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稷下学术领袖淳于髡研究姓名:董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胡新生20080401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Eh本人承担。 论文储躲垃日期:丝幺!划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印刷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纽导师签名:笸墨堕塾日 期:竺呈!望i!。由寒大学颂擎德论文中文提要淳子髡是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早期的学术领袖,他的思想和言镗对粳下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稷下学富内“百家争鸣局面的确立,自由论辩传统的长期延续,丰富的思想成就鞫学术成就,健学富成力当时整个中国范匿内学术思想文化的中心,并使稷下之学成为后来秦汉学术思想文化的渊源之一。在稷下学宫这魔特殊的历史舞台上,淳于髡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从创业垂统、引顿风气的意义上说,他的贡献无与伦比。深入研究淳予髡的生平秽愚想,不但有助子了解稷下学宫本身的历史,对于全面了解战国文化、齐文化以及诸予百家学说的发展历程,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齐文化研究麴不断势温,学术界对稷下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然而与本领域的其他课题相比,有关稷下学术领袖淳予髡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尝试对淳予髡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矫交智慧和论辩艺术作全面系统的探索,就溥于髡的著述和学派归属等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作更加深入的分析,进而对淳于髡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地位俸出更恰当的评价。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溥于髡由贱两贵的不凡经历;第二章论述淳于髡的治国之策;第三章分析淳于髡的的哲学思想;第四章说明淳于髡的外交生涯和独特风采,重点突淝其卓越的外交智慧;第五章分析淳予髡的论辩艺术;第六章对淳于髡的著述、他与某些传世文献的关系终了考辨;第七章讨论淳予髡的学溅归属问题;第八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淳于髡的历史影响并就其历史地位问题得出结论。淳于髡的事迹仅见予为数不多的诸子著络、史籍与后入的辑佚书中,楣关史料罕少且零散,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充分。本文在系统整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内在线索填补了某些缺漏的内容,力求全面、清晰地展现淳子髡作为稷下学术领袖的风采。本文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深入的考察并提出了趣己的观点:对淳予髡是否为官这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作了比较细密的考辨。从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双重属性韵特点出发,联系稷下先生榉不治而议论”的独特表现,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认为淳于髡会临时充当齐王特使之职,而“上卿”、“上大夫”、“列大夫”、“博士等只是一种制度化的头衔而非官职;概括指出淳于髡有提倡改革、尊崇贤士和反对战争等三项政治主张,着重分析了淳于髡在战争背景下提出的独特的反战观及其意义,认为淳于髡的这些政治主张对于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以往学者对淳于髡“极之而衰、“有诸内必形诸外”、“物各有畴”三种思想作过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礼权之辩”的观点与前三种思想的内在关联。以“礼权之辩”为切入点,对淳于髡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作了新的理解,揭示。礼权之辩正是“极之而衰”、“有诸内必形诸外、“物各有畴”等观点体系的集中表现;本文将淳于髡的论辩技巧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以隐语为特色的论辩语言,重视论辩对象,讲究逻辑和铺排的论辩层次,多样化的论辩角度,以及富有个性的论辩语态;通过分析以往对淳于髡著述问题的研究,本文认为淳于髡确有著作,并认为王度记、晏子春秋与淳于髡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淳于髡著此二书的可能性很大,惟仍需继续搜寻直接的证据:通过准确界定“纵横家”和“杂家”概念,本文对前人提出的“淳于髡属于纵横家和“淳于髡属于杂家两说做了细致的分辨,得出淳于髡的学派归属应为杂家学派而非纵横家学派的结论;最后,本文不仅从淳于髡与稷下学宫兴衰的关系、开稷下宽容自由之学风的角度,还从司马迁对其高度关注的角度,从淳于髡对稷下儒家学派、黄老学派产生深刻影响的角度,全面评价了淳于髡在稷下学宫的重要作用,对其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文化地位作了重新审视和评判。6关键词:淳于髡;稷下学宫;学术领袖由东大学硕士擎位论文ABSTRACTChunyu Kun,whose thought and words and deeds had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on the development of Jixia Academy,was the leader of science in Jixia Academy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It made Jixia Academy the centre of thought andlearning in the whole state tO have established the school,style ofContention of aHundred Schools ofThought,to have lastingly continued thetradition of free argumentand to have gained abundant achievement in thought and learning。It also made thedoctrine of Jixia one of the SOUrceS of Qin Hart thought and culture。Chunyu Kun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stage of Jixia AcademyFrom theaspects of carving out on the basis of success to tradition and leading academic style,his contribution is incomparableThe further research on Chunyu KunS thought andlife experience not only helps know the history of Jixia Academy,but also has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Culture,Qi Culture and Doctrines of Various SchoolsWith the warming up of research on Qi Culture since 1 980s,great breakthrou曲of research on Jixia Academy has been made。But compared with other subjectshaving been done in the same field,research on the agademic leader of Jixia Academyappears comparatively weakIn order to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the writer triesto give him a beRer evaluation of hi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nd historical footing byexploring all-sided the life experience,political ideas,philosophic thought,diplomaticwisdom and argument art,by further analysis on his works,the adscription of hisschool and some other disputed problemsThe thesis contains eight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Chunyu KunSusual experience from a poor person to a big wheel。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Chunyu KunS art of government,stressing the effective political viewpointsThethird chapter is focused on Chunyu KunS philosophical thought,especially theprogressive partThe fourth chapter exhibits Chunyu KunS diplomatic elegantdemeanor,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his outstanding diplomatic wisdomThe fiRhchapter concentrates on Chunyu KunS art of argument,showing US his crack skills forargumentThe sixth chapter is about ascertainment On Chunyu KunS worksTheseven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scription of Chunyu KunS sch001The eighth chapteraffirms Chunyu Kuns historical footing by demonstrating his important role played in7山东大学硕士学1立论文Jixia AcademyBecause of lack of history material about him,research on Chunyu Kun andestimate of his historical footing are greatly insufficientThis thesis tries systemicallyto clear up,analyze and correct existing material so鹊to exhibit the elegant demeanoras the leader of Jixia Academy allsided、hat is especially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the writer sets forth the following creative points of view on the basis of breakthroughover the previous doctrines:。