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州市文博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规划范围及指标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蔚为大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古城位于荆州中东部,是全国文化重点保护单位,建历史达26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历时411年,是楚文化发祥地。荆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地市级十家优秀博物馆之首,也是国家授予的4A级旅游景点。荆州市文博区位于荆州古城的西北角,紧临古城墙及护城河。规划范围西北方向紧依荆州古城墙绿化区,南抵荆中路,东至三义街与荆北路。规划总面积50.43公顷,一期规划面积40.77公顷,二期规划面积5.76公顷,三期规划面积3.90公顷。其西北有荆州古城墙(西门大北门)及其绿化带,南有西湖公园,东有三国文化步行街、三义街片区及洗马池公园。现状水体面积19.05公顷,建筑占地面积6.38公顷,绿地面积12.78公顷,场地面积12.22公顷。设计后水体面积18.29公顷(规划将三国公园与西湖公园水系进行沟通,水体除新建文物保护中心以及形成城市道路略占水面外,其余水岸线型及面积均未变动,基本符合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要求:水面面积18.49公顷),建筑占地面积3.8公顷,绿地面积12.18公顷,道路铺装面积11.17公顷,停车场面积0.6公顷。二、现状综述规划范围内用地较为平坦,无明显起伏,三国公园东南角土山为最高点。水域面积相对于整个文博区所占比例为37.77%,相对于原三国公园所占比例超过50%,陆域空间有限,因此土地的高效利用是设计的重点。现状植被茂密,不乏古树名木,绿树鳞波,风景优美应加以保护和利用。现状交通通达性较好,以水泥硬质路面为主,游线组织须优化提升,服务配套以经营性餐饮类居多,需要同周边资源整合。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园林游赏空间内涵不足,主线不清晰,原三国公园有其名而无实际内涵。三、规划依据1、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3、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4、荆州市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1:1000现状地形图四、规划目标建设兼具文物保护,文物与艺术展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体验,市民休闲休憩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规划原则本规划建设贯彻落实“因形随势的原则、显城露水,营造环境原则、突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原则、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设计原则。 1、因形随势的原则 充分掌握和利用原有地形条件的特点,“因形随势”地加以利用和发挥相当重要。通过对地势的改造还可以使植物景观取得层次上的丰富多彩。 2、显城露水,营造环境原则 通过对树木的合理规划,形成若干视线走廊将该地域建成可望、可行、可游、可憩的带状亲水休闲绿地。 3、突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原则 突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的特点,提炼文化特色及其精神,开展游憩活动景点,将文化融入景观之中。 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突出水乡园林特征,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荆州所蕴涵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为维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公共绿地及水域的构建,是规划重要的一环。