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版《航海气象》考试大纲.doc_第1页
2006版《航海气象》考试大纲.doc_第2页
2006版《航海气象》考试大纲.doc_第3页
2006版《航海气象》考试大纲.doc_第4页
2006版《航海气象》考试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考试大纲931: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船长/大副 932:无限航区3000总吨及以上船舶二/三副 933:近洋航区500总吨及以上船舶船长/大副934:沿海航区500总吨及以上船舶船长/大副 935:近洋航区500总吨及以上船舶二/三副 936:沿海航区500总吨及以上船舶二/三副考 试 大 纲适用对象9319329339349359361气象基础知识1.1 大气概况1.1.1 大气成分1.1.1.1 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1.1.1.2 大气杂质和大气污染的概念1.1.2 大气垂直结构1.1.2.1 大气的密度和垂直范围1.1.2.2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的特征1.2 气温1.2.1 气温温标、空气增热和冷却方式1.2.1.1 气温的定义和温标1.2.1.2 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1.2.1.3 空气增热和冷却的方式1.2.2 气温的日年变化1.2.2.1 气温日变化1.2.2.2 气温年变化1.2.3 气温的水平分布1.2.3.1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变化的影响1.2.3.2 冬、夏季海平面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1.3 气压1.3.1 气压概述1.3.1.1 气压的定义、单位及换算1.3.1.2 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1.3.1.3 单位气压高度差及船用压高公式1.3.1.4 气压梯度1.3.2 海平面气压场基本型式1.3.3 气压的日年变化1.3.3.1 气压的日变化规律1.3.3.2 气压的年变化规律1.3.4 气压系统随高度的变化1.3.5 等高面与等压面1.3.5.1等高面与等压线的概念1.3.5.2等压面与等高线的概念1.3.5.3 等压面与等高面的关系1.3.5.4 等压面的高度单位位势米1.4 大气湿度1.4.1 湿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1.4.1.1 湿度的定义1.4.1.2 湿度的表示方法1.4.2 湿度的日年变化1.4.2.1绝对湿度的日、年变化1.4.2.2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1.4.3 大气中水汽的凝结1.4.3.1 大气中水汽的分布1.4.3.2 大气中水汽增加的途径1.4.3.3大气中水汽饱和凝结的条件1.5 空气的水平运动1.5.1 风的定义,风向、风速、风力的定义及单位1.5.2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的概念1.5.3地转风1.5.3.1地转风的定义及形成1.5.3.2地转风公式的意义1.5.3.3风压定律1.5.3.4地转风速的计算方法1.5.4 梯度风1.5.4.1梯度风的定义及高低压中梯度风的平衡关系1.5.4.2梯度风公式的意义1.5.5 摩擦层中的风1.5.5.1 摩擦力对风的影响1.5.5.2 摩擦层中的风压定律1.5.5.3 地面实际风的确定1.6 大气环流1.6.1 大气环流1.6.1.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1.6.1.2单圈环流及三圈环流1.6.1.3 行星风带和气压带1.6.1.4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6.1.5 大气活动中心的概念1.6.1.6海平面平均气压场的冬、夏季特征1.6.1.7海平面平均风场的冬、夏季特征1.6.2 季风环流1.6.2.1 季风的概念、成因及分布1.6.2.2 东亚季风1.6.2.3 南亚季风1.6.2.4 其他地区季风1.6.3 局地环流1.6.3.1海陆风、山谷风1.6.3.2 峡管效应、岬角效应、海岸效应1.6.3.3地面实际风的分布1.7大气垂直运动和稳定度1.7.1大气垂直运动1.7.2 大气稳定度1.7.2.1大气垂直运动中气温的绝热变化1.7.2.2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及判据1.7.2.3大气稳定度与天气的关系1.7.3 大气逆温层1.7.3.1逆温层的概念和分类1.7.3.2逆温层对天气的影响1.8 云和降水1.8.1云1.8.1.1云的定义和形成条件1.8.1.2云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1.8.2 降水1.8.2.1降水的种类和性质1.8.2.2降水的强度和降水量1.9 雾与能见度1.9.1雾的形成与分类1.9.1.1雾的概念及对航海的影响1.9.1.2平流雾的定义、形成及特征1.9.1.3辐射雾的定义、形成及特征1.9.1.4锋面雾的定义、形成及特征1.9.1.5蒸汽雾的定义、形成及特征1.9.2 雾的分布1.9.2.1世界海洋雾的分布1.9.2.2中国近海雾的分布、特点和成因1.9.3 船舶测算海雾的方法1.9.3.1 船舶测算海雾的方法1.9.3.2 船舶利用天气形势判断雾1.9.4能见度1.9.4.1能见度的概念及分级1.9.4.2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1.10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要素观测1.10.1水文气象要素观测1.10.1.1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项目、时次和程序1.10.1.2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1.10.1.3气温和湿度的观测1.10.1.4气压的观测1.10.1.5风的观测1.10.1.6云的观测1.10.1.7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的观测1.10.1.8海浪的观测1.10.1.9表层海温的观测和采水样海洋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2.1海流2.1.1海流概述2.1.1.1海流的定义及分类2.1.1.2表层风海流成因及特征2.1.1.3冷暖海流的定义2.1.2世界海洋表层海流2.1.2.1全球风带与大洋海流系统2.1.2.2世界大洋海流分布概况2.1.2.3中国近海主要海流分布概况2.2海浪2.2.1波浪概述2.2.1.1波浪要素2.2.1.2波浪的分类2.2.2风浪、涌浪和近岸浪2.2.2.1风浪的成因及特征2.2.2.2涌浪的特征2.2.2.3近岸浪的特征2.2.2.4波流效应和水气温差对海浪的影响2.2.2.5波高的测算及有效波高的含义2.2.3世界大洋主要大风浪区及其成因2.2.4中国近海风浪分布特征2.2.5海啸和风暴潮2.2.5.1海啸的定义及特征2.2.5.2风暴潮的定义及特征2.3 海冰2.3.1海冰概述2.3.1.1海水的密度和盐度及其分布2.3.1.2海冰的概念2.3.1.3世界大洋的冰况2.3.1.4中国沿海的冰况2.3.2冰山2.3.2.1冰山的形成和分类2.3.2.2冰山和浮冰的漂移规律2.3.2.3船舶接近冰山活动区的征状2.3.3 船体积冰的条件及船体积冰的预防3. 