Reasons a disputed question that if Chunyu Kun Was an official by analyzingJixia ScholarS point of“Commenting But Not Rulingon the basis of JixiaAcademyS double characteristic combined technicality and polity,drawing theconclusion that Chunyu Kun would act嬲the ambaSsador-atlarge,while“ShangQing,Shang Dai FU,Lie Dai FuandDoctorwere not official positions butinstitutionaI titlesSumming up Ghunyu KunS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fAdvocating Reformation”,Respecting the WisdomandOpposing the 1VlfI,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point ofopposing the Waragainst the circumstance of states fighting with oneanothernis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following viewpoints gives prominence to theirpositive effects onthe monarch,the ministers,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The writer on one hand inherits previous scholars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tothree aSpects of his thought ofThings will develop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henthey become extreme”,“Objects belong to respective typesandContents must beconveyed by a certain form”On the other hand,the writer sets f0劬a new viewpointofArgument for Courtesy and Power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Setting forth new philosophical viewpoint based on the breakthrough ofargument forcourtesy and power,illustrating the point of“argument for courtesy and poweristhe very representation of Chunyu KunS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ystematizing。The writer reduces his skills to five aSpects which are language for Argumentfeatured in implicitness,attached importance tO Rivals of Argument,more Attentionto logical and grandiose arrangement of argument,various angles for argument andvoice of argument full of individualityDrawing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S relationship between Chunyu Kun andWang Du Ji)andYan Zi Chun Qiu)by ascertainment on Chunyu KunS worksThe8出东大学硕士攀位论文-S IIIIIII 1iiiiii, iiii IM jU -黼two books were thought to be written by Chunyu Kun but needed attestingBy ascertaining the definitions and traits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 and EclecticsSchool,the thesis makes meticulous differentiation on precious theories that“ChunyuKun belongs to Political StrategistsandChunyu Kun belongs to Eclectics SchoolSO that drew the conclusion that Chunyu Kun belongs幻Eclectics School not PoliticalStrategists Sch001Lastly,the thesis gives a complete evaluation on important role in Jixia Academyand his special cultural foot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Chunyu KunS important rolein ups and downs of Jixia Academy,in starting the tolerant and free Jiaxia style ofstudy and also in the profound affect on coming into being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Huang Lao ScholarsKey Words:Chunyu Kun;Jixia Academy;Leader of academy9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 论。淳于髡一研究的回顾及意义淳于髡作为稷下先生之一,对他的研究多包含于稷下学的研究之中,而稷下学又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的史籍资料中,有关淳于髡的资料主要有:史记之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苟卿列传、滑稽列传、魏世家,战国策之齐策、魏策、燕策,孟子之告子下、离娄上,淮南子之道应篇、说山训,吕氏春秋之报更、离谓、壅塞,盐铁论论儒,说苑尊贤,韩诗外传卷六等。这些典籍主要对淳于髡的生平经历、言行事迹进行了记录,成为后世研究淳于髡的重要依据。但汉代以后,对齐文化的研究进入低谷,齐文化长期处于被冷落的境地,有关于淳于髡的记述资料也极为罕见。直N-十世纪,情况才有所变化,又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许多大师级的学者在齐文化研究上做出了奠基工作,齐文化研究的成果开始大量涌现出来。但此时是以齐文化研究中的管子学、晏子学部分为主,如梁启超的管子传、罗根泽的管子探源、郭沫若等人的管子集校、石一参的管子今诠、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而齐文化中的稷下学部分的研究成果较少,查阅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会发现,从1900年至1980年,八十年来与稷下学有关的论文只有34篇,尽管论文索引可能收录的不完全,但对稷下学研究的不足可以显现。此阶段虽然稷下学部分的研究成果不多,但由于学者们受到“五四时期民主科学思潮的影响,对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了热切的向往,特别是对战国百家争鸣的策源地一一稷下学宫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稷下学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重视。代表作有金受申的稷下派之研究、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郭沫若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金受申的稷下派之研究1930年出版,这是第一本研究稷下学的专著,它强调要对稷下学派进行研究,但它仅有二万字,篇幅很有限,涉及到的人物不多,只是对稷下学作了概括性地介绍。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中的稷下通考和郭沫若的十批判书中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则可称得上是早期齐文化研究的“扛鼎之作”,10由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整个二十世纪齐文化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1935年出版,其中的稷下通考对稷下之学在战圜学术争鸣中的重要地位,作了精辟评价:“扶持战国学术使臻昌隆盛遂之境者,初推魏文,既则齐之稷下玢,同时第一次对稷下学的有关变实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考辨,介绍总结了稷下学的兴衰历史、“稷下学风、“稷下之行谊斗、“稷下之组织”、“稷下之事业”等,并附有“稷下学士名表,列表排列可考的稷下先生。此外还各列专章对活跃于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们逐一进行考辨,其中包括淖于髡考并附有淳于髡为人家奴考,对淳于髡的生平经历、主要事迹,特别是其群赘婿”身份进行了详细考辨。郭沫若的十批判书1945年出版,其中的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对稷下学术思想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稷下学富中的各学派的构成、特点,其中评价淳于髡“是一位无所谓派”。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lO月在淄博召开了娃稷下学讨论会,由此齐文化作为独立的地域文化体系步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领域,受判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专门的、大规模的深入研究。其中齐文化的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李新泰主编的齐文化大观、王阁森、唐致卿主编的齐园史、王志民圭编的齐文化概论、宣兆琦等主编的齐国智谋精典、齐国史话、齐文化通论帮专著齐文化发展变等。特别是齐文化丛书,这是包括齐文化“文献集成、“资料汇编、“研究专辑捧、“人物评传”的一套大型丛书,它含书44种,装成22册, 1100余万字,不仅是第一部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齐文化的系列著作集成,而且也是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鸿篇巨制。除了综合研究成果以外,齐文化分支之一的稷下学研究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出版的专著有刘蔚华、苗润圈著的稷下学史,赵蔚芝编的稷下学宫资料汇编,张秉楠著的稷下钩沉,嘏家聪著的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蔡德贵著的稷下之风流、自奚著的稷下学研究一一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等。在以上这些著作中,都有淳于髡的相关资料,或简单介绍,或专节论述,或汇总史料,或品评解析。稷下学史中作者依据收集整理到的稷下学资料,首先从总体上系统考察了稷下学富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稷下学的历史地位、作用和影响。其次,对稷下诸子分别进行专论,第一个专章论述的入物便是淳于髡,记述了淳于髡的身世、经历,分析了箕“得全全昌玲的政见和微言妙喻中的哲理,明确了淳于髡在稷下学史上重要地位。此外,稷下学史中还对稷下文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献进行了考辨。稷下学宫资料汇编是稷下学有关资料的一次专门收集、整理。其书资料收集的时间界限,上起战国,下至晚清。资料收集范围,一为稷下学宫,包括其成立、发展变化、性质作用、地理位置等;二为稷下成员,包括稷下先生各自的思想、言行、生平经历、著作流传、社会影响等;三为稷下著作的流传。其中关于淳于髡的史料,共收录了来自史记、战国策、孟子等23种书目的资料,为研究淳于髡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历史资料。稷下钩沉一书认为稷下之学自战国齐桓公始兴,几度荣衰却仍体现了先秦学术思想的发展主流,论证了战国百家争鸣是以稷下学宫为中心的观点。此书收录了两汉学者有关稷下学宫的论述,认为迄今可考的稷下学者包括淳于髡在内共有19人,并辑录其佚言佚事,还分专题辑录稷下学者的言论。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一书重在探讨稷下黄老学派的来龙去脉及其特点,未能对淳于髡进行专门论述,只是在对稷下之学的考实探真时简单提及淳于髡。稷下学研究一一中国古代的思想自由与百家争鸣是近年来学界影响比较大的一本书,李慎之称赞其为“难得的上乘之作,陈鼓应评价其为“国内第一部深入研究稷下学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空白”。