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善笃(自主合作探究)楚水实验学校高二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西塞山怀古时间:2015-4 执笔:张燕 审核:沈翠莹班级 姓名 学号 组别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以及咏史诗的一般特点。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3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学习难点理解诗中借古喻今的写法。 学习过程 自主积累 1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价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2作者介绍(部分参见课本) 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登博学宏词科,为监察御史。因参加“永贞革新”,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移夔、和二州。文宗初,入为主客、礼部郎中。又出为苏、汝、同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地位。其诗凝练委婉,韵味深醇。尤长七绝,其竹枝词、浪淘沙等,清新俊爽,富民歌情韵,为唐诗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全唐诗存诗十二卷。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后,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 后来,几经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3.文题背景 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预习作业 1词语解释 7 楼船: 王气: 黯然: 收: 降幡: 枕: 寒流: 四海为家: 故垒: 萧萧: 2名句释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故垒萧萧芦荻秋:我思我疑:【学习过程】合作探究 一、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块:一是 ;二是 。理解诗歌大意: 2、 再读诗歌,研读鉴赏 1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哪两个字用得好?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的描绘?用了什么手法? 3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点拨提炼1.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2. 其他问题。3. 课堂反思。反思静悟:当堂巩固【基础巩固题】1. 名句积累千寻铁锁沉江底, 。 ,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 。山围故国周遭在, 。(石头城) ,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能力提升题】诗歌鉴赏 金陵怀古刘禹锡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郊。本首诗咏叹的主旨是什么?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句有何深意? 课后作业 1. 背诵全诗。2. 继续搜集怀古词,积累名句。3. 预习天上谣。【以上必做】4. 选做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下絡弟妹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问:本诗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结合全诗,对颈联两句进行赏析。 【名家赏析】 公元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水师从益州(今成都)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东,向孙吴发起了毁灭性打击,也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最后一战。当时,吴国曾在今湖北大冶以东的西塞山江中据险设防:“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晋书王濬传)但这一番布置竟丝毫未能奏效。不数日,防线被晋军凌厉的攻势突破。东吴都城建业(即金陵、石头城,今南京市)随即失守。吴主孙皓终于演出了“肉袒请降”的可悲一幕。这就是刘禹锡这首西塞山怀古所吟咏感怀的古事。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从夔州刺史调任为和州刺史。这年秋天,他乘船从夔州(今四川奉节)向和州(今安徽和县)进发。途中,面对浩浩长江和“辣峭临江”的古代军事要塞,他不禁想起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多次战事,想起五百年来多少王朝的兴亡交替。于是,关于天道、自然、山川地理和人事治乱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些富于哲学意味的问题,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深深思索。这种思考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如历史论文、哲理性散文等。而刘禹锡则采用了他擅长的七言律诗的体裁十分形象、凝练地表达了他的感受和思考所得。咏史怀古诗一般需有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叙”,即要以概括简练的语言把所咏的史实叙述出来,从而调动起读者有关的历史知识贮备,使之积极地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去。在这里对于作者来说,字数有限是一重限制;史实复杂而必须突出其要害症结是又一重限制;不可平铺直叙而应叙中见议,所谓含一字之褒贬,则为第三重限制。作者识见的高下、手段的高低,往往一开始就会显露出来。刘禹锡这首诗的首联,就是一个成功的叙述。首句中的“下”字,次句中“黯然收”三字,都是颇见功力的地方。“下益州”,既符合地理形势:由上游向下游进军;又符合历史事实:西晋军队攻下了东吴都城。