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生物的分类 NO.6-11doc.doc_第1页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NO.6-11doc.doc_第2页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NO.6-11doc.doc_第3页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NO.6-11doc.doc_第4页
第1节 生物的分类 NO.6-11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生物导学案 主备人:丁瀟璇 姓名: 班级: 小组: 评价:第1节 生物的分类 NO.6【学习目标】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2、学习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命名。3、练习编写检索表。【教学重难点】生物分类的方法及命名的方法“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和“编制检索表”活动【预习案】1、人类在认识生物过程中,根据生物的某些_将其分门别类,这就是_。2、以生物_差异程度和_关系的远近为依据,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_、_、_、_、_、_、_7个等级。其中_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3、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_和_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_系统。4、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_于1753年创立了_法,即属名在前,种名在后。5、对一个地区的植物进行描述与分类的著作称为“_”,对一个地区的动物进行描述与分类的著作称为“_”。6、在编制生物_时,人们将某一性状特征分为_的两类,具有_性状的生物归为一类,与该性状特征_的生物归为另一类,特征_的两类性状_排列,然后,在每个类别中再寻找另外一些特征,依据新的性状差异继续归类,相对排列,直至确定出不同种生物的分类地位为止,分类等级越高,所属的生物种类越_,生物间的相似程度越_。【探究案】1、地球上约有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千差万别,如何认识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分类学习)2、怎么将不同的生物进行分类?(以生物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为依据)3、科学家的分类方法:界、门、纲、目、科、属、种(问:亚纲位于什么位置?)4、编写生物检索表5、生物的命名:(原因、方法)6、练习编写检索表【巩固练习】1、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界B、门C、科D、种2、同一目的生物,它们一定是同一( )的生物。 A、属B、纲C、种D、科3、下列关于分类依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生物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远近B、完全以生物的外形特征C、根据人们的喜爱任意而为D、仅根据食物的来源划分4、双名法中规定,每种生物只能有一个学名,这个学名的组成是( ) A、属名+种名 B、纲名+目名C、科名+属名 D、属名+命名者5、下列动物中,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鱼B、龟C、鲸D、鸟【归纳与整理】第2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NO.7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学习目标】1、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2、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观察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类分布。4、了解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植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预习案】1、根据植物_、_、_和_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类群。不同的植物类群间,存在着_。2、植物的主要类群有:_、_、_和_等,其中出现最早的类群是_。3、藻类植物主要分布在_中,少数种类生活在_和_。4、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_和_,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的藻类植物还含有_和_等。5、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_。6、苔藓植物没有,它的假根没有,只起固定物体的作用;茎弱小,没有;叶片绿色小而薄,除进行外还能吸收。7、苔藓植物大都对,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探究案】1、常见的藻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 衣藻(,杯状叶绿体)A、绿藻 石莼()B、褐藻:、等C、红藻:、注:均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分布:江河、湖泊、池塘、海洋(主),潮湿土壤或岩石表面(少)2、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A、水环境中的主要植物,其光合作用效率占全球绿色植物的%。B、美味食品(、),医药、工业提取 ,石花菜提取。C、水域污染的植物(如赤潮现象的产生)3、苔藓植物(1)观察地钱和葫芦藓比较他们的异同点,理解苔藓植物的特征。(2)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A、可以用来监测SO2等有毒气体,监测。B、对林地、山野的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C、作为拓荒者,先锋植物,与的形成有关。D、北极冻原的主要绿色植物,是驯鹿等的 之一。(3)常见苔藓植物:、 。【巩固练习】1、下列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裸子植物 苔藓类 被子植物 藻类 蕨类A、 B、 C、 D、2、赤潮产生的原因是( )A、水草的过度生长 B、浮游动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C、水中的细菌太多 D、藻类植物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3、藻类植物所共有的色素是( )A、叶绿素 B、藻红素 C、藻黄素 D、胡萝卜素4、光合作用效率约占全球绿色植物光合效率的90%的植物类群是( )A、苔藓植物 B、藻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5、下列叙述中,不是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的是( )A、地球上氧气的主要来源B、有的是人类的美食,有的可作医药、工业的原料C、可作为水域污染的指示植物D、可防风固沙,绿化环境6、每个细胞内有一个杯形叶绿体的单细胞藻类是( )A、衣藻 B、石莼 C、海带 D、紫菜7、可用于提取琼脂的藻类植物是( )A、石莼 B、海带 C、石花菜 D、马尾藻8、下列关于藻类植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藻类植物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和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潮湿土壤和岩石表面B、所有藻类植物均由根状物和叶状体构成,根状物起固定作用,叶状体进行光合作用C、藻类有单细胞藻类和多细胞藻类等D、藻类植物细胞均能进行光合作用9、可用监测SO2等有毒气体的植物是( )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被子植物【归纳与整理】第2节 植物的主要类群 NO.8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学习目标】1、掌握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2、掌握种子植物的特征。3、掌握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不同特征及常见种类4、了解他们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植物主要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认识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预习案】一、蕨类植物1、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比较。(蕨类植物高大)蕨类植物:地上部分为什么能够直立?如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怎样繁殖后代?2、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3、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种子植物可分为_和_,其中_是植物界中等级最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类群。