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本章要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与分类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基本特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构成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人类才能进行更高级的知觉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学生对有关客观事物的感知效果,是十分必要。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之中,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它们以不断变化着的光、声、味、温度、硬度等等各种属性作用于人们。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到刺激,就使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别属性产生反映。如看到了水果的颜色、嗅到了氨水的气味、尝到了糖的甜味。这种当前事物的个别属性在我们大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人不仅能感觉到人身体以外的事物状况,而且也能感觉到自己身体外表和内部的种种情况,如饥、渴等。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感觉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段。例如,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已经有了以感应性为主要反映形式的感觉萌芽。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特别是出生后六个月以内的婴儿,也存在着独立的感觉阶段。此外,在实验室的特殊条件下,也可以人为地使人产生单纯的感觉。与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感觉具有二重性:从感觉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感觉是客观的,它反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从感觉的形成和表现来看,它是主观的。从这一意义上理解,感觉是在具体的人的头脑中形成、表现和存在着的。所以,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觉都烙上了个体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的痕迹,体现着个性心理的影响。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感觉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既不是主体自发地形成的,也不是客体机械地移植注入的。其次,人的感觉有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在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时,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感觉既能被人意识到,同时也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因此,并不是一切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都能引起感觉,我们对客观事物作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产生相同的感觉。感觉虽然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意义。感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入口,是一切知识的直接来源,是人的意识形态和发展的基本成分;通过感觉,人们才能够认识外界物体的各种属性,人们才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如饥不择食;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知觉、记忆等其他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才可能产生和发展。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小栏目41感觉剥夺实验Bexton,Heron & scott首次报告了感觉剥夺实验结果。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室内非常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卡住。吃喝都由主试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试移动手脚。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剥夺”了。实验开始,被试还能安静地睡着,但稍后,被试开始失眠,不耐烦,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互相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换句话说,被试变得焦躁不安,老想活动,觉得很不舒服。实验中被试每天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但即使这样,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室中坚持这种实验到2天3天以上。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维持人的正常生存是十分重要的。(资料来源:carbon,1984。)(二)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当我们感觉到梨子的颜色、香气、滋味、冷热、大小、形状等等,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有时还借助于过去的经验,就构成了我们对“梨子”的整体反映,这就是知觉。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但是,不能把知觉单纯地归结为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要依赖于知觉者对事物的兴趣、爱好等,或其他的一般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例如我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位不认识的客人,我们对来人的期待,将影响到我们对他的识别和确认。因此,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这种反映不再是事物的孤立属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意义。