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1页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2页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3页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4页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7 6 7 0 8 2密级 =篮分类号 墨万乡歹誊乒事XIAN TECHNOLoGlCAL UNIVERSlTY硕士学位论文题 目: 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 张璇指导教师: 王苏喜 教授申请学位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0年6月8日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签字:多伙动么。指导教师签字: 躲摘要IIII I I I III I Ill ll Ill IIl1 7501 1 3在当今资本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成果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运用到现实中来,通过现实的分析与批判,实现自身的创造性发展。本文重在深入探究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并分析其当代价值。以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为基奠,放眼全球化的宏大现实背景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采用了文献法、对比研究法、综合归纳法等,从多方面对此进行考察和探讨,首先在绪论中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在第二章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以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基础,辩证地看待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三章、第四章。首先,对马克思关于不同经济形态下经济主体的伦理特性、经济所有制形式与经济主体的对应伦理关系进行分析。其次,着重论述了马克思通过社会再生产过程四环节的伦理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鼓吹的制度永恒性的骗局。马克思始终关心人类的主体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和消费过程中不仅是马克思历史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而且是马克思浸透着人文关怀的伦理理想。就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而言,这种理论的自足性归根结底是由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目的论指引的,它的科学性和理论高度恰是它发挥批判性功能的内在依据。第四章着重介绍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特别是在精神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石,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关键词: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经济主体;社会再生产;当代价值MarxS Economic Ethics and Contemporary ValueDisciplineGraduateSupervisoAbstractIn this Capital globalization,the,information age of time,the theory of MarxS EconomicEthics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to be shelved,But applied to reality,through the analysis andcriticism of the reality and realize their own creativ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focuses onin-depth exploration of MarxS Economic Eth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Peopleused to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based libation,looking to the grand realities of the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aS development,using the literaturemethod,comparative study of law,a comprehensive induction and SO on,in many ways conducta study and exploration,first in introduction of the topics of the purpose and theoreticalmeaning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Secondly,in the廿lird chapter an overview of the major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ethical ideas of MarxS economic studiesTake the Marxeconomic ethics thought as the foundation,Regards the Western scholar and the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resultS dialecticallyThe main part of article is the t11ird chapter,and the fourth chapterFirst of all,Take MarxStheory of economic entities under the different economic forms of ethical characteristics,economic ownership and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 body corresponds to the ethicalanalysisSecondly,Marx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through the four aspectsof ethical analysisRevealed the eternal natur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advocated fraudMarxhas always been concemed about the human subjectivity,in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process,distribution process,exchange process and consumption process i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Marx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theory of knowledge,but also imbued withMarxS ideal of humanistic ethics of careOn the ethical ideas of Marx in terms of economy,this theory of self-sufficiency 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a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communism,the purpose of the guidelines,and its scientific and theoretical level is that itprecisely to play a critical function of the intemal basisThe fifth chapter is focuses on the thinking of MarxS economic ethics in contemporary肌、v裟嘶甥何锐渺n:锄:戗咖呲船n加胍弘涎n理SChinas market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 guiding roleMarxtS Economic Ethics and the building of ou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will help US to properly address todayS socialexistence of the thor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will help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society and the good functioning of the market economyKey Words:MarxS Economic;Ethics thought;Economic subject;Social reproduction;Contemporary value目 录l绪论l11论文选题的目的112论文选题的意义l121理论意义一l122实践意义。22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321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的问题3211乔治恩德勒的研究3212马克斯韦伯的研究522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问题一6221王小锡的研究7222余达淮、章海山的研究8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931马克思关于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932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伦理分析10321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核心10322所有制形式由分工决定1133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伦理分析12331马克思关于生产的伦理分析12332马克思关于分配的伦理分析16333马克思关于交换的伦理分析20334马克思关于消费的伦理分析2334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伦理分析264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2841经济价值导向29411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指导市场良性运行29412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弥补市场缺陷2941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降低交易成本29414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创造经济利益30415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3042社会价值导向3 1421正确引导规范商业行为31422缓和社会矛盾弘扬社会和谐32423形成良好经济秩序和竞争环境3243文化价值导向33431提升自主意识。33432树立平等意识33433提升人格信用33434确认能力本位34435崇尚务实精神345结论36参考文献3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1致 谢42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4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441绪论11论文选题的目的:l绪论本文的目的旨在全面了解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并通过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梳理、学习、借鉴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对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并且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梳理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成果的事业。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主体。本文的研究力求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中梳理有关经济伦理的思想,并通过对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伦理分析。揭示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提出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当代价值,展示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一些基本脉络和风貌。12论文选题的意义121理论意义1)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在经济伦理思想研究中的理论价值首先是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意义相关的。马克思尽管没有使用过经济伦理这个概念,但是,在他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阶段中,都非常关注经济伦理问题,马克思著名的经济学手稿,II】(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年之后围绕资本论写作的手稿以及资本论,既是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经济伦理学著作。马克思的在二十世纪陆续发现与发表的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伦敦笔记,马克思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论土地国有化和1875年发表的哥达纲领批判以及马克思的书籍信札,其中都有许多重要的经济伦理思想内容。2)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部分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经济主体的伦理特性、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经济所有制形式与经济主体的对应伦理关系、经济范畴的伦理分析和批判的思想。马克思论述了三种伦理特性的经济主体,即原始丰富的人、异化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在马克思关于经济主体的伦理特性思想的研究中发现,马克思始终关心人类的主体性,从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到建立在丰裕物质和重建个人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和解放,不仅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而且是马克思浸透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着人文关怀的伦理理想。马克思论述了公社所有制和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伦理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伦理关系和未来社会所有制伦理关系。