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音韵学概述.doc_第1页
汉语音韵学概述.doc_第2页
汉语音韵学概述.doc_第3页
汉语音韵学概述.doc_第4页
汉语音韵学概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漢語音韻學概述一、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分期漢語語音發展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爲上古、中古、近古和現代四個時期 1、上古音指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爲代表。明清學者把上古音稱爲“古音”,並把研究這一時期語音狀況的學科叫做古音學。 2、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時期的語音,以切韻音系爲代表。切韻是按韻編排的,隋朝陸法言編著。此書原本已失傳,它的音系保存在北宋陳彭年、丘雍等人編著的廣韻。明清學者把中古音稱爲“今音”,並把研究這一時期語音狀況的學科叫做今音學。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 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後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 为後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於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近古音指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中原音韻音系爲代表。中原音韻是歸納元代北曲用韻而成的,元代周德清編著。、現代音指現代的語音,以現代普通話音系(卽北京音系)爲代表。音韻學者把以宋元以來的等韻圖作爲研究對象的學科稱爲等韻學 等韻學以“等”的觀念來分析漢語發音原理和發音方法,以韻圖的形式展示漢語語音系統和韻書中的反切。其研究內容包括韻圖的編撰、流變和等韻學原理等。 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構成了音韻學傳統的三大分支學科。近幾十年來,北音學作爲又一分支學科逐漸形成。北音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原音韻一系韻書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話音系。它的研究,對瞭解普通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古音學、今音學、等韻學,加上新興的北音學,就是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內容。 二、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況即分析描寫法,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來描寫音節 ,也用描寫性的語言來說明某一個漢字的發音狀況。劉熙釋名釋天:“天,豫、司、兗、冀以舌腹言之,天,顯也,在上高顯也。青、徐舌頭言之,天,坦也,坦然而高也。”釋名釋天:“風,兗、豫、司、冀橫口合唇言之,風,氾也,其氣博氾而動物也;青、徐言風,踧口開唇推氣言之,風,放也,氣放散也。” 春秋公羊傳莊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為客。”何休注:“伐人者為客,讀伐長言之,齊人語也。”“伐者為主。”何休注:“見伐者為主,讀伐短言之,齊人語也。 春秋公羊傳宣公八年:“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何休注:“言乃者內而深,言而者外而淺。” 2.、直音周禮注疏:雒,音洛,水名也,本作洛,後漢都洛之陽,改為雒。周禮注疏:大,音泰。 康熙字典:栭,並音而。康熙字典:西,音粞(x)。是,音姼(t)。3、读若说文:铗,读若夹。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服虔注:“走音奏.”說文解字:噲,咽也。從口,會聲,或讀若快。說文解字: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爲鼻子。 說文解字:玽,石之次玉者.从玉句聲.讀若苟說文解字:瑂,石之似玉者.从玉眉聲.讀若眉。 4. 反切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顿, 都 困 反(切) dn d n红, 胡 笼 切(反)Hng h ng (二) 反切 雙聲 疊韻1、反切反切是一種傳統的標音方法。在沒有音標字母的條件下,較之譬況、讀若、直音等標音法來說,反切還是較爲科學的標音法,也是我國古代使用得最爲廣泛的注音法。 反切方法的產生,北朝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中說:“孫叔言(三國志魏書王肅傳作“孫叔然”,名炎,字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唐陸德明在經典釋文敍錄條例也指出:“孫炎始爲反語,魏朝以降(以後)漸繁。” 事實上,在孫炎以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 漢書項籍傳:“諸侯軍人人惴恐。”東漢服虔注:“惴,音章瑞反。” 漢書禮樂志:“寂漻(lio) 上天知厥時。”東漢應劭注:“漻,音來朝反。” 根據這些材料可以推斷:東漢後期出現了反切。