二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非常紧密,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一旦事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在现实生活中,人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但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通过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过程,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处处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由感觉到知觉,其间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即从感觉到的各种属性中选取一部分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经验,并受个人当时的兴趣、需要、动机和情绪等的影响。虽然感觉和知觉是我们对客观环境和主体状态的简单认识,但却是我们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我们的高级认知、情感、意志都是从这里开始的。三 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一)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形成是分析器官活动的结果。当刺激物发出一定量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眼、耳、鼻、舌和皮肤)中的感觉细胞(感受器)时,感受器就会产生一定的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经过分析和综合就产生了感觉。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这三个环节组成的神经机构叫做分析器。人体主要有:视觉分析器、嗅觉分析器、味觉分析器、皮肤感觉分析器、机体感觉分析器、动觉和平衡觉分析器等。如视觉分析器由眼球中眼底的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枕叶视觉区构成。无论分析器上哪个环节的机能损伤或受到破坏,都会导致感觉能力的丧失。小栏目42感觉的编码我们的感觉器官怎样接受外界的刺激而产生感觉呢?这里存在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编码过程。所谓编码就是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例如,我们熟悉的电报码就是一种编码,它把我们的文字转化为一些点和线,因而易于发送。近年来关于感觉编码的研究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理论。一种叫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这种理论主张,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红色信息,有些神经元传递甜味信息,当这些神经元分别被激活时,神经系统把它们的激活分别解释为“红”和“甜”。另一种理论叫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红光不仅引起某种神经元的激活,而且引起一组神经元的激活,只不过某种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大,而其他神经元的激活程度较小。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才产生了红色。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两种编码方式。(资料来源:Goldstein,1996;Rosenzweig,Leiman and Breedlove,1996)。(二) 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是大脑皮层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首先,皮层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皮层各感觉区周围的邻近部位是它们的相应联络区。联络区的功能是辅助感觉区,使感觉区获得的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因为任何物理刺激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如一个红光刺激,可能是“红灯”或“红旗”并具有特定的意义,这就需要借助于过去的经验来辨认。由感觉信息唤起过去经验却不是感觉中枢本身的功能,而是邻近的联络区的功能。因此,知觉的产生是皮层感觉区与其相应的联络区的协同活动的结果。如果联络区损伤,患者虽有感觉但却丧失了对物体意义的辨识。言语活动直接参与知觉的形成,即把知觉对象纳入一定的范畴系统中。额叶是人的言语活动的重要器官,是计划、监督和调节行为的重要器官。额叶损伤的患者常常失去主动知觉的意图,不能对知觉客体做出合理的假设,并且不能对知觉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定。因此,知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机能系统。由大脑皮层许多机能区参与协同活动形成知觉,其中每一个区都对知觉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一 感觉的分类人们认识客观环境以及与其保持接触和联系首先要通过感觉。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来获得外界的各种信息。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一) 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触压觉、痛觉、温度觉)。1. 视觉视觉是可见光波刺激分析器而产生的。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构造颇似照相机,具有完整的光学系统及各种使眼球转动并调节光学装置的肌肉组织。视觉分析器的感受器是眼睛的视网膜。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感细胞。前者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分,是明视器官,它对色彩发生反应,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是暗视器官,它对弱光反应很灵敏,却不能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这样,我们的视觉可分为色觉和非色觉。视觉是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导感觉,一个正常的人从外界获得的全部信息中,80%通过视觉获得的。同时,视觉在参与知觉物体的大小、方位、形状和距离等过程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2. 听觉人类的听觉器官是耳朵,听觉是由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作用于内耳的柯蒂氏器官的毛细胞所引起的。