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逃离设计-自我阉割式的文化批判漂泊海南将近春秋四载,算是与她又千丝万缕的暧昧情绪,完全是缘分使然。对海南的文化也是一些浅薄的见解,最近被文笔逼到了尖角,才想列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做些自我批判。身为学子很少完整的在还海南的历史上做过细致的考察,而更多是随机的路途略感,但仅一些略感也激发了无限的畅想,不管是海南的自然,还是海南的泥土气息,那些与民俗地域主义相关的民居和稻田、茅草屋、槟榔林、香蕉林、和远山的层层迷雾,都带着一些生活的启迪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在海南细数去过的地方有海口、三亚、万宁、文昌、陵水、黎族自治区等,也有更深入的比如屯昌和黄竹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近距离的接触,你能感受到那个地方的人生活的状态,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向,和无奈。前段时间由于项目的考察在万宁呆了一段时间,而在途中从朋友口中听到的都是些经济发展房产效益的老话题。而透过窗外看到路边新民居一座座连起,确实有走向新农村的趋势,一切都是新的,新的让人不敢直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农民觉得新的房子才算是新的生活,可是这同样让我吓了一跳,因为这相似的房屋与大陆任何一个地方的民居都是一模一样的,相似的造型和单调的色彩和小学三年级课本上描述的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的个性和民俗可言。可能大家会矫情不过一居住之所,何必要拧巴的那么认真。可是我在想,十年之后,我们还有什么是值得回忆的东西?我们的根本去了哪里?我们该如何让下一代人体验本土文化?当然从基本的“住”开始思考,一处与我们每天发生联系的空间开始,在错综复杂的当下社会,我们逃离设计之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一,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大师”你可能想象不到风靡当今世界这四四方方的水泥建筑,在100年前任何的地方都是看不到的。建筑发展到19世纪末期才有了清晰明确的变化,而在20世纪20年代才产生了和现代建筑血缘最接近的建筑形式。而在这其中起到把19世纪末的自然装饰转变到纯净几何学建筑的转折点的是一大批人物,被后世称为“大师”。而我们可能会问当下的四四方方方盒子是如何席卷全球的建筑的这其中就牵扯到了三个“大师”。勒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旗手,先锋人物,提出“居住机器”的住宅理念,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他就创造了建筑的标准件“多米诺系统”,既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平面的地和天顶,与立柱的支撑构成立体的构架,这种自由的平面立体组构方案,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本世纪国际样式的雏型。格罗皮乌斯,现代主义之父,创建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包豪斯教育模式至今是世界设计系教学工作部门的基础课程,功能至上的功能论至今独霸世界。他很有头脑的明确了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所以说最可怕的就在思想上做文章,彻底在理念上清洗全球的大脑。密斯范德罗密斯,真正把现代主义建筑实践推向世界的人。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勒柯布西耶的先锋到格罗皮乌斯的理论建立,再到密斯的实践盛行似乎在逻辑上推理上没什么可挑剔的,确实没什么可挑剔的,特别当三位占据整个世界建筑设计史的半壁江山时,这种权威性的名望我们如何都不敢反驳的。那我就先说勒柯布西耶,如果你看早期的勒的作品,特别是勒在自己家乡的作品,实际上是完全糅合自然的,不管是建筑形式的内外处理还是建筑表面的装饰纹样,但他拒绝继续这样的延续下去,他聪明的站在了潮流的对立面。因为这样能让他成为焦点先锋,也或许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勒之后的作品完全划清了与自然的界限,包括他的成名作品萨伏伊别墅(图1)。他的底部架空为了展现建筑的轻盈几何美感完全不接地气,彻底脱离自然。为了反装饰直接给墙面以抢眼的白色!甚至把人居住的场所定义为机器,我想任何人都不想在一个毫无生机毫无自然气息的机器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一半时间吧。多米诺系统(图2)的建立和推广,完美的将一个工业制品推向了世界,打着民主的旗号改变世界,席卷全球的建筑浪潮,这种浪潮让国家变得相似,民族变得胆小,彻底的均质化了全球的概念评判标准。当你抬起眼皮,看到的其实都是是勒的身影。最让人无奈的就是他的清水混凝土材料的偏爱,这是一种在欧洲常用到不能再常用的一种材料了。