目的除了生态平衡,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亦在于改善人居环境,对于古城环境品质和景观,甚至都市居民休憩场所的需求皆有影响。六、规划设计构思及立意荆州市文博区规划设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文化主线,规划设计范围内三国文化,荆楚文化,道教文化各有表述,重点不突出。规划通过对荆州历史文脉及规划场地的解读确定以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为文博区灵魂主线,以三国公园游览区以及博物馆景区为功能核心,形成辐射带动,引领聚散关连。规划通过对设计范围内现状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以“三化”理念为整体设计指引,即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构建意境之园,生态之园,博览之园,在优美生态托盘的基础上,融入荆楚璀璨文明的内容表达,达到建设兼具文物保护,文物与艺术展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体验,市民休闲休憩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尊循“三个通盘考虑,一个完美结合”的重要思想,即文博区建设应与大遗址片区整体考虑,与荆州古城风貌整体考虑,与文博区整体考虑。让现代建筑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法与传统三国文化以及荆楚文化内涵完美结合。规划设计以陆域土地的高效利用为重点设计内容,通过微地形的塑造,水系统梳理完善,植物的分割来组织围合空间,不减少水域面积,增加使用及游赏空间,提供给文博区足够的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展示托盘。在内容表达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及现有建设实际,重点体现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建筑风格及形式与展示内容有文化内涵联系。在节能环保方面,充分重视节地,节水,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倡导绿色低碳。七、景观功能分区及规划内容安排荆州市文博区景观功能分区结构为:二心,一带,五区,多结点。以三国公园游览区及荆楚文化博览展示区作为文博区核心,以环湖陆域作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展示带,串联五大功能区及若干文化景观节点,形成核心拥抱,辐射带动的有机结构。各景观功能分区及规划内容安排如下:1、三国公园游览区三国公园游览区充分保留原有三国公园文化肌理,以全面展示三国文化内涵为主旨,弘扬三国文化为基调,巧妙运用三国人物及典故,营造三国文化游览氛围,使三国公园名符其实。规划上以满足游憩功能,将其自然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及旅游价值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合理布局,有效疏理地形环境,将三国文化中魏蜀吴等三国经典人物及故事通过丰富多样的景观设计元素,融合于自然之中。公园西南角规划以西蜀文化为主要内容,设置有桃园结义、蜀国故事景观墙、聚义广场、桃园、三义桥、三义亭、三顾亭、三分亭、蜀寨门等景点。公园北边岛屿上规划以魏国文化为主要内容,设置铜雀廊、点将台、演兵场、梅园、望梅桥、望梅止渴场景雕塑、洛神赋、解忧亭等景点。公园东侧规划以东吴文化为主要内容,设置东吴水寨、草船借箭水上场景、张松献图、仲母教子、仲谋亭、竹简景观墙(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甘露亭、赋闲水榭、东吴故事景观墙、东吴形胜景观铺地、综合陈列馆地下入口等景点。2、荆楚文化博览展示区(1)博物馆通过充分结合现状,博物馆规划布局呈型,将开元观三面环抱。博物馆景区景观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采用相对规则式设计手法,以对称的种植,矩形景观水池,结合凤舞意向,形成简洁大气的整体景观,局部结合建筑布局形式采用自由式布置。规划拟保留建筑有主陈列楼,珍品馆部分建筑,库房及考古科研楼;拟拆除建筑有临时展馆,办公楼,珍品馆部分建筑,宿舍区大部分建筑拆除,新楼改造利用。规划拟新建建筑有综合陈列馆,多功能展示中心。