後來,孫炎進行了收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配合起來爲另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構成反切的兩個漢字,第一個叫做反切上字,第二個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反切,開始稱爲“反”,也稱爲“翻”,之後稱爲“切”,後來合稱爲“反切”。 黃侃音略:“反切之理,上字定其聲理,不論其爲何韻;下字定其韻律,不論其爲何聲。質言之,卽上字祇取發聲,去其收韻,下字祇取收韻,去其發聲。” 因爲古韻中包含聲調,所以取韻的時候,也就取了聲調。這就是說,取反切上字的聲母,作爲被切字的聲母;取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作爲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 。取反切上字“普”的聲母“P”,取反切下字“班”的韻母及聲調“”,二者相拼,就得出了被切字“攀”的音“”。 反切的方法,在沒有音標符號的情況下,是一種較爲圓滿的標音方法。因爲它是採用非表音符號漢字相拼的,所以又有著一些克服不了的缺點。 古代某個反切,後人按照一般反切原理,也不一定能拼出準確的音。如廣韻:“樁(zhung),都江切”。按照現代音相拼,“都”的聲母爲,就無法拼出“樁”的聲母“”。其實,作“樁,都江切”反語的時代,“都”和“樁”是同聲母字,由於語音變化不同步,產生了差異。要想準確地拼出反切音,就得具備一定的古今音變及方音知識。這就給人們掌握反切方法帶來了較大困難。2、雙聲 疊韻雙聲,卽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卽兩個字的韻母相同。 清人李汝珍在李氏音鑑中說:“雙聲者,兩字同歸一母;疊韻者,兩字同歸一韻也。” 這的“母”,是指聲母 古代的聯綿詞,很多是由雙聲疊韻構成的。如“蜘蛛”、“參差”、“彷彿”等,就是由雙聲構成的;“蒼茫”、“崔嵬”、“蹉跎”、“彷徨”等,就是由疊韻構成的。反切,就是運用雙聲疊韻原理創造出來的拼音方法 反切上字與被切字雙聲,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疊韻。 如“渴,苦曷切” 。反切上字“苦”與被切字“渴”爲雙聲,反切下字“曷”與被切字“渴”爲疊韻。 雙聲疊韻是一種歷史現象。各個時代的雙聲疊韻,是根據當時的語音系統構成的。隨著語音發展變化,古代是雙聲疊韻的,現代就不一定是雙聲疊韻了。反之亦然。 如“玄黃”,現代不是雙聲,但是古代二字聲母同屬匣母,是雙聲;“舒服”,現代是疊韻,但是古代“舒”是陰聲韻,“服”是入聲韻,不是疊韻。這就是一些反切按照今音拼不出準確音的原因。 (三)聲母方面術語1、字母 声纽 纽傳統音韻學,聲母稱爲聲,又叫做“紐”、“聲紐”。古時候,人們對聲母的認識是從漢字之間的雙聲關係開始的,並據以創造出反切來。把具有雙聲關係的反切上字加以歸納,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類別。每一類的反切上字代表一個聲母,從同類漢字中選出一個漢字作代表,作該聲母的標目字。這類標目字就是字母。 如廣韻,表示聲母的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從中選取“端”字作代表。這樣,聲母就稱爲“端”母了。字母又簡稱“母”。 唐末和尚守溫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不芳並明端透定泥來知徹澄精清從心邪照穿審禪日見溪羣疑影喻曉匣 到了宋代,音韻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增補成三十六個字母: 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見溪羣疑影喻曉匣來日 2、五音、七音 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韻著作對聲紐進行歸納分析時的術語。 隋唐時已有了五音之說 五音,是按照發音部位把聲紐分爲脣、舌、齒、牙、喉五類。 五音中,脣音又分爲重脣音、輕脣音,舌音又分爲舌頭音和舌上音,齒音又分爲齒頭音和正齒音。 宋代,音韻學家在五音的基礎上,增加了半舌音和半齒音,成爲七音。 五音:脣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七音:脣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 半舌音 半齒音按照現代語音學分類 :3、清濁 清音和濁音,是傳統音韻學中分析發音方法時所使用的術語 清音:聲帶不顫動的輔音;濁音:聲帶顫動的輔音 傳統音韻學,又把清音分爲全清和次清,把濁音分爲全濁和次濁 不送氣清音爲全清,送氣清音爲次清;濁音的塞音、塞擦音、擦音爲全濁,鼻音、邊音和半母音爲次濁 (四)韻母方面術語1、韻 注意:韻和韻母的差異上古時期,兩個字的韻母中,只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兩個字就同韻。中古時期,韻以聲調爲綱,不同聲調的字不同韻。在同一聲調中,兩個字是否同韻,是根據韻腹和韻尾兩方面來說的,韻頭不計算在內。也就是說,祇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同韻(現代漢語中的韻不分聲調 )。 2、韻部 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納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韻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韻卽韻部。 3、韻目 韻部的代表字叫做韻目 4、韻類在一個韻部再按韻頭分類,就成了韻類。 