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特征.doc_第1页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特征.doc_第2页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特征.doc_第3页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特征.doc_第4页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环境描写的特征一、红楼梦环境描写方面的美学特征与某些大量、细致、集中地刻划,自然环境的西洋小说不同,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描写份量不大,比较分散,但十分简洁。在服务主题的方式上,也与某些西洋小说不同。它所描写的荣、宁二府(缩小一点讲是大观园)几乎是作品涉及的自然环境的全部。在那里面,自然景色是那样优美,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却居住着一大群人面畜牲,妖魔魍魉,贾府里的东西“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柳湘莲语),此外都是肮脏的。这种鲜明的对比,必然会激发读者对美的事物的爱和对丑恶事物的憎恨。主题的力量便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中进一步加强了。这是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特征。假如把红楼梦比成一个歌剧,那末自然环境描写就象一支伴奏的歌曲,它紧扣着悲剧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变化,起伏发展着。可以用三个字“美、真、蕴”来概括红楼梦在环境描写方面的美学特征。(一)“美”看过红楼梦的人都会感到;作品能赋予读者诗一样的美感。这除了人物形象本身的魅力在起作用外,也与作者塑造诗画一样的环境相联系。整部红楼梦的自然环境构成一幅统一的优美画面,感染着读者。作者象提炼与表现典型人物一样来提炼与表现人物的自然环境,他按照中国读者传统的审美观点,精心选取自然界中具有特征美的、诗人墨客喜欢詠颂的景物,如翠竹、桃花、芭蕉、萝薛、垂柳、蔷薇、菊花,仙禽异鸟、明月、洲渚等等作为素材,而且通过巧妙的构思把那些群众熟悉的富有美感力量的景物,组成一个符合群众审美习惯的优美意境。第七十六回有一段写道:“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那壁里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月亮和笛声是最富感情色彩的,而桂花又是幽香十里,三者构成一个优美的境界,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作者是用最简炼的笔墨勾出自然景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特征性的事物美,通过人物的感受制造强烈的气氛来构成诗一样的意境。有时,作者还运用实写与诗赋结合的方法描写自然环境,强化它的美感力量。十七回描写道:“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簷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这些具体细腻的刻划,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千形百态的香草组成的优美环境。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方法在外国小说中是比较少见的。(二)“真”有人认为:由于红楼梦缺乏全面展开的自然环境的整体画幅,因此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事实是否这样呢?固然,我们在红楼梦里看不到欧也尼葛兰台那样大段详尽的环境刻划,但它给我们的印象仍然是逼真鲜明的,能使我们如亲身进入作品中的环境一样,跟随作者笔墨所到历览一遍。不同的是,红楼梦使我们身临的是诗情画意的境,它有更大的概括性,更需要读者借助于丰富的联想。红楼梦与某些通过作者的叙述介绍自然环境的小说不同,是从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宝玉和黛玉)的感受来写的。十七回的环境描写是宝玉游览到哪里就写到那里。秦可卿的房间、紫菱洲、芦雪庭,栊翠庵等的描写都是随着宝玉视力所到写出的。第三回从黛玉的所见把宁、荣二府的室内介绍一番。潇湘馆、凹晶馆等的描写也是从黛玉的眼中写出的。有些地方是从凤姐、刘姥姥、贾赦等人的角度来写的,但这是少数。从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描写自一然环境,就使人物与环境更密切地结合起来,“更能把读者引入作品的境界。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读者最亲切、最关心的,所以读者的注意力很容易跟着他们的转移而转移,随着他们的感受去感受,忘其作者的存在,把自己置身于作品的环境中。这种写法与某些外国小说有明显的差别。三“蕴”大观园的景物有许多表现出若隐若现的含蓄美。请看如下几段文字:“藤萝掩映,其中微露小径”,“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树杪之间”;“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潺,出于石洞”;“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以上诸例均见于第十七回)这一些景物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若隐若现,都能引起我们寻味的兴趣。