综合陈列馆位于现今三国公园西南,现有博物馆的北侧,既能够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又能够与现状博物馆连成一体,形成文博区纵向主轴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级的楚文化展示与研究中心。多功能展示中心位于博物馆景区西南角,建筑布局呈传统四合院落形式,采用荆楚传统建筑风格,入口处设置旅游接待中心。通过三重四合院落将各功能展厅进分割与连接,同时内设景观绿地、园路及特色景观小品,丰富游览线路的景观层次。博物馆综合陈列馆与多功能展示中心建筑的建设受陆域面积的限制以及古城内建筑15米限高控制,为降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水域面积的减少,规划设计思路为:空间利用-立体拓展,综合高效;建筑形式-荆楚筑意,文化传承,采用四大设计手法:立形(基本形态),赋神(细部表现),筑意(楚韵意境),点晴(有凤来仪)。综合陈列馆与多功能展示中心均采用往地下拓展空间的设计手法,并使用节能环保材料,以达到节地,节水,绿色低碳的环保目标。(2)开元观规划对现有博物馆宿舍区进行了功能上的调整,将博物馆现有办公及临时展示建筑拆除,重点保护开元观古建筑群,并在其东西两侧新建若干建筑组团,完善道观功能格局。在景区外围绿地上塑造微地形,种植道观植物群落,同文博区其它景区形成生态隔离,形成独立完整而富有意境的道观功能及景观序列。(3)商业街区采用传统建筑群落布局形式形成楚街、楚市。楚市主要由文物市场及旅游纪念品商店构成,结合传统商住为游客提小型民俗客栈;楚街则是结合文博区景区设置成特色小吃街区。规划布局:结合街区地块和建筑组合,用线形的商业店铺和居住空间,串联街道步行空间和各组独立院落,并为每个空间赋予不同的涵义。经营策划:土特产、茶楼酒肆、名点小吃、咖啡馆、酒吧、饭店等。建筑风格:注重新建建筑与古城保护发展相结合,着眼于城市整体设计。从建筑高度、体量、结构、色彩、风格上加以控制,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民风”、“楚韵”地域特征,创造人文的、人性的传统街区氛围;并以此对其周边街道、绿化空间格局与景观环境的改造进行指导;融合古城风韵,营造风貌。(4)楚文化游乐城楚文化游乐城由楚文化展示区、楚建筑与图腾艺术展示区、楚民俗文化展示区、官驿(楚文化风情宾馆)以及楚国御膳坊等组成。楚文化游乐城是以楚文化为主题,楚民俗文化为核心,人文体验与高科技娱乐相结合。包括主题包装后的楚文化真实场景体验、主题人物人文如屈原、宋玉等故事情景体验、与楚文化主题内涵相适应的高科技游乐项目的体验等。通过合理的活动安排,使游客感悟主题文化,置身于各种娱乐活动所营造的楚文化氛围及场景之中,从而达到旅游过程:愉悦身心、超越现实、陶冶情操、感受文化及风土民情的目的。包括:主题巡游活动、主题文化节活动、楚国故事场景体验活动、主题包装的现代高科技娱乐项目。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景观功能分区及规划内容的安排,荆州市文博区的建设旨在让游客从综合陈列馆展馆内部的参观游览延伸至室外生态园林空间的参与,体验,感悟,再引导游客至周边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古迹的探寻,达成“三个通盘”考虑,为5A级景区的打造提供高质量的硬件支撑。八、交通规划交通组织上,文博区主入口设置有三处,分别位于用地东南角的荆州北路上以及用地南面荆中路上(原博物馆主入口,原三国公园主入口),能够满足大流量的游客集散功能,利于塑造入口门户标志性景观。一期规划范围内设置次入口包括现状入口在内共4处,路网为环状结构,对原有交通进行了优化。沿博物馆,文保中心设置4米宽消防通道,与荆州北路,荆州中路,古城墙内环路连接,同时也是内部车行通道。沿湖设置游赏景观道宽度为1.5-3.0米,为人行通道,各出入口均设置生态停车场。二三期规划范围内根据功能分区要求设置若干出入口,以满足消防及游览需求。九、竖向规划及理水荆州市文博区竖向规划本着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特征,营造良好的植物生境环境为原则。在设计中充分结合现状水体形态进行理水,水系统规划西南侧自护城河取水进入内湖,局部通过动力提升形成自流循环体系,自西北溢水口流入护城河,使文博区水体形成循环体系,水系统的完善及循环流动不仅仅维护了生态水质,更是让文博区产生动态的美及水与影的变化。文博区以营造原生态环境为主,通过微地形的塑造,对水面进行了重新划分,空间层次更为丰富;同时根据植物生长习性和树木分区合理调整地形,形成水体、向阳山坡等自然生态环境,顺应植物生长需求。