5、韻攝 韻攝是中古以後等韻學上的一個概念。宋元的等韻圖把廣韻中的二百零六韻合併爲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十六個韻攝。同韻攝的韻,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發音部位相同。 6、陰聲韻 陽聲韻 入聲韻陰聲韻。以元音收尾或沒有韻尾的韻母,叫做陰聲韻。如現代普通話中的“媽”、“來”、“高”,都是陰聲韻。 陽聲韻。以鼻音、 收尾的韻母,叫做陽聲韻。如現代普通話中的 “民”、“英 ” ,廣州話中的“堪”、“憾”、“擔”、“點”,廣東梅州話中的“佔”、“欠”、“森”,廈門話中的 “針”、“炎”,都是陽聲韻。 入聲韻。以塞音、收尾的韻母,叫做入聲韻。現代普通話中,入聲韻已消失了,但在某些方言中還保存著。如廣東梅州話中的“搭”、“迫” ,福建廈門話中的“立”、“直”,都是入聲韻。(五) 聲調方面術語聲調是漢語的特徵。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古代漢語中有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個聲調。聲調,最早是南北朝時期周顒(yn)、沈約提出來的。在此之前,漢語中就有聲調,祇是還未被發現罷了。古代漢語中的四聲,實際上祇是指調類,其具體的調值,古人祇有一些描述性的說明。如唐釋處忠元和韻譜:“平聲哀而安,上聲勵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些都祇能給予大致的感覺印象,而不能得出準確的調值。關於對古四聲的分析,還有“平仄”、“舒促”兩對術語。“平仄”中的“平”,指的是平聲;“仄”,指的是上、去、入三聲。“舒促”中的“舒”,指的是平、上、去三聲;“促”,指的是入聲。這兩種區分,均是爲適應詩歌韻文創作需要而歸納出來的。 上古韻部 一、上古韻部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上古韻部的研究材料對上古韻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詩經入韻字、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和諧聲系統 (二)上古韻部的研究方法其方法是繫聯法 1、繫聯詩經入韻字 把詩經中各章互相押韻的韻腳字一個個串聯起來,成爲一個押韻單位。如果兩個押韻單位中有相同的字,那麽,就把這兩個押韻單位合併在一起。如此由章及篇、由篇及整部詩經,像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就可以把詩經中的入韻字串聯成若干個押韻單位,從而得出若干個韻部。 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詩邶風綠衣四章彼何人斯?其為飄風。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攪我心。詩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詩邶風燕燕三章翩彼飛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詩魯頌泮水八章綠衣的韻腳字是“風、心”,說明“風、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韻腳字是“風、南、心”,可證“風”與“心”押韻並非偶然。又說明“ 南”與“心、風”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韻腳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證“南”與“心”押韻亦非偶然,又說明“音”、“南”、“心”、“風”上古同部。泮水的韻腳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說明“林、音、琛、金、南、心、風”等字上古同部。這種歸納韻腳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聯法,又叫做“絲聯繩引”。上古的韻部就是使用這種方法歸納出來的。具體步驟是先用系聯法將詩經韻腳字歸納為若干組,有多少組就說明上古有多少韻部,然後對楚辭、易經等其他先秦韻文進行系聯以驗證詩經分部的正確性並擴大各部的歸字兢冰小旻五章兢冰小宛六章蒸雄兢崩肱升無羊三章蒸夢勝憎正月四章勝乘承商頌元鳥恒升崩承小雅天保六章繩承抑六章乘縢弓綅增膺懲承魯頌閟宮五章掤弓鄭大叔于田三章膺弓縢興音秦小戎三章弓繩采綠三章薨繩周南螽斯二章來贈女曰雞鳴三章興陵增小雅天保三章陵懲夢雄正月五章崩騰朋陵魯頌閟宮四章騰崩陵懲十月之交三章陵懲興沔水三章陵朋菁菁者莪三章升朋唐椒聊一章登升生民八章薨登馮興勝大雅綿六章興夢斯幹六章薨夢憎齊雞鳴三章2、繫聯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詩經中的入韻字是有限的,爲此,學者們又把上古其他韻文(如楚辭)中的入韻字繼續進行繫聯,從而擴大了同一韻部的字數。 3、繫聯諧聲系統。諧聲,又叫“形聲”。諧聲字的諧聲偏旁是表音的。一般來說,諧聲偏旁相同的,上古韻部就相同。學者們把諧聲字的諧聲偏旁進行分析歸納,再同詩經和上古其他韻文入韻字進行繫聯,就可以大致歸納出上古的韻部了。 形聲字的聲符又叫做主諧字,以主諧字作為聲符的形聲字又叫做被諧字,被諧字還可以作為主諧字構成新的形聲字。這樣,以第一主諧字作為聲根所形成的整個諧聲譜系就叫做諧聲系統。 芝 诗 榯之寺時 志 待 鰣清人段玉裁根據諧聲系統的特點提出了“同諧聲者必同部”的著名論斷,意思是說聲符相同的字必然屬於同一韻部。這一論斷與事實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詩就是極好的證明:鸛鳴於垤(di),婦歎於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詩豳風東山三章二、上古韻部 上古音的研究,是從韻部開始的。