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doc_第1页
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doc_第2页
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doc_第3页
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doc_第4页
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及其教育背景考察樊洪业 科学史,既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历史,也是“生产”科学人才的历史。研究20世纪中国的科学史,必然要涉及现代科学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社会学家在研究科学界的分层结构时,把国家科学院院士列为精英层,1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的角度对中国科学精英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做一探讨。一 中国科学精英年龄分布曲线 根据20世纪中国科学走过的实际历程,将具有以下系列资格者列为中国科学精英:1.1935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2.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3.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4.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5.1957、1980、1991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6.1993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14项中有许多人是重复当选的,46项则为顺次相继增选。以上共计列入调查对象771名。以各人的出生年为横坐标,以各年出生的人数为纵坐标,绘出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曲线(见图1)。将各系列精英的人数、平均年龄和生年幅度列于表1。表1 各系列精英平均年龄变化趋势系 列人 数平均年龄生年幅度1935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304218831902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员324618791902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535018831911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72(147)*52188319191957年增选学部委员18(16)*51189119191980年增选学部委员28363190119391991年增选学部委员21062191519481993年增选学部委员596319141946 *见文末参考文献与注释2。自1993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此后将每隔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人数也将趋于稳定。由表1中1991年和1993年增选的平均年龄与生年幅度推测,1995年以后的增选结果,将不会对图1中A、B段产生影响,对C段也影响不大,而C段以后还会有较大变化。因此,本文只讨论A、B、C三段。 某一年出生的科学家入列于科学精英的人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入列人数能连续多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并与其前后的年龄段呈现出的阶段性差异,就很值得分析一下这种差异的历史内涵。为对各年龄段群体做宏观考虑,拟取各段中点的那一年作为该段的标志年份,把A年龄段表述为“1890年前后”,B年龄段表述为“1903年前后”,C年龄段表述为“1915年前后”。 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先进国家中对科学家的大量培养,主要依赖于大学系级组织和研究院的迅速发展与完善。3而科学精英的成功,一般都是早年就具有很高的起点,形成持续的累积优势。4这样,就有必要从科学教育着眼,来分析图1曲线上的各年龄段。因为人们一般都是20岁左右处于大学阶段,A年龄段人员接受专业教育的对应时期应在1910年前后。由此可以把1910年看作A段人员的大学教育标志年,同理,B和C段的大学教育标志年分别为1923年和1935年(见表2)。表2 各年龄段的大学教育标志年代号出生年龄段时间跨度(年)中点大学教育标志年A188318961418901910B189719091319031923C191019201119151935A年龄段(18831896)1.教育史考察 中国进入20世纪之前,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尽管洋务运动中设立了若干新型学校,也曾派少量人员出国留学,但从总体上说,科举制度并未变动。1902年,清政府决定移植日本的教育制度,在新旧制度骤然转轨之时,师资远不能适应教育本身以及“新政”建设的需要,只有把眼光向外。一方面是“请进来”,大批延聘外籍教习,教会学校也趁势兴起。另一方面,因为新学堂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大批求学者的需要,就必须“走出去”5,于是就出现了本世纪初年的留学大潮。清末的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06年之前,以赴日本留学为主,留学规模大,水平低,速成者居多,基本上是出国接受中等教育。