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音韵学(一)课程性质汉语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音韵学与语音学不同: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当作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语音学是音韵学的基础。学习音韵学有其特殊意义: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严密的系统性的需要,是学习汉语史的需要,是学习文字学的需要,是研究方言学的需要。(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在“古代汉语”课程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古代汉语专业知识和能力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能够使学生掌握阅读古代汉语文献、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音韵学基础知识。(三)教学方法因为本课程所开设的时间较少,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动手练习为辅。二、本文内容与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一)语音学常识:发音器官,元音,辅音,国际音标。(共1课时)(二)现代汉语语音系统。(1课时)(三)古代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五期与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的关系。(1课时)(四)声母1、古代汉语的声母:守温三十六字母和广韵的四十一声类,中古汉语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关系。(3课时)2、上古汉语的声母:古无轻唇音说,古人多舌音说,古音娘、日二母归泥说,为、喻二母归匣、定说。(4课时)3、陈澧的“系联法”与中古汉语的声类,及声母、字母、声纽、声类之间的区别(2课时)4、不同时期的声母(2课时)(五)古代汉语的声调平、上、去、入,古代汉语声调的调值,中古声调的分化,中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上古汉语声调诸家说。(2课时)(六)韵母1、中古汉语的韵母:广韵的206韵,“摄”“等”“呼”等几个术语,中古汉语韵母与现代普通话韵母的对应关系。等韵学简介。不同时期的韵母。(6课时)2、上古汉语的韵母(诸家说);对转与旁对转(2课时)3、陈澧的“系联法”与调类。韵母、韵部、韵类的区别。(3课时)4、律诗的平仄(4课时)(七)反切反切及其一般规则,反切的变例(3课时)(八)音韵学知识的运用:文字通假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同声类(旁纽双声)通假,迭韵通假,声韵连转。(3课时)三、 参考书目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汉语史稿,王力著,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著,商务印书馆。钜宋广韵,(宋)陈彭年等著,中国书店。古韵标准,(清)江永著,中华书局。音学五书,(清)顾炎武著,中国书店。天水方言音系,马建东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天水方言,王廷贤、马建东、雒江生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四、考核本课程一般采用开卷、闭卷两种方式为主。闭卷考试一般考核学生对所讲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只作合格考核,不作水平检测;开卷考试一般以给古文加标点符号并翻译的基本办法,来考核学生对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内容以偏易为主,主要是水平检测。闭卷考试一般用合格与不合格定性,开卷考试则以分数方式拉开学生的层次。总述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学问,包括历史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和等韵学等分支学科。上古音是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学问,称为“古音学”。传统古音学研究,主要是进行古韵分部研究,相比之下,人们对古音声母、声调的研究开展不够。古音学的研究,导源于宋明。宋吴木或、郑庠开始探索古韵分部,明陈第彻底廓清唐宋“叶音”说的迷雾,明确提出古今音异的观点,为古音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道路。中古音即指以隋唐宋时的汉语语音,研究中古音的学科叫今音学。主要以切韵系列的韵书研究为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也叫北音学,主要以北方语言的研究为主,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则是对反切的声、韵、调配合情况进行语音分析的研究,以一种韵图为代表。这些内容后面都有专门介绍。例:明刘基郁离子冯妇:“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贾人适晋,闻晋国有冯妇善搏虎,冯妇所在则其邑无虎,归以语东瓯君。