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部分巷弄地名由来.docx_第1页
福州部分巷弄地名由来.docx_第2页
福州部分巷弄地名由来.docx_第3页
福州部分巷弄地名由来.docx_第4页
福州部分巷弄地名由来.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部分巷弄地名由来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根据文字说明对地理位置进行了大致划分。加粗为现在仍然存在的巷弄,红字为已经消失的巷弄,其余部分没去过或地图上搜索不到无法确定。鼓楼区1.红墙巷 华林路中段,东西走向,长100多米,东临华林路,西至民居、新村,此巷属树兜社区。2.大树下巷 华林路北段,东西走向,长100多米,东临华林路,西通民居,这里有单位新村,属华大街道屏山社区。3.华林横巷 东西走向,巷长200余米,巷旁有钱塘小学等单位。属华大街道九彩社区。4.华林直巷 东西走向,长80米,巷内呈九十度直角转弯。这里属九彩社区,巷口有福建省外事办、福建省港澳办等单位。5.西门边巷 明朝地名,因巷子位于福州西门城墙边,故名。上世纪20年代初,拆福州城墙时,此巷消失,其旧址位于西门兜大马路上。6.大王里巷 介于西洪路和杨桥路之间的一条巷子,长约180米。昔时,这里有古迹大王庙。故巷以庙名。这里还有大王里、大王境地名。7.兴隆巷 位于西洪路南段西侧,巷通高峰桥至杨桥路,这里有西门永辉超市。清朝时这里的兴隆大酒库颇有名气,故巷以酒库为名。8.梦山巷 位于大梦山旁,巷因山为名。昔时“大梦松涛”是西湖周边的“八景之一”,该巷南北走向,长约400米、宽6米。周边有湖头小学、教育出版社、西门新村等。现为梦山路。9.麻竹巷 明清时期老旧地名,地段位于善化坊之南,据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善化坊,南通王师桥,中有横巷通麻竹巷、保定巷。”麻竹巷几经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麻竹巷及其周边建起了20多座新村楼房,定名为保定新村。10.都仓巷 位于鼓西路,唐朝时官府设米仓囤粮在此,俗称旧米仓,宋朝时改旧米仓为都米仓,旁边的小巷称都仓巷,今为新民新村,属新民社区。11.余府巷 位于福州鼓西路东侧,西湖之滨,宋朝时这里是宰相余深的府第,里人就把余深府第作为巷名。当年余深府第有一楼阁名为“亮功阁”,故余深栽的荔枝树就名为“亮功红”。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述:“余深罢相居福州,府内有荔枝初实,大而美,曰:亮功红。”不幸的是,“文革”期间,树龄达800多年的名木果树被砍死。解放后,余府巷建有福州布鞋厂。如今,余府巷已消失,旧址为高层楼房替代,地段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12.长池巷 位于福州鼓西路,西湖之滨,介于鼓西路和湖滨路之间,池子呈长方形,此地离余府巷不到20米。池中池水长年黑色发臭,池中垃圾成山,池边住着数十户贫民,苦不堪言。贫民中不是生疥疮,就是长癞,得皮肤病者甚多。贫困人家无钱医治,束手无策,挣扎在死亡线上。长池旁边有一条长池巷。福州谚语:“余府三缸金,长池十八癞”,出处就是这个地方。谚语道出了余家的富有,长池巷居民的贫困。解放后,长池巷建起了福州第四皮鞋厂。如今,这里高楼大厦林立,高层建筑取代了昔时棚屋区,这里的地段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13.雅淑巷 位于鼓西路南段西侧,昔时巷口的德泉酱园店名气颇大,巷对面的水陆轩南北京果店也很有名气,巷内人口密集。2010年因扩大通湖路,拆巷扩路,居民迁出,属鼓西街道新民社区。14.谢袍巷 位于西门鼓西路东侧,2000年拆迁,如今,原址及周边居民民房变为豪美家新村楼房,这里地段属西湖社区。15.西峰巷位于福州西门鼓西路中段东侧,今名西峰里。历史名人闽剧始祖、明朝礼部尚书曹学佺在这里建有府第。其居处号“西峰草堂”。曹学佺自有诗云:“虽在穷巷内,尚得西峰名。”如今,这里有西峰小学、新村楼房,地段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曹学佺原籍福州西门外洪塘乡,集诗人、戏剧家、学者、作家、官员于一身,编书数十部,可谓著作等身,晚年退老之时,在福州西门西峰巷购地建房,藏书万册。16.井弄 位于鼓楼区鼓西路中段,东西走向,东起弄内民居,西通鼓西路,因巷内有一古井,井水清甜,弄内居民饮用井中之水,故名。2000年起,这里建起锦绣华庭高层楼房,古巷消失。17.扁担弄 位于鼓楼区鼓西路中段,东西走向,东起弄内民居,西通鼓西路,历史上弄口有三四家专卖扁担的店铺,居民多是西门外、北门外的农民,城内一带的甲哥(搬运工人),收买担(废品收购者)和肩挑买卖的小贩(贩卖水果、水产品、蔬菜)。2000年起,这里建起锦绣华庭高层楼房,古巷消失。18.孙老营巷 位于鼓西路西侧。宋时,有大排营、小排营两个地名,今小排营名称尚存,前者改为“孙老营”(巷)地名。19.都司巷 位于鼓东路,如今旧巷变为都司新村,这里曾是都司衙门所在地,故名。20.