此书是以发生在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为研究对象,书中论及了稷下学宫产生的背景、学宫的盛衰变化以及稷下学术特点,尤其强调了黄老之学为稷下主流学派。尽管此书对淳于髡的论述篇幅较少,但承认了淳于髡稷下先生之首的地位,并指出淳于髡“学无所主”的学风,对稷下之学多元、融合、创新的学术特点的形成具有开创和导向作用,可惜的是作者对此问题只是浅尝辄止,未能展开具体论证。稷下之风流一书集中了该书作者二十余年研究稷下学的成果,其中对淳于髡进行了专节论述,强调应重视对于淳于髡的研究,并对其政治面貌和学术主张进行了剖析,同时还详细论证了荀子与淳于髡的师承关系,为研究淳于髡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对以往而言,在此阶段陆续出现了较多专门研究淳于髡的论文,如王德敏的论淳于髡,吕斌的淳于髡著考,赵逵夫的为齐人淳于髡编成考,赵蔚芝的齐国的文学家淳于髡,胡新生的淳于髡、黄老学派与稷下学风,孟天运的淳于髡与杂家,广少奎的论淳于髡,王学、广少奎的淳于髡与稷下学宫以及裴登峰的孟子与淳于髡交往考等。总体来看,大部分专家、学者对淳于髡在战国稷下学宫中的表现给予了肯定,肯定了他作为稷下先生在齐国政治、外交活动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其“滑稽多12由寒大学颂学位论文辩静囝的特点。但大部分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深入性,“对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稷下先生,不论是今入还是古人对他似乎都不十分重视挣,露或拘泥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或受制于有限的史料,或因为文献的理解不精确,产生了一些误解。因此,研究方法需要认真反思,学术视野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探讨视角有必要重新调整,很多瓷料也应该重新整理分析,从而给淳于髡一个合理的历史定位。从理论意义来看,稷下学是齐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稷下学富的性质、作用、稷下入物、主要流派等。本文是通过对稷下人物淳于髡的政治、学术、外交、论辩、著述、流派等问题的考证,明确其在稷下学宫中的特殊羹鎏位和在稷下学宫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因淳予髡的著作已经失传,他的事迹仅见于诸予著作、史籍与后人的辑佚书中,史料罕少且零散,故学术界对淳于髡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由于在该研究领域不曾有完整涉及,此课题对合瑗定位淳于髡的历史地位,深化对稷下人物历史作用的认识,迸而推动稷下学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扶应用价值上讲,稷下学富是战凿百家争鸣的缩影,诸多稷下先生在此自由言论、质疑辫难,既展现了鸯身才华,又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更是推动了先秦齐国的治政强国。稷下先生是稷下学富的主焦,丽淳予髡作为稷下学术领袖,对他的思想主张、言行事迹进行研究,对予当代的文化教育机制、人才政策均有借鉴意义。o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页史记滑稽列传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淳于髡,复姓淳于,真名已不可考。“髡一的本意是剪发,实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剃掉头项周围的头发,类于汉代的“髡钳之刑。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份,孝之始也之说,说明古人认为头发是重要的,非常注意保护头发,所以施“髡刑者多是因事获罪。淳于髡之所以名“髡,看来与此有关,后相呼已久,真名便不为人知。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关于“赘婿,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其一,家奴说。汉书严助传淮南王刘安上书云:“问者,数年岁泷不登,民待卖爵赘子戬接衣食。颜注雩|如淳园:淮南俗,卖子与人作奴婢,名为赘子,三年不能赎,遂为奴婢。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大昕语“赘予犹今之典身,立有年限,取赎者,去奴婢一闻耳其赘丽不赎,主家以女匿之,则谓赘婿,故当时贱之。意印吉代的赘婿,是农奴主为鲁己的女奴匿配的男奴对偶,是一种没有人身鸯由的贱民,其身份当与奴婢相遥。爵在六韬练士中也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聚为一举,名日勋钝之士的记载,六韬相传为周代吕望所作,实则战国时作品,当是反映了战黧时期赘婿的地位:与奴隶为伍,受到社会的贱视。其二,按照冯沅君先生的考定,赘婿是“与女圭人保持合法性关系的奴隶。其三巫足婿说。司马贞史记正义解释“赘婿为:“女之夫也,此予子,如人疣赘,是剩余之物也。汉书贾谊传则载“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颜师古注:“谓之赘婿者,畜其不当出在妻家,亦犹人身体之疣赘,非所有也。一说,赘,质也。家贫,无有聘财,以身为质也。俞正燮在癸巳存稿中明确指出“巫儿以令不得嫁,则必赘婿。齐人贱赘婿,以其为巫儿婿,无妇道。关于齐囡长女不出嫁的习俗,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始桓公兄襄公淫,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之长女不得嫁,名日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即民家的长女不得出嫁,称为“巫儿,主持家中的祭祀,如若出嫁对家中不利,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汉代。然而长女不得嫁,并非不婚,陈顾远先生说:“赘婿之制或始于齐,系巫儿也。惟不嫁云者,不外嫁而已,故得招婿人家。有学者认为,先秦时代“其他各国自然也有赘婿制,但似不如齐国之盛。管子问篇中所载的社会调查提纲中有一项是:“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即出赘)者几何人,把赘婿问题作为调查内容之,可见与先秦别国相比,赘婿现象在齐国尤为典型且具有一定普遍母煮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2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综上三种说法,赘婿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是非常低下的,一般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就淳于髡的情况而言,其为巫儿婿的可信度更强,特别是他因事获髡刑,地位低微,又加之齐地巫儿婚俗盛行,“与不得嫁的女子地位平等或高于女子的男子,他们绝不肯入赘,巫儿只好招低微出身之人入赘了。娜淳于髡尽管出身卑微,其貌不扬,“长不满尺”,在战国这个诸侯纷起争雄、社会阶层流动不居的时代,他却能够凭借出众的辩才、不俗的表现被齐王所赏识,又因善于捕捉机遇,社会地位一路扶摇直上,齐桓公田午时已为“稷下先生,齐威王时立为“上卿,又作“诸侯主客”,齐宣王时号日“列大夫”、“上大夫,并被称为“博士,诸多稷下先生中唯此一人。尽管史料中对淳于髡等稷下学者在稷下学宫的身份都给予了明确的称呼:“稷下先生、“上卿、“诸侯主客”、“列大夫、“上大夫、“博士,但这些称呼的内涵意义却并不清晰,特别是关于它们是否为官职以及在稷下是否有“博士”等问题还有争议。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战国时期官僚体制的史料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与对齐国稷下学宫的功能、性质的不同理解有关。例如,关于“大夫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战国时期大夫仍很活跃,但与春秋时期的大夫相比,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大夫作为爵位,是一个较宽泛的等次,其中又分不同的亚等次,“上大夫又称国大夫、长大夫、列大夫。赵、魏、齐均有一,另一方面“大夫不只表示爵位,同时又是一种官职。大夫任官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以大夫之爵领一定官职,如荀子君道所说大夫擅官。管子五辅讲: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另一种情况,大夫本身又是一种官称。这种情况一般在大夫前要加一个定语,因此,“大夫是一个内容繁杂的概念,要根据在行文中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大夫的概念在“战国则逐渐变为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梁方健:齐国社会生活史,本书编辑委员会编齐文化丛书第17卷,齐鲁书社,1997年,第85页o史记滑稽列传说苑尊贤。回史记滑稽列传。o史记孟子苟卿列传。o史记田敬仲完世家o说苑尊贤。垂刘泽华:战国大夫辨析史学集刊1987年第l期16由累大学硕士掌位论文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干人。盐铁论论儒又有:搿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干有余人。以上两段材料为我们大概地描绘出了稷下学宫的总体面貌。特别是史记闭敬仲完世家中提出的稷下先生“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的观点,引起了各家的争议。大部分观点都认同盐铁论论儒对此的解释,即“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如,稷下先生们“不担任具体职务、“无政事上的烦劳”国;稷下先生“不作行政官吏而参与议论政事园;“稷下学有两个特点最值得注意:第一是君主待知识界领袖以师友之礼;第二是这些知识界领袖的专职即是各持其遴以批评故事。静镑僵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见解,如蔡德贵认为,“稷下先生并不是不作行政富吏固,并指出淳于髡曾自称臣,被立过上瓣,如任过大使。除了以上两种观点之外,还有一种溉点更需要我们关注,认为“稷下先生一般都没有行政职务,只是议论黉是两不治国事挣,但“齐王有时也聘请个剐的先生担镊外交使节,出使列国,从事外交活动。如淳于髡、邹衍、鲁仲连等人都曾扮演过这种角色。不过,这只是个别的、暂时的委任,而不是一种固定酌职务。露对司马迂在史记中所提到的群不治面议论懿何理鳃,是解决淳于髡等稷下先生所任的“稷下先生“、“上卿、“列大夫”“上大夫等职是否为富职闷题的关键。只有正确认识稷下学富的性质、功熊,才能获得对稷下先生社会地位问题的较为全面的认知。稷下学富的设立,其直接动因来自予巩固政权、服务政治的需要,齐王自鼓曾说过“有智为寡人用之,并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o,希望稷下先生们能够为富国强兵、内政外交献谋出策。同时,从客观上学宫的设立也为不同学派的学者们提供了交流思想、争鸣辩难的良好平台,学宫成为传播文化、学术研究的中心。由此可见,稷下学富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为一体,具有双重属性。这就使得稷下先生们可以在学宫中各抒己见、自幽发言、专心著述,拥有相当大的学术独立性,甚至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但同时他们也要承担起相应的政治责任,需要积极地去议政、参政。所以,稷下学宫特殊的性质、功能决定了稷下先生们社会地位毋孙培膏:学术自由的稷下学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o娲家醛:稷下学寒钩沉,文史蜇1981年第4期。曲佘英时:道统与政统之间,内在超越之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63页。o蔡德受:最早鳇辩学院,大学_葶爨议院:稷下之风流,中黧评论学本凑舨享主,2005年,第毒g燹。o刈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ll页。簟说梵尊贤。o史记孟子葡卿列传17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特殊性。齐王授予他们的“稷下先生、“上卿“、“上大夫一、“列大夫等称号,应该是根据他们的学问、资历、贡献等的不同所授予的一种类于爵位的制度化的头衔,或者说是一种便于量化其威望、贡献的荣誉称号,而并不是固定的官职。孟子离齐之事,也可从侧面反映稷下先生们这种“不治而议论身份的特殊性,孟子来到稷下学宫后坚持“不仕无义的观点,认为要想治国平天下就要出仕为官,对稷下学宫内部的“处士横议”现象看不惯。尽管齐国统治者给他以优厚的待遇,但他仍然不愿留下,最终离齐而去。