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掉的关系.doc_第1页
逃不掉的关系.doc_第2页
逃不掉的关系.doc_第3页
逃不掉的关系.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逃不掉的关系 阅读(4031)以下的选文是由杨蓓教授“亲密、孤独与自由 ”一书中所摘出。 我非常欣赏杨教授对感觉及情绪的诠释,特别是她指出来一个人认识自己的感觉是甚么的重要性。一个对自己的感觉越清楚的人,就越能看清楚引起他/她失去平衡的真正动力是甚么,而能够平和的去面对及调节本身的情绪。感觉就跟味蕾一样,它的功能是让我们能感触及品味到生命中各种不同特色的经验。不管是酸、甜、苦、辣、咸、鲜、香、麻、淡,每种味道都是值得尝试的味道。感觉也是一样,当我们不否定也不逃避不好的感觉时,我们就不会陷入执着于好的感觉之苦。因为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感觉,两者都是让我们去体验生命神奇巧妙的设计,以及让我们与自己的本质更接近的触角。逃不掉的关系本文摘录自人生杂志第275期作者:杨蓓(台北大学社工系副教授)本文目前收录在杨蓓教授2006年9月出版的“亲密、孤独与自由 ”ISBN:9575983661 出版社:法鼓文化每个人在生活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可能是伴侣、亲子、同事、朋友,当然还有自己。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我们追求肯定跟认同;同时,也在捕捉存在的意义。在这个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完美,所以在关系互动中就产生一些情绪、冲突。如何从关系互动中成长,如何面对我们的情绪转折与冲突,这是人生一大课题。其实,在人与人关系互动中,每个人都会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逻辑。例如我个人,因为本身的专业与工作皆与人有关系,所以对这样的课题很注重,尤其在自己有了宗教信仰后,发现又多一个解读的方式,再与我过去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对关系又另有一番体悟与成长,变成自己的一套方法、逻辑。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人只要活在世上一天,关系跟活在关系里是无法逃避的。因为从我们一生出开始,就注定为人子女。而且我们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性别,一旦,有性别就产生关系,构成父子、父女或是母子、母女的关系;相对地,父母对我们的关系亦同。即使是出家的法师,也许他们可以免去亲属关系,但依然摆脱不了关系,例如师徒、师兄弟关系、居士与法师关系,断不了关系。所以,人纵然可以逃离社会、离群索居,却逃不掉天生关系和活在关系里。隐藏感觉才不会受伤 关系,让人喜也让人苦,因为人可以感受到关系带来的亲密、信任与肯定;但痛苦也常伴随着关系发生,因为在关系里,存在着冲突、对立、矛盾、不知所措,甚至是恐惧。为何会恐惧?因为害怕失去!当我们很自然地形成或发展一段关系后,如果这关系让人快乐,我们便会恐惧失去;相反地,当关系让人感到痛苦时,却又摆脱不了,害怕、恐惧的情绪便潜藏其中。例如,有个人跟我们纠缠一辈子,让我们痛苦不堪,最后虽然他往生了,有形的关系终于解除了,可是,我们的痛苦依旧,因为他还会活在回忆、心里,让人无形中继续感到痛苦。既然,人摆脱不了关系,而且我们也想从关系中获得亲密,想要在关系中游刃有余,我们更应该了解关系中所传递出的意义,从关系中出发,获得成长、满意的关系。而在了解关系时,应先追本溯源从情绪下手,才可能真正洞悉关系互动时的意义。试着回想,我们曾经有过的强烈感觉,不管是喜、乐、悲、苦或愤怒。其实,感觉跟情绪是一体的,可是我们的社会对感觉并不重视,甚至从未被正式承认、被接纳,因此我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面对、处理情绪。学校教育也往往忽略感觉,更遑论教导人们如何处理情绪、感觉。甚至,在家里,也很少重视感觉这回事,就以我的经验来说,当我女儿小时候,她说心情不好,我先生就会说:小孩子吃饱了、睡饱了,又不用担心什么事,怎会什么心情不好?其实,就算是养宠物,牠们也会有感情、情绪。