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doc_第1页
批注式阅读.doc_第2页
批注式阅读.doc_第3页
批注式阅读.doc_第4页
批注式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批注式阅读“语文教育民族化的有益尝试 一、语文教育应该走民族化的道路 佛教禅宗有三句耐人寻味的话: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古代语文教育是经验型的,这大概就是禅宗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 (二)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年的语文教育,主流是反传统,学西方,然后是学苏联。语文教育遂由古代的经验型变为近代以来的知识型。这正是禅宗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三)语文教育应该向传统回归,走一条民族化的道路。语文教育的这个阶段将是禅宗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阶段。 二、“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 (一)“批注式阅读”的提出阅读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它可能是你喜欢做的事,也可能是你不喜欢做的事,但却是你必须做的事,它贯穿我们生命的始终。(二)“批注式阅读”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阅读方式。1、“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2、“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相通。 3、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三)“批注式阅读”有“印象主义”味道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感受式阅读,“以诗解诗”式的阅读,它注重阅读者的审美直觉,注重阅读者感受美的过程,强调记录读者阅读时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致力于记录瞬间的感觉经验。 (四)“批注式阅读”是对话的过程 “对话”之实,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就是学术之间的对话,论语就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也记载了“苏格拉底对话”, “批注式阅读”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学生批注过程中其对话路径大体如下图所示: 作者 文本(作品中人物) 阅读者(学生) 自我 历史 生活 现实 未来 (五)“批注式阅读”是主观式解读 每篇文章都是“多层次结构”的存在物,有人认为分三个层次:形成层、再现层和表现层。“批注式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在 这三个层次间游走穿梭的过程,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 “批注式阅读”是以唤醒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为指归的,因此允许学生对作品“误读”。附一 童趣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书间笔痕(评点)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当一个人真正开始怀念自己的童年时,真正想再做一个幼童时,他就已经老了,只能“忆童稚时”的怡然之趣。 2、谁说回忆不是一种返老还童的乐趣? 3、小时侯我们细察藐小之物纹理,长大后我们自己却变成“藐小之物”。 4、成人以实用主义为指针,不敢张目对日,怕伤“尊贵”的眼睛,因而也难有物外之趣。 5、想起刘再复的童心说。孩子的眼睛最明亮,孩子的眼睛不会拐弯。 6、这“物外之趣”大概就是泰戈尔说的孩子的无所不知吧。 7、儿童是与万物沟通的神。8 、 成人的心里只供两个牌位:名和利,对它们拜了又拜后就闭上了双眼,这又如何能看到“物外之趣”呢?9、父母大都对孩子说过“你们还小,阅历还不够”之类的话。我想阅历深并非一定是好事,它有时阻止我们的创造,使我们不再那么执著、好奇。10、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双手掌握无限大,永恒不比瞬间长。(布莱克语)。 11、人幼小时并不知羞耻,羞耻的原因是别人的眼睛和言论。人幼小时以自我为中心,自得其乐,不会在乎旁人的眼睛,故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若由大人去做,八成会被别人的口水和目光逼得抑郁成疾。12、回首往事即是对人生的审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奇哉,童也!以小观大,科学之法也,舍本质而观现象,又何其愚笨!二者融合,是为奇也。2、以心观物,所见之物皆由心生。 3、鹤唳云端的造型竟是令人生厌的群蚊所作,妙绝。4、夏日蚊虫孳生,令人生厌,而作者反艺术化地以之为乐,童心之真让人心向往。5、孩子们善于从丑中发现美,善于“审丑”。6、蚊子,四大害虫之一,人人厌恶,下场也往往悲惨。但这在别人眼中肮脏的蚊子在儿时的作者眼中竟化成了美丽、纯洁、高傲、喜人的一群白鹤。