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秋教案.doc_第1页
梨园春秋教案.doc_第2页
梨园春秋教案.doc_第3页
梨园春秋教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为什么我们把戏曲歌舞叫做梨园呢?其得名与唐代的一位皇帝有关唐玄宗。“梨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内教习乐工弟子演练歌舞的场所。后来,“梨园”一词被借用表示乐工机构,“梨园弟子”成为乐工弟子的代称. 后世将唐明皇奉为梨园鼻祖。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皇帝梨园弟子)。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古代戏曲起源于哪里呢?追朔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的一种巫术仪式:傩仪。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仪1、 起源傩仪“傩”,见鬼惊词。(即见到鬼发出的惊呼声。说文解字 ) 在原始关于中国戏剧源头的几种说法 :王国维认为戏曲起源于古代巫师、古代优伶;许地山提出是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成;孙楷第则说戏曲源出于傀儡戏、影戏;在当前戏曲界影响最大、受到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滑稽戏、说唱艺术等多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在相比其他促成戏曲形成的因素而言,傩仪在年代上要显得更为久远,因而是“最古老的”;然而,它在戏剧的诸多源头中只居其一,所以说是“源头之一”。在原始时代,先民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于是就将疾病死亡等各种可怕的事情归结为“鬼”、“怪”在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带起凶猛狰狞的面具,发出“傩傩”的狂喊之声,希望藉此惊吓,驱逐恶魔,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被后人称为“傩” 4思考:傩与戏曲有什么共同点?傩怎样演变成戏曲? 穿戴绚丽服饰、载歌载舞是傩和戏曲的共同点。先秦时期,发源于民间的傩逐渐为国家礼仪所吸收,成为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子或诸侯王公认为它能够影响社稷的兴衰存亡,经常以国家和朝廷的名义举行这些仪式。据目前所知,傩在周代已纳入“礼”的范畴,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样式。傩仪自周代而始,直到汉代、唐代还颇为盛行。而到了隋唐时期,以宗教为主的傩仪中逐渐渗入“娱人”的因素,主要功能开始由祭祀转变为娱乐随着宗教色彩的淡化,演员逐渐代替巫师,表演目的由娱神转向娱人,并发展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和表演艺术,这样巫术仪式就转化成戏曲表演。傩仪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戏曲形式相差甚远,仅仅是蕴含着古代戏曲的萌芽。中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宋代南戏。傩距今年代久远,不过这种古老仪式现在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中国湖南土家族的、贵州彝族的、广西融水苗族的傩仪。(图片: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贵州几位头戴面具的农民演员在演地戏;江西婺源傩舞队表演“舞鬼”)。2.形成宋代南戏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瓦舍平日通宵达旦表演傀儡戏、皮影戏、杂技、说书等百姓喜闻乐见得节目,常常聚集数千人观看。正是在戏这样的环境中,各种通俗文化尤其是戏曲获得很大的发展。南戏是两宋之际在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流行的一种戏剧形式(地图,明确方位)问题: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宋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人口流徙到南方,大量南徙的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那么,南戏又具有哪些特色呢?听小故事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于是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以广其事,在舆论压力下,官府被迫将恶霸和尚治罪。请思考:宋代南戏主要流行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中?有什么社会功能?南戏主要在民间流行,一般由粗懂文墨民间艺人或者下层知识分子创作,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揭露社会黑暗,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当南戏在温州等地兴起时,中国北方也正在酝酿着一种新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真正成熟。二、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1.元杂剧A、兴盛背景(1)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征服中原,连年的战争使中原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但蒙古族贵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将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离失所的人口也不断涌进城市谋求生计,这也导致某些城市出现畸形繁荣。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极度膨胀。城市的繁华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与活动场所。促成元杂剧兴盛。(2)知识分子地位低下元朝统治者以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近80年不行科举,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处于社会底层。按当时的职业等级划分,有“九儒十丐”之说。于是不愿为元朝做官以及宦途无门的文人,纷纷将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这也促成了元杂剧昌盛局面的出现。他们较高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对比南戏:民间艺人、下层知识分子创作,水平较低)使之逐渐演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B表演形式和特点多种表演形式的结合、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配合元杂剧融合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比南戏艺术特点:形式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形成中国戏曲独特的风格。