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广高铁调查报告.doc_第1页
武广高铁调查报告.doc_第2页
武广高铁调查报告.doc_第3页
武广高铁调查报告.doc_第4页
武广高铁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武广高铁旅客市场调查 内容摘要:以长沙站和广州北站武广高铁旅客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填写问卷、现场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武广高铁旅客市场特征。调研组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总体有效问卷比例97%。问卷主要从旅客总体特征(所在行业、年收入、旅行频率);旅客消费偏好(旅行目的、购票时间、购票方式);旅客出行方案选择;旅客联运方式选择;旅客到站情况等方面进行设计,初步分析了武广高铁的旅客市场特征。关键词:武广高铁 旅客 市场调查 消费偏好一、高铁旅客总体特征1、旅客从事行业 如图1所示,武广高铁旅客主要由加工制造业、商业/贸易、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政府机关等行业的人员组成,其中加工制造业和商业贸易人员所占比例最高,占总人数比例约为35%,这与广州拥有大量的加工制造贸易企业密切相关。 比较而言,选择“其它”选项的旅客比率也较高,主要是“退休”、“个体”或“无业”人员。比较切实地反映了广州与武汉沿线上个体经商人员较多以及学生数量较大的情况。 2、旅客收入状况 如图2所示,旅客年收入主要集中在5万元以下和5-20万元两段上,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旅客占武广线高铁总调查旅客数的43.8%,5-20万元的占41.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8858元,从收入数据分析来看,大部分高铁旅客的收入处于中上等水平,这些中高收入者也是航空旅客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消费倾向将会在高铁和民航的竞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3、旅客出行率从图3可以看出,武广高铁旅客的出行频率主要集中在4次以下和4-12次,其中一年出行4-12次的旅客占总调查旅客的40%左右。2009年,我国铁路运送旅客运输量为152,451万人,人均乘坐火车出行次数约为1.15次,武广线旅客出行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武广客运市场的繁荣。二、高铁旅客消费行为特征1、旅客出行目的武广高铁旅客出行目的从图4数据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公商务出差、探亲访友和度假旅游为主。其中公商务出差所占比例最高,约占四成左右,其次是探亲访友,约占33%。武广线上学生客流量在旅客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不到1%,这一方面由于我们调查时间属非假期间,不是学生客流的高峰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高铁票价较高,学生群体一般难以承受高昂的票价所致。武广线上高端公商务人群是高铁和民航共同的客源,商务人群的市场份额,将是争夺的焦点。武广高铁旅客出行随团的比例不高,在所调查的旅客中,只有14%。的旅客采用随团方式,其中随团旅客中有一半出行目的是度假旅游。 2、旅客购票时间 如图5所示,出发当天购票的旅客占57%,1-3天内购票的占32%,4天以上购票的占约10%,也就是说,旅客在出发前3天之内(含当天)购票者约占调查旅客九成。决大多数高铁旅客是即买即走,武广高铁开通后高频次的运行,极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相较于高铁,民航旅客在武广线运营后,三天内购票的高舱位旅客流失量较高,民航与高铁的对比反映出,高频率已经成为高铁竞争优势。 3、旅客购票方式 武广高铁旅客最偏好的购票方式是直接在车站购票,占总调查旅客的66%,其次是代理购票,占32%,而选择网上购票的比例只有1%。旅客的购票方式和购票时间特征密切相关,武广高铁充足的票源和半个小时一班的发车频率,保证了旅客能够即到即买即上车,因此不需要提前多天购票,也不需要在网站上购买转让票。部分旅客选择通过代理点买票,一方面可以省去排队购票和等车时间;另一方面提前购票的旅客可以不到车站,直接在附近代理点购票。总的来说,相对于传统铁路,高铁在旅客购票便捷性方面已有很大改善。但是,在电子购票方面,民航相较于高铁来说有它的优势。民航旅客通过航空公司网站或其他代理网站购票的比例远高于高铁,大约有10%左右,电子票务正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得占据着民航的购票市场。民航要发挥网络的比较优势,通过提高购票服务的便捷性,在方便旅客出行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三、旅客出行方案选择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共有187名被调查武广高铁旅客对航空和高铁两种出行方案做出了选择,其中有142名旅客表示,他们首选高铁,有41名旅客表示他们首选航空,另有4名旅客的回答在我们提供的可选答案外,他们同时选择了高铁和航空,并在问卷旁标注了“800公里以内选择高铁,800公里以外选择航空”。 