这一段描写使我这个童心未泯的人一下子找回了童年的感觉,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沈复给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上了印象最深的一课。7 、想象力是多少建筑师、发明家、文学家梦寐以求的,但它在孩子身上显而易见。或许,这就是孩子那份所谓的“神性”。 8、孩子们善于幻想,大人们善于诅咒。此孩子与大人之大不同也。9、如果有人把青云白鹤比作成雷的夏蚊,那肯定是对美的践踏;但像儿时的作者一样反过来比拟,就成了对美的发现。 10、这一幕是儿童导演的,观众也只能是儿童,成人无法欣赏。 11、世间美丽事物多多,“魔幻”事物多多,不相信的人看不见。儿童相信一切不可能之事,便具有了“神性”,看见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世界。“心之所向”,一切皆有可能。(三)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今我辈漂游题海之中,呕心沥血。真相形见绌。2、沈复小时侯很幸福,没有被父母关在家中,而是在与自然万物的交流中提升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他长大后也必定是一个天真闲乐的人吧。3、儿童懂得从周围普通的事物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4、在尘世喧嚣中生活的我们,如果也能像作者儿时那样神游于丛草之间,或许我们会发现属于自己心灵的“世外桃源”。5、让我想起了法布尔。一艺术,一科学。6、“神游其中”:精神的游历不知比普通的游历强多少倍。(四)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非吞二虫也,乃吞作者之趣也,焉能不打?2、癞蛤蟆吞食两虫,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不过是大自然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罢了。但幼时的作者凭他善良天真无邪的心去衡量蛤蟆,俨然是一个身负两条性命的“罪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作者鞭蛤蟆数十,却并未了却它的性命,给了它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善哉,善哉!3、儿童的善良是首屈一指的,他小小地惩罚了一下,而不是狠狠地伤害它。他的心灵足以成为成人的老师。4、将讨厌的入侵者绳之以“儿童的刑法”。 5、锄强扶弱的“小英雄”之为。 6、蛤蟆捕虫,沈复在后。(刘冠南) 7、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我,我亦着物之色彩。 8、一个属于孩子的法庭,主持着孩子价值观中的正义,审判着孩子眼中的邪恶,执行了孩子认为很严厉的惩罚。 童真里没有是非,却最能体现是非。篇后悟语(总评) 1、泰戈尔说孩子是神。的确,他们总是可以变着法令自己快乐。他们的语言被成人看作荒唐,实际上却是深刻而无法被理解。他们的思想是天堂,只有纯洁,毫无瑕疵。 2、当成长站在我面前,我仍会选择它,但不是甘心的。 3、儿童来自于自然,又能亲合于自然,而成人则因数十载的熏染而与自然相隔绝了。 4、和孩子的幼稚比,成人追求名利、追求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浮华或许才是真正的幼稚。5、儿童的“稚”是让普通人无法理解的“形而上学”,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把“稚”看作通假字,同“智”。6、读完童趣,猛然发觉,原来我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亦在不断失去。 7、因为调皮淘气,孩子才显得可爱;因为富于幻想,孩子才显得可贵。冷静是一种让人畏惧的美,而天真却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美。) 8、有些乐趣逝而不返,它们只能存在于我们的童年时代。它们简单,却深刻;它们朴素,却生动。 9、让孩子快乐很容易,因为他们不懂的太多,感兴趣的太多。他们不会用冰冷的外表紧裹内心,不会用沉默寡言来掩饰孤独。他们会在发现美的那一刻,发出最动听的笑声。10、两年前读此文时我在笑,因为我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天真的孩子,那种无忧无虑的表情和幼稚的做法让我觉得很纯真。两年后再读此文时,我看到的那个孩子身后还站着一个我,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我看到的自己好像很老,像是在一点点枯萎。所以现在想哭。11、两度春秋再阅此文,“不觉呀然一惊”:童趣离我越发遥远了。此文激起我对黄金时代的追忆,我感到我在追赶它,而时间却用力地拽着我远离它,我感到疼痛。12、一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天使的翅膀渐渐退化的过程,退化干净了,孩子便长大了,一辈子不再拥有飞翔的能力,只能回忆当初坐在云端的快乐感觉。 附件二学生对“批注式阅读”的认识我们不单是追求好的批注,重要的是,当我们满头白发时仍会拿着笔读书。 “批注式阅读”不仅是对阅读的批注,更是对思想、对人生的批注。一方面它在解读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从而与古圣先贤心灵相通;另一方面更是在解读批注者自己,回首往事时,批注见证了自己的思想由肤浅到深刻、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轨迹。批注就是一种分散的读后感,是思想的精华和语言运用的结合。