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蟾皮的研究进展 摘要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皮,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皮提取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乙肝病毒等多种作用,其水溶性成分制剂华蟾素注射液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和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抗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蟾皮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蟾毒色胺类以及甾醇类等。本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蟾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 蟾皮(Corium bofonis),又称蛤蚆皮医方约说,癞蟆皮中药材手册,蟾蜍皮、蛤蟆皮中草药学,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等的干燥皮。于夏、秋季捕捉后剥下整皮,晒干而得。本品最早记载于本经逢原,自古至今沿用,其性味辛、凉、微毒,主入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胀的功效,主治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慢性气管炎等症1。近年来用于多种癌肿或配合化疗、放疗治癌,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轻副作用,改善血象2 1.特性及分布 蟾蜍属两栖动物,主要生活于池塘、沼泽、农田、宅旁、路边等有水草的地方,昼伏夜出,傍晚觅食,以昆虫、螨类、鲜嫩植物为食。春夏季间产卵。它有冬眠习性入冬后潜入泥穴或水底越冬。中华大蟾蜍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黑眶蟾蜍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蟾蛛科(Bufondae)有13属约300种,除蟾蛛属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少数分布于非洲、南美,我国产2属12种及亚种。蟾蛛属动物有250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近10种,主要分布的3种分别是:大蟾蛛华西亚种(BofobufoandrewsiSchmidt)、大蟾蛛中华亚种(Bufobufoga褪,rizan:Cantor)以及黑眶蟾蛛(Bufomelanostitusschneider)。蟾酥(VeneBufonis)一词源于本草衍义,属名贵中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明确规定本品为蟾赊科动物中华大蟾(Bufobufogargarizanscantor)或黑眶蟾蛛(Bufomelanostitu,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对于蟾蛛属动物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817年。20世纪60、7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蟾蛛属的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蟾酥和日本蟾蛛的化学成分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KaZutakeShimada等对黑眶蟾蛛、中华大蟾赊、绿色蟾蛛、热带蟾蛛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蟾酥具有强心、抗肿瘤、局麻、镇痛、抗炎等作用 。 蟾蜍的生活习性,喜陷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陷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3。繁殖技术,蟾蜍种源可从野外捕获,也可以捞取卵块或蜊蚪进行饲养。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为蟾蜍的产卵季节。在气温升至6-8时,蟾蜍即开始雌雄抱对,人工养殖时雌雄比例比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温度在16时便可产卵。每次产卵量大约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双行排列在管状胶质带内,卵带可长达几米,缠绕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时水温应控制在10-30之间,以为宜。并随时注意调节水温。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气,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个方向游动。饲养管理,建立蟾蜍饲养场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沟或田埂作为饲养池。场地四周应筑围墙,墙内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栖息及活动。池中有水草生长,稀必适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养。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质、猪牛粪、糠麸、蔬菜、嫩草、鱼类及畜禽类、生熟废弃物等。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即以活饵为食。可以培养蚯蚓、蝇蛆等各种昆虫,也可以用诱虫灯诱引各种昆虫。供蟾蜍食用。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m深,注意及时排水,水温在16-28时为生长发育最适温度,随着蝌蚪的生长变大,要注意及时分池,一般经过2个月后开始变态幼蛙。幼蛙饲养要注意密度不宜过大,每1m2放养30-50只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敌侵害。在阳光强烈时,可以喷洒水以防皮肤干燥。在秋末即要为蟾蜍准备好越冬场所,可以在饲养池的角落处堆放干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温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应比冰冻层大1倍为宜。2.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平板状,厚约0.5mm,头部略呈钝三角形。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外表面粗糙,背部灰褐色,布有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色较深;腹部黄白色,疣点较细小。头部较平滑,耳后腺明显,呈长卵圆形,八字状排列。