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本身伦理关系的矛盾与冲突。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为经济伦理学及伦理学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方法论指导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遵循一般方法论的原则。受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尤其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揭示的方法)的启迪。一方面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将促进伦理学学科本身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另一方面,马克思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与特殊范畴也扩大了伦理学研究的领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之下,在国际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呈现低迷的状态下,梳理、归纳、比较、评价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122实践意义1)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可以为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唯物史观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揭示了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产生及形成,不仅有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政治、法律和哲学的理论,宗教观念以及道德文化传统等因素,也是促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市场经济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2)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和秩序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一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及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非伦理问题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鼓吹的制度永恒性的骗局;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伦理关系和经济伦理理想做了描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根本依据。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可以为分析当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提供理论参照马克思对经济主体、经济制度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环节的伦理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对经济制度的合理性、经济主体的自由、经济关系、经济秩序的建立、社会的公正、贫困、剥削、信用、效率等诸多问题,做出现实的回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同时,国际贸易不平等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带来许多道德失范和道德缺失现象。这使得我们越来越感到中国市场经济明显缺乏一种伦理精神。市场经济发展中伦理精神的呼唤,倡导和强化伦理精神,更加迫切。在这种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建设性的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做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也将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本身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22国内外学者关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2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21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的问题美国经济伦理学对世界经济伦理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出自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是美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其他国家想要了解和借鉴美国经验教训。美国经济伦理思想对欧洲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出版方面。美国经济伦理学著作被翻译出版。例如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出版了美国经济伦理学丛书。美国经济学会会刊经济伦理学季刊和经济伦理学杂志在欧洲广为流传,迄今仍是国际最具学术性的权威经济论学期刊。(2)学会活动方面。美国经济伦理学会(SBE)会员包括世晃各国和地区的学者,美国学术机构举办的各种经济伦理研讨会都有欧洲日本等国家代表参加。(3)教学方面。美国工商管理学学校大会管辖范围包括他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学校,因而,他关于必须教授经济伦理学的规定,以为他在美国以外的学校所遵循。(4)组织制度方面。美国的经济网络组织,是包括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学校,因而他有关经济伦理学的制度和约束有超越美国国境。(5)研究方面。美国经济伦理学提出的问题,研究的方法以及理论体系也大都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所吸收采纳,但经济伦理学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更具民族特点的发展。211乔治恩德勒的研究在西方研究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著作很少。但是,在西方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经济伦理思想与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其中以欧洲第一个经济伦理研究所、欧洲经济伦理学网络创始人之一乔治恩德勒最为著名。他不仅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经济伦理学概念和框架,而且对中国的经济伦理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的看法和建议。乔治恩德勒是世界第一部经济伦理大辞典(1993年主编)他的经济伦理学思想在当代西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恩德勒关于经济伦理学所做的第一步工作是提出了“新实践的观点,主张经济伦理学应该是或者说应该追求的是一种“新实践。这也是他关于经济伦理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恩德勒认为经济伦理学应该对改进经济实践做出贡献。他认为“要实现新实践,最根本的要了解自由空间及其限制条件。自由空间包括以下区分:(1)三个行动层次。恩德勒以不同目标、利益和动力。把经济行动分为三个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单个人或雇员等为微观,公司厂家等各类经济组织活动团体属中观;经济制度和由经济秩序、经济金融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社会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等经济条件构成的经济形态属宏观。(2)三组价值。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规范和价值指导的,所以与人的行动层次相应,又可以区分三组价值:个人信念、集体价值和一般义务。个人信念对个人行动有很强的决定作用和指导力量;集体价值是由集体在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为个人提供客观价值,实际指导集体行动,一般义务则认同和证明应该指导人类行动的价值观和规范。(3)三方面责任。三个行动层次方面的行为者又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和环境中,因此他们又都附有经济的、社会的和环境的三方面责任。(4)三种伦理的挑战。三方面责任对行为者而言,是从伦理方面提出的要求或挑战。有的是基本的,有的是需要有相当的道德素质或境界才能理解并做到的。因此,“越靠近伦理思想,伦理挑战就变得越多样化,并且越受到文化的约束,因而也就越取决于道德行为者。恩德勒有关于经济伦理学所做的第二步工作,是提出“新学科观点以及这门学科应该具有的四方面特征。他首先澄清了经济伦理学所要求的经济学与伦理学的概念。他认为寻求伦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即必须采取伦理学相关办法。经济伦理学需要道德推理。经济伦理学所需要的伦理学概念,他认为应该是规范伦理学。其次,他认为这样的-I1交叉学科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合作的模式。伦理学、经济学都具有同等价值。(2)面向经济实践。经济伦理学的目的是新实践。因此必须采取面向经济实践的方法区分他们的自由空间局限性和他们的责任。(3)面向问题。经济伦理学要以问题作为议程,这种问题来自于实践。(4)认真对待当今道德危机并正视“多元化事实各个行动层次都受相应道德价值观和规范的指导,然而,面对当今道德危机和“多元化事实”。在所有层次,尤其是在国际层次上,都会碰到例如这样的问题:如何既肯定道德多元化,同时又找到一种得到多元道德学说支持的公正的“政治观”?他认为只有最低限度的交迭共识才能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正视并解决这个挑战是经济伦理学在国际领域中的中心任务。综上所述,恩德勒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的概念和方法,例如“面向问题方法”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j匕京人民出版社,1995)陋3同时,恩德勒又提出三个行动层次上的决策和行动都既可促进又可阻碍人的发展。因此他在阐明他的“新实践”“新学科”的思想后,又将研究放到经济伦理学与与人的发展关系上,并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思路:1)用搿作用能力一方法澄清搿人的发展一这个概念。他认为要解决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个问题,关键要弄清人的发展这个概念。他认为可以采用阿马蒂亚森的“作用能力方法来澄清这个概念。啼1(森的指导思想是人应有获得福利的自由,对于福利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去衡量。如用“商品量”“商品性质”收入“功利”或“基本物品等。森提出应“作用即按照人实际应得到的东西来衡量那个“福利”,同时主张用能力几人取得的作用的各种状况来定义自由。)2)在作用能力基础上对人的发展做贡献。恩德勒试图探讨经济伦理学对人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他认为:一、“作用能力”方法为经济伦理学提供了各种了解各42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种行动层次状况的信息基础,有助于经济伦理学评价、确定他们的决策、行动以及他们所应承担的责任。二、这一方法向经济伦理学提出了诸多问题,例如哪些作用和能力与伦理评估相关?哪些基本能力是体面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为摆脱贫困提供了基础等。H1研究这些问题,将有助于经济伦理学真正为人的发展做出贡献。三、这一方法阐明了各行动层次的最终目标,同时在选择达到这些目标的步骤上又允许有伸缩性。总体看来,恩德勒在经济伦理学与人的发展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思路。第一,是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在“作用能力”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是经济伦理学有明确可追求的目标与评价标准,也使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合作模式有了统一的目标基础。第二,用这种经过“作用能力”方法阐明的发展标准来看待各自的具体情况确定达到目标的伦理步骤,这样就有可能使各层次真正促进人的发展。212马克斯韦伯的研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与马克思在以研究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基于立场不同,以及不同的方法论和理论兴趣,他们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现实运作及其归宿进行了迥然不同论述,却对推动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和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的非理性持有相同的观点,这种非理性并妨碍其形式上的局部的合理性。两人同时谈到了宗教,并试图解释其非理性。但对韦伯而言,必须解释非理性主义,这种“自然状态的颠倒”的起源,对解释他所谈到的某种宗教性表现的决定性影响,即新教伦理。对马克思而言,资本主义的起源与任何宗教伦理都无关,而是与某种掠夺、谋杀和剥削的野蛮进程相关,对此,他用“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描述。在解释颠倒的资本主义逻辑时,宗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两者之间没有韦伯所说的因果关系,而是某种结构上的关系:非合理性是作为异化过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某种内在、普遍并且本质的特征,它本身与宗教异化具有某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在两种情况下,人类都受制于他们自己的产品,它们分别是资本主义(金钱、商品)和上帝。在对资本主义形成及发展动力的解读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必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它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是马克思解释社会变迁的路径。而社会阶级的对立冲突直接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在马克思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封建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产生的与更加先进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的分析中将生产力的发展中的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产生的最重要条件。不仅如此,这也是马克思用来解释所有社会变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迁及其对未来社会(共产主义)预测的理论出发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的重要论断,所以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状况的变化是引发整个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最终因素。