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与期待——企业年金经济功能理论综述.doc_第1页
争议与期待——企业年金经济功能理论综述.doc_第2页
争议与期待——企业年金经济功能理论综述.doc_第3页
争议与期待——企业年金经济功能理论综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争议与期待企业年金经济功能理论综述 作者:杨立春付令责任编辑:yao点击数:3905更新时间:2007-2-9 摘要:作为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的发展将关系到我国未来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但企业年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开始逐渐深入。相关研究文献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企业年金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我国年金制度的开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Abstract:Occupational pens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multi-pillar pension scheme, which are still on the starting stag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pensions will influence the buildup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ension scheme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f occupational pensions shows us some useful and important advices about resolving the future puzzle. Keywords: occupational pension, develop reason, defined benefit ,defined benefit 在人口老龄化压力下,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第一支柱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一般为现收现付制或基金制)、广覆盖(全体职工或全体公民)、低水平(工资的15%25%)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各企业自主决定、依靠企业和个人缴费筹资、通过个人账户管理、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挂钩的企业年金(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养老保险。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年金是职工退休后的重要收入来源。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体系的设想。1997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我国也基本上建立起了三个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但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发展一直步履维艰,覆盖范围太小,基金积累非常有限。世界银行曾乐观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而当前情况是:2002年底,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积累仅400亿元,基金的投资营运也不理想,远未达到成为第二支柱的水平。 2004年5月1日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企业年金以完全基金制为主导、采取个人账户管理以及信托化运营的发展框架已经明确,在运行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确立了按照国际主流模式发展我国企业年金的思想。随着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不断下降,客观上要求企业年金发挥越来越大的补充作用,这就为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契机。至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相关研究文献纷纷涌现。本文的目的,正是为了了解对企业年金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资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借鉴。 由于阅读和篇幅所限,本文回顾了部分经典文献对企业年金产生的微观动因的分析,并对国内学者结合国外企业年金制度成功经验对企业年金属性与功能的界定、运作模式、投资模式、风险防范和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的政策探讨等内容进行了综述。 一、企业年金的微观动因理论溯源 1、持久收入假说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75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阐述了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与收入的基本关系是持久消费(Cp )取决于持久收入(YP),持久消费在持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即Cp=kYP (0k1)。弗里德曼假定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即暂时收入的边际倾向为零,现实消费只取决于持久收入。根据美国1905-1951年各年的资料,除去战争年份以外,弗里德曼得出关于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的长期消费函数:CP=0.88YP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说明了个体的消费行为包含长期因素,消费者在任何年龄段的消费支出与即期收入完全无关,而是依靠其持久收入。这一理论对养老金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在无收入时期即年老退休时期的消费只能依靠创收时期额外的储蓄来安排。养老金计划作为一种社会性储蓄计划,能有效弥补个人储蓄计划的不足,使公众预期到老年退休时的收入,从而使人们的跨时期消费平滑稳定化。 2、生命周期假说 生命周期假说,是指个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内,其消费计划同收入、收入预期值之间存在的确定的联系。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在对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的证据作了一系列严格规定的检验之后,首次提出了定义明确的生命周期假说,假说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能以符合理性的方式消费自己的收入,依据自己一生中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以实现消费的最佳效用。