内表面灰白色,与疣点相对应处有同产大小黟 以浅凹点。较完整者四肢展平后,前肢趾间无蹼;后肢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质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麻42.1中华大蟾蜍 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5 2.2 黑眶蟾蜍 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52.3 皮肤组织观察雌雄中华蟾蜍的皮肤结构无差异,均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背侧和腹侧皮肤的形态却存在较大差异。皮下有大的淋巴间隙,易与其下的组织剥离6。表皮为复层上皮含多层细胞,从外向内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 角质层由角化的扁平细胞组成,少许角化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角化均匀,相邻细胞间未见间桥。三色泫染成橘黄色,HE呈黄褐色,并与颗粒层细胞区分明显。腹侧皮肤的角质层比背侧薄,如头腹侧厚2 46.0um,头部侧厚4.87.2um。背部的疣粒突起和头部骨棱处,其表皮角质化尤其明显。 颗粒层有12层细胞,在腹侧此层细胞大部分呈颗粒状;背侧此层细胞圆形和椭圆形,具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特征。随着向外推移,角化形成角质层。 棘细胞层有23层细胞。腹侧此层细胞呈多边形直径11.519.1um;核大,直径5.18.9um,核质比0 360 67。随着向外推移,细胞由人的多边形逐渐变小,形成颗粒层。背侧此层细胞呈梭形,互相嵌台呈覆瓦状。 生发层位于表皮最内层,有1层细胞,其基膜明显,三色法呈浅兰色,腹侧此层细胞呈立方柱形,排列紧密整齐,其长径96192um,短径6.412.8um;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径7212.0um,短径3.67.2um,核质比0.50.8。背侧此层细胞呈圆形,核大。生发层细胞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向外层推移,逐渐分化成各层细胞。真皮从外向内分为疏松层、筛层和致密层,背侧皮肤的真皮比腹侧厚。 疏松层 基质呈匀质胶状,紧贴于表皮之下,有大量粘液腺、纤维、血管、神经末梢等分布。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错排列,三色法染成兰色,H.E呈浅红色。胶原纤维疏松状散布,互相交织,粗细不匀;弹性纤维较细,分支交织,断端呈卷曲状。纤维间主要有成纤维细胞三色法染成红色,H.E呈兰色,其少许细胞的细胞膜形成星状突起核较大,呈椭圆形,核仁明显。在真皮浅层、疏松层形成乳突状结构。突人表皮生发层。背侧疏松层中的成纤维细胞较腹侧的密集。毛细血管较多分布于疏松层的腺体周围,三色法使其管腔呈橘黄色,腔内血细胞呈红色,与周围的兰色纤维区分明显。 筛层很薄,仅在头背部分布明显,其他部位未见。致密层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排列紧密,胶原纤维粗细不匀,粗的排列紧密,呈平行波浪、状,和细的胶原纤维垂直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状结构,有人称之为“编织物”,多见于背侧皮肤。皮下层位于真皮之下,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淋巴间隙及血管构成。此层与真皮交界处有发达的淋巴问隙,使皮肤易与其下的组织分离。头背部的表皮最厚,前肢腹部的最薄;头背部的真皮最厚,头腹部的最薄。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泌部由多个泡状的上皮细胞组成,下沉于真皮疏松层内;导管由扁平上皮组成,与表皮的细胞相连,属单管泡状腺。据分泌物性质,分为粘液腺和毒腺,前者较少,后者较多、二者在浅层相间分布。 分泌部由多个细胞组成,内腔中空,细胞圆形,紧密相连,核位于基底部,由导管开口于体表。 属浆液腺,内腔满布颗粒状分泌物,也称颗粒腺。毒腺主要分布在背侧的躯干部和后肢(背腹侧的毒腺之比较见表2),形成许多疣粒,使中华蟾蜍体表显粗糙。耳后腺是最大的毒腺,分泌方式主要是顶浆分泌兼部分全浆分泌。据毒腺内部细胞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特点,将其发育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后期。早期毒腺分泌细胞结构完整,界限清楚,周围分布疏松结缔组织;分泌细胞的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分泌物聚集在管腔中央。中期毒腺分泌细胞的界限逐渐模糊,细胞膜开始消失,有少部分细胞核脱离并散布在管腔壁周围;毒液充满于管腔。后期毒腺分泌细胞的大部分核脱离并紧贴于周围结缔组织;有些核游离到分泌物中;毒腺周围毛细血管丰富。 色素层位于表皮之下,主要由黑色毒细胞组成其不规则形成很多粗的分支,背侧色素层比腹侧的发达,更密集,彼此交织成块状。3.成分分析 蟾皮的化学成分复杂,至今研究人员已从中分离出强心甾体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和甾醇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依其理化性质可大致分为脂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以及无机成分3.1.脂溶性化学成分 代丽萍等从中华大蟾蜍皮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胆甾醇(cholesteml),棕榈酸胆甾烯酯(palmitatic acid cholesteryl ester),蟾毒它灵(bufotalin),沙蟾毒精(arenobufagin),嚏根草配基(heIlebrigenin),嚏根草配基3辛二酸半(hellebrigenin3hemisuberate)6。 张英等分别从日本产的台湾蟾蜍 (Bufo vulgaris formosus Boulenger)、绿蟾(Bviridis Laur)、台湾产的曼谷蟾蜍(Bbankorensis Borbour)以及国产中华大蟾蜍(B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皮中分离出以琥珀酰、己二酰和庚二酰代替辛二酰的精氨酸酯类化合物及硫酸酯类化合物,而且又从北美产的蟾蜍(Bamericanus)和台湾产的黑眶蟾蜍(B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皮中分离出L一组氨酸、L一1-甲基组氨酸、L一3-甲基组氨酸代替精氨酸部分的蟾蜍毒素类化合物7。 研究进一步发现蟾皮和蟾酥中的二烯内酯类成分大多数相同,但蟾酥中的种类少而含量更集中。其中吲哚生物碱类有4个主要成分相同,分别为脱氢蟾蜍色胺、一谷甾醇、胆甾醇、胆甾醇棕榈酸酯。另一吲哚生物碱脱氢蟾蜍色胺,在蟾皮中的相对含量较高,而蟾酥中很低,蟾酥中甾醇类主要为一谷甾醇,而蟾皮中主要为胆甾醇和胆甾醇棕榈酸酯7。3.2 水溶性成分 蟾皮药材中的水溶性成分主要分为:吲哚类生物碱(蟾蜍噻咛)、蟾蜍环酰胺类、肽类、嘧啶类以及腺苷类成分。杨立宏等8首次在蟾皮中提取分离出蟾蜍噻咛。