明代古音學家陳第在毛詩古音考序中說:“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指出語音是發展變化的。清代音韻學家在這種科學史觀的指引下,對詩經用韻和其他韻文進行了具體分析和歸納,建立了上古韻部系統。 顧炎武古音表把古韻分爲十部,奠定了古韻分部基礎 江永在古韻標準中分爲十三部 段玉裁在六書音均表中分爲十七部 孔廣森诗声类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各分爲十八部 王念孫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 、江有誥音学十书各分爲二十一部 章炳麟分爲二十二部(早年成均图分爲二十三部) 以上分部爲考古派的主張,與此相對,審音派則主張入聲韻部獨立。這樣,韻部數目也就相應增加了。如戴震声类表把古韻部陰、陽、入三分,共分爲二十五部,黃侃音略分爲二十八部。現代學者除了採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外,還利用現代語音學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注重對音值進行構擬。王力中國音韻學把上古韻部分爲三十部 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之 職 蒸 幽 覺 冬 宵 藥 侯 屋 東 魚 鐸 陽 支 錫 耕 歌 月 元 脂 質 真 微 物 文 緝 侵 葉 談 合韻:鄰近韻互相通押。分兩種情況:(1)對轉 對轉主要指陰陽對轉,就是陰聲韻與陽聲韻之間相互轉變。多數學者把上古入聲歸併在上古陰聲韻中,所以陰聲韻與陽聲韻、入聲韻與陰聲韻之間的相互轉變,也泛稱陰陽對轉。(2)旁轉 旁轉指一個陰聲韻變成另一個陰聲韻、一個陽聲韻變成另一個陽韻、一個入聲韻變成另一個入聲韻的情況。 三、詩經的用韻 詩經的用韻,除了冬韻歸侵外,基本上與這三十韻部相合。一般來說同部相押韻,不同部不押韻,也有前面提到的合韻現象,即鄰近的韻互相通押。(一)“叶音說”及其錯誤(用現代語音讀古詩為什麼不押韻?)1、“叶音說”的產生:把用後代的語音讀古代的詩文,不押韻的韻腳,臨時改讀為一個押韻的音,即為“叶音”。叶音(讀協音)也稱叶韻,叶句。“叶”也作“協”。指以改讀字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南北朝以後的人讀周秦兩漢韻文感到不押韻,就臨時改變其中一個或幾個押韻字的讀音,使韻腳和諧。這是由於不懂古今語音不同所致。例如,詩關睢末章:“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清代阮元刻十三經注疏附釋文說:“樂之,音洛,又音嶽。或云協韻宜五教反。”這是因為詩裏“樂”與“芼” 押韻,“樂”念 yao(即五教反)最和諧。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2、“叶音說”的錯誤: 掩蓋語音發展的真相,造成漢字讀音的混亂。陳第批判“叶音說”,認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從此,“叶音說”基本失去其市場。(二)詩經的韻例:1、韻在句中的位置一般是句尾韻。如果句尾是代詞或語氣詞,韻往往在代詞或語氣詞之前,這叫句中韻。2、用韻數量(1)一韻到底(2)換韻3、押韻方式(1)句句押韻(2)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3)首句押韻,然後第三句開始再偶句押韻(4)交韻,奇句和奇句押韻,偶句和偶句押韻上古音的聲類一、上古聲母研究概述 上古聲母,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其代表是詩經音。(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1、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 2、研究上古聲母的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 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見溪羣疑影喻曉匣來日 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第一個把諧聲字作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並通過系統歸納同聲旁字組的方法以確定上古聲母的學者是西人高本漢。 (1)異文“異文”是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2)聲訓聲訓是指古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的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室之兩旁也。”(3)注音注音是指古代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說文解字:“,未縈繩,一曰急弦之聲。從糸爭聲,讀若旌。”又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經典釋文:“繁,步幹反。”()重文重文是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從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諧聲字諧聲字即形聲字。