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作品谚语.doc_第1页
普希金作品谚语.doc_第2页
普希金作品谚语.doc_第3页
普希金作品谚语.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最为重要的直接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也是篇幅最长的小说。作家为了描写普加乔夫及其所领导的起义(1773-1775),钻研了许多历史材料和档案,收集了有关这次起义的民间传说和歌谣,甚至亲自到奥伦堡和乌拉尔寻访当年起义的参加者和事件的目睹者,终于写出了上尉的女儿这样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大师。这部小说中有不少谚语、成语、俗语等活生生的民间语言。使用这些活生生的语言,使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谚语属于民间口头语言,是语言交际单位之一,是意义相对完整、格式严谨、具有训导或评价功能的、以句子形式固定在语言中的套语。它所表达的是民众的意愿、观念、追求、情感,传播的是大众的智慧、生活的经验、事物的哲理、为人处世的方式等。表现手法有比喻、夸张、讽刺、拟人等等。俄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一样,往往包含双重语义,即直义和转义,也可以说是形象意义和比喻意义。 然而,多年以来谚语的汉译问题一直是俄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一个世纪以来,上尉的女儿至今已经有了20多个汉译本。本文试图从对20世纪80年代初几乎同时出版的3部译作的比较出发,试谈一下文学作品中谚语的汉译问题。 一、直译谚语的字面意思 这种译法只适用于那种只有直义的谚语,并且译成汉语之后,应使译语产生与俄谚原文 相同的语义、审美功能和感情色彩。 例一、 : , . , ; . : , . 译文一:父亲对我说:“别了!彼得!对那个向他宣过誓的人,你要尽忠尽职。要记得一句老话!爱惜衣裳趁早,爱护名节趁小。”(戴313页) 译文二:父亲对我说:“别了,彼得。你对谁宣过誓,就要忠诚地为他服务;要记住一句老话:从头爱惜新衣,从小爱护名誉。”(冯 357页) 译文三:父亲对我说道:“再见吧,彼得。对于你想他宣誓过的那个人,你要忠心尽职;要记住那一句谚语:“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孙 244页) 三个译本都直译了谚语的字面意思。因为这条谚语汉译后的字面意思能被中国读者所理解,都是劝诫年轻人从小要珍惜名节,在这一点上汉语和俄语的表达基本是一致的,可以互译。但分析一下三个译本的译文质量却不尽相同。译文三尽管将谚语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出来,但看起来不像谚语,且过于罗嗦。译文二“从头”二字似可斟酌,因为能产生歧义:是“从新再来”的意思,还是“从最初”的意思?且“从小爱护名誉”这种句序排列尽管无语法错误,但不能给人一种劝诫色彩,仅仅是一种叙述语气。相反,大家看译文一不仅劝诫色彩浓厚,还相当简洁和押韵。再者, 译成“名誉”好,还是“名节”好?“名誉”指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名节”指名誉和节操,节操指气节和操守,而气节指坚持正义,在敌人面前不屈服。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我们根据小说的情节应该能够感觉到,“名节”要比“名誉”为佳,因为在小说里,以及司令、司令夫人都没有在敌人面前屈服。 例二、 , - , - , , . 译文一:“早该这样啦!”他喜形于色地对我说,“好的争吵不如坏的和平,虽然面子不好看,但确保身体健康。”(戴 338页) 译文二:“早就该这样了,”他很高兴地对我说,“勉强的和睦总比友好的吵架好,虽然失了面子,却平安无事。”(冯 385页) 译文三:“早就应该这样的,”他得意洋洋地对我说,“吵闹占上风不如委曲求和平,虽然失了面子,倒是天下太平。”(孙 272页) 三个译本基本都是根据字面意思译的。译文一是最直接的翻译,但汉语中什么叫“好的争吵”?什么叫“坏的和平”?难道“争吵”和“和平”还有“好”、“坏”之分?译文三 和分别被译成了“吵闹”和“和平”。我们以为此处最好译为“吵架”,因为“吵闹”还有“声音杂乱”、“扰乱”等义。而译为“和平”欠妥,因为“和平”一般指的是较为大而广的概念,不如译成“和睦”。译文二是最佳的一个译本,但是总觉得不像是口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不如译为:“再不和睦,也比吵起来强”,或“和睦总比吵架强”。 二、对俄谚原文某个词的意义做一定的改变,与汉语中现有的谚语虽不一致,却使读者产生相似的印象(主要适用于有转义的谚语) 例三、 , : . , . 译文一:“伊凡库兹米奇!死生有命。给玛莎祝福吧!玛莎!到爸爸这儿来!”