代丽萍等9对蟾皮中的水溶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蟾蜍环酰胺B(bufogargarizanine B)、蟾蜍环酰胺C(bufogargarizanine C)、蟾蜍噻咛(bufothionine)、去氢蟾蜍色氨氢溴酸(dehydrobufotenine hydrobromid)、辛二酸(suberic acid)和丁二酸(succinic acid),其中蟾蜍环酰胺B和蟾蜍环酰胺C为新化合物;曹徐涛等23对中华大蟾蜍皮中的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得到了蟾蜍环酰胺D(bufogargarizanine D)、脱氢蟾蜍噻咛(dehydrobufothionine)、环(脯氨酸-甘氨酸)二肽(cyclo(Pro-Gly)dipeptide)、环(丙氨酸-丙氨酸)二肽(cyclo(Ala-Ala)dipeptide)、尿嘧啶(uracil)、胸腺嘧啶(thymine)、腺苷(gland glucoside)7个化合物,其中蟾蜍环酰胺D为新化合物,环(脯氨酸-甘氨酸)二肽、环(丙氨酸-丙氨酸)二肽、尿嘧啶、胸腺嘧啶、腺苷为首次从中华大蟾蜍皮中分离得到。有胆甾醇(eholesterol)、7a-羟基胆甾醇(7a-Hydroxycholesterol)、羟基胆甾醇(7P-Hydroxyeholesterol)、刀一谷昌醇叨一Sitosterol)、麦角甾醇(Ergosterol)及菜油幽醇(Campesterol)等。中华大蟾蛛皮中含有胆幽醇(Cholesterol)、-谷幽醇-Sitosterol)、棕搁酸胆甾烯醇(eholesteryl1palmitate)。3.3 无机成分徐乃玉等10用原子发射光谱法对蟾皮药材中的无机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用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对几种人体必需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测得中华大蟾蜍皮粉中含有钙、镁、钠、锰、铁、锌、铜、磷、硅及银等元素,其中以钙为最多,其次为铁和镁。 4.提取方法蟾皮的主要提取方法有水煎煮法、超声法、回流提取法等7。4.1 煎煮法高波等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蟾皮中吲哚类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得到优化工艺为取一定量蟾皮,洗净,加10倍量的水浸泡1h,煎煮45min,过滤,再加入8倍量的水煎煮45 min,合并滤液,离心(3 500 rmin) 20 min,上清液于蒸发皿蒸干,置105烘3h,移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可得到吲哚类总生物碱含量较高的提取物。昝日增等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即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一紫外检测器检测,得到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2h,次,得到总毒基含量较高的提取物。4.2 超声提取法张国平等采用超声辅助提取蟾皮中蟾蜍噻咛活性成分,以单因素实验考察各因素对蟾蜍噻咛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1:15,乙醇浓度50,pH值是4,温度为50,超声时间60min,提取率为0.3718,比传统提取方法提高了1.33倍,同时提取时间由6h缩短为1h,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为超声提取应用于大生产提供了参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4.3 回流提取法刘冰等采用超声处理、加热回流及索氏回流3种提取方法比较仙蟾胶囊重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结果表明,以甲醇作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方法提取含量最高,并且较为稳定。赵大洲等人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蟾皮总提取物,并结合大孔树脂柱富集得到蟾皮总二烯内酯。即取干蟾皮剪碎,加10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两次,合并两次提取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加水适量,等体积石油醚萃取2次,水层上大孔树脂柱,分别以水、30乙醇、50乙醇、70乙醇和95乙醇洗脱,蟾皮总二烯内酯成分集中在70乙醇洗脱液中。4.4 其他徐兴军等将中国林蛙、中华蟾蜍用双毁髓法处死后,在冰浴条件下迅速剥皮,剪碎,研磨,每5g蟾蜍皮加40m1酸化乙醇(无水乙醇和盐酸的体积比为3:1),在4条件下浸提24h,过滤,收集滤液,同样方法再浸提2次,合并上述浸提液,浓缩冷冻干燥后分别采用Sephadex G一50(16 cm60 cm)层析分青等和Sephadex G一100(1.6 cm20 cm)、SephadexG一50(1.6 cm60 cm)连续层析分离纯化得到抗菌活性肽有效成分。张英等将干燥蟾皮用95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得乙醇提取物,再用水进行反溶,水溶性物质减压浓缩,进行减压硅胶柱色谱,分别以氯仿一甲醇一(9:1:0.5,8:2:0.5,8:3:0.5)、甲醇洗脱,再经sephadex LH一20、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纯化即得4一氨基一3一羟甲基一环辛酰胺骈四氢一仅一呋喃酮(蟾蜍环酰胺B),蟾蜍环酰胺c,蟾蜍噻咛,去氢蟾蜍色氨氢溴酸盐,辛二酸,丁二酸等有效成分。此方法利用了反复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手段分离纯化了蟾皮的水溶性化学成分,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溶剂萃取、大孔树脂分离、柱层析及HPLC分离联用方法取适量干燥蟾皮,剪碎,用工业乙醇若干冷浸4次(04),每次冷浸时间为1个月,合并浸出液,回收乙醇,得乙醇粘稠液,先用乙醚一水萃取4次,再用乙酸己酯一水萃取5次。上述残留水溶液在温度不高于50条件下减压除去有机溶剂,加蒸馏水稀释,流经Amberlite XAD一2大孔树脂,用蒸馏水、甲醇洗脱,再经硅胶柱层析,中低压液相层析(正相和反相),HPLc分离及sephadex LH一20纯化,得到化合物蟾蜍灵3一丁二酰精氨酸酯、华蟾毒精3一丁二酰精氨酸酯、脂蟾毒配基3一丁二酰精氨酸酯、蟾蜍噻咛、光色素吲。将上述方法改进,即萃取后通过大孔树脂洗脱,方法如下:中华大蟾蜍冷冻处死后,立即剥皮,剪碎。用工业乙醇浸提,回收乙醇后分别用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剩余水溶性部分减压除去有机溶剂,加水稀释,通过大孑L吸附树脂柱,用H:O和50、70、80、90甲醇洗脱,减压回收溶剂得棕色物,80甲醇洗脱部分经硅胶柱层析,以氯仿一甲醇梯度洗脱,回收溶剂后得黄白色粉末,用甲醇-水(10:7)解后经中低压液相色谱分离,检测波长295nm,每次进样2.0ml,流动相为甲醇-水(10:7),减压回收溶剂后用甲醇-水(10:7)60ml溶解后经制备型反相HPLC分离,检测波长254nm,每次进样0.45ml,流动相甲醇-水(10:7),流速2.0ml/min,按流出曲线分别收集,最后经过sephadex LH一20柱,以甲醇为流动相纯化,分别得到化合物蟾毒它灵3-丁二酰精氨酸酯和蟾毒灵-3-丁二酰精氨酸酯;华蟾毒精-3-丁二酰精氨酸酯和脂蟾毒配基3-丁二酰精氨酸酯。