个人储蓄总额在工作期间呈上升趋势,在退休期间却是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人们的这种消费行为构成了个人储蓄和财产在其生命期内的驼峰分布。生命周期假说产生的过程和其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年轻人的储蓄和老年人的消费问题,这也为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3、人力折旧理论 人力折旧理论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基本理论之一。所谓人力折旧,是指将雇员的人力资本价值比喻为同厂房或机器的成本一样,厂房或机器会因为长期损耗而折旧,长期雇员也会因为退休后赚取所得能力丧失而需要雇主给予相当于充分折旧的退休金。退休金即相当于保护人力资本价值的费用,因而应该采取与厂房和机器一样的折旧进行成本的分摊,是雇主对年迈雇员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但也有许多学者不赞同企业年金的人力折旧理论。毕竟雇员可以在不同雇主间自由流动,与厂房、机器等固定设备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将人力资本与机器的类比作为企业年金的合理性的基础,其价值值得怀疑。 4、延期工资理论 “延期工资”(或“延期支付” )理论已逐渐取代人力折旧理论,在退休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延期工资的概念由美国学者如德(Albert de Roode)在1913年首次提出,所谓延期工资,即指雇员在增加货币工资与退休金制度二者间具有选择权,如果选择后者,则视退休金给付为雇主支付给雇员的一种延期工资。这一概念将退休金给付视为工资的一部分,而工资包括货币工资和员工福利津贴两大部分,无论是货币工资或退休金给付延期工资,均为雇主雇佣劳动力的要素成本。延期工资理论比较符合雇主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又能对劳动所得作时间上的再分配,显示出较佳的退休金理论架构。但延期工资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若企业年金为工资的一种形式,则中止工作的职工应该有权享受到工作终止日前所挣得的部分退休津贴,但现实的企业年金计划中,即时支付的福利很少。 5、商业权宜概念 早期的雇佣关系把企业年金看作对长期忠诚服务的雇员的一种奖赏(gratuities)或者回报(rewards)。这一商业权宜概念认为,雇员退休金的制定不宜采取强制立法方式,退休金完全取决于企业商业竞争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企业年金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了“新陈代谢”作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概念以雇主给予一种恩惠性观念或以其本身利益为基础,缺乏劳动者权益保护观念,忽视了雇员退休后的生活保障问题。 6、雇主父爱主义文化 雇主父爱主义论认为,雇员个人并不是充分理性的,他通常是短视的,预见不到自己未来的境况,即便预见到也不愿意以牺牲当前的消费为代价而为以后做出事先的适当安排。个人信息不充分,还使他可能保险不足(underinsurance)或过度保险(overinsurance)。雇主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动机在于其“有一种与控制雇员的愿望联系在一起的父爱主义传统”。持有这一观点的人通常支持雇主向雇员提供具有激励性、凝聚力的分配机制和增进雇员福利的年金计划。 二、企业年金的属性界定 对于企业年金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基本一致。一般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邓大松,2003)。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是企业员工福利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何平,2002)。 有关企业年金性质的界定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周志凯,2005)。由于企业年金的作用定位即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企业年金计划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经办企业年金受到国家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扶持和有关部门的监管,不以盈利为目的,因而它可被界定为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是特定时期社会保险改革的产物。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因为尽管与普通商业保险存在一定区别,但企业年金保障的是超过基本生活水平以上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年金不提供财政补贴,也不承担偿付责任,不具备社会保险的一般特征。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年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刘燕生,2002)。此观点认为,基本养老保险是政府立法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险,为职工退休后的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企业年金由政府提倡,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其目的是提高职工退休后的保障水平。 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来看,第三种观点正成为主流。从性质上看,企业年金既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纯市场行为(刘燕生,2002)。企业年金制度不属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法通过政府命令强制管理,但企业年金又不是纯市场的商业人寿保险,不可能凭借完全的市场规则运作(何平,2002)。将企业年金等同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而继续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显然不适宜。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商业保险的范畴(胡秋明,2003)。企业年金制度具有财政属性和金融属性(刘云龙,2003)。它具有三个独特的性质:一是非赢利性;二是企业行为;三是政府鼓励 (林毓铭,2003)。 在产品属性及功能方面,一般认为企业年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金融产品,具有国家责任和商业运作的双重性(魏竞飞,2003)。即企业年金在具有一定排他性特征的同时又明显地具有公益性特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钟子埙(2004)的研究表明,在微观方面,企业年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年金可以降低税收,在减少企业成本的同时,为部分不适合工作需要的员工建立了完善的退出机制,企业年金因其特有的激励功能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战略手段之一。