其中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10004000赫兹。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音调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95142赫兹,而成年女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272653赫兹。音响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决定的,强度越大,响度越大。普通的说话声的响度约为60分贝。音色主要是由声波成份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我们听到说话声就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就是因为每个人说话声都有独特的音色。通常人们认为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如果在听觉和视觉一起接受信息时,视觉显得尤为重要。但两者单独使用时,听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视觉。在亮度不足时,视觉功能失效,听觉则不受影响;在空间受阻时(如视线阻挡),视觉功能失效,而听觉则仍发挥功效;尤其是人际关系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靠听觉为沟通渠道。听觉障碍者,社会人际关系孤立,在人际适应上,较之视觉障碍者更为困难。3. 味觉和嗅觉味觉和嗅觉时常联系在一起。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它由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所引起。人的味觉有酸、甜、苦、咸四种,负责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最敏感。其它的味觉都是由这四种感觉再加上温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它是由作用于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所引起的。目前对气味的分类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因为要准确说出某一种物质的气味是很难的。嗅觉的个别差异甚大,甚至有些人缺乏嗅觉。一般而言,动物的嗅觉优于人类。鱼类的嗅觉最发达。4. 皮肤感觉皮肤感觉是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生的感觉。它包括触压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这些感觉的感受器呈点状、不均匀的分布于全身。感觉点分布越密,对相应刺激越敏感。痛点除皮表外,还分布在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中,使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报警系统”具有重要的生物意义。小栏目43痛觉的心理控制在医学上,自古以来降低和控制痛觉的尝试,大致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控制,服用止痛药等。另一类是心理控制,如催眠暗示、安慰剂以及中国传世古方针灸术等。在催眠研究上早已证实,经催眠诱导进入催眠状态的受试者,可经由暗示的方式降低甚至丧失痛觉。在牙科手术上,使用催眠术代替麻醉即可拔掉牙齿的做法,早已实施。安慰剂是以药物治疗心理疾病时,医生开给病人的药物实际并非药物,可能只是一些看似药物的替代品(如维生素片)。但在病人相信的情况下,安慰剂照样发生效用;服用后使痛觉降低或消除。显然这是种心理控制作用。安慰剂何以能减痛?心理学家的解释是,由于当事人的主观期盼,影响到身体内的内分泌变化在体内产生了一种类似鸦片剂的分泌物,因而抑制了痛觉神经冲动的传导作用。世代相传的中国针灸术,其表面简单而实则复杂的治疗方法,在70年代以前,西方心理学家们一直将针灸的疗效解释为安慰剂效应。目前生理学家们对针灸的止痛作用最主要的解释是,扎针时对皮肤施压,加上细针扎入穴道后的旋转动作,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使脊髓与大脑之间的闸门关闭,以阻止其进入大脑,这种解释也称为闸门论。(资料来源: Pomeranz,1982)(二) 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是指刺激来自机体本身,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属于这类感觉的有动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内部感觉一般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有当内部器官受到较强烈的或经常不断的刺激时,内部感觉才会产生较鲜明的感觉。1 . 动觉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这种感觉是由肌肉收缩产生的刺激作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动觉是主动触摸的重要成分,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人在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几乎都有动觉的反馈信息参与。2. 平衡觉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人对头部和身体的移动、上升下降、翻身倒置、摇晃震动等运动的辨别都要依靠平衡觉。平衡觉与视觉、内脏感觉都有联系。当前庭器官兴奋时,视野中的物体似乎出现移动,人的消化系统也出现呕吐、恶心等现象。人们熟悉的晕车现象就是由前庭器官受刺激所引起的。3. 内脏感觉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而产生的。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变化的信息输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在通常情况下,内部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它们不能在言语系统中反映出来,因而不能意识到。二 知觉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知觉也就有了不同的种类。(一) 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器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等。如对物体的大小、距离和运动的知觉属于视知觉。在这些知觉中,除了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外,还有其它感觉成分参与,如在视觉空间定向中,常常有听觉或触觉的成分参与。(二) 根据知觉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任何事物都具有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及其运动变化。因此,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认知。