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兩個不同方面的聲母在上古按說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如果在今音(指中古音)中它們的讀音不相同,如“童”的聲母中古音是“定”d,“撞”的聲母中古音是“澄”ch,這說明它們在兩漢以後發生了分化。在上古它們或者都讀作d,或者都讀作ch,這就是說,其中有一種聲母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二)前人研究上古聲母的幾項重要結論 由於材料局限,上古聲母研究起步較晚。它是從清代錢大昕開始的。錢大昕首先提出了“古無輕脣音”和“古無舌上音”的觀點。近人章炳麟、曾運乾、黃侃等,都對上古聲母研究作出了貢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古無輕脣音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牙音:見溪羣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來半齒:日 古無輕脣音,是指上古音中沒有輕脣音非、敷、奉、微,而祇有重脣音幫、滂、並、明。卽輕脣音非、敷、奉、微沒有從重脣音幫、滂、並、明中分化出來,二者同爲一類。 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輕脣音中說:“凡輕脣之音,古讀皆爲重脣。古讀負如背古讀附如部。” (1)“非”古讀作“幫”詩:“東有甫(非)草。”韓詩作“圃(幫)草”。 論語:“子貢方(非)人。”鄭康成本作“謗(幫)人” 論語:“且在邦(幫)域之中矣。”釋文:“邦或作封(非)。”“而謀動干戈於邦內。”釋文:“鄭本作封內。” 詩:“彼(幫)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傳引作“匪(非)交匪敖。”詩:“彼交匪紓(sh)。”荀子勸學篇引作“匪交匪紓。” 詩:“四矢反(非)兮。”韓詩作“變”(幫)。 釋名:法(非),逼(幫)也,人莫不欲從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諧聲字:非(非)悲(幫)分(非)扮(幫)反(非)版(幫)甫(非)補(幫)發(非)撥(幫)(2)“敷”古讀作“滂”詩:“鋪(滂)敦淮濆(pn)。”釋文:“韓詩作敷。” 諧聲字:孚(敷)脬(po)(滂)覆(敷) (滂) (f匹北切)(3)“奉”古讀作“並”詩“凡民有喪,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詩作“扶(奉)服”。家語引作“扶伏”。 史記蘇秦傳:“嫂委蛇(wiy )蒲(p) (並)服。”范雎傳:“膝行蒲服。”淮陰侯傳:“俛袴下蒲伏。”漢書霍光傳:“中孺扶服叩頭。” 左傳昭十三年:“奉壺飲冰以蒲伏焉。”釋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 史記五帝本紀:“東至蟠(並)木。”呂氏春秋:“東至扶木。” 左傳:“部(並)婁無松柏。”說文引作“附(奉)婁”。云:“附婁, 小土山也。” 左傳:“取人於萑(hun)苻(f) (奉)之澤。”釋文:“苻,音蒲(並)。” 莊子逍遙遊:“汾(奉)水之陽。”司馬彪、崔譔本皆作“盆(並)水”。 春秋:“晉侯使士魴(奉)來乞師。”公羊作:“士彭”(並)。 說文“朋”、“鵬”(並)皆古文鳳(奉)字。朋,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莊子逍遙遊:“其名為鵬(並)。”釋文云 :“崔音鳳。鵬即古鳳字,非來儀之鳳也。”宋玉對楚王問云:“鳥有鳳而魚有鯤。鳳皇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足亂浮雲,翱翔乎杳冥之上。”釋名:“房(奉),旁(並)也,在堂兩旁也。”史記六國表:“秦始皇二十八年,為阿房宮。二世元年,就阿房宮。”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周易系辭下“古者庖(並)犧氏之王天下也”,孔安國尚書序“古者伏(奉)犧氏之王天下也”諧聲字:馮(奉)慿(並) 伏(奉)垘(f,蒲北切,並) 凡(奉)芃(png,並) (4)“微”古讀作“明”水經注漢水篇:“文(微)水即門(明)水也。” 史記魯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詩:“周原膴膴(微)。”文選注引詩作“腜腜(mi,明),莫來切。釋名:“望(微),茫(明)也,遠視茫茫也。”周礼職方:“其澤藪(su)曰望(微)諸。”注:“望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諸。”荀子成相篇:“天乙湯,論舉當,身讓卞隋舉牟(明)光。”即務(微)光也。左傳文公十八年:“其宰公冉務(微)人。”春秋事語作“其宰公襄目(明)人”。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書老子:“大器免(明)成。”諧聲字:文(微)閔(明)亡(微)氓(明)無(微)橅(m,明)未(微)昧(明以上材料說明三十六字母中輕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類,或者沒有輕唇,或者沒有重唇。其所以會得出無輕唇音的結論,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現代漢語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沒有輕唇的方言,卻找不到只有輕唇而沒有重唇的方言。象廈門、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沒有輕唇音,這顯然是古音的遺留。 )此外,一些地名的讀音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根據這些地名的讀音也可以確定古無輕唇音。 