1906年清政府学部通电各省停派赴日速成学生,又规定非具中学以上程度的学生,不得派赴出洋留学。6这个规定本身也意味着,中国的中等教育此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因此把以后派赴出国留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接受大学教育上。当时中国已建的三所大学堂,只有北洋大学堂有过少数的毕业生。7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还部分庚款议案,此款自1909年起用于选派赴美留学生,标志着中国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1902年以来的苦心经营,中国已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中学,再加上教会学校的兴办,数年之中培养了大量的中学生。赴美庚款留学,经过严格正规的考试选拔,赴美后能够进入高水准的大学,学习和生活经费有稳定保证。又因有大洋之隔,很少受国内政情变化的扰动,易于形成刻苦求学的风气。再加上政府规定派出人员“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8,诸多方面原因促使留学生将爱国热情归宿于对科学知识的追求,“科学救国”思潮之高涨也于此为烈。9在19091911年间连续三批派出留美学生之后,又于1911年建立了清华学堂,它实质上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因为招生和教学都很严格,派出连续稳定,与其他留学途径相比,清华学堂就成了青年学子走向科学殿堂的第一黄金通道。2.科学家集体传记考察A年龄段人员共38名列于表3(依生年为序)。表3 A段科学精英学历简况*姓 名 生年 省籍 经费 大学 研究生 专业 系列*王宠佑 1879 广东 官费 北洋 哥伦比亚 硕 地质 二李仪祉 1883 陕西 官费 德 丹泽工业 水利 一 钱崇澍 1883 浙江 清庚 伊利诺 芝加哥 博 植物 二 48 55 梁 希 1883 浙江 官费 日 东京帝大 林学 55赵承嘏 1885 浙江 ? 英 曼彻斯特 瑞 日内瓦 博 药化 一 55秉 志 1886 浙江 清庚 康奈尔 博 动物 一 二 48 55马文昭 1886 河北 ? 协和医学院 芝加哥 医学 55丁文江 1887 江苏 半官 英 格拉斯哥 地质 一丁 颖 1888 广东 官费 日 东京帝大 农学 55谢家声 1888 江西 ? 金陵 康奈尔 硕 农学 一翁文灏 1889 浙江 官费 比 鲁文 博 地质 一 二 48李四光 1889 湖北 官费 英 伯明翰 博 地质 一 二 48 55李书华 1889 河北 官费 法 图卢兹 巴黎 博 物理 一 二 48 刘仙洲 1890 河北 官费 香港 机械 55竺可桢 1890 浙江 清庚 伊利诺 哈佛 博 气象 一 二 48 55陈焕镛 1890 香港 哈佛 硕 植物 一 二 55侯德榜 1890 福建 清庚 麻省理工 哥伦比亚 博 化工 一 二 48 55姜立夫 1890 浙江 清庚 加州 哈佛 博 数学 一 二 48王竹泉 1891 河北 中基 威斯康星 硕 地质 55饶毓泰 1891 江西 官费 芝加哥 普林斯顿 博 物理 48 55唐 钺 1891 福建 ? 康奈尔 哈佛 博 心理 二周 仁 1892 江苏 清庚 康奈尔 硕 冶金 一 二 48 55戴芳澜 1893 湖北 清庚 康奈尔 真菌 二 48 55朱家骅 1893 浙江 官费 德 柏林 博 地质 一 二 48 陈建功 1893 浙江 官费 日 东京帝大 博 数学 55丁燮林 1893 江苏 ? 英 伯明翰 硕 物理 一 二吴 宪 1893 福建 清庚 麻省理工 哈佛 博 生化 一 48陈 桢 1894 江西 官费 金陵 康奈尔 博 动物 二 48 55凌鸿勋 1894 广东 官费 上海工专 赴美实习 铁路 一 二 48胡先骕 1894 江西 官费 加州 哈佛 博 植物 一 二 48李宗恩 1894 江苏 自费 英 格拉斯哥 医学 48庄长恭 1894 福建 自费 芝加哥 博 化学 一 二 48 55金善宝 1895 浙江 官费 东南 明尼苏达 农学 55张景钺 1895 江苏 清庚 芝加哥 芝加哥 博 植物 48 55孙云铸 1895 江苏 ? 北京 德 哈勒 博 地质 55茅以升 1896 江苏 清庚 唐山工专 卡内基理工 博 桥梁 二 48 55汪敬熙 1896 山东 奖学 北京 霍甫金斯 博 心理 一 二 48胡经甫 1896 上海 清庚 东吴 康奈尔 博 昆虫 一 55 *清庚:清华庚款。 中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补助金。 *参见表1,下表同。 对以上人员做学历调查表明:(1)年龄偏大者的少年时代处于科举制的末路。李仪祉、钱崇澍、梁希、赵承嘏、翁文灏等人中过举人或秀才,丁文江、丁颖、吴宪等亦曾应试。(2)大学学业一般都是经留学教育完成的。(3)在国内大学毕业者有4人,其中又有3人属教会学校。(4)有21人获博士学位,8人获硕士学位,皆系在国外留学获得。B年龄段(18971909)1.教育史考察 做一粗略推算,1910年前后出国的留学生,约于1915年以后陆续回国。他们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熟悉西方科学、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以教育为先导,1917年蔡元培着手整顿北京大学,迎来了影响及于全国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又反馈于教育,1922年11月由政府出台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时称“壬戍学制”,也就是至今仍在实行的“六三三制”10。关于高等教育方面,取消了大学预科,使大学集中致力于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大学采用选科制,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尤其对大学和专业学校建制加以规范化,加强了大学的建设,使大批前期留学的归国人才得以施展。