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农业科技进步30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着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粮食单产比1978年增长86.6%,肉蛋奶总产是1978年的6.1倍,水产品总产量是1978年的31.4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9%,比1978年的27%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一、30年来我省农业科技主要成就 (一)农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我省在世界上首先将离子束注入技术引进农作物育种领域,先后育出一批水稻、小麦的新品种和甘薯、玉米新品系,同时在棉花、烟草诱变育种上也获得一批新品系。三系杂交稻协青早A的选育和应用,确立了安徽在全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中的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的两系杂交粳稻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IS的选育与应用研究,被公认为国内最好的光敏不育系之一。低芥酸油菜新品种“410”、皖油九号分别是我省第一个培育的低芥酸常规品种和杂交新组合。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皖系粗毛型长毛兔选育与生产推广更是安徽畜牧业的骄傲。丰原集团利用玉米粉发酵生产柠檬酸新工艺发明专利,让企业成为全球柠檬酸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王者,这项技术1995年问世后,当年就投入生产,使柠檬酸每吨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1500元,柠檬酸产品产量8年内增长了80倍左右。 近年来,农业科技更是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省农科院作物所和阜阳市农科所共同完成的“杂交夏大豆创制及其特性研究”,利用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选育质核 互作雄性不育系,实现“三系”配套,选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杂交夏大豆品种“杂优豆1号”。省农科院主持的甘蓝型油菜隐形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选育及制种方法,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辛硫磷微胶囊悬浮剂,攻克了农药控制释放技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控失化肥技术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农业科技成果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农作物重点推广了丰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两优6326、马场2号、皖麦38、皖麦50、农大108、皖薯3、6号、皖棉26、27号、滁油2号、皖油25、27号、皖花3号、皖椒1、4、8号、皖红1号、皖粉1、2、3、4号、皖茄1号等上百个新品种,使我省农作物良种率达95%以上;养殖业主要推广了霍寿黑猪、定远瘦肉猪、皖南花猪、约克夏、杜洛克、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夏洛来、江淮1号、皖南三黄鸡、皖西白鹅、巢湖麻鸭、皖系粗毛型长毛兔、斑点叉尾鮰、黄颡鱼、中华绒鳌蟹等,使我省畜牧、渔业良种普及率分别达89%、80%。二是着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技术普及率。种植业推广的主要技术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中低产田改造、免少耕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化学调控、农膜保护性栽培、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油菜育苗移栽等;养殖业方面主要是:疫病防控、胚胎移殖、氨化饲料、网箱养殖、无公害养殖等。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省每年推广的新技术近2亿亩次。三是技术集成与应用,提高了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主要开展了跨专业、多学科的技术集成与推广,如粮食高产攻关、吨粮田、丰收计划、玉米振兴计划、油菜创高产活动、畜牧富民工程、水产富民工程、渔业三进工程等。尤其是2005年来开展的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更是成效突出。小麦高产攻关主推优良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四项关键技术;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则加快主体技术集成与推广,重点是形成以增加穗数、推广现代栽培技术(旱育秧、抛秧、免耕)、推广统防统治、推广配方施肥和推广机械化作业为主的“一增四推”五项关键技术的优化配套,形成简化和物化集成技术。正是这些综合性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整合了各方力量和优势,充分发挥了“1+12”的效应。 (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了长足发展,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改革开发初期,我省努力抓好职业教育工作,全省发展了巢湖、六安、安庆等农业中专学校,使农业职业学校达到11所,专业也由一产发展到一、二、三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到2000年,累计培育农业中专人才2.6万人。1995年以后,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实施了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等培训工程,现已有1000多所各类职业学校、培训学校,以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企业等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科技宣传普及等活动,培养农业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全省每年培训农民1300多万人次。2002年始,全省开展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育工作,已培养农民创业带头人10万多人,其中县以上培育5万多名,有4万多人发展成为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人。农民创业带头人涵盖了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营销、科技服务、劳务中介等一、二、三产业,带动1200多万农民创业致富,年增加收入100多亿元。2004年实施的阳光工程转移培训,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已累计培训120多万人,转移非农领域就业110余万人。1999年以来,全省有92个县、3155个村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育专业农民12.62万人,培训专业农民129.98万人次,2007年全省96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人均收入3892.2元,比培训前提高481.12元,人均增长12.36,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55.9元。 二、30年来我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措施 (一)建创新平台,夯实农业科研基础。1978年,以国家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为指导,我省启动了农业领域多个重点项目建设,为以后的农业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适时制定了安徽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障。在硬件建设方面,合肥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国家茶树育种分中心、茶叶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棉花育种分中心、农业部优势农作物创新中心、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监督检测中心、安徽省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等陆续建立,加强了农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二)抓科技示范,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多形式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998年在全省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各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科技支撑、中介服务、农民受益”的园区建设原则,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设各类园区260多个,其中省级园区29个,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推广、示范”一体化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超级稻自2000年在我省开始推广,建立了由“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组成的技术服务培训体系,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近几年年推广面积占全省水稻总面积近四分之一,20052007年累计推广2235万亩,3年共增产稻谷110万吨,亩纯效益增加100元以上,累计增加效益22亿元。自2005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20个县承担实施了农业部水稻、小麦、生猪、河蟹、油菜项目,53个县(市、区)组织实施省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三)促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农科教结合是我省继“农业大包干”之后,在农村改革实践中的又一创造,曾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结合、社会参与”的有效运行机制,取得了育人、兴农、富民、强省的明显效益,也探索总结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2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国发199211号),在全国推行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在整合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优势资源,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8月,省农委倡议建立我省农科教协作联席会议制度,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安农大、合肥工业大学、省农垦集团为联席会议单位,利用各自优势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快了农科教结合步伐。 三、当前我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生产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科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二是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规模偏小、质量不高,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二)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二是农业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不多,结构不合理,档次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我省今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工作重点 (一)构建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联合攻关、提升能力、促进发展为总体思路,优先围绕我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组建专家团队,全面建设服务我省农业崛起的产业技术体系。一要组织团队建体系。结合国家启动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按照省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科研人员管理办法要求,围绕我省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建立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二要服务产业下任务。根据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技术需求,向各产业技术体系定向下达任务,解决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三要多方争取抓投入。积极利用国家给予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投入,努力争取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积极调整现有科教项目存量资金,使科教项目围绕体系建设服务。 (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职业学历教育,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要创新农业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提高办学质量。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中高等涉农职业院校、农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体,构建办学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加快职教基地建设,优化专业设置。依托各级农业科研单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一批实训基地。优化专业结构,推进精品、特色专业建设。二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拓宽阳光工程转移领域,引导就近就地转移。加大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转移。优先扶持创业用工培训,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开发一批新的培训基地。 (三)加强农科教协作,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三位一体”建设,形成农业科教系统的整体优势。一要强化纵向协作。以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为载体,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经办规程与管理办法
- 警卫专场证件管理办法
- 给排水安装管理办法
- 街道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告
- 中心岗位聘任管理办法
- it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 人防工程后续管理办法
- 磨削液使用管理办法
- 装修项目现场管理办法
- 开学第一课+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
- 浙教版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GB/T 4956-2003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
- (临床治疗)继发性甲旁亢课件
- UNIT 1 LESSON 1 LIFESTYLES课件第一课时
- 投标文件标书采购类
- 传媒公司解约合同模板
- 陆上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专篇
- 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动员会上的讲话
- 核技术应用发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