却成了之后众多大师模仿的对象。而这种建筑的形式被人们称为大师,并很顺利的举起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雏形旗帜。 图1 图2格罗皮乌斯的超级功能主义教育模式起到了上帝般的启蒙作用,仿佛是大师般的魅力带给了这个世界光明,愚公移山般毅力建立起了现代主义的教育体系,他的功绩不仅仅在德国,并顺利的顶起了美国建筑界的天空,建立美国建筑协会,推动美国建筑新浪潮,借着美国的经济发展东风顺利的确立了国际建筑的大师地位。可谁曾明白不是所有的良方都能治百病,这种理念式的渗透彻底均化了全球的建筑文化,培养一代代建筑设计师的基地被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理论顺利接管,至今包豪斯的教学理论仍是各大建筑高校的必修课。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没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自主的教育方式,这种席卷全球的思想洗脑,让文化给潮流让路,让传统给国际让位,让人民给发展让路,让最好的建筑体系毁灭与世界的标准线上,中国建筑世界的第一块基石也是包豪斯建立的,我只能用痛心来表达。做为一个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一员,对于这个国家的建筑建设和发展,我不会善罢甘休的。密斯的建筑一直追求极简主义的表达,这种特质可能跟密斯喜欢独处,独立思考有很大的关系。密斯建立了一种当代大众化的建筑学标准,他的建筑理念现在已经扬名全世界。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的“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的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也影响了全世界。密斯在很多领域中都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在自传中说道:“我不想很精彩,只想更好!”在芝加哥伊利诺工学院工作之际,由他设计的湖滨公寓(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充分展示了他在科技时代的建筑天才。直到1969年去世,密斯一直孤身呆在芝加哥公寓里从事设计工作。密斯巧妙借助建筑材料创新改变了建筑世界的新面貌,让建筑有更华丽的表皮,让建筑更加的透明,这里面包含着融合自然的意思。可惜也不私密性降到了最低,你总不能赤裸这起居生活给建筑外面的人参观吧。列出上面三位“大师”并不是要去吹毛求疵性的寻找噱头,而是想用明证指出,地域主义不是一个模型和一个盒子就能把它表达清楚的。建筑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最好继承载体,这个载体不是一个方盒就能表达完整的,也不是一个方盒子就能征服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域主义的场所精神都是由那里活着的人决定的,或者由那里的子孙所决定的。当下的水泥建筑继续蔓延,并且正很正常的朝操纵者的手指方向发展,所有的土地规划不是由生活在那里的人民所决定的。而是受集体大局规划决定!这些规划、社区、街道、桥梁的建设和设计与那里的人没有任何关系,它仅存在与贴在公示栏上的白底黑字,这些方案完全没有人民的主动权,更谈不上土地的主动权,在规划案确定后一切其他因素只能靠边站,并且仅有服从的权利。正是这自上而下的制度,建筑可能要受到永久的奴役。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正,并进行着无可挽回的自我阉割,我相信这种文化自残的行为不仅发生在中国,而是全球性的集体沦陷。二,祖国!祖国!中国建筑谈谈中国建筑,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陆续展开了现代化的征程。根据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国人口为13亿,占全球人数的四分之一。31座人口过百万的城市,30个在东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所谓的“千城一面”和库哈斯的“统属城市”在这31座大都市里体现的极其露骨。中国的建筑传统暂且不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已滑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建筑随着殖民者的炮舰和“文明”一起进入。西方建筑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有上海、广州、武汉、天津、宁波、青岛、大连及哈尔滨等,用的多是本土材料和工艺。1911年,经过多年的坎坷奋斗,孙中山和他带领的团队推翻了清王朝(1644-1911),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和国。十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建立。