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诗—嘉兴竹枝词.doc_第1页
方志诗—嘉兴竹枝词.doc_第2页
方志诗—嘉兴竹枝词.doc_第3页
方志诗—嘉兴竹枝词.doc_第4页
方志诗—嘉兴竹枝词.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志诗”:嘉兴竹枝词、棹歌史料价值初探姚春兴(嘉善县图书馆 浙江嘉善314100)【摘 要】 竹枝词、棹歌等乡土风情诗作,以清丽词藻,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有“方志诗”之称。笔者以嘉禾(嘉兴)地域为例,试探历代古籍和地方文献中有关竹枝词、棹歌的史料价值。【关键词】 竹枝词 棹歌 史料价值 研究 嘉兴 一、引言竹枝词是风土诗的一种,源自巴渝民歌。明清之际,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嘉兴人,词人,学者)以七言绝句首作鸳鸯湖棹歌,题咏家乡与土风,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被誉为“方志诗”。棹歌,即船歌,内容“多言舟楫之事”,形式“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鸳鸯湖棹歌(孙氏携李遗书本,下略)自序。朱彝尊鸳鸯湖棹歌自序云,“冀同里诸君子见而和之”。首先响应的是谭吉璁。之后,和、补和、续和鸳鸯湖棹歌的作者延绵不绝,直至今天。据记载,和诗、续和的有16家,其中有确切数量的14家,计有1374首。 另外,竹枝词、棹歌集有清嘉兴沈宗良鸳鸯湖竹枝词、吴萃恩的南湖百咏、嘉善钱云帆魏塘竹枝词、平湖沈筠乍浦杂咏、桐乡岑除熺双溪棹歌、海宁张凤纶谷湖百咏等,计有80多种,数量约在50008000首。除鸳鸯湖棹歌等明清和民国印本、钞本传世的诗集外,清代史料笔记里也有大量嘉兴竹枝词、棹歌的记载。如桐乡张梦庐的棹歌:“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橹咿呀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鸶飞”冷庐杂识清陆以湉撰 崔凡芝校 中华书局 1984 ,把嘉禾乡村秀水环绕,柔橹咿呀,秋天菱花连天的水乡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竹枝词、棹歌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历来被认为“可补方志所未备者” 嘉兴县志明天启四年(1624)修 祟祯间罗炌续修,是研究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民俗风情的背景资料。这些诗切近民间、传唱时事、绘摹民间生活细节和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二、竹枝词、棹歌的史料价值明中叶后,秀水(嘉兴)社会生产力,尤其农业和手工业得空前发展。富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城镇扩展,望族崛起,清门硕彦、文人雅士传承不绝,成为经济和文化重镇。竹枝词、棹歌“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 上海洋场竹枝词顾炳权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它们所反映的嘉禾地域风俗习惯、岁时年节、出产典故等,可以作如下概观。(1)岁时风俗 嘉兴竹枝词、棹歌洋洋大观,描述嘉禾一带风俗民情,其意婉娈多姿,其词清新亮丽,其味绵长醇厚,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单就记述岁时节庆的诗看,已详述了嘉禾文化的精神要义,令人缅思怀想。约其要者,竹枝词、棹歌反映嘉兴地域岁时风俗的有:新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略举二例。朱彝尊诗云:“江楼人日酒初浓,一一红妆水面逢。不待上元灯火夜,徐王庙下鼓冬冬。” 鸳鸯湖棹歌(五十二)上元即元宵节,嘉兴有烧香祭赛、台阁歌舞、灯会等习俗。每逢上元节,大街小巷花灯焰火照耀通宵,士女往观,喧闹达旦。农村则有调马灯、持火把奔跑习俗,以祈求丰年。嘉善农家对春分、谷雨、中元(七月十五日)等节尤为重视,常请神赛会,以不失古时春祈秋报之义,非常热闹。