(戴363页) 译文二:“伊凡库兹米奇,生死在天,给玛莎祝福吧。玛莎,到父亲这儿来。”(冯414页) 译文三:“伊凡库兹米奇,我们的生死都在上帝手里了。给玛莎祝福吧!玛莎!到父亲那里去!”(孙299页) 从谚语的意思来说,三种译文都没错。但我们感觉译文三太过罗嗦,不象是在大敌当前、十万火急、生死诀别的情况下司令夫人说的话。译文一和二将原文中的做了适当的改变,分别换成中国人熟悉的“命”和“天”,虽然做了改变,但仍给人以相似的印象:即人的生死不由自己决定。相比较而言,译文二的“生死在天”略胜一筹,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天”和俄罗斯文化中的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但“命运”的说法和的差别相对较大,迷信的人认为人的生死是生来注定的即命运。 例四、 ! . ! ? 译文一:“看你皇帝的教亲有啥本事!刚跳出火坑,又掉进滚汤 天呀!这倒霉的事儿看你怎么收场?”(戴407页) 译文二:“去你的皇帝教亲吧!才离虎口,又入狼窝主啊!这一切可怎么了结啊?”(冯464页) 译文三:“这就看出皇帝的教亲的好处来了!刚躲过一刀,又挨了一枪上帝呀!这到底怎么办呀?”(孙346页) 的原义指“烈焰”,的意思是“火焰”。译文一将“烈焰”转换成了“滚汤”;译文二将“火焰”和“烈焰”分别换为“虎口”和“狼窝”。译文三又分别译为“一刀”和“一枪”。应该说,从译文的效果来看,三译文大体差不多,都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但如果从表示原文形象来看,译文一较佳。 三、寻找汉语中意思相近的现成谚语,但要注意译成的谚语不应具有民族色彩 例五、. , ! ? . 译文一:亚历克塞伊凡内奇一剑刺过去,一下把中尉杀了,在场的还有两个证人哩!你说该怎么办?并没有生来就会犯罪的坏人哩!(戴329页) 译文二:阿列克塞伊凡内奇刺死了中尉,在场的还有两个证人!你说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无过。(冯375页) 译文三:而阿力克舍伊凡尼奇把中尉刺死了,况且还有两个证人在场!你说该怎么办?犯罪并不需要能手。 谚语,相当于我国的成语“人孰无过”。 的字面意思是指谁都可能办蠢事、犯错误。译文一失去了原文的谚语色彩,且稍显罗嗦。译文二显得苍白无力,也没有谚语的语言特色。译文三采用了一种新形式,首先译出谚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加脚注,指出对应的汉谚。应该说,这不失为一条翻译谚语的途径,但笔者以为,要视情况而定。如果谚语的字面意思(直义)译成汉语能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并且它还有更深一层的转义或有语义相对应的汉谚,这样的“加注”译法既可以向中国读者介绍异国风情,又能让他们明白俄谚的深层涵义。但如果直译之后让人匪夷所思(如译文三,什么叫犯罪不需要能手?意思是“傻瓜也能犯罪”吗?),我们以为便没有直译的必要了,还不如直接将注释放到行文中,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简洁省事,还不易引起歧义。因此,笔者认为,此处不如直接用汉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例六、 : . , . , , . 译文一:波普勒惊慌失措,想站起来,但做不到了,因为不幸的法国佬已经烂酒,浑身瘫了。一不做,二不休。父亲一把揪住他领子,把他从床上拽起来,推出房门,这一天便把他赶出大门了事。 (戴311页) 译文二:博普雷心慌意乱,本想欠起身来,可是办不到:这个可怜的法国人喝得烂醉如泥。新帐老帐一起算。父亲抓住他的衣领,一把将他从床上提起来,推出门外,当天就把他赶走了, (冯355页) 译文三:蒲伯勒惊慌失措地想站起来,却办不到:这不幸的法国人真是喝得烂醉如泥了。一不做二不休,父亲抓住他的领子,从床上把他拉了起来,推出了房间,就在这一天,将他推出了大门, (孙242页) , 的意思是指既然已经犯了禁,在犯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要负责人一块负。译文一和译文三译为“一不做,二不休”,表示豁出去了的意思。这里“一不做,二不休”的主语是谁?按照俄谚原意,似应为“法国教师”。因为俄谚原意是指法国佬既然已经犯了禁(诱奸女仆、不认真上课、上课睡觉),再犯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要负责任一起负。可按照“一不做,二不休”这一汉谚分析,似应为“父亲”,因为该谚语在汉语里表示“要么不做,做了就做到底,不管后果如何,都不轻易易手”,其主语一般应为有积极行为能力的人,很明显:烂醉如泥的法国佬已经不可能再“一不做,二不休”了。因此,笔者以为译为“一不做,二不休”欠妥。译文二比较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也基本反映了原文的意思,但仔细推敲,却不象是谚语。