据统计,在改革案颁布之后的1923年,全国大学已达到35所,专门学校达到90所。11图1曲线B段高峰是与这种发展相对应的。 新文化运动推崇“德”“赛”二先生。在1923年的科学论战中,“为科学而战”的科学派们,12至少是在声势上取得了胜利。与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相呼应,科学家们在自己的园地里辛勤耕耘,除了稍早的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之外,这一时期还成立了中国科学社的生物研究所和水利化工集团的黄海化工研究社。发起于国外的中国科学社和中华学艺社等学术团体陆续移足国内,在已经回国且坚持学术工作的各专业学者的努力下,中华农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生理学会等等接连诞生。科学,已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全新事业的轮廓。所有这一切,也更进一步地把大批青年学子引上了“科学救国”之路。2.科学家集体传记考察B年龄段人员共计168人,本文选取B段中点三年(19021904)出生者为调查对象,有37名,列于表4。表4 B段中点19021904年出生之科学精英学历简况*姓名 省籍 大学 经费 研究生 专业 系列童第周 浙江 复旦 自费 比 布鲁塞尔 博 动物 48 55 赵忠尧 浙江 东南 自费 加州理工 博 物理 48 55萨本栋 福建 清华 清庚 武斯特工学 博 电机 48 吴学周 江西 东南 官费 加州理工 博 化学 二 48 55苏步青 浙江 日 东京帝大 东京帝大 博 数学 48 55李先闻 四川 清华 清庚 康奈尔 博 遗传 48邓叔群 福建 清华 清庚 康奈尔 硕 林学 48 55朱物华 江苏 交通 清庚 哈佛 博 无线电 55傅 鹰 福建 燕京 ? 密歇根 博 化学 55张钰哲 福建 清华 清庚 芝加哥 博 天文 55尹赞助 河北 法 自费 里昂 博 地质 55周培源 江苏 清华 清庚 芝加哥 博 物理 55江泽涵 安徽 南开 清庚 哈佛 博 数学 55叶渚沛 华侨 科罗拉多矿冶 芝加哥 博 化冶 55李方训 江苏 金陵 ? 西北 博 化学 55蔡镏生 福建 燕大 自费 芝加哥 博 化学 57高济宇 河南 华盛顿州立 自费 伊利诺 博 化学 80贝时璋 浙江 德 自费 图滨根 博 细胞 48 55 汤佩松 湖北 清华 清庚 霍甫金斯 博 植生 48 55林 镕 江苏 法 自费 巴黎 博 植物 55夏坚白 江苏 清华 英庚 德 柏林工业 博 测绘 55魏 曦 湖南 上海医 ? 哈佛 ? 医学 55 冯兰洲 山东 齐鲁 齐鲁 博 医学 57王曰伦 山东 山西 地质 80顾翼东 江苏 东吴 ? 芝加哥 博 化学 80张伯声 河南 清华 清庚 斯坦福(中断) 地质 80谢少文 上海 湘雅 湘雅 博 医学 80黄汲清 四川 北京 中基 瑞士 浓霞台 博 地质 48 55裴文中 河北 北京 ? 巴黎 博 地质 55柳大纲 江苏 东南 中研派 罗彻斯特 博 化学 55郑万钧 江苏 东南 中基 法 图卢兹 博 林学 55刘思职 福建 厦门 自费 西南 博 生化 57赵宗燠 四川 中央 德 柏林工科 博 化工 57李春昱 河南 北京 官费 德 柏林 博 地质 80方 俊 广东 唐山 中基 德 耶拿(中断) 大地测量 80龚祖同 上海 清华 研究院 德 柏林高工(中断)光学 80*童第周至高济宇,生于1902年;贝时璋至谢少文,生于1903年;黄汲清至龚祖同,生于1904年。其他表注同表3 对以上人员做学历调查表明:(1)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者21人,其中属教会大学者5人。(2)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者6人,该校高等科毕业生可以直接入美国大学的三年级。13(3)在国外完成大学学业者8人,另有1人为大学旁听生。(4)在国外获博士学位者29人,获硕士学位者1人。(5)在国内教会学校获博士学位者1人。C年龄段(19101920)1.教育史考察 实行“壬戍学制”之后,也产生了与大学教育迅速发展相伴生的诸多问题,如对高校建制标准设定过宽,刮起了专科学校戴帽“改大”之风,成立之后发觉一些大学有失水准。又如对系科设置缺乏从国家全局的宏观控制,毕业生的培养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着手整顿教育,1929年公布教育设施趋向案,提出“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实用科学为原则”14。在同年公布的大学组织法中提出,大学的培养目标应是“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在大学组织构成上则规定分为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八类学院,有三院以上者方可称大学,而这三院中至少须有理、农、工、医这四类中的一类。15 整顿时期的大学教育,特别注重对系科设置的控制,目的是要加强理工科,遏制文科的膨胀,从表5可以看出结果是很明显的。表5 19281940年度高等学校各科在校生人物16 科 别 人 数年 度文法商教育师范理工农医其它共计文、法、商、教育师范合占总数的百分比1928(民十七年)54649466169519911910277710359771632517872.6%1929(民十八年)6171114341667208221613144129411382912173.3%1930(民十九年)7706158992025259128723734141913503756675%1931(民二十年)10099164872156423135304084141318004416774.6%1932(民二十一年)9372145232867336841594439155718526334271070.5%1933(民二十二年)870312913316740044722526316902458164293667%1934(民二十三年)792111029303340595324591018312633284176862.3%1935(民二十四年)95968794295127416336551421632977564112858.6%1936(民二十五年)836482533243329254856989259033953114192255.2%1937(民二十六年)414071251846245144585766180233862123118849.