水体岸线均改造成自然生态驳岸,或块石,或木桩,在建设初期起稳固作用,待水草、植物生长土壤自然安息以后自然淘汰,水深0.32.0之间;游步道依地形而铺设磷石、卵石及木屑小径自然起伏;植物生态群落区多造地形,少设道路,自然起伏,高低变化,形成优美的植物林冠天际线。场地、绿地、道路设计坡度分别在0.81%;1%8%;0.3%1.5%之间。文博区内雨水排水为自然式排水,公共设施点设污水管接城市污水管网。公厕设独立的化粪池。挡土墙处理,考虑结构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保证现状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力争保持地形美观,与环境相融。十、植物种植规划1、树种选择原则1)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现状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2)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长健壮,观赏价值高;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原则。3)根据景观区域主题构思,配置树木,做到景区特色鲜明,主题突出。4)注重居民的参与性,注重环保及生态效应,结合游览路线,寓教于乐。 2、植物景观区域规划文博区的植物种植,是整体环境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遵循生态化、景观化、自然乡土化、生物多样化的设计原则,沿线结合各个分区分段,主次景观节点,分为入口广场种植区、滨水植物种植区、自然生态种植区、道观植物种植区、屋顶花园种植区、商业街区种植区等。植物种植方式可采用疏林草地、片林区、组团、孤植等。在植物种植上注重对现状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强调与周边区域的整体和谐,考虑临水空间的视线开辟,色彩上多有变化,丰富斑斓,体现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特色,增加品种如:兰草、翠竹、琼花、香梅、睡莲等。 三国公园游览区植物景观意向:枝繁叶茂,步移景异。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林相的丛林区,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物学规律,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绿化的地方特色及植物的形体美、色彩美、韵律美和动态美等,要突出林地的美学观赏功能。树种选择以桃花、红梅、毛竹、桂竹、垂丝海棠、广玉兰、三角枫、对结白蜡、紫薇、黑松、樱花、桂花、香樟等,交替布置,规模种植;地被植物以杜鹃、金丝桃、桃叶珊瑚、十大功劳、南天竹、八角金盘、山茶、栀子花、兰草等灌木及花灌木组成,营造出色彩斑斓的植物景观。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荆楚文化博览展示区植物景观意向:博物馆:花团锦簇,日时常新。植物种植以桂花、银杏、红枫、苏铁及紫薇等彩叶植物带自然组合,营造色彩绚丽,层次丰富的博物馆景观;地被植物以红继木、金叶女贞、豆瓣黄杨、红叶石楠、茶梅、桃叶珊瑚、杜鹃、八角金盘、狭叶十大功劳、常春藤、法国冬青、云南黄馨、琼花等灌木及花灌木组成规则及不规则图形,成序列性变化,变成简洁明快的植物特征。开元观:凤尾森森,龙呤细细。该景区以青皮竹林为主调树种,增植各类竹子,丰富植物种类,为游人提供一片清幽的休憩空间。花径以开花植物为主要造景植物,营造四季皆有花可赏的景观。参考植物:串钱柳、黄槐、紫薇、桂花、山茶、杜鹃、美人蕉、鸢尾、莎草、香蒲等。商业街:百花齐香,活力无限。商业街区(即楚街楚市)植物配置以桂花、银杏等乔木为主,适当配置灌木和花草,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可选择含笑、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杜鹃、万寿菊、三色堇、彩叶草等作为变化搭配。楚文化游乐城:楚音妙韵,春华秋实。楚文化游乐城多采用庭院式布局,植物种植应充分结合庭院的历史内涵与空间尺度,营造出与之相符的植物景观与历史氛围。如在树木品种、姿态、季相、高度等方面的选择上,都要与建筑、环境相称,要以绿化设计的立意为前提。乔木选择以大香樟、合欢、白玉兰、紫玉兰、樱花、李树、石榴、垂丝海棠、紫薇等为主;花灌木以南天竹、南迎春、茶梅、栀子花、红花山茶、法国冬青、金丝桃、蚊母、红叶石楠、红继木、金边黄杨、金叶女贞、常春藤、狭叶十大功劳、杜鹃。