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娱乐化 毕业设计.doc_第1页
论新闻娱乐化 毕业设计.doc_第2页
论新闻娱乐化 毕业设计.doc_第3页
论新闻娱乐化 毕业设计.doc_第4页
论新闻娱乐化 毕业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济南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编 号:论文题目: 论新闻娱乐化学生姓名: 学 号: 200802051109指导日期: 2011-4-5系 别: 文化传播与艺术管理专 业: 新闻采编与制作班 级: 08新闻指导教师: 周玲 2011年4月5号目 录一、对新闻娱乐化具体含义的界定 2二、新闻娱乐化的表现特征 2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 3(一)社会转型期的躁动 3(二)激烈的市场竞争 3(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3(四) 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4(五)受众的心理需求 4(六)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4四、新闻娱乐化的影响 4(一)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 4(二)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影响 5(三)新闻娱乐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5五、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思考 5六、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 6七、结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7 摘 要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界近几年很普遍的一种现象,是新闻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本文将根据已有的学术文献及现实情况对其含义进行界定,并从其表现特征,成因、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和思考,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推断。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论新闻娱乐化一、对于新闻娱乐化具体含义的界定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具体涵义,学界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学界并无太大争议,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1李良荣将新闻娱乐化直接定义为几类新闻主题;而林晖则强调了新闻向娱乐靠近的动态过程:“从最初的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开始,最终则发展为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林晖对新闻娱乐化作了进一步探讨,并最终将新闻娱乐化描述为:“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内容上,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2林晖的这段话堪称国内学界对新闻娱乐化表征最经典的叙述之一,很多学者对这一定义表示认同并在著作中广泛引用。还存在一种更为简洁的定义:“新闻娱乐化就是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另外有“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 政治 、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二、新闻娱乐化表现特征闻娱乐化指的是电视新闻在发展中逐渐将信息与娱乐融合的一种倾向,主要体现为在新闻语言、取材范围、制作手法、形态结构等方面逐渐呈现出与传统新闻有别的、更活跃的面貌。在节目内容上,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软性内容作为重点,并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实现政治新闻节目娱乐化、社会新闻煽情化。取材范围上,关注的热点从国际政要的严肃新闻转向街谈巷议的软新闻,更加注重用平民化的视角和大众化的视点去报道新闻。表达技巧上,则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大量借鉴小说、电影、戏剧的叙事方式,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节目包装上,大多采取主持人的明星化,主持人风格偏激、另类,崇尚戏说和调侃的方式,并且非常注重现场感的营造。当央视今日关注节目将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遇难人数作为有奖竞猜的题目;当上海电视台一位知名新闻栏目主持人在播报中国体操选手杨威奥运会失利的消息时把“杨威”戏称为“阳痿”;当一家党报以“客车吻卡车,乘客全毙命”为题报道一起严重车祸,我们看到了新闻娱乐化、游戏化心态对新闻职业精神的颠覆,媒体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人文关怀。三、新闻娱乐化的成因我国新闻界,日益明显的新闻娱乐化趋向已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 也有人完全赞同,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愈演愈烈的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地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一)社会转型期的躁动:我国目前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整个社会处于迅速深入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探索与逐步完善时期。在变革的面前,旧的制度轰然倒塌,社会成员失去原有的生活、工作方式。新的制度尚未完善,他们对现实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的紧张、失落和压抑等情绪,还会有由于生存竞争带来的各种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二)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电视、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市场像一个大蛋糕,加入战圈的媒体越多,各自所能切到的蛋糕就越少,越来越拥挤狭小的市场空间必然酿成媒体间全方位的殊死搏斗。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而如何迎合受众,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抢夺市场份额,成为新闻走泛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三)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条新闻的价值,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衷的手法,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照搬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通过对娱乐化元素的加入,来制造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欲、窥视欲。于是不难理解,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最好销,消费群最大,就生产什么。效益为王,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四)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一味地娱乐新闻、哗众取宠,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闻做“软”上,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缺乏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五)受众的心理需求: 对于广大受众而言,媒介的使用权及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能够亲身体验到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如开心辞典、幸运52等一直都是央视二套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参与到它的运作过程中,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跨越了一大步,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3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但这已经足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的媒体趋之若鹜,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 (六)跨文化传播的冲击: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然。