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doc_第1页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doc_第2页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doc_第3页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doc_第4页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金寒夜的比喻艺术摘 要:寒夜描写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汪母与其儿子汪文宣、儿媳曾树生、孙子小宣,一家三代,贫病交加并由此而生发诸多矛盾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控诉了“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比喻运用得好显然是其中之一。寒夜的大量比喻,大大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所要刻画的人,所要表现的情,所要记叙的事,所要描写的境,都更形象、更生动、更逼真、更传神了。关键词:寒夜 比喻 艺术效果寒夜作为“巴金小说中最见功力的压卷之作”1,描写在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汪母与其儿子汪文宣、儿媳曾树生、孙子小宣,一家三代,贫病交加并由此而生发诸多矛盾以致家破人亡的悲剧故事,愤怒控诉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统治。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比喻运用得好应该说是其中之一。全书大约13万多字,运用比喻达一百四十多处,或记人,或叙事,或写景抒情,无不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一、运用比喻描写肖像人物的肖像包括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声调等等,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凸显人物的性格。1.运用比喻描写汪文宣的肖像。如写他的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第9章)2,又“像一张涂满尘垢的糊窗的皮纸”(第28章);而他的手“像鸡爪”(第22章);“他每天下班回家,走进门总要喘气,并且要在藤椅上像死人似地坐了好一阵才能够走动、讲话”(第28章)。这些比喻都抓住了汪文宣衰弱病体的特征,突出了他骨瘦如柴、病入膏肓的神情。2.运用比喻描写曾树生的肖像。在婆婆汪母的眼里,她“像鲜花一样”(第6章);“上班办公还要打扮得那样摩登,像去吃喜酒一样”(第11章);在丈夫汪文宣的眼里,她“黑黑的长睫毛使她睡着的时候也像睁开眼睛一样”(第21章);她的“脸打扮得像舞台上的美人脸”(第24章)。这些比喻,既展现出了树生年轻美丽,富有活力的形象,又表现出了她在银行充当“花瓶”的角色。3.运用比喻描写汪母的肖像。如写“她的头上像撒了一堆盐似的”(第6章);她讲话的“声音像箭似地朝着她(指曾树生)的心射过来。”(第19章)“她咬牙切齿地说,仿佛就在咬那个女人的肉似的。”(第18章)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汪母的衰老以及对儿媳的凶与恨。4.运用比喻描写其他人物的肖像。如写唐柏青“笑得像在抽筋似的”(第13章);汪文宣的上司周主任那对眼睛像“贼一样”(第14章);而陈主任看树生时“那一对火似的眼光”能烧人,它让树生心神不定(第16章)。这三个比喻都抓住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各自的突出特点。二、运用比喻描写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是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等。“言为心声”,恰当地运用比喻,能鲜明地体现出人物的个性。1.运用比喻描写汪母的语言。如第22章,当文宣谈到树生到了兰州可以帮助他时,母亲冷笑一声,接着轻蔑地说:“她?你相信她!她是一只野鸟,你放出去休想收她回来。”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汪母对儿媳的蔑视与憎恨。2.运用比喻描写汪文宣的语言。如第16章,写汪文宣谈起逃难的事,说:“我们这种人无钱无势,也用不着逃难。就是遇到不幸,也不过轻如鸿毛。”这一比喻,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战,使战火蔓延,给下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的苦难。又如第19章,写陈主任差人送来一封信,汪文宣问起树生去兰州的事,树生劝他不要多想,好好睡觉,“我睡不着,一闭上眼,就像在演电影。脑子简直不能够休息,他诉苦般地说。”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汪文宣内心对妻子、对疾病都焦虑不安的情感。三、运用比喻描写人物行为1.唐柏青是文宣的同学,他因妻子的惨死而拼命喝酒,最后被卡车碾死。在第7章中,当汪文宣听说唐柏青的妻子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仿佛坐到了针尖上一样,差一点要跳起来了。”第13章,唐柏青被卡车碾死,汪文宣悲痛得吐出血来,他的“眼泪像水似地流下来”。第23章,汪文宣送别曾树生后,他绝望地走回家,看见门旁边两个抱成一团的小孩,想起唐柏青,“便蒙着脸像逃避瘟疫似地走进了大门。”第26章,汪文宣读完曾树生的分手信后,来到冷酒馆喝酒,在恍惚中又一次想起唐柏青,“他就像听见警报似地立刻站起来,付了钱便往外面走了。”以上几个比喻,写出了汪文宣在唐柏青的妻子及其本人死后的痛苦以及挥之不去的阴影。2.钟老是文宣在公司里唯一的朋友,他同情和关心文宣。因时疫流行,染上霍乱,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变成一堆黄土。