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展了“民族复兴”运动,在国外受过教育的年轻建筑师迅速投入了这个复兴传统中国文化精髓的运动,设计了一大批著名建筑。如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师吕彦直)、广州大学校园建筑(建筑师林克明)、南京中央研究院(建筑师杨廷宝)等建筑。1937年日军进犯中国,中华民族被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中国建筑中断。1949年毛泽东先生和他的团队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建筑重新启动,而当时的领导人面临的问题是-那种建筑最符合新中国的崇高理想?“民族形式”又一次被选中,但无奈的是被加入了“社会主意内容”。这种把建筑本身抛开的行为,让当时的建筑师很无奈。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及随后的岁月中国,中国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在高速的城市改造中消失了,而“特色”、场所精神、“文脉”成为全国艺术界和建筑界的讨论话题。由于传统建筑语汇雅俗共赏,“民族形式”又被提了出来,这各时期,“民族形式”被认为是重新抓住中国古都最具特色、达成新建筑与旧环境之间和谐、创造民族特色感的灵丹妙药。在实践中,成败兼有之,而最早情况是坡屋顶或其他中国建筑经典符号的滥用,其最终的效果是贬低传统建筑语言,成为一种浅薄可笑的粗略滥造。从后现代主义观点看,“民族形式”在中国已经变成一种后现代主义象征符号。于是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的国际化,这种因噎废食的风气似乎在历史上不断的重演。20世纪初中国开始走国际范,我们也拉开了大型建筑的竞标体制帷幕。可能你会说中国是一个强大到让别人折服的民族,用扎哈哈迪德的话就是“他们可以创造奇迹”。确实我们创造了天大的奇迹,北京国家大剧院耗资40亿元人民币,上海大剧院耗资5亿元人民币,央视大楼耗资5亿人民币,奥运鸟巢耗资31亿人民币,广州歌剧院耗资14亿人民币。你可能对这些数字没什么意义,但是仅国家大剧院的投资可以建设20000座乡村学校,为400万儿童提供教育,能为100万大学生提供2年出国游学全部资助。图3 图4建筑是需要“美观”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金钱来创造这种“美观”。因为本民族的自卑吗,继续通过形式主义来展现我们得权威和富有,来展现我们的创新和国际化接轨。我们总想把本该不用说明的问题彻底的撕裂开来表演给全世界人民。这时候,就别提我们中国建筑和本土、自然哲学观了,似乎那些能与我们的历史和过去、记忆能联系的建筑和事物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包袱,如果我们不能与他们划清界限,就难以标明我们得身份和价值一样。而能说明自我民族身份与价值的是什么?是奥运的鸟巢?是央视大楼?是广州歌剧院?是世博会的中国馆?毫无疑问我们的国家真的发展到了全球经济豪华版的排名上,可是最终的幸福指数呢?鸟巢的导火索让国际的所谓大师终于发现了下半生的建筑追求!在中国这个古国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作品。鸟巢生硬套取中国窗花的灵感,让本土人们找不到北,这就是所谓的国际大师作品,不要以为插上羽毛你就是鹰了,本就是毫无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设计。央视大楼被自己国人笑掉大牙,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创作题材,而乐此不疲的是库哈斯建筑团队的一个接一个项目订单。扎哈的广州歌剧院隐喻珠江边的两块石头,多么的贴切,真是石头?周围一颗植物都没有。扎哈说她的建筑不需要植物,那会影响她的建筑的美感!确实上帝的优雅曲线造型征服了无知的人类,如同快感过后的空虚,没有文化的建筑就如同没有血肉的骨架一样,立不起来。中国的建筑没有这么骨感,所以中国建筑就是中国的,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的中国建筑还没有出现。三,中国建筑的先驱当下提到中国建筑,就不得不提到王澍先生,王澍先生是第一个把中国式的本土建筑搬上世界舞台的人,而要看王澍先生的建筑,你就必须得来中国。王澍先生为中国建筑孤独的激战二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前十年我一直说,后十年我一直做。王澍先生没有出过一本建筑作品集,没有做过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被中国建筑界认可,甚至很少能在国内的建筑比赛中看到过他的身影,而他拿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真正的做到了文化建筑和艺术建筑的结合。但王澍先生的非商业模式,一年只做一个项目的不成文规定使得王澍的建筑理念无法大范围的被人们所熟知。就算酒香不怕巷子深,关键巷子本身就很混乱,很容易迷路。王澍先生的建筑从多方面无法大范围的被人们所熟知,过于个性的王澍先生让众多想更加深入包装设计策划他的人望而生畏,因为毕竟现代社会是一个产生物质价值的时代。