或几十万个甚至几百万个词,从而满足了一门语言的需要。但是,现行汉字总数少的确也导致了许多汉字,如“口”、“钟”、“快”、“错”、“等”等,成为同音同形多义字,即同一个字同一种读音代表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的含义;也导致一些汉字,如“打”、“会”、“斗”等,成为异音同形多义字,即同一个字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读音,每种读音分别代表互不相干的含义。用这些多义字来表达信息时,读者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这些字到底表示哪一种意义,因此用这些多义字表达信息时有时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或歧义的现象。例如,有些学生在做物理题目时,不知道“一个物体没入水中”的“没”是个多音字,并因此无法理解这句话。世界上许多种语言都有一些多义字,一般只要不超过一定的比例,也可以清楚地表达各种信息。 (二)现行汉字是由横、撇、竖等笔画构成的 现行汉字最基本的构成符号是横、撇、竖、捺、点、折、钩、提等笔画。这些笔画不表示声音,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是由表示声音的符号(大多数是拼音字母)构成的。(三)现行汉字是方形文字 现行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形文字,而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是由表示声音的符号横向连写构成的条形文字。方形汉字相对于条形文字而言,字形上的差异不仅更为显著,而且这种差异呈现得更为集中,因此汉字字形信号很强。 (四)现行汉字大多数可以拆分成一些部件 现行汉字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独体字和复合字。复合字占绝大多数。复合字可以拆分成一些部件,如“拓”字可以拆成“扌”和“石”两个部件。独体字其实很多也可以拆分为一些部件,如“石”可以进一步拆成“丆”和“口”两个部件。通常,现行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组成可以追溯到上一章所说的四种造字方法,即象形、会意、形声和指事。(五)现行汉字的形状是固定的 现行汉字的形状是固定的。它们不随字的词性变化而变化,不随字在句子中发挥主语还是谓语等作用的不同而变化,也不随所指的环境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等不同情况而变化。这一点与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文字差异很大。(六)构成汉字的部件种类非常多 构成汉字的部件种类非常多,仅用于检字的部件就有200个左右,除此之外,还有300600多个其他部件。 (七)许多现行汉字的部件组成不太容易被人理解 虽然说文解字等文字学著作解释了古代汉字在部件组成方面的缘由,但是这些缘由特别繁多,而且由于汉语语言和文字的演变,一些古汉字的部件构成的缘由在现行汉字中已经很难辨识。因此,许多现行汉字在部件组成方面难以被人理解。例如,一般人难以理解为什么“陈”字是由“”和“东”组成的,为什么“组”是由“纟”和“且”表示,为什么“的”字是由“白”和“勺”组成的,为什么“什”字带有单人边,为什么“特”字左边是“牛”不是“马”,为什么“差”字上有个“羊”,为什么“月”“生”为“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读者可以拿本书任意一段文字来分析,看看自己能否说明其中10%的汉字各个部分组成的缘由。 (八)现行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很多汉字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羊”字简直是一幅美丽而简洁的羊的素描,“字”字本身告诉了我们文字是个宝贝,而“信”一个字就能流传着几千年前先祖们留给我们的警言,“人说的话应该有信用”。这些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学习汉字。一般来说,汉字的独体字蕴藏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和直观。(九)现行汉字结构很美 现行汉字本身在结构非常优美。这种优美笔者认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很多汉字蕴藏着上述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笔画有刚性的(如横、竖、提等),也有柔性的(如撇、捺、钩等),使得现行汉字整体结构上刚柔相济;大多数现行汉字笔画分布均匀,结构平稳而紧凑;大多数现行汉字在笔画安排上都很流畅有序;现行汉字写出的东西整体上有很强的结构多样性,这是因为现行汉字有独体结构的、有复合结构的,复合结构又分上下、左右、包含、半包含、镶嵌等种类,这样由汉字组成的篇章乍看起来就不单调死板;现行汉字中每个字的笔画数目不一样,有的很多,有的很少,这样用现行汉字书写的东西,整体上还有一种疏密有致的美感。 现行汉字结构优美,因此能够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而世界上其他种类的文字都难以成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另外,笔者认为汉字从繁体字变成现行简化字后,每个字的笔画从原来密度过大变为密度适中,是进一步美化了汉字的结构。 