1、旅客选择高铁原因分析 如图7所示,旅客选择高铁的原因,主要在于搭乘方便、总体旅行时间更短、购票方便、准时、安全和舒适。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旅客认为高铁搭乘比航空方便,有大约一半的乘客认为高铁比航空更准时,总体旅行时间更短。认为高铁票价比航空便宜的旅客比例只有17% 进一步,我们调查了旅客选择高铁的首要原因,有79位旅客提供了首要原因的回答。从结果来看,这些旅客选择高铁的首要原因主要是认为高铁比航空更安全、搭乘更便捷和总体旅行时间更短。 2、旅客选择航空原因分析 如图9,在41位乘坐高铁但首选出行方案还是航空的旅客中,有超过3/4的旅客选择航空的原因还是总体旅行时间更短,这可能主要和旅客出行地的距离大小有关。其次主要原因还有认为航空比高铁更加舒适。四、旅客对民航提高服务的要求 如图10所示,旅客希望民航加以改进的方面主要有降低票价、改善机场与市区间的交通、提高航空正点率和简化地面服务流程。从数据来看,旅客最希望的还是航空公司能够降低票价,其次是改善机场与市区间的交通,以减少总体旅行时间和交通费用。五、武广高铁旅客到站情况分析 武广高铁全长1068.6公里,全程设有15个车站,每天有两趟广州和武汉之间的直达列车,其余均为沿线停靠的经停列车。直达列车运行全程为3小时,而经停列车则需要约4小时。从时间上来看,与民航存在激烈竞争的是武广高铁间的直达列车。对执飞武广航线的航空公司来说,对该条航线旅客运输量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原本选择航空运输方式往返武汉与广州之间的旅客转而乘坐高铁,致使原有市场份额减少。为进一步分析武广高铁开通后对民航在武广航线上客运量的影响,我们分析了武广高铁旅客目的地选择的情况。从图11可以看出,乘坐武广高铁从广州到武汉的旅客比例不到20%,大部分旅客是在武广高铁的中途: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站下车,其中长沙站比例最高,占到30.6%。 六、旅客联运方式选择从发达国家民航与高铁开展合作的经验来看,采用空铁联运是主要方式之一。将高铁直接接入到机场,能改善航空的地面交通,减少总体旅行时间,将进一步改善航空地面的通达性,为航空旅客提供完整的运输产品(门到门的服务)。同时也能提高枢纽机场的集疏运能力,一方面利用快捷的地面交通将旅客快速地输送到周边的机场,以缓解区域枢纽空域资源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能将旅客快速地从各地集中到枢纽机场,提高大型枢纽机场的竞争力。从图12来看,武广高铁旅客有一半是直接从始发站乘坐高铁到达目的地,还有超过40%的旅客是采用高铁转公路的方式,到达目的地。选择飞机转高铁的有5.2%,高铁转飞机的旅客只有1.5%。七、主要结论对本次武广高速铁路旅客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研组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中高收入旅客将成为民航与高铁争夺的对象。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武广高铁旅客年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这部分中高收入者同时也是航空公司在旅客运输市场上争夺的重要对象。因此高铁和民航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将在这部分人群中将展开激烈的竞争。2、高铁凭借总体旅行时间短、更具便捷性和更准时成为旅客在中短途旅行中首选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有超过一半选择在当天购票,有67%选择在车站购票,高密度的发车频率和充足的座位数,使旅客随到随买,随买随走的出行方式成为可能。因此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旅客在出行方案的选择中首选高铁,其中有近一半的旅客在原因中都选择了高铁总体旅行时间短、搭乘便捷和准时。3、旅客希望民航在降低票价、改善地面交通和提高正点率方面进一步改进。有超过一半的旅客认为民航需要改善机场与市区之间的交通和降低票价,以缩短总体旅行时间和降低出行费用。中短途运输中,民航与高铁在时间性和经济性上已不相上下,谁能在这两方面获得突破,谁就能赢得市场。另有近40%的旅客希望民航能提高航班正点率,调查中显示旅客选择高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铁比民航更准时,让旅客更放心有计划出行。4、民航在武广航线上挑战与机遇并存。武广高铁的开通,确实分流了民航在武广航线上的部分客流,给民航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在调查中仍有四分之一乘坐高铁的旅客表示他们会首选民航。这部分人中有75.6%认为民航的总体旅行时间要少于高铁。而且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乘坐高铁从广州出发到武汉的旅客占总调查人数的不到20%,大部分旅客的目的地是在列车经停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