东瓯君大喜,以马十驷、玉二珏、文锦十纯,命贾人为行人,求冯妇于晋。冯妇至,东瓯君命驾虚左迎之于国门之外,共载而入馆于国中为上客。明日,市有火,国人奔告冯妇,冯妇攘臂从国人出,求虎弗得。火迫于宫肆,国人拥冯妇以趋火,灼而死。于是贾人以妄得罪,而冯妇至死弗寤。”则今秦安人正与此同读。第一章:概述通过方言词汇进行印象式的接触,你会知道音韵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在这里我举几例天水方方、特别是甘谷、秦安方言的例子,大家可以先有一个初步的概念。1、 水漾了。2、 (别去读或者读houqi)3、 歇会(读作huanyiha)4、 且来了(又来了,读作Kelailiao)5、 黄豆(读作huangtou)6、 悬崖(读作Xuanai),难捱(读作nanai)7、 苦胆(读作kutan)鸡蛋(读作jitan,秦安话读作zitan但是(天水话读作tansi,但甘谷话读作dansi)8、 怂(读作su,如怂恿意即作su)9、 虫(由于ch读作c,加上对转,则读cou)10、 口袋(读作Koutai)11、 供给学生上学“供给”(读作gongjin)12、 活计(读作Houjin)13、 满世界(读作Mamshigai)14、 且,说文:“所以荐也”,因此甘谷话有“且下”,天水话有“荐下”15、 “涂有饿莩而不检”,检,敛也:甘谷话读“脸”如“检”。16、 白虎通义“十二月律谓之大吕何?大,大也;吕,拒也。”这是声训,甘谷话正读“吕”如“拒”。17、 来,(读作la,亦一声之转)18、 杏,说文:“果也。从木可省声”。何梗切。19、 折,说文:“断也,从斤断草。”食列切20、 窠,说文:“空也。穴中曰窠,树上曰巢。苦禾切”。甘谷话“禾”读如“活HUO”,则切为KUO,有“窠窠儿”之说;普通话“禾” 读HE,则切为KE。我们将甘谷话中读如“租、出、书、如”的字在韵镜中的情况汇总如下,其中上声、去声并入平声,同韵的字只分四等,不分声调。入声单列,表示如下:东(董送)嵏丛怱揔屋镞族速崇缩中忡虫终充戎竹蓄逐叔塾肉肃冬钟(肿、宋用)宗騘鬆综宋亻束重钟腫衝舂冢宠尰冗踵种瘃躅烛触赎束蜀辱纵枞从淞松悚颂足促粟江(讲绛)觉椿舂幢淙双牎漴斵趠娖娖逴浊捉朔支(纸寘)捶垂腄娷(shui)菙睡惴缒鬌橤揣吹惢随髓脂(旨至)衰蕤蕊追锥坠沝轛鎚水出谁醉翠萃绥之(止志)耳鱼(语御)初楚龃所诅助疏阻儊鉏踈除除蜍猪书诸如禇杵纾暑汝著箸老翥处恕署洳袽佇貯模虞(姥麌、暮遇)租徂苏睹祖粗做祚诉麤徂妬庴刍雏数菆捒株厨朱枢输殊儒拄柱主竖乳驻住注戍树孺灰皆齐(贿骇、队怪祭霁)崔摧罪碎磓(片崔)嗺夬(月崔)嘬赘毳税芮缀佳(蟹、卦祭)最蕞(衤最)(石最)膬岁锐魂谆(混准、慁稕)尊村存孙忖鳟损鐏(尊刂)没术卒猝捽窣绌谆春唇纯偆准蠢稕舜顺闰(酉屯)媋犉賰(毛準)出术黜欪卒崒山元仙(产元狝、裥愿缐)鎋月薛栓软膬桓删仙先(缓潸狝铣、换谏缐霰)钻酸纂算窜攒繓偄筭末黠薛屑撮柮馔篡撰茁刷专穿船转篆舛啭掾传钏堧剸膞(田耎)辍拙歠说豪爻霄萧(皓巧小)抓歌(哿、箇)蹉瑳縒醝佐戈(果、过)矬坐锁脞挫座随侳剉麻(马、禡)若偌唐阳(荡养、宕漾)铎药作错昨索庄疮床霜爽壮状剏绰杓弱侵(寝、沁)缉入这些材料让我们想很多问题,为什么是这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学科内容就是古音韵学和方言,而古音韵学和方言之间嫡系紧密。下面我们开始进行这一学科的介绍。第一节:几种重要的著作学习古音韵学途径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古人留下来的音韵学著作,它们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最直观的材料可是,我们在本科阶段学习古音韵学,仅仅是了解一点基本知识,不能、也没有基础学习更多的内容,因此,我们对这些音韵学著作只作一个最简单的介绍。有些著作会在后面的学习中两次见到,有较深入的接触。(一)切韵(或广韵)系韵书李新魁说:韵书实际上就是把大量的汉字按照反切的同异分类编排起来的字音总集。(见汉语等韵学总论P4)现在知道的最早的韵书就是魏朝李登所撰的声类。到了南北朝,韵书的撰作很多,隋朝陆法言等人编了著名的韵书切韵。唐人王仁昫(煦)据此加以修改补充,编成了刊谬补缺切韵,孙愐(腼)也把切韵改编成唐韵,李舟也有切韵之作。到了宋代,陈彭年、邱雍在切韵的基础上,修编成了广韵。1、广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奉诏修订。是对切韵唐韵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宋初沿袭唐五代之制,科举以诗赋取士,急需一部官修韵书来作为审音定韵的标准。(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字样,就是为礼部诗赋考试而定)于是,陈彭年、丘雍等据切韵和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增修,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大中祥符元年(1008)诏令刊行。这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也是目前音韵学界流传最广、研究最深的一部韵书。全书共分为206个韵部,分别归为平、上、去、入四声。广韵的声韵调系统是因袭陆法言切韵而来的。在切韵193韵和唐韵195韵的基础上,其206韵,其中193韵来自陆法言切韵,有2韵来自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有11韵采自唐天保本唐韵。2、切韵:隋陆法言著。本书现只有残卷存世,后来陆续发现一些唐五代的本子,都被编入唐五代韵书集存;20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三种残卷,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和伦敦博物院,简称切一、切二、切三。