不仅我们自己忽略感觉,整个生存环境也不鼓励感觉,甚至有时还必须去否定它。小孩子哭闹时,我们会说他孩子气;大人也是如此,高兴时笑,难过时哭,我们可能会说他幼稚,只因为他们诚实表现出情绪,不懂得隐藏,让社会化已深的人们不习惯,只好说他们幼稚,突显自己的成熟、稳重、不情绪化。情绪,强烈的感觉 整个社会教育告诉我们,当我们与人互动时,最好喜怒不形于色,把自己的感觉隐藏起来,除了符合了所谓识大体的期许,更重要的是,别人猜不透我们的感觉,如此一来,他人不但没机会来伤害我们,至少也确保关系表面的和谐。可是,感觉是与生俱来的,当小孩子饿了会哭、痛了会哭、不舒服会哭,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反应,我们却从不去正视,甚至否定它的存在。于是,每个人在否定的历程中,从前人的经验中,有样学样地学会自处之道、生存之道。例如有些人,在家里不允许有任何感觉(情绪)表达,他就会把感觉藏起来;他压抑着,回避自己真正的感觉,久而久之,好像没有情绪这回事,然后遗忘感觉。可是,感觉并未真正消失、一直存在,当累积到一个程度,转换成强烈的方式反应出来时,就变成情绪了。强烈的感觉,就是情绪。所谓的情绪,指的就是感觉已经强烈到不得不发时,或是负面的感受已经濒临被触发的阶段,即将爆发出来的时刻。当我们称某人情绪化时,意味着他常常有负面感觉的表达,或是情绪、感觉的表达起伏很大,让人无法捉摸,有时还带给旁人无形的紧张与压力。所以,有时我们会惊讶某人平常很沉静,情绪一向没什么大起大落,可是突然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自杀行为。其实,很多人内在情绪的翻腾,外人常常无法得知。感觉是攸关我们关系好坏的要素,如果想从关系获得成长,一定要好好看待自己的感觉。因为当我们承认自己有感觉时,并且能够很灵敏地知道自己真正的感觉,当它即将要转成情绪时,我们就会先知道,也因此避免了原本要发生的冲突。换句话说,大部分的人对于自己的情绪,是非常后知后觉的。最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明明气得要命、气得跳脚,如果有人对他说:你生气啦?他却否认,这种言行不一,便是他不承认自己是有感觉的,不承认自己有情绪。一个人不愿承认,或不能灵敏地去感觉时,自然会被旧有处理情绪的模式所限制。有时候,当一个人发生冲突、产生愤怒,或是负面的情绪出现时,他本身并不自觉。总要到事后回想,才发现自己真正的感觉、情绪,再次陷入懊悔当中。常将行为、情绪、感觉混为一谈 感觉与关系又有何关联呢?关系不只有个人,还牵连着别人的感觉,而且是很直接的,天天都要与人面对面,除此之外,还有夹杂着血缘或其它种种的因素,让关系益发复杂。所以,我们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人互动产生的感觉情绪抓住,比起独自面对自己的感觉、情绪,更相形困难。大多数的人对于拥有感觉这件事情其实很木讷的,甚至是迟钝。例如,婴儿因肚子饿而哭时,还不会讲话,只好藉由哭的方式来表达,于是大人就把奶嘴塞到他嘴巴里去,孩子就不哭了。由这样一个小的动作里,却看到我们的情绪习惯是由别人负责处理,由别人来掌控。事实上,情绪与肚子饿是两回事,可是我们没办法把两者分开;就如同我们总是将感觉跟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混为一谈,于是,在关系中便问题丛生。当我们还是小孩子,可能分不清情绪,由别人主导自己的情绪,可是长大以后,我们却没有改变,仍然用同样的归因方式处理、面对情绪。我们常常在行为、情绪与感觉之间无法厘清,例如说,当我跟朋友提到自己做了某事,而对方却说我这样做不好;听完朋友的话后让我不悦,甚至对此事也开始赋予负面的评价,便认为这全是因为对方的话,忘了当初去做那件事的是自己。为何我们的行为与情绪、感觉是混杂的,不知如何分离?举个例子,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与镜子保持些许距离,才会看得见自己,如果将整个镜子贴在脸上,便无法看见自己。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小时候学会处理情绪的方法便是如此,犹如把镜子贴在脸上,行为与情绪、感觉之间就分不开,因此我们常常用一个外在归因的方法来处理。所谓外在归因,指的是将问题的根源归咎于外在环境,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