相同的是韦伯在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考察中,也是从经济行动出发,去挖掘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动力。但不同的是,韦伯在对市场经济原理的分析,以及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企业以及现代国家的政治和法律的考察中,最终得出现代资本主义是合理化的结果。由此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贯穿其中的主线便是合理化的过程。(德)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韦伯的新教理由来、根据和背景M阎克文译北京法律出版,2000:357;)哺。韦伯是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文化价值(宗教)对于资本主义产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补充。马克思与韦伯的思想对于西方思想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理论主题的相似性、具体研究的对峙性形成了两人不同的思想体系。长期以来,人们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韦伯的理论是在对马克思进行反驳。但从深层的意义上说,韦伯并没有简单地否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相反,而是扩展并补充了马克思的理论。尽管他们对现代社会研究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与其说构成了简单的对立关系,不如说是形成了一种互补。对于马克思与韦伯最早的综合来自新马克思主义者创始人卢卡奇,他把韦伯的“理性化”概念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概念结合起来形成“物化”概念,他运用物化的概念来表示社会关系变成能被操纵和买卖的“客体”这样一个过程,重新解释了韦伯的“理性化概念并不断地强调交换价值的“算计过程。(张西平历史哲学的重建卢卡奇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j-联书店,1997年出版)1卢卡奇就这样将韦伯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卢卡奇之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将从马克思开始的批判理论发展成社会学理论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取向。哈贝马斯则站在批判理论的立场融会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由此看来,马克思与韦伯的思想就是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彼此包容的关系。22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问题90年代中期,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在中国兴起。此过程大概可分为3个阶段: (1)1978年1984年,在马克思哲学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层次上的讨论。70年代末,改革开放,经济与道德的结合还处在马克思哲学伦理学和职业伦理学讨论层次之上。在此阶段尽管尚无经济伦理学的概念,但为经济伦理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经济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问题,伦理研究开始面向经济领域;企业伦理规范开始形成;道德取代阶级斗争成为衡量社会、企业和个人面貌的新标准;文明道德不再受到蔑视;从而为下一个阶段经济与伦理的进一步结合,奠定了基础。(2)1984年1994年,研究商业伦理、管理学伦理和经济学伦理问题。1984年以后,经济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此时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阶段主要围绕经济改革商品经济与道德关系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学术62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综述界分别从管理学、商业和经济学三方面来探讨经济伦理这一主题,因而设计了西方经济伦理“三层次概念(3)1994年以后,经济伦理学形成阶段。此时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马克思经济伦理作为-17学科课程进入众多工商管理院校。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伦理学在中国的兴起情况:(1)从出版物看,不仅发表有几百篇经济伦理学的专题论文,而且已经出版近百本的经济伦理学专著,构成我国经济伦理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批成果。许多刊物还开辟“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专栏,讨论经济伦理问题。(2)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建立和开设了专门的机构和课程。如199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的经济伦理学课题组,1999年成立了由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知名专家,包括政府经济决策部门、企业家和国外著名经济伦理学者参加的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经济伦理学交流活动。中南财经大学不仅成立了以王福霖教授为所长的经济伦理研究所,还在国内率先开设了以经济伦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硕士点。1998年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MBA学校必须开设经济伦理学课程。国内学术界之间、学术界与企业界以及中外经济伦理学研究交流活动也日趋频繁。国际间的学术研讨会,地方学术界与企业界联合举办的经济伦理研讨会,都从不同文化传统角度,运用交叉学科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拓宽了研究者视野,促进了海峡两岸以及我国与国际经济伦理界之间的联系和交流。221王小锡的研究国内对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的学者众多,如余达淮、王若水、刘梦溪、章海山、张奎良、胡福明、徐崇温、王小锡等。其中突出代表人物是王小锡教授。曾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王小锡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尤其是在我国较早开展了对马克思经济伦理的研究,在学科建设层面上,早在1994年就率先发表了研究经济伦理学体系的学术著作中国经济伦理学和学术论文“经济伦理学论纲,开创性地以系列学术研究成果系统论证了“道德资本、“道德生产力、“经济德性等范畴,凸显了自我的学术研究特色。并先后主持“商业伦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等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经济伦理道德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4项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先后著、主编伦理学、 伦理学通论、当代西方人生哲学、 中国经济伦理学、 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 现代经济伦理7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 经济的德性、 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等著作。在哲学研究、 伦理学研究等报刊发表经济伦理学论纲、 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三谈道德生产力、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经济伦理学解读、 道德、伦理、应该及其相互关系、 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等90多篇学术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新兴学科、 社会主义论丛等相关权威学术刊物全文转载。先后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王小锡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观【J】伦理学研充2002,(9)3943)3222余达淮、章海山的研究余达淮主要研究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要研究成果有: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论文:马克思“货币拜物教的基本观点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04);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马克思的批判(伦理学研究,20050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等经济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道德与文明,200502)等等。参加了“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先进文化和道德基本观点研究。但在近几年,国内在经济伦理学中方法论研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章海山教授提出的“经济范畴人格化的方法。即用经济范畴的属性来说明经济行为者的行为和道德的方法。他认为这是“经济伦理研究的根本方法之一”,并认为这意味着研究经济伦理应采用决定论的方法,因为在这个意义上经济范畴人格化的经济角色并不具有道德意义,他不需要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他的角色是客观地被决定的,所以经济伦理研究方法在一定意义和范畴中可以采取价值中立的方法。除教学和学术研讨活动外,在企业方面也有引人瞩目的发展。如海尔集团走上美国哈佛讲台,引起人们注意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之手。此外,政府方面的稽查制度,直属中央稽查员进驻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举措从宏观层面上对经济伦理事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经济伦理研究队伍上看不仅有哲学界人士,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法学界人士,而且大众传媒和政府也不同程度的参与进来。例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发表的经济学的伦理问题,1999年,参加了“北京国际经济伦理研讨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论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消费至上与企业至上、个人经济权利与个人选择等问题。(章海山经济伦理方法论的研究,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2期)u副8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31马克思关于经济主体的伦理分析马克思认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济主体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体现特有的主体性。从人类主体活动的社会形式视角下,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分成三个形态,他在1857一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n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以经济主体在对象化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基础的。在第一种形态下,主体的自由度受主体的能力和对环境控制度的限制,个体缺乏独立性;在第二种形态下,经济主体获得了人身自由,通过物的交换关系获得形式上的独立性,但仍然受制于物。第三种形态是人与人自由联合,经济主体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他们的共同的生产能力以及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成为个人自由活动的基础,个人获得真正独立性。马克思认识到的主体性一方面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他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因为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换言之,正是由于他是类的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他本身的生活对他说来才是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H匕京人民出版社,1995,12)n53另一方面,主体性也具有实践和伦理学意义。当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考察人类主体在经济社会的活动时,主体性呈现一系列具有经济伦理关系特征的人的多样性,并预示人类主体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类活动的社会形式包括经济的社会形式即经济关系在内,是人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即是人类活动能力的结果。所谓人类活动能力,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的能力。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核一Ii,的活动,在人类的一切活动能力中,物质生产能力又是最核,11,的能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以物质生产为核一11,的活动中,依托着物质生产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与人类主体的生产能力和自由度相关联。主体的自由,从根本上就是实现人的劳动本质,即把劳动由必然的、外在的活动,变成自觉的、内在的、作为目的本身的活动,就是实现劳动的自由或自由的创造劳动。为了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界,在人类同外部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获得自由,个人就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社会,以群体的力9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量面对自然界。群体既是个人在自然界面前获得自由的中介,又成为人在人面前失去自由的制约因素;社会发展促使自由问题成为人对社会环境的问题。因此,主体间的伦理关系既体现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又是判断社会经济形态基本属性的主要标志。主体性是人类活动和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存在物。人类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包括宗教、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科学、文艺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无法游离于人类伦理主体之外存在或灭亡。