因此,淳于髡被立为“上卿、“列大夫”、“上大夫,说明了他在稷下学宫中的荣耀地位,并非是官职,而当国家需要之时,他也会临时出任“诸侯主客、使者等职,以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机智善辩的才华为国解忧排扰。关于“博士,有学者认为此说为后人推说,战国时非实有其职。也有学者认为“秦汉的博士制度,源于稷下,并将齐稷下与秦汉博士制度从人数、待遇、称呼和职能等方面进行比照,还引用了史记叔孙通传为例证,史记叔孙通传载:“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裴驷集解引徐广日:“言其德业足以继踪稷下之风流。”余英时在中国知识阶层史论中说:“稷下学宫的创建是魏文侯、鲁缪公的养贤办法的形式化、制度化博士制度是稷下学宫的新发展。宣兆琦认为“博士作为一种官职制度则最早形成于稷下。回张秉楠也认为稷下的影响除了在议学方面,在议政方面则表现在博士制度上,并探讨了秦代博士制度和稷下的关系,秦博士不仅是教授官,而且参议朝政(议帝号、议郡县、议封禅等),而秦博士议政就是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旧制遗存,而此遗存主要即指稷下。沈约宋书百官志亦日“六国时往往有博士。许慎五经异义则云:“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由此可以肯定淳于髡“博士地位的可靠性,而他又是现有史料的稷下先生中唯一被称作“博士的人。又吕氏春秋壅塞载:“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日: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日:子无辞也。M记述了齐王任命淳于髡作太子老师的事情,若将“博士”之说与“傅太子”之事联系起来,则更加印证了“博士之说的正确性,因为只有“掌通古今的“博士”才有资格作太子的老师。o论语微子。o钟肇鹏:秦汉博士制度源于稷下考,管子学刊)2003年第3期。o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第2版,第7l页。西宣兆琦:略论齐文化在秦朝的影响和沉寂。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o张秉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18出东大学硕学位论文第二章淳于髡的治国之策淳予髡以“赘婿”的卑贱出身,“长不满七尺的不扬面貌,却被立为“上卿嚣、号目描列大夫挣、尊为“博士静、兼作“诸侯主客、又曾甜傅太子。能够有这样不凡的经历、辉煌的成就,一不仅与齐国任入唯贤的用人政策有关,更与淳子髡自身渊博的学识、杰出的辩才以及积极务实的入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他不是一个只会空谈治国理想的政治旁观者,丽是一个身体力行、不辞奔波的政治参与者。健倡改革、贵贤士、反战争,表现了出色的政治预见能力,在齐国崛起子列强、称雄于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倡改革,君臣俱从齐国历来有崇尚变革的传统,淳予髡也意识到了改革变法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但此时的齐威王却无所事事、不思进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於曼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日:搿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日:“此鸟不飞则氐,一飞冲天;不鸣剿已,一呜惊人。静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此段史料清晰地展现了淳于髡在国且危亡”的危机关头、材左右莫敢谏抖的危厄情形下,以国家大义为重,不顾危险,挺身而出劝谏齐威王的故事。以“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暗示齐威王不理朝政、不思迸取的现状。齐威王听了淳予髡的话后恍然大悟,并立即有所作为,从改革人事制度入手,励精图治,取得崭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的成绩。淳于髡的激励让齐威王警醒,齐圜的政治改革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淳于髡明自仅有国君的觉悟是不够的,要使改革能够切实地贯彻执行,还需要贤臣名壬的辅佐。此时邹忌恰以鼓琴取相,淳于髡在做好充分的准备盾,决定试探一下邹忌是否有辅君之德、施政之才,此事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邹忌子见三月丽受相印。淳予髡觅之圈:“善说哉!髡有愚志,原陈诸前。捧驺忌予曰:“谨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舀,失全全亡。辟驺忌予El:“谨受令,19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请谨毋离前。淳于髡日:“孺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驺忌子日:“谨受令,请谨事左右。一淳于髡日:“弓胶昔斡,所以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驺忌子日:“谨受令,请谨自附於万民。淳于髡日:“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驺忌子日:“谨受令,请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刀淳于髡日:“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挣驺忌子日:“谨受令,请谨惰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说毕,趋出,至门,而面其仆日:“是人者,吾语之微言五,其应我若响之应声,是人必封不久矣。居期年,封以下邳,号日成侯。此段史料虽是淳于髡试探邹忌,实则体现出了淳于髡的改革治国之策,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首先,淳于髡提出了改革治国的总原则也是总目标,即“得全全昌,失全全亡。史记索隐:“得全,谓人臣事君之礼全具无失,故云得全也。全昌者,谓若无失则身名获昌,故云全昌也。从邹忌受相印不久以及后文的对话来看,把。全仅仅理解为“礼全是不够的。淳于髡在此想要提醒邹忌进行改革要学会考虑周全、把握全局,礼、法要兼备。其次,淳于髡特别强调在改革过程中,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如违反了就会“孺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史记索隐云:“孺膏,猪脂也。棘轴,以棘木为车轴,至滑而坚也。然而穿孔若方,则不能运转,言逆理反经也。第三,淳于髡指出改革过程中人民的配合是多么重要,“弓胶昔斡,所以为合也。史记索隐云:“斡,弓斡也。言作弓之法,以胶被昔斡而纳诸檠中,则是以势令合耳。又云:“胶斡可以势暂合,而久亦不能长传合于疏罅隙缝。以言人臣自宜弥缝得所,岂待拘以礼制法式哉可见正确的做法是“自附於万民,争取民心,不要疏远百姓,正如管子牧民所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第四,淳于髡提醒邹忌注意举荐官吏要任人唯贤,不要让小人滥竽充数。最后,淳于髡主张改革治国应以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制度规范,才能保障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实施。以上淳于髡五问,邹忌五答,且句句领会其意,答其要旨。综其要旨,淳于髡认为改革治国要把握全局,办事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学会争取民心、举荐贤才、以制度为保障,自然就会达到礼、法兼备的境界。二、贵贤士,上下融通淳于髡明白“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道理,他曾劝谏齐宣王“好士,向他一日荐七士,也曾用奇计救过孙膑,可见其爱才、好才。上文中他试探邹忌,先管子霸言20山东大学硕圭学位论文是诘难一番,待听到邹忌对答如流后,推测“是入必封不久矣”,也可见其识才、惜才。说苑尊贤载:齐宣王坐,淳于髡侍,宣王曰:搿先生论寡入何好7淳于髡日:搿古者所好四,而王所好三焉。耪宣王日:“古者所好,何与寡人所好?淳于髡日:科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昧,王亦好味;吉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士。宣王El:,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说之矣。淳于髡豳:古者骅骝骐骥,今无有,王选予众,王好马矣;古者有豹象之胎,今无有,壬选予众,王好昧矣;吉者有毛旖西施,今无有,王选予众,王好色矣。王必将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剡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宣王嘿然无以应。淳于髡与齐宣王的这段对话发生于齐宣王即位之初,此时的稷下学宫因历经齐威王末期至齐宣王初期宗室斗争也醑趋衰弱,宣壬也并未意识到入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好色、好味、好马丽独不好士,并辩解道“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说之。尽管淳于髡用古今对比的方式,想要引起宣王的好奇,但“宣王嘿然无以应的反应,也让入看到了宣王的固执。淳予髡需要另出一计,能够打动宣王之心。又战国策齐策三载:淳子髡一鼙而觅七人于宣王。王豳:“子来临,寡人闻之,千里而一,是比腐而立;百世面一圣,若隧踵丽至也。今子朝而觅七士,则士不亦众乎?捞淳于髡El:“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屠,善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举泽,尉黍毽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梁父之阴,财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予河,而取火予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捧齐宣王与淳于髡的一闯一答,反映出了两者在“士阀遂上所持的不同观点。齐宣王对士的要求过于苛亥i,称千里之内得一个贤士,贤士犹如比肩雨立;百世之闻有一位圣人,圣人犹如接踵而至。以这种过度挑易l的眼光去寻找入才,可见实质上健并不真正识才、爱才,所以也不可能发现入才。淳于髡抓住了宣壬此弱点后,便巧妙运用飞鸟、野兽以及植物等的习性为喻,启发、开导宣王。宣王在淳于髡靛引导下,终于有所觉悟,明自了“得士则昌,失士则亡静的道理。于是出现“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嚣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2l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一之景。在何谓“贤者”的问题上,淳于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为此他曾与孟子进行过一次辩论,认为只有那些为国家做出实际功效的人才有资格算得上贤者,而那些“为其事而无其功的空头理论家则无益于国,当在小人之列。因此他感叹:“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一圆能够凸现淳于髡爱才、惜才、识才特点的典型故事,就是淳于髡奇计救孙膑。可惜此事在信史中未找到印证资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孙膑获救的经过记录为:“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司马迁对孙膑获救的经过记录较为简单,只是说有“齐使帮助,但并未点明使者姓名。但是在其后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对此事均有详细描绘,如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记述了孙膑在魏国惨遭庞涓的陷害,被施以膑刑和鲸刑,即膝盖被剔去和在脸上刺字,为保全性命,只得装作痴癫,以求转机,此时淳于髡奉命出使魏国,寻机会两人得以有一番密谈,淳于髡了解了孙膑的危机,也因他的才华感到惊喜,于是马上策划定计,一方面派人装作孙膑以迷惑庞涓,另一方面则将孙膑偷偷藏于返城归国的使节车中,成功将孙膑救出,并将他推荐给了当时齐国的将领田忌。不能否认文学作品中有渲染、夸张、虚构的成分,但后人将“齐使解释为淳于髡,也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详细记述了孙膑帮助田忌赢得赛马比赛、“围魏救赵赢得桂陵之战,“减灶诱敌大获马陵之役这三件事,其重点在于介绍孙膑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突出他的足智多谋,因此对其他事情一笔代过,只作简单交代即可。