其全书共分193韵。/切韵问世后,许多人为其增字加训或增修韵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唐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也有三种本子传世,简称王一、王二、王三。王一残卷出敦煌,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王二出自故宫,现存故宫博物院。卷首题“王仁煦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分韵195韵,增加了严韵的上声俨韵和去声酽韵。王三也出自故宫,现藏故宫博物院,全书完整无缺,亦分195韵,但韵次、韵目和名称,反切的收字多寡与王二出入很大。王仁煦之后,唐代孙腼又进一步增修切韵为唐韵,此书只有残卷存世,清人汴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唐韵序及韵部数目,从中大体可以知道全书共分5卷,分195韵,孙腼新增字3500个。孙腼之后,李舟也增修切韵,书贸易中心仍为切韵,其书早已失传,体例亦不可知,徐铉说文解字篆韵谱所用的韵目本于李舟切韵,分205韵,多出12韵。而且还对陆书的阳声韵与入声韵韵次做了合理调整,使阳入相配。这一体例,一直为后代切韵系韵书所继承。3、唐韵:唐孙愐著。见上。王仁煦之后,唐代孙腼又进一步增修切韵为唐韵,此书只有残卷存世,清人汴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录有唐韵序及韵部数目,从中大体可以知道全书共分5卷,分195韵,孙腼新增字3500个。4、集韵:书成于宋宝元二年(1039年),是丁度、宋祁、郑戬、贾昌朝、王洙奉诏刊修广韵而成的。它分平声四卷,上去入各二卷,计十卷,53525字。其中规定了通用韵108韵。与广韵相比,特点也很突出:其一,虽然分韵部206,但韵目用字有区别,如肴用爻,酽用验,物用勿。其二,各韵收字有出入。其三,集韵改动了广韵许多反切,主要是根据实际语音将“类隔切”变为“音和切”,如珉,广韵武中切,微母;集韵眉贫切,明母。其四,对同用与独用的规定不同。钱大昕考证有十三处,其中迄与物同用,废与队同用、严与盐添同用等和广韵注有别。其五,集韵又音大量增加。不过,既然有了独用、同用的规定,自然会有人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依照集用的通用例,206韵可以合并108个韵。宋淳佑十二年(1252)就有了“平水韵”。5、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成书于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由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共分107个韵部。只比集韵所规定通用的少了一个韵,那就是把去声的证嶝两韵并到径韵里去了。在稍前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和张天锡草书的韵会共106韵,那是把去声证嶝两韵并入径韵以外,连上声也归并到迥韵去了。现在一般所谓的“诗韵”,又叫“平水韵”指的就是这106韵。6、新刊韵略:成于1227年,由王文郁所著。7、韵会:成于1229年,由张天锡草书。(二)中原音韵系韵书8中原音韵:元泰定元年(1324年)成书,江西高安人周德清(1277-1365)所著。他在中原音韵的自序中说,是应萧存存“问作词(曲)之法”而产生了写作韵书中原音韵的想法,完成时间是元泰定甲子年(1324)。后来,他又曾修订旧稿,直到至正元年(1341),才由吉安人罗宗信等奔走,在吉安刊印。中原音韵分为两大部分:韵谱、正语作词起例。韵谱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部分。韵谱在体例上的特点是,其一,舍弃过去韵书以四声声调统韵的旧规,按韵部统四声,分韵十九部。其二,韵字具体安排,则按声调分类,主要有平、上、去三声大项。8.1中原雅音:已佚,作者不可考。蒋希文、何九盈先生认为成书于南宋。它的韵目,明抄本辨音纂要记载是19个,与中原音韵一样。中原雅音的体例构成应该是:十九韵目统领所有的字,韵目之下按声调平上去三声列字,并立有“入声作某某”项目。8.2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元卓从之撰。分韵十九部,与中原音韵韵目一致,赵荫棠认为卓从之的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依据的是周德清中原音韵某一种未定稿,从而引发了争论。8.3韵略易通明兰茂作。此书卷首用一首“早梅诗”来表示声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韵母分为二十部:东洪、江阳、真文、山寒、端桓、先全、庚晴、侵寻、鍼咸、廉纤、支辟、西微、居鱼、呼模、皆来、萧豪、戈何、家麻、遮蛇、幽楼。声调分平上去入。9、词林要韵:不著作者姓名,相传为宋代的书,但显然是北曲,有人认为是明成化年间陈铎所著。10、中州音韵:不著作者姓名。元代成书的可能性大。11、韵补:宋代吴棫(字才老)著。12、古音辩:宋代郑庠著,已佚。13、毛诗古音考:明代陈弟著。14、音学五书:清顾炎武著。15、古音标准、四声切韵表:清江永著。16、六书音均表:清段玉裁著。17、声韵考、声类表:清戴震著。18、诗声类:清孔广森著。19、诗经韵读:清江有诰著。20、音略、声韵通考:近人黄侃著。21、音韵学讲义:近人曾运乾著。22、汉语音韵:王力著第二节:汉语史的历史对汉语史的划分既是本学科历史的事实,也是我们们本学科的工作语言。所以这些知识是要记住的。