云瑞巷 鼓东路北侧,东西走向,东通鼓东大路,西通民居,全长60余米,地段属鼓东街道贤南社区。21.金汤巷 西起五四路(东煌大厦),东至树汤路。巷名跟温泉、金汤有关。22.汤泉巷 西起树汤路,东至玉泉支巷,巷名跟温泉、金汤有关。23.金汤境巷 位于温泉支路汽车站旁,巷口有温泉幼儿园,巷长200米通温泉路,属汤门社区。24.新财弄 位于达明路北侧,南北走向,长50米左右,北通民居,这里地段属达明社区。25.互爱巷 位于达明路北侧,长180米左右。南北走向,北通民居,这里有互爱新村,巷以新村为名,还有部分民居,地段属达明社区。26.大中寺巷 位于达明路大中寺(巷)内,寺建于南北朝梁时(502557),明万历年间(15731619)寺废。27.马房巷 位于鼓楼区,如今的肃威路就是马房巷的旧址。清朝时这里是闽浙总督府的马房所在地,故名。1923年萨镇冰省长主政福建时拓宽马房巷,改名为肃威路。28.东牙巷 位于八一七北路首段东边,原来的地名是“东衙巷”,旧为闽王时官廨所的东总门。明朝时,这里变为售卖土特产的牙市,故名东牙巷。29.西牙巷 位于八一七北路首段西边,原来的地名是“西衙巷”,旧为闽王时官廨所的西总门。明朝时,这里变为售卖土特产的牙市,故名西牙巷。30.篦梳巷 位于鼓楼前东牙巷口,清乾隆时,居民多制篦梳出售。仁和(今杭州)杭世骏闽游诗话中有诗云:“阿母梳头晓镜春,东牙小巷哄街尘。携将稀齿篦其样,来赠寒村拢篦人”。清道光时,林枫的榕城考古略中才有东牙巷之名,可知巷口改称“篦梳巷”最早始于清代咸丰以后。31.喉科弄 位于黄巷东侧,靠近南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羊肠小弄,长不过十多米,仅有3个门牌号,可通安民巷。小弄为何以中医专科命名呢?原来这里居住着世代业操中医喉科的名医,其中要数第5代传人朱幼彬享誉最高,于是人们就称这条小弄为喉科弄。朱氏秘方相当灵验,有药到痛止、病好之神效,每天有上百人到此诊治,因而黄巷喉科弄名气很大,朱氏医治喉科技术名扬福州城。朱幼彬(18961954),解放前曾任福州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务。32.立本弄 位于安民巷内,原名“日本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日本浪人在此开鸦片馆,故名。抗战胜利后,鸦片馆关门停业,里人恶之,遂改名立本弄。33.雅道巷 位于南后街以西,东起南后街,西至小水流湾,古时此地是东西河水会潮处,俗称会潮里,南后街改建后,此巷消失。今址为南后街衣锦华庭新村楼房。34.圆巷 一名小黄巷,在金斗桥边,距文儒坊西段约150米处。35.山阴巷 唐朝地名,宋代时更名为文儒坊。如今这里属三坊社区。古人号地名有一原则: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山阴是指山之北,即闽山之北。36.闽山巷 位于衣锦坊之南,通往文儒坊,原名闽山坊的闽山巷,因其地在闽山之麓,有闽山庙、闽山境而得名。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李彦彬闽山庙鳌山诗:“两行灯火见玻璃,乡社元宵列炬齐。方信三山鳌背上,海城春涌烛龙低。”刘萃奎福州竹枝词之一:“银花火树灿回环,车马喧腾彻夜间。转遍三桥犹未返,闽山庙里看鳌山。”巷内闽山境,明清时素以灯会、迎神闻名福州。有一首竹枝诗是当时灯会、迎神的真实写照:“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为装束,闽山庙里看灯来”。这是诗人邓原岳福州元夕曲中的一首。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卓宏,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任晋安郡守。致仕后,择居闽山地(闽山境,即文儒坊闽山巷),遂有“闽山卓氏”之称。37.玉山涧巷 位于澳门桥东侧,巷东是澳门桥,巷西是通湖路,巷与安泰河平行,有古迹老佛殿,地段属乌塔社区。38.花园巷 “花香明月夜,园美画图中”。这是花园巷门墙上两旁的对联。榕城考古略载:“花园巷,在闽县学口。东通法海寺前,北达朱紫坊,又有小径通府学里。”花园巷东向走向,长约150米,此地段属圣庙社区。39.花园弄 与花园巷相邻,长约130米,为曲尺型转弯小弄,弄中有明代首辅叶向高故居,叶府大门口芙蓉园有一副对联,由诗人郑善夫撰写:“巷陋过颜老去无心朱紫,园名自宋秋来有意芙蓉”。联句对仗工整,非常贴切。芙蓉园原为宋代参知政事陈革华的别馆,是福州著名的古园林之一,明朝易主叶向高,清光绪年间,归藩司龚易图所有,龚重加修建,辟“芙蓉别岛”,园林布局优美。民国时期为陈兆锵花园。如今,此地段属圣庙社区。40.芙蓉弄 南北走向,宽仅1米,与花园弄为邻,巷尾可通协和医院,这里有天文学家张钰哲故居,属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1.府学弄 圣庙路后面的一条小弄,南北走向,长约200米,明清两朝这里是福州府学堂所在地,故名。42.石榴弄 位于圣庙路马路旁,巷长40米,东西走向。昔时巷中有一住户世代种植石榴4株,故名。2011年巷中居民拆迁,原有地段建了协和医院大楼,此地段属圣庙社区。43.文昌弄 位于文庙东侧,长100米左右,属圣庙社区。