桂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54年,即齐威王三年,可确定孙膑获救之事当在齐威王即位之初的几年,而此时的淳于髡便“喜议政事”,率七十二人之众去责问邹忌,可知其时淳于髡已颇具影响力,又有史记滑稽列传评其:“数使诸侯,未尝屈辱,故淳于髡出使魏国,并施巧计智救孙膑之事是有很大可能性的。淳于髡救孙膑的行为的确符合他爱才、识才的一贯作风。又如战国策燕策二载: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日:“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日: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母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雪孟子告子下o新序杂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自鐾一双,黄金万镒,以为马食。一淳于髡日:靠谨闻命矣。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本段史料中,苏代明确地称淳于髡为甜伯乐静。苏代出使齐国,却不见齐王,先去求见淳于髡,向他讲述卖马者的故事,未请伯乐时,纵有千里马却三目无入识j请了伯乐来,马价一日涨十倍。通过卖马者前后不同的境遇,苏代向淳于髡表达伯乐颁马,马价十倍之意,并以千里马自喻,希望毹博淳于髡一顾。苏代的凿的最终达到了,逶过淳于髡的引荐,受到了齐王的赏识。分析苏代成功的原因,一是穗清楚淳于髡爱才、识才的特点,二是他明白淳于髡之语对齐王的影响力之大。因此,常入十语,不如智士言;贱者自请,不及要员荐。本段史料主要西的虽则是记述苏代的高超辩才,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淳于髡的伯乐之才。兰、反战争,内外俱益春秋战国本就是诸侯蜂起、列国争雄的时代,战国时则更甚,各路诸侯以“王天下捧为目标,战事四起。在这样的纷乱环境中,遭受最大磨难的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食不裹腹、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淳于髡来自于民间最低层,对他们的痛苦特别深有体会。因此,淳于髡总是尽己之力去阻止齐王征伐他国,积极协调齐国与他国的关系,减少列国间的战事。“他对于战争的深恶痛绝,似乎并不比墨予逊色嚣,“他的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之不能不站在反对战争的立场上。囝战国策齐策三载:齐于伐魏。淳予髡谓齐王日:“韩子庐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予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子前,犬废子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豳父觅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匿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努齐王惧,谢将休士也。此事又见于战国策魏策三:齐欲伐魏,魏使人谓淳子髡曰:齐欲伐魏,能解魏患,唯先生也。敝邑有宝璧我双,文马二驷可,请称之为之先生。淳于髡曰:“诺。静入说齐壬日:“楚,齐之仇敌也;魏,齐之与国也。夫伐与国,使仇敌制其余敝,名丑而实危,为王弗取也。捧齐王翻:“善。乃不伐魏。客谓齐王曰:“淳于髡言不伐魏者,受魏之。螽祥才:滑稽大j|ili淳于髡与东方朔,山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6页2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璧、马也。一王以谓淳于髡日:“闻先生受魏之璧、马,有诸?一日:“有之。“然则先生之为寡人计之,何如?淳于髡日:“伐魏之事便,魏虽刺髡,于王何益?若诚不便,魏虽封髡,于王何损?且夫王无伐与国之诽,魏无见亡之危,百姓无被兵之患,髡有璧、马之宝,于王何伤乎?一两段资料均记述了齐国与魏国一次将战而未战的故事。虽两文的侧重点不同,但其中的主角都是淳于髡,写他成功化解齐魏之战的故事,鲜明地反映出淳于髡的战争观。战国策齐策三中面对齐王强烈的战斗意愿、志在必得的斗志,淳于髡用“犬兔相争,田父得利”之喻,使齐王清醒地意识到“齐魏相持,秦楚得利”的战争结果,引导齐王将眼光放长,遇事要有长远打算。战国策魏策三中面对齐王的质问、不解,淳于髡坦诚相应,“言不伐魏”与“受魏之璧、马并无关联,与“伐”与“不伐”的选择有关的是要看它于国、于民是否有益。如果不伐魏,那么齐王不会遭到讨伐盟国的非议,魏国没有被灭亡的危险,百姓也没有兵灾的祸患,淳于髡也能得到璧玉、马匹这些宝物,因此何须伐魏。明代刘温的郁离子卷六日: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日:“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己矣。大夫皆顿首贺i已而。,燕人畔,王怒日:“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与?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日:“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日: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富叟日诺。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拚谷,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日:神亦有远乎?问之,以实对,巫笑日:有是哉?是女实自逗,非神适女也。今燕之君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日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周诗日: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这段资料记述的是淳于髡论燕畔一事。公元前315年,燕王哙让位于相国之子而燕国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机攻燕,但好景不长,燕国发动了复国运动,拥立燕昭王,齐兵只得归国。齐宣王对此极为不满,淳于髡以“富叟祈福而对鸟兽等先抓后放,导致鸟兽互碰而死的寓言,说明了“是女实自逗”自我欺骗的实质。因此“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齐攻24由奈大学硕圭学位论文燕“不戮一人是自我欺骗罢了。此事中,淳于髡前有寓言做铺垫,后又直谏齐王战争的危害,并对齐壬“树怨以为德”的行径予以指责,反战态度鲜明。淳于髡倡改革、贵贤士、反战争的政治主张,反映了他对国家形势的正确判断,体现出其出色的政治预见能力。淳于髡的这种政治预见能力,使他能够审时度势,注重研究当时各国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善于比较各方力量的优劣、利弊,从而能对米来的发腿、时势的走向,做出精准的判断。他的这种突出的预见能力,在“曲突徙薪的故事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此事见于群书治要卷第四十四桓予新论见征第五:传记言:淳于髡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旁,网:“此且有火灾。即教使更为曲突,而远徙其薪。灶家不听。后灾,火果及积薪,而燔其屋。邻里并救击,乃灭止。而亨羊具酒,以劳谢救火者;曲突远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饮饭。智者讥之云:“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焦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责末也。岂夫独突薪可以除害哉?而入病翻乱,亦皆如斯。是故良医医其未发,丽明君绝其本谋。后世多损予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犹彼人,殆失事之重轻。察淳于髡之预言,可以无不通,此见微之类也。淳于髡崧曲突徙薪静的故事为历代传颂,艺文类聚、初学记中都有记载,淮南子卷十六说由iJIl对既的评价比较有代表性,“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夫至巧不用剑,善闭者不用关楗,淳予髡之告失火者,此其类”。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淳于髡的哲理之思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一书指出:“考察人类早期认识史,可以看出认识过程有这样的顺序性:最早的认识对象是大自然,随后,人们开始探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有等到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到一个相当的程度,才会出现这样的思想家,他们以思维为认识对象,对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本身进行考察。自然、社会、思维,是一个比一个更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思维,在难度上一个比一个大。蔡德贵在稷下学者政治哲学的演进中讲到:“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一直是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思想家对于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兴衰都表示了较多的关注。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往往同时又是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总是较直接地服务于社会政治的。一与其他稷下先生相比,淳于髡更早意识到了哲学思辩对社会政治的指导意义。他关注现实的社会政治,把政治生活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现实的社会政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淳于髡积极地议政参政,主动、深入地进行思考,不断地总结、提炼其哲学理念,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在以往学者的研究当中,更多的是孤立地分析淳于髡的哲学思想,并未发现其各个哲学理念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淳于髡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针对国家政治的各个政治哲学理念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治哲学体系。淳于髡的政治哲学体系中,“极之而衰注重对事物内部“度的把握,突出了其辩证性特点;“有诸内必形诸外,注重对事物外部“形”的把握,突出了其实践性特点:“物各有畴”注重对事物整体“类”的把握,突出了其针对性特点;“礼权之辩注重对事物局部“变的把握,突出了其发展性特点。综合把握运用好以上原则,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可实现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即“类和“变”的相协调,内部和外部即“度和“形的相统一。一、“极之而衰力易经上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老子更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圆、“物。蔡德贵:,理论学刊)1999年第2期o老子第四十章26由索大学硕士攀位论文壮则老国、搿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舻圆的说法。晏婴也曾提出“利过则为败押的矛盾转化思想,并指出:靠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固以上所谈的均体现出古人对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揭示了具体自然现象有其对立面并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规律。淳于髡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概括为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哲学命题一一“极之而衰。