王力先生对汉语史的分期划分:(1)公元3世纪以前为上古时期(五胡十六国之前,也就是先秦两汉之时)(2)公元4世纪到12世纪之间为中古时期(隋唐至南宋以前)(3)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为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前)(4)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也有人有其他的说法,那就是再加上一个北音学,可以在后面第四节见到。第三节:音韵学及其研究对象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它对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所以,音韵学又可称做历史语音学。李无未先生:一、既然是研究汉语语音历史的学科,为何要称为音韵学?主要考虑到:传统小学以字的研究为基础,形成了文字、训诂、音韵三大学科门类。音韵是人们已经熟悉的名称,音韵学能很好地概括汉语历史语音系统的各个方面,并早已成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语言科学。有人将汉语音韵学称为声韵学,对此,董同龢先生表示反对,认为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想法: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韵母,不免含混,因为汉语之外的语音也适用。第二,汉语语音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声调,没有被提起也是不合适的。二、汉语传统语音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反切的发明,意味着汉代人已经能够分析出声母、韵母等音节内部结构,这说明他们的审音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精密程度。从此以后,汉语语音的研究成为一个专门的语音研究道路。从总体上看,传统音韵学的实用色彩是非常明显的,它的目标不外乎是正音、通经、发蒙三个方向。正音,即力图制定 出一种可以作为规范的玉器音系统让人们遵守;通经就是把古音的成果运用到训诂当中,以准确理解经书和其他古籍;发蒙就是用反切、韵图等方法让人们认识字的读音。三、传统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属于文献考据方法。如“丝联绳引法”(韵脚字归纳法)是通过诗歌韵文的押韵来归纳某个时代的韵部系统;“谐声字归类法”是根据谐声系列而发现上古时代的韵部和声类;“反切系联法”是通过联系反切上定和下字而分别得出声类和韵类;“异文、通假、声训互注法”是从古籍的文字使用情况以及训诂学家的语源训释中发现古音线索。四、语音学与音韵学的关系:音韵学与语音学是不同的两门科学,王力先生说:“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有时还利用各种实验方法,来证明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音韵学则是把语音作为一个系统来观察,它研究各种语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二者是密切联系的。“不能想象,一个人不懂发音的道理而能把音韵学研究好”。(王力语)附:陈澧切韵考序:自孙叔然(孙炎字叔然)始为反语,双声、叠韵各从其类,由是诸儒传授四声韵部作焉。而陆氏切韵,实为大宗。盖至汉末以至隋代,审音之学具于斯矣。唐季沙门始立三十六字母、分为等子,字母之名虽由梵学,其实则据中土切音。然音随时变,隋以前之音,至唐季而渐混。字母等子,以当时之音为断,不尽合于古书。其后切语之学渐荒。儒者昧其源流,猥云出自西域至。第四节、音韵学的构成音韵学可细分为三个部门: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张象津等韵简明指掌图说:“等韵相传千余载,代有更订,大都后胜于前。”清人龚自珍引程恩泽的话说:“小学中有声一门,声之中有大韵、今韵、等韵。等韵中有西番一门。”(见龚自珍全集P221)大韵指一般所说的古音学,今韵即一般所说的今音学。至于西番一门,是指“字母”而言(后介绍),按照前人的见解,认为等韵图上所用的表示声类的字母,主要来自西番(西藏以至西域一带)。1、今音学:是以切韵系列的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2、古音学:对今音学而言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人的语音系统。3、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反切的。明初以后才称为“等韵”。现存最早的韵图韵镜、七音略,基本上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清代还用它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加上有学者提出的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有人称北音学),就构成了汉语音韵学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第二章、声母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此外还有个“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古代音韵学家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观测的方法和所立的名称都不够完善,也不够科学。他们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分为喉、牙、舌、齿、唇五部,就叫五音;后来又加上了半舌与半齿,就叫七音。