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其结构一般四折为一剧,剧首冠以楔子,来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的角色大约有末、旦、净、丑四类,其中末、旦为主要角色。演出时,由主角一唱到底,而其他角色只作配合的科、白。元杂剧在体制的规整性和程式化,表明其在艺术上已经成熟和完备。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真正的成熟。(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楔,指使剧本结构更加完整、紧凑的短小开场或过场戏。)在蒙古族统治者的统治下,大量知识分子尤其是汉族文人仕进无门,许多才气出众,一腔才情宣泄在戏剧的创作中,其中最为著名是“元曲四大家”。C、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关汉卿,被誉为“元曲第一家”、“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不畏强暴,性格倔强不屈,自比为“蒸不烂、煮不透、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作品大多揭露元朝统治的黑暗,歌颂清官,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流传下来的剧作有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郑光祖的代表作则是倩女离魂。王实甫与西厢记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表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的心声,对元杂剧和古代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2.明清的昆曲昆曲,原名“昆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著名的剧目有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等。特点: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百戏之祖”:明中后期,熔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的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而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可以说,元杂剧和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剧种,而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者,非“国粹”京剧莫属。京剧将戏曲表演艺术推至巅峰。如何形成?三、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1、产生背景A明清时期,北京成为休闲文化一大中心(外部因素)京剧这一剧种孕育、形成于北京,与北京其时在全国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明清两朝,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聚集着人数众多的皇族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清朝出关后的诸位帝王皆爱观戏,尤其是乾隆皇帝,每逢节庆,宫中演剧频繁。王公贵胄及文武百官也以观剧为日常娱乐。各地商人来京后纷纷设立商业会馆、商号,各大会馆除了设有祭神的设施外,一般都有戏台。逢年节喜庆之日,会馆即集资邀请戏班来会馆演出。在这种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北京,以满足京城皇室贵族、官员、商人以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自然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B徽班进京(内部因素)发端的契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1790年)徽班中的三庆班进京献艺。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春台、和春三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一般认为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前奏。2、京剧的形成和特点四大徽班入京后,采取了兼容并蓄、为我所用的开放姿态,吸取了昆曲、梆子腔、秦腔、楚腔、汉调(在京剧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大量融进了北京语汇。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已经被北京市民承认,成为人民最喜爱的舞台艺术,并很快风靡全国。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被公认为“国剧”。你知道有哪些京剧名段?京剧表演家?回答:群英会、霸王别姬、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大京剧名旦。尚小云:刚劲挺动飒爽威严;程砚秋:娴静凝重外柔内刚;荀慧生:柔媚娇婉嗓音甜媚;而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情景营造:大屏幕打出梅兰芳大师在西施中的独白。整段表现西施怀抱国仇,复思及前尘的心绪。首段,透着牺牲自己达成目的的一种严肃,第二段“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念得催人泪下,“他君臣上下,立志图报,将来之报仇血恨之日”语气一转,字字掷地有声,把西施爱国之心作了最完美的诠释,在四分半钟时间里充分抓住观众的心。通过情景营造,教师讲解声情,分析京剧的特色:虚拟化: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虚无的重视。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表现手法上体现虚拟性或写意性,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限制,具体表现在舞台布置、人物化妆、人物服饰和舞台行动等方面;综合性:京剧包含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内容,文学、音乐、舞蹈、武术、杂技都有所体现,并且是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脸谱化:京剧根据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职业,更主要的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并根据不同脸谱的勾画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故事性:京剧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依托进行编演,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并赋予深刻的寓意,起到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