第28章,写汪文宣听见人们不止一次地讲着“钟老”,他想知道钟老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他鼓不起勇气。“他仍旧坐着不动,像生根在椅子上一样。”这一比喻,写出了汪文宣对钟老的深情及其怯懦的性格;第29章,文宣去钟老的墓地,“他一个人立在墓前不时左右观望,他好像不是在拜望一位朋友,他现在是来看他的简陋的新居。”把“立在墓前不时左右观望”比作“来看他的简陋的新居”,这一比喻真实地传达了文宣悲凉绝望的心境。四、运用比喻描写人物的心理巴金说过:“人是十分复杂的。人是会改变的。”3比喻有助于展示人物心灵的曲折历程。1.运用比喻深入描写汪文宣的心理。如第26、27章,曾树生从兰州给汪文宣发来一封长信,表示要与他离婚。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汪文宣读信及稍后的心理活动:一用明喻,把树生信里的话比作“一把铁爪”,抓他的心,让他痛苦难忍;二用借喻,信里的语句“在他的耳边敲着大锣”,使他遭受巨大的打击;三用隐喻,“每一个字”就是“一根锋利的针”,刺痛他的心;四用借喻,“有许多小虫在吃他的肺,吃他的心”;五用明喻,内心的剧痛像“被铁爪捏紧了一样”;六用明喻,他走到街上宣泄痛苦,一双“脚好像生了根似的”,难于移动;七用借喻,他感到被“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八用明喻,他到酒馆麻醉自己,再次读信,觉得“信笺上的字句”如同“一根鞭子”,将他抽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九用明喻,他回家写完复信,“好像整个楼房全塌了下来”,也就是说,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十用明喻,那“信像投了一个石子在他的生活里,激起一阵水花,搅动了整个水面,然后又平静下去了。但是石子却沉在水底,永远留在那里,无法拿开”;十一再用明喻,自从接到树生的分手信后,“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衰老的车夫,吃力地推着一辆载重的车子,一步一步地往前面走,他早已不去想什么时候能达到目的地,卸下这一车重载,他也不再计算已经走了若干路程,他只是一步一步缓慢地走着,推着,一直到他力竭的时候”。先后十一个比喻,步步推进地展现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无以忍受的痛苦,以及无奈与绝望的心情。2.运用比喻对曾树生所作的心理刻画也很成功。作品的第14章,写树生在百无聊赖中,“觉得时间像溪水一样地在她的身边流过,缓缓地,但是从不停止。她的血似乎也跟着在流。”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与青春易逝的伤感。尤其是第18章,表现她与婆婆大吵后关于去不去兰州的心理变化的那些比喻用得特别微妙:“妻一个人立在右边窗前看街景的时候,这个三十四岁的女人忽然感觉到像被什么东西搔着她的心似地不舒服。”“她的思想好像被困在一丛荆棘中间,挣扎了许久,才找到一条出路。”过一会儿,“渐渐地她的思想又走进一条极窄的巷子里去了。”当她想起婆婆叫她“滚!”的怒号,听到文宣说“妈总说你要走。请你原谅她”的解释,“这个妈字像一记耳光打在她的脸上,她惊呆了,她脸上的肌肉微微在抖动”,她越来越下定了飞往兰州的决心。这四个比喻把曾树生想离开不死不活的家,跟随陈主任去兰州,开拓新的生活道路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惟妙惟肖。五、运用比喻来描写景物,包括描写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1.运用比喻写对家的感觉。巴金是写“家”的高手,如果说他30年代在家中把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比作“沙漠”,比作“狭的笼”,那么,他40年代在寒夜中的第6、19、26等章,则对汪家这个贫寒的小家庭用了更多的比喻,表达了更丰富的感受。对于汪文宣来说,家“像是一个黑洞”;对曾树生来说,家“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监牢”,像“古庙似的”阴森寂寞。家本来应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温暖的,可是他们夫妻俩对家却充满了孤独和恐惧的感觉,这真是40年代新式的“家”的悲剧!那么,“家”的室内情景如何呢?在第19章中,树生感到“电灯光就跟病人的眼睛一样,它也不能给她的心添一点温暖。”这对于需要“温暖”的树生来说是多么的冷酷!2.运用比喻描写街景。街景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先看社会环境,如第1章,汪文宣在寒夜里踯躅街头,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他看见“远远地闪起一道手电的白光,像一个熟朋友眼睛的一瞬,他忽然感到一点暖意”。作者把“一道手电光的闪起”比喻成“一个熟朋友眼睛的一瞬”,写出了他缺乏温暖的悲哀。又如第2章写到逃难的情景:“人们好像从四面八方向着他挤过来他只觉得身子摇来晃去,似乎立在一只受着大浪颠簸的船上一样。”突出了街上逃难的人多而乱的情景。再如第29章,写抗战胜利了,“人们像潮涌似地走过窗下的街心。”用“潮涌”比喻人多而热烈。再看自然环境,如第22章,“天像一张惨白脸对着他。灰黑的云像皱紧的眉。”这里的比喻(加比拟)是汪文宣凄凉心境的外在表现。又如第25章,“寒冷的冬天像梦魇似地终于过去了。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这个比喻用以反衬“汪文宣的生活里并没有什么变化”。3.运用比喻描写夜景。如第1章,“天色灰黑,像一块褪色的黑布”;“虽然那一片墨黑的夜网仍然罩在街上,可是许多道手电光已经突破了这张大网”;又如第14章,“屋子渐渐地在褪色,但是夜像一管画笔,在屋角胡乱涂抹”。沉沉的黑夜象征着黑暗的旧社会对人的重压。4.运用比喻描写江景。在第15章中,树生与陈主任在江边散步,“他们靠着石栏杆,眺望对岸的星星似的灯火。江面昏黑,灯火高低明灭,像无数只眼睛在闪动,像许多星星在私语。”这是博喻,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把江面上闪烁不定的灯火写得更加真切,也写出并抒发了曾树生复杂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