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颐和园.doc_第1页
16颐和园.doc_第2页
16颐和园.doc_第3页
16颐和园.doc_第4页
16颐和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颐和园教学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2.出示课题,齐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板书:颐和园)二 初读课文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完成填空题。再看课文节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走完长廊,就到了(万寿山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交流:()见上()段三 讲授新课(一)讲读第二节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又长又美)你从哪句话看出了长廊的美,说一说?(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龙卧在万寿山脚下。(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4)长廊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指导朗读(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放古筝曲配乐)目的是在悠扬的乐曲中把学生带到如画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感观参加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回顾投影彩图)。(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二)讲读第三段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投影显示教学软件)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佛香阁、排云殿)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学生边讲解边练习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能充分展示出在万寿山脚下所感觉到的那种壮美气势。教师给予评议和指导。)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第四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出示本段文字的,看句子讲解)(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山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现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3指导朗读(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读。(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三)自学第四段(本段采用以读带讲的方法,让学生自读、练读、比读,读得好了就说明体会得深了,以检查取得的结果,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训练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1同学自由讨论。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它组的同学补充发言。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学生自由回答:例如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引读)“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处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板书)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1总结:()再读第节与第节,感悟首位呼应。()课文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也是一篇很好的游记范文。学了课文,我们知道写好游记文要注意:按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方位顺序,抓住景点的特点来写出了颐和园的美和大。2默写词语,背诵课文。板书设计16 颐和园秦陵兵马俑文学目标: 1理解”惟妙惟肖”、“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等词语。 2体会用想像写出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3默读课文,了解秦陵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它的“惟妙惟肖”。教学目标: 1课文介绍了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陵兵马俑。从全文看,结构和颐和园相似,先总的介绍秦陵兵马俑的特殊价值和地理位置,最后一节以中外建筑雕塑史上绝无仅有”作结。中间部分则作具体介绍。和颐和园的区别在于,中间部分,不是按地点的转换为序,而是按照内容的不同分层说明。先讲“兵马俑规模宏大”,再讲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后者又从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这几个方面,一一具体介绍。 2阅读本文,仍要着重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先根据练习1默读思考,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除了“惟妙惟肖”之外,类似的词语还有“逼真”、“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等,如果学生有其他感受,合理的话也应该赞同。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重点体会兵马俑有哪些类型和怎样的个性,把学生的感受引向深入。 3练习2中涉及的“举世无双”和“享誉世界”在具体的语言里并不重复,前者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独特性,后者强调了它的“知名度”。 4练习3目的是体会“似乎”的准确运用和语言中想像的作用。兵马俑是不会呼吸的,所以不可能听到呼吸声,但是作者用“似乎”一词,表达想像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兵马俑的“栩栩如生”,达到了直接描绘很难产生的效果。教学过程:一 导入:. 秦兵马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始皇梦想将皇位传给子孙万代,所以称自己为始皇。秦始皇生前就为自己设计了陵墓。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我们通过文字来一睹秦兵马俑的风采。.出示课题,齐读。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分节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秦陵兵马俑的?你能找到文中的概括句吗?2交流: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出示第节与第节,体会“总分总“结构特点。举世无双的秦陵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秦陵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总分总的结构,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三学习第2节,体会兵马俑宏大的规模;1先概括后具体,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2品词品句,联系一号坑的远景图,指导朗读。.理解句子的作用: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四.学习节,体会“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默读节,课文分别介绍了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交流: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你喜欢哪一种个性的兵马俑?自由轻声读,交流。、学习第10节。)作者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用“有的有的”句式。)随机朗读。体会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抓住“似乎”,体会它的准确运用和语言中想像的作用。兵马俑是不会呼吸的,所以不可能听到呼吸声,但是作者用“似乎”一词,表达想像的情景,生动地写出了兵马俑的栩栩如生,达到了直接描绘很难产生的效果。、朗读最后一节:思考除了“惟妙惟肖”之外,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秦陵兵马俑?类似的词语还有“逼真”、“栩栩如生”、“精妙绝伦”。.再学习第一节,体会“举世无双“与”享誉世界“的作用。五总结: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兵马俑不仅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设计:秦陵兵马俑举世无双规模宏大秦陵兵马俑绝无仅有享誉世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惟妙惟肖18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2、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重点:借助网络,让学生体会深圳的变化有多大,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一 激发兴趣.