昔时,这里有文昌阁,故名。44.月轩巷 位于道山路,月轩巷1号为陈子奋故居。45.卖鸡弄 位于乌山路北侧。这里有“左联五烈士”胡也频故居,现为乌山公园大门口,旁有冠亚广场、大洋百货商场。清朝至民国初期,这里有四家卖鸡专业户,故名。46.羊肉弄 位于安泰桥口,属安泰街道管辖,历史上这个弄口长期有人贩卖福清花生羊,故被呼为地名。47.孝义巷 宋代时,如今的东街当时称为凤池坊,这里住有两家豪绅,一家姓蔡,一家姓赵。蔡家其父在朝为官,官居礼部尚书。赵家其兄在朝为官,官居吏部尚书。有一年,蔡家欲扩建后花园,便把墙基向外移出三尺。赵家获知后,也不甘示弱,大兴土木,将墙基也移出三尺。因为你三尺我也三尺,移来移去,双方各执一词,向地方官府告状。福州太守感到为难,又不敢得罪双方,此案只得暂搁在那里,拖延不理。蔡家见官府不敢审理,便先写信进京城,请其当官的父亲出来撑腰。赵家闻知后,认为非占三尺地不可,为出一口气,修书一纸派专人入京,请吏部尚书的兄长作主,双方都不肯罢休。二个月后,蔡家接到京都回信,其父写了一封复信,是一首七律诗,诗劝儿子宽洪大量、和睦邻里,诗曰:“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人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赵家也接到其兄来信,交代弟弟须和睦邻里,不要借势欺人,与人争地三尺。其弟自知理亏,第二天便去蔡家赔礼,自动让地三尺。蔡家儿子遵照其父诗嘱,也向赵家道歉,叫人挖了墙基,自动让地三尺。双方让地六尺,成为一条小巷,深受里人赞扬,都说:蔡家听父亲诗意,孝字当先。赵家听从兄长教导,义字当头。于是当地人把这条巷子叫做孝义巷,于是东街孝义巷地名千古流传下来,沿用至今。1980年10月,笔者出于好奇心,来到孝义巷实地丈量尺度,丈量结果是:巷子最宽处是2.3米(折合六尺九寸),最窄处是1.9米(折合五尺七寸),和古书上记载的六尺巷相当吻合,历史传说属实,可信。2010年,孝义巷旧址重建一座石碑坊以资纪念,坊高4米、阔3米,正上方金黄色孝义巷三字非常显眼。石碑坊背面一副对题:孝存海阔天高量,义存先忧后乐心。此联句把孝义巷的来历典故概括其中。孝义巷地段属东街街道竹林境社区。48.石井巷 巷以古井为名。井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福建提刑苏舜元所凿的十二口水井之一。井在巷南,大旱不涸。古井斜对面为两广会馆,清嘉庆末年,名医陈念祖(字修园)曾在这里讲学。巷旁有石井新村、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等单位。49.竹林境巷 据闽中记记载,因内有“竹林通应庙”,故名。50.灯笼巷 原名“登龙巷”,因宋里人樊仁远、樊仁达兄弟登科,故名。该巷位于东街竹林境小区内,里人又称灯笼巷,灯笼巷北侧的7号和8号,是福州清代最后一位状元王仁堪的状元府。如今状元府格局犹存,但破损得十分厉害。状元府庭院天井东侧的假山上,有一棵百岁苹婆树,属“一级古树名木”。51.安乐巷 位于安泰桥大众电影院南侧,东为南街,西为桂枝里,巷子呈曲尺型,巷中有民居几十户。地段属安泰街道乌塔社区。52.何猪弄 位于鼓楼区安泰街道,昔时,弄中有二家猪宰场,故名。53.花巷 位于南街中段,宋朝末年在这里设百花务,花巷地名由此产生。宋朝称税收曰“务”,如“酒务”、“盐务”、“糖务”。“百花务”,指征收百花税的机构设此,故名花巷。清朝诗人叶观国榕城杂咏之一云:“百花务名种种强,不知茉莉十分香。棕篮满贮楼前过,尽上奁台助晚妆。”花巷尚友堂(教堂)很著名,花巷花生糕颇有名气,花巷日日有、品日有、立日有、立日友肉松,都是福州肉松的名牌货。54.台三巷 历史巷名,位于鼓楼东街。民国2年(1913年)、民国17年(1928年),旧福州地图上均有台三巷地名。昔时,台三巷巷口在东街大马路边,内可通石井巷、花巷等地,解放后,建人民剧场时,旧巷拆除。55.经院巷 位于龙山以南,东西走向,东通井楼门街,西通开元寺前。唐宋元明四朝,这里是刻印佛寺经书的地方。56.秘书巷 位于鼓楼区澳桥北畔,旧名“善寿坊”。据记载,宋宣和六年(1124年)知州陆待郎陆藻、陆蕴兄弟居此,官至秘书,故称“秘书巷”。巷东与温泉路交界,西与五四路隔河对峙,北通永安街,南朝东大路,与福州大酒家为邻。“澳桥侧畔旗人街,陆府昔日秘书第”是一位海外华侨回榕旧地重游时而咏的一首怀旧诗,诗句道出了昔时福州城内澳桥周边街巷的风貌。57.医官巷 原名医官庙巷,因清代巷内有一座医官庙,因而得名,该巷位于蒙古营直巷之北。58.火巷 长约100米,位于琼河之畔,属建华社区。又称火巷里,有阳光国际幼儿园等单位。元朝时期(12711368),这里是专门为蒙古营中官兵烧火做饭的地方,整天灶火熊熊,火光四射,火花四溅,火星满地,炊烟袅袅,火巷地名由此而得。59.蒙古营巷 东西走向,巷口为五一北路45号,巷中45号为福州教育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元朝时,这里是蒙古军营所在地,故名。60.纱帽井巷 南北走向,位于五一路中侧,南北走向,长100多米,宽3米。昔时,巷内有一口古井,井水清甜,水源充足,因井圈和井面极像纱帽,故名。今古井已不存。61.小王府巷 位于仙塔街中段东侧,巷长90米,东西走向,由仙塔街中段通民居,再通大王府巷,这里有一所花园小学,有爱国华桥林清捐建的小公园一座,园内有石椅、石桌,供居民娱乐、休闲之用,这里地段属大根社区。