%91938(民二十七年)485270242809203199648027321225736234653618049%1939(民二十八年)5137877736902205159158289501299443223774442248.2%1940(民二十九年)592011172519926062217609011226367542715237651.8% 与科学人才的培养相关,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进展,是大学研究院的建立。清末推行“癸卯学制”时,已提出在大学堂之上设“通儒院”,民国初年改称“大学院”,都是指培养研究生的机构,但都未见施行,北大、清华早期设过的研究机构也只是限于“国学”。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5月通过的学制系统案中,提出设研究院,进一步表明了向国外先进国家大学看齐的意向。在1929年1933年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和北洋大学等,分别设立了研究院或是研究所。在这些名牌大学拓荒的基础上,政府于1934年5月颁布了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规定大学及独立学院得设研究机构,研究院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科研究所,具备3个以上研究所者可称研究院。171935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学位授予法和硕士学位考试细则等法规条例。18 在这一时期,自1928年以来相继成立了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工业试验所、中央农业实验所等研究机构。1935年成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其基本职能之一是“促进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互助”,19评议员选自全国各学术机构,这标志着中国科学的体制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学研究院的设立与研究生制度的规范化,是与新形势下对科学研究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不过,它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级研究人才的大批培养还主要是依赖于留学教育。 按国民政府教育部实施1930年改进高等教育计划的设想,在进行整顿之后要通过增派留学生来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20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由于留学生与国内毕业生在社会地位与待遇上相差悬殊,激起许多人以自费甚至打工也要去留学。21据统计,19291938年这7年间,留学生共计有7545人,其中自费生6781人,竟占将近十分之九。22 第二,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由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后发展为清华大学),第二次退款用于在华兴办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为此于1925年成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23英、法等国也效法于此,这些退款多被用于培养公费留学生。24 第三,政府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向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倾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各省:今后选派留学生须注意重理工科。25在1930年教育部制定的改进全国教育方案中,更进一步强调“以后选派外国留学生,应注意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等,以应国内建设的雪要,并储备各专科学校及大学理、农、工、医等学院的师资”。还具体规定“每次属于理、农、工(包括建筑)、医药这至少占全额十分至七”,“自费留学生得依本人志愿,肄习任何学科,但学理、农、医者,应尽量先叙补公费或津贴。”26抗日战争爆发后,派赴留学人员骤减,1938年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制订限制留学办法,明确规定留学生研究科目一律暂以军、工、理、医各科为限。27 这是一个造就大批科学技术人才的黄金时期。2.科学家集体传记考察 C年龄段人员共251人,本文选取C段中点1915年出生的22人为调查对象,见表6。表6 C段中点1915年出生之科学精英学历简况姓 名 省籍 大学 经费 研究生 专业 系 列王大珩 江苏 清华 研究院 英庚 英 雪菲尔 光学 55吴大猷 北京 北京 清庚 哈佛 博 声学 55王湘浩 河北 北京 研究院 普林斯顿 博 数学 55张宗燧 浙江 清华 研究院 英庚 英 剑桥 博 物理 55彭桓武 吉林 清华 研究院 英庚 英 爱丁堡 博 物理 55卢嘉锡 福建 厦门 英庚 英 伦敦 博 化学 55唐敖庆 江苏 北京 官费 哥伦比亚 博 化学 55曹本熹 上海 清华 英款 英 帝国学院 博 化学 80 郭文魁 河南 北京 官费 进修 地质 80宋叔和 河北 清华 地质 80秦馨菱 山东 清华 官费 进修 地球物理 80叶培大 上海 西北联大 官费 进修 通信 80邹元燨 浙江 浙江 官费 卡内基理工 博 冶金 80姚 鑫 江苏 浙江 英 爱丁堡 博 动物 80马世骏 山东 北京 自费 犹他州立 ? 