費: 舊讀b,春秋魯季孫氏封邑。“費”屬敷母。阿房宮:音 png gng,秦宮名。“房”屬奉母。逢澤: 音png z,古澤藪名。“逢”屬奉母。2、 古無舌上音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牙音:見溪羣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來半齒:日 古無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音(“端”組字)與舌上音(“知”組字)上古不分。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古音類隔之說不可信中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澈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牀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徹澄娘”這組音在上古尚未產生,大約是到了六世紀時這組音才從“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钱氏没有探讨娘母的问题 )。下面是這項結論的部分證據: (1)“知”古讀作“端”後漢書杜篤傳:“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國。” 檀弓:“洿其宮而豬(知)焉。”注:“豬,都(端)也。南方謂都為豬。” 書禹貢:“大野既豬(知)。”史記作“既都”(端)。 枚乘七發:“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 詩:“追琢(知)其章。”傳:“追,彫(端)也。” 諧聲字:竹(知)篤(端)、追(知)磓(端)、帶(端) (知)(2)“徹”古讀作“透”詩:“左旋右抽(徹)。”釋文云:“抽,敕由反,說文作搯(to) (透),他(透)牢反。” (3)“澄”古讀作“定”說文:“沖(澄)讀若動(定)。” 詩:“其鎛斯趙(澄)。”釋文:“徒(定)了反。” 詩:“實惟我特(定)。”釋文:“韓詩作直(澄),云相當值也。”詩:“俟我於堂(定)兮。”箋云:“堂當作棖(chng,澄)。”周禮廛人注:“故書廛為壇(定)。杜子春讀壇為廛(chn,澄)。”說文:“田(定),陳(澄)也。”齊陳氏後稱田氏。陸德明云“陳完奔齊以國為氏”,而史記謂之田氏,是古田、陳聲同。呂覽不二篇:“陳駢貴齊。”陳駢即田駢也。諧聲字:屯(定)邨(澄) 兆(澄)桃逃挑窕(定)盾(定)(chn )(澄) 以上材料證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頭、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類,或者只有舌頭沒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沒有舌頭。 為什麼會得出“古無舌上音”的結論,重要根據之一是在現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頭沒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沒有舌頭音的方言 “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這兩項發現論據充分,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除此以外,錢大昕還認為“古人多舌音”。所謂“古人多舌音”是指中古的“章昌船書禪”這組音在上古也讀作舌頭音“端透定”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牙音:見溪羣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來半齒:日 詩:“何以舟(章)之?”傳云:“舟,帶(端)也。”古讀舟如雕(端),故與帶聲相近。 詩:“神之弔(端)矣。”“不弔昊天。”毛傳皆訓弔為至(章),以聲相近為義。 晉語:“以鼓子苑支(章)來。”苑支,左傳之“鳶(yun)鞮(d)”(端)也。 禮記檀弓:“行並植(禪)于晉國。”注:“植或為特”(定)。諧聲字:周(章)彫雕琱鵰(端)至(章)咥耋垤絰(皆讀di) (定)者(章)都(端)(章)殄(tin) (定)耑(端)遄(禪)壽(禪)擣(捣,do)禱(端)錢氏的這個結論 ,“古人多舌音”之說儘管有不少證據,但尚未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 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牙音:見溪羣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來半齒:日 這是章太炎繼錢大昕之後得出的結論。所謂“娘、日二紐歸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讀作泥母。(1)“娘”、“日”歸“泥”書言“典祀無豐于昵(娘)”,以昵為禰(泥)。釋獸“長脊而泥”,以泥為 (泥)。是古爾(日)聲字皆如泥,在泥紐也。 仲尼(娘)三蒼作“仲屔(n,泥),夏堪碑曰“仲泥何 ”,足明尼聲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泥紐,無娘紐也。諧聲字:奴(泥)呶(no)拏(n) (娘)尼(娘)泥(泥)(2)“日”歸“泥”白虎通德論、釋名皆云:“男(泥),任(日)也。”又曰:“南(泥)之為言任也。” 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紐也。 易屯曰:“宜建侯而不寧。”淮南原道訓曰:“行柔而(日)剛,用弱而強。”