另有文献报道,取中华大蟾蜍皮用10倍量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溶液冷浸1周后提取,提取2次,合并2次提取液浓缩成浸膏,所得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水萃取。从石油醚萃取部位得到浸膏经硅胶柱分离,以石油醚一乙酸乙酯(体积比为100:11:1)系统梯度洗脱,所得到的流份再通过反复硅胶柱、0DS反相柱、制备液相等手段分离,从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化合物胆甾醇、棕榈酸胆甾烯酯、蟾毒它灵、沙蟾毒精、嚏根草配基、嚏根草配基一3一辛二酸半酯。综上所述,蟾皮的提取分离方法不同,得到的成分有所不同。水煎煮法虽然方法简便、设备要求低、成本低廉,但是提取效率低,提取成分为总提取物。硅胶层析法虽然提取纯度高但是对溶剂的选择复杂,对操作要求高不适合大量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大孔吸附树脂具有快速、高效、方便、灵敏、选择性好等优点,但有机残留物高,预处理难度大,使用寿命短,另外粒径分布广,分离效果也差。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新兴的提取方法,它无需高温,常压萃取,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易行,萃取工艺成本低,综合经济效益显著,但工艺还有待完善。有机溶剂萃取、大孔树脂分离、柱层析及HPLC分离联用方法在蟾皮的提取分离中可分离得到有效的单体成分,是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但是成本较高。此外,一些新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如:亚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 Fluids Extmction,SFE)等法还没有用于蟾皮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报道,很值得我们去研究。5.药代动力学5.1 单体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近年来,有关蟾皮药材中单体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集中于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多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如蟾毒灵、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蟾毒它灵等。张磊等通过舌下静脉注射的给药途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鼠体内的华蟾酥毒基血药浓度进行了检测,发现华蟾酥毒基在大鼠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的二室开放模型,同时对华蟾酥毒基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蟾酥毒基在大鼠组织中分布广泛,吸收和消除均较快,且能透过血脑屏障,其中各组织中华蟾酥毒基含量最高的为肝脏,其余依次为脾脏、脑组织、骨骼肌、睾丸、肾脏等。Yu等对蟾毒它灵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两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即单次静脉注射及恒速滴注,结果显示蟾毒它灵单次静注给药后在血液中的吸收消除速率较快即t1/2=28.6min、MRT=14.7min,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相对稳定,但两者在小鼠体内分布特征相似,在大脑及肺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表明蟾毒它灵可透过血脑屏障并且可选择性作用于肺,可能成为治疗肺癌的有效物质。Chen等22利用高效液相串联电喷雾离子化质谱(LC-ESI-MS/MS)的检测手段建立了在大鼠血浆样品中快速精确测定脂蟾毒配基及其代谢产物3-epi-脂蟾毒配基(3-epi-resibufogenin)的方法,文章首次报道了脂蟾毒配基单体的在大鼠体内的口服药代动力学研究,并鉴定出其代谢产物,表明代谢产物3-epi-脂蟾毒配基可能为脂蟾毒配基口服后在体内的活性形式。Zhang等87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华蟾酥毒基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从中检测出华蟾酥毒基的五种代谢产物,分别为去乙酰华蟾酥毒基、3-epi-去乙酰华蟾酥毒基(3-epi-deacetylcinobufagin)、3-keto-去乙酰华蟾酥毒基(3-keto-deacetylcinobufagin)、(deacetylcinobufagin)、(3-epi-cinobufagin)3-epi-华蟾酥毒基、3-keto-华蟾酥毒基(3-keto-cinobufagin)。5.2 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由于蟾皮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影响其代谢过程,导致多成分给药与单体成分给药相比较时其药代动力学以及组织分布规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通过蟾皮多成分给药探讨其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分布规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杨勇等利用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技术将蟾酥制备为新剂型,探讨新剂型与提取物之间的代谢分布差异,通过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血浆与组织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含量的检测,发现蟾酥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制剂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水溶性,还能显著延长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刘冬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兔血浆中的两种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蟾毒灵和脂蟾毒配基进行了血药浓度测定,经过模型拟合得到两种成分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为蟾皮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陈建新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对大鼠口服蟾酥提取物后血浆中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及其主要代谢物进行了分离鉴定,共筛选出24种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和20种可能的代谢物。