那小径、飞楼甍槛、黄泥墙、溪流、折带朱栏都能唤起我们的想象。、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的艺术爱好。十七回作者借贾政之口说:“园中诸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这话可以作为旁证。这种描写是学习古典山水诗画的传统的结果。中国古代文人赋诗作画最讲究若隐若现的含蓄美,例如历来被文人推崇的“六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的诗句就是具有这种美的。我们通常也可以看到一些山水画,上面的碧瓦雕栏被绿树掩映,只露出一角,人们就说这画有画意。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在自然环境的描写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选材到表现方法都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欣赏习惯和艺术趣味、审美观点,继承了古典小说和诗画的传统手法,并有所刨造。特别是吸收了古典诗词的某些艺术经验,在精巧的艺术构思中发挥了新的作用。内容方面,不仅整部作品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悲剧意境,而且许多具体的描写都富有诗味,具有精深含蓄、引人联想的特点。形式方面,许多地方运用诗词的剪裁和提炼的手法来描写,语言有些是诗词改造过来的,有时则直接用诗词的形式歌詠自然景物。总之,作者是在刨造性地继承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的基础上上形成独特的风格的,值得我们今天借鉴。二、论红楼梦在环境描写方面景物描写的特征(一)将绘画技法渗透到景物描写当中又高于绘画精于绘事的曹雪芹,显然是将许多画技加以改造利用,运用到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之中的。脂砚斋对这种曹雪芹在景物描写方面的渗透技法而又不囿于绘画技法十分欣赏。一方面,不厌其烦地说红楼梦“行文如绘”、“比比如画”、“真真画出”、“全用画家笔意写法”、“纯用画家烘染法”,如此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借评“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一节,将明代仇十洲的画笔与曹雪芹的文笔加以对比,认为前者虽然“其心思笔墨已是无双”,但较之后者“则觉画工太板”。的确,曹雪芹不愧为文坛泰斗,他在小说这个时间艺术中,巧妙地揉进了绘画这个空间艺术的笔意,使红楼梦的景物描写,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许多场合的写景,乍一看起来是一幅静物素描,转眼之间又觉流动欲舞,恰如电影镜头中的由定格转入动格,连组接的痕迹也难于觉察。(二)将人物描写融入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鲜明的特征倘使这些纯粹的景色描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在许多有人物活动于其中的景色描写中,就看得更加清楚了。这里不用举更多的例子,单是宝钗捕蝶就足以勾起人们对此的思考。在饯花日这天,众姊妹都齐集园中饯花,独黛玉园与宝玉刚闹过别扭,深锁闺中,于是宝钗便去叫她。后来看见宝玉也向潇湘馆走去,为了避嫌,宝钗便折身回来,“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捕了来玩要,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捕;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姣喘细细。”这里无论写人写景,都系白描,而且达到了“空谷传声,一击两鸣”(脂砚斋评语)的艺术效果。从写景来看,人物活动完全溶入了蝴蝶翩翩飞舞的景色,使画面显得特别生动活泼而又妙趣横生。从写人来看,翩翩飞舞的蝴蝶,撩起了这位少女心灵深处还没有完全被封建礼教扼杀的真率感情,使艺术形象显得特别丰富饱满而又含蓄隽永。这样的描写在红楼梦中俯拾即是,(三)情节真实与诗意的融合来描写景物的特征红楼梦的景物描写之所以那么迷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细节真实与诗意的融合。曹雪芹那枝彩笔,从来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外形的刻划,总是要以彤写神,形神兼备,不仅要使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且要使你浮想联翩、体味无穷。这是再现与表现的结合,是简练与含蓄的统一,是萧疏淡泊与气韵生动的融汇,代表了自宋元以来美学的最高的理想、最大的追求和最佳的成就。通过诗词的点化,略貌写神,是使红楼梦景物描写真实而富有诗意的重要手段。这是曹雪芹对中国诗画配艺术传统的自觉运用。在第十七回,贾政游园之前就曾说:“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但题咏却必须是“怡情脱性的文章”,否则,“纵拟了出来,不免迂腐古板,反不能使花柳园亭生色,似不妥协,反没意思。”宝玉对乃父的意见又作了补充,认为或“述古”,或“编新”,都要符合景物的实际,不然便失去了“蕴借含蓄”,显得“粗陋不雅”。红楼梦用诗词点化景物,就依据的是这些原则。有时“述古”,有时“编新”,把读者从景物的实,引向了诗词的虚,又用诗词的虚,补充景物的实,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二十三回作者对沁芳桥的春景是这样写的:“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风吹桃花落,这是谁都见过的普通春景,真实之极,也平淡朴素之极。