(三)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反映现实的精确性程度可以把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我们的知觉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如果是符合客观实在的,这就是精确知觉。如果是不清晰、不准确的就是一种模糊知觉。而错误的,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就是错觉。错觉是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不正确的知觉。幻觉则不同于错觉,幻觉是没有相应的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严重的知觉障碍和常见的精神症状。以上是对知觉分类的简单概括,下面较详细地介绍其中的几种重要知觉。1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反映空间物体特性的知觉。我们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深度等判断都属空间知觉。对一般人而言,空间知觉主要为视空间知觉和听空间知觉。(1) 视空间知觉 指的是深度知觉,也就是平时所说立体知觉或远近知觉。视空间知觉靠视觉器官收集视觉信息。外部世界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是二维的视像,但我们却可以知觉为三维空间,其主要原因是人们根据一些信息来形成空间立体。这些信息被称做“深度线索”,其包括单眼线索、双眼线索和生理线索。生理线索包括眼睛视轴的辐合运动信号。物体越近,为使视网膜获得清晰的视像,则水晶体越突出,这种调节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号。当两眼视同一物体时,两眼中央的凹都会对准物体,从物体到中央凹形成两条视轴,物体越远,则两条视轴形成的角度越小,视轴运动的程度提供了物体远近的信息。若物体太远,双眼视轴接近平行,对距离估计就不起作用了。单眼线索指物体本身具有的,即使观察者使用一只眼睛去看,也足以判断远近的深度知觉的特征。这主要靠后天生活中,知觉经验提供的线索。双眼线索指视物时,两只眼睛同时协调活动,从而对刺激物获得深度知觉的线索。人的两眼相距67厘米,因而同一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投像稍有差异,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这种视差叫双眼视差。双眼视差信息投射到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就是应用了人的双眼视差原理。(2) 听空间知觉 对于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个体而言,关于空间的感受,除了视觉之外还能从听觉中获得。耳朵不仅接受声音,而且还提供声音的方向和声源远近的线索。听觉线索主要由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所构成。若一只耳朵失聪,靠另一只耳朵还能感受到声音的刺激。由单耳所获得的线索,不能有效的判断声源的方位,但能有效的判断声源的距离。平时我们以声音的强弱来判断声源的远近,强则近,弱则远。对声源的远近和方向定位,靠双耳的协调工作才能准确的判断。从一侧来的声音,两耳感觉到的刺激有时间上的差异,这种时间差是声源方向定位的主要线索。声音的强弱随传播的远近而变,与声源同侧的耳朵获得的声音较强,对侧耳朵由于受到头颅的阻挡而得到的声音较弱,这样,声源被定位于较强的一侧;声波对两耳鼓膜所形成的压力也是有区别的,声源近,压力大,声源远,压力小。如果声音来自侧方,因声波的压力之差,也可构成声源判断的知觉线索。除了听觉和视觉外,嗅觉、动觉和触摸觉也可以来感受空间。2 时间知觉反映事物和现象的持续性、速度和顺序性等时间特征的知觉就叫时间知觉。它是在不使用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人们对时间变化的感受和判断。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标准来反映时间的。这些标准可能是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的升落、昼夜的交替、月亮的盈亏、季节的变化等,也可能是机体内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活动,如心跳的节律,有节奏的呼吸等。人们常常有过高地估计较短时间的间隔和过低估计较长时间的倾向。对时间的长短知觉依赖于人的活动内容。当学生能从事积极努力的活动时,对上课就会觉得“时间飞逝而过”;相反如果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就会觉得“漫漫无尽期”。人的知觉是在实践中,通过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而发展的。儿童对“昨天”、“明天”、“早一些”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正确应用,大多数要到四岁左右。儿童进入学校后,有规律的学校生活,音乐和体育课有节奏的活动,以及自然知识和生理知识的掌握,都有助于时间知觉的发展。3 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和移动快慢等运动特性的知觉叫运动知觉。通过运动知觉可以分辨物体的运动、静止和运动速度的快慢。物体的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所以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对象距观测者的距离以及观测者本身的静止与运动状态。如对象距观测者的距离直接影响观测者的运动速度的知觉。对象距离越远,看起速度慢,对象距离近,看起来速度快。近处的汽车好象从面前急驰而过,远处的汽车好象不动或只慢慢移动。在不同的条件下,运动知觉又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等。4 社会知觉它是人对人的知觉,也叫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建立起的对他人、对群体、对自己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4种:(1)对他人的知觉 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一个人的外部特征去认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包括对他人外表所反映出的一切信息的感知,如面部表情、体态风度、了解。如果说人的外部特征容易被观察到,那么他人的内心世界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为人所真正了解,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因此,要形成对他人的正确的知觉需要长期、细致、全面的观察,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对他人的知觉必然是从第一次见面开始的,因此,第一印象在对他人的知觉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第一印象,亦称首因效应,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方面的印象。这种初次的印象在对他人知觉中起重要的作用。第一印象良好,往往成为以后交往的根据;反之,则会阻碍以后的交往。然而第一印象所获得的仅仅是他人的一些表面特征。