此外,随着提取分离鉴定手段的发展和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者开始利用一些提取率和灵敏度高、鉴别能力强的新方法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多种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成分,如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 MS)、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电喷雾离子化质谱(LC-ESI-MS/MS)、固相萃取技术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SPE-HPLC)等使得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6.药理作用 对于蟾酥的药理作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本草汇言:“蟾酥,疗疮积,消朦胀,解疗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癖郁奎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疗痈肿之证,有攻毒之功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bufadienolides)是蟾皮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主要物质14 , 15。体内外大量试验表明,此类物质能够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与凋亡、调节细胞生长周期、抑制血管生成、逆转多药耐药性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途径作用于肿瘤,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16。6.1 抑制细胞增殖研究表明,干蟾皮提取物华蟾素在许多癌细胞系中均表现出显著地抑制生长与增殖的作用,如人肝癌HepG2细胞、肺腺癌A549细胞以及胃癌MGC-80-3细胞等17,同时能够降低小鼠Lewis肺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18。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如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以及远华蟾毒精等成分,能够作用于人类结肠癌细胞(colon26-L5),白血病细胞(K562,U937,ML1,HL-60),肝癌细胞(SMMC-7721,Bel-7402),前列腺癌细胞(LNCaP,DU145,PC3),子宫癌细胞(HHUA,HEC-1)和卵巢癌细胞(SK-OV-3,omc-3),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增殖19。其作用机制同时与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障碍以及细胞分化密切相关。华蟾素主要的两种生物活性成分为:1吲哚类生物碱(蟾毒色胺、蟾蜍色胺内盐,去羟基蟾毒色胺等);2甾类强心苷(蟾蜍灵、华蟾蜍素、蟾蜍他灵等)。已知华蟾素对多种人肿瘤细胞DNA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0,通过自动化图像分析技术对裸鼠人肝癌细胞经局部注射华蟾素治疗的肝癌细胞核DNA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经局部治疗的肝癌细胞核DNA含量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抑瘤生长率为57.9。而且华蟾素可通过对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抑制,对癌前病变细胞DNA复制及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21。干蟾皮的提取物中含有多种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现代研究表明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蟾毒灵能够通过下调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人肝癌细胞 HepG2 细胞阻滞于 G2/M期;同时有研究表明人白血病多药耐药 K562/VCR 细胞株对蟾毒灵无交叉耐药性。脂蟾毒配基对裸鼠的 Hela 宫颈癌移植瘤有明显的抑瘤作用,但也发现该化合物有明显的急性神经毒性。此外华蟾酥毒基还能保护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华蟾素及其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华蟾素为中华大蟾蜍皮的水溶性提取物,其注射液是以干蟾皮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水溶制剂。有学者研究在华蟾素对小鼠 H肝癌移植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华蟾素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移植性肝肿瘤的生长。此外华蟾素还能抑制子宫内膜癌 Ishikawa 细胞增殖,降低侵袭能力,诱导细胞凋亡并阻断细胞周期6.2 诱导细胞分化 研究发现,蟾毒灵可以将人骨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U937,ML1,HL60)有效地诱导分化为单核巨噬样细胞,此外,蟾毒灵可与其他具有诱导细胞分化能力的物质协同作用于白血病细胞,促进其分化,其机制可能与蟾毒灵对Na+,K+-ATP酶的抑制效应相关,Kurosawa等发现蟾毒灵对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的诱导分化作用机制也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与蛋白激酶C密切相关。上述研究表明,蟾毒灵无论单用或是与其它细胞分化诱导物合用,对人白血病细胞均具有显著地诱导分化作用22。6.3 诱导细胞凋亡 有研究表明,0.1-10g/mL的华蟾素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具有诱导凋亡作用,并存在着时间剂量依赖性,其表现为细胞核染色体出现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如核皱缩、核破碎等23。