因此笔者以为,是否可以译为“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这句汉语中现成的谚语,这样,既反映了俄谚原意,又表现了喝得烂醉如泥的法国教师的满不在乎,并且没有什么民族色彩。 四、如果汉语中没有现成的传统译法,可以创造一个新的谚语,一方面再现各个词的实物意义,同时又保留其整体意义。这种译法是最为常用的谚语翻译方法。 例七、. , . , . , . 译文一:调你到我们这荒凉地方,别伤心吧!你不是头一名,也不是末一名。学会忍耐,包你喜爱。(戴329页) 译文二:他们把你送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来,你别伤心。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习惯了就好了。(冯375页) 译文三:不要因为把你派到我们这个地方来,就烦恼起来。你既不是开头的,也不是收场的。习惯了也就喜欢了。 谚语:意思是:不知你一个人遭到这种命运。 谚语:相当于我国的成语“习惯成自然”。(孙262页) 这段话有两条谚语。 , 译文一译为“头一名”和“末一名”,笔者以为不妥。首先,这样译给人的感觉像是比赛似的;再者,显得有一丝文言色彩,不象是司令夫人跟刚来的说的话。译文三译为“开头的”和“收场的”当然可以,十分口语化,但却能产生歧义:派到这个偏僻的地方还用“开头”和“收场”吗?不如译文二简单明了。且笔者以为,在行文中已经十分明确地表达了原意或字面译文使人通过简单的推理便可以获得转义的前提下,“加注”似为画蛇添足。, 这个谚语在俄语中常用来劝说女子嫁给自己不爱的人,现在也指对工作地点或生活环境的感情。小说里司令夫人用来劝不要伤心,时间长了也就喜欢了。译文一似为仅译出了字面意思。应当说,译文二和三的译法都可以。 例八、 ? ! . , ; . 译文一:你跟亚力克塞伊凡内奇闹翻了吗?没什么大不了!骂一顿不就完了。他骂你,你就骂他!(戴337页) 译文二:您和阿列克塞伊凡内奇吵架了?那算得了什么!骂人的话黏不到身上。他要骂了您,您就骂还他; (冯384页) 译文三:你跟阿力克舍伊凡内奇闹翻了吗?那有什么要紧!谩骂过去也就算了。他骂了您几句,您就骂他几句; (孙270页) 译文二只译出了俄谚的直义,中国读者绝对不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译文三“谩骂”二字不像口语,不像是一个老奴仆向说的话。最好的是译文一,但缺点在于不像谚语。试比较译文:骂语留不长,何必挂心上。 例九、 , : , . 译文一:至于他此次发生意外不幸,人有失错,马有失蹄,不必过多责备。(戴349页) 译文二:至于他发生的这次意外,就既往不咎吧,俗话说,马有四只脚,难免不跌倒。(冯398页) 译文三:至于他所遭受的这场意外之事,那正是好汉的往事不足深责:马有四只脚,还是要跌倒。 谚语,相当于我国的成语“既往不咎”。 谚语,相当于我国的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孙284页) 此处也有两条谚语, :直义为“不以往事论好汉”。译文二直接译为“既往不咎”当然可以,但失去了原文表达的“好汉”形象。译文三在此处的处理是值得提倡的,这样既译出了原文形象,又给出了汉语对应成语,让读者对俄罗斯民俗有了深入的了解。 , 直译为“马有四条腿,难免要跌跤”。译文一将两个成语合而为一,从整体上表达了原文的基本内涵,但却失去了原文的“好汉”、“四蹄”等形象特征。译文二和三不约而同地译成了“四只脚”,马的“脚”叫脚吗?很显然,应该译成“蹄”才对。总体来说,译文三“加注”的译法在对这种有原文形象和转义的谚语的翻译中是可取的。 例十、 , . -? , . , . ? 译文一:我是什么人,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反正你不要离开我。别的事,你不用管就得了!谁当神父,他就是老子。只要你为我效忠,咱家保管你做公爵,当元帅。干不干?(戴375页) 译文二:不管你把我看做什么人,你不要离开我。其余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谁当上神父,谁就是父亲。你忠实地为我服务,我就封你做元帅和公爵。你看怎么样。(冯427页) 译文三:无论你以为我是什么,你都不要离开我。其他的事情对于你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是牧师,就是父亲。只要你给我忠心服务,我就要封你做公爵和大元帅。你以为怎样? 谚语,大意相当于我国的成语“成则为王”。俄国人向来尊称牧师为父亲。 此处的重点在于对的把握上。此段话是普加乔夫劝的时候说的。总体来说,译文一比较成功,将一为“老子”,表达了普加乔夫的粗犷和豪放。译文二和三译为文绉绉的、带有中性色彩的“父亲”,全然失去了原文的色彩。并且在该段其他词语的运用上,译文一十分有表现力,鲜明地刻画了普加乔夫的形象。译文三的“加注”当然可以,但后面加上的“俄国人向来尊称牧师为父亲”似为误说。因为这个单词在俄语中本身就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