事实上,也有少数现行汉字结构欠美。例如,“曦”字笔画太多,并且中间有一横在安排上不是很流畅,因而有失美观;再如 “广”字笔画分布不均匀,整体不平稳而有失美观。 (十)现行汉字字形的表音性能很差 现行汉字字形的表音性能很差,体现在:现行汉字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笔画,不是表示声音的符号;现行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即有表示声音的部分(声旁)和表示意义的部分(意旁)构成的,但是汉字的声旁和汉字的读音之间关系非常混乱,表现在同一种读音可能对应多种声旁,而同一种声旁又可能对应多种读音,所以这些声旁指示汉字读音的功能比较弱,而误导汉字读音的功能较强。大家可以分析一下本段出现的汉字,有多少汉字的声旁正确提示了它的读音。 (十一)现行汉字是单音节文字 现行汉字的读音都只有一个音节,只有一个韵母,声母也只有一个,甚至没有声母。 (十二)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非常少,并且读音分布不均匀 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非常少,只有400多个(不分音调),并且读音分布不均匀,如发“yi”音的字约有100多个,而发“gei”音的字只有一个。为什么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非常少?原因是现行汉字的读音只有一个音节,并且构成汉字单个音节的辅音和元音的种类也不多。 (十三)现行汉字同音字特别多 由于现行汉字总数为7000个,而读音种类只有400多个,所以平均每种读音有17个形状不同但是读音相同的字,即同音字(不分音调)。因此,汉字发音的本身表示的意义是模糊的,例如,我们仅仅听到“qian”这个音,就不清楚它到底是指“前”、”钱”、“潜”还是“钳”等意义。相比而言,许多其他种类的语言文字每个字的发音基本上是独特的,听到一个字的发音基本上就知道所指何意。 (十四)现行汉字读音相近的字特别多 现行汉字中有些字读音虽然不同,但是读音非常相近,如“四”和“事”、“母”与“某”、“频”与“平”、“学”和“斜”、“刘”和“牛”、“韩”和“杭”、“胡”和“福”等读音都非常接近。 (十五)现行汉字的读音有调的区别 现行汉字的读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等调的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行汉字的读音种类,并且使得汉字读起来可以抑扬顿挫。 (十六)元音在现行汉字的读音中占主要地位 除了极个别的语气词外,现行汉字的读音中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而在元音之前或之后的辅音都只有一个或没有(大家可以数一数“bi,bian,bing,de,gu,hui,huan”等汉字发音中元音和辅音的数目,注:“ng”是作为一个辅音,发“”音)。由于元音发音比辅音清亮,因而元音在现行汉字的读音中占主要地位,由于元音是悦耳的声音,因此汉字读起来悦耳动听。 (十七)现行汉字的读音有地域上的差别 现行汉字的读音虽然是固定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各地的发音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可以表现在读音上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音调上的差别,还可以表现在语气上面。 (十八)现行汉字有一定的表意功能 现行汉字有一小部分是象形字、会意字或指事字。这些字,如“木”、“石”、“日”、“中”、“井”等,字形上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因此易学易会,并且便于提高阅读和理解的速度。现行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它们的意旁也有一定的表意功能,如“癌”、“疡”、“疮”等字一看就知道和疾病相关,“妇”、“嫂”、“媳”、“姐”等一看就知道和女性有关。 但是现行汉字的表意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有:用形状来表示意义本身就很困难;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原先字形表意功能较好的一些汉字要么字形发生了改变,要么字义发生了改变,所以字形不再表示其意义。总之,现行汉字中很多形声字的意旁,如“特”字中的“牛”、“形”字中的“彡”、“软”字中的“车”、“获”中“艹”、“霍”中的“雨”、“等”字中的“竹”、“穆”字中的“禾”、“陈”字中的“”都不与其意义有明显的相关性。 (十九)现行汉字在组词造句时非常自由 现行汉字在组词造句时非常自由。我们经常见到辞海里都没有的词,如“七坐八爬”(指婴儿七个月能坐起来,八个月能爬行);也经常见到包了厚厚一层的句子,如“我还没吃中秋节前办公室从超市买来的广州生产的月饼”;有时我们还见到文白夹杂的现象,如“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与时俱进”、“情满旅途”、“厚德才能载物”等。 上面是现行汉字19个基本特点。 