一说:在五音的基础上,舌音又分为舌头和舌上,齿音又分为齿头和正齿,为七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唇音又分为重唇与轻唇,加上半舌与半齿,即为九音。在这里,我们可以回顾、复习一下现代汉语所在地学过的有关汉语声母的知识。(从什么是声母,到现代汉语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再到音素、音位、浊声母与清声母、拼音方案与国际音标标志)第一节、中近古汉语的声母研究古代汉语的声母,不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是因为人们要用已有的知识来上推下联进行,所以往往是先中古,后上古,主要是因为中古有韵学著作和资料。而在声母方面,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守温三十六字母。即唐代和尚守温所创造的代表唐代末的三十六个字母。(参唐作藩先生音韵学教程P32)。不过,守温和尚自己只有三十个字母,即:唇音:不芳并明;舌音:端透定泥/知彻澄日;牙音:见溪群来疑;齿音:精清从/审穿禅照;喉音:心邪晓/匣喻影。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在此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个,即三十六字母。对此,王力先生说:“可见三十六字母只适合于宋代的语音系统;它不适合于切韵系统,也不适合于中原音韵系统。”但是事实上它却非常重要,王力先生说:“第一,可以由此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第二,可以由此研究现代方音;第三,可以说明语音发展规律。”回顾现代汉语中的成阻、持阻和除阻;送气与否;清浊。对于声母的发音方法的分析,音韵学上还有一些别的名称和概念,主要有两套:一套叫做“发声、送气、收声”,一套叫做“戛、透、轹、捺”。第一套大家容易懂得,不过清代洪榜在四声韵和表中,又把“收声”分成“外收声”和“内收声”,于是就成了四类。至于后一套,本是清末音韵学家劳乃宣提出来的,后来邵作舟又加了一个“拂”,于是成了“戛(JIA阳平,轻轻敲打)、透、拂、轹(LI去声,车压)、捺”五类。这五类,实际上是指发音的,即对这五个字本身的读法进行描述,如戛是不送气的,透是送气,轹是擦音和边音,拂是擦音,捺就是鼻音等。现将三十六字母展示如下: 清浊发音部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牙音见端知帮非精心照审影溪 群透 定彻 澄滂 并敷 奉清 从邪穿 床禅晓 匣疑泥娘明微喻来日舌音舌头 舌上唇音重唇轻唇齿音齿头正齿喉音半舌半齿全清原指不送气的一类清声母。心、审两母无所谓送气与平否,所以事实上归入全清次清没关系。次清指送气一类清声母。全浊指一般的浊音,在现代普通话里,全浊平声变成了次清(送气),全浊仄声变成了全清(不送气),邪、禅两母归入全浊,现在多数变了全清(如词、臣等)次浊指响声和半元音。响声指(疑)、n(泥)、n(娘)、m (明)、m(微)、z(日)、l(来)。半元音指j(喻)。其中溪应该读如q,如空欺区等都是溪母,我们天水话中将腔子叫kang子。有时试会出题考zh、ch、sh和d、t的关系,考的就是上古舌音类隔说。有时考如“船”二读:一是chuan,二是读shuan,考的就是中古也现代汉语声母的关系,即神母分化为ch、sh两类。所以请大家要认真关注三十六字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对应关系。第二节 三十六字母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关系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是由中古汉语声母发展而来的,。它和三十六字母之间的承继关系是:1、见溪群疑:牙音,见溪群的开口呼与合口呼为g、k,齐齿呼和撮口呼为j、q,疑为n。2、端透定泥:舌头音,与d、t、n对应。3、知彻澄娘:舌上音,知彻澄与zh、ch对应,娘与n相对应。4、帮滂并明:重唇音,与b、p相对应。5、非敷奉微:轻唇音,非敷奉与f相对应,微与M对相对应。6、精清从心邪:齿头音,与z、c、s和j、q、x相对应。7、照穿床审禅:正齿音,与zh、ch、sh相对应。8、影晓匣喻:喉音,影、喻与零声母相对应,晓、匣与x相对应。9、来:半舌音,与l相对应。10、半齿音,与r相对应。第三节 中古汉语声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的关系1、见溪群、晓匣:见溪两母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由于四呼的不同各分化为两种声母见母分化为G和J,如该、古和见、俱等字;溪母分化为K和Q,如开、宽和欺、去等字。群母是全浊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中失去了浊音性质,分化为四种声母:正在念上声和去声的时候分化为G和J,如共、跪和俭、群等字,这也是我们有些方言中将“跪”读作K的原因;现在念阳平的时候,分化为K和Q,如逵、其、群等字。晓母是清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H和X,如海、荒和熙、虚等字,匣母是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H和X,如寒、回和贤、悬等字,这也就是我们有些方言将“鞋子”叫做“孩子”的原因。