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doc_第1页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doc_第2页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doc_第3页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什么小鸟站在电线上不会触电高高的输电铁塔上醒目地写着:“高压危险!切勿靠近!”可是在那上万伏甚至几十万伏的高压裸导线上,却常常站着一只又一只的鸟儿,无视禁令,毫不在乎,也丝毫没有触电的征兆。这是为什么?难道鸟儿有什么“特异功能”吗?当我们行走在马路上时,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麻雀或乌鸦停落在几万伏的高压电线上,它们不仅不会触电,而且一个个显得悠闲自得。可是,你也知道,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高压线就会触电身亡!同样都是一根高压线,为什么小鸟站在上面却不会触电呢?我们都知道,电源分为正负两极。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同样输电线也分为火线与零线两根。在正负两极之间连接上导体,电流就会从导体上流过。人体是导体,人的身体较大,在碰到火线和零线时,把两根电线连在一起,形成短路,人体上就有大电流流过,这就是人触电身亡的原因。我们在做电学实验时如果用电压表测导线的上电压几乎为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导线的电阻基本为0,由欧姆定律可知导线电压很小几乎为0。由于小鸟身体较小,它只接触了一根电线,它的身体和所站在的那根电线是并联也可以认为导线把小鸟短路了,身体上没有电流通过,所以它们不会触电。下面通过具体计算来说明这个问题:原来,鸟儿的两只爪子是立在同一根导线上。输送22万伏高压的LGJ型钢芯铝绞线,其横截面积是95毫米2,容许通过电流为325安培。如果小鸟两爪间距离是5厘米,这段5厘米长的导线电阻只有16310-6欧姆,其两端电压UIR,不会超过5310-3伏特。这就是加在小鸟身上的电压。如果鸟儿身体的电阻是10000欧姆,那么通过鸟儿身体的电流仅053微安。电流很弱,因此鸟儿不会触电。但是,如果蛇爬到电线上就危险了,它的身体较长,当它爬到高压线上后会把火线与零线两根连接在一起造成触电死亡。钻进配电房的老鼠也常常会触电死亡。我们也知道,电业工人在高压线上的带电作业,就是如同小鸟站在一根电线上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能够安全操作。喜鹊和乌鸦等鸟类喜欢在电线杆子上垒窝,这也同样是十分危险的,这样很容易形成短路,造成灾害。但是,如果鸟儿站在导线上,企图用嘴去啄输电铁塔,那就要大祸临头了。因为导线与铁塔之间的电压很高,因此不等鸟儿接触铁塔,高压电弧就会把它烧焦,同时还会因短路造成停电事故。因此,人们常常在铁塔上加装障碍物,不让鸟儿啄到铁塔。电池发明史1780年,意大利波罗那大学解剖学教授伽伐尼(Luigi Galvani 1737年9月9日-1798年12月4日)做青蛙腿肌肉运动的解剖学研究,他在实验中发现,在起电机放电的同时,如果用金属手术刀触动蛙腿神经,蛙腿肌肉立刻收缩,为了找出这一现象的原因,在进一步的实验中意外地发现,若用两种金属分别接触蛙腿的筋腱和肌肉,当两种金属的另一端相碰时,蛙腿也会发生抽动。伽伐尼认为这是青蛙体内存在一种“神经电流体”引起的,这种可以使神经、肌肉活动,脑是分泌电液的重要器官。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伏达(Alessandro Vlota 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在1792年对伽伐尼的发现做了研究,他发现电流的产生并不需要动物组织,1793年他否认了动物电的存在,认为伽伐尼发现的电产生于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他认为蛙腿的抽动是一种对电流的灵敏的反应,这个电流是由于两种金属插在了由肌肉提供的溶液中,并构成回路而产生的。1799年伏达用铜片、浸盐水的纸片、锌片依次重叠起来,创制了最早的获得连续电流的伏达电堆。1800年他公布了在1795-1796年间发现的电池原理,1801年他为拿破仑一世演示了伏达电堆,拿破仑授予他金质奖章并封他为伯爵。1803年,德国化学家里特尔制造出一台蓄电池。1836年,英国化学家JF丹聂尔制造出了第一块古典原电池。伏打电堆的一个缺点是由于极化作用而使电流很快减小。他发现的电池是用多细孔的陶罐(开始用动物膜)把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电极铜棒和锌棒分开。它能比过去的电池提供更长时间的稳定电流。1859年,法国物理学家普朗特制造出了第一台可实用的铅酸蓄电池。他包括两块卷成螺旋形的铅皮,中间用橡皮隔开,浸没在10%的硫酸溶液中,然后送入电流,使其中一块铅皮镀上,另一块铅皮成为粗糙的多孔表面。这种电池比当时的任何电池都具有更高的电动势。但是由于加工成型过程复杂和冗长,很难批量生产,没有受到重视。1865年,法国化学家勒克朗谢制造出第一块干电池。他采用导电的氯化铵溶液、锌和石墨作电极,并用二氧化锰作去极剂。这种电池由于使用氯化铵溶液带来很多不便。1881年法国化学家CA福尔改革了普朗特的铅蓄电池。他回避了成型的工序,把直接涂布在铅板上,这样使铅蓄电池引起了商业界的兴趣,很快得到批量生产,在汽车、无线电设备、电化学实验过程中得到应用,成为了通常使用的重要电源。1888年,化学家卡斯尼尔改进了勒克朗谢的电池。他以潮湿的氯化铵代替其溶液,以锌皮兼代容器,一举二用,使用方便,得到了广泛应用。电不是发明的,电是物质的基础属性电不是人发明的.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电是像电子和质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之间的产生排斥和吸引力的一种属性。它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富兰克林做了多次实验,并首次提出了电流的概念,相传在1752年,他在一个风筝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探究废旧电池的危害和回收有人提出了希望提高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环保意识。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于是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讨论,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想到学生都有复读机,还有一些随身听、CD机等,电池是学生身边的必备用品,使用量较大,平常对废电池没特别在意,当作普通垃圾一扔了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有一定教育意义。废电池的危害和处理是个社会性问题,也是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切入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我们把这个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响。于是我们就决定从信息产业废弃物污染最重的废旧电池入手,共同完成我们的小课题。 