十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面分两个层级:公园及博物馆相对分开,功能上避免重叠交叉,故设置文博区景区管理处,成立管理办公室安排专班进行全区的建设、维护及管理,包括绿化养护、治虫、浇灌、垃圾等环境卫生及园林景点设施的维护。服务点根据服务半径设计,考虑均衡性原则。十二、灯光照明及草坪喷灌设施规划1、灯光照明设施:根据文博区景观各区的功能性质及环境特点,照明系统分别选用广场照明灯、局部泛光灯等。广场灯:广场区采用高3.5米左右,白色灯杆、玻璃钢复合材料反射板,沿广场有规律有韵律地排列,反映出特色植物多姿多彩的倩影。泛光灯:泛光灯主要是局部照明,主要用于三国公园游览区突出水岸线的曲线美,同时泛光灯可采取定时变幻的手法,呈现梦幻般绚丽的色彩。其他景观灯具根据各分区景观要求相应设置,分系统控制,调节日常和节假日照度。总之,文博区景观的灯光照明设计,尽量达到景观、功能、经济三者的和谐统一。以庭园灯照明为主,局部灯光照明凸出主题,表现整个文博区的特色美。电源就近由室外动力配电箱或变压器低压柜提供或直接接在路灯系统。灯光照明系统采用分时分段控制,既保证重点效果突出,层次分明,又降低能耗,在服务配套上除考虑游客需求外,也充分考虑了周边市民休闲活动的需求,满足健身,康体,娱乐的需求。2、草坪喷灌设施:主要用于广场区,主水管与城市市政主水管相连接,草坪喷水选用园林式地埋式喷头,自动喷灌系列产品,喷洒半径R=7.5米,360和40360可调双向喷冲头,由专人管理。其它地段间距30米设置水龙头,方便浇灌。3、小品特色:所有小品设计均以自然化、乡土化、生态化为指导原则,掩藏或点缀在林中,选取用石、木等材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如设置石井、石磨盘点缀景致,营造古朴典雅的民俗民风气氛。4、景观道路特色:道路铺装设计采用传统手法。例如:广场铺地均采用花岗岩,通过拼结组成简洁大方的图案,草坪边缘采用浅色花岗岩粗磨条(或水磨石线)作为明线石,明确界定绿化边缘,林间小道或为砼路面或为卵石拼花路面,采用砼隐线线石,模糊草坪与道路边缘。营造自然、生态的绿色空间。主干道及游览道路采用青砖按人字型或水平错缝型进行铺装;游步道可采用青石板、卵石路面。 十三、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规划:文博区给水系统主要集中供应若干处景点建筑及管理建筑,根据全园用水量结合城市供水网就近引入,绿化养护用水除广场区外,其余就湖面取水,机械浇灌,不另设自动喷灌系统,节约投资。2、排水规划:文博区采用自然排水方式解决地表雨水,根据地形坡向,部分雨水进入城市道路排水干管,部分直接渗透排入水体中。污水排放点分点安排,污水经化粪池物化后进入城市污水干管。3、电力规划:文博区内各景点、经营区建筑用电,接城市用电电网系统,引专线进入,设置配电房分表控制。线路均采用地埋式电缆线,按用电负荷 确定截面大小。景区中的道路灯光,点缀的景观灯,草坪灯系统,由专线控制,电源纳入文博区电源系统。4、电讯规划:通讯系统与该区电信局并网,根据发展要求设置电话.有线电视网.传真及网站设备。十四、建筑布局及风格文博区根据其功能分区的需求,合理布置相应的建筑。1、三国公园游览区建筑风格控制(1)园区景观建筑采用荆楚民居建筑风格,巧妙运用雕塑、墙面浮雕,营造艺术内涵。从“古城”、“古风”、“古韵”与“新品质”展开设计,通过突出景观化特性,创造一个个性鲜明的景观建筑。(2)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建筑造型吸取明清建筑的建筑特色,采用典型的明清式琉璃屋面,但对建筑的檐下构造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取消了斗拱,代之以具有楚文化特色的装饰图案,让建筑更具有当代公共建筑的特色,更加符合具有深厚楚文化内涵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风貌。2、荆楚文化博览展示区建筑风格控制(1)博物馆综合陈列馆建筑方案设计建筑风格色彩吸收和表达荆楚传统文化韵味,符合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及古城保护规范,建筑高度不超过15米。在建筑整体布局上,体现楚宫“立都必居中土”及“方正”思想,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形式。在体量控制上形成大小对比,体现对古城历史的尊重,在形态上体现刚柔对比,在平面线条上呈现曲直对比,建筑群体形是端平正直,借鉴章华台格局,综合陈列馆水环台,立体建筑沉湖处理,不占用现有水域空间,往地下发展,布局形式与周边古城遗址形成呼应,跨越古今,达成联系。