作为继续交往 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不要为第一印象所迷惑。事实上,第一印象不是无法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增多,对对方内心世界了解的深入,是可以改变第一次见面留下的印象的。有人曾说:人不是因为漂亮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漂亮,正说明了这个道理。(2)人际知觉 这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人际关系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两方面,因此具体讲,人际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如亲密友好,疏远冷淡,敌对关系等。人际关系往往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并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个人心理特点、角色、地位、价值观、权力、社会舆论等因素的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就会产生一种协调和谐的心理气氛,否则就会出现紧张的气氛。要形成良好的人际知觉,并非简单容易的事,需要知觉者具备良好的修养和心理素质。(3)自我知觉 这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的观察来认识自己,并形成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知觉。个体不仅能够知觉他人、客观事物,而且能够认识自己主观世界各个方面的优缺点,形成对自己的一定的看法,留下一定的印象,从而产生所谓的“自知之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个体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能够用自我理想、信念、意志努力来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我不断完善。因此,个体要真正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知觉,避免自高自大或自卑自贱心理。要善于“以人为镜”,善于自我批评和虚心谨慎,客观公正地认知自己。(4) 角色认知 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个体在特定的团体和社会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位置”,从社会价值来判断,即是社会地位身份。故角色知觉是指个体根据自己、他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如言语、表情、姿态等)来认识自己或他人的社会地位、身份以及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知觉。角色的社会地位、身份和行为规范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并不是个体想扮演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如男、女角色、教师、医生、经理、董事、处长、局长等等角色。同时,个体也只有在自己与他人的角色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明确自己的地位,明确自己角色的权力、义务和责任。也才会认识到对方的地位,也才会采取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反应方式。如通过母亲与孩子、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上级与下级等关系,明确其角色地位、采取适当的角色行为。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很多,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各种因素,如社会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社会文化背景、当时情境、认知者本身的经验、知识、性格、需要等。5 错觉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歪曲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有多种,生理的、心理的,主观的、客观的等。错觉与幻觉不同,幻觉是虚幻的知觉,而错觉在各种知觉中几乎都有发生,常见的错觉有视错觉、听错觉、味错觉、嗅错觉、触错觉以及时间错觉、运动错觉、形重错觉等等。最常见、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是视错觉。(1)视错觉视错觉是凭眼睛所见而构成失真或歪曲的知觉。其中尤以图形错觉多见,如41图。 图41(2)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3)嗅错觉 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4)时间错觉 在生活中,有人觉得“度日如年”,有人觉得“岁月如梭”,这是时间错觉造成的。(5)运动错觉 在火车未开动之前,常因邻近车厢的移动,觉得自己车厢已经开动。(6)形重错觉 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以比较时会觉得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虽然错觉是人常见的心理现象,但不能由此证明人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恰恰相反,由于人能发现错觉的原因,找出错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说明人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动性。错觉虽然对人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利影响,但利用错觉规律却成为造型艺术、绘画、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和军事伪装的重要手段。小栏目44光环效应光环效应在凯利1950年的印象形成实验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凯利的这个实验是通过教学做的。他利用心理学教学课堂,把55名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向学生介绍一位新聘任的教师,两组学生得到的介绍材料仅有一词之差:甲组的学生被告知,这位教师是“热情的”;乙组的学生被告知,这位教师是“冷漠的”。学生们看完这份材料后,新教师来到课堂授课,并分别领导两组学生进行20分钟的讨论。下课后,实验者让每个学生填写一份问卷,说明自己对新教师的印象。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对这位教师的印象却有显著的不同。一个组的印象是:有同情心、会体贴人、有社交能力、富有幽默感、性情善良等等;另一组的印象则相反,认为该教师严厉、专横。这就是说,两组学生对该教师的印象,都有自己的推断成分夹在其中,由“热情的”特点推出一系列的优点,由“冷漠的”特点推出一系列的与冷漠有关的缺点。