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参考作业----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pdf_第1页
地理学思想史参考作业----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pdf_第2页
地理学思想史参考作业----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pdf_第3页
地理学思想史参考作业----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编号 1004 0366 2003 S1 0218 04 收稿日期 2003 02 17 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魏永顺 甘肃省地调院第一地质调查所 甘肃 天水 741020 摘 要 陇西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 总面积 6 41 104km2 人口 1 373 2 万人 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 水土流失现象尤其突出 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入区之一 本文从区内水土流失现状入手 概述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因素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 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防治对策 对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对策 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标识码 A 1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1 1 水土流失现状 陇西黄土高原地貌上为黄土丘陵沟壑景观 间有石质岛山 气候干旱 年降水量 200 700 mm 年内日最大降水量 100150 mm 干燥度 1 54 0 年径流深大部分地区为 10 100 mm 土壤侵蚀模数 1 0005 000 t km2 最高达 8 000 t km2 沟壑密度为 34 km km2 植被度 20 30 土壤侵蚀严重 主要以水蚀为主 伴有重力侵蚀 侵蚀形态多为面蚀 沟蚀 在沟台沟谷 地带分布有泻溜 陷穴 崩塌 滑坡等现象 陇西黄土高原上分布的河流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冬春干枯断流 汛期洪水暴涨陡落 河流 含砂量高 输砂量大 其中渭河流域约 2 6 108t 占我省入黄河泥砂总量的 45 祖历河流域 约 2 7 107t 洮河流域约 2 9 107t 大夏河 大通河 庄浪河 宛川河等流域约 6 1 107t 强烈的水土流失 平均每年侵蚀土层厚 3 mm 严重者达 8 mm 以上 流失表土 2 6 108m3 相 当于流走厚 1 0 m 面积达 186 km2的土地资源 可见水土流失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 据不完 全统计 区内水土流失面积 5 80 104km2 占总面积的 90 5 而治理面积仅 1 89 104 km2 约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32 6 表 1 1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1 冲毁土地 破坏农田 据定西县官兴岔观测资料 流域内年平均沟头朔源侵蚀 1 2 m 官兴村杨顺岔沟 3 75 m a 由于沟底下切 沟岸扩张 沟头前进 年吞食良田面积约 0 033 0 067 hm2 km2 使良田面积逐渐缩小 2 使坡耕地变成 三跑田 跑水 跑土 跑肥 水 土 肥流失严重 土层瘠薄 肥力递减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据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资料 坡地流失水量 103 5135 0 m3 hm2 流失 第 15 卷 专辑 2003 年 8 月 甘 肃科 学学 报 Journal of Gansu Sciences Vol 15 Suppl August 2003 表 1 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分区特征表 分区代号分 区分 区 特 征 景靖 低山 宽谷区 位于陇中黄土丘陵区的北部 区内地势平坦 多低山宽谷 海拨 1 3002 500 m 土壤侵蚀类型北部以 风蚀为主 南部以水蚀为主 年均径流模数小于 1 0 万 m3 km2 年均侵蚀模数 3002 000 t km2 沟壑 密度 0 8 km km2 植被度 10 20 中北 丘陵 沟壑区 位于陇中黄土丘陵区中部偏北 以梁峁丘陵沟壑地貌为主 地面起伏较小 间有河谷盆地 海拨 1 5002 800 m 土壤侵蚀面积 1 8 万 km2 年均径流模数 1 02 0 万 m3 km2 年均侵蚀模数 400 6 000 t km2 沟壑密度 12 km km2 植被度 15 30 中部 丘陵 沟壑区 位于陇中黄土丘陵区中部 祖历河 渭河发源该地 以梁峁丘陵沟壑为主 间有低中山和川台谷地 海拨 1 4002 000 m 年均降水量 400500 mm 年均径流模数 2 05 0 万 m3 km2 年均侵蚀模数2 0007 000t km2 植被度 15 40 中南 丘陵 沟壑区 地形为梁状丘陵 地面破碎 切割较深 海拨1 1002 700 m 降雨充沛 年均降水量 500600 mm 土壤 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 泻溜 滑坡等重力侵蚀比较发育 年均径流模数 2 520 万 m3 km2 年均侵蚀模 数 3 0008 000 t km2 本区人口密度大 耕垦指数高 水土流失的危害极大 当坡度达到 26 时 土壤流失量急剧增加 再者地面破碎程度对水土流失的 影响也很显著 因此地形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内因 219 第 15 卷 魏永顺 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地面植被 植被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而且具有可逆性 从土壤侵蚀的方式上看 植被保 护了表层土壤免受雨滴直接打击 固结土壤 分散调节地表径流 从而提高土壤的抗冲抗蚀能 力 据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试验结果 侵蚀量随植被度的增高而减小 植被度达 60 以上 水 土保持效果最显著 这表明地表植被对土壤侵蚀有着巨大的制约力 2 人为因素 从人为的消极因素看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根源 