宏观方面,企业年金适应了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减轻政府在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管理和给付等方面的财政负担。企业年金采取完全基金积累的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抑制消费基金的膨胀,提高国民储蓄率,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一项长期的金融资本,对资本市场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工资和企业年金可以共同构成劳动力的成本,两者对劳动力市场均具有杠杆作用,也可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三、企业年金的模式研究 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出现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且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企业年金发展一直步履蹒跚。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年金的研究也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一部分研究集中在对发达国家企业年金运作模式的经验介绍,如杨燕绥对国外企业年金的基本理论、历史演变阶段以及国外有代表性的企业年金制度(美国的401(K)计划)分别进行了介绍(杨燕绥,2003)。林毓铭等人对日本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沿革、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林毓铭,2003;毛慧红,2004;)。 彭雪梅对国内企业年金的现有模式提出了改进建议,对企业年金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定位作了一个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基本养老保险从价值目标体系的确立到制度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操作都缺乏明确的指向,致使企业年金难以定位。她主张在现有基础上,将统帐结合中的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分解,发展为普惠式的国民年金与企业年金,将企业年金从“小补充”过渡到“大补充”(彭雪梅,2004)。 张祖平指出企业年金对人力资本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对人力资本具有维护和提升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力资本的流动。DB计划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而DC计划则对人力资本提升影响不大(张祖平,2004)。 对于我国即将试点的企业年金计划究竟采取缴费确定型(DC)计划还是待遇确定型(DB)计划,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王延中主张采取DC计划,主要理由是:一是能较好体现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收入发展水平提供退休保障的原则;二是有利于缓解企业年金计划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矛盾;三是透明度较高,易于减少道德风险(王延中,2003)。庹国柱、朱俊生等人则主张采取DB计划,理由一是在我国实施DC计划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而DB计划则与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基本相适应;二是我国社保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建立DB计划可以解决数量众多的大龄职工积累时间短的问题(庹国柱、朱俊生,2003;朱俊生,2004)。罗亚琳(2004)认为,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看,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应该实行缴费确定型(DC)企业年金计划,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实行带有混合色彩的待遇确定型年金。而闻鸣(2004)的研究则认为应依行业特点而定,行业性企业实行待遇确定型年金,而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建立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模式探讨中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无论实行哪种模式,都需要政府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尤其是尽快出台全国适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加强对年金计划运行的监控。 四、企业年金的风险与防范 巴曙松、陈湘永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分析了企业年金制度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认为企业年金风险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存在大量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相互制衡机制变得复杂,风险控制链加长。他们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框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征,指出专业投资机构在企业年金管理流程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应建立企业年金各当事主体之间的制衡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对相应风险进行监管与防范(巴曙松、陈湘永,2004)。 关于企业年金发展中的国家及政府责任,也存在较大分歧。郑功成等认为,政府在企业年金发展中不应承担直接责任,企业年金属于职业福利范畴,并非社会福利,应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担责任,政府扮演的是制度规则的引导者、规范者和监督者等第三方角色,而不是管理者的角色(郑功成,2004;莫燕萱,2003)。 政府在建立和管理企业年金中,不承担直接养老金待遇责任,这是国外的通行作法。我国政府也应坚持这一作法(何平,2002)。杨燕绥认为政府在企业年金发展中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安全运行机制,承担相对担保责任(杨燕绥,2004)。魏竞飞指出企业年金具有国家责任和商业运作的双重性,因此决定了企业年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金融产品,决定了它既需要政府对其进行鼓励和规范,又必须采取商业运作的方式(魏竞飞,2003)。 刘云龙、姚枝仲等人(2002)的研究指出,企业年金是一个长期承诺的、受法律保护的延期支付合同。他们分析了中国现行企业年金非税惠政策的社会经济成本以及现行政策的低效率,阐述了中国对企业年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并对企业年金实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