左小东等24通过对肝癌SMMC-7721细胞以及胃癌BGC-823细胞研究发现华蟾素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其能够减少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有关;张莉等25通过研究华蟾素诱导白血病U937细胞凋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得出华蟾素可能通过抑制bcl-2、Fas-L基因及活化Fas基因的途径来抑制U937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此外,通过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肝癌细胞HepG2和Bel-7402等的研究发现华蟾素诱导细胞凋亡是通过线粒体调节通路完成的,而此通路则包括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的增加以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的破坏、细胞色素C的释放及细胞凋亡蛋白酶的激活等26。综上所述,凋亡相关蛋白如Bax、Bcl-2、Fas、Fas-L,以及线粒体调节通路在华蟾素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蟾毒灵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包括Na+,K+-ATP酶活性的抑制进而激活凋亡通路;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的激活如MAPKK-1、JNK以及AP-1;原癌基因c-myc,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的降低;Tiam1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强,通过Rac-1-PAK-JNK信号通路诱导癌细胞凋亡;拓扑异构酶II表达水平的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的破坏、细胞色素C的释放、活性氧的产生以及细胞凋亡蛋白酶的激活等。近年来,有关华蟾酥毒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有研究发现华蟾酥毒基能够通过p53-和Fas-调节凋亡通路,有效作用于前列腺癌LNCaP、DU145和PC3细胞,促进其凋亡22。6.4 调节细胞生长周期 细胞周期是机体为保证细胞的正常分裂而发生的由多种调控蛋白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着眼于细胞生长周期进行癌症的治疗以及发现抗癌新药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左小东等24发现华蟾素能够将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阻滞在细胞周期S期;Takai等27通过对人子宫及卵巢癌细胞的研究发现蟾毒灵能将其生长阻滞在G0/G1期,其机制可能和细胞周期蛋白A,细胞周期蛋白D3的下调以及p21WAF1的上调有关。总之,蟾皮中的华蟾素以及蟾毒灵能够明显诱导癌细胞周期紊乱,导致癌细胞分裂中断,从而达到抗癌的目的,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还需进一步研究。6.5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血管的生成被认为是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因素,与肿瘤的生长、转移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寻找和开发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药物是肿瘤治疗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王南瑶等27通过研究华蟾素注射液对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后发现华蟾素能够下调血管生成相关因素的表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生长;同时,蟾毒灵能够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然而,有关其他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却鲜有报道。6.6 逆转多药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MDR)是指恶性肿瘤细胞接触一种抗癌药后,继而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癌药产生抵抗作用的特性。因此,多药耐药性对于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是极大的障碍。近年来,抗多药耐药性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MDR的形成机制可能与P-糖蛋白、多药耐药性相关蛋白-1(MRP1)、细胞凋亡、DNA异常修复以及组织微环境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蟾毒灵在一些癌细胞中能够有效逆转多药耐药性,有学者发现蟾毒灵与抗肿瘤药物柔毛霉素联合治疗人多药耐药性白血病细胞CEM/VLB100与CEM/E1000时,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21。6.7 调节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蟾蜍二烯羟酸内酯类化合物能够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刘祥胜等通过研究华蟾素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IL-2水平的影响发现华蟾素能够促进脾淋巴细胞分泌IL-2,从而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Cao等发现远华蟾毒精能够明显促进BALB/c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与腹腔巨噬细胞的活性,显著提高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同时在远华蟾毒精给药后,多种Th-1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和TNF-的水平显著提高,而Th-2细胞因子如IL-4却明显降低。华蟾素对CTX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有防治作用,能提高小鼠淋巴细胞比率,也可提高小鼠血清中IgG、IgM的含量;试验资料也表明华蟾素具有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危晓莉等30将华蟾素加入DCs培养液,培养第7天镜下观察发现,华蟾素组细胞比对照组相对多,细胞体积也相对大些,这说明华蟾素对DCs的生长发育有利;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水平显示,加入华蟾素后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升高,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增强,这些结果提示了华蟾素能上调DCs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提高DCs的成熟度,增强DCs的作用。