62.大王府巷巷长200米,南北走向,南巷头在城守前大街,北巷尾在东大路,地段属大根社区。63.平阳巷 位于琼河畔,长不到100米,这里有三界寺古迹。64.得贵巷 原为福新路中段的一条小巷,上世纪90年代拓宽后变为得贵路,得贵路分得贵东路、得贵西路,属琼河社区,这里有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65.琼河巷 位于福新路东侧,巷长230米左右,宽5米。巷内有道教古迹东涧祖殿。琼河巷是福州名巷,巷名由琼河而来。66.冶澄巷 五代闽国地名,旧址在今庆城寺,今巷址不存,范围在庆城寺周边。67.柳宅巷 位于鼓楼区水部街道闽都社区地段内,巷中民居与新村并存,西段临河,风景优美,是夏季纳凉的好去处。以柳宅村名为巷名。68.尚书里巷 位于鼓楼水部,明尚书林瀚居此,故名,通水部门。69.使君桥巷 在水部门内,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建桥,初名河西桥,后改使君桥,巷在桥东,桥为巷名。70.五福巷 东西走向,今五一中路五福天桥周围为之旧址。五福巷周围的康记酱园店、宝源酱园店都是名牌店。71.羊牙巷 清朝至民国初期,水部阔埕街一带,有五六家专门经营来自闽东福鼎、周宁、福安、寿宁以及浙江泰顺、平阳、温州、苍南的活羊业务,设有羊牙馆,羊集中到羊牙馆后,再转运到福州市区出售。阔埕街旁边的小巷人们习惯地称羊牙巷。1956年,羊牙馆归福州食品公司经营管理。72.香巷 位于五福巷以西。民国时期琼东河、东西河直通闽江,辖内香巷设猪屎馆,成为闽侯尚干、大义、青圃、兰圃、义序、城门一带乡村农民到福州城区采购人畜粪便的粪船停靠点,也是掏粪、捡粪、运粪居民的聚居地。闽侯农民把采购到的人畜粪便沿河道两旁挖坑囤积,以供外运,经年络绎不绝,形成人畜粪便转运站。上世纪五十年代,市政府为消除香巷一带的环境污染,让居民免受终日臭气冲天之苦,成立了福州市清洁管理所,猪屎馆自此消失。今香巷旧貌不存,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民居。73.澳尾巷 位于斗中街,后通五一广场,东西走向,长约55米。台江区1.龙岭顶巷 “龙岭樵歌”是古代台江十景之一。古代,龙岭顶草木茂盛,是砍柴、放牧的好场所。牧童骑牛吹笛、樵夫砍柴唱歌,这就是古代龙岭顶的风貌。龙岭顶巷位于上杭路与洋中路之间,地处台江大庙山之极,因称龙岭顶,后居民增多变成了巷。巷北位于洋中路马口地段,巷南端位于上杭路与隆平路交叉口,巷子全长约230米,巷子分为上坡、岭顶、下坡三个路段,全巷都是石板路,南段上坡五十米处有一古庙,庙中有一古井,庙门对联是:“三穿古井留圣迹,威镇龙岭保安宁。”巷的平顶有民居数十户、小店二三家,千年古井一口,还有武圣庙,祀三国名将关羽。解放后,庙宇曾辟为福州五爱中学、福州私立培英中学、福州龙岭小学,今辟为龙岭幼儿园。庙旁有株大榕树,枝繁叶茂。这里有巷子通福州四中。上世纪40年代初至1957年,这里有一家蔡五五炒兴化粉小摊,名扬福州城。蔡五五为龙岭顶当地人,故居尚存,人们称他为“龙岭五”或“蒙岭五”。蔡五五所制的蒜头酱兴化粉,集香、甜、辣于一味,市民常来光顾,外地顾客也慕名前来品尝。“龙岭五”炒粉是福州风味小吃中的名牌佳点,至今仍是福州老市民茶余饭后怀旧的话题。南段上坡五十米处原有民居近百家,不幸于2008年被一场大火烧光,灾民易地安置。龙岭顶也可算是小街,街中有食杂店、日用杂品店,其中马幼源画像店很有名气,很多顾客慕名前来画像。兰庆一膏药店所售卖的膏药质量上乘,是昔时福州城的名牌货,许多患者远道前来购买。北段龙岭脚昔时有四家神主店比较出名,龙岭顶地势稍高,风景别致,明赵迪有诗曰:“无诸故国钓龙台,休沐登临怀抱开。山色消沉王气歇,江声寂寞暮湖来。”2. 大庙山巷 位于台江,大庙山有“全闽第一江山”碑。巷呈东西走向,大庙山顶至龙岭顶,全长222米,巷因山名,属龙岭顶社区。福州第四中学校址在此。山上有历史古迹登高石等。3.野猫弄 旧址在大庙山大庙前,古时大庙山上有很多野猫。夜间下山偷食食物,危害人民群众生活,当地群众请来石匠打造石狮制伏野猫,便有了石狮野猫相斗法的典故。4.白龙一弄、二弄和白龙前弄传说东越王余善在大庙山江边钓到一条白龙,放入巷霞洲的白龙江中,并在苍霞洲建白龙庵,庵所在的一条路叫白龙路,分三条支弄,分别叫白龙一弄、二弄和白龙前弄。5.观音弄 位于台江洋中路西侧。解放前,弄内有观音亭,后有三山小学,右为状元墓(现工人文化宫),左有铸鐤环(现学军路)。观音弄因观音亭而得名。6.保福山弄 位于台江区洋中街道达道社区地段内,古代这里的保福山很有名气,由于年代久远,保福山的具体位置至今难以查找,弄以山为名。7.银湘巷 位于台江洋中街道达道社区地段内。昔时,这里有一条银湘浦河,河中栽荷花,夏季,荷花盛开时“十里荷香”,是古代台江十景之一。近代,这里河流变陆地,居民增多,成为银湘巷。8.灯笼弄 位于台江洋中金斗居委会地段内,昔时弄口有几家灯笼店,弄中有手工制作灯笼的作坊,故名。9.三胶亭北巷 位于台江洋中街道,地段属金斗社区。巷以亭名,至今三胶亭古迹尚存。10.银店弄 位于洋中铺前顶。昔时,弄口有四家银器店,故名。八一七南路扩大后,此弄消失。11.官岭弄 位于洋中铺前居委会,旧称番仔弄,现福八中校边。1864年美教会在吉祥山办一女子中学(福八中前身),外籍人常从后门一条弄出入,当地群众叫“番仔弄”。