人类 在黄土梁峁顶部 斜坡和沟谷中耕作 开垦荒地 砍伐森林 破坏植被 严重破坏了土壤固有的 稳定性及植被的保护作用 加速了土壤的侵蚀导致了水土流失 人类长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使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土层更加贫脊干旱 特别是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适 宜性 促使人们为了生存加速开垦荒地 另外三料缺乏 过度放牧 铲草皮 挖树根等现象屡禁 不止 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环境 也加速了水土流失 2 2 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分析 陇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建国后就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 始 大搞平田整地 兴修水平梯田 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选择典型地段进行小流域治理 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经验 经过近 40 a 的努力 当地群众探索出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 新路子 使昔日荒凉 贫困的黄土高坡发生了巨变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庄浪县的经验就是 一个成功实例 根据庄浪经验 进行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分析 预计未来 3050 a 或更长一些 时间 区内水土流失肯定会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 但在未彻底控制之前 由于群众三料缺乏 垦荒 毁林 毁草的现象还会出现 因暴雨 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水土流失还会发生 一些地 区还会加剧 这个发展趋势必须引起人们的警觉和注意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 1 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一般是在侵蚀沟 坡面等处设 置拦泥和蓄水工程设施 生物措施是通过种草种树形成一定的植被 分散径流 减少冲刷 起到 治理效果 由于地质 地貌等因素的制约 区内水土流失的类型及程度各不相同 必须针对各 自特征 辨证施治 对症下药 进行综合治理 在总体上使坡面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就地拦蓄 节节拦蓄 配合工程措施搞好坡面治理 从局部对策上采取 草上坡 树下沟 山顶草灌 沟谷 林果 阳坡草 阴坡林 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 具体措施有 1 对 15 以下缓坡地及河谷川台区 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防治体系 采取粮草轮作 增 加农田覆盖度 延长被覆期 2 对 15 至 25 坡地 修成隔坡梯田 坡埂种草种树 25 以上坡耕地逐渐退耕种草种树 发展林果为主的经济林 形成坡面生物防护体系 3 对梁峁及沟坡营造以薪炭林为主的防护林 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4 建立沟道防护体系 在沟底种草种树 修筑护沟护坡工程 分散径流 控制沟头延伸 5 田间地埂 村庄道路发展经济林或用材林 6 全面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 3 2 移民 陇西黄土高原区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 15 3 却生活着甘肃省 40 的人口 人口密度 220 甘 肃 科 学 学 报 2003 年 专辑 高达 128 人 km2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为了生存 在梁峁斜坡上大量垦荒 破坏植被 导致生 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加剧了水土流失 因此建议对区大于 15 的坡耕地要弃耕还林 还草 建立 生物防护体系 尤其是渭河 洮河水系要实施移民政策 减轻土地的自然承载力 改善生态环 境 防止水土流失 4 结语 水土流失问题不仅仅是生态问题 还是一个生态经济 社会问题 因此治理水土流失要采 取综合措施 即不仅要采取农业措施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还要重视经济措施 社会措施和组 织措施 使人口 资源 环境相协调 促进甘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定西地区水土保持年报 Z 甘肃定西 2000 2 天水市水土保持年报 Z 甘肃天水 2000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SSOF SOIL AND COUNTERMEASURE ON THE LOESS PLATEAU TO THE WEST OF LIUPAN MOUNTAIN WEI Yong shun The 1st Geological Institut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Gansu Province Tianshui 741020 China Abstract Longxi loess plateau lies in the middle of Gansu province It has 6 41 104km2area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732 000 For the specified natural geographic conditions the loss of soil is especially serious It is one of the main import areas of Yellow River sil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loss of soil summarizing the becoming factor of it and giving analysis of its developing tendency proposing and counter measure It has some value for controlling loss of soi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