批注者和被批注的文章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另一方的思想的精华。书记录下人的思想,批注记录下对思想的思想。以前看文章,边看边唠叨。现在看文章,通常是默默不语,心有所感,则诉诸笔端。批注之后,原文中有些很优美的句子就刻在脑子里了,自己写文章时就偷偷借来用用。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所有留下的“书间笔痕”,都是最美丽的神话。所批之处往往使你心动,也往往会使出题者心动,这样,出题之处可能就是你批注所在。这种“不约而同”有助于阅读应试。做阅读题是“别人让我说点什么”,而批注是“我要说点什么”。批注的一个优点便是使你对文章的细节有很深的印象,而不只是观其大略。批注改变了我读书时“一目十行”的习惯,而是变得“走走停停”。批注实际是在头脑中积累素材,时间一长,可以解决语言表达中“囊中羞涩”的问题。批注是对语文能力的一种检验。我在批注时,往往心里构思得非常完美,但手中写下的却漏洞百出;心里想得非常深刻,而手中写下的却非常肤浅。 数学家费尔马常常在数学著作旁作上批注,这些看似平凡的“几句话”成为后来重要的资料。一次费尔马在一个定理旁写道:“我想到一个奇妙的简单证法,由于地方不够,就不在这里写下了。”几个世纪以来,就是那个“奇妙的证法”使无数学者白了头仍找不到答案,但依旧激励他们去探索。“批注式阅读”为你和作者、世界搭建了一个舞台,而你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轻轻翻开一本书,认认真真去阅读。书中故事千千万,心里感受不胜数。书中人欢我亦乐,书中人愤我亦怒。思想感情何处发?唯有专心写批注。“批注式阅读”能让我的想法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多年后再翻看,或许感觉那时的自己荒唐可笑,或许更加佩服那时的自己。“批注式阅读”之我感:用思维来驰骋,用智慧去远航,飞流直下,个性张扬。当我们读到作品的闪光部分时,常有把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表达出来的欲望。“批注武阅读”正鼓励了这种欲望。读作品时总有潮汐般感动的思绪,常想写下点什么,可又总是想:先都读完再写吧。就这样,作品读完了,我也感动完了,此前闪现的灵感的光也灰灰地从我指隙间溜走了。为此,我常发感叹。后来,老师教了我一种方法,一种把灵动的光“刻”下来的方法:批注式阅读。光阴荏苒,批注渐渐成了一种习惯。每当翻开散着纸页芬芳的厚重的书,重温那一时心动而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淡淡墨痕,感觉好像又见到了重逢的故友,是亲密,又是安慰。 它使我们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朦胧感受具体化了。 阅读使我们思想深刻,而“批注式阅读”是促进思想深刻的有效途径。 这是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阅读方式,我对它的感觉是随和、清新、自由。它已不局限在文章本身,而更多的是通过分析文章来批注自己。我可以在作品的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自由言说。 它使我在书中找到了可以倾诉内心痛苦的朋友,使我结识了一些已经离开人世的朋友。它使我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使我可以独立生活的世界,就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莫尔的乌托邦;但有一点不同,那里也有战争,只不过我要是讨厌它,它就会消失于那个世界。 它教会了我如何自主读书,使我每有会意,便欣然提笔。它使我一改从前只注重内容梗概、不注重细节的读书习惯。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伟大的文学家陶渊明留下的这两句话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作用。它告诉我们,读书时如果遇到有创意的地方,要与朋友一同欣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同朋友一起探讨。我和同学们交流批注成果,正是“共欣赏”“相与析”的过程,通过文章做中介,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紧紧连在一起,从而取长补短,日臻完善。所以,“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利己利人的学习方式。 为“批注式阅读”做的广告语:“学而不思则罔”,“批注式阅读”正是教你在学习中思考。 批注是读别人的文章而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 把自己随时的感触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读书的兴趣,还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文学的韵味。 当我们拿起笔在一篇篇文章、一处处优美句子上勾勒时,记忆的大门也随之打开。这扇门不是普通的家用大门,而是酒吧中的双向门。它把旧的唤醒,新的记住。 “批注式阅读”属于孙老师说的陛情式阅读”的一部分。 批注最适合需要细嚼慢咽的经典作品,不适合为了“过瘾”而读的作品。 批注时常会为了一句看法不同的话。费尽心力地和作者“唱反调”,那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每个读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对于每个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