此事引起外国官方的交涉,其后,清政府福州当局把“番仔弄”改称“宦岭弄”,现改为官岭弄。12.鸟弄 位于洋中路中段,东西走向,巷长130多米。鸟弄地夸两社区,弄左边为后洲街道汀州社区,弄右边属于义洲街道奋斗社区。因昔时弄口有三五家卖小鸟的小店铺而名。13.济南桥弄 位于洋中路中段西侧的一条小弄,东西走向,地段属后洲街道汀州社区,巷长112米,有三处呈垂直状转弯。济南桥弄名字的由来是:此弄跨越济南桥两端。济南桥长3.6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建,桥下流水直通茶亭河及闽江。14.南禅弄 位于洋中路南段的一条巷,地段属后洲街道汀州社区。巷名由来是:昔时这里有一座南禅寺而得名,南禅寺是福州四大名寺之一,今为福州第十四中学校园。南禅弄东西走向,长44.7米。15.南佛巷 位于台江,东西走向,全长75米,弄的地名与南禅寺千佛有关,福州评话序头中有“千佛藏困南禅寺”之句。16.笋干弄 东西走向,南禅山弄至亭前街,全长136米,历史上笋干弄是闽西汀州商家专门交易笋干的场所和存放笋干的仓库。17.星河巷 东西走向,隆平路至星安桥巷,全长92米,巷内18号有历史古迹观音庵,该庵占地面积537.5平方米,为双层楼房,香火鼎盛。18.舍人巷 位于台江双杭街道地段内,旧名一保街,因巷中居民供奉舍人菩萨,故名。巷子东西走向,四通八达。昔时,巷口有一名医郑天福,祖传外科秘方,为病家患者治病,有药到病除之医术,郑天福外科名扬福州城。巷中有一家“崇福堂”择日馆,是专为人们择日、定时、抽签、看相、问卜、测字的场所。该馆整日人来人往,经济收入丰厚。又有一家号“梅占春”择日馆,也很有名气,也是人流不绝。以上三家店号的人流,为舍人巷增添了繁华的因素。19.婆奶弄 位于台江区上杭路西段西侧,弄长不到30米。民国初年这里住有一位婆奶(福州方言,接生婆)。这位接生婆技术高超,名闻台江一带,半夜三更也有人来请她接生。为了方便人家查找她的住处所在,这位婆奶就在自己居住的弄口挂起了婆奶弄的地名标志。此后,婆奶弄的地名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沿用至今。20.汤房巷 位于台江,横贯于上杭路和下杭路之间,南北走向,巷长128米,巷内地下有温泉。清朝时,此处建有澡堂,供人们泡汤洗澡。光绪末年某日,由于乌烟颜料工人与油漆工人同池洗汤,引发争端而斗殴,造成人命案,闹得满城风雨,命案告到福州府衙门。为避免日后再次发生命案,清政府福州当局下令澡堂关门停业。尔后,这里民居增多,形成了巷子。因是汤房原址,故名汤房巷。如今,汤房巷原址尚存,巷中两旁高墙林立,汤房巷是福州的名巷。21.德发弄 位于下杭路西段北侧,南北走向,巷长70多米,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巷旁有名闻福州城的“德发”南北京果行,故巷以行号为名。昔时,下杭街的“德发”、中亭街的“德余”、海防前(延平路)的“德昌”、南街的“德康”,号称福州京果行业“四头水牛”,“德发”居首。22.圣君弄 位于下杭街中段,南北走向,长48米。巷旁因有张真君祖殿因而得名。23.金源弄 位于下杭路东段,弄长58米。昔时,闽江涨潮时,上游闽北各县运柴把、木炭的溪船,停靠在星安河,常有船民上岸肩扛“柴把”(每把四块松木或杂木,长约50厘米,重约9公斤,用竹篾捆成一把),手提木炭篓(用竹篾编成竹篓,篓长60厘米,内装木炭,炭重10公斤),沿岸叫卖,送货上门,服务到家。而且柴炭质量上乘,价格便宜,是昔时福州居民日常重要的燃料之一。由于这里住户多,柴把、木炭售量大,被誉为金银源源而来的小弄,号称“金源弄”。24.中兴巷 南北走向,下杭路至三通桥下巷。该巷原名观音弄,因弄口有一小庙,庙中供奉观音佛,故名。地段属下杭社区。25.南园弄 又称南园道,横贯于下杭街与潭尾街之间,长103.5米。民国20年(1931年),在南园巷东侧下杭街198号,建有宋代著名文学家、知福州曾巩后裔家祠的曾氏祠堂,1988年公布为台江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苍霞旧屋区改造,潭尾街大部分被拆除,南园弄消失。26.白马巷 南北走向,上杭路向北通民居,全长61米,原属上杭居委会,1995年拆建广德花园,昔时巷内有白马王庙而得名。1958年以前,这里开设有马德顺、马得顺、信利、顺美亚、宝美、玉美等布鞋店,因质优价廉,称誉榕城。27.上巷 东西走向,东为上杭路,西为八一七中路,因地势高于上杭街,过巷要上台阶,故名。原属上杭居委会,1998年地段拆迁改造后变为金马花园。28.三通桥下巷 东西走向,圣君殿至三通桥下,全长153米。29.南园巷 介于上杭路至潭尾街的一条巷子,长约90米,南北走向,南为潭尾街,北为上杭路,巷名以南园道头为号。30. 天福弄 位于潭尾街中段,全长48米,2001年拆巷,建高层楼房。民国时期至1956年下半年,这里有一家天福号酱园店很有名,故弄以店号为名。31.碗弄 潭尾街向北通民居,南北走向,全长97米,昔时弄中有三家碗行,专搞批发业务,故名。32.水仙弄 台江三保潭尾街从西往东第一弄,弄中供奉水仙菩萨,故名。2001年苍霞新城改造后,此弄不存。旧址变为苍霞新城新村楼房。33.虾蟆弄 位于潭尾街,是潭尾街中段的一条弄,弄东是潭尾街街面,弄西是三捷河。