史记滑稽列传载: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威王大说,置洒後富,召髡赐之酒。闯日:“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日:“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鞴鞠毓,待酒於前,时赐馀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阖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凿眙不禁,前有堕珥,後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目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翳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日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舀:“善。静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淄,髡尝在侧。淳于髡提出“极之而衰挣,是要告诉齐威壬,事物有矛盾对立转化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对立面转化,事物矛盾对立面是相互联系、相蕊渗透的,并且矛盾着的对立面各有自己的限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必然走向其反面。淳子髡运用辩证性思维,不但提出了问题,也明确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即崭不可极,这样就可以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转化。对于齐威王而言,明白群极之而衰理论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虽然借兵避祸成功,值得喝酒庆祝,但无度狂饮,则会丑态百出,“酒极煲|j乱,乐极则悲,解决庆祝的办法,就是喝酒要适量,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不要靠过度。淳子髡“极之而衰的观o老予第纛五肇。o老子第七十六案毒左钱襄公二+歹年o晏子春秋外篇。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注重对事物内部“度的把握,突出了其辩证性特点。在淳于髡的劝谏下,齐威王果然搿乃罢长夜之饮嚣,发奋图强,使齐国大治,成就了威王三十余年的霸业。二、搿有诸内必形诸外一名实之辩是基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由予“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敌绝而无交。惠慧)者知其不哥鼹守,乃取一焉的现象出现丽形成的一系列讨论。名是指名称、概念,实是指内容、实在。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战国稷下名辩思潮的策源地,许多稷下学者都讨论过名实问题,并且较旱提出了名辩的一些基本命题。稷下学富关于名实闻题煮过四次论争,国其中包括淳予髡与孟子争论如何理解“贤者名实的问题。孟予告子下载: 淳于髡目:g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丽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冒:“屠下位,不以贤搴不道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兰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豳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修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致,子柳、子思为臣,鲁之慈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臼:“替者,王豹处予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粱之妻,善哭其夫,瓶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面无其功者,髡来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日:“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l:王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袍也。乃孔予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萄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坩又见韩诗外传卷六第十四章:孟子说齐宣王而不说。淳于髡侍,孟子日:“今日说公之君,公之君不说,意者其未知善之兔善乎?”淳予髡曰:“夫子亦诚无善辱。昔者瓠巴鼓瑟,两潜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鱼马犹知善之为善,而况君人者也。圩孟子日:“夫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下,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遍照天下,蒋不能使盲者卒有见。今公之君若此也。淳于髡日:“不然。昔者、揖封生高商,齐人好歌: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夫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毋管予宙合窜宣兆墒、李金海主编齐文化通论(下),新华出版社,2000年,第124页枣杨委铡;论稷下名辩愚潮,孛荚浙茳省委党校学掇2004年第5期。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夫子苟贤,居鲁而鲁国之削,何也?孟予日:搿不用贤,削何有也!吞舟之鱼不居潜泽,度量之士不居污世。夫藕、冬至必雕,吾亦时矣。抖诗日:“不自我先,不自我后。非遭雕世者欤! 两段材料中均可见孟子对齐宣王不识“贤者”的不满,发出了靠其未知善之为善乎的感叹,进而产生了准备群去齐嚣的想法。淳于髡认为孟子徒有“仁者之名,而无事功之实,责问孟子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玲,即上无以辅佐君丽治国,下无以惠泽而济於民。孟子则用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的经历说明,尽管他们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剐,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仁者,孟子注疏孙爽疏目:“伯夷之仁,剐觅於必退以为清;伊尹之仁,则觅於必进而为任;下惠之仁,则见於不必进、亦不必退而为和。如此,则君子迸退行止,亦履仁蔼已,何用圊其进退行止然後为仁也。孟子所以引此三子而喻者,盖谓之去齐,是亦信夷之清者也,是亦有仁丽己,故以是答淳于髡努。接着,淳于髡以公仪体、子柳和子思量都是鲁国贤者,当政后帮令鲁国越发削弱的事实,提出搿若是乎赞者之无益予国也绺的观点。孟子对此以百里奚的经历反驳淳于髡,虞国不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缪公用百里奚丽称霸。淳于髡针对此先是引用“王豹处于淇,丽河琶善讴。绵驹处于嵩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丽变冒俗等实例,点明善讴歌者、善苦者尚能改变其民风民俗,更不用说样贤者了,嚣此“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丽无其功者,髡来尝睹之也拜,进而得出g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捧的结论,孟子注疏孙爽疏醋:“淳予髡所以又言之此者,以其不知缪公不能痫公仪体、澄柳、予愚三子之道,徒疑之以为不贤,又以此明孟子名实米加於上下面去之亦若是矣。敌引而言之,复讥於孟子。淳予髡与孟子争论的焦点阌遂是对掰贤者”的理解。孟子认为蠢己是“贤者,但在齐营不受重视。淳予髡则认为孟子不是真正的“贤者势,指责德只有搿贤者之名,未有“贤者之实”。淳于髡提出“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指真正的“贤者”应该是既有其“贤者之名,又有其“贤者之实,二者翔影随形,有此盛有彼,有缓登有此,只能相合,不能相离。他认为只有“名”与“实”紧密结合,特别是有所作为以成“贤者之实,做到“名以副“实,这才是真正的“贤者。由此看来,淳子髡把科实作为第一性,“名是第二性,这是唯物主义的名实观。“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还提示我们,世上万事万物无不具有“名捧与“实即“内挣与“外、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它们都是相互联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事物内部存在什么,也一定会表现在它的外面,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内容,一定要通过现象、外在形式来表现出来。由此反之,人们也可以通过事物的形象、外在形式去认识其本质、内容,做到由表及里、以“外探“内一、以“实判“名。在韩诗外传中记述的淳于髡与孟子讨论的主题与孟子告子下中的主题是一致的。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感叹“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韩诗外传中他又认为宣王“其未知善之为善”,都把问题的矛头指向宣王对他的不重用、对他“贤者一身份的不认可。而淳于髡对此的回答是。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即声音没有细小到听不见的,任何活动都无法隐蔽得不露痕迹,这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想是一致的。将之引申,意在说明任何事物其内容都需要有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任何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也都能够反映一定的内容,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当然,淳于髡的观点也有其局限性。有学者指出,“关于声音和听觉的关系,若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淳于髡“声无细而不闻之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们的听觉感受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所听到的只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声波。在客观世界中,不但由微弱到人无法听到的声音,也存在着大到人听不着的强音”。也有学者指出,淳于髡的观点“接触到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内容,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淳于髡把存在(声、行)当作同一性的基础,认为客体是可以认识的,这包含有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因素,只是他还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圆总体上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下,淳于髡提出“有诸内必形诸外、“声无细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等观点,还是难能可贵的。在稷下学者中,淳于髡最早关注事物“内”与“外、“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了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可以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了解客观事物,具有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因素。三、“物各有畴一“物各有畴也是淳于髡的一个著名哲学命题,是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类属关系,因此成为淳于髡向齐宣王能够一日而荐七士的理论依据。齐宣王认为一士难求,因此有了“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的疑问与怀疑。