二、现行汉字的特色和优点从上述汉字19个特点可以得出,在结构上,现行汉字最大的特色是由笔画构成的表音性能很差的方形文字。我们不讨论字音和字义等方面的特色是因为我们改革现行汉字不是去改变汉字的字音或字义,也难以人为地改变汉字的字音或字义来适应汉字的结构。下面讨论汉字优点和缺点时也是只讨论汉字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从上述汉字19个特点可以得出,在结构上,现行汉字有以下几个优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美观;字形信号显著和集中,便于阅读;字形有一定的表意功能,便于阅读和理解。 三、现行汉字的缺点从上述汉字19个特点可以得出,在结构上,现行汉字的缺点是字形难记和字形的表音性能很差。现行汉字的构成部件种类非常多,而且许多现行汉字在部件构成方面不太容易被人理解,所以现行汉字的字形难以记忆;现行汉字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笔画,不是表示声音的符号,再加上现行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而它们的声旁与读音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现行汉字中形声字的读音也比较难认,并且容易认错。以这段文字为例,只有“述、构、字、记、种、理、认”等7个字,能从字形上能看出字音。这两个缺点归根结底是现行汉字构成方式问题,也就是说现行汉字不是按照拼音的方式构成的文字。因为假使现行汉字某一部分是按照拼音的方式构成的,则字形的表音性能就很强,并且知道一个字的发音也就知道这个字的形状或部分形状。 这两个缺点导致了如下后果: 首先,它们导致现行汉字非常难学。几乎每一个人学习现行汉字都有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写法、读音、意义的过程。这非常困难,其困难如同需要记住几千个人长相(对应字形)、姓名(对应字音)和他们各自内在的特点(对应字义)一样,而这些人有的长相相似,有的姓名相近,有些人内在的特点相近,没有日积月累的努力是记不住的。笔者相信的确有一些学习现行汉字的技巧,但是这些技巧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我女儿读完小学二年级上学期后,我给她测试了一下。她大约能认出2500个汉字,其中会写的汉字约有1000个。在1500个最常用的汉字中,她有125个汉字不认识。不认识这些常用汉字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单独或联合导致的:没有学习过,猜不出来,如“允、颇、郑、亦、裕、趋”等字;有些字与已认识的字很相似而识错,如“秦”读成“泰”,“析”读成“折”,“贸”读成“货”,“环”读成“坏”,“释”读成“译”,“拨”读成“拔”、“徽”读成“微”; 一些字看着像是形声字,其实不是形声字,或者不是标准的形声字,因而误导识错,如“殊”读成“株”、“泛”读成“乏”、“廉”读成“谦”、“秩”读成“失”、“阔”读成“获”、“锡”读成“易”、“咨”读成“次”、“陕”读成“夹”、“纵”读成“从”;一些标准的形声字,有多种标准读法,不知如何去读或者读错,如“揭”读成“喝”、“桂”读成“挂”。其次,它们使孩子们丧失了许多自学汉字的机会。在现代社会里,孩子们有许多接触汉字性材料的机会,比如大街上有各式各样的汉字招牌,家用电器、食品等上面有一些汉字标识,电视节目里有许多汉字字幕。如果孩子们认识这些字,或者从字形上看出它们的读音,则孩子们常常也就能够理解这些字的意义,理解了这些材料表达的信息。这些无疑是一种自学汉字的机会,而现行汉字上述两个缺点使孩子们丧失了许多这样自学的机会。 第三,它们导致我国长期存在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国民文化素质低下(注意:我国存在大量的文盲是历史、社会、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行汉字难学是其原因之一)。 第四,它们导致社会上存在许多误写汉字和误读汉字的现象。如“黄粱一梦”的“粱”字,有些人把其中的“米”写成“木”;“炽热”的“炽”有人读成“zh”,“狙击”的“狙”字有人读成“z”,等等,不胜枚举。 第五,它们导致汉字非常难以输入打字机、发报机、电脑和手机。现在经过人们长期地努力。这些困难虽然已经得到缓解,但是仍然存在。 四、现行汉字的功能 现行汉字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其以视觉符号的形式,表达各种信息的语言学功能。我们用汉字命名、写信、写诗歌小说、记载历史、讲述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制作广告招牌、说明产品功能用法、描写人文地理,等等,都是在发挥着汉字的基本功能。 如何改革现行汉字而不影响其最基本功能呢?实际上这只有1个要求:每个字最好只代表1个相对独立的意思,以清晰地表达各种信息。这其中的“最好”两字包括以下两点意思:代表多种意思的字所占的比例不能太多;一个字不能代表太多的意思。对于汉字来说,这两点归结到一起就是必须在字形上把绝大多数的同音字分开来。 除了基本功能之外,汉字还有一些附属功能,其中重要的一个附属功能是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对象。汉字在结构上具有多样、匀称、刚柔相济、疏密有致等特性(下面还要详述),能够作为书法艺术的对象。一个好的现行汉字改革方案应当考虑保留汉字美的结构,使得书法这个国粹得以延续下去。 此外,汉字还有“字谜”等文字游戏功能。