播放春天的故事影视插曲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这位老人是谁吗?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出示课题,齐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写的就是深圳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变。. 揭题解题1)、“昨天”指的是什么?“这儿”指的是哪里?二 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思考:深圳昨天是什么样子?今天呢?交流三直奔重点段:学习第二部分(第三至七小节)深圳的今天1、自主学习:快速朗读这一部分,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并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3、说说深圳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指导朗读:深圳的今天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怀着这样的感情来读。四 回忆过去:学习第一部分深圳的昨天过渡语:改革开放后,深圳是如此的美好。改革开放前,深圳又是怎么样的呢?看一看第一部分(课文的第一、二小节)是怎么写的。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一、二小节)2、 谈谈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3、朗读指导:深圳的过去是那样的贫穷。想一想,这一部分,应这样读。五学习第三部分(最后一小节)想象深圳的未来。1、默读这一段,谈谈你的理解。六布置作业: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作文。板书设计: 24*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昨天 贫穷落后 时间很短 变化巨大 生活愉快 风景优美今天 扎根故土 生意繁忙 改革开放政策好!(焕然一新) 刻苦学习 忙中偷乐 不断追求 走出国门 明天 美好春光19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目标: 1理解“陈列”、“盛大”等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它们的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节。 3默读课文,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氛围。教学难重点:教学第4节,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维也纳人们对音乐的喜爱。教学过程:一、 导入:1、谈话:在欧洲,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充满着浓浓的艺术气息,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游览。她就是音乐之都维也纳 齐读课题2、过渡:维也纳的出名,是和音乐分不开的。许多著名音乐家在此成长,并被称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至今音乐依然渗透着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因而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3、了解一下维也纳的地理位置。齐读第一节(学习: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波光粼粼读出美感)真不愧是音乐之都,环境如此之美!二、 初读:1、作者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2、交流:第2、3、4节分别介绍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许多著名音乐家在此成长。/ 音乐渗透着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第5、第6节介绍了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重点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新年音乐会和文化节。3、用自己的话说说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历史,环境,和人们的关系,建筑,传统文化)三、 感悟:1、没有发现,26节在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句话,都是总起句。2、集体朗读26节,师读总起句,生读分述句。总分结构的写法让人觉得文章的条理很清楚。写作是可以模仿。3、你觉得哪一点最能说明维也纳是一个音乐之都?小组挑选,论证。交流:1)历史不能忘,那么多大人物使维也纳熠熠生辉。读好他们的名字,他们都是音乐伟人。出示练习3(1)根据具体的语句,体会“陈列”是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的意思;“陈放”只有安放的意思;而陈列”强调的是按次序放置。句子写的是维也纳博物馆里有音乐家的乐谱和手迹,用“陈列”比较合适,既说明了物品的存在,又体现了供人参观的特点。2)音乐渗透着维也纳的每一个角落。环境里充满着音乐的因素。3)场合在变,始终不变的是人们对音乐的执著和喜爱。引读四种不同场合人们的表现。4)理解“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分布,形容非常多。那么多歌剧院、音乐厅里,作者重点介绍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建筑特色,为什么?朗读它的特点。造型,色彩,容量。5)在这个音乐之都里,每年都要举办世界一流的音乐会。练习3(2)“盛大”一般形容规模大,仪式隆重的集体活动;“盛情”指深厚的情意;“浩大”与“盛大”意思接近,但通常形容工程、声势等。句中是形容音乐会的规模大、规格高,非常隆重,用“盛大”较为妥当,也符合一般人用语习惯。总结:这五点都能说明维也纳是个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没有轻重之分。正是有了各种因素的综合,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更显得璀璨夺目。四、 延伸:“说写双通道”有两道题目,选做一题。第1题可以结合参观活动进行,也可以各自收集资料完成。第2题,需要学生回顾学过的介绍城市的文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可以是学过的课文中的文章,也可以是选读课文中的文章,甚至学生在其他地方学的文章。20 天然动物园教学目标: 1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反映动物特点的词句。 2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 3根据情景、展开想像,用旅游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4默读课文,了解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动物种类繁多、自由自在,感受漫游动物园的乐趣。教学难重点: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再现游览情景。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说说去过什么动物园,有什么有趣的见闻或感受。 2、出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猜一猜:今天学的课文里写的内容,可能和以往我们在动物园的见闻有什么异同。(相同:涉及很多动物;不同:是写在野外的动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对应。)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1自学课文,建议: (1)轻声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像作者游览时的情景,同审题时的猜测(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是不是一样,在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鲁伏河 米库米 (读正确,说一句话了解地理位置。) (2)出示第3小节,读正确。如果坦桑尼亚的朋友到上海动物园会怎么说?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说几句话。 跟我们的天然动物园相比,这里的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3)读句子,边读边想橡:读正确后,说说想到了什么。 当我们从它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从“围”、“奔前跑后”、“周旋”等词,想像基马猴奔跑的样子、神情,与坐在汽车里的人的关系。)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有边读边想像的感觉,读后正音。 (5)交流小组讨论后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话,学生可能会提出“天然”和“动物园是不是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在这里,更突出了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如果换成:动物保护区漫游记,感觉就役有这么强烈了。)三、深究语言、了解特点1朗读课文,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