各种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征3.1气团和锋3.1.1气团3.1.1.1气团的定义、形成、源地及变性3.1.1.2气团的地理分类及主要天气特征3.1.1.3冷、暖气团的定义及主要天气特征3.1.1.4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3.1.2锋3.1.2.1锋的概念、分类和锋的一般特征3.1.2.2各种锋面的典型天气特征3.1.2.3锋的移动规律3.2锋面气旋3.2.1气旋概述3.2.1.1气旋的定义及流场特征3.2.1.2气旋的范围和强度3.2.1.3气旋的分类3.2.1.4气旋的一般天气特征3.2.2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3.2.2.1锋面气旋的天气3.2.2.2船舶通过锋面气旋伴随的天气3.2.2.3锋面气旋中风浪的分布3.2.3锋面气旋形成及发展3.2.3.1锋面气旋的生命史3.2.3.2锋面气旋发展演变的温压场特征3.2.3.3成熟海洋锋面气旋的云型特征3.2.3.4锋面气旋的再生3.2.3.5爆发性温带气旋3.2.4锋面气旋的生成源地和移动规律3.2.4.1东亚气旋生成源地和移动规律3.2.4.2太平洋中部和东部锋面气旋移动规律3.2.4.3北大西洋锋面气旋移动规律3.2.5影响中国海域的锋面气旋3.2.5.1江淮气旋和东海气旋3.2.5.2黄河气旋和东北低压3.3 冷高压3.3.1反气旋概述3.2.1.1反气旋的定义及结构3.2.1.2反气旋的范围和强度3.2.1.3反气旋的分类3.2.1.4反气旋的一般天气特征3.3.2冷高压天气模式3.3.3东亚冷高压的形成源地和活动规律3.3.4寒潮3.3.4.1寒潮的概念和警报3.3.4.2寒潮活动的一般天气特征3.4副热带高压3.4.1副热带高压概述3.4.1.1副热带高压的定义、形成及天气特征3.4.1.2副热带高压的活动规律3.4.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3.4.2.1西太平洋高压的活动概况3.4.2.2表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指数3.4.2.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活动规律3.4.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天气模式3.4.4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中国东部沿海天气的影响3.5热带气旋3.5.1 热带气旋概述3.5.1.1热带气旋的定义3.5.1.2全球热带气旋的名称和强度等级标准3.5.1.3热带气旋警报3.5.2热带气旋的发生源地、季节及生命史3.5.2.1全球热带气旋发生的源地及季节3.5.2.2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源地3.5.2.3热带气旋的生命史3.5.3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天气海况特征3.5.3.1热带气旋的天气结构3.5.3.2热带气旋的天气海况特征3.5.4热带气旋的形成条件3.5.4.1热力条件3.5.4.2初始扰动3.5.4.3一定的地转偏向力3.5.4.4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3.5.4.5高层辐散流场3.5.5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3.5.5.1世界大洋热带气旋的典型移动路径3.5.5.2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移动路径3.5.5.3影响台风移动的因子3.5.5.4影响台风移动的天气系统3.5.6南海热带气旋3.5.6.1南海热带气旋的频率及活动概况3.5.6.2南海热带气旋的特点3.5.6.3南海热带气旋的路径3.5.7船舶测算台风和避离台风3.5.7.1台风来临前的征兆3.5.7.2台风中心方位判定法3.5.7.3台风部位的划分3.5.7.4船舶所处的台风部位及其判定法3.5.7.5船舶避离热带气旋的常用方法3.6中、小尺度天气系统3.6.1雷暴3.6.1.1雷暴的定义、形成和生命史3.6.1.2雷暴活动概况与基本天气特征3.6.2飑线3.6.2.1飑线的定义、形成和生命史3.6.2.2飑线活动概况与基本天气特征3.6.2.3飑线与冷锋的区别3.6.3龙卷3.6.3.1龙卷的定义、形成和生命史3.6.3.2龙卷活动概况与基本天气特征3.7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热带云团3.7.1热带辐合带的定义、活动概况及其天气特征3.7.2东风波的定义、活动概况及其天气特征3.7.3热带云团的定义、结构及其天气特征4.天气图的基础知识4.1天气图概述4.1.1天气图定义、投影方式4.1.2天气图种类4.1.3天气图制作过程4.2地面天气图4.2.1地面天气图填图格式4.2.2地面天气图分析项目4.3高空天气图4.3.1高空天气图填图格式4.3.2高空天气图分析项目5.船舶气象信息的获取和应用5.1船舶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5.1.1船舶气象信息的来源5.1.2国际气象服务机构5.2船舶应用气象信息5.2.1传真天气图识读与分析5.2.1.1地面分析图5.2.1.2地面预报图5.2.1.3热带气旋警报图5.2.1.4卫星云图5.2.1.5 高空图5.2.2传真海况图5.2.2.1波浪分析图5.2.2.2波浪预报图5.2.2.3海流图5.2.2.4海温图5.2.2.5海冰图5.2.3 NAVTEX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