这个功能相对而言不是很重要,而且汉字改革可能会损伤了汉字某些文字游戏功能,但是也会为汉字增添一些新的文字游戏功能。 我们在考虑汉字改革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全方位维护现行汉字的基本功能,尽可能维护现行汉字的文化功能。第三章 现行汉字的前人改革思路上一章讲解了现行汉字有一些特色和优点,同时也指出了现行汉字两个缺点:字形难记和字音难认,并且这两个缺点根源于现行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针对这一点,一百多年来人们提出过许多种汉字拼音化改革方案。有人甚至说,一个普通人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想出一个汉字拼音化改革方案来。但是,如果要想设计出一个比较完美的甚至合格的拼音化改革方案都是极为困难的。到目前为止,汉字拼音化改革方案基本上都是基于两种思路:直接拼音思路和意音双书思路。一、直接拼音思路从19世纪末以来的100多年,一直有人主张直接用拼音的方法书写汉字,也就是直接用表示声音的符号书写汉字的读音(即拼音),并用此拼音作为文字,这样根据一个字的读音,我们就能写出这个字,因此直接用拼音的方法书写文字非常简单。这个改革思路根据表示声音的符号的不同,又分为汉字笔画拼音方案、拉丁字母拼音方案和速记符号拼音方案等。汉字笔画拼音方案是用一些由汉字笔画构成的符号,本博客叫汉字的部件,来表示汉字各个声母和韵母来拼写汉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是用拉丁字母表示汉字各个声母和韵母来拼写汉字;速记符号拼音方案是用速记符号来表示汉字各个声母和韵母来拼写汉字,速记符号方案在历史上影响不大。汉字笔画拼音方案的代表有清朝末年卢戆章的切音字方案、王照的官话字母方案以及国民党政府在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方案。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代表有清朝末年卢戆章京腔切音方案、朱文熊江苏新字母方案、五四运动后出现的罗马字运动以及新中国推行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等。直接用拼音来代替每个汉字,可以避免现行汉字字形难以记忆和发音难以认出的不足。朝鲜、越南等国都在20世纪成功地用这种方案改革了他们的文字。但实践证明,直接用拼音不能代替汉字。这是因为直接用拼音来书写汉字,很多同音字变成了同一个字,从而使得每个字承担的意义太多,有的甚至相反,如“母”和“牡”、“弊”和“裨”、“博”和“薄”,发音完全相同,但是意义相反,如果直接用拼音书写这两个字,则这两个字变成了一个新字,这个新字到底表示什么意义?很难知道。因此,各种直接拼音方案都大大削弱了汉字的语言学功能,使得改革后的汉字不能清晰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字能用直接拼音的方法来书写呢?原来正如前一日志所述,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字同音字较少,用拼音代替,每个字负担的意义一般只有一个,因此能够清晰表达所要表达的东西。有人设想用词或短语连写的方式,来消除直接拼音方案的不足。但是连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直接拼音方案的不足,但是其改进的效果仍然有限。如果用连写的方式用汉语拼音书写科技论文或法律条文,所表达的信息仍然含糊不清,因此直接用拼音来代替每个汉字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个方面的努力加深了人们对汉字特性的理解,并最终解决了汉字注音的难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汉语拼音方案。二、意音双书思路既然直接用拼音来代替每个汉字行不通,人们尝试在每个汉字的拼音基础上再加一个符号,以区别同音字。这样每个汉字至少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声旁,一个是形旁。形部一般都与字义有关,这样既容易记住这个形旁,又容易理解字的意义,因此形旁又叫做意旁,所以这种拼音化改革思路叫做意音双书思路。这种思路的方案有以下两大类:(一)规范形声字方案形声字在汉字中占80以上,形声字有一个声旁和一个意旁,正好符合意音双书的改革思路。但是正如上一章所述,现行汉字中的形声字的声旁表示读音的功能非常微弱,而误导汉字读音的性能却很强。这主要是因为现行汉字中的形声字的声旁和发音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混乱:一种声旁对应多种读音,一种读音又对应多个声旁。如果让每个声旁都只表示一种读音,而一种读音一般也只对应一种声旁(个别读音,如“yi”,拥有许多同音字,可安排2到4个声旁),如“占”只表示“zhan”,发“zhan”音的字声旁都是“占”,这样汉字的学习难度就大为降低。我们把这种方案叫做规范形声字方案。 这个方案的设想似乎很合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困难非常大。困难在哪儿?在于如何给400多种汉字发音找到合适的声旁。经过统计,汉字400多种发音中有1/3的发音,如“ang”、“bang”、“beng”、“ca”、“can”、“cao”、“cou”、“cu”、“cuo”等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声旁。