当马克思从纯粹哲学伦理学扩展到政治经济学方面来时,这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某些转变,但是,马克思发现了政治经济学始终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研究,这个研究的历史紧紧地伴随着人类的主体能力,特别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从个方面反映出人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多方面关系的建立,而最终成为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即社会历史性的存在。从亚里士多德关于经济活动和作为这种活动产物财富的朴素自然观点,到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超越自然经济的眼界,将财富看作货币这种纯粹社会性的价值符号,再到重农学派把货币和实物这两种财富形式归结为农业的商品生产,继而以斯密和李嘉图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全面地研究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明确提出劳动是财富源泉的命题和劳动价值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劳动的发展,亦即劳动的分工与协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历史过程,和这个历史过程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的形成与变化发展,说明了人的劳动在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乃至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基础地位。说明了人类主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切关系的起点、中心和归宿。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说:“古典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幸运的天条,成为从重农学派经过斯密到萨伊的经济的和谐,是因为它的潜在的人本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属性被直接反映到经济现象的空间上。”(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事实上尽管不能把马克思的经济学仅仅还原成人本学,但是,马克思用人的主体性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表明经济学无法忽视经济主体的伦理关系或伦理评价。因而对各个形态经济主体的描述不仅是经济分析的,也是伦理价值分析的。从这个角度讲,无论哲学还是经济学,马克思对于人类主体的人文关怀都是伦理的,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32马克思关于所有制的伦理分析321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制形式不仅有作为所有权的法律表现,它也包括一定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意识的表现。资本论第三卷的利润率范畴。(利润率范畴一(AGG表现了作为意志关系的法权关系,凭借占有生产资料而占有利润,这种法权关系以特定的生产关系为前提,是相应经济权力的经济权利)的实现。)n钔即所有制是统治阶级对劳动阶级的权力,是一种不平等的伦理关系的体现。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劳动者是否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并不是劳动在t0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形式上隶属于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十七世纪,英国的呢绒商人把羊毛卖给独立的织工,并向他们购买呢绒。在交换日渐支配生产的条件下,力图控制直接生产者的商业资本这时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呢绒商人是这种商业资本的人格化。先前独立的生产者在普遍化的商品生产这种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中,在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竞争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生活条件。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如何伴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得以普遍确立。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也意味着劳资伦理的确立。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和“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将成为支配整个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两个前提,是所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前的形式。“劳动者是活劳动能力的体现者,这直接属于生产的客观条件,而且他们作为这种客观条件被人占有,因而成为奴隶。”所谓“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只是资本的原始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一种道德审视的话语,它的经济学含义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客观条件(土地、原料、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货币或这一切的总和)与劳动本身的分离。马克思说:“劳动者土地和土地所有权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的生产的基本条件。自由工人与劳动客观条件的对立,资本同自由工人相对立都由此产生。马克思说:“历史是过程,是使在此以前联系着的因素互相分离;因此,这个过程的结果,并不是这些因素中有个消失,而是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跟另一个因素处在否定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由的工人(可能性上的工人),另一方面,是资本(可能性上的资本)。客观条件与这些变为自由工人的阶级相分离,必定同样会在相反的一极表现为这些条件本身的独立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n睨订劳动者满足自身被使用的另一个前提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成为决定性的支配整个生产的关系。资本可以购得自由劳动,并且以此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在马克思那里,资本是财富,但财富及它的货币表现都并不必然生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要使货币财富有可能转化为资本,一方面就要能找到劳动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就是找到拥有自由的工人,要使资本既可以购买物质条件,也可以购买活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同时意味着资产阶级对劳动者的人格和利益的优先权,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由所有权引申的道德不平等关系。马克思指出:“经过这个历史过程,资本家才在土地财产或一般财产同劳动之间作为中间人(历史地)插了进来。历史根本不知道什么资本家和工人结成联盟等等的美妙的幻想,在资本概念的发展中也没有任何类似的迹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比羽马克思认为,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在本质上反映出了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阶级关系和伦理关系。322所有制形式由分工决定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西安丁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分工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性质及其衍化关系。在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深刻的表达了这一思想,即所有制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他认为,整个社会经济结构是围绕劳动形式旋转的。分工起初包含着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劳动条件的分配,规定着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范围。分工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成为可能现实,于此,分工同时存在的还有分配,是劳动及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这种分配也产生了所有制。33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伦理分析331马克思关于生产的伦理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抽去它同其他生产方式共有的纯粹劳动过程,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动机和目标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在生产过程的这种本性,包含着既要肯定必要劳动,又要否定必要劳动的矛盾。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必要劳动的存在和扩大为前提。马克思说:“剩余劳动只是和必要劳动相比较而存在,因而只有在必要劳动存在时它才存在。因此,资本必须不断地推动必要劳动,才能创造出剩余劳动;资本必须增加必要劳动(即同时并存的工作日),才能增加剩余额;”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生产又以必要劳动的减少为条件。马克思说:“如果资本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达到最大限度,比如说,达到无限大的量,结果必要劳动时间成了这个量中的无限小的部分,而剩余劳动时间成了这个量中的无限大的部分,那么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最大限度,而这也就是资本努力追求的趋势。显然,肯定必要劳动同否定必要劳动是对立的,但二者又都是资本的生产条件,都统一在资本身上。所以,资本作为生产资本,自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资本作为剩余劳动的肯定,同样并且同时既是必要劳动的肯定又是必要劳动的否定;资本所以存在,只是由于必要劳动既存在而同时又不存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删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既肯定必要劳动又否定必要劳动的矛盾,使它在这个领域的发展表现为对立的二重倾向:“扩大所使用的活劳动和缩小必要劳动”。一方面,资本为了保持价值增殖的前提,追求必要劳动总量的无穷大。这个倾向使资本必然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的总数,把非生产人口尽量转变成生产人口。另一方面,同样是为了保证价值增殖,资本又追求单个雇佣工人必要劳动的无限小。马克思说:“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劳动是资本的必然趋势。劳动资料转变为大机器体系,就是这一趋势的实现。资本在生产过程的这两个发展倾向,既互相对立,又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否定必要劳动的倾向,成为肯定必要劳动的手段:因为个别必要劳动愈小,资本的技术构成愈高,同量资本所能取得的利润率就愈低,资本就愈是要通过增加雇佣工人的总工作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增殖价值。(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2卷【M】北京12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人民出版社,2004)防283同时,这种情况也使劳动力变得便宜了,使资本能够雇佣更多的工人,推动更多的必要劳动。同样,肯定必要劳动的倾向,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否定必要劳动的手段。因为资本使用的工人愈多,生产的规模愈大,资本就愈能发展劳动的社会结合形式,更多地利用科学和自然力,从而也就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劳动力价值,缩小个别必要劳动时间。但是,资本的这种发展无限扩大活劳动和缩小必要劳动的倾向,最后必然要破坏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区别于以往各种剥削关系的历史特征之一在于,工人所得到的必要生活资料不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而是工资,是作为一般财富形式的货币。这个形式区别虽然不会改变剥削关系的实质,不会改变工资仅仅是劳动力的价格这个本质;但是,货币工资形式却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货币是致富欲的源泉,为货币而生产具有无限的欲望。货币的这个性质对雇佣工人也发生作用:“由于劳动是雇佣劳动,劳动的目的直接就是货币,所以一般财富就成为劳动的目的和对象。作为目的的货币在这里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一方面由于对再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管理,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代替人从事的劳动,“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5:52)1马克思探索的是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他认为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要突破现有的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从而用人化的自然代替纯粹的自然,用历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自然的需要。同时,马克思又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工人的贫困化、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尤其是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过剩等趋势。马克思发现,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价值增殖表现为资本作为对象化劳动同活劳动的关系及资本同雇佣劳动的关系。但作为商品,资本却表现为取决于生产过程之外的流通。作为商品,资本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必须是需要的对象消费的客体;同时资本还必须同他的等价物即货币进行交换,新价值只有在出售中才能实现,由于在生产过程内部,价值增殖和剩余劳动的生产完全是一回事,“因此价值增值没有任何其他界限,有的只是在生产过程本身内部部分的作为前提,部分的被产生出来的界限,正因如此,这些界限在过程中总是表现为应当克服的限制。b1但是在生产过程之外,在流通领域,却出现了无法忽略的限制:首先,商品只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即消费的客体,才具有交换价值,因此,他的第一个限制就是消费本身,即对该商品的需要;第二,对该商品来说,还必须有等价物存在,但是,因为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新的量,新的价值,因此,他遇到的第二个限制就是现有等价物、剩余等价物的量的限制。这两个限制对于资本的影响是,如果生产过程不能转入流通过程,全部产品不能转化为货币,那么资本的整个运动就要陷入绝境。