但作者却用“落红成阵”句予以点化,这就使人自然联想到西厢记听琴里的混江龙曲:“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春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春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这一点化,象接通了电源一样,立时使贾宝玉的心境、沁芳桥的物境与西厢记的曲境产生了感应,本来萧疏淡泊的景色,一下子变得含蓄隽永了。 (四)透视法去借景鉴人红楼梦不仅运用人物透视法去借人观景,而且经常用景物透视法去借景鉴人。这种景物透视,有时是人物透视的折射,通过此一人物所观察到的景物,去反映彼一人物的性格。而且几乎所有主人公居室的景物描写,都与这种方法有关。例如第四十回众人眼中的蘅芜院景物:“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贾母觉得姑娘房子这柠素净是个忌讳,建议添上石头盆景、纱照屏和墨烟冻石鼎,也只是淡中求艳而已。这淡、艳、冷的景物,不正是主人公性格的写照么这种景物透视,有时又是人物透视的反射,即此人观察到的景物,反映此人的性格。 红楼梦的景物描写,在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这是小说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对作家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也是曹雪芹对小说艺术的重大贡献。它将最物展现在人物的眼底,经过人物性格的过滤,这就大大消减了主体与客体之问的距离,给情与景的相互沟通架设了最佳导线。只要故事情节稍事逗引,景中情与情中景便纷至沓来。景中情是以景为主,以情为宾的,交融的惯常轨迹则是景为情媒,情因景迁。慧紫鹃情辞试莽玉,致使宝玉急火攻心,大发痴狂,后来大病初愈,于清明这日拄杖闲游,只见众婆子各司各业,“也有修竹的,也有?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又有驾娘们行着船夹泥的,种藕的。”这是一副春耕图,众女儿们正在观景取乐,见宝玉来了,湘云却道:“快把这船打出去!他们是接林妹妹的!”这儿的此景本无此情,是靠了情节的补充才情趣盎然的。三、论红楼梦环境描写方面建筑描写的特征红楼梦在建筑艺术描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通过大观园的描写可以看到作者在建筑艺术方面有着深深地造诣,而且似乎作者本人就是一个建筑艺术大师,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观古今作品有几人能够做到,曹雪芹在这方面的特征描写使独一无二的大家(一)园林建筑描写是一幅工程建筑图在空间处理方面,园子采取层层推进,曲折弯转,山、石、桥、溪、亭、台、楼、廊穿插起伏,忽明忽暗,忽进忽退,使视觉、听觉、生理、心理都随其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感受。色彩运用清淡、雅致。青溪玉栏,笼葱花木,白粉,青石在天水辉映下,恰似一处人间佳境。这较之我们今日许多建筑、环境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杂乱、无序,物景对峙现象是一个极好的教材。请看第十七回另一段:一面说,一面走,忽见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处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房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一望无际。这里描述了许多自然景致,但绝非只谈花草、树、石,重要的是论就环境构成的关系。精美的园林,把泥墙、稻茎、杏花的山村野趣穿插其间。茅屋、青篱、土井、辘轳、佳蔬菜花,似有村姑、布衣乡民穿行之处。然都为锦衣绣袍的官宦子弟及小姐丫头所游戏观赏之地。精与粗、华丽与简朴融为一体,这是环境设计的精华之处,也为我们今天许多规划、建筑、装饰设计师提供了典范之本。曹雪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田园风光。(二)室内装饰体现出屋子主人的品味曹雪芹在室内装饰方面也有精湛的设计,请看第十七回如下的描述。 说着,引人进入房内。只见其中收拾与别处不同,竞分不出间隔来。原来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或万福万寿,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的。一木鬲或贮书,或设鼎,或安置笔砚,或供设瓶花,或安放盆景;其木鬲式样,或园,或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壁,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竞系小窗!倏尔彩绫轻覆,竞系幽户。且满墙皆是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枢成的槽子,如琴、剑、悬瓶之类,俱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 这里的界面处理很有特色,木装修形式多样,但精髓之处并非形式,这里的核心是文化的内涵。文中所描述的诸如“岁寒三友”、“流云百蝠”等式样,是典型的中国装饰图案。这一场景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屋子的主人是一个很有文化修养的人。环境艺术的处理,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借鉴。 关于室内陈设的内容,大观园可说是一个万宝囊。第三十八回,藕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