由此推断,华蟾素增强DCs功能可能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方面。IL-12是DCs释放的迄今为止最有效的CTL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刺激因子,能刺激它们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特别是Thl细胞分泌的1一干扰素(IFN一1),而IFN一1反过来又可促进DCs功能的成熟和IL一12的分泌,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正反馈,最终对DCs诱导ThO向Thl分化起放大作用,在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Lohr等用磁珠分选出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DCs,将重组IL一12与之共孵育,结果与之共培养T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了2倍。实验中加入华蟾素培养的DCs上清中IL一12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所增高,说明华蟾素对DCs分泌IL一12有利,这也可能是华蟾素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的又一方面。6.8.其他 随着人们对蟾酥和蟾皮药理作用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由对蟾酥和蟾皮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转变为对单体化合物的研究。蟾赊灵是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蟾毒配基类化合物,有报道蟾蛛灵在低浓度时能诱导肿瘤细胞分化,高浓度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它是细胞拓扑异构酶11的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其诱导细胞分化、凋亡的机制与细胞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也有独特的信号转导途径,对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华蟾素(中华大蟾蛛皮的水溶性提取物)对麻醉犬正常心脏有类似于洋地黄类药物的负性变时作用和较弱的正性变力作用,体外具有抑制u937细胞株增殖的作用,该作用呈一定的时间一剂量相关性;且能诱导U937细胞株凋亡,其作用可能通过Bcl-2,c-AMP、Fas,FasL等途径;华蟾素在体外还能协同拓扑异构酶11抑制剂VP16,诱导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凋亡。华蟾素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H22腹水型肝癌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但能明显抑制其DNA和RNA的生物合成,且抑制作用随药物剂量的增大而增强;华蟾素注射液还具有抗炎作用、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7.临床应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蟾酥投入临床应用以来,蟾酥及其制剂在扁桃体切除术和甲状腺切除术前麻醉、治疗肺癌、肝癌、食管癌、责门癌、皮肤癌、癌性疼痛、肺结核、骨结核、附翠结核、结核性疹管、痈疽疗疮、抢救呼吸循环及衰竭、治疗化脓性感染、治疗神经性皮炎、治疗注射感染、治疗急性咽炎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华蟾素及其注射液在治疗原发性肝癌、乳腺癌、顽固性呢逆、肉芽肿性唇炎、在耳鼻喉科治疗颗粒性咽炎和肥厚性鼻炎以及声带息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病毒性肝炎等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华蟾素注射液为干蟾皮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在治疗多种癌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如肝癌、肺癌以及癌性疼痛等;同时在治疗白血病、慢性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7.1.消化道肿瘤 王四旺等32用复方蟾皮胶囊治疗食管癌、胃癌以及肠癌共258例,总缓解率达7.4%,放疗+复方蟾皮胶囊治疗晚期食管癌100例,总缓解率达72.0%,比单纯放疗组(34.4%)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79.07%,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率76.74%,对照组疼痛缓解率32.56%,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率为55.8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多西他塞注射液治疗晚期胃癌能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王为民等34通过选取病理证实或临床诊断符合受试标准的期胃癌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以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的初步疗效和毒性反应,结果显示2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受益反应为80.0%,对照组受益反应为52.17%(P0.05),有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腹泻、末梢神经毒性等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分析生存期2组无显著性差异、无病进展生存期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患者有可能获得较长的疾病稳定状态,减低化疗毒副反应。7.2 肝癌 周晓斌35选择确诊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口服益肝灵片、维生素C片、复合维生素B片,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华蟾素静脉滴注,结果显示华蟾素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治疗组12个月以上的生存率(41.1%)显著高于对照组(24.1%);治疗组的恶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华蟾素对抑制实体瘤的恶化有显著的疗效;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在治疗后明显改善,且华蟾素治疗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盛菊等36将6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使用华蟾素和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显示华蟾素组的总有效率93.3%,甘利欣组73.3%,控制肿瘤方面,华蟾素组的恶化率13.3%低于甘利欣组33.