淳于髡则答之以:“不然。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举。刘蔚华、苗润田:齐国学术思想史),本书编辑委员会齐文化丛书)第16卷,齐鲁书社,19ff7年,第102页o蔡德贵:论淳于髡),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30出衷大学颂圭学位论文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睾黍、梁父之阴,则郄车而载耳。夫物各有畴,今髡贤者之畴也。壬求士于髡,譬若抱水于河,而取火予燧也。髡将复见之,岂特七士也。国意思是看人论事不能一概而论。同类的鸟儿总是会在一块栖息,同种的野兽总是会在一起奔跑。如果到长满水草的低湿沼泽去寻找柴葫、桔梗这类的药材,我上凡辈子也找不到一枝。但到睾黍山、粱父山的北面,就可以尽车力来装载了。因此,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类属关系,今天我淳于髡就是属于贤者这一类。大王命令我推荐贤士,就好像从河中舀水,用火石取火样容易。我还要不断地推荐贤士,岂止这七士。淳于髡“物各有畴挣的观点表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不是孤立存在,而且这种联系会因其本质属性的差异,而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属关系。这样的观点滓于髡在出使楚国献鹄之事中也曾表达过:“鹄,毛物,多相类者。罾因此,鸟有鸟之畴,兽有兽之畴,柴葫、桔梗有柴葫、桔梗之畴,则贤者也有贤者之畴。既属贤者之畴,则推荐贤者便是易如反掌之事。淳予髡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各种具体的事物出发,肯定了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类属,任何个别总是同一般相联系,从而得出了“物各有畴的普遍性结论,由个别上升为一般。掰反过来,能又要求入们以物各有畴的一般认识为指导,去研究个别事物,解决具体问题。在他看来,既然你承认我为贤者,那么我也就只能推荐贤者。淖于髡物各有畴的思想,以其朴素的形式,猜测到了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弦“仑别一定与一般福联系丽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剐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丽存在。镊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男|j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姻关于淳于髡样物各有畴理论的价值,学者们也给予了中肯积极的评价:描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有察类明故说;孟子提fij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入而疑之;萄子有草本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之说;夕L说、醋八、公孙龙之属的坚自同异、自马非马论,也都涉及到了事物的类属关系问题。这些类属之说,都重视对客观事物进行类的分别,用以分析事物之闻的同异关系,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求得事物的所以然之理。淳于髡“物各有畴说的着眼点及理论意义也西战国燕斋策三。史记滑稽列传。毒刘蔚牮、蓥灞窭:稷下学变,孛鬓广撵电撬出叛挂,1992颦,繁73 jlc。函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713页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正在于此。因此,淳于髡运用“物各有畴的理论,巧妙地阐释了个别之物和一般之畴的关系,可以由个别之物推导出一般之畴,反过来又可以由一般之畴去认识个别之物,尤其重视对一般之畴即事物“类”的把握,这为人们深入了解客观事物提供了一种有效而便捷的方法。四、礼权之辩淳于髡重视国家统治过程中“礼的重要性,有“得全全昌,失全全亡的治国原则。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礼中有“变的特点。孟子离娄上日:淳于髡日:“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日:“礼也。日:“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日:“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日:“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日:“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一孟子离娄上记述的是淳于髡与孟子关于“礼的一场辩论。由于事情记录于孟子中,传统的观点认为这里淳于髡对儒家之。礼”进行责难,而孟子用“权”予以反驳,取得了论辩的胜利。朱熹四书集注孟子注:“言天下溺,惟道可以救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枉道求合,则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焦循孟子正义:“孟子不枉道已见诸侯,正所以挽回世道,矫正人心,此即孟子援天下之权也。”这些看法的产生与对淳于髡思想的不了解有关。其实,淳于髡并没有否认“男女授受不亲一为“礼”,他所反对的是将“礼看成脱离社会实际、拘守不变的死规定,应该是辩证地守“礼”,这种辩证性思维在他“极之而衰一的思想中体现得更鲜明。因此他用“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的提问,引导孟子得出“权也”的答案,即守“礼的过程中也要重“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权变,按照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根据“物各有畴的理论,淳于髡又将“嫂溺与“天下溺联系起来,本意是告诫孟子不要以“我无官守,我无言责,则吾之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为借口而无视“天下溺”,即不固守于儒家的“不仕无义,即使不做官,也可以有所作为。淳于髡重在批评孟子“夫子之不援”的态度,他希望孟子能切切实实地做事而不是空谈“礼制,这一点又与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一致。很明显,淳于髡所言“嫂溺,则援之以手”,只是一个具体事例,。刘蔚华、苗润田: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74页o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子公孙丑下:。32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目的在于以小明大,使人明自在“天下溺”的情况下处世的态度及原则。而孟予以“子欲手援天下乎进行反问,则是故意对淳于髡之言进行了片面解释。由此,淳于髡与孟子的这场礼权之辩,综合体现了淳子髡的政治哲学思想,守“礼重“权体现了淳于髡的“极之而衰”辩证思维方法,“嫂溺到“天下溺反映了他的“物各有畴逻辑思想,对“夫子之不援”态度的批评突出了他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唯物可知论。3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I !I鼍詈鼍詈喜拿鼍詈詈詈曼!皇詈皇詈皇量曼曼詈曼曼詈詈詈鲁詈詈!曼!詈鼍曼皇曼皇詈暑詈詈皇鼍曼!詈詈詈!曼皇量鲁詈詈詈詈詈皇!葛曼毫!量暑第四章淳于髡的外交风采淳于髡不仅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进步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机敏的外交家。在处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关系时,他能够因势利导,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灵活机变地面对遇到的各种难题、险境。在战国战事频繁、各自称雄的混乱环境中,淳于髡虽然只是“不任职而论国事的稷下先生,却能够受命于危难之中,临时担任特使,以自己的政治原则和实际行动,积极维护齐国的利益和形象,不辞辛苦地奔走于列国间。司马迁评价他“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圆。淳于髡在成功地劝诫齐威王“罢长夜之饮后,威王“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关于“诸侯主客”,滑稽列传正义:“今鸿胪卿也。“鸿胪卿”,唐杜佑通典卷二十六:“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汉改为鸿胪。宋郑樵通志沿用此说。明董说七国考卷一在“诸侯主客下加按语云:“周礼有掌四方宾客。主即掌也。今人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认为:“诸侯主客为接待四方宾客之官。可见,淳于髡不仅齐宗室置酒时在场,也负责对外接待诸侯来宾。一、“平诸侯之事一社会变革、征伐兼并是战国时期的主旋律,齐国也不断地受到别国的侵扰,淳于髡凭借自己的机智和才识,以维护齐国利益为根本,往来于列国间。史记滑稽列传载: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日:“先生少之乎?髡日:“何敢!王日:“笑岂有说乎?髡日:“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日:瓯窭满篝,汗邪满车,五毂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干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说苑尊贤亦载:-十三年,诸侯举兵以伐齐,齐王闻之,惕然而恐,召其群臣大夫告日:“有o盐铁论论儒9史记滑稽列传0史记滑稽列传)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舞薯皇詈皇兰葛鼍昌鼍舞皇詈詈!篡鼍詈宣置黧葛量鼍鼍寰鼍鼍置鼍拳詈詈兰曼iiiiii, II| IIIII鼍智为寡人用之。于是博士淳于髡仰天大笑而不应,王复问之,又大笑不应,三笑不应,王艴然作色不悦日:“先生以寡人语为戏乎?”对日:“臣非敢以大王语为戏也,臣笑臣邻之祠围也,以一奁饭,一壶酒,三鲋鱼,祝日:蟹墚者宜禾,湾邪者百车,传之后世,洋洋有余。臣笑其赐鬼薄而请之厚也。一于是王乃立淳于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与平诸侯之事;诸侯闻之,立罢其兵,休其卒,遂不敢攻齐,此非淳予髡之力乎7两段文字有相似之处,记述的都是齐威王时候的事情。楚国迸犯齐国,国家在危难之际,齐王派淳予髡到赵国请救兵,给他一百斤黄金、十驷战车作为献给赵王的礼物。淳于髡对此仰天大笑,并使威王明白“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的可笑之处。威王立即将礼物增加为一千镒黄金、十对白璧、一百驷车马。淳子髡带着厚礼来到赵国,赵王爽快地答应了齐国的要求,借给齐国十万精兵、千乘战车。楚国知道后,不战而退。借赵兵退楚军的成功,与淳子髡至赵后的善言巧言有关,更与他具备外交家的战略眼光有关。淳于髡认为在齐国主权受到侵害的危机面前,欲求赵出兵,如果仅凭薄礼是达不到目的的。战国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原本就很脆弱,在国有大难之际,一定要果断地赠之以重礼,以小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来换取大的国家主权完整。说苑尊贤则是从齐威_壬重用淳于髡,“立淳子髡为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淳于髡为其“平诸侯之事的角度,也反映出淳子髡的外交风采。虽然具体过程不详,但“诸侯闻之,立罢其兵,休其士卒,遂不敢攻齐的结栗,也看得出淳于髡的外交才能享誉列国间,他在齐国外交往来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出使楚国 ,齐、楚两国同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两国间也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在太平御览当中就记载了淳于髡第一次出使楚国时的情况。太平御览方术部一七祝载:说苑日:“齐遣淳于髡到楚,为人短小,楚王甚薄之,谓曰:齐无人耶,而使子来?子何长也?对日:臣无长。腰中七尺之剑,欲斩无状王。日:止。吾但戏子耳。即与髡日饮酒。谓髡E1吾有仇在吴国,子定能为报之乎?对日:来见道傍鄙民持一头鱼,上田祝曰:搿上得万木(束),下得千斛。臣窃笑之,以为礼薄而辞多,祭轻而望重。王今与吾半日之乐,而委以吴王非其计。楚王嘿然。