清道光间嘉善曹竹君有:“春秋耕稼老农为,报赛祈年饮满卮。愿谷盈仓酒满斝,人荣人辱我无之。”又,“中元佳节兴偏浓,胜会兰盆到处逢。一簇游人齐入寺,笑听佛殿鼓冬冬” 魏塘竹枝词(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本)。(2)民间艺术 2004年,嘉兴开展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2006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湖州和嘉兴合作的“浙北轧蚕花庙会”。嘉禾大地有悠久的轧蚕花传统。清咸丰年间,海盐朱恒有“小年朝过便焚香,礼拜观音渡海航。剪得纸花双鬓插,满头春色压蚕娘” 武原竹枝词清朱恒撰 清刻本一诗,记述轧蚕花庙会上蚕妇们或自制蚕花,或购买,插在头上,蚕花成为蚕娘的一种特有服饰。此外,各地轧蚕花庙会有丰富多彩的水戏节目,如桐乡、海宁等地的抬阁船、标竿船和踏白船等。嘉善田歌,明清嘉善史志均无文字记载。清嘉善柯万源诗云:“偏隅名胜苦无多,难向前人掘旧科。只待东皋农事起,付他牧竖当山歌。” 斜塘竹枝词(嘉善县乡土风情诗汇编本)下附作者小注:“我乡播种时,农人每以歌节劳,谓之落秧山歌。”可见距今一百六十多年前,嘉善农村已盛唱山歌。“农人每以歌节劳”与今天当地农民说唱田歌是为了“解疲劳”,及种田插秧时所唱的叫“落秧歌”的说法是相吻合的。(3)船(渔)文化 嘉兴是传统江南水乡,河网交织,船是水乡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阿侬家住秦溪头,日长爱棹横湖舟” 鸳鸯湖棹歌(六十八)。明清时,渔船在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大小船只,往来似织,“远若浮鸥,近如山涌” 震泽县志三十九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陈和志修。主要种类有:罛船,是渔船中最大者,也称六桅船、帆罛,有桅6道,载量为2000石。孙子度诗云:“宽如数亩宫,曲房不见水。”朱彝尊亦记:“村外连村滩外滩,舟居翻比陆居安,平江渔艇瓜皮小,谁信罛船万斛宽。” “罛船竹枝词”太湖备考卷11集诗清金友理撰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每当风起浪涌,诸船惊困,罛船则乘风牵网,纵浪自如。罛船不用橹、桨,专赖风力,但无法入港,不靠岸,常行止于大湖深水处。作业时联四船为“一带”,两船牵大绳前导,另两船牵网随行,相机作业。船户“以船为家,父子相承,妻女同载” 太湖备考卷16杂记同上,尾部系有三板小舢,以利陆往,“渔家处处舟为业”。 东山古诗四百首杨维忠编注 远方出版社 2002 罛船也有5桅至2桅较小者。另有江边船、厂稍船、小鲜船、剪网船、鸬鹚船、划船等,在竹枝词里也有记载。(4)稻作文化 嘉兴是稻米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之灿烂令世人瞩目。两汉至三国时期已产粮食,“嘉禾之区,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嘉兴屯田纪绩记并序”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选编 中国书店1992。 隋朝开凿大运河,给嘉禾大地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代嘉兴农业发达,稻米肥腴,“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同上。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稻米生产举足轻重,成为富饶的江南粮仓,明清时更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鸳鸯湖棹歌(九十五):“父老禾兴旧馆前,香粳熟后话丰年。楼头沽酒楼外泊,半是江淮贩米船。”描绘了嘉禾平原农业大丰收的景象。(6)蚕桑风俗 清初,农村、城镇紧密相连,农、商、手工业发展迅猛,嘉禾地域蚕桑业进入了鼎盛时期,农村处处养蚕织绸,市镇贸易繁盛。鸳鸯湖棹歌(七十七)有:“轻船三板过南亭,蚕女提笼两岸经。曲罢残阳人不见,阴阴桑柘石门青。”记录了运河两岸桑柘阴阴,无边青色掩映石门(即今崇福镇)的南方水乡风光。在传统农村,农家初夏收茧后即开车缫丝,村南村北缫车响。濮院为江南五大名镇之一,织造兴盛,丝绸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产品远销琉球、蒙古、广州、山东、北京。