昔时,弄口有一石雕蛤蟆,象征吃掉河中及周边蚊子,因这里地理位置特殊,传说是蛤蟆穴地,夏秋季节确实没有蚊子,群众都说这地方是风水宝地。2001年此地拆迁,旧址变成苍霞新城新村楼房。34.法师巷 位于台江苍霞街道田垱社区地段内,巷内木构棚屋,民居20多户。法师亭位于法师巷22号,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供奉主神陈守元法师。陈守元是唐五代福建著名道士,陈靖姑堂兄,闽王王延钧拜其为国师,负责国运测算、预卜战争、农业丰收、朝廷庆典等职责。闽都别记有记载其事。法师亭始建于五代,如今的建筑物是清朝格局,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法师亭先有亭,然后逐渐扩大成为亭榭,成为庙宇。庙的石柱上镌刻对联:“法为天下法,师为天下师。”亭旁古榕树腹间,有一“光绪丁未”石香炉,是1907年的文物。从河里捞上的一方石碑,上刻有保持河道清洁、禁止垃圾乱倒河中以及防火民约等内容,为辛亥年间(1911年)的文物。法师亭与张真君祖殿隔河相望,它是福州古代交通的历史佐证。古代学子进京考试,都会在法师亭旁理个发,在法师亭中烧一炷香,祈求法师庇佑。喝杯茶,歇口气,通过星安桥,经过下杭街,再到油巷下,过龙岭顶,进入福州城内进京赶考。法师亭是古代一座交通亭榭,是台江古道要塞的路亭,是进出福州陆路的终点站和休息点,因而法师巷也名闻福州城。35.保家弄 位于中平路,南北走向,南有中平新村,北通民居。前身为保长弄,据说民国时这里住有一户保长,因而得名。随着保甲制度的消失,保长弄衍化为保家弄。属田垱社区。36.荷泽巷 位于上海街道荷泽社区地段内。37.双浦巷 西起白马中路(书香大第花园)东至双浦头村,行政区划属鼓楼区洪山镇。也称双浦路。38.鱼钩弄 位于台江横街,东西走向,巷长30米。历史上这里有四家专制钓鱼的鱼钩,批发到全省各地。故弄以行业为名。这四家鱼钩店中,“宝兴”店在弄内,“永兴”、“祥利”、“祥兴”三家都在弄口和马路边。2005年以后,横街马路扩大,鱼钩弄变成马路。39.国际弄 位于中平路东端南侧,民国时期这里有一家国际舞厅,故弄以舞厅为名。国际舞厅旧址尚在,现辟为民居。国际舞厅是民国时期福州为数不多的舞厅之一。现国际弄更名庆青弄。地段属中平社区。40.庆青弄 位于中平路,与国际弄相接,民国时期这里有一家庆青当店,故弄以当店店号为名。今地段属中平社区。41.荔枝弄 位于中平路,俗称荔枝树下,周边有福州三十四中和民居,地段属苍霞街道中平社区。42.铜钴弄 位于茶亭斗中街,昔时,这里有五家专制铜钴的专业店,其中“义源”号铜钴店规模最大,质量最好,享誉八闽。此弄以铜钴行业为名。2008年,茶亭街扩建后,此弄不存。43. 延泰弄 南北走向,延平路向北通民居,全长89米,1998年拆建白马南路,今该弄不存。44.后洲巷 台江后洲口至中亭街中段的一条巷子,巷呈东西走向,长约100米,这里民居很多,人口密集,巷内有米店、酒店、竹器店、肉燕店、光饼切面店各行商店应有尽有。昔时,后洲巷燕皮、面筋名闻全市。2002年中亭街拆迁改造后,后洲巷名存实亡。旧址现为利嘉新城商贸大厦。45.麻油弄 位于中亭街北段东侧,巷呈曲尺型,东为台江路,西为中亭街,长不过70米,历史上这里有四家手工磨麻油作坊,现磨现卖,货真价实,深受消费者喜爱,小巷以麻油行业为名。46.扇弄 位于中亭街北段西侧,历史上这条弄中有五六户居民专门制作纸扇出售,不少小商贩到弄中批发纸扇,久而久之,里人就把这地方叫做扇弄。47.铁线弄 位于中亭街北段东侧,巷长50米,宽1.5米。昔时,弄中有四家从事拉铁丝、造铁线的手工业作坊,专搞批发业务,故人们称此弄为铁线弄。铁线弄隔壁是杨祥利伞店、王大美毛笔店。2000年中亭街改造后,此弄已不存。48.菜哺弄 位于中亭街北段西侧,东西走向,长60米,宽1.5米,东接中亭街,西通三通河河墘。昔时,弄内有四家菜哺牙行,专门经营菜哺批发业务,故弄以菜哺为名。菜哺,俗称黄土菜哺,是福州特色小菜,它以长形白萝卜加食盐、黄土腌制而成,长乐、福清、闽侯部分菜农,专门从事菜哺生产,菜哺腌制好后,装入菜哺缸(每缸30公斤),缸口用黄泥土封口,用木船经水路运到中亭街三通桥下水道头,由菜哺行批发到福州城各乡村市镇售卖。昔时,菜哺是贫苦居民餐桌上的经济小菜。如今,菜哺也上了星级宾馆、高档酒店的餐桌。49.道士弄 位于中亭街北段东侧,弄介于中亭街与沧洲街之间,长230米左右,宽1.5米,东起沧洲街,西接中亭街。历史上,这条弄中有八户从事道士为业,故名。2000年中亭街征地拆迁后,此弄消失,现址为利嘉商贸城。50.三成弄 位于中亭街南段西侧,靠近小桥头方向,昔时,这里有一家福州城最大的三成炳粿店,故弄以店名。51.仁和弄 位于中亭街南端西侧巷口,昔时,这里有一家仁和棉苎店,规模很大,生意兴隆,小弄以仁和店号为名。仁和弄东为中亭街街面,西为星安河河墘。52.云昌下巷 位于台江路中段东侧,巷长80米,宽1.5米,巷西连台江路,巷东通台江第一码头,巷西侧有源成陶瓷店、乐新楼菜馆,巷东侧有云昌百货店。昔时,云昌百货店规模宏大,位居福州百货行业的老大,该巷以云昌百货店的店号为名。2006年天华地块拆迁改建后,此巷不存。53.达道一弄 位于达道河沿南侧,东西走向,长约180米,民居密集,这里有达道太保庙古迹,香火旺盛,地段属后洲街道迎晖社区。54.药王巷 此巷位于广达路中段,通向台江横街,长约300米,宽3米。因这里有一座药王庙,故名药王巷,至今药王庙尚存,巷内民居与新村并存。此地段属茶亭街道横街社区。