从文化传播的视域来考察,跨文化传播是加速全球化进程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但这种影响和交往又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在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大国与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严重的不对称与不平等。毫无疑问,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入,包含了许多西方的价值观,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商业主义。自国门大开、西风东渐,欧美传媒大国凭借着经济、资本、技术等诸种优势,不遗余力地向中国这个潜在的文化大市场进行文化输出: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每周都冠冕堂皇地出现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中,港台地区的影像产品更是充斥于各级各类传媒。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一旦摆脱束缚,很容易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异质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新闻娱乐化是把双刃刀,它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而新闻娱乐化的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媒体、受众和整个社会。 四、新闻娱乐化的影响(一) 新闻娱乐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 首先,新闻娱乐化是新闻媒体顺应市场化潮流、迎合受众的产物。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新闻媒体的新闻娱乐化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经济 实力提高,业务能力才有可能提升上去。物质条件是做好新闻的基础。但不可否认,新闻娱乐化也给媒体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媒体格调的庸俗化以及虚假新闻的泛滥造成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是最为严重的影响。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新闻持有怀疑态度,使得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大幅度下降。 (二)新闻娱乐化对受众的影响 软新闻大多无需过多的思考,可以使受众轻松地就获取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休闲的过程。另外,一些软新闻可以使人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得到适当的放松,缓解一定的压力。在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娱乐化的新闻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新闻的娱乐化看似切合了受众的需求,其实,这是对受众的一种摧残。长期接触这类新闻,会使受众丧失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也会使受众品位降低,反而会造成精神上的更加迷茫.”4 (三) 新闻娱乐化对于社会的影响 首先,软新闻所报道的新闻大部分含有暴力、犯罪以及黄色信息,新闻娱乐化使色情新闻和暴力新闻不断增加,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社会恐慌。尤其是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更是会在思想上造成误导。 其次,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会影响整个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非常强大,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的娱乐化会使媒体的引导方向不准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对新闻娱乐化的思考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 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是毫无道理的。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5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娱乐新闻,还是别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或被遗忘,或被淘汰,很难“东山再起”,重振雄风。六、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目前,在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新闻界,新闻娱乐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由于市场的需求,以及新闻娱乐化的切实可行性,先吃螃蟹者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回报,以及广大的受众群,于是各大小媒体纷纷向此靠拢,以求分一杯羹。面对新闻娱乐化如此强劲的势头,各方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闻业的竞争也同样激烈,新闻娱乐化趋势正在引领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当然,在新闻业强势发展的同时新闻娱乐化所导致的一些负面效果,以及连带反应被人们所担忧。新闻娱乐化使得传播媒介趋向庸俗化、功利化、市场化,而并没有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怎样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上。 作为媒体,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主流媒体更是整个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作为媒体怎么样在新闻娱乐化浪潮的倾涌之下,既跟随潮流,亦不丧失媒体的本质属性。作为受众的我们,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里,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寻找到我们需要的那朵浪花。那么,就要我们了解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以及这种趋势带来的利与弊,减少检索新闻的盲目性。七、结语 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时代的产物,它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分不开,是新闻传播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要解决它还需从多方面入手。 从政府来说,完善相应的新闻管理条例,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基础上加大审核力度,确保新闻媒体正确的社会引导作用。 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要吸引受众、提高竞争力,还要从做出自己特色出发,减少同质化现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和受众群。同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受众方面,提高自身涵养,有选择的阅读新闻、接受信息很重要,多关注关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新闻,学会辨别和分析问题,不要被媒体所左右,做一个有头脑的读者。参考文献 1 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8-192林晖.试析当前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新闻传播2006年第10期,P45. 3张小争. 快乐新闻成为时尚EB/OL. http:/www.blog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