2、精清从心邪:精、清、心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各分化为两种声母(条件与见组相同):精母分化为J和Z,如精、苴、和增、祖等字,这也就是秦安话里读精职增的原因;清母分化为Q和C,如秋、取和餐、粗;心母分化为X和S,如心、须和散、酸等,这也就是秦安话里读心声母为S的原因;从、邪两母都是全浊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失去了浊音性质,从母分化为四种声母,即念阳平的时候分化为Q和C,如前和从等字,这也是秦安话里读前声母如C的原因;念上声和去声的时候,分化为J和Z,如静和自等字,这也就秦安话里读静如Z的原因;邪母分化为三种声母,即念阳平时分化为X和C,如习和辞等字,这也是有些方言里读“辞”为SI的原因;念去声时转为X和S,如谢和似等字,这也是秦安话里读谢声母如S的原因。由上述两组声母的分化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的声母J、Q、X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见组字来,一个是由精组字来。3、庄初床疏:庄、初、疏三母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绝大多数相应地转为zh、ch、sh,如争、爪,窗、差,山、数等字,较少一部分转为z、c、s,如阴、测、色等字。床母是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失去了浊音性质,念阳平时分化为C和CH,如岑、锄等字,这也是天水话里把锄读职粗的阳平的原因,念去声时分化SH和ZH,如事、状等字。由上述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中的声母z、c、s,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精组字,一个是庄组字。 4、知彻澄,照穿神审禅,日:知照彻穿审等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都分别转为zh、ch、sh,如张、珍,章、真,宠、趁,昌、齿,商、矢等字。日母是次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大多数转化为r,如然、惹、如、软等字;少数读为er,如儿、尔、而、二等字。澄、神、禅三母都是全浊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都失去了浊音性质,并且都各自分化为两种声母:澄母分化为ch、zh,如持、住等字;神母和禅母都分化为ch、sh,如船、城、示、时等字。由上述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的声母zh、ch、sh是由庄组、照组、知组等发展来的,声母R和音节er是由日母发展来的。5、帮滂并明:帮滂都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各自二轻局为b、p,如班、碑和潘、披等字;明母是次浊声母,现仍读m,如蒙、迷等字。并母是全浊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中失去了浊音性质,分化为两种声母,即念阳平时转为p,如平、排等字;念上声去声时转为b,如部、暴等字。6、非敷奉微:百、敷两母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里都念f,如方、风和芳、丰等字;微母是次浊声母,现多转为零声母w,如亡、文等字;少数现在念m,如闽、曼等字;奉母是全浊声母,在现代普通话里失去了浊音性质,转化为f,如房、凡、费、附等字。由上述情况来看,现代普通话中的声母b、p、m、f是由帮组(包括非组)而来的。7、端透定泥,来,娘:端、透两母翥是清声母,它们在现代普通话中各自转化为d和t,如东、低、兜、多和通、梯、偷、拖等字。娘泥两母都是次浊声母,现都读n,如农、宁、内、乃和浓、狞、腻等字。来母也是次浊声母,现仍读l,如龙、林、老、里等字。定母是全浊声母,它在现代普通话里失去了浊音性质,分化为两种声母,即念阳平时是t,如唐、田等字;念上声、去声时是d,如但、地等字。这就是现代普通话D、T、N、L的来源。8、影喻,疑:影母是全清声母,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各种零声母,如矮,恩、欧、英、汪、约等字;喻母是次浊声母,现在大多数转为零声母y、w、U(),如夷、炎、王、惟、云、园等字。疑母原是见组的次浊声母,现在大多数转为各种零声母,如岸、傲、额、牙、宜、五、鱼、元等字,少数转为n,如逆、凝、牛等字。疑母王力先生拟为,今天水话正读我、吾为u,而之音转为k或g甘谷、秦安话是。擬,说文:“度也,从手,疑声”,鱼己切。则宋时“拟”“鱼”同声。甘谷话读“拟”如“以”,上海话读“鱼”为,正类此也。第四节 广韵的声类与声母1、广韵的声类陈澧切韵考序:澧谓切语旧法,当求之陆氏切韵,切韵虽亡而存于广韵。乃取广韵切语上字系联之,为又声四十类。又取切语下字系联之,每韵或一类,或二类,或三类四类,是为陆氏旧法。隋以前之音,异于唐季,以后又钱、戴二君所未及详也。于是分列声韵,编排为表,循其轨迹。顺其条理,惟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耳为凭,必使信而有征。故宁拙而勿巧。若夫广韵之书,非陆氏之旧;广韵复有二种,近代传刻,又各不同。乃除其增加,校其讹异,虽不能复见陆氏之本,尚可得其体例。又为通论以畅其说,盖治小学,必识字音,识字音必习切语。故著为此书,庶几明陆氏之学,以无失孙氏之传焉。后出之法,是为余波,别为外篇,以附于末。于时岁在壬寅道光二十有二年也。广韵的声母(声纽)也有四十一声纽之说:(因为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它的声母也应该是跟切韵一脉相承的,但又有区别,因为它产生时已经是宋代,比起切韵来,在保持隋代语音的情况下,又会有宋代的实际情况)清代人陈澧第一个开始用反切来研究广韵的声韵系统,他对其声母的研究即四十声类:他认为“照穿床审喻”五纽各分为两纽,又认为“明、微”应合为一纽,故成四十纽。但实际上当时是存在“微”母的。因此后人认为广韵的声纽是四十一个。