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的文学渊源-声律源起唐诗的文学渊源-声律源起上文曾谈到,做诗更讲求节奏、语言更为浅近而接近南方民歌,有理由首推宋朝诗人鲍照和汤惠休。与此同时,由于乐府曲调的失传,更多地创作徒诗,南齐诗人们首先体验并发明了声律理论。 当然,现存文献中第一个提到诗歌的音乐性的,仍然是刘宋的文人才士,著名南齐诗人谢眺的舅公范哗。范哗是史家,兼善诗文,晚年在狱中与诸娃甥书中曾批评“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的创作风气。说明在刘宋朝,考虑诗歌的韵脚,已经是做诗人的一门寻常功课。他又说自己“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颇以此而矜夸。这又说明当时对韵律,并无具体定规,诗家都只是凭着语感去做诗的。 及至南齐水明年间,竟陵王萧子良好佛经,爱文学,一方面招集僧侣翻译佛经,一方面又广招文士。当时聚集在竟陵王藩邸的文士,以沈约、王融、谢眺、任防、陆锤、范云、萧深、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为首,前后不下三百余人。由于诗人们与僧侣们朝夕相处,现代学者陈寅格在著名的(四声三问中,提出平上去入四声的发现,与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有很密切的关系。 南史陆厥传称,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WO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顺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徽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从创作的角度来讲.当首推谢脐为冠。谢跳曾经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这不但是指语言的温润圆熟,而且在宫商的清圆激厉。北宋苏轼送欧阳弼诗:“中有清圆句,铜丸飞拓弹。”就是以此语为典故人诗的,可见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谢眺的创作中带有民歌的气韵,似不是直接的模仿。而是化而用之。全篇既成,却又不像民欧那样浅显通俗,仍有一种清雅的风味:易阳春草出,rJ踢日已春。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江上曲) 看得出此诗是自汉乐府江南小变而来。另外.如玉阶怨乐府的文人拟作虽自谢眺始,其实也是从吴声、西曲中蜕化而来:“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此诗比南方民歌,感情更细致,语言更精练,与唐诗中的五言绝句非常接近。或许说,这类诗篇,是文人绝句开始形成的标志? 所谓“永明新体”,大率都是十句一首。如游东田:“戚戚苦无棕,携手共行乐。寻云涉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暖吁吁,生烟纷摸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春山郭。”使用很多叠音字(如“戚戚”、“漠漠”等),仍然有民欧的些许印痕,也有较为严密工整的对仗。而有些诗篇,则正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评:“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当观其集方知之。”臂如奉和随王殿下之十四:分悲玉瑟断,别绪金搏倾。风入芳帷散,缸华兰殷明。想折中园草,共知千里情。行云故乡色,赠此一离声。 倘说它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律诗,恐怕还稍感勉强。套用宋人唐子西语录所言:“诗至玄晖(即谢肌)语益工,然萧散自得之趣,亦复少减,渐有唐风矣。于此可以观世变。”正道出了诗歌渐变的迹象。 从理论上来讲,对四声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沈约。 沈约于齐梁诗坛,虽不能说是最杰出的诗人,却是当时对文学的发展最足具影响的人物。他历仕宋、齐、梁三朝,皆位居朝臣,晚年与梁武帝萧衍关系恶化,终至忧惧而死。沈约在南齐永明年间已然是文坛的领袖。钟嵘诗品说:“永明相王(指萧子良)爱文,王元长(融)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眺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人梁,依然保持一代宗师的身分,其对文坛影响.并不亚于萧衍。 我国音韵之学可上溯三国时代。孙炎有尔雅音义创立反切之论,李登作声类,提出以宫、商、角、徽、羽五音分韵。南齐周顺撰写四声切韵,此书已亡佚。沈约总结时人的认识,作四声谱.是梁书沈约传透露的消息:沈约“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拎,穷其妙旨,自谓人神之作”。将前人凭个人感觉而寻求韵脚的方法,加以理论化,并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应用。沈约的得意,是有其理由的。 四声谱已经失传(又一说(四声谱后被唐朝时日本高僧遍照金刚辑人所著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之中),沈约在他所撰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曾概述了他的理论: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大致说来,沈约关于四声的要求,基本上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上文中“浮声”指平声字,“切响”指仄声字)。另外又提出要忌防“八病”,即平头(五言诗首句和次句的第一或第二字同声)、上尾(首句与次句的末一字同声)、蜂腰(一句中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鹤膝(第一句和第三句末字同声)、大韵(同一联中用了和所押之韵同一韵部的字)、小韵(同一联中有同韵部的两个字)、旁纽(一联有两宇叠韵)、正纽(一联有两字双声)。关于“八病”,另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解释。然而,它的要求过于苛刻,当时诗人包括沈约自己,也未能全免于“八病”。 在创作上,沈约还可称作“宫体诗”的前驱。在热衷创作色彩稼艳,多写男女私情,风格趋向“俗艳“的诗歌中.他比同时代人走得更远。他的“闺怨”及描摹女性体态、举止之美的诗作,在同代人中数量最多,而且最露骨。而对自己提出的声韵理论来说,他的创作实践远远谈不上成功。所以明朝胡应麟(诗蔽说:“休文四声八病,首发千古妙诊,其于近体,允谓千古之圣。而自运乃无一篇。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 关于永明诗人对四声的了解,钟嵘诗品下序中有一段很值得提的话:“齐有王元长(即王融)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缪;惟见范哗、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眺、沈约扬其波”又称“蜂腰鹤膝,间里已具”。这些记载与上引南史陆厥传等所述大同小异。都说明在南齐永明间,诗歌的四声理论实际上传播已广,熟习己久,从文人学士到平民百姓,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它,或了解了它。 及至梁简文帝、元帝及陈后主宫体集团,在声病的运用上更加走上了极端。当时著名的文人,如徐摘、徐陵父子与庚肩吾、庚信父子及王褒等都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隋代的文人也不能例外。王通中说天地篇有载:“伯药见子而论诗(指南北朝诗),子不答。伯药退谓薛收日:吾上陈应(喝)、刘(祯),下述沈(约)、谢(眺),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各有端序,音若埙ot,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钦?”可见对声病的重视。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初武则天朝。新唐书宋之问传说:“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哆全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沈拴期、宋之问虽对五律的形成有殊功,然而他们的声律理论主要是继承齐梁诗而来,这是很明显的。他们的所谓“律诗”,与唐诗成熟时期的律诗,还是有些差别的,其特征在于回忌声病,浮切不差。要验证这一点很容易。新唐书杜甫赞说: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俭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元棋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曾论述过这一点: 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官,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救莫备。 虽然都是含有批评的意味,实际上都透薄了初唐诗歌,对齐梁诗与“宫体诗”有承袭的关系。因此,作为诗歌流变的环环相扣的链环来说.对齐梁诗与“宫体诗”的过分贬低,甚至有一点儿不公允的评价,都是无益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