发现问题废旧电池危害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一点讲就是靠腐蚀作用产生电能的,而其腐蚀物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当其被随意丢弃,混在一般生活垃圾中,堆放在自然界时,这些有毒物质便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经过雨水的冲刷渗透到土壤或地下水源中,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的食物链。这些有毒物质在人体内会长期积累难以排除,损害人的肌体,甚至致癌。有这样一组数据:一粒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公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个一号电池可以让一平方米土壤的庄稼绝收!若把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中一起填埋,久而久之,渗出的重金属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长期以来,我国在生产干电池时,要加入一种有毒的物质汞或汞的化合物。汞和汞的化合物都是有毒的,科学家发现,汞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此外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惊世界的公害病“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我国目前废旧电池处理现状。在国际上,废旧电池是按照危险废物来对待、处理的,而目前在我国,对于任何种类的废旧电池都没有按照危险废物来管理,而只是当作普通垃圾来对待。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污染范围,让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陷入恶劣的境地,而且不能使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危害有合理的认识,也不能使社会对废旧电池污染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另外,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置和处理,国家也没有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法规要求,也使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缺乏了应有的社会价值导向。废旧电池的利用与处理。废电池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随意丢弃电池,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浪费资源。因此,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利国利民,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人们找出解决废电池污染的途径。“天生我材必有用”,废旧电池中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又是较为稀缺的工业原料。据环保专家介绍,废旧电池中95%的物质均可以回收,尤其是重金属回收价值很高。在废旧电池中每回收1000克金属,就有82克的汞、88克的镉。可以说,回收处理废旧电池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也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因此,对于废电池的最佳处理办法是再生利用,提取其中的有用成分,将废物变为资源。 进行实验实验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和其他物质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我们开展了以下实验:我将用拆除过的废电池倒入花盆中,7个小时后,花的叶子开始变黄,第二天早上,花瓣谢了;到了下午,花的茎弯了下来;又过了一天,根已经开始腐烂。 分析与论证许多人都听说过,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这里的村民一个个神秘在死去,却一时查不出病因,原来罪魁祸首竟是汞化合物,上游的工业污染造成汞在鱼体内积累,当人们食用这种受汞污染的鱼后导致中毒。这是我们最早知道的重金属污染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接触到种种有害的物质。废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就体积和重量而言,废电池在生活垃圾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危害却非常大。废电池虽小,危害却很大。废电池被弃后,电池的外壳被慢慢地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迁移。也就是说,一旦水体或土壤被污染,水体或土壤不能进行自身的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而是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从而随时间的推移,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产生致畸或致病作用,最终导致生物体死亡。重金属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传递。鱼、虾吃了含有重金属的浮游生物后,重金属在鱼、虾体内积累,人再吃了这样的鱼、虾后,重金属就会在人体内积累,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严重影响。我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知道了废旧电池的危害,并在调查的过程中加强了我们几个人的交涉能力,体会到团结合作对于一个团体工作的重要性,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相信通过我们组员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大家对废旧电池危害方面的知识多多少少有了点了解,环保意识也会有所提高。如果有更充足的时间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结论为环保献计献策据有关部门反映,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目前看来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不大可能赢利,所以许多地方回收再利用也就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但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应加快废旧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处理步伐,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此我们也有几点小小建议:我们应该做到不乱扔废旧电池,如果在大街上见到被扔掉的废旧电池主动捡起,并放入电池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