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描述(春).doc_第1页
学习目标描述(春).doc_第2页
学习目标描述(春).doc_第3页
学习目标描述(春).doc_第4页
学习目标描述(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源学习目标描述: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生字词,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作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的积极进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分析: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景美、情美、字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可以作为这个单元的重要教学。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可以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审美情趣。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赋予感情和生命。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让我们感受春的蓬勃生机。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掌握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难点:体会本文语言中蕴涵的感情,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学生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会逐步提高。 要加强学生动机、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自学检测一 、了解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代表作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全收在朱自清全集。 二 、阅读全文、牢记字词 1、字音。酝酿( ) 黄晕( ) 迷藏( ) 嘹( )亮 朗( )润 蓑( )笠抖( )擞 ( ) 应( )和 2、解释下列词语。(设题意图:七年级新生仍然有识记字词的任务,此题加强记忆巩固字词。) 卖弄 烘托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整体感知(一) 整体感知课文,思考:1、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文章是怎样扣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景的?3、文章的结构合作探究 1、“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仿佛”是_的意思,本句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_ 。2、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请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作简要分析。(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3、 找最精彩的地方,用“我最喜欢 段(句),好在 ”句式说话。(要求从词、句子、修辞等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4、合作释疑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了许多佳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试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1、春风又绿江南岸( ) 2、两个黄鹂鸣翠柳( )3、踏花归来马蹄香( ) 4、一枝红杏出墙来( )5、处处闻啼鸟 ( ) 6、天街小雨润如酥( )具体目标:1、掌握课文生字词,比喻、拟人的运用及其作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的积极进取的情感师生活动:1.朗诵感受法2.圈点勾画法3.质疑提问法4.小组探究法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法:1、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比如背景音乐、春的图片、全文脉络图等,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法(研读、精读、品读)。 3、示范分析 合作、探究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与工具: 测验 评价量表内容:作业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如下问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1、“酝酿”一词的原意是: ,本文指 ,还经常用来比喻事物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 _,杨柳风指的是_,整个诗句运用了_ _的修辞方法,“杨柳风” 运用了_ _的修辞方法3、春风本是无形、无味、无声、难以捉摸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形、味、声俱全。请给本语段划分层次,说说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观察、描写春风的?(把句子序号填在横线上)。 答:(1)写嗅觉的:_ (2)写听觉的:_ (3)写触觉的:_4、这段文字突出表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二)拓展阅读春之怀谷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的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絮,每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后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千千万万在溪畔在江畔浣纱的素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去垂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1、“冷面”和“花面”各指什么说的?_ _2、为什么说“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_ 3、“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