在南端主体建筑色彩上采用红与黑的组合搭配,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点,仿若一件精美的漆器,又体现楚人崇火,拜日的色彩美学。建筑立面装饰,以“凤”为意向表达,画龙点睛。在楚人心目中凤是神鸟,是楚国尊严与美的象征,是向往自由的渴望。红色飞舞的凤线型优美,灵动,在方正的立体建筑上取得动态美感,红与黑的对比又产生强烈的视角效果。主体建筑为综合陈列馆,在方正的基础上加经柔化线条处理,使之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功能体,而无机械单板的感觉。因此主要功能包含:展览陈列区,藏品库房区,服务接待区,设备功能区及会议交流区。建筑内部交通组织四大流条紧然有序,藏品运送流线,一般观众流线,专业观众流线,管理人员流线互不干扰,又便捷高效,每个馆皆可独立开放,有各自有出入口,对外联系。对现有博物馆建筑群绿色琉璃屋顶整体改造为黑色,同本次新建展馆的黑色形成互动,整体博物馆建筑群色彩在变化中取得和谐。多功能展示中心建筑方案设计多功能展示中心位于博物馆景区西南角,建筑布局呈传统四合院落形式,采用荆楚传统建筑风格,入口处设置旅游接待中心。通过三重四合院落将各功能展厅进分割与连接,同时内设景观绿地、园路及特色景观小品,丰富游览线路的景观层次。(2)开元观开元观东西两侧新建若干建筑组团,建筑风格应与中间开元观古建筑群(重点保护单位)风格保持一致,必要时做到新建如旧。(3)商业街商业街区建筑均采用荆楚民居风格。以造型精致,尺度适宜,细细勾勒的建筑手法,让游客领略楚风楚情的美妙动人,力争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楚文化游乐城楚文化游乐城建筑均采用现代仿古建筑风格。通过运用提炼后的传统荆楚建筑元素进行设计,以造型简洁大气,细部处理精致的建筑手法,重点突出楚文化内涵,达到在第一感观视觉上给游人以强烈的震撼。十五、分期发展规划文博区的建设本着“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首先完成三国公园游览区的整治,对公园环境进行提档升级,对现状水体进行疏挖清淤,确定水系驳岸线,进行叠山理水,初步完成文博区规划中所需的地形地貌。其次平整文博区区域内场地,对规划拟拆迁建筑予以妥善安置,完成博物馆综合陈列馆,开元观东西两侧建筑组团,文物保护中心建筑的工程建设,确定文博区的范围线。最后解决好文博区区域交通问题,包括外部交通与内部交通的建立与沟通。进行停车场以及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建设。二期:完成商业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智能建筑设计咨询项目合同样本
- 2025年二手房买卖合同物业服务及设施交接协议
- 2025版石材进出口代理与物流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特色月饼新品推广代理合同
- 2025版健康体检服务范文参考合同
- 2025短驳运输合同范本:航空货运短驳运输与仓储服务
- 2025年跨境电商贸易欠款协议书范本汇编
- 2025二手小产权房交易税费代缴合同
- 2025版高科技研发企业人工工资承包协议
- 2025不良资产诉讼保全及执行法律服务委托协议
- 以史为帆明方向+少年立志向未来+课件-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主题班会
- 2025年医卫类病理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试卷)
- 2025上海科技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1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点专题17 新闻阅读(解析版)
- 【初二】【八年级】【道法】2025【秋】上学期开学第一课【统编版】(课件)
- 监狱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 军事类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巡护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产科专科护士结业汇报
- (完整版)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库(附完整答案)
- 河北广电频道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