换13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言之,在生产领域,由于价值增殖和剩余劳动的生产是一回事,因此对价值增值的追求表现为将剩余劳动的所有界限视为应当克服的限制;而在流通领域,价值增值的实现取决于消费,因此遇到他必须正视而不能取消的限制,所以,正是通过生产过程之外的流通领域的限制。马克思发现了生产与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发现了潜在的包含在资本流通领域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马克思指出,价值关系、资本生产不是永恒的。他认为必要劳动同剩余劳动的交换,即社会劳动确立为资本和雇佣劳动这二者对立的形式,是价值关系和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最后发展。“这种发展的前提现在是而且始终是:直接劳动时间的量,作为财富生产的决定因素的已耗费劳动量。”即财富由劳动量决定,劳动量由直接劳动来决定。“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这种作用物的自身他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他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而是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JPo(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32-33因此,“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的本身发生关系。口耵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这里已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的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供热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作用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354)3门副马克思认为“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的劳动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对自然界个人的发展。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一般财富发展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发展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拜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必要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程度,那时与此相应,由于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马克思从根本上指出资本生产方式不再存在的条件,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被缩减到最低程度,劳动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调节者的身份与生产过程发生关系。换言之,由作用物即机器来完成劳动时间,从而必要劳动时间微乎其微,以至于没有必要再靠缩短劳动时间来占有他人的劳动。因此,没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交换价值,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当然,在马克思看来,正是资本促成了这种不以直接劳动的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物质条件。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因为:(1)他竭力把劳动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同时又使劳动时间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条件;(2)他唤醒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唤起和社会结14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以便不让财富创造取决于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同时又用劳动时间去衡量这样创造出来的巨大社会力量,并把这些力量限制在为把已创造的价值作为价值来保存所需要的限度内。因此对资本来说,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仅仅是用来从他的有限的基础出发进行的生产手段。但实际上,他们却成了炸毁这个基础的物质条件。于是,资本就违背了自己的意志,成为了社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创造条件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短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的本身发展腾出了时间。二战之后,由于新科学技术加速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力的条件、作用物的条件,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了。据OECD的统计,在主要的OECD经济中,其中50的GDP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按马克思的解释,资本主义不再存在的物质条件是,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的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作用物的力量,而要达到作用物的巨大效率,取得与生产他们所花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的成果,则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从主要的OECD经济中,我们观察到的就是这种“超高技术投资高技术工业、更高技能的劳动和联合生产率收益增长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汹1实际上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中主要作用者而是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的趋势。在此后更以绝大部分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次,在这种趋势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主要不依赖于直接劳动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不发达国家还是以直接劳动为基础,发达国家通过国际交换,这种交换本身建立在不平等的一个生产力上,首先,发达国家用由其作用物的使用价值实现所得的货币,交换不发达国家由直接劳动血汗劳动时间量决定的使用价值。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产品的科技含量因财富差距而更加扩大。其次,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例如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发达国家通过逼迫发展中国家缩小必要劳动时间,压低工人工资从而获得绝对剩余价值。最后,债务国通过逼迫债权国货币升值,而把债权国的财富占为己有,例如金融危机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综上所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家需要尽可能的限制工人的消费能力,限制工资,发达国家需要尽可能的压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必要劳动成果,与此带来的后果是,其高附加值的产品过剩,找不到能与之交换的不断扩大的不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由此造成贸易逆差,这使得马克思当年所发现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新的方式例如金融危机的方式表现出来,其危险性和破坏性,不是一大批企业的倒闭,而是以一国或数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和长时期的一蹶不振为代价。如今的世界经济包括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变化,不仅没有否定而且更加证明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今天仍然使用,并随着资本的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发展,而愈益显示出他的深刻性和尖锐性。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32马克思关于分配的伦理分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作出明确分析,第一,分配包括产品的分配和生产条件的分配。在分配之前,“它是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生产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第二,生产条件的分配,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征服民族在征服者之间分配土地,因而造成了地产的一定的分配和形式,由此决定了生产。或者,它使被征服的民族成为奴隶,于是使奴隶劳动成为生产的基础。从而通过这种新的分配使生产有了一种新的性质。第三,法律对生产条件的分配,只起保护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法律可以使一种生产资料,例如土地,永远属于一定家庭。但是法律规定生产资料归属权,只有当大地产同社会生产处于和谐中的时候,才有经济意义。第四,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构。利息、利润以及工资和地租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原来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想说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可见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同于各种由其他生产方式产生的分配形式,而每一种分配形式,都会同它由以产生并且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形势一道消失。1)公平的核心价值公平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的内在价值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论是早期的人本主义批判,还是后来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都是基于不公平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批判的目的在于消灭这一经济制度。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道德性就在于,经济制度的不公平成为每个人得以充分发展的最大障碍而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这一障碍将不复存在。马克思对公平问题的揭示依托于对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阐发,古典经济学将利益分配问题置于劳动价值论之外,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出利益分配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所阐述的公平原则即是生产关系原则,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公平原则涉及社会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强调机会公平,而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结果公平。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神话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公平的实质。马克思指出:“单从市场或交换的角度看每个主体都是交换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后者和前者发生的社会关系”。这样,劳动力商品的买和卖完全被看作是一种公平交易。市场神话隐去了所有制问题,16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方是财产所有者,一方是无产者,这两者的交易在实质仍是不公平的。所以,马克思指出“交换价值,或者更确切地说,货币制度,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而在这个制度更详尽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揭示,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价值分析,“生产是滋生剥削的惟一场所。遗憾的是,市场式的思维方式对生产视而不见,这样,就抽掉了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基石。(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240435)睁删在马克思以前,以社会主义公平作为理想社会之实现目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被反复提出来。首先,是回顾人类历史、重新思考人类社会所应有的方式,并力图寻找到实现公平状态的可能性具体方案。其次,是批判地考察现存社会的不公平状态,将消除这一现象作为道义上的课题提出来。最后,是在以上基础上构想未来社会。这些探索和尝试的价值是不容否定的,马克思的公平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上述探索的继续。2)公平的历史性马克思公平理论认为,社会公平是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而不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一个社会的公平观是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中的公平观念是不同的。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历史的发源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历史地规定了“公平,“公平是在特定的“历史中存在的,或者说在人类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每天都会遇到公平的问题,其起源与本质只有从“历史中,即从物质生产实践的现实运动中此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卿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提出公平问题起源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样的对象性关系首先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属性,因此,人的物质生产实践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同时,马克思又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然界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或者说,由于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只有在社会存在中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公平或公正的观念与原则,通常的表现形式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的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一些法律的、道德的规则。