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及其客观基础(2011.8.22).doc_第1页
人生境界及其客观基础(2011.8.22).doc_第2页
人生境界及其客观基础(2011.8.22).doc_第3页
人生境界及其客观基础(2011.8.22).doc_第4页
人生境界及其客观基础(2011.8.2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境界及其客观基础 试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郭瑞科(郑州科技学院 郑州 450064)摘要:人生境界的形成取决于人的觉解与客观基础两个方面。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过于强调觉解,忽视了人生境界形成的客观基础,即人的需要、社会环境与社会实践,因而不能为提升人生境界指出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提升人生境界,除坚持觉解工夫之外,还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改变社会环境、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境界教育。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客观基础与西方哲学知识论传统迥异,中国哲学的旨趣在于人生论。作为中国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尽管理论取向不尽一致,但都普遍追求一种理想人格,提倡内在的道德修为,坚持人生境界的不断提升。因此,人生境界问题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占居重要地位,以至于有学者径直把中国传统哲学称为“境界形上学”或“境界哲学”。 1 不过,对“人生境界”的专门研究则始于20世纪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境界说。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过于强调人的觉解,忽视了人生境界形成的客观基础,因而无法正确揭示人生境界的变化规律,也不能为提升人生境界指出一条有效的实践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人生境界现象,相关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一、何为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书中讲到,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2 P298在他看来,人生境界就是对人生意义总的觉解,而这个定义其实包含了两个前提判断:一是人的觉解,二是人生意义。人的觉解。他认为,虽然人与动物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但只有人具备觉解能力,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有什么意义,能够自觉去做,而动物则不然。因此,他认为觉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形成人生境界的关键所在。他特别强调觉解的重要性,新原人书中第一章即被命名觉解,并提到“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3P472动物对于自己的行动无“解”无“觉”,自然不能形成自己的意义世界,也就无境界可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尽管都有觉解能力,但其觉解程度并不相同,其人生境界也就大不一样,冯先生说:“人对宇宙人生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3P496他还认为,如果除掉个体性差异,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可以被划为四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3 P497人生意义。作为能思维的动物,人总是在追寻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冯先生在新原人第一句就说:“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如其有之,其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他们即觉得人是不值得生底。”3 P464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然是没有答案的。尽管没有答案,并不意味着人不值得活着,因为人生即是目的,并不是手段,表面上看似无目的、无意义,但却有不同的意义。人活着,就要不停地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会有具体的目的、有觉解,人生意义自然就产生了。他认为,“意义发生于自觉与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了解越多,越有意义,了解越少,便没有多大的意义同样的,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4 P181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觉解。总之,在冯先生看来,人生境界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觉解:觉解产生意义,对意义的觉解形成境界,而觉解的程度又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那么,如何提高人的觉解程度呢?这就涉及到中国传统哲学一直在提倡的修养工夫,修养工夫不仅决定人们能否达到某一境界,并且决定境界的高低、升降与久暂。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境界说以后,曾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但在社会实践层面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其理论的严重不足。不过,冯先生关于“人生境界”概念的界定,对哲学“境界论”的形成与发展依然影响深远。二、人生境界的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生境界及觉解作为意识现象,必然有其客观基础,其形成变化亦受此客观基础制约。另外,人生意义的有无变化,也不完全取决于意识活动,实有其客观根源,即人的需要。因此,对于人生境界问题的探讨,不应在觉解、意义层面止步不前,更应该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即人生境界形成的客观基础:人的需要、生活环境、社会实践。 1、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形成人生意义的根本依据。艾温辛格认为“意义”一般有“认识上”、“价值上”两层含义,当我们在认识的层面上使用时,我们是在寻找某种解释,是要阐明某种事情或某个事件;当我们在价值的层面上使用时,往往和个人的情感和情绪有关,它揭示、表明我们的最高价值,体现我们所怀抱和追求的理想,这理想是我们行动的目标和生活的依据。5因此,人生的意义固然需要解释,需要觉解,但更需要创造与建构,集中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追求。在此意义上,人生的意义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愈大,其人生意义愈大。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两个部分,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的满足,个人价值既包括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又包括个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可见,人生的意义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需要满足的问题,人愈能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同时自身的需要愈能满足,其人生愈有意义。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生境界提升的客观基础。鉴于对人生意义的觉解形成人生境界,而人的需要又是形成人生意义的根本依据,据此推断:人的需要与人生境界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关于人的需要问题,历代哲学家多有论述,尤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为典型。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看来,较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6这说明,人的低层次需要不能满足,就很难有更高的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可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正是基于人的需要分析,把人生境界分为三个层次:以生存为基本生活目的的境界、以占有为基本生活目的的境界和以人本身的实现和全面发展为基本生活目的境界。另外,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这一方面指人的基本需要客观上必须加以满足,如人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指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在马斯洛看来,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6 2、生活环境 人生境界的形成,既与人的需要有关,又受影响于所在的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生境界作为意识现象,必然被打上存在的烙印。从整体上看,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其人生境界虽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其境界的差距则会比较明显。在理论上,人生境界有高低优劣之分,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境界往往缺乏自觉的批判,虽然不一定认为自己境界很高,但总认为其境界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是合理的。因此,即便有人在理论上对人生意义有较高的觉解,对高层次的人生境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但在实践层面上却会依然故我,甚至为人所不齿。 生活环境对于人生境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自然环境。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他看来,人与山水本来是一体的,山水的特性可以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仁者居于山林,依山而立,体悟其澹定、博大与丰富,可以锤炼仁爱之心;智者择水而居,望水而思,体悟其柔和、灵动与渊深,可以洗濯自己的理智。因此,历代高德贤者多涉于名山大川,格物致知,陶冶性情,提升自己的境界。(2)社会环境。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就会受社会环境影响。