鄭康成、高誘皆讀“而”為“能”(泥),是古音“而”同“能”,在泥紐也。 釋名:“入(日),內(泥)也。”諧聲字:而(日)耐(泥)若(日)諾(泥)弱(日)溺(泥)人(日)年(泥)仁(日)佞(泥)章氏的“日紐歸泥說”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多數學者認為“日”與“泥”在上古是分立的。至於娘母與泥紐的關係,多數學者認為二者在切韻時代尚且為一類,在上古自然為一類。4、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牙音:見溪羣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來半齒:日 這是近代音韻學家曾運乾在他的喻母古讀考一文中提出來的。所謂“喻三歸匣”是指中古的“喻三”(曾氏稱於)在上古讀作匣母。所謂“喻四歸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余母,曾氏稱喻)在上古應讀作定母。(1)喻三歸匣春秋左氏經襄二十七年“陳孔奐”(匣),公羊作“陳孔瑗”(喻三)。詩皇矣:“無然畔援(喻三)。”漢書敘傳注引作“畔換”(匣)。春秋“楚公子圍”(喻三),漢書古今人表“楚靈王圍”,史記楚世家作“回”(匣)。音義:“史記多作回。”詩:“出其東門,聊樂我員(用于句末,当于云,喻三)。釋文:“員,韓詩作魂(匣),神也。”釋名:“淮(匣),圍(喻三)也。圍繞揚州北界,東至海也。”諧聲字:雩(喻三)鄠(h) (匣) 云(喻三)魂(匣)爰(喻三)緩(匣)(2)喻四歸定(我們姑且把喻四稱“余”,因為王力如此 )易渙:“匪夷(余)所思。”釋文:“夷,荀本作弟(定)。”釋名釋親屬:“妻之姊妹曰姨(余),姨,弟(定)也,言與己妻相長弟也。”管子戒“易(余)牙”,大戴記保傅篇、論衡譴古篇均作“狄(定)牙”。尚書“皋陶(定)謨”,離騷、尚書大傳、說文並作“繇(yo) ”(余)。周本紀:“赧王延(余)立。”索引引皇甫謐云“名誕”(定)。諧聲字:夷(余)荑(t y)(定) 舀(余)稻(定)易(余)碭(定) 攸(余)條(定)也(余)地(定) 弋(余)代(定)曾氏以上兩種結論的證據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歸匣”說已得到學術界的一致公認,對於“喻四歸定”說學術界的看法還不夠統一。一部分學者認為喻四在上古應當歸“定”,即與“定”讀成一個聲母;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喻四在上古只是與定母讀音接近,但還不是一個聲母,王力即如此。、照二歸精說重唇:幫滂並明輕唇:非敷奉微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精清從心邪照穿牀審禪牙音:見溪羣疑喉音:影喻曉匣半舌:來半齒:日 這是近代學者黃侃先生提出來的觀點。所謂照二(莊組)歸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審二(即莊初崇山)四母在上古讀作齒頭音精清從心。黃侃對這一觀點未著專文論證,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聲母為十九紐,將中古的莊組分別與精組歸為同紐,視精組為古本聲,視莊組為變聲。黃氏的這一觀點可以從諧聲字、聯綿字、現代方言等材料中得到證明。(1)諧聲字:莊、崇古讀為精斬(莊)漸(精)足(精)捉(莊)宗(精)崇(崇)叉(莊)蚤(精)宰(精)滓(莊)節(精)櫛(莊)乍(崇)作(精)初、崇古讀為清芻(初)趨(清)倉(清)創(初)此(清)柴(崇) 衰 (初)縗(清)朿(清)策(初) 莊、崇古讀為從斬(莊)慚(從)齊(從)齋(莊)在(從)茬(莊) 秦(從)臻(莊)乍(崇)祚(從)才(從)豺(崇)山古讀為心山(山)仙(心)生(山)星(心)辛(心)莘(山) 相(心)霜(山)宿(心)縮(山(2)聯綿字:蕭(心)瑟(生)蕭(心)森(生)蕭(心)疏(生)蕭(心)灑(生)(3)現代方言:在現代一些方言中,照二與精組的讀音是完全相同的,例如河南西部、北部和關中一些方言的情況就是這樣。 這種現象說明,在上古照二組歸精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黃氏的這一觀點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原因是黃氏對自己的觀點沒有作充分的論證,另外從精組分化出照二組的條件還沒有找到。二、上古聲母系統及擬音以上幾項結論,從材料角度看都是有根據的,但材料僅僅是一個方面,況且這些材料都不可能是全面的。要確定這些結論能否成立,還得看它們是否符合音理的發展規律。“古無輕唇音”是可以成立的,“古無舌上音”也可以成立,“喻三歸匣”也不成問題,其餘幾說尚需要作進一步的論證。這樣,我們得出上古聲母系統如下: 三、古音通假(一)何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一種用字現象,在這個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兩個字在意義和用法上可以相溝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字當另一個字來用,“通假”二字結合後的含義,就是通過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來的字當本字用。本有其字而不用,臨時借一個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的用字現象。通俗一點說,就是古人寫作時,沒有按照漢字記詞的規則來用字,臨時用與該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個字,來表達所要表達的意義。 說得白一點,就是古人寫別字。但要注意,不是誰都可以寫別字的,這是要有深厚的語音功底的。 (二)“通假”與“六書”中假借的異同“六書”中有“假借”,東漢的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解釋為“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即造字的時候,沒有為語言中的某個詞另造一個新的形體來記錄它,而是在已經造好的字中,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漢字來記錄假借與通假,既有相同點,又有重要區別。相同的是都有語音的聯繫。不同點主要有兩點:(1)六書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來寫意義抽象、難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詞,所謂本無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臨時借用同音字來替代,特點是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一般是暫時的借用,而六書假借往往是長期的,甚至久借不還,所謂鵲巢鳩佔。(三)如何辨認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條件)1.古音要相同或相近(利用上古語音來辯明)2.意義上沒有任何聯繫。3.要同時共存。(四)在辨識通假字時要注意兩點:1.要有古音韻的常識。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2.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音同音近而輕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證據和理由。 古聲調中古有四聲:平、上、去、入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附錄:近體詩的格律一、近體詩的分類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包括律詩、絕句、排律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五絕。絕句由律詩截取而成,故名。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近體詩的句數、字數都有限定(排律的句數在八句以上),其具體情況如下: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40字。五絕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七絕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排律句數超過八句,每句字數為五字或七字。二、近體詩的結構近體詩中的律詩共八句,其中一、二句稱作首聯,三、四句稱作頷聯,五、六句稱作頸聯,七、八句稱作尾聯。每聯的第一句稱作出句,第二句稱作對句。絕句是截取律句的一半,所截部分的結構與律詩相同。 三、近體詩的用韻(一)近體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是隋唐時通用的韻書,分韻為193韻(唐時王仁昫(x)的刊繆補缺切韻增加到195韻),因分韻太細,所以唐時就由官方規定某些讀音相近的韻可以同用。到了宋代,由官方組織對切韻重修,重修後的切韻改稱廣韻,分韻為206韻,比切韻更細,但同時又明確規定某些相近的韻可以同用。 詩的用韻合于平水韻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將廣韻中規定可以同用的韻合併為一韻,成了一七韻。在此以前,金人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韻略,根據同樣的原則將廣韻合併為一六韻,此後出現的各種詩韻,分韻都是一六韻,簡稱“平水韻”。平水韻的分韻情況是: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二)用韻的位置近體詩用韻的位置規定在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韻亦可不用,沒有嚴格的限制。從習慣上說,五言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韻,七言的第一句一般用韻。(三)一韻到底,中途不許換韻 (四)用平聲韻 四、近體詩的平仄“平仄”是近體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與古體詩區別的最重要的特點不是句數、字數,也不是對仗和押韻,而是平仄。 (一)什麼叫平仄? 中古有四個聲調,即平上去入。這四種聲調的具體調值是什麼,現在已無從得知,明真空的玉鑰匙門法歌訣中描寫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通過這種描寫我們大體可以想像中古平聲的調值是平直的,而上去入三聲的調值則是短曲不平的。根據追求詩句音響效果的需要,古人將四聲分為兩類,其中平聲為一類,其音色比較平直可以延長,古人把它稱作“平”;上去入為一類,其音色有一個共同點,比較短,不可以延長,與平聲相反,古人將此三聲統稱為“仄”。“仄”就是傾斜、不平的意思。“平仄”的概念是古人為了追求詩歌的音樂美而提出的。平仄在詩句中的交替使用,使詩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和單調,達到了起伏回環,抑揚頓挫的音響效果。(二)律詩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種,五言詩的基本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