纾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楚国是当时南方的强国,淳于髡第一次出使楚国,就遇NT不少麻烦。首次与楚王会面,楚王见淳于髡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就以不屑的口吻问他:“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这样的人来?你能有什么特长?淳于髡答道:“我没有特长,只是腰中有七尺之剑,专门斩杀那些出言不逊、举止无状的昏王。楚王听后吓得马上道歉,并设酒宴赔罪。这是淳于髡与楚王的第一回合交谈,楚王想要借羞辱淳于髡来羞辱齐国,淳于髡以“欲斩无状王进行反击,让侮人者受到更大的侮辱,使楚王不得不认错服输。两人第二回合交谈,楚王提出请淳于髡为他到吴国杀仇人,这是有意为难淳于髡。淳于髡如果直接反对,则有损两国邦交,因此他以农人持一鱼而欲求“万木“千斛为喻,得出“礼薄而辞多,祭轻而望重的结论,使楚王知难而退。淳于髡一向主张睦邻友好,但面对强国的侮辱,他也坚决进行反击。第一次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傲慢的态度、无礼的要求,淳于髡机智应对,两难楚王,既保全了齐国的尊严,又维护了个人的荣誉。三、化解失鹄危机史记滑稽列传日: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日:“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鸽,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F IE:“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此事又见于艺文类聚卷九十,文字略异。淳于髡这次献鹄于楚的经历,多遭人非议,有人认为淳于髡欺骗了楚王,为人狡猾。其实不然,淳于髡是奉命出使,而出使的目的也很明确,即齐王向楚王献鹄以示友好,加强齐、楚两国之间的睦邻关系。不想事出意外,“道飞其鹄,情况的变化让淳于髡不得不想办法应对,在鹄飞的情况之下,既让楚王了解齐王示好的心意,又让他不会因失鹄而对齐不满。淳于髡见楚王,说明了出使的目的,并将鹄飞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直接告知楚王。鹄飞的真正原因我们无从而知,淳于髡“不忍鹄之渴的解释易于人接受,即不能失“仁于鸟;淳于髡想过刺腹绞颈而死,却又怕楚王遭人误解,即不能失“礼于楚王;淳于髡也想过买类似的鸟代替,但未买,即不能失。信于齐王:淳于髡又想过逃跑了之,但还是来楚,即不能失“义于齐楚由末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两国。淳于髡向楚王暗示了他可以解脱过失的几种办法,但因失仁、失礼、失信、失义,他都不屑子采用。淳于髡这样的解释,楚王自然被感动,非但没怪罪他,反而给了他厚赏。淳子髡能得厚赏,意味着楚因和齐国的关系更加密切,达到了淝使楚国的目的。四、与梁惠王的三次会面史记孟子苟卿列传日: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无所主。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然而承意观包为务。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弭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IE-“子之称滓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畜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网:“固也。哥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日:“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前淳于先生之来,人有献善马者,寡人未及视,会先生至。后先生之来,人有献讴者,未及试,亦会先生来。寡人虽屏人,然私心在彼,有之。一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终身不仕。此事又见于论衡知实篇,文字略异。淳于髡与梁惠王的三次会面,充分体现了他“承意观色的性格特点。这是一个外交家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善于观察细节,并分析寻找对策。淳于髡与梁惠王的前两次会面,因发现其有“私心,故始终“无言秽。一方面他知道梁惠王无心听话,即使说了也是自说;另一方面,他用“无言的方式,也是故意引起梁惠王的不解,造成悬念,达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有前两次的基础,因此两人第三次的见面,粱惠王自然会高度重视、全神贯注,与淳于髡彻夜长谈,三日三夜不知疲倦。论衡知实篇中对此的评论是:“夫髡之见惠王在远与音也,虽汤、禹之察,不能过也。志在胸臆之中,藏匿不见,髡能知之。以髡等为圣,则髡圣人也;如以髡等非圣,则圣人之知,何以过髡之知惠王也?观色以窥心,皆有因缘以准的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淳于髡的论辩艺术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也是辩士云涌、处士横议的时代。特别是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齐统治者广开言路,鼓励支持各方人士自由言论、相互辩难,形成了“齐稷下谈者亦千人一的局面。善辩的稷下先生们具备渊博的知识、活跃的思想,以及在论辩中争胜的能力,被后人称颂为“天口骈、“谈天衍、“雕龙爽、“炙毂过髡。这些绰号反映了这些稷下先生的论辩特点。“天口骈,是指田骈好议论,口才好,若事天而滔滔不绝;“谈天衍,是说邹衍善谈天地、阴阳,“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雕龙爽”,是形容邹爽善于文辞修饰,“修衍之文,饰若雕镂龙文”;“炙毂过髡,则是指淳于髡的口才像上过润滑油脂的车毂一样圆滑。淳于髡作为稷下元老,更是凭借远大宏阔的思想、高超的论辩技巧,赢得了名满天下的声誉。司马迁在史记中,将淳于髡列入滑稽列传,评价他“滑稽多辩”。唐司马贞注史记索隐,“滑稽”之按语日:滑,乱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又于褚先生补录处索隐日,楚词云:。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崔浩云:“滑音骨。滑稽,流酒器也。转注吐酒,终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词不穷竭,若滑稽之吐酒。故杨雄酒赋云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藉沽是也。一又姚察云:“滑稽犹俳谐也。滑读如字,稽音计也。言谐语滑利,其知计疾出,故云滑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日:谈天衍,雕龙爽,炙毂过髡。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云:“过字作裸。鞣者,车之盛膏器也。炙之虽尽,犹有余流者。言淳于髡智不尽如炙裸也。”左思齐都赋注日:“言其多智难尽,如炙膏过之有润泽也”。索隐:“今按:文称炙毂过,则过是器名,音如字读,谓盛膏之器名过。今人蒋伯潜诸子通考稷下诸子考则日:“上文明言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乘轩过髡者多且勤,足以使车毂炙热耳。索隐、集解均未得其确解”回。无论是流酒器和盛膏器的说法,苏轼六国论。史记盂苟列传引刘向别录)o史记盂苟列传引刘向别录。蒋伯潜:诸子通考),正中书局,民国37年,第252页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是拜访淳于髡的人很多的说法,虽然具体解释有异,但都可以说明淳于髡是多智善辩的,而且为众人所佩服。因此,“滑稽之意在予能言善辩,机智多谋,与今日科滑稽可笑之意不同。而至于将能言之士及并事列传于史,按司马迁之本意则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这是褒扬淳于髡言谈之魅力和功用所在,小到解决纠纷,大至国家兴亡。正如刘向在说苑中说:“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而说不可不善。捧刘向认为论辩的本质在于增强自身的才华素质,并能替君分忧、为圜效力。苟子也有“君子必辩”的观点。荀子非相日:“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予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言而菲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畜而仁之中也,黉ij好言者上矣,不好言者下也。故仁言大矣。起于上所以道于下,政令是也;起于下所以忠于上,谋救是也。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言君子必辩。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觅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圣人、士君子之分具也。苟子强调掰辩捧,认为论辩要符合思想,而思想则要符合客瓣真理,并把搿辩挣的水平和正确性的掌握,作为区分圣人、士君子与小入的标准。从淳手髡的论辩实践来看,他的确“多辩捧,与齐威王辩、齐宣王辩、粱惠壬辫、楚肃王辩,也与邹忌辩、孟子辩,并使萄子“久与处,时有得善言”,其所搿辩抖之事也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有学者考证过荀子与淳子髡的师承关系,主要从时代、政治倾向、思想三方面进行考察,今天来看,苟子与淳于髡的师承关系也体现于对论辩的高度重视。“说之不昕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谎者嚣,说明论辩者个人素质的重要性,丽论辩素质的高低决定于其论辩技巧掌握的多少。淳于髡为增强论辩的力量,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淳于髡重视论辩语言,喜用隐语,巧喻理至;明确论辩对象的感受,投其所好,忠言顺耳;注意论辩层次,讲究逻辑、善于铺排,节节义高;变换论辩角度,旁敲侧击,曲径通幽;妙用论辩语态,辅戳态势,显志增势。一、隐语为特色的论辩语言史记滑稽列传载:搿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杂事又日:“隐,固寡人(宣王)之所愿也。其中提到的“隐,即“隐语”,这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蔡德贵:试论萄予_襁淳予髡瓣耀番奖系,齐鲁学程1985年筹l期。o吕氏春秋报更。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的一种语言方式。隐语,又称“废词一,也可写作“嚣语。国语晋语曾记“有秦客为度词于朝之事。韦注:“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方言:“度,隐也,匿也。在韩非子喻老又载有“右司马御座而与王耱语事,集韵释“耪”为“度语也,正字通说:“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公园绿化设施采购安装合同
- 二零二五年白酒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维修保养服务车辆使用协议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烤漆房租赁与车身修复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建筑安全施工生产合同
- 2025版老旧城区改造项目场地平整与房屋征收合同
- 2025版教育科研园区场地租赁及设施租赁协议
- 2025版白酒产区原浆酒团购销售合同
- 2025年网络安全评估与防护技术服务合同模块
- 2025版标准夫妻离婚后子女生活费及教育金支付协议书
- 六大茶类培训
- 2025-2030中国油田化学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行情监测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乌鲁木齐危险品驾驶员模拟试题
- 2025至2030年中国间苯二甲醇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质子束治疗系统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外事安保活动方案
- 2025年 江西省公安厅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自主招生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抗菌药物培训资料
- 2025年雅思考试写作专项预测试卷:雅思写作高分句型解析
- 深基坑监测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