5、被子植物可分为_和_。6、单子叶植物为_叶脉_系,花瓣为3或3的倍数,双子叶植物为_叶脉,_系,花瓣为_或_。【探究案】一、种子植物的特征是什么?_二、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不同特征?(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果皮有什么作用)三、裸子植物1、种类数:我国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2、分布及特征:3、我国珍稀树种:等。四、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1、分类及各自特点: 单子叶植物被子植物 双子叶植物2、常见种类:【巩固练习】1、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主要区别( )A、苔藓植物由孢子繁殖,蕨类植物由种子繁殖B、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处,蕨类植物生长在干燥处C、苔藓植物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明显的根茎叶和输导组织D、苔藓植物是自养生物,蕨类植物为异养生物2、植物有真正的根,开始于(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3、下列植物中,具有输导组织的是( )A、海带 B、葫芦藓 C、地钱 D、肾蕨4、下列各类植物中,最低等的一类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5、“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两诗句中的“绿”描述了植物类群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其中所指的植物类群应该分别是( )A、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 B、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C、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6、下列属于双子叶植物特征的是( )种子有1枚子叶 种子有2枚子叶网状叶脉 平行叶脉 花瓣数目4、5或4、5的倍数花瓣数目为了或3的倍数 直根系 须根系A、 B、 C、 D、7、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用种子繁殖后代 种子有果皮保护都开花 有韧皮部和木质部A、 B、 C、 D、8、我国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是( )A、油松、侧柏、银杏 B、马尾松、红松、苏铁C、红杉、圆柏、刺柏 D、银杉、水杉、秃杉9、松树和桃树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松树果实内有种子 B、松树种子裸露,无果实C、桃树无果实,种子裸露 D、松树的球果果皮包被着种子【归纳与整理】第3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NO.9无脊椎动物 【学习目标】1、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2、掌握各类群生物的特征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教学重难点】1、观察昆虫标本和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 认识动物的系统进化树。 4、认识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 【预习案】1、自然界已知动物约有_种,根据他们身体内有无_,可分为两大类,_和_。2、_是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3、_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约有100多万种,有外骨骼;有发达的_、_和_,从而完全适应陆上生活。4、昆虫是唯一能_的节肢动物,胸部有_和_,有的仅有_,如蚊、蝇;有的没有_,如跳蚤。5、_全部生活在海水中,是海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腔肠动物是一类水生的_,它们的身体由两层_及其围成的一个_组成。7、扁形动物的身体_,_对称。8、环节动物的身体呈_状,细长而_,分成许多_。9、软体动物的身体_,分为_三部分,体外有_,常包有_。【探究案】几种无脊椎动物的比较: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主要特征举例与人类的关系【巩固练习】1、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是( )A、原生动物 B、扁形动物 C、腔肠动物 D、节肢动物2、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的扁形动物是( )A、血吸虫 B、绦虫 C、平角涡虫 D、真涡虫3、下列动物不属于寄生虫的是( )A、疟原虫 B、猪肉绦虫 C、血吸虫 D、草履虫4、雷雨过后,常有蚯蚓钻出地面,这种现象与蚯蚓的那一项胜利过程受阻有关( )A、消化 B、生殖 C、排泄 D、呼吸5、下列动物中,最早出现两侧对称的是( )A、扁形动物 B、鱼类 C、鸟类 D、哺乳类6、被誉为“水中国宝”的腔肠动物是( )A、水螅 B、桃花水母 C、珊瑚虫 D、海葵7、下列选项中,属于同一个类型的是( )A、水母、海蜇、海葵、水螅、珊瑚虫B、鲍鱼、鱿鱼、章鱼、娃娃鱼C、海星、海胆、海参、海蜇D、蚯蚓、水蛭、沙蚕、涡虫8、猪肉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哪一部位( )A、肌肉 B、脑 C、胃 D、肠腔9、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柔软 B、身体分节 C、身体有贝壳 D、足分节10、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是( )A、原生动物 B、扁形动物 C、两栖动物 D、节肢动物 11、最古老、最原始、结构最简单的动物是( ) A、腔肠动物B、扁形动物C、原生动物D、节肢动物 12、环节动物中,吸食人畜血液的动物是( ) A、蚯蚓B、水蛭C、沙蚕D、涡虫 13、下列生物可能与赤潮现象有关的是( ) A、水螅和苔藓B、藻类和夜光虫C、藻类和海蜇D、苔藓和眼虫 14、河里游的虾、树上鸣唱的知了,都属于节肢动物的理由是( ) A、能迅速避开敌害B、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七C、都用气管进行呼吸D、都有三对足,两对翅【归纳与整理】第3节 动物的主要类群 NO.10脊椎动物 【学习目标】1、概述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关注我国的珍稀物种。3、说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1、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2、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3、 认识动物的系统进化树。4、 组织观察昆虫标本的活动。5、认识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预习案】1、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_、_的一大类群,包括_、_、_、_和_等,它们的生活环境名不相同、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也不一样。2、鱼类大约有_多种,超过其它所有_。3、两栖类不是真正的陆地动物,是由_的过渡类型,少数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绝大多数的幼体生活在_中,用_呼吸,成体则_两栖生活,用_呼吸,皮肤有_的作用,受精作用在_完成。4、所有爬行动物的体表都_,有利于_。它们都是_动物,_受精,受精卵有_保护。爬行动物表现出对_生活的一些适应特征。5、鸟类是脊椎动物的第二大群,全世界有_种,我国有_种,鸟的身体被有_,前肢_,适应_生活,是恒温动物。6、_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个类群,恒温动物,绝大多数是_。大脑和感觉器官高度_,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_,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探究案】1、几种脊椎动物的比较。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生活习性呼吸体表体温生殖受精代表动物2、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动物在陆地生活要解决哪些问题?进化中的动物是怎样解决的。【巩固练习】1、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 )A、鲨鱼 B、鳄鱼 C、章鱼 D、鲸鱼2、青蛙是( )A、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体外受精,体内发育C、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D、体内受精,体内发育3、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多和等级最高的动物类群分别是( )A、哺乳动物,节肢动物 B、鸟类,哺乳类C、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