(二)声韵意三拼方案这个方案是以汉字的拼音作为声旁,然后再给它加上一个意旁而构成一个新的汉字。由于汉字的拼音一般有且只有两个部分:声母和韵母,所以此方案叫做声韵意三拼方案。其声旁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用汉字笔画式的部件表示汉字各个声母和韵母来制作汉字的声旁,另外一种是用拉丁文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来制作汉字的声旁,意旁的制作也有这两种方法。因此这个方案有多种形式。其中典型的有三种:一种是用拉丁文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来制作汉字的声旁,再用汉字的部件充当意旁,如“梧”、“铁”两个字变成“木wu”和“钅tie”;声母、韵母、意旁全部用拉丁文字母表示,如“梧”、“铁”两个字变成“wuM”和“tieJ”,其中“M”和“J”分别表示“树木”和“金属”的意思;声母、韵母、意旁全部用汉字的部件表示。我把这三种方案分别称作汉拉式三拼方案、拉丁式三拼方案、汉字式三拼方案。这三个声韵意三拼方案既彻底避免了现行汉字字形难以记忆和发音难以认出的不足,又避免了出现太多的同音同形多义字,另外还都能加上表示音标的符号,但是这三个方案存在以下两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缺陷:1)由于组成文字的部件种类较少,所以同一部件可能不断出现,这样用这些文字书写出来的东西比较难看。如果“艹”表示某个拼音,用声韵意三拼方案写出材料可能会反复出现“艹”,类似于“荃成荟三茶荀走茗荠茭起茨荒”,让人阅读时容易产生眩晕不悦的情绪。2)按照声韵意三拼方案拼写的文字很多不同的文字,在信号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如“tieM”和“teM”只差别一个字母,这样导致信号不显著,使阅读速度下降。由于人的一生要阅读很多东西,所以影响汉字阅读就很有可能使得汉字改革在学习汉字方面取得的效益丧失意义。在汉字式三拼方案中,比较有名的是袁晓园(1901-2003)女士提出来的方案(以下叫袁氏方案)。袁女士用了200个左右的符号制作了一套新的音、形、义三位一体化汉字。下图右边是按照袁氏方案转换“掏”和“芝”两个新的汉字。图3 袁晓园改革方案的产生的两个汉字第一个新的汉字的三个组成部分从左往右分别表示声母“t”、韵母“ao”以及意旁“手”,第二个新的汉字的三个组成部分从左到右分别代表声母“zh”、韵母“i”和字义“草”。袁氏方案既避免了现行汉字字形难以记忆和发音难以认出的不足,又避免了出现太多的同音同形多义字,还保留了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形文字的特色。袁晓园女士在1973年将这个拼音化方案呈送给周总理。总理批示让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专家们没有支持这个方案。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个方案割裂了汉字的历史,损伤了汉字结构之美,而且还有上述两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缺点。第四章 我的改革观点一、稳定压倒一切 汉字改革,涉及到数亿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且理论上的东西需要进行实践检验,还要防止出现各种改革经常出现的弊病:解决了一个问题,却冒出另外一些问题。因此,从专家、决策者(政府)和接受者(数亿人民)三个角度来看,在汉字改革问题上,都是稳定压倒一切的。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便于社会应用。二、不反对进一步探讨汉字改革问题 稳定压倒一切,不是不能改革变化的借口。否则,我们就变成了“反动派”(反对变动,维持现状)。汉字是否需要改革、能否改革以及如何改革,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能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汉字的稳定?(2)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3)能否避免产生严重的问题?如果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则可以考虑改革现行汉字。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尝试,国家领导人和学术界达成三点一致性的意见。其一,汉字难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治;其二,不反对在汉字改革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其三,近期不应该继续进行汉字改革,以保持汉字的稳定。三、诸多汉字改革者的悲哀 由于解决汉字难学是一个重大的、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所以吸引了很多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甚至一些有文化和有思想的农民。他们中有很多人花费了很多精力和物力,考虑如何继续进行汉字改革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很多人实际上都是在重复着别人已经走过的,并且已经被实践否定的路子。