一个“下”字给人以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之感,于是很自然地接出下一句:“金陵王气黯然收。”自孙吴以来,凡建都金陵的王朝,哪一个不是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盘虎踞”的地利便可以永保江山?所谓“金陵王气”曾经对多少无能而昏庸的统治者起过强心作用。可是事实如何呢?在西晋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毫无作用,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但孙吴,熟悉历史的刘禹锡知道,此后在金陵建都的几个朝代:东晋、宋、齐、梁、陈,几乎个个短命。可见所谓“金陵王气”是根本靠不住的。“黯然收”三字就把这层意思微微透露了出来,在叙述中暗含着评价。我们读诗,在这种地方不可轻易放过。次联也是叙述,其妙处是用一副工整的对仗,把晋吴之战作了形象的描绘。东吴苦心经营的横贯江面的千寻铁锁被晋军烧断而沉于江底,导致了一片白旗竖起在金陵城头。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降旗惨白,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从气氛上看,西晋因得胜而趾高气扬,东吴则因败亡而无限凄惨。这样鲜明的对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两联虽然都属于咏史诗中的叙述部分,但首联是总叙,以声势逼人胜;次联是具体描绘,以形象生动胜。两联相合,说明了本诗所咏史实,接下去便该进入咏史诗的核心内容:感与论了。咏史诗的写法很多,叙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叙的有之,但不发表感想和评论的却没有。咏史诗思想境界和艺术格调的高低,关键就是看这种感想和评论的质量如何。“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包含两层意思。当“人世”解作“人生在世”亦即指诗人自己的有生之年时,这句诗是说诗人这一辈子曾经多次地因思考历史兴亡而伤感痛心。当“人世”泛指“人世间”的时候,这句诗便可理解为虽然年代久远了,但世上的人们总也难以忘怀多次(几回)发生在这里的伤心往事。不管采用哪一种解释,这句诗的基本含意是以人事的变动不居来和下一句自然景物亘古不变为对照,以终古常在,“依旧枕寒流”的“山形”,作为那些匆匆交替、可悲可慨的王朝历史的无情见证。再深挖一层,我们可以说,作者似乎还透露了他在另一首诗中所表述过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的意思。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来说,山川地形固然有险与不险、利与不利之别,但归根到底,人事的治乱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是一种不迷信天运、不迷信地利而着眼于政治良窳(y,恶劣,粗劣)的观点。这种以抒情感慨形式表现出来的议论,实际上蕴含着对于前朝失败教训的总结。末联进一步将古今相联系,由怀古而感今。“今逢四海为家日”是说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国家基本统一,没有什么战事。这基本上是事实。所以西塞山的故垒,久已废置不用,如今这里长满芦苇,在秋风中飒飒作响。这里,应该说有赞颂、有庆幸,这是中国诗人触及现实政治时惯用的基调;但读者仍可体会到,其更深层的意思则是提醒,是警诫。我们相信,刘禹锡这个极端关心唐王朝命运的诗人绝不会不想到,就在数十年前,曾发生过波及全国的安史之乱,唐王朝一度岌岌可危;安史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一片升平景象的国家,谁知哪一天又会燃起烽火;如今长满芦荻的故垒,谁知哪一天又要变成攻守的前沿呢?联系刘禹锡平生的作为,特别是本诗前面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思考,我们不难透过表面上的颂赞看到他内心深处的隐忧和以前朝兴亡为龟鉴的良苦用心。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看到,西塞山怀古诗中感与论的部分,是以含蓄深沉为特色的。不是把作者所想到的一股脑和盘托出,而是借抒发感想、吐露情愫来引导读者的思维方向,吸引读者共同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使千百年来的读者人人可以从中有自己的发现,可以说是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功的根本原因。【评点精粹】劈将王濬下益州起,加“楼船”二字,何等雄壮!随手接云“金陵王气黯然收”,下一“收”字,何等惨淡!看他前四句单写吴主孙皓,五忽转云“人世几回伤往事”,直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废兴俱收在七字中。六又接云“山形依旧枕寒流”,何等高雅,何等自然!末将无数衰飒字样写当今四海为家,于极感慨中却极壮丽,何等气度,何等结构!真唐人怀古之绝唱也。(清王俊臣等唐诗鼓吹笺注) 似论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清薛雪一瓢诗话)诗极雄深宕往,所以为金陵怀古之冠。(清黄叔灿唐诗笺注)诗律精密如此,更无属对之迹。前半隐括史事,千里形势在目,健笔雄才,诚难匹敌。(清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说课课件搭配中的学问
- 红酒原料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品牌代理授权合同
- 2025《合同法》主要内容解析
- 建筑装饰工程合同书细节说明
- 标准化合同评审管理工具
- 企业行政采购需求与计划申报模板
- 个人数字生活服务平台运营合作协议
- 影视版权交易免责合同书
- 商务合作协议之电子产品联合推广计划
- 市热电厂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 GB/T 239.2-2023金属材料线材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
- 四年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案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廉洁从业》企业文化培训课件
-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
- 《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国际组织课件
- 绪论(遗传学)课件
- 滴定管使用课件
- 单片机应用技术项目教程C语言版ppt课件(完整版)
- 公司金融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