任何团队的模式过于个性独特就很难被蔓延复制。王澍的世界太干净了,干净到了只有文化和他的艺术世界。而另一个就是贝律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可惜贝律铭一直是“大师”的头衔,但在国际的建筑舞台上他一直被指责为过于以来设计团队的人,很多建筑界的人士讽刺贝律铭的建筑只是在作品后面签个字而已。而细数贝律铭的早起作品,你很难看出之后他有那么大的潜力爆发出来,更早就了那么多经典的作品,笑谈。就把他标准的笑容继续留在世界建筑史上吧。到低有没有中国建筑,到底有没有中国的建筑师。很多人认为没有好的中国建筑师是因为中国的建筑教育出了问题,或许真有问题,但并非要归罪于教育。国内的主力建筑军多出于清华美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老建筑院校。清华的梁思成先生传奇式的人物划为中国建筑界的泰斗,而这位泰斗除了考察做笔记,发点感慨,现成的建筑寥寥无几,梁思成更像一个笔记的执笔者,而非建筑。他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史收集的实地考察中绝对是身先士卒,但在我国的建筑突破上成绩为零。在这一点上他连最初在国民时期的南京政府规划团队做的贡献都比不上。我已经不想提他的“民族形式”的建筑标准,因为那会影响对于建筑两个字的诠释。当下的建筑教育已没有任何本土特色,毕竟我们已经没有文化的底蕴基础,也没有基本的文化信仰。想到个顶端院校的基础课,包豪斯教育模式在中国大地横行,而无人在投降的情况下做些破格的创新,把功能至上、少就是多的乏味理论填鸭式的一代一届的传给富有想象力的新生代,那出现划时代的人才就如同天方夜谭。家长式的教育独断,造成了学生看老师的脸色定位专业风格。为什么?因为要成绩要毕业。有很多老师只有几年的实践经验,有的基本就是上学出来的,并且抱着几十年的理念不放。可想而知,设计师最怕的不是能力不行,而是理念,理念跟不上基本就是废柴一堆。而在中国理念枯燥却是司空见惯般常态,更甚至学生之间并非比较概念性的创意,而是商业价值的高低,这种物质化的衡量标准刺痛了多少年轻建筑者的心。 在中国的高校界,学术已经不再是研究的价值,这归根揭底是文化源的问题,是社会形态的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失衡,成就了人们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的各种病态表现。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受到社会的高定位高评价,没有受到相关部门的精心关注。并且教育工作者也需要生活,对于搞建筑设计行业的工作者更是如此。按部就班的育人,和大手笔的设计费用进账,这个天平是永远都无法持平的。当社会的俗气进入课堂,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就诞生了。很多建筑新生代刚进高校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拿建筑师注册证、考托福、出国。可能你说这种想法是正常的、自信的。关键出去了是真的出去了。对于我们的民族来说这是病态的、自卑的。据资料调查当代大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1.5小时,并且多数阅读者都是浅阅读,而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艺中级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相遇问题试讲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九年级数学秋季开学摸底考(江苏专用)含答案
- 2025年G1工业锅炉司炉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5月计算机文化基础模拟考试题与答案
- 2025物业服务合同管理规范范本
- 2025年4月肿瘤专科练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 2025年4月基础医学概论模拟习题(含参考答案)
- 2025-202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培优卷( 含答案)
- 2025年沪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预习Unit1【含答案解析】
- 技术研发项目进度报告及问题反馈表
- 秦兵马俑的课件教学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DBJT15-110-2015 广东省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低血糖知识培训课件
- 银行公司服务礼仪管理规章
- 2025年秋季开学全体教师大会校长讲话:践行“六个学会”做学生生命中的那束光
- 吊装作业安全专项方案
- 2025年上海公务员考试(城市建设管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代理记账投诉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