公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判断,它虽然直接来源于法律观念和道德原则,但它归根结底是对现实经济关系与评价主体利益之间关系的反映,社会中的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阶级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己的公平尺度去衡量现存的经济关系。公平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且其具体内容及实现方式总是反映着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物质生产方式,反映着人们的现实经济关系。公平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是为定的生产方式服务的,也是随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公平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先进阶级看来是道德的、公平的,而在没落阶级看来则被认为是不道德、17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卑劣的。正如恩格斯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观念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其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种东西正如米尔伯格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剃公平是历史性的,这意味着衡量一个社会及其社会关系公平与否就有着客观标准。马克思从历史进步的角度分析了公平的历史标准。在马克思看来,公平与否的标准在于历史合理性。具体而言:“凡是有利于促进历史前进的经济体制与制度安排进步的就是公正的,反之就是非公正的。也就是说,公平的标准与衡量历史进步的尺度是内在一致的。3)公平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公平具有绝对性,人类对公平的追求是普遍的、永恒的。公平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支撑力量,虽然公平的理念和意识层面具有绝对性,但是在客观物质世界中,马克思认为“社会公平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具有相对性,抽象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公平问题的存在不仅不是自然的,而且不是永恒的。它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不是人类永恒的事实公平问题的存在是相对的。首先,从公平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来看,公平只能存在于资源较匮乏的环境,只有在出现非公平非正义的社会体制中,才会有公平和正义问题的出现。从分工角度来看,公平的产生只是人类发展到出现了社会分工,但又无法自主支配分工的产物。其次,从公平赖以产生的主观条件来看,公平的产生离不开自我意识的生成。公平是一种价值评价,是自我意识的运用。马克思看来“公平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产中产生的结果。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5一187)拍2呻副当人类开始对其所处的生存世界有所意识时,人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分化和冲突关系也刻印在人的意识之中,而公平的观念正是在肯定这种分化和冲突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考。从这一点来看,公平的存在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和冲突作为前提的,一旦消除了这种紧张关系和冲突,公平就不复存在。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以及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已经得到真正解决。公平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认为就公平本身的意义来讲,它强调衡量标准的“同一尺度”,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用以防止社会对待中的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但将公平放入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我们会发现不存在适合于任何社会关系的“同一尺度的公平原则。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公平观,即使在同一社会经济关系下,即使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阶级由于阶级利益的差别,对公平标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认为资本获得利润、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是最公平的事情;15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但在工人看来,利润是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剥削,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在不同阶级之间寻找统一的公平标准无异于缘木求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嘞h权利,就它的本性来讲,只在于使用同一尺度;但是不同等的个人(而如果他们不是不同等的,他们就不成其为不同的个人)要用同一尺度去计量,就只有从同一个角度去看待他们,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去对待他们,例如在现在所讲的这个场合,把他们只当作劳动者,再不把他们看作别的什么,把其他一切都撇开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嫡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阶级,每个阶层的人都具有公平观表现了公平在意识层面上的绝对性,但是每个阶层和阶级的公平观又不尽相同,不存在适合人的“同一尺度”的公平标准,因此公平具有相对性。我们要杜绝把公平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观点,公平只是经济关系的观念化、神圣化的表现,经济关系是决定公平的标准,而不是相反。主观设定的,臆想的公平并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一种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平等”掩盖下的不平等的剖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从人类劳动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形成,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历史形成中研究阶级的产生和不公平产生的根源。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借助于物化的概念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与阶级存在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取代,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物化了的交换手段货币手段,而得到体现。在资本主义阶段,货币形态的发展以其向一切社会领域的渗透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物化的表象体现出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批判,实际上意在揭示这样一种经济关系,在这种经济关系中:人的价值为资本的价值所取代,人的利益为资本利润所遮蔽。物化关系为马克思迸一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平等”掩盖实际的不平等奠定了基础。他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是借助于媒介手段实现了不等价交换。共同等价物是最初的媒介形式,然后这种形式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抽象为货币、资本等等。社会关系物化的普遍性不仅使普通商品交换关系普遍存在,而且劳动力也成为商品,这意味着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发生了分离,它是奴役和剥削产生的基本条件。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与劳动力价格(即资本家所付报酬)的交换表面看似等价交换,实则不等价,因为剩余劳动是不付报酬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精辟地分析道:“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内的界定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是支配自己的东西”。但这一切都发生在流通或交换领域,一旦进入生产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我就消失了”。19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资本家和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属于流通过程中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只能使它神秘化的形式,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涂桂华浅析资本论的经济伦理思想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11)H21因此,雇佣关系如果说是“公平的话,那只是表面现象,在这种表面现象、形式下的公平底下掩盖着实质的不平等。因此,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与自由不过是另一次的这种基础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5)哺33平等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经济关系,它产生于商品交换过程,但在简单流通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平等由于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已经事实上异化为不平等。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法律、政治公平因为失去了经济公平的根基,也必然称为空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批判公平的核心理念,他由公平的经济动因出发拒斥那些脱离了现实经济关系的抽象公平,他所期待的不仅仅是在商品交换领域实现公平,而是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一切领域的具体的公平。另一方面,人与物关系的不平等(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马克思说:“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47)啷。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工人则是为了生存,这当然是一种不平等的买卖关系。这样一种处境不对等的交换能够将劳动者的利润压到最低限度,其较量的结果是财富逐渐集中于占有优势的方,弱势者能够得到的仅仅是生存的延续,生产手段占有的分化必然带来物质财富占有的继续分化,由此阶级剥削压迫继续加深,不公正待遇持续存在。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正是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关系,这样一种不对等关系,从根本上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使得生产手段的占有者在与工人的较量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而言,只有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摆脱资本家的剥削。可见,资产阶级学者对待公平采取的是实用主义态度:当公平这一概念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时候,他们极力提倡公平,按照自己阶级利益去解释公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不过是冠冕堂皇的骗局,是掩盖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幌子。333马克思关于交换的伦理关系分析资本在流通领域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流通过程是资本存在的一个要素,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只有经历流通过程,资本才能把生产过程创造的剩余产品转化为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同时才能把货币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重新开始增殖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流通又是对价值增殖的限制。流通既是资本价值的实现,又是资本价值的流失。在流通中,资本扬弃了它的货币形式,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当资本仍然保持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成品形式的时候,它是不能执行资本的职能的,所以是被否定的资本。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相应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考察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因素。商品作为交换的产品,其本质特征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幽灵一般的“价值对象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5145)呻淌1商品经济形式虽然不是最早的人类经济交换形式,但其萌芽得很早,随着早期产品经济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商品关系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生产者是生产资料与产品的独立的所有者。这一经济条件也是在产品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出现的。尽管原始氏族公社所有制排斥公社内部的商品交换,但是产品经济的发展,使各个孤立分散的氏族共同体的社会交往与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原先各自分散活动、互不往来的孤立的氏族公社,一旦它们各自拥有为对方所需要的剩余产品时,它们就会以独立的所有者的身份在市场上相对立。这种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氏族公社所有制关系,正是人类社会经济史中最早的即氏族公社间的商品交换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7)怖7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得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态,是以各种商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对立和进行商品交换为特征的,从而是一种最发达的商品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初步阐明了商品经济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指出生产的决定作用及其历史阶段性,并指出生产关系中应当包括交换关系、分配关系。