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证的诊断标准.doc_第1页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doc_第2页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血瘀证现代诊断研究随临床活血化瘀的兴起而十分活跃。血瘀证的诊断标准的确立可谓血瘀证客观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当前对血瘀证诊断的研究热点在于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进行分析,运用理化指标,对症状体征等中医传统认识进行科学的机理研究,寻找血瘀证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指标,进行定量诊断,力图做到客观、可靠,易于重复。国内外对瘀血证的诊断研究是较为深入的,我国及日本均制定了瘀血证诊断标准,现将其具体内容简介如下:(一)瘀血证诊断主要标准1-3 这类诊断基本上沿袭了古典中医血瘀证的辨证诊断内容。 1 广州会议标准:在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修订了瘀血证诊断主要标准简称广州会议标准(1986年11月、广州)。1)主要依据:(1)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2)固定性疼痛,或绞痛,或腹痛拒按;(3)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4)血管痉挛,唇及肢端紫钳,血栓形成,血管阻塞;(5)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6)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等,(7)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者;(8)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2)其它依据:(1)肌肤甲错(皮肤租糙、肥厚、鳞屑增多),(2)肢体麻木或偏瘫,(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4)腮粘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3)实验室依据(1)微循环障碍(2)血液流变学异常(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4)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5)血流动力学障碍(6)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现等.(7)特异性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4)判断标准: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血瘀证.1具有主要依据二项以上.2 具有主要依据一项,加实验室依据二项或其他依据二项.3具有其他依据二项以上,加实验室依据一项.说明:临床血瘀证常有兼证.临床可根据中医理论或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辨证,做出兼证诊断。2 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北京会议标准: “广州会议标准”1986年制订以来,对瘀血证的研究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但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中医诊断瘀血证的标准反映不够,故在1988年10月在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简称北京标淮:1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2典型涩脉或无脉。3痛有定处(或久痛、锥刺性痛或不喜按)4瘀血腹证。5 徵积。6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波血)。7皮肤粘膜瘀血斑、脉络异常。8痛经伴色黑有血块或闭经。9 肌肤甲错。l0偏瘫麻木。11瘀血躁狂。12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说明 (1)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可诊断为血瘀证。(2)各科血瘀证标准诊断另行制定。(3)有关兼证应注意整体辨治。3 国际瘀血诊断标准试行方案:日本对血瘀证诊断做了大量的研究,其诊断依据多基于中医古典内容,但具有重视腹诊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资料分析等特点。 1)小川新(日本):1必备项目:瘀血的腹证。2-般项目(1)皮肤:甲错、粗糙、色素异常(颜面及全部体表)(2)舌:暗紫色。(3)固定性疼痛(心、肺、肝、脾、脑、腰、臀、背、四肢)。(4)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变性。(5)血管异常:(1)舌下、下肢、腹壁静脉曲张。(2)毛细血管扩张(细络、手掌红斑)。(6)出血倾向,出血后引起的瘀血(包括外伤后瘀血)。(7)月经紊乱(女)、排尿异常(男)。(8)肢体麻木或偏瘫。(9)精神异常(包括郁病、癫痫)。(10)精神狂躁或健忘,植物神经失调。(11)口干、手足烦热。3实验室检查(1)微循环障碍。(2)血液流变性异常。(3)血小板凝集性增高。(4)血液粘度:P-TC(P-血小板球蛋白)值。(5)脑及心血管造影或CT、心肌闪烁扫描示有血管栓塞。(6)骨盆腰椎的X线异常所见。 说明 (1)瘀血的腹证是必须具备的条件。(2)在-般检查项目的11项中,如果具备1项以上就可以进一步确认为窃血。(3)在末病的阶段,常常只有腹证。(4) 实验室检查最早出现异常的是骨盆的X线像。(5)其它检查所见异常,在疾病的早期尚不出现,但在瘀血导致的特定性疾病发生之前易出现。这些有益于瘀血所致疾病经过的观察。(6)手部脉涩、在其它场合也可出现,所以其客观不确定。有时也出现芤脉。足部后胫骨动脉沉、弱、伏、无脉等,多与瘀血的腹证一致,故应检查足脉(少阴脉)。(7)瘀血时不但女性出现血道症而且男性也会出现排尿异常等前列腺病征。(8)皮肤异常不仅有颜面,而且在全身体表各处均可出现。(9)本方案未列入中国血瘀试行标准中的腹水症状,因为它是瘀血的结果。如将这些亦列入,有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诊断项目。 2) 日本岛一氏皮肤痛血癌证诊断标准(试行):以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学术会议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和日本血瘀综合科学研究会的血瘀诊断试行基准为中心,参考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血瘀概念,提出了下列标准。1 血瘀性皮肤病的全身症状;(1)皮肤粗糙(甲错)鳞屑增多。(2)毛细血管扩张(星芒状母斑。舌体瘀血斑及郁血,舌下静脉呈蛇行扩张。(4)便血(柏油便),血尿,多尿,(5)月经不调、痛经,经血污浊有血块。(6)烦躁或健忘,周期性精神异常。(7)腹部胀满、腹水。(8)脉涩、滑、结、代。(9)腹诊有血瘀压痛点。2 血瘀性皮脏病的局部(皮疹)症状:(1)皮下出血(鲁雷二氏现象:紫癜,Auspiz现象:银屑病玻片压诊:紫癜)。(2)皮肤新生物:炎症性或非炎症件肿瘤(主要指黄色瘤,瘢痕疙瘩)。(3)固定性刺痛、绞痛、拒按。(4)皮肤发麻,感觉异常、麻痹。3血瘀性皮肤病的生化检查:(1)便、尿潜血反应(阳性),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缩短)。(2)血压(升高),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异常(增多)。(3)血沉(慢),纤维蛋白原(减少)。(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