实验中的另一个现象是,一个组积极发言的达56,另一组积极发言的仅32,这表明,大学生对新教师不仅有一定的看法和印象,而且在行为上也有一定的倾向:对教师的印象好,发言就多,印象不好,发言也就不积极。凯利的这个实验证明,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推断的作用。光环效应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推断、扩张的结果。由于光环效应,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退到光的背后视而不见了。( 资料来源:高玉祥.人际交往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第65页。)第三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人体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感受性随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感受性,其中,视、听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特别高。瓦维洛夫的实验证明,只要有28个光能量子落到视网膜上,人的眼睛便能看到它。我们能在空气透明度较好的完全黑暗中看到27公里距离的一支点燃的烛蜡。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得到很大提高。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即感觉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阈限泛指界限或范围。人的每一种感觉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相对感受性。因此,它们分别需用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来测定。(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每一种感觉的产生都必须要有适宜的刺激,也就是说,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有一定范围。若超出这个范围,刺激太弱,就无法产生感觉;相反,刺激过强,感觉遭到破坏,便会引起痛觉。因此,我们把这个刺激强度范围的下限,也就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或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而把人体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叫作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以比:某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越小,相应感觉器官的绝对感受性越高;反之绝对感受性越低。绝对阈限值的大小是随人的活动性质和年龄、感受器机能的状态以及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等不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可感觉的刺激强度范围内,感觉随同类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刺激强度变化幅度过小则不能被感觉到。因此,差别感受性就是指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强度(或差别量)的感觉能力。而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强度,叫差别感觉阈限。例如,在举重实验中,原刺激强度是100克,加1克或加2克,人体感觉器官觉察不到100克与101克或102克之间有什么重量差别,只有增加3克,才能感觉到103克与100克之间重量有所差别,即才开始感到重量增加了;所以3克就是在原重量是100克时增加重量所产生的差别阈限值。实验证明,如果原重量改为200克;就只有增加6克才能感觉到重量在增加,以此类推,原重量300克时,要增加9克,才能感到重量增加了。可见,在中等强度刺激的范围内,原来刺激强度越大,则增加量也应当越大;被机体感觉到韵刺激强度变化与原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上述关系是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于1934年首先提出的,韦伯把它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后人称之为韦伯公式或韦伯定律。其中为原刺激强度;为差别感觉阈限值;与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值被称为韦伯常数,由于值总是小于1,所以也常常被称为韦伯分数。不同种类的感觉,值不同,对视觉器官来讲,值大约是1100;对听觉器官来讲;大约是110;对于触觉器官来讲,大约是130。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之间的关系成反比:差别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低;反之差别感受性越高。小栏目45测定阈限这里列出了两种简单的演示阈限的方法。你可以先在自己身上试试,看看自己的感觉阈限,再在几个朋友身上试试(Coren,Porac&Ward, 1984)绝对阈限:把一个钟放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渐渐离开钟所在的位置直到听不到钟的滴答声。再慢慢地向回移动直到你刚刚能听到滴答声。在这个位置站一分钟,你会注意到有时你能听到声音,有时又听不到。有时声音好像大了一些,你后退一些还是可以听到。这表示你的感受性受一些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疲劳、适应、注意分散和背景噪音等。感受性受一些变量影响表明绝对阈限是时刻变化的。他不是一个绝对的点而是一个范围。差别阈限:在一个信封里放进一枚一角硬币,另一个放两枚。你可以觉察到两个信封的重量差别。然后把两个信封分别放进同样的两只鞋子,再拿起鞋。你现在能判断哪只鞋里有两枚硬币吗?韦伯定律又在起作用了。(三)感受性与实践训练。人的感受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实践证明,只要感觉器官健全,各种感觉能力就有高度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或者说要把这种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经过相当大的努力,即必须对各种感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的专门训练,否则人的某种感受性只能停留在普通的水平上。生活实践中某些专业工作者出于从事某种特殊工作的需要,长期训练和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从而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就是极好的例证。如,专门从事品酒、品茶、品烟、调味等职业的人的味觉和嗅觉特别发达。品尝时不仅能精确地指出酒的原料、茶叶、烟丝等是什么品种,还能提出它们产于何地,品酒的人甚至还能指出酒酿制的年份等等。某些印染工人能分辨出3040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34种。