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生产关系决定伦理关系,那么,一定社会的伦理关系中必然有一定生产方式和交换形式的内容。在自然经济的形式下,需求的满足无须依靠交换,因为这种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一方面把越来越多的人口纳入其范围,另一方面则并不依靠市场而是以奴隶庄园本身的生产来满足奴隶的消费需要。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人际关系一般是不需要通过商品交换的,因而其伦理关系连形式上都毫无平等。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普通的的交往形式。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不仅是作为物的代表,也是作为有自觉意志的独立人格相互对待,这样,双方意识到一种超出物的关系,就构成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伦理关系。相比于前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形式上确立了交换双方的平等,这等于名义上确立了商品交换过程中平等的伦理关系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人的法律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自由的因素。按照一般的理解:商品交换的奥秘在于:它在人们面前,把人的劳动的社会性凝结为劳动产品的价值,反映为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所以,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种“经济的形式规定性正好构成这些个人借以相互交往(相互对立)的规定性。”由此可见,通过商品交换所揭示的价值,就是揭示不同商品之间的共同性、流通性,就是揭示人类劳动和人的价值的同等意义。21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然而这不过是简单商品交换关系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说:“只要考察的是形式规定,而且这种形式规定是经济规定,是个人借以互相发生交往关系的规定,是他们的社会职能或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那么,在这些个人之间就绝对没有任何差别。每一个主体都是交换者,也就是说,每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后者和前者发生的社会关系。因此,作为交换的主体,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旧1但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深入考察就可以发现,呈现在交换关系表面的自由和谐的伦理关系表现了资本特权的专制。关于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伦理关系,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其一,商品交换体现着人与人的意志关系。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商品作为物,它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自行交换,也不能自己表达自己的“心愿”;从交换的角度来看,每个商品只是它本身的价值表现形式,它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肉体去同别的商品进行交换,但它作为商品本身没有意识,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对方的价值,也无法感知要与之交换的对象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即使被交换的是活人,作为被买卖的商品也是要由监护入主宰的。这样,在物对物的交换关系实现的过程中,隐含着人与人的伦理关系的表现形态。其二,商品交换表面上呈现交换者的平等关系。每个商品所有者都拥有自己商品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交换的前提之一。交换的另一前提是交换双方必须承认对方的所有权。从另一方面,承认这种所有权,就是肯定了对物的占有的法权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双方承认的所有权,它的存在形式己不再是单纯的物,而是包含着商品所有者的意志在内。不管这种承认形式是否用法律固定下来,它都使这种关系具有了法律的意义,即具有了客观性、普遍性意义。因此,公正和诚信就成为约束交换双方行为和维系其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其三,所有权在意志对物的关系上,表现为直接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为了实现交换,商品所有者必须把自己的意志贯穿在这些环节上,通过自觉意志的作用,实现所有权的转化;并且每一方只有通过中介体现双方共同的意志,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实现商品的全面转手。这种让渡和转手的中介就是契约。契约作为一个中介,它使对立的意志达到统一。契约又是一个过程,它贯彻于交换的始终。商品所有者为了确保自己的所有权和应得的利益,必然要理智地对待契约关系,维护契约关系的公正和信用。这种对立的同一,这种存异求同的关系的形成,就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关系的实现。其四,从价值关系上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生产的自然关系,商品的价值体现的是生产的社会关系。从自然关系到社会关系,这其中包含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活动的一定的社会存在方式,它的客观内容就是体现在价值关系中的伦理关系,它的主观形式就是相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就是说,商品交换使其具有了普遍的联系性和社会性,因而就使这种特定的经济活动具有了“和而不同的伦理性,这就是特殊的个人劳动向一般社会劳动的转化,主观意志向客观伦理的转化。从上述商品交换过程的分析来看,人们在交换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反之,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交换关系也是人格化的经济关系。事实上,经济不是脱离伦理的独立存在,它不仅遵循着一定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有相应的伦理关系贯通其中,有人的意志、愿望和道德理想在起作用。人在这里作为经济关系的承担和实现者,要代替商品去交换。这种在经济关系中产生的由一定的人格主体进行的以一定自觉意志相对待的关系,就是经济伦理关系。维系和调节这种伦理关系的手段,既有道德的,也有法律的,还可以说有政治政策的。然而,自从私有制产生以来,在商品交换中的利害对立都带有“敌对的性质。因此互不信任,常常采取不道德的手段达到不正当的目的,而且,由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目的性,社会伦理关系就会因为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激化而日趋紧张,商品交换的表面平等掩饰不了其实质的不平等。当然,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实践中,商品交换活动主体逐渐意识到不公平、失信和违法的行为是愚蠢的,理性的交换者应当是遵法守约,博得对方的满意和信任,因而,也需要不断改善交换的信用关系,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发展。334马克思关于消费的伦理分析18571858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作出精彩论述,提出了原创性的消费理论。并深入阐述了为什么“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的道理。尽管马克思对消费理论没有系统研究,但实际上马克思消费理论非常丰富,不仅包涵了对消费的分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消费观等论述,还涵盖了消费在生产环节中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收入分配制度角度出发,揭示了消费的本质。1)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涵马克思把消费分为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又把生产消费分为“生产资料消费”与“劳动力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中要消费原材料、燃料、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并通过消费而生产出物质产品。生产消费是资本的增值过程,“不是工人把生产资料当作生产活动的物质要素来消费,而是生产资料把工人当作自己的生活过程的酵母来消费,并且资本的生活过程只是资本作为自行增值的价值的运动”,(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JL京人民出版社,1995,32)口q从中也可以也看出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对于个人消费,马克思又将其分为资产阶级的个人消费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认为资产阶级的个人消费既有追求腐朽生活、享乐消费的一面,又从根本上服从他们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目的,至于工人阶级的消费,马克思认为其完全从属于资本的目的和运动特征,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作为生活消费的个人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或最终目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只是为了把与生产同一的消费跟原意义上的消费区别开来。在资本论中说:“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口2刊从中我们看出生产消费的重要性,生活消费也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耗,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革命的意义。马克思对消费的科学分类对我们正确认识消费的本质有着重要作用。2)马克思消费理论搿属人的消费一观念马克思对私有制下利己性消费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提出来一种属人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完善人之为人的本质。他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论消费的部分说,“假定我们都是作为人进行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外一个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口钔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的目的是使其个性和个性的特点对象化,整个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者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生命力,直观到了自己个性特征对象化的过程。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是在享受产品,更重要的是在体现和完善其作为人的本质。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作为人的本质得以实现,也将获得无上的乐趣。生产者与消费者彼此都是对方本质的补充,彼此都是对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彼此作为人的本质被对方的思想和爱所证明。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不再是被迫的、为我所痛恨的活动,而是自我自由生命的表现、是整个生活的乐趣、是“真正的、活动的财产。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对生产的反作用而对整个社会发展起作用。但是在私有制社会下,人们的消费往往以利己的、功利的个人需要为出发点,这种利己性需要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对这种非人化的消费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生产者通过生产并占有产品来攫取别人的财富,从而满足自己的利己性需要。产品在生产者看来只是谋取他人产品、满足自我欲望的一种工具,劳动也成了增加收入的谋生手段。生产者被这种利己性需要牢牢控制,成为“需要”的奴隶,作为“人的本质被异化了。消费者的需要、愿望、意志同样在产品面前变得软弱无力。一方面,生产者不承认消费者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权力。另一方面,消费者受自身利己性消费的支配,无力挣脱产品的奴役和支配。消费者对产品的这种依赖性使其失去了自身为人之本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生产者的生产“并不是人为了作为人的人而从事的生产,即不是社会的生产。也就是说,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作为人同另一个人的产品有消费关系。 (王锐生经济伦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5)盯明3)马克思消费理论对病态消费的分析马克思消费异化理论,为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病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实质、根源和危害,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迪。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时尚消费的内涵和特征。时尚消费的典型特征是消费品更新速度快,无保存价值,因而浪费在这里最明显、最典型、最直接地发生。不仅如此,时尚消费导致人和物的关系颠倒,人们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当作生活的全部内容,好像就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的商品而生活。人们把高档的时装、珠宝和化妆品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甚至拜倒在商品面前,此时人就异化了。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那样,此时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H73由于时尚在不停地改变,人们的欲壑难填,因而时尚消费必然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污染。第二,面子消费的内涵和特征。所谓面子消费,是指为了维系面子和人际关系而购买价格昂贵和过度包装的礼品的消费行为。面子消费反映了购买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礼品的使用价值,其核心在于商品是否能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面子,能否达到特定的目的。面子消费最典型的特征是消费品的过度包装。这种过度包装的面子消费是一种“病态”的消费行为,不仅过度包装的商品价格昂贵使大多数人难以承受,而且过度包装使用的那些难以分解的材料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第三,情绪消费的内涵和特征。所谓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受促销手段(打折、抽奖、赠送礼品等)和广告影响,疯狂选购商品后,后悔浪费了钱财和资源的消费行为。