生态 80任新民 安徽 中央 官费 密歇根 博 火箭 80孟少农 湖南 清华 清庚 麻省理工 硕 汽车 80陈冠荣 上海 清华 清庚 卡内基理工 硕 化工 80冯新德 江苏 清华 官费 诺特丹 博 化学 80姜圣阶 黑龙江 河北工学院 永利公司 哥伦比亚 硕 化工 91朱显谟 江苏 中央 土壤 91郭令智 湖北 中央 地质 93 以上人员的学历情况是:(1)全部在国内大学毕业,且其中19人出自名牌大学;(2)获博士学位者11人,获硕士学位者4人;(3)表中22人攻读学位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是少数人先在国内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如王湘浩、彭桓武、王大珩等,读两年之后再到国外继续深造;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失掉了继续攻读或获得学位的机会。二、综合分析兼论科学家分代问题 A段人员的求学时期,处于中国的中等教育的奠基和初期发展阶段,除有个别工科和教会大学之外,高等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大学以上人才的培养以来留学教育,为数很少。 B段人员的求学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已得迅速发展,多数人员有条件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C段人员的求学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日趋成熟,某些名牌大学已在向“研究型大学”挺进,研究生制度处于起步阶段,但高级科学人才的培养,仍然依赖于留学教育。上述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对科学精英在相应时期的数量分不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于本世纪随着新教育体制的确立而得以在中国普及,社会学意义上的科学家角色则诞生在本世纪初至20年代,跟踵即至的是在2030年代实现了中国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社会学家的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科学精英与其他层次上的科学家呈现宝塔形的分层结构。28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科学精英群体看作是该国科学家群体的缩影,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分代问题,不妨也可以从科学精英的分代入手。吴大猷先生在回顾中央研究院发展历史的文章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文字:“第一届和第二届的评议员的名单,约略的代表我国在民国二十及三十年代的学术上资深者。这些学者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学术发展中的第一代。到了民国三十七年选出的第一届院士,则第一代之外,已有些可以说是第二代的,如数学的许(宝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物理的赵(忠尧)和笔者;化学的吴(学周);生物的殷(宏章)、汤(佩松)、冯(德培)等。所谓两代者,是指约有十余年之隔,或有师生的关系而言。当然亦有两代之间的。”29这种“约略”的说法,也可以为人们接受。当然,正因为是一种“约略”的说法,也很值得在此基础上再做些探讨。前后代的科学家,应该有学术上的继承关系,不可能单纯以出生年代的间隔作标准。而学术上的师生关系,就个人之间而言是两代,但难以作为科学家群体的分代标准,因为不仅师生关系有不同阶段(大学阶段、研究生阶段等等),而且一位导师可以有多代弟子。本文从教育史的角度分析了科学精英30各年龄段的差异,同时也试图从教育史、科学史和社会史的结合上,为探讨中国科学家的分代问题提供一个视角。在中国科学早期发展史上,科学人才群体的发育处在不同而连续的发展阶段,可以把1890年后出生的科学家划为第一代,1903年前后出生的科学家划为第二代,1915年前后出生的科学家划为第三代。不过,应该指出,这种“分代”,只对早期科学史的研究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无需也不可能一代一代地连续分下去。再者,不可对落在各龄段的每一位科学家用十分严格的统一标准去衡量。他们是在不同时代当选的,在他们当选的不同系列之间本来也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的统一标准。所谓第一、二、三代,只是对早期中国科学家群体的一种宏观描述。参考文献与注释1乔纳森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44页。2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时,规定其性质为实行“学术领导”的工作机构, 因此当初因此当初遴选学部委员时,有一些以非学术标准当选者,但到1993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将学部委员改称“院士”时,并未重做分别。本文为使被调查者对象的衡量标准不致过于悬殊而做了相应处理。中国科学家传记(参见30)是一部权威性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工具书,凡未被收入该书的1955年和1957年学部委员,将不列为本文的调查对象。据此,从1955年学部委员中去掉25名,从1955年和1957年学部委员中去掉2名。3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7页。4同1,第8081页。5清末重臣张之洞与刘坤一曾向皇帝奏称:“学堂固宜速设矣,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