由于绘画对感知所画物体的形状、比例以及色彩关系提出了特殊要求,因而画家在这些方面的视觉能力比一般人要精确得多,甚至能分辨物体大小的140或150的变化。雕刻家、外科医生、牙科医生的手的触觉感受性特别精确;而某些售货员对重量以及视觉和触觉估计十分准确,可以说是一杆“活称”。对于丧失了视、听觉的盲、聋人来讲,生活实践则使他们主动地、更多地使用其它健全的感觉器官,从而使其它感觉相应地发展起来。故有的盲人可以“以耳代目”、“以鼻代目”、“以手代目”等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把发展学生的各种感觉能力作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任务来加以重视。一方面,要通过音乐、绘画、雕刻、体育运动等各种丰富的活动,促使学生各种感觉能力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学习的进步和特殊才能的发展,为学生早日成才、成为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感觉适应同一刺激物在刺激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持续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在各种感觉中,嗅觉、肤觉、视觉的适应现象特别明显,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例如,“人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若把糖果等食物含在口中持续一段时间,它的味觉就会减弱,最后甚至可能完全消失,轻微的东西与皮肤接触,开始会感到它的存在,但很快就不再感觉到。赤足行走,刚开始会觉得地上的石渣刺足,难以忍受,但走一会儿就不再有刺痛感。从炎热的户外进人有空调的室内时觉得有些凉,但时间长了,凉的感觉就不明显了。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对暗适应(或暗适应)和对光适应(或明适应)两种。从亮处进入暗处,如从阳光下进入地下室,开始眼前一片昏黑: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逐渐能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暗适应。相反,在暗处呆久了,一下子进入明处,最初一瞬间感到很刺眼,看不清东西,稍过一会儿;视施感受性降低,眼睛才逐渐看清东西,这种现象是对光适应。三、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或先后),对比两种。同时对比是由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所引起的。如,同样一块灰色的布,在白色的背景下,显得暗一些,在黑色的背景下显得亮一些,而在红色的背景下,看起来则带有青绿色。继时对比是由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使感受性发生异常变化的现象。如刚刷牙后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有种特殊的味道,而吃糖后果、柑桔、葡萄等水果,会觉得它们很酸。生活中,感觉的对比现象十分普遍,研究对比现象,对于正确运用对比规律、提高感觉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许多行业与对比现象有关,需要对比规律。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电视电影画面等特别强调视觉效果,所以视觉的对比规律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在交通机械设备等方面,出于安全的需要,也特别需要色彩视觉的强烈对比,以便于识别。四、联觉在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另一种不同的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引起听觉的同时,还使人感到全身舒畅、放松,或使病人减轻疼痛,或引起味觉,增进食欲。色彩视觉引起联觉的现象十分普遍。红、橙、黄等色彩与火、阳光的颜色相似,在冬天使人感到温暖,在夏天使人感到炎热,故被称为暖色;相反、绿、紫、蓝等色彩使人产生寒冷或凉快的感觉,故被称为冷色。从事音乐的人常常发生视听联觉现象,听到音乐声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视觉形象。生活中我们常使用的“甜蜜的声音”、“苦涩的笑容”、“喧嚣的色彩”、“尖酸的语调”等词语也体现了一种感觉会引起另一种感觉。 五、感觉补偿 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对于丧失了视、听觉的盲、聋人来讲,生活实践则使他们主动地、更多地使用其它健全的感觉器官,从而使其它感觉相应地发展起来。故有的盲人可以“以耳代目”、“以鼻代目”、“以手代目”等等。 六、后像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我们看电影、电视就是依靠视觉后像的作用。后像是由于神经兴奋的后作用而发生的, 它存在于各种感觉之中。 后像在视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如夜晚拿着火把以一定的速度作划圈动作,就出现一个火圈;电扇转动时,几个叶片看上去像一个圆盘,这些就是视觉后像作用的结果。 视觉后像分两种:一种是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果用眼睛注视一朵绿花,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朵红花;如果先注视一朵黄花,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第四节知觉的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selectivity of perception)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在日常生活中,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清晰的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把黑板上的文字当做知觉的对象,而周围环境中的其他东西便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当我们从注视黑板上的文字转移到挂图时,挂图便成了清晰的对象,而黑板上的文字则成了知觉的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互相转化在双关图形中表现的更为清楚。如图4-2和4-3 。图4-2 图4-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如批改作业,用红笔最明显;出板报时重点部分用彩色粉笔字迹最清楚。二、对象的活动性。夜空中的流星、人造卫星;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电影、幻灯片等教学活动,都易被人知觉。三、刺激物的新颖性。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优先知觉。从主观因素看: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动机;定势与情绪状态等都影响知觉对象的选择。