55.支前四弄 位于苍霞支前居委会,是支前路中的第四个弄子。56.宫前巷 位于台江苍霞街道万侯社区地段内。巷名以这里的宫前社为名的。这里的民间境份属一保,周边还有金斗社、龙珠社、宫左社、潭尾社。57拿公巷 位于台江苍霞街道三保横街地段内的一条巷子,巷以拿公为名。拿公,原名卜福。福建闽北邵武市拿口乡人氏,明朝初年来到福州,时值朱元璋部将汤和从闽江口率部即将登陆福州,并派部下先到福州贴出布告,布告中称:本军攻下福州时“不留一人”,意为杀光福州百姓,拿公看后,心生一计,冒死化装一渔翁,赶到闽江口求见汤和,并要求把“不留一人”改为“不杀一人”为条件,愿为汤和部队当向导,改由乌猪港水道直取福州城,当部队攻下福州时,汤和如约改字,把“留”字改为“杀”字,这就是拿公“一字救万民”的历史典故。拿公保福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福州城的安宁,拿公,是福州人民敬仰的人物,人民建庙祀之,世世代代纪念他。58.白鸽弄 位于新港琯前居委会地段内。昔时,这条弄中有几家专门饲养、买卖白鸽的专业户,故名。59.友利巷 位于台江新港箭道仔的地段内。60.妈祖巷 位于台江新港街道新港社区地段内,因这里有一座妈祖庙,巷以庙名。61.打铁垱巷 位于五一南路上的打铁垱公交汽车站处西边的一条巷子,巷子呈东西走向,长180多米,当地村民多以手工打铁为业,尤其是打造船钉,因而得名。62.鲤鱼巷 与打铁垱巷相邻,是打铁垱巷曲折延伸部分的一条巷子。这里曾有一座鲤鱼庙。传说数百年前,村庄受灾,幸得锦鲤仙救助,村民集资兴建鲤鱼庙。鲤鱼庙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毁坏,之后当地建起红日花园新村,后来,人们又在新村前建起外观古典的“锦鲤园”,其中部分场地现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这里地段属玉树社区。63.打索弄 昔时,这里有五六家打制棕索的手工作坊,故名。地段属义洲街道浦西社区。64.酒库弄 位于义洲,是昔时福州四个洒库弄之一。其他三个是:三保彬德桥、洋中路酒库里、南后街柏林坊。65.泰山庙巷 位于义洲白马桥西端,东西走向,巷长200多米,巷旁民居和新村并存,巷内有泰山庙古迹,巷以庙为名。66.状元弄 南北走向,长60米,属田垱社区。弄旁有状元故居,巷以状元为名。67.敬义弄 位于苍霞州江滨,南北走向,长80米,这里有苍霞天主教堂,弄内民居十余座,属中平社区。68.菜园墩巷 位于达道河沿中段南侧,明清时期,这里是一片菜地。清朝晚期以来,人口从各处迁来,居民在这里建民居,搭棚屋,摆摊设点做小买卖,久而久之,形成了巷子。因历史上这里是菜地,里人就称此处为菜园墩巷。69.蒲鱼弄 台江吉祥山河口嘴街中有一条弄子,因弄中有几户人家靠饲养金鱼谋生,故人们就称这条弄子为“蒲鱼弄”(福州称金鱼为“蒲鱼”)。70.福清巷 也称福清馆巷,巷中有历史文物福清会馆,故巷以馆名。至今,福清会馆建筑物保护完好。71.造船一弄 位于台江中选社区地段内,东西走向,东起福清馆巷,西至新港堤坝头,这里地处佬药洲、瀛洲河道交叉处,历史上此地水系发达,船多、造船工人多,日夜有各种船舟停泊此处修补。近代,居民逐渐增多,人口不断增加,居民居住的地方形成小弄,造船弄由此得名。72.八卦弄 位于生春弄左边,南北走向,南起生春弄弄口,北通青年会江边。八卦弄又名八卦厝,八卦厝是一座老式的木构民居,至今老房子尚存,有居民居住。73.土地庙巷 位于台江洲边,东西走向,长80多米,历史上这里有一座土地庙,故巷以庙名。74.鹤存巷 位于南公园南边的一条巷子,清朝初年这里是耿精忠养鹤之所。据说,当年有一福清张姓青年路过此处。出于好奇之心,用双手玩弄鹤,在玩弄过程中失手,误伤了鹤。耿精忠要青年偿命,青年之母请人写状纸,哭诉冤情,状词中有一句“鹤存民心失”。耿精忠看后立即把青年释放了。那时耿精忠正在收买人心,准备反清,此说不无根据。后来,人们称此巷为鹤存巷。这里人口密集,巷边有龙津小学,地段属新港社区。75.同安弄 东起中平路,西通土地庙巷,位于台江洲边。长230米左右,小巷曲直转弯三处,小巷两旁民居众多,人口密集。巷口十字街地段中曾有一家闽南人开的同安酱园店,是福州酱园行业的百年老字号,弄以同安店号为名。76.元春弄 位于台江洲边,东西走向,昔时,弄中有一家元春酒库,弄以元春酒库库号为名。77.河墘支弄 位于白马河西岸的狭窄地段内,弄因位于白马河河墘而名。这里的白马河,就是古代台江十景中的“白马观潮”地段之一。78.鹅仔弄 明清两朝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内,这里设有鹅苗牙行,专门出售鹅苗,鹅仔弄是因鹅牙而得名的一条弄子。2000年以后,这里建起了锦标园。79.竹排后巷 位于台江瀛洲河畔,历史上这里是停泊竹排所在地。近代,这里民居增多,人们填浦盖房子,形成巷子。80.潭角弄 位于洪山桥大街北段(俗称洪山上街),旧地名称潭角尾。昔时,福古瓯公路(福州古田建瓯)公路由弄口经过,闽江由此流过,水运道头设在潭角尾。当时,这里停泊着上百艘船。潭角弄西临马路,东至山边,全长80米左右,弄中有住户几十户,弄口有家凯米店、乾利酱园店、兴记南北京果店等店铺。2005年洪山桥新村建成后,此巷原址变为新村楼房,古巷消失。81.高桥巷 为历史名巷,巷以高升桥为名,高桥巷为东向走向。