情绪消费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以女性为主角的非理性消费。这种情绪消费同样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马克思消费异化理论剖析了病态消费模式的实质、根源和危害。第一,病态消费的实质。无论何种形式的病态消费,实质都是异化消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身,不是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目的,而是向他人显示自身经济力量、社会地位以获得虚荣心和自我满足的一种手段,出现了一系列病态消费行为。可见,病态消费具有与异化消费相同的特征,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某种消费品时,不是为了获得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第二,病态消费的根源。病态消费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内在本性以及媒体广告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二者又有共同特点,各种病态消费行为具有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此决定多种消费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不仅如此,现代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追求自由的本性必然使现代企业劳动者备受压抑,驱使他们把注意力转向消费领域,把本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手段异化为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最后“避难所”。此外,许多大众媒体每天都在为厂商进行广告宣传,试图制造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驱使人们为炫耀财富、地位和身份而进行“非理性目的的病态消费。第三,病态消费的危害。病态消费行为普遍存在,不仅使人异化为物的奴隶,使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而且在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自然资源和环境不仅是任何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且是所有国家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条件。病态消费行为使无限的消费生产能力与有限的生态承25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受能力之间发生矛盾,影响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34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伦理分析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作为私有制经济的产物,他不是单纯的“物”,而是以剥削剩余价值为特征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不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而是与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剩余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社会中的概念,其一般的属性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关系。同时,剩余价值与不同的所有制联系在一起,就体现出它的特殊属性。这就为如何进一步认识资本奠定了基础。资本与剩余价值一样,有其特殊属性和一般共同属性。资本与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资本的特殊性质。如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私人资本,它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公有资本,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资本的一般共同属性表现为预付性、运动性和增殖性,不管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都要创造财富、实现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赖以旋转的轴心。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体现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关系的本质。抽掉经济关系的这个特定规定性,就不能看清被形式的平等所掩盖着的实质的不平等关系。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工人的劳动就其结合体来说,是服务于资本家的意志和智力的。工人的劳动被资本家的意志和智力所支配,其“精神的统一处于他们自身之外。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个人的劳动被否定了,这种被否定的个人劳动就构成了被肯定的“结合劳动”。它首先作为“结合劳动”表现为资本家的财产,同时也使资本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和主宰,使劳动者成为被支配的客体和工具。因此在这种经济伦理关系中,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奴役。这才是劳资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就是商品的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劳动过程的劳资关系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的劳资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应该分别研究它们的伦理关系。在资本主义历史上,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进行的斗争连续不断,这正说明工资最敏感地反映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的不公正。当然,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的需求也会超过劳动的供给,这时工人的工资就会提高。这种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26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变工人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使工人对人格化的资本的从属关系,在永久化的基础上变得比较安适和宽松,从而使劳资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和改善。“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不是慈善家所为,而工人也无需感激雇主,因为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从全社会的角度,马克思看得更深入。他认为,实际上,降低工资只能意味着降低购买力,并抑制国内市场。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决定着国家的繁荣。一个失业者是无业的消费者,商业衰退是因为购买力下降而导致的,解决商业衰退的办法就是提高购买力,其根源就在工资。劳动维持着这个国家,而劳动回报就是工资。工资对于商业的重要性和劳动相比还要大,低工资对于对于商业的冲击比劳动的冲击更加迅速。马克思认为,如果伦理学者面对资本主义分配说“这是不公平的,不应该这样分配”。这就是说,这些经济事实与伦理有矛盾。 (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8)盯8127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差异和冲突,调节经济关系的经济伦理也将趋向国际化、全球化。但当经济关系遇到诸如贫富差距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水体污染、耕地占有、城镇化快速扩张、全球变暖问题、低位资源(自然资源),如大农业资源、林果业、气候(日照等)、水资源等,各类高位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信息等)的缺失。低碳经济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不平等等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该由谁享受?如何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次序?这些都是经济伦理面临的全球化问题。经济伦理中调节这些方面关系的问题的伦理需求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加。最近世界经济研究专家提出了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的问题,换言之,全球性经济基础要求有相应的的包括经济伦理在内的道德上层建筑。这种合作取向的趋向是:寻求受各自伦理文化支持的最低伦理共识和给与各自伦理文化发展的最大空间。如果相应于以马克思经济伦理为指导,则有助于个人在全球化关系中的生存和发展的个人伦理价值和信念的地位将上升,企业组织和宏观制度层次遵循的伦理规范将尽可能的容纳与之交迭共识的多元伦理体系共同的伦理规范。也将借鉴引进现实中尚未意识到但已为发达国家所采用的经济伦理惯例。总之,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伦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更直接。经济全球化一方面造成不同伦理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又为要求解决这种冲突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共产党宣言中曾谈到,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这一精神公共财产也将包括经济伦理在内。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两种生产,一是自身的繁衍性的生产,二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人类伦理关系的基础。伦理关系的客观存在与伦理关系的自觉应该不在同一逻辑起点之上。当这种道德要求与经济利益相结合时,则体现了道德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体现出与自然经济形式相适应的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的等级伦理关系的墓本特征。伦理关系不仅仅是为取得共同目标的合作关系,它正如恩克肖特所说:“有时纯粹是追求满足任何需要时所要服从的条件。任何一个现实的人,就其现实性来说,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规定对于个人来说,当利益关系存在于生产和交换关系上时,它只是客观的经济事实,本身还不构成伦理关系。但是,当个体在经济关系中以主体意志相对待,表达着相互的目的和态度时,人们之间就在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形成伦理关系,或者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具有了伦理的意义。4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41经济价值导向411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指导市场良性运行市场经济应该是有序的经济,无序的市场会使经济成本增加,风险加大,甚至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无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秩序规则,这些规则中,除了一部分属于纯技术的商业交换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以社会为本位的伦理道德规范。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可以引导市场主体,在正当求利的经济行为中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们需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作指导的同时借鉴西方经验教训,例如萨伊有关保护正当个人利益的主张,重商主义对金钱的崇拜都对催生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目前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个人、功利等取向,而不应单纯以粗俗与否决定取舍,而应该放到实践中看。同时也要适当加以限制和调节,使之不至于绝对化。市场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正常的。经济伦理可通过转化、结合或减缓前者张力、负面影响等来协调同后者的关系,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412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弥补市场缺陷所谓市场缺陷是指在满足一切理想条件,从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一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如市场难以解决负外部效应问题。工厂污染了水源,对下游居民以及生物造成了危害,这就是生产的负外部效应。马克威茨曾说:“市场没有心脏和大脑,因而不能指望市场自身能自觉的意识到它所带来的严重社会不平等,更不能指望市场自身纠正这种不平等”。市场机制虽然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调节机制,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必然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伦理起补充作用。由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经济伦理未充分发展,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作为指导,并结合儒家人伦规范,或是政治和哲学概念。这种状况落后于实践需要。国内各经济层次、领域已经提出许多伦理问题。研究和形成用于处理中国经济伦理问题的经济伦理规范是他的基本使命。此外,经济伦理同经济实践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可以从特殊的经济伦理问题出发,进而追溯或上升到一般伦理学层面来研究,提出或论证那些一般伦理规范是可行的,用这种方式,促进社会基本道德体系的建设,是自己成为后者的新生长点。413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科学性能够降低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伦理道德制约着社会人类活动,通过人类活动的行为影响交易费用,在人们的行为缺乏伦理道德规范的社会中,会引发大量交易成本。如商业欺诈这种不道德行为,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浪费性使用。人们为了防止被骗,就要花费人力、财力,去了解交易对象的信誉,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去鉴定商品的真伪与质量,去鉴定更加详细的交易合同等。如果有良好的商业道德,这方面的费用就可以大大减少。所以,一个道德水准很低的社会,也会是一个交易成本很高、社会性资源浪费性使用较多的社会;而一个由有道德水准较高的人们组成的社会,则可以大量节约交易成本,使有限的社会资源获得节约而用于可以增进社会福利的其他方面。我们逐利的动机不会是或不可能满足于简单的功利,而是更深刻的事业或道德动机。有这种动机肯定的功利动力,往往会超出功利动机,不计功利,如中国许多民族企业家所表现的那样。因此我们有理由以这样的动机结构作为经济伦理以至社会道德的基本结构:以事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