二、知觉的整体性(wholeness of perception)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属性组成的,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整体性与知觉对象本身的特性及其各个部分间的构成关系有关。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整体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知觉的整体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组织定律:1、接近律:空间、时间上接近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如图44我们很容易把它知觉为六组长方形。 图4-42、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小、形状等)相似的客体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如图45,虽然各正方形间相距的距离相同,但容易将白色正方形或黑色正方形分别看成三组。 图4-53、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如在知觉图46时,我们不会把左边的图形知觉为右边图形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是知觉为“”和“(”两个组成部分。图4-64、封闭律:在知觉一个熟悉或者连贯性的模式时,如果其中某个部分没有了,我们的知觉会自动把它补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形式知觉它。如图47,我们倾向于把它知觉为一个正方体和8个圆形。图4-7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知觉者的主观状态有关。在知觉的过程中,过去经验、知识可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比如,图48易被知觉为两个重叠的三角形覆盖在三个黑色的圆形上。但实际上图形中居于中央的白色三角形实际上没有完整的边缘,即没有轮廓,然而在知觉经验中,它们都是边缘最清楚,轮廓最明确的图形。这种没有直接刺激作用而产生的轮廓称为主观轮廓。主观轮廓是在一定的感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视野中存在某些不完整因素,是主观轮廓形成的必要条件。 图4-8三、知觉的理解性(understanding of perception)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来标志它,知觉的这一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人把对当前事物的直接感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从而把该事物看成某种熟悉的类别或确定的对象的过程。如图4-9(a),人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容易把它知觉为一匹马。知觉理解性的基本特征是用语词把事物标志出来。语词对人的知觉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并加快理解。例如4-9(b),问你图上画的是什么?如果你看不出来,给提示说:是画着一条狗。你可能就会看出它像一头生活在北极地带的狗。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除了以上因素,还有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爱好以及定势等。此外,知觉的理解性对于我们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和形成整体知觉都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扩大知觉的范围,加快知觉的速度。 图4-9(a) 图4-9(b) 四、知觉的恒常性(constancy of perception)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大小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这就是大小恒常性。例如,同样的一个人站在离我们3米、5米、15米的不同距离处,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像因距离不同而改变着;但是我们看到这个人的大小却是不变的。2、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图4-10是一扇从关闭到敞开的门,尽管这扇门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射形状各不相同,但人们看去都是长方形。、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决定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的重要因素是从物体反射出的光的强度和从背景反射出的光的强度的比例,只要这个比例保持不变,就可保证对物体的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不变。例如,两张白纸,不管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阴影中,它们都互为背景和对象,对光的反射比例始终保持不变,因而我们对明度(或视亮度)的知觉也就保持了恒常性。图4-10、颜色恒常性尽管物体照明的颜色改变了,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这就是颜色恒常性。例如,不论在黄光照射下还是在蓝光照射下,我们总是把一面国旗知觉为红色的。正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射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样。小栏目4-6知觉适应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个戴过眼镜,在新换了一副眼镜之后,开始时会觉得不习惯,半天或一天后,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心理压力释放规定
- 品牌服饰全球市场拓展实施方案
- 医疗机构再注册申请表
- 离婚协议书范本与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法律效力
- 离婚后子女抚养费支付及生活费用分担协议
- 专业评估机构参与下的精装修二手房买卖合同详规
- 精装修住宅租赁附加服务协议书
- 生态住宅区物业权益转让与生态保护协议
- 精准离婚协议书:婚后存款及财产分割操作指南
- 离婚赡养协议书(父母赡养金支付模板)
- 充电站运营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手倒立前滚翻》
- NISP一级考前模拟训练题库200题(含答案)
- JJG 20-2001标准玻璃量器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英语中的时间表达(示范课例)
- 脊柱外科进修汇报
- 《史记》上册注音版
-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
- 危重症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