高升桥长20米,石构建筑,宽3米,嘉庆丁丑年(1817年)谷善信重建。高升桥原名刘公桥,康熙己丑年(1709年)刘凤卿建造。高升桥二墩三孔,石栏杆,为清代石桥建筑典型代表。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人民政府立碑保护。桥东端有一棵千年古榕,古榕旁有一座八角型的亭子,供人们纳凉、休闲。距桥头六米处还有水部蛤埕历史古迹。此地段属鼓楼区水部街道闽都社区。82.安淡巷 以安淡村为名,巷呈东西走向,宽4米,长300多米,巷西连广达路,东接水松新村,巷中段为安淡新村。广安大厦坐落此处,福州汽车南站在此周边。85.加洋巷 位于斗西路西面的一条巷子。东西走向,长450米,巷子又分为一弄、二弄、三弄三条小弄,周围有南洋新村、教场小区等,以地名为巷名。加洋(俗称教场满)的道教古迹九案泰山庙是福州著名的庙宇,香火旺盛。春节期间迎神巡游十几个村庄。加洋、小柳洋、兴园洋、浦东洋、浦西洋、斗池洋、荷泽洋、福屿洋、双浦洋、洋柄洋、安淡洋、水松洋、长汀洋、坡尾洋、上河洋、下河洋、金土当洋等十八个洋,历史上称福州西南郊“十八洋”。福州的“洋”也称“村”,“十八洋”就是加洋周边的十八个村庄。由于“十八洋”地势低,解放前经常被洪水淹没。有民谣唱道:“水淹十八洋,糠菜半年粮,卖儿又卖女,情景好凄凉。”如今,十八洋已被新村、商场、公路、学校等取代。仓山区1.老蛇弄 位于中洲岛中洲街左侧中段,历史上这条弄口有四家专门出售蛇药的商店,故名。这也是福州城独一无二出售蛇药的地方,几家蛇药店店堂虽不大,但购药者甚多,业务范围辐射全省各地,也增加了中洲岛的知名度。为避免洪水灾害和居民安全,1998年,中洲岛全岛拆迁,此弄消失。2.崇圣庵巷 位于仓山仓前路,南北走向,由仓前路东段拾级而上100多层石阶可到达巷项,因巷顶有崇圣庵菜堂,故巷以庵为名。如今,这里有民居数十户,地段属梅坞社区。3.佛寺巷 位于仓山仓前,南北走向,巷北是仓前路,巷南通古迹天安寺,长100多米,石台阶200余级,此地段属梅坞社区。4.汇丰弄 位于仓山,是介于梅坞路与塔亭路之间的一条弄子,南北走向。昔时这里有一家著名的汇丰银行,故名。此地段属梅坞社区,今旧址建有20多层的尚书苑新村。5.朱厝庵弄 位于仓前崇圣庵巷之东,东西走向,长95米,宽1.5米,古屋民居依山势而建。明清两朝乃至民国初期,弄中有一座尼庵朱厝庵,故弄以庵为名。后庵废,庵址变为民居,至今地名不变,此地段属仓前街道梅坞社区。6.花生弄 位于仓山梅坞路西侧,昔时,这里有四家花生店,故名。2012年,烟台山文化景区改造开始实施,梅坞路民居拆迁,花生弄从此消失。7.万春巷 东西走向,长400多米,巷东通仓山中藤路,巷西通到梅坞路,地段属万春社区。8.德国弄 位于仓山岭后,这里又名“劝工里”。9.海关巷 仓山海关埕,昔时福州海关机构设此,故名。10.席店弄 位于塔亭路,南北走向,南临马路,四通民居,长70多米,因昔时弄口有三家草席店,颇具规模,故巷以行业为名。此地段属万春社区。11.上池弄 位于塔亭路,南北走向,南临塔亭路,北通民居,历史上这里曾叫石碑后,今地段属万春社区。12.亭下弄 位于仓山亭下路南端,是亭下山的一条小弄,巷长50米,通民居和福州高级中学,此地段属龙峰社区。13.花亭仓巷 位于仓山忠烈路西侧,巷长60多米,巷子四周民居稠密,此地段属龙峰社区。14.陈厝弄 东西走向,东为六一南路,西为上藤路,长100多米,地段属临江社区。15.观音佛弄 东西走向,东接上藤路,西通民居,长100多米,因弄中有一观音佛堂,故名。地段属临江社区。16.文澡巷 东西走向,东连清凉寺,西接上藤路,弄中有民居数十户,地段属临江社区。17.箔店弄 东西走向,长60米,西为民居,东通上藤路。因昔时巷口有四家纸箔店,专售元宝、香烛、钱纸、纸箔,故弄以箔店为名。地段属临江社区。18.宝丰弄 东西走向,因昔时这里有一家宝丰生漆店,颇具规模,故巷以店号为名。今地段属临江社区。19.窑花井弄 位于仓山区,东西走向,长约80米左右,昔时弄中有一古井,周边有市二医院、太平巷、民居。古代这里有东窑瓷厂,窑厂生产时需要大量井水,故名。这里地段属临江社区。20.五柱厅巷 位于下藤路南段西侧,东西走向,巷口立于马路上的五代通明井原貌保护完好,井水清澈,属文物保护单位。井栏上有石刻“义兴上境”字样。巷旁建有龙津花园(新村),这里有下渡派出所等单位,此地段属下渡街道龙津社区。相传历史上这里有一座很大的民居五柱厅大厝,故巷以大厝为名,今为新村和民居。21.太平巷 东西走向,巷东通六一南路,巷西接上藤路,长100多米,属临江社区,周边有市二医院。22.东升巷 位于三叉街西侧,这里原名浦头下村,历史上家家有水井,户户有水楻,是一个专门从事豆芽生产的专业村。解放后,浦头下村更名东升村,由于户数的增多,人口的发展,村中盖起了新村二十余幢。因而,东升路、东升巷应运而生。东升巷位于东升村中心地段,巷中还有十字型的小巷,周边还有藤山三圣王庙、古榕树等古迹。还有电影院、老人馆等文化娱乐场所。“没园有菜,没诸人仔有女婿”传奇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村,千百年来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流传至今。东升巷属仓山镇东升村管辖。23.马房巷 位于仓山对湖,明朝时为戚继光养马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