活生生的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存在,在生存的过程中必然与社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社会是人们改造的对象,另一方面人们又被社会所改造,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等微观环境,必然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产生巨大影响。另外,人类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整体上看,不同时代民众的人生境界明显相同,人们总是在前人境界的基础上继续攀登,因此历史传承对于人生境界的影响也不可小觑。(3)个人生活状况。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人,其生活状况并不相同,每个人想问题、办事情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个人生活状况对人生境界提升的影响最为直接,个人生活状况越是艰辛,其人生境界越难以提升,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肚子涨得饱饱的人很容易嘲笑饿着肚子的人们不要崇高的思想而是普通面包的实际主义。” 7 P318 3、社会实践 人生境界的形成,既是觉解的过程,又是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认识的形成都与实践活动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人生境界及觉解作为认识现象,也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并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不断变化。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觉解,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道德实践之外的其他社会实践,结果就不能挖掘出人生境界存在的客观基础,也无法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社会实践对于人生境界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社会实践是人生境界形成的源泉。人生境界的形成需要觉解,但觉解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必然有其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人们直接参与实践获得的,有些是从书本或别人处间接得来的,即他人的实践经验,但其最终来源都是实践。尽管学习他人的实践经验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非常重要,如古代禅师对于徒弟的影响,但直接参与实践却是必要的,如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深刻自己的人生体悟,才能易于觉解,佛语“泥多佛大”即是此意。(2)社会实践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动力所在。人生境界的提升不是纯粹的思维游戏,而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而进行的实践性活动。因此,人生境界的提升不仅是一种精神需要,更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儒家倡导仁义,是因为社会出现纷争,佛家启迪智慧,是因为人类有诸多痛苦。对个人而言,当下奉行或追求某种境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实践需要,商人追求金钱,官员追求权力,失意之人追求觉悟,莫不如此。随着旧问题的解决与实践能力的增强,人们的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继续提升人生境界又成了需要。因此,正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形成了人们境界不断提升的巨大动力。当然了,社会实践的曲折发展,也会导致人生境界的降低。(3)社会实践是检验人生境界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对于社会个体而言,首先面临的问题不是改造环境而是适应环境,而其人生境界对于其是否适应环境至关重要。因此,一种人生境界是否合理,不在于其层次有多高,而在于是否有利于生存,是否有利于人可持续发展。正如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人生境界也必须与人的实践能力相适应,并随着人的实践能力即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升。(4)社会实践是人生境界的最终目的。人生境界作为一种认识,不只是一种精神需要,其最终目是指导社会实践。一方面,当下的人生境界具有合理性,赋予现实人生以肯定意义,并指导人们当下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较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具有超越性,构建了未来的人生意义蓝图,对当下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反观与批判,引导人们以新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实现人生新的价值。因此,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对于指导人的社会实践,增强人的生存能力,开拓人生新天地,实现人生圆满具有重要意义。三、如何提升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提升,主要取决于觉解与客观基础两个方面。首先,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一个精神性活动,需要意识的能动参与,觉解恰是促使人生境界发生质变的关键环节,如果只是具备客观基础而无觉解或觉解不够,就无法实现境界的积极提升。其次,人生境界的提升又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需要一定的客观基础。一般说来,人生境界与当下的客观基础有三种关系:滞后,适应,超前。滞后的人生境界需要提升,否则就无法适应环境;适应的人生境界亦需要提升,否则无法形成对当下生存状态的否定与重构,无法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超前的人生境界则需要实现,即通过引导人们改造客观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人生境界所描绘的意义蓝图。不过,超前的人生境界必须坚持既超越客观基础又不脱离客观基础,“超越”是为了发挥其否定性与引导性,“不脱离”是为了与当下的客观基础“基本”相适应并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当超前的人生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以后,就会与当下的客观基础“完全”相适应,若不及时提升,就会滞后于当下的客观基础。因此,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也是其历经超前、适应、滞后等环节实现自我否定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就是让人生境界永远处在超前的阶段,充分发挥其牵引作用。而客观基础的发展相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滞后性,如果不改变客观基础,只是强调主观觉解,人生境界就会远远脱离客观基础,成为“伪境界”,既无法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更不能维持自身的可持续提升。鉴于以上分析,在当代社会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除坚持觉解工夫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满足人的需要。我国处于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谋生问题必将成为多数人的人生主要矛盾。因此,政府必须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只有充分满足人的需要,尤其是生存需要,人们才会有更高的追求与人生境界。(2)改变生活环境。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必须有务实的态度,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积极改善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每个人的生活状况,社会民众的人生境界才会有普遍的、大幅度提升。(3)强化社会实践。提高人生境界,不能靠空谈,而要靠实践。对社会而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整个社会实践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社会的境界才会持续提升。就个人而言,则需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强化自身实践能力,不断开拓新的生存空间。(4)开展境界教育。提升人生境界,需要内在的觉解,也需要外在的教育。境界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先知先觉者的引导作用,有效避免个人在境界提升过程中做“无用功”或走“弯路”,恰如黑格尔指出的:“精神是足以制裁心情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只有依赖精神自身的新生才能发生。精神之所以能达到这种从自然的无知状态和自然的迷失错误里解放出来而得到新生,是由于教育”。8 P47因而,在社会范围内开展境界教育是必要的。参考文献:1 李明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及其基本理论特质中国哲学精神管窥J中国哲学史,2006(4)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3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4 冯友兰哲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高德胜论生活的意义建构性J道德教育研究,2005(1)6 陈宇航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前沿,2007(1)7 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12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8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alm of Life and its Objective Basis-On the Theory of Realm of Life by Feng YoulanGuo Ruike(Zhengzhou Institute of Science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64)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lm of life depends on its objective basis and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