各帮客户在此设庄采购,成为专业市镇,时有“宋锦人传出秀州,清歌无复用缠头。如今花样新翻出,海内争夸濮院绸” 嘉禾杂咏(引用,不详)之誉。(7)历史陈迹 清嘉善柯万源著有斜塘竹枝词百首,其一有:“夏公胜迹在河干,片石经时觅已难。前岁阳侯狂鼓浪,更从何处觅忧患!”记述的是明永乐元年(1403)浙西大水,工部尚书夏元吉相度地宜,指导施工,役工十余万,采取“掣淞入浏”、“掣淞入浦”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时户部尚书夏元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即“掣淞入浏”;又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故有“掣淞入浦”或“黄浦夺淞”之说,此后吴淞江逐渐处于次要地位。方案,使杭嘉湖及太湖水流顺畅入海,消除大面积积涝的事迹。夏氏在嘉善西塘镇设置测量水位的石标,就是上述的“忧欢石”,以水位正常为欢,以水位上涨为忧,是水文测量具有历史意义的设施。清中晚期诗人吴曹麟有语溪棹歌五十首。语溪为崇福镇古称,有时也泛指崇德一县。语溪棹歌记载最多的是名胜古迹,数量约占一半,现大多已佚,少数连名字也湮灭不彰。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在约200年前的清中晚期,这些古迹还较完整地保留着。竹枝词、棹歌大都为嘉兴籍人士所作,一人写几十首乃至百首或更多,许多和诗、续诗均步朱彝尊原韵而作。棹歌一唱三百年,成为嘉兴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完整地保存了几百年嘉兴的历史陈迹。(8)文化交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解除,乍浦作为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建有会馆、公所、书院。人文荟萃,名人学者踏至纷来,如朱彝尊、高士奇、杭世骏、阮元、吴骞、沈衡、李善兰等,并留下不少诗作。一些诗记述中日贸易和文化交流,如沈衡的海上竹枝词:“城中几日送梅雨,海上连朝舶趠风。报说洋船齐进口,便开官局看称铜。”林大椿的为杨西亭(嗣雄)写东海归帆图系之以诗:“海外长留五载余,帆回雪浪慰离居。相逢漫问归装物,可有新来日本书”。 清时嘉兴中日文化交流,古今典籍的传输占有主导地位。日本大庭脩在江户时代唐船舶载书籍之研究一文中,统计从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咸丰五年(1855)经长崎港进口日本的汉籍6118种,总计57240余册。其中,乾隆初年至道光年间,从乍浦港购置进口的书籍有742箱,计15129册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梁容若著 商务印书馆 1985。乍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港口。中国商人把大量典籍运往日本,同时也把日本编撰、翻刻,乃至保存的中国失传书籍运回国内。黄遵宪日本国志记载江户时期日本编撰的说经类书约400余种,其他翻刻和校点的书籍则更多。正因如此,许多文人学者云集乍浦,访书,买书,打听“可有新来日本书”。1846年,平湖沈筠辑刊乍浦集咏十六卷,当年就流传到日本。伊藤圭介、小野湖山把其中谴责英军侵占乍浦的诗作编为乍川纪事咏、乍浦集咏钞。两书选入“英吉利夷船”暴行的诗各80余首,作为“警世之书”于1848年出版。后日本学界认为,日本当时正面临西方列强“叩关”,国势堪危,乍浦集咏“起到显著的启蒙作用”十七史商榷(卷92)王鸣盛著 中国书店 1987。结语“补志乘之不足,备采风之选录”上海洋场竹枝词顾炳权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竹枝词、棹歌体诗保存大量的地方史料,后学者深有感切。研究和发掘竹枝词、棹歌体诗的史料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史、续史、正史、解史。笔者认为,泛咏风土的竹枝词、棹歌,不应仅为民俗学者所重,历史学、地理学、方志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都应予以重视,并多加探究。主要引用和参考书目1、沈筠.乍浦集咏.道光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