(见下表)下表是黄侃先生所做的名称,他把照系字母分为庄、初、床、疏和照、穿、神、审、禅两组,把喻母分为喻、为两组。王力先生则命名为章、昌、船、书、禅和庄、初、崇、山两组。 清浊发音部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牙音见 溪 群 疑端 透 定 泥知 彻 澄 娘帮 滂 并 明非 敷 奉 微精心 清 从邪照庄 穿初 神床审疏 禅影 晓 匣为 喻 来 日舌音舌头 舌上唇音重唇轻唇齿音齿头正齿喉音半舌半齿广韵的声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22个声母比较,最突出的有四个特点:(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2)知组、庄组、章组合流为卷舌音ZH、CH、SH,(3)精、见两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4)零声母字大量增加。2、陈澧的“系联法”研究广韵的声类,在方法上,主要是陈澧的系联法。A、基本条例凡反切上字同用、互用、递用的,必属于同一声类。他说:“切语上字与所切的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也。同用者如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同用都字也。互用者如当,都郎切,都,当孤切,都当二字互用也。递用者如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字用都字,都字用当字也。今据此系联之为切语上字四十类,编而为表,直列之。”(参P100)则说冬、都、当、三字应同属一个声类。B、分析条例他说:“广韵同音之字,不分两切语,此必陆氏旧例也。其两切语下字同类者,则上字必不同类。如红,户公切;烘,呼东切;公东韵同类,则户呼声不同类。今分析切语上字不同类者,据此定之也。上字同类者,下字必不同类。如公,古红切;弓,居戎切。古居声同类,则红戎韵不同类。今分析每韵二类三类四类者,据此定之也。”其中前半部分是指对声类的归纳。即凡两个切语下字同一韵类者,那么上字必不同声类。C、补充条例他说:“切语上字既系联为同类矣,然有实同类而不能系联者,以其切语上字两两互用故也。如多,得、当、都四字,声本同类,多,得何切;得,多则切;都,当孤切;当,都郎切。多与得、都与当,两两互用,遂不能四字系联矣。今考广韵一字两音者,互注切语,其同一音之两切语,上二字声必同类,如一东:冻,德红切,又都贡切;一送:冻,多贡切,都贡、多贡同一音,则都、多二字实同一类也。今于切语上字不系联而实同类者,据此以定之。”也就是说,有些不能直接系联的切语,可以从“又音”和“互见”的反切来加以考证。陈澧根据上述三个条例,从广韵四百五十二个反切上字中,系联出四十个声类来,与传统的三十六个字母相比,多出四个,原因是他把照、穿、床、审、喻五母各分为两类,将明、微二母合为一个所致。不过,后来的学者都不满意陈氏分类的结论,于是,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做了很多修订和增补工作。比如钱玄同和黄侃把明、微分开,得出四十一声类;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中国学者白涤洲、黄粹伯又把见、溪、疑、晓、影、来六母各分为二类,因此成四十七声类;而曾运乾、陆志韦、周祖谟等先生又分为五十一声类,他们把精、清、从、心又各分为两类。(参P107注)。曾运乾先生认为应是五十一个声纽:见(二、一)溪(二一)群疑(二一)端透定泥,知彻澄娘(本系各分为二),帮滂并明(含非敷奉微),精(二一)清(二一)从(二一)心(二一)邪,照(三二)穿(三二)床(三二)审(三二)禅,影(二一)晓(二一)匣喻(四三),来(二一),日。 清浊发音部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牙音见(二、一) 溪(二、一) 群 疑(二、一)端 透 定 泥知 彻 澄 娘帮 滂 并 明非 敷 奉 微精(二、一) 从(二、一) 心(二、一) 清(二、一) 邪照(三、二) 穿(三、二) 床(三、二)审(三、二) 禅影(二、一) 晓(二、一) 匣 喻(四三) 来(二、一) 日舌音舌头 舌上唇音重唇轻唇齿音齿头正齿喉音半舌半齿李荣先生又从崇母中分出俟类,因此最多可以分析出五十二声类。3、广韵的声母五十二声类也罢,五十一声类也罢,都不等于是声母,因为声类纯粹是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出来的,而反切上字的运用是受反切下字所制约的。不同的反切下字要求用不同的反切上字和它相和协,因此,系联、归纳出来的声类要比声母多。这样,根据近人的研究成果,广韵的五十二个声类,从音位的观点看,可以归纳出声母,其中陈复华先生分为三十七个声母,唐作蕃先生认为是三十五声母,王力先生认为是三十六个。其中唐作藩先生的三十五个声母是: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舌音:端透定泥(娘)来 知彻澄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晓匣喻第三节、小结论(1)(隋唐)切韵时代的声母:王力先生认为,拿广韵的反切上字归纳,可以得出切韵时代的声母36个。与守温三十六字母相比较,即认为“非敷奉微”应合并在“帮滂并明”中,“照穿床审”各分为二,应分而又合并者一个:喻分为二,其中之一并入匣母。(道理我们将在下面的几条规律中再详细说明)即王力先生认为隋代的声母也是三十六个,但不是守温的三十六个。即是:牙音-见溪群疑;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彻澄娘;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齿头音-精清从心邪;正齿音-庄初床山照穿神审禅;喉音-影晓匣(喻三)余(喻四);半舌音-来;半齿音-日。