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教案.doc_第1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doc_第2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doc_第3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doc_第4页
《短新闻两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新闻两篇教案 教学课题短新闻两篇所用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4单元第1课,出版社年版。教学时数计划2课时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教学难点把握新闻记者平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感情倾向(分别是对香港回归的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预习要求1、通读两篇新闻,筛选出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2、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第一课时一、导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的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看一些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大约2分钟,播完后)“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回答一下,中英双方在政权交接仪式上的表情各是什么样的?”明确:中方:自豪英方:失落。总结: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把握的感情基调是庄重、严肃,因为香港回归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中英双方的代表到要参加这个仪式,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要注意国际的影响。对于中方来说,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所以中国人喜悦、自豪,但香港的回归对英方来说则是一种失落,所以英人行动的场面及介绍一些建筑物变迁部分应该读出沧桑感。二、新闻知识介绍: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异同。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精悍性。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风貌等为报道对象,及时、准确、具体、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类文体。特点:一是真实、有效、及时;二是记写生动、具体;三是报道形式多种多样。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真实、及时、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的本质是文学式的报告,但属于新闻体裁。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三、聆听录音,整体感知。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四、解题这则消息的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题目创意:1、旧题新用,意味深长;(别了,司徒雷登)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3、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实境:告别;虚境:回归、雪耻)?五、分析课文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的统治的终结。第211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背景部分(穿插文中)由同学们找出四个特写的现实场景的描写。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们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此题结合课后练习三,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余音”之类的词语或句子。明确:在描述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的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时仅用了一个形容词“面色凝重”,但我们却能深刻体会到此时黯然神伤的彭定康心中的失落感。明确: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这样的描写既联系了读者心目中的历史内容而且形象生动,从“日不落”到“日落”的历史沧桑感尽在不言中。明确:“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边是英国国旗在“日落余音”中黯然降下,一边是中国的国旗在昂扬激动人心的国歌中升起,强烈的对比中凸现中国人民的喜悦之情,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老师再通过分析这篇短短的新闻中重复了5次的“最后”,并且不厌其烦出现许多的时间词甚至精确计算到了几分几秒如“4时40分”、“4时50分”、“6时15分”-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和隐藏背后的自豪感,“最后”和时间的重复很特别,所要表达的是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中国民族的自豪感这一内涵一直都没有变,而文字的表述用的却是时间为序的新闻记者的客观冷静叙述态度,读者的心情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而激动,一次次的“最后”都让我们心潮滂湃。总结:全篇无一“喜”字,但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却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感情。研讨1:“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的句段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结合练习一: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如何将两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研讨2: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1997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即特色何在。明确:1、题目创意。2、组织材料: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结合。3、视角新颖:英方角度。4、语言风格:庄重含蓄。五、归纳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的创意。学以致用,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要注意拟一个好题目,精心组织材料,选择好创作角度并精心锤炼语言,力争使简单的语言有丰富的含义。另外,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第二课时一、导入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篇著名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二、检查预习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收集到的其他关于奥维斯辛的新闻。明确:这些记者对于所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的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那么,罗森塔尔又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进行描述?(存疑)三、分析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明确:(12):议论性,作者一踏进集中营,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而感到可怕。(36):作用,交待奥斯维辛的历史,交待作者写作的动机和心情。(715):通过参观者的感受、神态、语言、动作来写集中营的恐怖。(16):灾难过去,历史不能忘记。1、提纲挈领:全班同学齐声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明确: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