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3 肺癌 张伟等36将76例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及单纯化疗组,均采用多西他赛单药方案,联合治疗组加用华蟾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生活质量提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在稳定率及生活质量下降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表明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多西他赛单药化疗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化疗毒副反应,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王燕萍等38通过比较华蟾素合用紫杉醇、顺铂的治疗组以及仅用化疗药的对照组对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发现治疗组不论在疗效、缓解疼痛以及KPS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7.4 乳腺癌 董亮亮等39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从近期疗效、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比较、不良反应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评价,得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可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化疗依从性更好,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7.5 白血病 乐蓓蓓等40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了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时联合应用大剂量华蟾素的临床效果,发现华蟾素联合化疗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粒细胞的数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化疗组则差异显著,提示大剂量华蟾素有助于减轻恶性血液病化疗时骨髓的抑制,对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的恢复亦有一定帮助。 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利用美蓝氏试管法(测定癌细胞的酷酵解活度)与细胞呼吸器法(定量地测定癌细胞的呼吸强度),研究了蟾酥与蟾皮制剂对体外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观察到它们同时抑制酪酵解和呼吸过程。肿瘤细胞具有特殊高的酪酵解过程,同时又存在呼吸过程。这样,蟾酥的抗癌作用是否与能量代谢的抑制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左小东40等报道用华蟾素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血液病发现:加用大量华蟾素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及粒细胞的数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单纯化疗组则差异显著;加用华蟾素后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显著减少,并且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缩短。提示该药有助于减轻恶性血液病化疗时对骨髓的抑制,对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的恢复有一定的帮助;且能预防联合7.6 妇科恶性肿瘤 张军等41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卵巢癌22例、子宫内膜癌17例、宫颈癌19例)给予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分析其术前疗效、术后疗效以及通过短期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病情,评价抗癌效果,最终得出华蟾素注射液对妇科恶性肿瘤有一定疗效,可明显缩小瘤体,减轻手术、化疗不良反应,抑制复发及远处转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何际平42将60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化疗组,联合化疗组较单纯化疗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7.7 治疗皮肤癌 左小东等43曾报道用华蟾素治疗老年性皮肤原位癌10例,8例临床痊愈,皮疹消退,只有少许暗褐色沉着,其中1例愈后活检,组织学上已无不典型的上皮细胞增生及异常核分裂等,3例2年后随访无复发。7.8 治疗小儿厌食症 蟾皮为蟾蜍之皮,味辛性凉无毒。本品内服可消积杀虫,煎剂用量为4.59g,丸散用量为0.61.2g。由于其具消积之功,故消食健胃作用较好。目前,小儿饮食多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优雅与礼仪核心素养培养
- 外痔套扎术的护理
- 幼儿园清洁与消毒培训
- 超声肝脏结节鉴别诊断
- 回院疗养护理案例
- 性逆转综合症病例分析
- 舌头与人体健康关联研究
- 部长退休活动总结
- 管理学计划编制过程
- 间质性肺炎病理
- 学校食堂岗位职责及食品安全管理
- 党建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编
- 2025年中国石油套管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武汉市汉阳区社区干事岗位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高考物理答题技巧构建模板:机械能守恒定律(五大题型)(试卷+答案解析)
- 保险友邦电话销售培训课程
- DDI领导力-高绩效辅导课件
- 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试题题库测试卷(2022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 ISO 141552020医疗器械的人体受试者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