可以看到,唐作蕃先生的三十五个中,与王力先生的三十六相比,将娘归入泥母,而陈复华先生则在王力先生的庄组多了一个俟母。(2)(宋代)见守温三十六字母或四十一声类。(3)(元代)中原音韵及早梅诗声母二十个声母: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语,(李无未P75):中原音韵不用反切标音,而是将同音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小韵,小韵之间用O隔开,小韵构成了中原音韵的基本单位。根据每空是一音的原则,后人分析中原音韵的音系,一般都是先将每空内的同音单字标出中古声类,然后逐空排比,归纳出中古音在中原音韵里的分并规律。中原音韵共有二十个声母,p、ph、m、f、v、t、th、n、l、 t、th、ts、tsh、s、k、kh、x、O。其特点是:浊音清化;轻唇音非、敷、奉、微合并;零声母字增加;知、庄、章三组合流;见系、精系三、四等字尚未腭化(j、q、x尚未形成)。明兰茂的韵略易通以早梅诗二十字来代表当时的声母系统:东t风f破ph早ts梅m,向x暖n一O枝t开kh。冰p雪s无v人见k,春th从tsh天th上来l。(中原音韵与早梅诗比较,则中原音韵中的在早梅诗中不复存在,合入零声母了)王力先生说,“中原音韵的的声母系统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普通话的声母系统。明兰茂的韵略易通(1442)以早梅诗二十字来代表当时(十五世纪初)普通话的声母系统,而中原音韵的声母也正好是这二十个。”所说与(4)(清代)王力先生太平歌为代表的二十二个声母: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由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声母系统的演变:(一)舌面音j、q、x产生了,(二)微母消失。附:广韵反切上字表1、见:(1)古分过各格兼姑佳诡乖恭,俱容切 (2)居举九俱纪几规吉坚,古贤切表明G与J古代相同,今则不同,但方言里还可能保持了古音,如广东话里就有读九如G的。2、溪:(3)苦口康枯空恪牵谦楷客可 (4)去丘区墟起驱羌绮钦倾窥诘祛岂曲卿弃乞 所以方言里还保持了一些痕迹,如腔两读,一读QIANG,一读KANG。3、群: (5)渠其巨求奇暨臼衢强具跪狂匮,求位切 可见,Q、J、K、G四个声母在群母里古代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方言里还有保留:如读跪为K。4、疑:(6)五吾研吴俄 (7)鱼语牛宜虞疑拟愚遇危玉5、晓:(8)呼火荒虎海呵馨花 (9)许虚香况兴休喜朽义 所以方言里H与X还有相通的用例,鞋子与孩子,咸,胡监切;效,胡教切。6、匣:(10)胡户下侯乎何黄护怀 喻三(11)于雨为羽云永有雲筠韦洧荣7、影:(12)乌安烟翳爱哀握 (13)於乙衣伊一央纡忆依挹忧谒委8、喻:(14)以羊餘余与弋夷予翼营移悦9、知:(15)陟竹知张中猪徵追卓珍10、彻:(16)丑敕耻痴褚楮抽11、澄:(17)直除丈宅持柱池迟治场伫驰坠澤,从水、声。丈伯切。丈、泽均在澄母。故徐铉反切如是。12、照二(庄)(18)侧庄阻邹簪仄争13、照三(章)(19)之职章诸旨止脂征正占支煮14、穿二(初)(20)初楚测叉刍厕创疮 这也是天水方言里将初、楚、创等读C的原因。15、穿三(昌)(21)昌尺充赤处叱16、床二(崇)(22)士仕锄床雏查助豺崇俟17、床三(船)(23)食神实乘18、审二(生)(24)所山疏色数砂沙生史19、审三(书)(25)式书失舒施伤识赏诗始试矢释商20、禅 (26)市是时常承视团殊氏臣殖杆尝蜀成 所以天方言将尝、常也读作SH。21、日:(27)而如人汝仍耳儒22、泥:(28)奴乃那诺内你 (娘)(29)女尼拿23、来:(30)卢郎落鲁来洛勒赖练 (31)力良吕里林离连缕24、端:(32)都丁多当得冬25、透:(33)他吐土托汤天通台26、定:(34)徒杜特度唐同陀堂 这也就是天水方言里将度、杜读为送气的原因。27、精:(35)作则祖臧借 (36)子即将姊资遵兹醉锉 这也是秦安话里读借、将为Z的原因。28、清:(37)仓千苍粗采青 (38)七此亲醋迁取雌 这就是秦安话里读七、亲为C的原因。悛,此缘切。29、从:(39)昨徂才在藏前 (40)疾慈秦自渐匠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市人民医院红细胞血型系统非ABO知识深度考核
- 2025北京第四实验学校招聘45人模拟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电力安全操作规程基础考核
- 沧州市中医院护理专家终身成就评审
- 沧州市人民医院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管理考核
- 大学食堂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天津市人民医院影像与临床结合考核
- 上海市中医院辅助生殖并发症处理应急考核
- 沧州市中医院财务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论文项目评审
- 张家口市人民医院肌病诊断专项考核
- 药食同源培训
- 音乐传播三试题及答案
- 秦朝服饰设计分享
- 子宫脱垂的中医护理查房
- 2024年12月英语四级真题及答案-第1套
- 【课件】急性百草枯农药中毒
- 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实施计划方案
-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试题【含答案】
-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 全国小学语文赛课一等奖统编版(2024新编)语文一年级上册《gkh》精美课件
- 《阻燃化学品 焦磷酸哌嗪》文本及编制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