因此,专家给予他们的评价基本上都是“精神可嘉,却无创新或不可行”。这是他们的悲哀所在。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总计起来,这一时期,群众设计并提交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有3300多个。现在汉字改革的“热心者”有谁细细地分析过这些方案呢?我这么说可能会引起很多热心者的反对,但是却是客观事实。国家语言文字研究所的一些专家每年都要婉言拒绝或否定这样的“热心人”。我自己本人也是这样的“热心人”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的功劳不应该全部抹杀。他们作为一种延续的人群,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无名者之一,并且这几年他们已经开始借助于互联网等先进的工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一些交流和讨论。这些交流和讨论的本身就是汉字改革事业的一大进展。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汉字改革的困难,也看到汉字改革的希望。四、反对拉丁化我是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认识到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全球缺少一种容易学习的、大家都易于接受的国际语言;另外一个就是如果对汉字进行适当改革,则汉字的学习难度将大为降低。在德国留学时期,我的业余时间很多,因此我就花了一些时间,考虑如何改革汉字,来降低其学习难度。我通过网络,查阅大量的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已经做了哪些,并亲自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汉字和其他文字不一样,不适合于拉丁化,否则虽然汉字容易学习了,但是:已经学会汉字的人们很多从直觉上难以接受一套全新的文字(虽然这种直觉不一定符合经济或科学原理);汉字拉丁化后,必将产生新的严重问题,如严重影响汉字的阅读速度,或严重损伤现行汉字的美观,或者严重损伤汉字的表述能力(即写出的东西不知所云)。五、最初的史美方案经过一两年的断断续续的思考,我设计了一种保留现行汉字特色、美学结构和历史的一种改革方案,并且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效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创新性得到国内外一些同行专家的肯定。2005年,我在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21世纪汉字改革问题的探讨一书,阐述了我的方案。这个方案叫“史美汉字改革方案”,因为它延续汉字的历史,保留汉字的美学结构,其基本内容如下: 保留一些独体字,如“二,耳,石,水,大”等; 保留一些偏旁部首,如木字旁,三点水旁,单人旁等; 将绝大多数现行汉字改造成标准的形声字,其改造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用上述保留的现行汉字作为声旁,如“猫”改革后其偏旁不变,表示兽类动物,但是其声旁变为“毛”,表示读音为“mao”;另外一种方法是反切法,如“凋”改革后其偏旁不变,表示寒冷,但是其声旁变为右边是“夵”,用“大”的声旁和“小”的韵旁表示这个字的音为“diao”。六、当前的稳巧方案此后,我将汉字改革问题搁置了五年多(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很忙,那是我们全家的饭碗呵)。然后,再来评价我的方案,并倾听同行的意见。这样我比较能够保持一种客观和冷静的心态。我发现,如果用我的方案来改革现行汉字,已经学会汉字的人们从直觉上还是难以接受新汉字,另外也担心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毕竟书写的材料中大部分的汉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是很有规律的变化)。所以,如何提高人们的接受性,避免产生一些新问题,变成了我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我觉得在追求汉字改革的效益和保持汉字稳定这个矛盾的平衡上,应当向保持汉字的稳定性上倾斜更多一些,于是我在“史美方案”基础上,做了一些重要改进,提出一种新的方案。这个方案简单说来,包括以下四个要点: 保持绝大多数标准的形声字(如“熬、搭、唱、萝”)不变。 对于3500个最常用的汉字,保持其中3000个以上的汉字不变。 将一些常用的汉字,按照以下两种方法,改造成容易识别的标准的形声字:采用现行汉字作为声旁,如“猫”变成了这样一个字,左边依旧是狗爪旁,右边变成“毛”;“暗”变成这样一个字,左边依旧是日字旁,右边变成“安”字;对现行汉字中的声旁略作改动,形成新的声旁,如对发an音的“庵、俺、埯、鹌”等形声字,这样统一改动:把它们声旁“奄”中间的“日”改成“口”,形成一个新的声旁,以区别于发“yan”音的“掩、淹、腌”的声旁“奄”。 将一些偏僻的表音性能很差的汉字利用反切方式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